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研究

2024-08-12

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研究(精选9篇)

篇1: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研究

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

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

莲山课件 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

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5)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篇2: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作为中国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很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杭州市近郊的外桐坞村则是特色旅游发展模式中的典范。外桐坞村结合自己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内部打造村落艺术风范,完善市政配套入户,并进行招商引资。外延发展模式则重视环境保护,增强外桐坞村旅游互动性并与周边村落旅游产品有效整合。目前,外桐坞村已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民俗淳朴,艺术风韵浓厚的田园文艺范小镇。

[关键词] 杭州;外桐坞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农村发展方针政策,推进了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乡村旅游的前行。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不断寻找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低碳生态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乡村旅游对城市居民最大的吸引力。杭州的乡村旅游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风情小镇是浙江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2009年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就发出《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1-2年努力,创建市级“风情小镇”十个左右。具体到这十个小镇,每一个小镇又须有自己的“风情”。外桐坞村结合自己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在这十个风情小镇中就是主打田园文艺范。

一、外桐坞村发展概况

外桐坞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东北面3KM处,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整个村东面面山,南与唐家桥相邻,西与里桐坞村相对,北与大清村相挨,绕城高速穿村而过。相传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游历至此,被这里恬静的景色所吸引,留下了赞美的诗句:“朝涉外桐坞,暂与俗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

全村总面积130公顷,现有山林1260亩,茶地282亩,以种植茶叶为主。这里曾是朱德元帅开辟茶园,点评茶叶的地方。尝闻,朱德元帅下乡考察时,四次在村中驻足,和村民一起下地、采茶。他非常关心茶农生产和生活,指导茶村发展规划,极力赞赏外桐坞村的茶叶,给予“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赞誉,并鼓励村民“多产茶叶,多发展绿色茶经济”。这段佳话,奠定了茶叶在外桐坞的地位和价值。

在开建风情小镇时,外桐坞村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民俗淳朴,以开放、大气、优雅、舒畅的原生态环境为特色。该茶村以青山、小溪、茶园、山林、村落为背景,以悠久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精髓,集茶园、花园、果园、菜园、庭院于一体,是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乡土,放飞心情,感受文化的乡村旅游村落。

二、外桐坞特色乡村旅游内涵打造模式

在深入了解外桐坞村调研过程中,发现该村落的旅游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说它的成功有偶然因素,但与村委会抓住机遇、合理规划、打造亮点是分不开的。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外桐坞村的特色乡村旅游内涵打造无疑是成功的,也成为省内外很多村落学习、借鉴的对象。

1.村落的艺术风范

如果说外桐坞紧邻西湖景区,生态环境良好为其特色,那么在首批杭州风情小镇中并没有太多特色。外桐坞之所以定位于田园文艺,这得追溯该村落的艺术发展之路。外桐坞村艺术缘分是与中国美术学院相结的。如果没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立,外桐坞村也许就和周边茶村并没有太多区别。自2004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陆续完工,由于外桐坞村离校区只有大约十分钟车程,而村外茶园环绕,村里遍栽石榴,成为很多美院学生写生之地。随着写生名气越来越大,也吸引了一些艺术家开始进入外桐坞村进行创作等。

从2006年开始,一些艺术家租下村民的房子,创建工作室。据统计,外桐坞村共162户人家,现已有40多位艺术家进驻该村。有些当地村民将房屋整体出租,有些则是一层改为工作室,二三层留着自己住。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喜好,对房子做些外立面改造和内部装修,如此一混搭,平凡的村屋开始有了文艺范儿,甚至在中国美院毕业季,有些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将其的毕业展演放在村里举行。平时村里也有许多艺术交流展示,是名符其实的‘艺术村落’。

2.内部改造、凸显特色

自2007年外桐坞定位“艺术村落“打造以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奋斗中创新。如果说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及艺术家率先将一股清风带入小村,那么之后的“风情小镇”打造,则使外桐坞声名鹊起,并真正促使其蜕变为一个美丽乡村。外桐坞村的目标,是要将艺术人士的集聚优势与茶村特有景观相融合,成为一个集艺术、体验、交流为一体的风情小镇。

为了更好凸显风情小镇特色、并服务游客和艺术家,外桐坞村对村落进行了有效规划和改造。在“风情小镇”一期建设中,共改建房屋580平方米;为了更好呈现小镇的统一设计风格,共拆迁艺术街沿线主房8处、附房37处。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风情小镇的市政配套。这个情趣盎然的小村落,已实现雨污水、电力上改下、煤气、自来水等大市政配套入户,一个秀外慧中的“风情小镇”,已经初具雏形。

3.招商引资进一步提升品牌

改造后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便利的交通逐渐成为外桐坞村与周边村落乡村旅游的亮点,为了进一步提升外桐坞村田园文艺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村委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进行招商引资。2011年,外桐坞风情小镇暨中国美院国家大学创意园“艺术村落”落成仪式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别具一格的崭新的外桐坞村正式亮相。至今,外桐坞已完成建设和招商的画外桐坞一期主要是村落入口的二号桥洞到三禾美术馆的艺术街,集聚了设计服务、现代传媒等优势产业,吸引了几十位艺术大师、名家入驻,有效地提升了外桐坞文艺村落的人气和知名度。

4.打造中国版“枫丹白露”

外桐坞村前期的改造是为了优化村落资源,打造特色;招商引资则是以市场经济观点来推动村落的旅游发展进而提升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如果说这些就是外桐坞村乡村旅游发展最终状态,那么外桐坞村很快就会被类似村落进行复制,从而淹没在田园文艺村落中;甚至会有其他村落成为更有名气的田园艺术乡村小镇。为了进一步营造艺术氛围,提升艺术村落内涵建设,外桐坞村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有效的借鉴国外成功乡村旅游发展案例,经过对比选择和多次方案调整,最终以打造中国版“枫丹白露”为自身的最终定位。

由此,村里特意请来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对村落进行专业的规划。专家结合外桐坞自然景观和特有的文化艺术气息,外桐坞将形成以“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家休闲娱乐区、居民生活休闲区、石榴采摘体验区、茶园观光区、茶艺体验区和艺术文化区等6大功能片区。经过专业规划改造后,外桐坞村现在的环境,都能和杭州市区或近郊高档住宅区媲美了,农居内庭院独立、房间宽敞,房间外则是小桥流水,棚架满荫,村道宽敞干净,房屋不仅是外立面,连设计风格都艺术化起来了。

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小镇,以其艺术特色蜚声世界。如今的外桐坞村,因为艺术家的不断入驻,在与厚重历史文化的交融中,滋生出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它被广大艺术家称作是“中国版的枫丹白露”

三、外桐坞乡村旅游外延发展模式

从众多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发展案例来看,内涵特色建设是旅游目的地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但是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发展还需要其他条件与之共同推进才能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1.重视环境保护

外桐坞村随着艺术家不断融入当地生活、工作,带动了村落的发展,吸引了广大游客前往,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不少当地居民也会向艺术家学习画画,从事艺术工作,这些都改变着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是从外桐坞村发展的根由来看,主要是便利的交通、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生活方式吸引了附近大学生写生,因此现有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文生活方式的保存是外桐坞村在未来旅游发展过程中因为重视的,一旦优美的自然环境被大量的游客或者经商环境所破坏,那么有可能在其他村落出现另一个“田园文艺村”或“中国版枫丹白露”。

2.增强外桐坞村旅游互动性

外桐坞的旅游规划以“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和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家休闲娱乐区、居民生活休闲区、石榴采摘体验区、茶园观光区、茶艺体验区和艺术文化区等6大功能片区。在调研后发现,外桐坞当前艺术文化已经做得很不错,而且是它的亮点,相较而言农家休闲娱乐、石榴采摘体验、茶艺体验等能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还不是很多,该村落旅游的互动性还有很大的空间挖掘。增强游客的体验项目,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外桐坞最核心的旅游资源是其内部产品旅游整合发展的侧重点。

3.与周边村落旅游产品有效整合

从外桐坞村所在的旅游区位来看,它处于杭州重点打造的之江旅游度假区中的龙坞旅游经济体。外桐坞村与周边的村落结合自身资源特点确定差异化定位避免了近距离的竞争,邻近村落之间很好的地缘优势可以考虑彼此之间的旅游景区如何有效的串联形成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推向市场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规划的。在调研过程中,前往外桐坞的游客主要以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为主,在与他们沟通中了解他们对于周边其他村落的旅游景区并不熟悉,即使有少数人知道邻近村落有其他特色旅游资源或经典,但是对于他们吸引了并不大。当然这样的问题在龙坞镇其他村落同样存在,因此外桐坞的旅游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村落,受限于村子有限的地理空间以及能够开发的土地资源,因此要促使龙坞旅游景区内各村落旅游资源有效的整合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仅是外桐坞同样也是龙坞旅游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董一淋.西湖:3个区级文创产业园、5个文创点正式揭牌成立[J].杭州(周刊),2011(12)

[2]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篇3: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发展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内生式发展模式作为解决落后乡村边缘地区的一种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乡村旅游作为不发达乡村地区脱离贫困谋求发展的一种方式, 也开始趋向内生的研究。内生式发展模式作为立足于培养乡村自身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 其所引导发展的乡村旅游必是具有自发动力的, 以本地人的充分参与为基础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乡村旅游概念辨析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 (WTO) 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局出版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文版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或其附近 (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 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1.2“内生式”发展

内生式发展又称“自下而上的发展”或“自我发展”。虽然对于内生式发展定义的描述各有不同, 但仍存在着相通的要点。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内生式发展的研究, 可以看出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内涵应包括3个方面: (1) 地区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本地发展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能以牺牲本地的生态或者文化作为代价, 从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为了实现第一个方面, 最好的途径是以当地人作为地区开发主体, 也就是使当地人成为地区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3) 为了保证第二个方面, 必要的措施是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当地人意志, 并且有权干涉地区发

业的形象, 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泰州的休闲农业。另一方面, 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 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同时要引导市场消费, 培育消费热点, 积极探索运用休闲农业网络推销、农村家庭旅馆网上预订等先进手段, 拓宽休闲农业旅游点的销售渠道, 从而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平, 休闲旅游农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0, (3) .[2]廖军华, 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8) .

展决策制定的有效组织。

2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乡村旅游地利益共同体

乡村旅游可以识别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地方政府、旅游者 (游客) 、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外来投资者、乡村社区集体 (村委会) 等等。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初, “内生式”发展模式把各利益主体纳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之中, 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尊重和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权利, 公正、公平地体现和分配旅游利益, 使各利益主体感受到自己就是旅游开发的主人, 以实现乡村旅游地利益共同体的和谐构建。

2.2 不同的乡村旅游地需要选择不同的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

不同的乡村地区, 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离客源地远近不同;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对外面世界和信息的了解情况也不相同;当然, 还有道路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更是有很大的差异。很显然, 大中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如果采用内生式发展模式来发展旅游, 就应该根据地方实际来选择适合当地的模式, 这就需要对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2.3 内生式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多成绩, 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重重, 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跟旅游发展模式不适合当地实际有很大的联系。因此, 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乡村社区自然

[3]吴相利, 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社会科学

[4]戴遐海, 江苏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 2009, (23) .[5]陈晓华, 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31) .[6]聂玮, 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以河北省为例

[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和经济社会条件, 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可以为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 使各利益相关者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之中, 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旅游地类型

内生式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发展。在该模式中, 以当地居民为主导力量, 主要依靠本地的资源和资金, 出售自己生产的产品, 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分配于地方, 但并不排斥外来的援助。笔者根据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概念, 将内生式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地按开发经营主体的不同分为以下四大类:

3.1 村集体为开发经营主体的乡村旅游地

(1) 村集体经济体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开发类型的乡村旅游地通常都是由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村集体开发经营的。通常村委会成立一个旅游公司来从事旅游经营的运作, 下设旅馆、餐饮、游览等多个部门进行旅游经营管理。这些旅游地大多己经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有的还被评定为国家AAA或AAAA级景区。但是, 其景区属于农业景观, 农作物的季节变化及农民在土地上的劳作与其它开发类型的乡村旅游地没有多大不同, 只是现代化程度较高。

(2) 村集体组织全民参与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开发类型的乡村旅游地一般地处边远地区, 通常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 民族文化具有特色, 保存完好。旅游开发过程中由全体村民集资修建旅游基础设施, 全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活动, 采用按劳分配方式分配旅游收益。

3.2 村民自主开发的乡村旅游地

(1) 政府推动下社区居民自主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开发主体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在我国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农家乐”旅游, 遍布于全国各地, 往往分布于旅游区位条件好或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基础的乡村地域。在这种旅游地中, 政府起了很好的鼓励推动作用。有的地方是由一些乡村社区的“能人” (其经济条件较好, 与外界联系较多) 首先发展家庭旅游接待服务的, 有的则是政府鼓励村干部率先发展家庭旅游接待的, 他们都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利益。在这些先行者的示范带动下, 乡村社区的居民纷纷行动起来, 参与家庭旅游接待服务, 整个社区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

(2) 政府组织安排乡村居民参与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地一般位于特殊的旅游景区附近,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 乡村居民的生活处在温饱线上下, 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商品经济意识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 由政府出面, 统一组织、安排村民参加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之中。

(3) 社区旅游机构组织下的村民自主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开发类型的旅游地可以有不同的乡村风光和环境, 有的还位于主要的旅游路线上。为了较好地发展和管理乡村社区的旅游, 在村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社区旅游机构, 开办家庭旅馆的农户都加入到社区旅游机构之中, 接受机构的管理和安排。

3.3 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开发的乡村旅游地

这种开发类型的乡村旅游地通常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较好, 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 以前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当政府决定要发展旅游时, 大量征用乡村社区的土地, 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将一部分旅游项目的经营权授予社区村民或村委会, 当地村集体和村民被动地发展旅游。

3.4 混合型开发的乡村旅游地

(1) 公司+农户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开发类型的旅游地通常出现在沿海或海岛渔业区, 其旅游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可以进行标准化操作。由旅游公司注册品牌商标, 并制定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 然后与农户签订协议, 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公司招徕客源, 农户负责接待, 并按公司规定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 同时公司缴纳特许经营费。

(2) 企业+村委+农户联合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开发类型的乡村旅游地通常有良好的旅游资源, 但在开发前, 经济基础不太好。旅游开发过程中, 引进了部分外资, 余下的部分主要靠自筹和贷款。在这样的情况下, 村委会以旅游资源入股的形式与外来投资者共同成立一个旅游企业, 集中力量开发主要的旅游景点和游览项目, 而农户则自筹资金开办经营家庭旅馆和其它旅游服务。

(3) 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自主参与开发经营型乡村旅游地。这种开发类型的乡村旅游地通常有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资源组合好。旅游开发前, 乡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收入不高, 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

4 结语

内生式发展模式是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排斥外生元素, 如政府和企业。为了全面凸现乡村旅游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益, 首先必须理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文将乡村发展中常用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引入乡村旅游开发的情景中, 并总结出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四种旅游地类型。这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乃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以及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 (2) :38-42.

篇4:浅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对于提升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乡村旅游目前发展模式

1.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1.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为主

1.3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1.4 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1.5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2.2.1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2.2.2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3. 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另外, 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3.2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3.3 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資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结束语

总之,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2]宋 英.《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总第543期.

篇5:中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断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诸如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村寨、观光农园、农业主题乐园、郊野田园度假村、度假区”等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它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阐释乡村旅游综合体

乡村综合体有别于城市综合体,它是基于乡村土地资源,以乡村产业为导向对乡村土地进行综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集约的乡村聚合空间。

乡村旅游综合体则是基于乡村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

(二)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在总结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将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完美嫁接,其主要特征包含功能复合性,效益综合性,要素系统性,产业规模性等旅游方式。其中乡村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在城乡统筹发展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成功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乡村旅游综合体运作思路

首先以乡村和乡村土地为资源点,乡村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本底资源;其次主要以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为吸引点,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引爆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市场;再次以乡村休闲商业项目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最后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赢利点,取得相应回报。

篇6: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 中国 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整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所指乡村旅游包括古村落游、古镇游、民族村寨游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山庄、渔村等。

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 现代 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 交通 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 农村 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 规律。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 科学 ,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篇7: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研究

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分析——基于SWOT范式

作者:唐琳 刘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3期

摘要:城乡统筹既是武陵源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机遇,又是武陵源地区改变目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局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变出矛盾和“三农”问题的重要实现方式。旅游业尤其是村旅游业是一种污染少.效益高,拉动内需明显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本文运用SWOT范式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分析,以期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武陵源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篇8: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研究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乡村旅游的开端, 而其广泛兴起始于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 国外出现了集生产、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观光农场, 这种农场融合人工与天然, 使农业景观更具观赏性。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旅游项目及形式不断得到更新[1~2], 全球范围内的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二、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经验

1. 日本饭山市乡村旅游。

日本长野县饭山市自然条件恶劣, 每年雪期长达4个月, 对农业生产极其不利。而饭山市乡村旅游却在劣势环境下繁荣发展[3~5]。他们的旅游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光农业。饭山市采用现代最新技术装备农业生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和观赏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农民准备详细的资料, 介绍自己的产品品种、生产过程, 生产中使用的肥料,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以及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旅游体验项目有农产品现场品尝, 也有农产品休闲购物。

体验农业。体验农业包含两种:一种是农村生活方式的体验。对20多公顷森林进行间伐、整理树形, 在林间空隙修建小木屋5座。依托小木屋进行农舍旅游接待, 农舍内居家设备齐全, 游人可以做农家饭、干家农活, 深度体验农家生活。为满足旅游需求小木屋内还设有会议、娱乐场所;另一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农业劳动体验。学生游客可以参加种植、收获、采集、编织、加工等各项农业活动, 不仅可以学到劳动技能, 而且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游乐农业。饭山市还建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游览、娱乐场所。利用冰雪资源, 建设几十处滑雪场;利用农业资源兴建油菜花公园;利用自然生物资源, 兴建高原野花公园、纪念林园等娱乐场所。在这些专题园内, 可开展滑雪比赛、雪人雪屋堆塑、农园观光、植树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

民俗农业。饭山市民风民俗特色浓郁, 八家宾馆独具地方民俗民风特色, 有效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宾馆建筑风格古朴, 内部陈设传统气息与现代风尚完美结合。

2. 阿根廷庄园游。

阿根廷庄园众多, 历史从几百年到几十年不等, 原主人来自世界各地、地位身份各不相同, 有历史名人、富豪、将军甚至总统, 也有普通农牧生产者。众多庄园在规模、特征、历史和建筑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别。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但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色, 目前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绝佳场所[8]。

阿根廷庄园游的活动类型多样。有马车田园观光和骑马休闲体验, 并有牛羊圈养、挤奶、制作奶酪、耕种或收割等农业生产表演, 以及民间歌舞表演、体育运动休闲、风味烤肉品尝等。阿根廷被视为探戈舞的故乡, 因此探戈舞表演[6~10]是每座庄园的必备项目, 成为阿根廷庄园游的特色之一。

各庄园因地制宜得开展各类旅游项目, 旅游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1) 休闲型庄园, 专作度假休养, 一般景致优美。适应休闲特点开展的旅游项目以体育运动和其他休闲活动为主, 一般不包括歌舞表演。庄园内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齐全, 如足球、排球、网球、台球、游泳等。 (2) 综合体验型庄园, 主要针对旅游时间相对较短、农庄生活全面体验型游客。庄园内体现农庄生产生活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 规模较大的庄园还备有客房等住宿接待设施。表演节目的内容也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不断更新, 如养牛羊、挤奶、制作奶酪、收割等。有的庄园还为游客提供自己动手劳动的机会, 如亲手制作乳酪、参加酿酒和收割庄稼等。 (3) 特种旅游型庄园, 利用临近安第斯山区的地利之便, 开办登山探险等旅游活动。提供马匹用具, 并面向游客租借服装靴鞋、船只车辆等。对游人的培训、导游和安全保障也有专人负责。濒临大海及河湖的庄园则把水上活动作为主要旅游项目, 一般都专门建造了供家庭和多人共用的客房, 游人可以自己开火做饭[9]。

3. 欧洲古堡游。

城堡在欧洲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每座城堡都记载着欧洲的一段历史, 它是欧洲珍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世界建筑文化发展源流的重要载体。因此, 一些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无论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 欧洲的绝大多数古城堡都进行了旅游开发。

欧洲古堡旅游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堡博物馆。由于每座城堡都有一段历史, 城堡的主人大多地位显赫, 所以城堡中收藏颇丰, 为城堡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城堡特色不同, 城堡博物馆的规模及特色也有很大差别。有的被开辟为国家级博物馆, 而其他大多数被开辟为收藏品别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馆。

蜡像活动场景。不少欧洲古堡内都有蜡像群。这些蜡像群或以传奇故事为蓝本, 或以发生在城堡中的历史事件为范本, 或是根据场地以古代贵族生活场景为原型, 再配以声音效果, 真实再现了当年贵族们的城堡生活。

声光电表演。为让游客切身体会城堡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堡内还举行规模宏大的声光电表演。例如, 布洛瓦城堡每年夏季推出声光节目演出, 讲述与城堡相关的历史故事 (如圣女贞德接受宗教祈福) 。

利用城堡的场地及历史文化氛围, 城堡举办各具特色的娱乐节庆活动来吸引游客。根据每座城堡的不同特色, 开展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例如, 英国的登罗宾城堡经常在古堡内举行露天聚会、音乐会、射飞鸽比赛以及为怀旧的人们举行各式婚礼。而法国昂热城堡戏剧节则成为世界现代悲剧的盛会。

很多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城堡都提供住宿服务, 也有的城堡被开辟为专门的高级旅馆, 例如, 法国的“杜尔古堡旅馆”, 便是由古堡改建成的旅馆。旅馆内住宿环境舒适, 现代化的设施配套齐全[12]。

4. 法国酒庄游。

法国酒庄既是葡萄种植园, 又是酿酒场所, 酿酒的每一个过程都在酒庄内进行。酒庄面积从几公顷到150公顷甚至更多, 历史从270年到几十年不等。历史不同, 建筑风格迥异, 同时由于葡萄园的土壤、气候、葡萄品种、葡萄利用方法的不同, 每座酒庄酿造的葡萄酒品位不一, 故酒庄接待游客的方式也各式各样。

观光葡萄园。游览葡萄园是参观酒庄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葡萄园景致一年四季均有不同, 每个葡萄园一般会种植几种葡萄品种, 游客可以在主人讲解下了解每种葡萄的特性, 在葡萄成熟季节还可以亲手进行葡萄采摘。葡萄园内还可以乘坐传统的马车欣赏葡萄园优美风光。

游览酒庄博物馆。每个酒庄都有一段复杂的历史, 记载着酒庄曾经的辉煌与失落以及创业的沧桑。几乎每个酒庄都有自己的博物馆, 但博物馆的内容却存在差异, 有的是展出酒庄发展历史和创业过程, 有的讲述葡萄酒的酿造发展过程, 有的则陈列葡萄酒酿造器具。博物馆陈列内容不同, 博物馆在酒庄的布局位置也有很大变化, 或建有专门的陈列厅, 或与酒窖融为一体。通过酒庄博物馆可以了解酒庄的历史, 倾听主人的传奇故事, 学习酿酒的过程[13~14]。

参观酒窖、酿酒、品酒。酒庄的酒窖及酿酒的大木桶也是酒庄的特色、等级、历史的象征, 通过酒窖参观 (有专人讲解酒庄酿酒的程序) , 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酒庄的文化、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及酿造过程。包玛瑞酒庄的酒窖是深30米的地下酒窖, 由120多个建于罗马帝国时代的酒窖串连组成。其中几个比较大的酒窖, 墙上镶嵌着历经百年历史仍保存完好的巨大白色大理石浮雕壁画, 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的情景在壁画上栩栩如生[15]。几乎所有的酒庄都提供试饮, 主人会拿出五六种酒让客人品尝。在品酒的同时, 有的酒庄会提供专人讲解各种酒的味道、特征、酿造手法、品尝方法等。品酒地点各不相同, 在展厅、酒窖甚至专门配备品酒的吧台。

5. 美国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 (heritage corridor) 是出现在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方法, 它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16], 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它不仅强调一系列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意义, 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

遗产廊道具有几点优势:

资源保护。建设遗产廊道的目的是保护资源, 这里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护和恢复, 对老建筑或废弃建筑是再利用, 因此要求新建筑物, 在用材、技术和设计方面等, 在最大程度上尊重现有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特点。

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除对现状进行保护外, 重点是对已污染的区域进行恢复治理。

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 是通过深度挖掘地方历史, 确定地方文化特点及主题, 组织成一个遗产廊道将这种独特文化提出来。这些工作让当地居民意识到自己的家乡有着独特文化, 很好地激发他们保护这种文化的热情。

解说系统。遗产廊道面积较大, 涉及到的资源种类繁多, 不同的遗产廊道主题不同, 即使同一遗产廊道不同路段解释主题也有很大不同, 这就需要首先确定整个遗产廊道及其不同路段的解释主题。如黑石河国家遗产廊道经历了人们定居、工业化和环境退化的整个过程, 所以它的解说系统包含了工业发展、工业退化、交通、科技、移民、早期定居点、社区开发、社会变革、商贸、农业和美国当地的土著居民等主题。除了确立解说主题, 还应确立解说手段。如设立解说标牌、多媒体宣传等, 制作电视短片等。

利用遗产廊道可以开展很多旅游活动。遗产廊道利用传奇故事、乡村音乐、林间小路、步行道、水道和庆典等手段, 而不是用规章制度去鼓励人们保护特殊区域;通过遗产廊道建设把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连接和保护起来进行整体展示, 所以遗产廊道旅游更具知识性、趣味性。遗产廊道内的旅游活动多种多样, 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喜好确定活动内容。

三、对中国的启示

1. 产品高品质, 消费高品位。

乡村旅游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都市人要降低生活水平, 到农村体验生活。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 在享受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 他们也要享受都市里舒适、便捷的现代化生活。这就对农业旅游产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吃的既要好, 又要健康;住的既要体现乡村特点, 又要舒适, 还要行的方便。

2. 旅游活动多样化, 真实体现乡村生活。

庄园游、酒庄游等乡村旅游都可以让游客体会到真正的乡村生活, 这得益于旅游区开展的项目丰富多彩, 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特征。而中国目前的“农家乐”旅游中, 基本就是尝尝农家饭, 睡睡农家炕, 看看田园风光。乡村的娱乐方式、起居习俗等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活动比较匮乏, 尤其是表现乡村发展演变历史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 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要力求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3. 因地制宜, 突出地方特色。

旅游开发重在资源独特性, 独特性越大, 吸引力就越大。要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因地制宜, 开展特色旅游。阿根廷庄园主利用地利优势开展别具特色的登山探险、水上项目等。而欧洲古堡, 根据自己的历史传奇、建筑特色等, 开展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遗产廊道在保护乡土文化景观方面成功的经验是深度挖掘乡土历史文化确立主题, 还大力复兴当地乡村音乐、艺术和手工艺, 建立独特的文化形象, 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保护。

4. 多方融资, 突破资金瓶颈。

乡村旅游开发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 针对该问题可借鉴欧美经验实行多方融资。欧洲国家采用城堡认购的方式, 依靠各方力量维护古堡。例如, 在德国花费小笔资金即可到古堡协会注册得到一座古堡的所有权。但是购得古堡必须按原状恢复, 并定期维修, 虽然复原、维护费用惊人, 还是使一部分城堡得到了维护。美国遗产廊道的建设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私人投资来实现的。

5. 深挖文化内涵, 增强旅游体验。

挖掘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的另一成功经验。无论是酒庄游、庄园游、遗产廊道等无一不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工夫。欧洲每座古堡都有自己专门的小博物馆, 配有关于古堡历史及传说故事的声光表演, 以及表现古堡特色的节庆活动等。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转型, 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新热点, 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中国虽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 但仍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产业组织自发化等一系列问题。选取日本饭山市乡村旅游、阿根廷庄园游等乡村旅游发展五个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 分析其产品结构、旅游活动形式等成功经验, 得出需提供高品质产品、高品位消费等五条启示, 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篇9: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研究

关键词:河南;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模式

一、引言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政府决策部门决定打造中原旅游区。但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农民数量基数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此,解决好河南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社會和谐稳定的需要。

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学术界的共识,并成为研究热点。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省情的情况下,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同时,使得区域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解决共赢。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截止2013年底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名单,河南省共有嵩县、河南省鄢陵县、新县栾川县、郑州市惠济区、河南省确山县六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包括永城市芒砀山休闲旅游景区、信阳黄淮大丰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驻马店友利实业有限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济源市思礼镇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巩义市汇鑫芳香世界、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濮阳县绿园果品种植农场等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于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河南还有一大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南的“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楷模和标杆,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三、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将乡村旅游仅仅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发展路径单一

对乡村旅游关联性强、复合度高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加深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农林、水利、渔业、建设、文化、环保等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生态省建设同步发展。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行业性标准或规范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缺乏停车场、消防、医疗等基础设施,食宿、卫生条件简陋,外部可进入性差。

四、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将乡村旅游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和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结合新型城镇化,优先加快乡村旅游点道路、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强化国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加强对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凸显旅游服务功能。

2.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

把乡村旅游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创意全方位融入种植业、养殖业,以绿色、健康概念引领产品开发,开拓健康田园空间,吸引城市白领归园田居过绿领生活,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各类休闲农庄、主题休闲农庄、民俗文化风情园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休闲活动。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特色纪念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

3.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挖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色,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价值,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实现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体系,改变分散盲目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旅游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向当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4.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

5.与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

与河南省林业厅等部门合作,借力河南生态省建设,将乡村旅游“一圈、三带、四板块”总体布局与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圈、三带、四板块”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网;把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县与国家和省级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创建工作相结合,为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6.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促进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优先扶持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贫困乡村,推动贫困乡、村的饮水、交通、电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挖掘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整合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以乡村旅游助推农民脱贫、农村脱困,实现融合互动发展。(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杏梅.中部崛起中的“三农”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8(1):128-130.

上一篇:如何学习炒股(新股民必读)下一篇:无声的教育——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