56对信息战的认识

2024-08-10

56对信息战的认识(精选8篇)

篇1:56对信息战的认识

56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意识到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最重要的是使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通过对“生本教育”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现将本阶段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为人师者,首先要尊重、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还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生命如此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也一定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我们和学生在情感上有了共鸣,就有利于我们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和亲密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在忘我的时刻,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让我们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提高来完成。让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

让我们摒弃掉“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让我们大家都来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在自主的、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热爱学习,奋发向上,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

通过两位主任一段时间来的讲座和观看生本课堂教育的实录,我感受了生本课堂的精彩,对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在此,将一些点滴感受留下,与同仁交流:

生本课堂有其常式的要求及特点,如前置性学习,课堂汇报交流等,其标志性的特点,即是课堂汇报交流。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弱化了,已经从传统课堂中的前台走到了幕后,但生本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完全淡出,我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应该是对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个要求的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在表面上看不到教师,但有处处有教师身影”,这样说,可能不好理解,通俗一点就是说,学生的汇报交流,决不能成为天马行空,漫无边际,教师应在学生的汇报散漫时、观点不清乃至错误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化学学科,教师应在无意之中将学生的观点引导到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否则表面热烈的背后极有可能成为空谈。

生本课堂中,教师要甘做绿叶,要把舞台让给学生,我认为,一个太过于强势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生本教育的。通过网络学习,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深圳沙河小学胡梅主任在一次观摩课后,她听到了听课老师的一种评价:“这班的学生还可以,但老师不行”。作为一个曾取得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老师来说,这种评价确实不是滋味,但她说,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就是要这样。这就是“用教师的无为 成就学生的精彩”,须知这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教师付出多少啊!真正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生本教育的开展,成败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理念,而不是其有多深的专业素养,我认为,生本教育的开展,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教师专业上的欠缺是可以弥补的,而一个观念上有问题的教师,无论其专业素养有多高深,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我在上面提到过,一个太过强势的教师是不能从事生本教育的,这样的老师太容易把课堂变成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获得一种表面的虚荣和快感,从而让学生的智慧、才华在教师的光环下湮灭。选择教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有没有一种崇高的教育使命,生本教育是需要教师有这种境界的,在现行的生本评价模式中,是不提倡平时考试的,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没有一种和传统评价模式一样较为显性的指标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这就有可能成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逃避教育责任的空间,“也许三五年后,我已经不再这个学校了,至于那时的情况如何,我可不管了!”但如果真的这样,学生的时间、生命谁来买单!

我常常想,生本教育实验的开展,教师要有两个念:先进的理念和坚定的信念:没有先进理念的支撑,工作会偏离方向,南辕北辙,没有坚定的信念,工作就难以长久,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刚起步的实验校要强化的一种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有几个心:一是细心——关注细节;二是耐心——克服烦燥情绪;三是关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工作中处处体现生本。

以前看肖川教授关于理想课堂的表述:“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为这种课堂境界叫好、追寻,但一直未有所获,而通过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对生本课堂实地的感受,我认为,生本的课堂,就是肖教授所倡导的理想课堂,是一种真正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课堂,是一种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生态课堂、绿色课堂。

篇2:56对信息战的认识

一、对信息素养涵义的理解

关于信息素养的涵义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与分类,如:

我国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了课程目标,从理论与实践都给出了表述,它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于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给出了多达11条较详细的表述

李艺与钟柏昌的《信息素养详解》中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其中,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则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 因此,知识与评价调控组成了其他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载体;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部分有机相联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领航,渗透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 因此,六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以上信息素养的理解,我比较赞同以下观点:

1、信息意识 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 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李维维与李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中认为从横向上看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 其中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 这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 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的了解和对信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 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 从狭义上来讲,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上述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涵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间接能力 信息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指的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无论个体的信息意识如何强烈,信息知识如何丰富,信息能力如何强 如果他将其才能用在违法犯罪上,那么他的信息素养是非常低下的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纵向上看,他们吧信息素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 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是三个层次中最浅的一个层次,也是对其信息能力要求最低的一个层次,但它却是培养另俩个层次信息素养的基础;自我满足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 在三个层次当中,他的要求处于中间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教学、工作的人如教师、会计等必须具有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 所以是要求最高、培养难度最大的层次,如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等必须具有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

二、对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的理解

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同样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社会、学生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学科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课程培养目标,在面向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学生个人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培养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人才 我国早期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由于主要依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员,明显带有面向学科体系的特点,自成体系,逻辑性强 90年代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面向当时的社会需求,强调实用 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在我国以往的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中一直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不在考虑之列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很有必要加强对学习者的关注 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说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正是由于培养信息素养能够较好的满足信息技术学科发展、信息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的要求,才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相继作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目标,并日益得到重视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等;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最后,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如何进行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

李维维与李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中提到: 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时间还不是很长,再加上我国经济欠发达,信息技术产品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百姓来说还是“休闲的奢侈品”,未能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国人的整体信息素养并不高 所有,我们可以从纵向、横向俩个方面来考虑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时间还不是很长,再加上我国经济欠发达,信息技术产品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百姓来说还是“休闲的奢侈品”,未能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国人的整体信息素养并不高 所有,我们可以从纵向、横向俩个方面来考虑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从纵向——信息素养的层次出发

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信息素养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应“因材施教”

(二)从横向——信息素养的内涵出发

从横向上看,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个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四结合”的途径来进行

1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 3与现实生活结合 4全社会通力配合

四、个人理解与感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总是会有人抱怨我们学习的书本知识在生活中一点作用也没有,为此有的人一直困惑于学习的目的,更有人还以此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久而久之,我也从接收这个观点进而慢慢变成认同这个观点了 但通过对信息素养的理解,突然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反思 的确,信息已从以前的形式单一,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具有实用性,并且教师以及课本本身都在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课本内容选择及编排方式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以英语为例 记得我们上初中那会儿,课本上的各种内容都被编排的很“正统”,单词一块儿,语法一块儿,之后就是课文,再接着就是与之相关的练习题 还记得以前考试中出现的选择题都是和语法内容相关的,阅读、完形填空甚至都会与课本上的某篇课文完全相同 在那个时候,我总是认为英语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觉得它就是纯粹的知识,如果说学习它有什么用的话,那就是为了考试

现在上了大学了,我才慢慢认识到英语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一种工具,我们更多的是用它来与别人交流,来认识外面的世界 所以,当我看到现在中学生们使用的教材,我感到十分欣喜 会说会交流成为了现在中学英语课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英语书的第一页不再是认识26个字母,而是如何与新同学新朋友打招呼;书本中有很多活动的设计,并要求同学们结成对子,尝试用英语练习对话 我认为这其中就在引导学生将英语作为手段来与别人进行交流

应该承认,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 但是我们不可以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至少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及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进步的痕迹,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我们还是要对其充满希望

此外,还有一点关于信息素养的感想 我如今在对自己当时的想法进行反思,但是庆幸的是我们当时传播信息仅限于口耳相传 而今,在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任何负面信息都会迅速广泛传播

篇3: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

我们在看到新课程日渐成熟的同时, 要看到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需要进一步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整与改进, 让新课程更健康地成长。本期解码, 我们专题讨论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价值问题, 以便大家通过假期各级课程培训, 结合实践进行反思与提高, 为新学期的学科教学储备更多的学科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只是选修课程到列为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 从单一的程序设计教学到以信息素养为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逐渐走向了丰富。然而, 在理论与实践深入发展的时候,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研究则显得越来越为紧迫。

●价值的概念与理解

价值, 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词语或者概念, 我们经常在经济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中听到这个词语或者概念。但是, 价值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价值哲学研究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价值这个概念, 说起来是既熟悉, 又陌生。说它熟悉, 因为我们经常提起它, 说它陌生, 是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我们又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那么哲学视野下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 “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如此的定义总结起来, 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此强调这样的概念, 就是要明确地告诉人们:价值既不在主体, 也不在客体,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作用的关系范畴。而主体只能是人, 这里的人可以是个体的人, 也可以是群体的人。而客体则既可以是物, 也可以是人。主、客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不是静态的谁作用于谁的关系。 (2) 价值的实践性。一直以来, 实践都是价值的基础。主客体相互作用包括实践、认识、价值三种形式, 而实践是认识和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价值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也不是人脑所想象出来的。价值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实践是价值的真正源泉。实践是以创造价值为目的, 又以创造了价值为结果。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与地位

在19世纪, 为了论证在学校中应该开设理科课程, 斯宾塞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论题的讨论意义在于开辟了课程的价值问题研究的先河。学校应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解决以后, 接下来的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问题。这种地位问题所蕴含和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课程同学校其他课程相比, 其价值是大、是小。因此,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问题, 本质上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问题。所以, 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两个层面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都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命题。

从实践层面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走到今天, 否定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仅仅是外界, 即使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 也对信息技术课程还能够存在多久存在着焦虑。此外,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不明晰, 导致技术价值取向至上, “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诉求, 不仅仅流行于研究者中, 而且在一线教师的讨论中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理论研究有所丰富, 但是人们似乎更加注重一些应用层面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东北师范大学的董玉琦教授认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已经初步展开, 但是研究课题之间明显缺乏关联, 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尤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观念仍然制约着部分研究人员正确认识实践中的问题与研究理论建设的关系。”而课程价值研究则是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可以说,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需要得到认识和证明。

●国内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的现状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迅猛发展的同时,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是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发展的深入, 使得价值视角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另外, 也源于人们 (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等) 对信息技术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与困惑。一直以来,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有必要开”的质疑使人们需要探求“为什么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答案。例如, 山东省青州一中的王爱胜老师就认为:“2007年让教学一线老师迷茫的问题有很多, 但大家目光始终没有离开, 或者说越来越多聚焦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核心在哪里’。因此课程的核心、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的未来发展之路受到极大的关注, 从而也波及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整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方法变革, 进而引发了对高中课标与教材的质疑、反思与共建, 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地方课标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必然会涉及价值取向问题。所以, 很多研究中都涉及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取向。董玉琦教授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全人化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多样化取向——机会均等与特色发展之间的张力;主体性取向——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发展性取向——文化继承与批判创新之间的张力。这也是国内较早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的论述。

而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喆在其硕士论文中也阐释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价值,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价值从五个维度进行解析:自我取向——促进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改善;群体取向——满足群体全面发展需求的人文关怀;社会取向——强化青少年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国家取向——促进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沟通交流;国际取向——提供加速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契机。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理论框架

我们认为, 价值的实质就是主客体需要的统一。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也是一种价值关系。从这种关系来看, 可由价值概念出发, 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推演, 获得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概念中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首先,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主体——社会和人及其需要的结构和内涵。价值主体中的社会, 其实质是由现实的物质承担者——人所构成。人的存在形态有三个层次:人类、群体和个体。它们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具体化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使抽象的社会具体化, 必须弄清楚它代表哪些现实的人。由此可见, 社会存在的第一前提就是人。社会的“细胞”是人类个体, 社会的“器官”或“组织”是人类群体, 而在世界历史和全球社会上的主体则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个体、群体、人类, 将与高等教育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现实关系。使这种关系具体化, 则是研究价值关系、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等内涵的物质基础。所以,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就需要满足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需要。当然, 一切以个体的需要为核心, 但是个人的需要总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则需要考虑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方面, 即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价值, 即要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新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开始成型, 逐渐发展为工业社会, 而21世纪成为信息社会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从现实的情况来说, 目前的世界仍旧是处于从农业、工业社会向新型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 把目前的社会阶段称为信息社会是比较合理的。而面对人类社会走向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学校自然也需要有所适应。学校课程应该感知社会转型中社会需求。所以, 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信息技术课程, 就必然需要适应社会转型的责任, 在人类文化的变迁中承担一定价值责任。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学习者需要具备收集、处理、发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个人价值方面, 即要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发展, 使得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程序性思维等, 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篇4:对信息作战的再认识

【关键词】信息作战 电子战 网络战

【中图分类号】E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189-02

一、什么是信息作战

美军对信息作战最新的定义出自于美国国防部的联合出版物JP3-13。美军将信息作战定义为:“综合利用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核心能力,在特定的支援和相关能力配合下,影响、破坏、扰乱和剥夺敌方人工和自动决策能力,同时保护己方的类似能力。”美军认为,信息作战不仅是电子战和网络战,还包括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纵观美军信息作战条令发展,2006年之前,其关于信息作战的定义可以说时常有变,但是自从2006年在JP3-13中提出信息作战的最新定义之后,变动就很少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军对信息作战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候,研究借鉴美军的信息作战理论,对指导我军信息作战理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军对信息作战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信息作战内容的划分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两战说”、“三站说”和“五战说”。简而言之,“两战说”认为信息作战只包括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即所谓的“网电一体战”;“三战说”是在“两战说”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心理战;而“五战说”则在“三战说”的基础上加入了情报战和信息设施摧毁战。

无论是“三战说”还是“五战说”,都对信息作战的要素和最终目的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军信息作战的发展。因此,深入剖析认识偏差之后的深层原因,对信息作战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作战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

目前我军对信息作战存在众说纷纭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信息作战的复杂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作战样式,信息作战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美军认为:信息作战不仅仅是电子战、网络战,还包括心理战、作战保密、军事欺骗、物理摧毁、公共事务、民事活动等一系列复杂的内容,涉及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三大领域,分为影响性、进攻性和防御性三种样式。因此,要想完全透彻的认清信息作战的本质,具有一定难度。

2.认识问题的片面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事物时,一般只关注到自己原来熟悉的部分,因为较容易理解和很快适应。对其他行业的观点,存在不管不问的现象。这种固守自身而懒于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用“盲人摸象”来形容人们对信息作战的认识尤为恰当。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棵树;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说大象像条蛇;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体,就说大象像堵墙。这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现象是由于对信息作战认识不全面而造成的。

3.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也要客观的去看待在信息作战理论研究中所出现的差异。如今的众说纷纭只是在信息作战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然而,笔者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经過不断的讨论和研究,人们对信息作战的认识必将归为统一。

三、我对信息作战的认识

我觉得在信息作战认识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信息作战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决策,不管是人工决策能力还是自动决策能力。

从美军信息作战条令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信息作战目的的演变。1998年版的JP3-13将信息作战定义为:“信息作战包括为影响敌方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己方信息和信息系统所采取的行动。”同时,1998年美国空军对信息作战的定义是:“为获取、使用、保卫或攻击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作战行动。”当时美军对信息作战的目的都是停留在影响信息和信息系统上,显然具有局限性。因为信息作战的焦点并不仅仅是信息和信息系统,它还包括这些信息和信息系统影响下的决策。任何影响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作战行动,包括在OODA环中,其最终目的就是影响决策。

2.影响决策的作战行动,并不都是信息作战。

很显然,信息作战最终目的是影响决策,但影响决策的作战行动,并不都是信息作战。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但也易被大多数人混淆。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例,按照信息作战的定义,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信息作战核心能力,改变了司马懿的决策。但这究竟算不算信息作战呢?显然不是。因为诸葛亮并没用综合利用电子战和网络战这两大信息作战核心能力。如,如果一发炮弹击毁了敌人的指挥控制中心,亦或是击毙了敌指挥官,从而影响了敌人决策,那么这次作战是不是信息作战呢?显然也不是,这个案例和上个例子一样,都没用综合运用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5大信息作战核心能力。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军通过电子战压制了敌人的电台使其部队之间通信受阻,通过网络战窃取了敌军重要情报并利用网络向敌军散发错误命令,诱使敌军做出预想中有利于我军的决策,并且此次军事欺骗都处于严格的保密计划之中,那么我们就可以称这次作战行动为信息作战。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信息作战核心能力中的核心是电子战和网络战呢?笔者认为可以。任何不涉及到电子战和网络战的作战行动,哪怕心理战、军事欺骗、作战保密等作战能力运用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信息作战。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诸葛亮空城计等古代一系列战役不能称之为信息作战。那么,仅仅利用电子战和网络战这两种手段,达到影响敌军决策能力的作战行动能否称之为信息作战呢?笔者认为不可以,或者说那只是狭义上的信息作战,即网电一体战。信息作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的电子战或是网络战只是信息作战在实现影响决策过程中所需的必要手段,只有将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核心能力综合利用,我们才可以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信息作战。

严格区分信息作战的范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美军当前对信息作战的定义很好的解决了将信息作战狭隘化或广泛化的问题。如果将信息作战定义得过于狭隘,如信息作战就是网电一体战,那么信息作战过程中各能力要素之间的协同、因果关系链的演变将会被忽略,从而使信息作战的能力大打折扣。如果将信息作战定义得过于广泛,如将信息作战定义为综合利用信息来影响敌方决策能力,那么任何人类当前的商业斗争亦或任何古代战争都可称之为信息作战,这很显然不利于人们把握信息作战的特质。同时,将信息作战定义得过于广泛将加剧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地盘争夺战,这也不利于信息作战的健康发展。

3.信息作战的力量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其核心力量却是确定的。

美军在JP3-13中将信息作战的能力划分为4种,即核心作战能力、相关能力、支援能力和其他支援。严格区分信息作战的能力对消除地盘争夺战并将信息作战可操作化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既然计算机网络战、电子战、心理战、作战保密和军事欺骗是信息作战的核心能力,那么与之相关的网络战分队、电子战分队和心理战分队就是信息作战的直接力量。如此划分力量,有利于信息作战在部队的实际发展。设想,如果信息作战部门在组织信息作战时自身没有可直接运用的力量,所有的力量运用都要通过协调,势必影响信息作战的效率,也不利于应对突发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将电子战部队、网络战部队和心理战部队直接划分到信息作战部门下。

当然,仅仅拥有以上三种力量想要进行一场信息作战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作战保密和军事欺骗等核心能力,信息作战还需要特定的支援和相关能力配合,才能最终达成作战目的。然而,诸如信息保障、物理安全、物理攻击、情报等相关能力是要信息作战部门向上级或其他部门协调而来的。针对物理攻击、情报、军民关系活动等相关能力,信息作战部门无需相应的作战力量,而只是通过上报力量需求,由上级统一协调来完成。而自身只需掌握电子战部队、网络战部队和心理战部队。这就很好的避免了因所涉及的力量太多而导致的地盘争夺战,既很好的开展了工作又避免了冲突。

同时,我们在制定信息作战方案时,不要拘泥于到底有哪些力量是属于信息作战的。我认为,只要其能够达到我最终作战目的,任何力量都可以被我所用。无非是属于我的我直接运用,不属于我的通过协调再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圆满的完成信息作战任务。

4.信息作战是一长串具有因果关系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一次直接行动。

认识到信息作战是间接行动而非直接行动对理解信息作战计划制定很有必要。我们在制定信息作战计划时,不要试图通过一次行动来达成最终作战目的。相反,负责信息作战的人员需要通过不间断的情报搜集和效果反馈来决定是否需要修订或重做信息作战计划。信息作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反复再反复的过程。其对信息的依赖性和建立一个完善的作战效果评估系统是其他作战样式所不能比拟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我军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重新认识什么是信息作战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缩短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我们必须尽快确定一个正确而统一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减少弯路,赶上这次新军事变革。

篇5: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认识

专业简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以及信息学专业发展合并而形成的。这门学科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

相近专业

管理科学工程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安财的硕士点

情报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我的专业信心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如果企业以及各经济组织不实行信息化管理,那么要实现与国际一体化的接轨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企业不掌握充足的信息,或不加任何整理编排,那么,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就无法正常进行指挥调度,无法实现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专业涉及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它所研究的内容将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地应用。在各行业中,它能提高其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减少经营活动的盲目性。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和手段起到进一步的示范效应。这门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不再局限于企业决策,经营分析等内容。而是把它作为一条纽带,成为连结家庭与社会,个人与组织,成为商贸金融、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因自己能在大学主修这个专业而欣喜,对未来充满憧憬。

大一上学期快结束了,下面说说我对大学生活的感受

初来大学,可以说在刚来的大概一个月内是很不适应的,但渐渐的,和室友之间融合之后。对于我的大学生活我有自己的理解。

大学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诗情画意以及充实快乐。大学的上课和学习,不是让我不习惯,而是让我失去了原来伴随我很多年的感觉,我最需要的学习感觉。心情也从先前的种种新鲜中脱胎出来,新鲜的东西慢慢熟悉,而熟悉之后又渐渐陌生。

在知识的学习中,在生活的适应中,在社团活动的参与中,在与其他人的交流,我发现自己在慢慢地离去,本来就已经飘荡起伏的心渐渐地沉了下去,如被千斤重的铁锤在底下托着。我从此便有了一种无限失落的感觉,尽管我也许什么东西也没有失去;我感到现实异常的悲凉,尽管头顶还是艳阳高照;我感到眼前甚是迷茫,尽管我心中的理想信念丝毫未变。

日子长了也就习惯了大学的生活,的确和高中有很大的区别,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同桌,上每节课都要去找教室,而旁边的人也在不停的换,老师讲课也和高中不一样了,多数都是自学!

刚开学有一些社团让新生参加,有好多都说要锻炼自己!可是去了几次后就不再去参加了,不过也有好多的确是锻炼了自己的做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其实对于我来说好像参加社团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另外学习是大学的主旋律。再美好的活动也是点缀,鲜花之绿叶位置而已,我们以后要找工作,用的是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当然也要有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圆滑!

大学四年,同样的时间,有的人顺利地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有的人站在原地默默地等待;有的人捶着胸口,惊叹时间飞逝,后悔虚度岁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言而喻,是因为各人的奋斗过程不一样。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人24小时,不多也不少,就看你怎么去支配它。有的人在大学里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有的人在大学里花前月下,风花雪月。两种不同的方式造就不同的结果。当他们站在大学的尾巴里,或许 他们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或许也会有人会苦叹:不是我不想去拼搏,而是我智力低,我基础不好。明明知道同样的付出没有同样的收获,你叫我如何去白受那份罪。但我会欣赏这么一种人:在人生中,我虽然不是一个成功者,但我是一个奋斗者。我付出过,我问心无愧。

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不要去随意品尝那酸涩的青苹果,因为我们身上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期望、责任,这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这是我们为人子女的责任,我们父母当中不乏那样的父母,他们为了我们能上大学,低声下气,流血流汗,忍受别人的辱骂,忍受别人的白眼,他们觉得他们的辛苦付出可以让子女以后活得体面些,活得有尊严些,这就是值得的。回答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如何做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篇6:浅谈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通过学习,对信息安全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添的很多乐趣。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法估量的危害,所以说,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培养这门必修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所有老师与我一起共同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氛围。网络不同于现实生活,它虚拟、空泛、看得见却摸不着,我们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人际关系、甄别信息的真伪,正确认识网络游戏,虽然有些知识可能自己的孩子现在还用不上,但是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渗透相关的知识,孩子长大后才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 让学生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掌握网络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胁,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应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信息。、培养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教学重点:

解威胁信息的常见因素。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黑客进行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师生共同讨论并解释课题:(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等得以保证);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文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子信箱或在你打开某一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示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网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一账户,就可得到大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里的所有信息,所有的“网中人”,你都会相信吗?

网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几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凶”计算机病毒(小组讨论方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教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网址,不要从网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6、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对于以上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对于自己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行为。

7、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胁的几种类型,希望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正确的使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时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课后作业: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查询安全上网的方法。

网络安全活动简报

在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观看网络安全公益短片,并讨论网络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增强了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

通过黑板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抄报,不仅学习了网络知识,而且普及安全信息知识。并且能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篇7:对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认识

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已经快一个月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的步入了大学生活的正规。通过辅导员老师还有学长,还有每周五的专业导论课不同老师的讲解,我对我我所学的专业——电子信息类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大类的专业,在大二的时候分为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四个细的专业。而且通过专业导论课的不同的专业课老师的介绍和讲解我对不同专业的学科技能要求还有就业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从我最感兴趣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说起吧,这也是我在这四门学科中最感兴趣的也是大二时想要进一步学习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等,我们在大学四年中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需要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主干课程有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计算机组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检测及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通过这些主干学科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队数学和物理的要求极强。除此之外,还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还要较好地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通信工程也是近几年我们学院很热门的专业。通过专业导论老师的介绍还有各种渠道了解到,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通信工程专业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修课程兼有两者的特点,需要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一些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一些,如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还有本专业基础的通信原理等课程,所学范围比较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适合那些理解力强、善于分析的同学。专业划分比较细的时候,本专业可“软”可“硬”,分别倾向于计算机与电子两个方向。

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除此之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最近几年来很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这个专业要求我们在毕业时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对学生有着很高的兴趣。

篇8:浅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认识

《会计信息系统》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算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收集、存储、传输和加工各种会计数据;输出会计信息,并将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决策活动提供帮助;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财务信息的系统。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作用,构成一个有秩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处理任务,所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会计信息系统。目前人们把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或者简称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本文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从数据处理技术上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和会计电算化阶段。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是指财会人员以纸、笔、算盘等为工具,实现对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并编制会计报表。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财会人员借助穿孔机、卡片分类机、机械式计算机、机械制表机等机械设备实现会计信息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编表工作。会计电算化阶段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后,会计数据的主要处理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如数据检验、分类、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并能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又经历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电算化三个阶段。会计核算电算化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管理电算化主要包括:进行会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进行会计控制、开展会计分析。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会计辅助决策支持软件来完成决策工作。该软件根据会计预测的结果,对产品销售和定价、生产、成本、资金和企业经营方向等内容进行决策,并输出决策结果。

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管理已经成了突出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财经专业的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1. 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和会计规范等基本要素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的所有物理部件,包括:主机及外部设备。对于电算化网络系统还应包括: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和电缆线等。

计算机软件是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人员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会计主管、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凭证录入人员、凭证审核人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等。

会计规范是指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控制程序。

2.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通常由账务处理系统、往来核算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存货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销售核算系统、报表汇总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各自处理特定部分的会计信息,同时各子系统间又通过信息传递和核对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系统是核算系统的核心与基础,主要包括凭证数据输入、凭证登账、转账、结账等工作。往来核算系统主要用来核算企业单位发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及其归还情况。工资核算系统主要是正确计算每个职工的工资,计提职工福利费,并正确地将工资费用进行分类汇总,以便计入到有关产成品成本中去。固定资产核算系统是完成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增减变动管理、折旧的计提以及自动转账等。存货核算系统是完成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的收、发、存和材料采购成本明细分类核算。成本核算系统是正确核算各项费用的支出和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销售核算系统是负责产成品入库、发出和结存的核算,以及营业收入、应交税金、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等核算。报表汇总系统是完成系统内的各种内外部会计报表的打印输出。财务分析系统是将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通过各种指标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加全面清楚地反映企业单位的有关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与营运能力等。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异同

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共同点

制订会计准则的目的和依据相同;系统目标基本相同。两者都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遵守相同的会计规范及各项政策制度;遵守相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相同。采用的记账方法相同。记账使用的文字相同。记账本位币相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相同;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任何一个信息要达到系统目标,都应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2.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不同点

运算工具不同;信息载体不同;会计职能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方法不同,内部控制程序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形式不同,会计数据代码化、数据存储隐形化;系统运行环境要求不同;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数据的收集或输入存在差异;会计数据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账簿功用、格式以及簿记规则上有所差异;会计数据信息输出以及会计报表编制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纵观上述种种区别,集于一点,就是计算机的应用对传统的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和现代化。

五、结束语

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以下现实意义:

可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省人员,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加快信息流速,提高会计数据的时效性,支持快速合理的决策,促进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利于推进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会计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薛祖云.会计信息系统.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423世界读书日倡议书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画家乡教案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