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主要观点

2024-08-13

大教学论主要观点(精选6篇)

篇1:大教学论主要观点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

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二、建构主义观点下的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我们知道,早期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占优势。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因此遭到了许多批评。

20世纪60年代,认知学派取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导地位。与行为主义者不同的是,认知主义者重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关心知识是如何被加工和理解的,强调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把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推到颠峰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加涅。奥苏伯尔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尤其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教师应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加涅在其所著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把任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中,使得教学设计成为一整套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下的程序。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在认知理论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以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发展起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的这些观念为我们探讨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 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2)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前面已指出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同时,建构主义强调在学习中应让学习者试着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他们认为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的对象不可能达到科学家那样高深,但在学习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比如,在学生学习统计知识时,传统的教学往往给出一些人为编造的数据,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并记住这些计算公式。而在建构主义倡导下的教学,教师提供给学生可能会是一个班全体学生身高的原始数据,让学生别计算出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对它们加以解释。学生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需要利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男、女生人数,需要利用计算器完成较为复杂的数值运算,并最终解释出男、女学生的平均数和标准上的差异表明着什么规律或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

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孩子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形成一个小而精的工作小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是随着小组人数的扩大而减少的。与此同时,整个班级中的小组数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从这个角度讲,适当减小班级规模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黛安·蒙哥马利基于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认知教学的PCI原则。它是英语“PositiveCognitive Intervention"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积极的认知干预”。它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包括:

(1)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应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而不是打个勾或表示一下就了事。

(2)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选用学习材料。

(4)教师应多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由此可见,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笔者曾听过一节小学五年级的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有这两句:“回答得真好”,“回答得不错”。这种评价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同学也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样的评价听多了,学生是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的积极体验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评价时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优点加以表扬,比如“你真肯动脑筋”、“你想的方法真是与众不同”、“说得太好了,说明你的思路很清晰”、“我发现XX同学在完成这个任务时用到了直尺,说明他很善于利用工具”,以及“X X小组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最快完成了任务,我们奖励给他们小组每人一朵花”,等等。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三、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至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提出评价课堂教学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以上这些指标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比如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生个人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包括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个别学习的时间以及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

其二,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包括参与小组学习的时间、小组交流和讨论的实效性等。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遵循制定与选择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保证指标的明确表述、可具体化,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获得改进。最后还有一条,也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条,那就是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切记不要面面具到、过细过全。因为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利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束缚教师手脚、限制教师施展的铁链。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课堂教学评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篇2:大教学论主要观点

发布时间:2011-7-18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梁耀东

论文摘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对中小企业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陆续制定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始启动若干领域的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建设,特别是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制约其发展及作用的充分发挥,亟待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并尽快采取相关对策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对策 探寻

一、寻求突破,力助中小企业排解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及银行营销战略的因应调整

中小企业的兴衰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情况息息相关。因其经济规模达不到股市要求,很难上市,也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的能力,中国目前又没有创业板,风险投资也不够活跃,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却较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和较大规模的贷款扶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普遍较强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不平衡的矛盾难以调和。所以,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主要还是融资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阻障多还存在。

首先,有中小企业本身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担保问题,现在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抵押不符合有关条件,有的刚创办的企业甚至没有财产抵押。二是信用风险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三是信息不对称,一些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虚假的报表,隐瞒信息,增加了银行的工作时间和管理难度。

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问题。目前,银行服务体系和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企业、上市公司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另外,在社会环境配套方面也存在问题。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因为社会配套不完善,直接融资的渠道不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信用评估体系也不健全,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企业要办理一笔财产抵押,需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复杂的手续,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并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对于习惯进行灵活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制约。为适应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银行应适时地转变营销战略.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提高贷款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一个重点和新的效益增长点。确立自己的优势,抢占先机,夺取市场份额。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成长既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同时又可以扩大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银行效益,可谓是一件借贷双方同发展、共成长的好事。当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也比较大,在操作中必须坚持审慎原则,稳健发展,重点落实风险保障措施,如采取抵押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二)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引导,支持解决融资难

目前全国各地已出台不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规政策。人民银行也正引导金融机构适

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一些银行陆续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重新界定给中小企业放贷的标准;实行区域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在一些二级分行实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授权、授信、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制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信贷掌握标准、建立低风险业务快速审批“绿色通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方式和担保方式;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推广整贷零偿的还款方式;扩大循环贷款的范围,对资金需求频繁又能够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中小企业,可在抵押额度内发放循环贷款;在中小企业选择担保贷款时,可接受自然人提供的以其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对一些出租车市场管理规范、出租车营运证价位高、保值和变现能力强的地区,可以用出租车营运证质押对出租车公司发放贷款;对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固定的配套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无争议的应收账款,还可办理保理业务,即由银行买断企业的应收货款后,及时拨付资金给企业,免除了企业经营中资金难以为续的困境。

笔者以为,上述举措很好,但似应有进一步解决融资难的更好方法。几年前香港特区政府针对香港企业中小企业占98%的现实,曾推出50亿元信贷保证计划,让小型企业较易获得银行贷款,渡过经济难关。而美国等一些国家专门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由中小企业自筹资金组建银行,扶持小型企业发展。这些具体措施亦可资我国加以借鉴和利用。

二、着力扶持,加紧地方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一)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

各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文件,但众多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尚未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来对其指导。这样,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力度极其有限。地方应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因为中小企业问题涉及经贸、财政、外经贸、工商、科技、信息、技术监督、劳动、税务、人事、教育、国土等多个部门,单靠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制定、推行并协调多个领域的扶持政策。这个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包括成立市级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议事机构,负责全市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下设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作为中小企业民间联合组织.,反映中小企业的意愿和需求,维护和体现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改变原来的多头分散管理,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又具有权威的中小企业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部门,并完善相关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监管。

(二)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及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和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使中小企业在法制范围内拓展生产经营活动,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保护合法经营、合法收入、合法权益;也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有法可依。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促使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或推行政策时,主动、积极地考虑有关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三)大力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通过适度增加注资提高其担保能力;发展各类民问信用担保公司和社区金融互助合作组织,面向市场扩大担保业务;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等方式来扩大问接融资的覆盖面。

目前也可以由各级商会牵头,由中小企业筹资组建一批信用社,在国家金融机关调控下,专门为其服务,采取自我供血、自我供氧、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办法,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也可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改制改组、技术进步以及中介机构的扶助。建立市、区、街道办(镇)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一方面通过抓紧培育新型资本市场,为初创期的科技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完善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体系,明确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机构的功能和投资范围,建立配套管理办法。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鉴于当前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信息资讯等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应大力扶持提供审汁验资、评估、管理咨询、代理记账、人才培训等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建立信息中心、检验中心、试验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中小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开展调研;建立专业园区和开发区等,发挥集聚效应;建立共享的信息资讯服务平台。

(五)建立统计分析制度

篇3:大教学论主要观点

1 法律英语写作方法

法律英语写作方法的改进和提高离不开学生对英美普通法词汇、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法律文件,不管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还是诉讼过程中制作的各种法律文书,其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照法律根据去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因此,法律英语写作的方法首先要教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和程序,特别是英文法律中很多的概念并非是概念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中文词汇就可以带出一个意思的。比如在英美土地法中有一个概念称为“easement rights”,意思是指在他人所拥有的土地上留有一“过路”权,这有别于一般的物权,这一概念源自英国封建时代,当时各大地主对自己的土地清楚划分,但却要考虑到其他人士要路经或出入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还有“mutual easement rights”的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的土地占有权或使用权上没有同样清晰的划分或对等的观念,所以在写作含有这种英美法特定法律制度的法律文件时就应该教会学生直接运用这些概念。(梁家杰,徐嘉华,2004)要想法律英语写作产品达到“词义准确、文意确切、无模棱两可、无歧义”就必须准确运用法律专业语言。法律英语写作讲授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的法学概念,特别是英美法学和司法实务中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是由一些特定单词来表现,比如:bail(保释),injunction(禁令),charter(特许),franchie(特许)等;有的是由短语来表现,比如:parol evidence rule(口头证据规则),specific performance(特征性履行),bill of exchange(汇票),privity of contract(合同关系不涉及第三人原则)。因此在法律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特定法律概念的训练是必要的,训练方法可以是开列含有特定英美法概念的清单让学生识记,撰写案例摘要,翻译特定例句等等。

法律英语写作实际上是用英语撰写特定的法律文件的过程,比如起草合同、公司章程、起诉书等,而此类法律文书的准确含义是从其各个方面去理解的。标点符号就是其中需要注意的基本要素之一,因为标点使用错误,往往会导致整个句子乃至整个写作内容的意思发生歧义,比如:

James hit Iwan and Edward,then ran away.(詹姆斯打了伊万和爱德华德,然后就逃离了。)

James hit Iwan,and Edward then ran away.(詹姆斯打了伊万,然后爱德华德就走开了。)

上面两句中由于逗号使用的位置不同意思也就迥然不一样,第一句中,爱德华德是受害者,而第二句中,爱德华德却成了目击证人。再比如:

This lawyer,said the judge,is a fool.(法官说这个律师是个白痴。)

This lawyer said the judge is a fool.(律师说那个法官是个白痴。)

从两句的意思来看,含义大相近庭。因此,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澳大利亚曾经有一个案例,法官需要查看一名工人的保险单,该保险单上的文字把这名工人的保险范围描述为“Fuel Ca-rrying and Repairing”。该案中法官必须判断的问题是,工人在驾驶车辆搬运砖块受到伤害时是否在保险范围之内。法官认为,保险范围可以理解为“Fuel,Carrying,and Repairing”或者“Fuel Carrying,and Repairing”。如果在第一个单词后加上标点,这起诉讼就可以避免了。(Manufacturers'Mutual Insurance Ltd v Withers 1988 5ANZ60-855)。法律英语写作过程中注意对标点符号进行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法律英语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写作的内容具有法律效力,无论是合同、诉讼文书,还是证人证词、授权委托书,都应该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才应该有意义。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1)使用的语言是否准确地表述了一项义务、授权、条件或决定?(鲁伯特·海埃,李玉木,2007)比如shall表示一种义务,而may表示某人具有做某事的任意决定权。试比较一下两个句子The parties to this contract shall assign the benefits under this contract(本合同当事方必须转让本合同项下的利益)。The parties to this contract may assign the benefits under this contract(本合同当事方可以转让本合同项下的利益)。2)写作过程中陈述的方式对与其相关的人或事是否明晰?比如:A meeting must be called if…就不如James Thorpe(or the Managing Director)must call a meeting if…的意思明晰。3)写作内容所设定的期限、数额等是否明确?4)写作内容中各项之间是否发生冲突?5)写作内容是否包含了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

最后在训练学生进行法律英语写作时还要注意使用法律术语时的前后一致性。由于英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因此很容易在开始陈述时使用某些单词,然而在同一法律文件中的其它地方又使用另外一个单词。这样很容易导致意思表达不清楚或使得法律文件的当事方感到模糊。比如一开始使用buyer和seller的话就不要在后文中使用vendor和purchaser,也不要混合使用经常固定搭配的词比如landlord和lessee,vendor和buyer等等。

2 法律英语写作的内容与格式

法律英语的写作内容,究其实质仍然是各类法律文书。只不过是用英语表达的法律文书,但它们和用中文表达的法律文书又有很大的区别。原因在于:首先,英文法律文书所反映的主要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英美法律虽然主要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为主,但各国甚至在美国国内各州的司法体系中,差异也是明显存在的。这种差异表现之一就是法律英语文书的内容要求方面。比如起诉书的要求方面美国联邦法院和有些州法院的要求就不一样。概括起来,法律英语写作所涵盖的内容包括:1)诉讼文书,包括:起诉状、答辩状、动议、上诉状、反诉状等;2)律师非诉讼文书,包括:合同书、法律意向书、合作意向书、律师函、备忘录等;3)仲裁文书,包括:仲裁协议书、仲裁申请书、仲裁答辩书、仲裁调解书、仲裁裁决书等。(徐章宏,谢静,董金伟,2007)

法律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每一类法律文书的内容,因为法律文书要么是呈送给法院等司法机构的,有的是要送达对方当事人的,因此法律文书的事实陈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推理要有据,否则就不能让人信服,那么后面法律问题的解决就很困难了。比如在撰写起诉书的时候,原告律师首先要阐明案由,以此来证明受讼法院有管辖权,然后要清楚地介绍原告在本诉讼中的身份,接下来要陈述诉讼事实以及被告的行为如何给原告造成了损失,包括经济损失、支付的诉讼费用等请求。特别是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原告往往会向法院请求用陪审团来审理此案。

3 用英语表达法律观点

就法律英语的写作而言,教会学生熟悉不同法律文书的内容和格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法律观点。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其学习的重点是与该专业相适应的语言(语法、词汇、语域)、技巧、语篇以及体裁。(杜金榜,2006)学生在阅读了大量英文案例和相关英文法律文章之后,只有能够把其中的主要观点表达出来,才能说他们对相关知识有所掌握。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从写案情综述开始,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还能够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明白了判例法的观点。因为任何法律问题都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案情事实的充分了解是不可能有的放矢地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去反击对手的。在法律英语写作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法律观点的写作活动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让围绕小的法律问题,比如合同法中要约的撤销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入地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让他们罗列出表达该问题的基本法律词汇,最后再把这些观点用英语串起来。此时,英语写作的普遍做法也适合法律英语写作了,比如反复阅读和揣摩并仔细进行修改。等到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熟悉时再对内容向相关的方向加以扩展,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让学生的法律英语写作能力逐渐提高。

4 结论

总之,法律英语写作是一个综合检验学生法律知识和英语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法律词汇和术语,在此基础上,从用词、标点、句式、结构等方面严格训练。最后达到法学知识、法学观点与英文表达的完美结合。当然,这一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需要学生一步一步地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和揣摩。

参考文献

[1]陆文慧.法律翻译——从实践出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Manufacturers'Mutual Insurance Ltd v Withers[Z].1988,5ANZ60-855.

[3]鲁伯特.海埃.法律英语[M].李玉木,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徐章宏,谢静,董金伟.法律英语写作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篇4: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双语教学

关键词:教学论、双语教学、意义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双语教学”又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也必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人们对“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研究较多,而对双语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性研究得较少。实质上,在研究“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的同时,注重双语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性,将会更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本文试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出发透视双语教学,以进一步揭示双语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双语教学实践。

一、从教学目的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与人们对双语的认识有关,也与人们对教学的认识有关。关于“双语”的界定,目前大都倾向于认为“双语”是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由此,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双语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事实上,双语教学的目的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双语现象自古有之。但当代的双语现象与早期的双语现象已大不相同。在人类社会早期,双语现象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民族、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语言已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象征和代表。这也给双语教学赋予了新的含义。对双语教学的片面化认识与以往陈旧的教学目的观有关。以往的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知识的传递。也就是说,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在于获取、掌握知识。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双语教学就变成了单纯获得某种语言知识的过程。

从现代教学观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的、持续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递,特别是通过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能力,来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语言作为意义的表征系统,其符号的背后含有价值、意向、态度等成份。因此,双语教学的目的已不单纯是语言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乃至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特别是当代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胸怀全球的观念,要能够理解、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要具有本民族、本国家以外的文化知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充满自信地与不同的民族坦然相处并与之交流,开展合作等。双语教学在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影响双语获得的因素看雙语教学

语言的获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双语的获得则更加复杂。在双语获得的理论中,文化合流模式(Acculturation Theory)、语言调节模式(Accommodation Theory)、话语理论(Discourse Theory)、语言控制调节模式(The Monitor Model)、多变语言能力模式(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以及共同语法假设(The Universal Hypothesis)、神经功能理论(Neuron function Theory)等流派颇有影响,在影响双语获得的因素方面趋于一致。这些因素主要有:

生理因素:儿童语言的获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儿童可以在短期内发展出语言能力,一旦儿童开始说话,发展的速度就快得惊人;二是儿童都有说错之处,但这些错误既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又与成人语言有着质的差别;三是世界儿童的语言发展似乎都经历同样的过程(尽管所学的语言不同)。以上种种现象便促使乔姆斯基及其他的(MNeill,1970;Lenneberg,1967)学者提出语言发展是一种人类生理现象,即语言的获得更多的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学的过程。这一观点对儿童双语的获得与发展也是适用的。

语言环境的作用:语言环境对语言获得与发展的作用是较大的。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都研究儿童语言的获得、发展与父母的语言、家庭语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或家庭用语与儿童语言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双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认知发展的作用:从认知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理论来看,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儿童语言包括双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语言的发展,源于儿童智力的发展,语言与思维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元认知对儿童的双语或第二语言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差异的作用:不同的儿童,其双语水平和能力不完全相同,这与其个体本身的特性有一定关系。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上述四个因素也是影响各类教学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必须以此为核心。首先,要把学生双语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的过程,避免把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单纯的、机械而死板的语言符号的掌握。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在家中与父母的对话,在校内外与同伴、老师相处的生活学习中,都应有良好的双语环境,这对于学生双语的获得、双语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双语教学。比如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双语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双语认知能力,在思维水平上进行双语学习等。第四,要注意双语教学中的个体差异问题。对于某些个体差异变量,要注意利用、适应,而对于另一些则要超越、改变,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目的。

三、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双语教学

语言的获得尽管十分复杂,但有一点却是人们的共识,即语言不是教出来,而是学生通过学习、练习而获得的,那么在“双语”获得中,教学起什么作用呢?

从教学论的观点和教学实践来看,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一对不可分割的范畴。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于双语教学至关重要。在双语教学中,很多人往往片面或错误地认为,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因素,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此,大多数双语教学研究倾向于研究教师的教。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双语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

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教与学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本体依赖性关系。教的意义依赖于学的存在,学是教的前提,如果没有学也就没有教。但学并非是教的结果。教与学之间的这种独特性关系对于双语教学颇有价值。在双语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只是双语学习的组织者,动机的培养者,价值观和态度的引导者,学生进步的评价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动机,创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和气氛。

四、从当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发展看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面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在当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极大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教学方法综合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媒体化、主体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出现了一系列不同方法的最优组合,比如“自学----练习----讨论----辅导”,“启发----诱导----探究”法等。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大量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积极开展活动教学,采用远距离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的媒体化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运用,教学手段的主体化主要表现为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操作,自主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对双语教学颇有意义。如前所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言符号和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并具备使用双语的能力。而传统的以一种语言为主再加授另一种语言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也无法全面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纯的符号接受者,转变为通过自身获得某一语言及其背后的意义的活动主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接受不同文化。近年来,国内开展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四结合的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当前的双语教学颇具借鉴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篇5:教育学心理学主要人物的主要观点

以狗为研究对象。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是一个刺激替代过程。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

基本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与分化

望梅止渴是一级条件反射 谈梅生津是二级条件反射 ☆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联结理论)饿猫打开迷箱实验

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在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反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的最关键的因素 工具性条件反射 ☆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新行为主义)强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正强化 负强化(通过在行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消除它们,也能起到提高反应发生率的作用)

操作条件反射的四种类型:(1)奖赏(正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无强化,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4)惩罚(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是消除厌恶刺激)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这为现在的CAI提供了理论支持 1937年出版《有机体行为》

注意:斯金纳与华生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他坚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保罗.朗格朗——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法: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又叫做“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产婆术”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

“美德即知识” ☆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 冯特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知觉,其方法就是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的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 ☆ 铁钦纳

构造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知觉,其方法就是内省发,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的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 ☆ 詹姆斯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局限在实验室里,还要考虑人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1890年发表《心理学原理》一书 ☆ 韦特海默

格式塔心理学(完型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用组成部分来说明,还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的顿悟——完型学习理论: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 考卡夫

格式塔心理学(完型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用组成部分来说明,还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的顿悟——完型学习理论: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 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用组成部分来说明,还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格式塔理论肯定了主题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行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主张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同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 弗洛伊德

1900年发表《梦的解析》随后发表《精神分析引论》 ☆ 马斯诺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论 ☆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

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论 ☆ 皮亚杰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皮亚杰为代表,1950年发表《发生认识论导论》 对个体思维发展的解释,最具影响的应为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他认为,思维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它遵循一定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出现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此阶段的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构建动作图式,开始出现客体永久性,初步形成因果关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开始能运用符号(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周围的人、物体和地点。典型的形象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获得逻辑思维和理解概念的能力。获得守恒的概率,思维有了可逆性,能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但不能进行假设思维

4.形式运算解答(12——15岁)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够根据各种可能和假设条件进行逻辑推理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皮亚杰、维果斯基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奈赛尔

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 墨子

兼爱非攻

☆ 荀况 化性起伪 ☆ 高尔顿

智力测验——生理计量法 ☆ 比纳

智力测验——心理年龄(采用作业计量法):从心理取向鉴别智力高低的尝试,始自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比纳,他认为智力的核心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比纳与西蒙于1905年编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纳——西蒙表 ☆ 斯坦福

比率智商 斯坦福——比纳量表

智商是一个商数,是指个人的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 ☆ D.韦克斯勒 离差智商 ☆ 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世界图解》

☆ 赫尔巴特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例题:《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 加涅

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将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 奥苏伯尔

学习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为研究对象,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皮亚杰、维果斯基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区分。他认为学校中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形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下位学习)、总括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组合学习),他同时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这种先于某个学习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 维果斯基

最新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篇6:大教学论主要观点

一、中国需要正确的战略定位。历史上,中国没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意识,失去地理大发现的机会后,已没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可能。现实中,周边强国林立,注定中国只能成为地区大国。客观上,现在中国还没有奠定成为地区大国的国体基础。中国人应该从不切实际的大国梦中清醒:复兴任重道远。

二、国家发展需要顶层设计,要抓住技术立国、制造业强国的根本。在发展战略产业时,防止国际阴谋暗算。

三、畸形发展的房地产业,已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内投机资本,联合打劫中国人民财富的战场,必须从战略角度思考:房地产支撑不了大国崛起。

四、韬光养晦的口号已构成战略泄密,应该放弃。泄密导致周边大国小国群起掠夺中国利益。真正的战略是顺势而为,让别人无从洞察。

五、首次提出新型军队的口号,以区别于现在的旧式军队,并提出“灵、远、高、快、准、狠、新”七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六、首次提出,应以太空和大海为背景的蓝色国防观取代以大陆为背景的黄色国防观。

七、首次提出,中国军队转型应该指向天空和大海方向。

八、首次提出,空中化才是现代军队的本质,应该与信息化并列,作为我军的战略指导;

九、首次提出,新型军队应该以鹰击战略为指导,摒弃刺猬战略。

十、首次提出应该“解放”解放军,把解放军从本土防卫中解放出来,进行远征型改造。21世纪的战争是围绕资源设计的,新型军队对内要能保护领土、领海内的资源;对外要能到公共空间去争夺资源。要把空军和海军,从对陆军的依附中解放出来;把陆军从地面解放出来;

十一、中国建立空中骑兵军团。三军都飞起来,军队就现代化了;

十二、中国军队应为沿海提供3000公里安全纵深。在没有防御支撑点的情况下,主要以远程空中饱和打击来实现。在3000公里内,要有全歼敌人空海基地和航母集群的能力;

十三、现在伞降型的空降兵,是无效的军事力量,应该进行现代化改造,转变为空中突击师。

十四、中国必须拥有航空母舰;

十五、新战争时代已经来临,空天战争是新型闪电战,以国家整体瘫痪为特征。具体分析了新战争的四个波次,旧式军队对新型战争无能为力。

十六、美国隐身空军已经成型,中国现行空防体系,全部过时,中国面临核武时代以来最重大战略威胁;

十七、从一种退役战机全面回顾中国空军如何成为防空军形态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空军应该向美国空军和以色列空军学习。

十八、认为中国六百年来没有人懂海军;

十九、应该开天辟海,再造一个蓝中国;

二十、没有国防转化能力的GDP是狗的屁

21、中国已被C型战略包围

22、美国的世界帝国战略与中国的危机

23、中国将在十年内遭遇重大危机,面临被肢解的命运;

24、中国新型空军要能在八千里外拦截战争;

25、太空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

26、美国利用金融危机设计战略骗局

看了他的演讲,有以下体会。戴旭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他的论点都是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捍卫祖国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个军人就应该有骨气,有血性,就是要未雨绸缪。他对国际局势的分析,还有他的战略观点是对还是错可以让历史来考证。但是他的这种为国思危,为民请战的精神值得军人学习。作为军人严格的说应该是高层的战略战术的制定者,必须要做到未雨绸缪,否者一旦战争爆发,就会直接把祖国和人民赤裸裸的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中国真正的战略思想还是太少了,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浮于表面、一知半解的多,真正能为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着想的还是要努力增加啊

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国家早日强大,但这要靠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持之以恒的勤劳努力,而不是凭借投机取巧,更不能靠自欺欺人自吹自擂,打肿脸充胖子。晚清洋务运动后期,中国朝野和西方很多人认为中国正在崛起,坚信以中国丰富的物产,如积极变革,“成为世界最大强国,雄视东西洋,风靡四邻,当非至难之事也”,中国人从上到下都认为中国比日本强大,北洋舰队比日本舰队强大。但是,1894年一位叫宗方小太郎的驻华间谍认为这是“只见形而下未见其形而上”,通过对清朝全面的剖析,他认为大清国不仅官场腐败,而且“全民都腐败”,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虽然表面上不断改革和进步,但“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不堪一击。

好战必亡,而惧战则必危。我们中国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居安不能思危!中国需要戴旭这样的军人,越多越好!虽然,戴旭的演讲给人带来的冲动,并不是像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的激昂型冲动,也非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壮型冲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冲动呢?反观自我,一遍,两遍,三遍,我能感觉出这种冲动中怀着仇恨的重要特征,是的,没错,是一种仇恨的情绪,也许,他的文章激起了别人心中的仇恨感源于他本人心中的仇恨。

上一篇:农村党支部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镇人民调解委员在全省人民调解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