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观课报告会

2024-08-09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会(通用10篇)

篇1:小学数学观课报告会

观课报告

潘店镇张楼中心小学

尉万水

通过观看了几位老师的讲课,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四个字:以生为本。现在流行的“生本课堂”也是教育部门推崇的这样一个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尽量的寻找这样的课堂,在石冬梅老师的课堂上就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给孩子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且通过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去尝试解决问题,情绪高昂,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构建了一定的数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功夫,这个功夫的核心对于数学教师而言不只是表现在其解题、讲题的水平,更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聚焦困惑的能力上。就像是摄影工作,聚焦准确是第一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过“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因为,对于年级较低的小学生而言,学生学习的需要有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己不明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提升。

几位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载体,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新颖亲近,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即体现出教学面向生活,也反映了现实生活,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李老师在运用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试验、猜想、验证、概括”,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算理,达到了自主掌握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对知识传授的细节做到很好的处理,注重了算理的讲解,在明确算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只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小结,使算理简洁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出现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减轻学生直接学习的难度。在练习设计中,体现了知识的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2:小学数学观课报告会

11月3日、4日,安徽省第五届小学新课改观摩课暨名师报告会(小学数学专场)在安徽行政经济管理学院隆重举行。这次会议主题是“新课标下的高效智慧课堂”。本场活动六位专家和名师给我们听课老师献上了六堂精品课和三场讲座,让老师们获益匪浅。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的陈薇老师带给我们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陈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入教学,接着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认识周长,感受周长的封闭性且只能用于二维平面图形,再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以及用尺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理解。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才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陈静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不仅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还给我们作了别开生面的讲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她强调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活动要适可而止,要有明确的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教学,也要关注活动,既要关注习得,也要关注获得。她提出小学数学课堂要开放,但不等于放开,开放的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更多的思考,思考如何面对学生的各种生成问题。还给我们指导了怎样在课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小组合作怎样开展等问题,非常有实质性的价值。

南京市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实例解读“新课标下的高效智慧课堂”,他主张让“良好的数学教育”在课堂上具体体现。教师在规划教学时解读文本要融汇显现素材与隐性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要具体即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学定教、注重实效、贴近学生。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以生为本、开拓创新。朱老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向高效智慧课堂的光明大道。

南京市东山小学的李一婷老师在教学《认识平行》时,直接从“画直线”人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自己所画的一组直线分类比较,引出两种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描述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概念。而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认识互相平行的实例,进一步丰富感性认识。在教学画法时,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不断地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受,从而规范画法。李老师还在教学伊始播放轻音乐,让学生静心冥想,在教学新课中穿插健脑操,让学生放松大脑,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南京市玄武区洪武北路小学的马丽丽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找规律》,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教师根据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购物街》引入新课,学生在“妙手推推推”猜商品价格的游戏中,学习兴趣非常得高。学生主动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体验。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的王学其老师不仅给我们上了一节高效智慧的数学课堂《认识公顷》,还给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基于儿童 感悟数学》,王老师对若干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思考非常深刻。他觉得教数学要“三心二意”:即“核心、重心、童心、有意义、有意思”。他认为数学是可以“表演”的、数学是可以“意会”的、数学是可以“比方”的、数学是可以“联想”的、数学是可以“把玩”的,这些思考就像一股春风刮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我们要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充满灵气,要让数学课堂高效智慧,让数学课堂不再坚硬、不再冰冷、不再骨感!

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学习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让老师们了解如何把握解决新课标下的课堂问题及变化,通过提升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和谐发展。高效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以生为本,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开放表达空间,高效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开拓创新,激活学生的思维,高效智慧的课堂学生可以自由的呼吸!让我们共同创造高效智慧的课堂!让我们和儿童共成长!

在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一学期即将过去。在本学期中,我校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在继续推进我校“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校本教研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指导教师进入课堂

在本学期中我们全组的数学教师参加了“新课标”小学数学优秀课例观摩暨学术报告会,鲜明的教学理念,全新教学的框架,明晰的教学目标,非凡的教育机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我们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给教师展示了一个空前的教育前景,通过学习和反思,我们每人都撰写了一篇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在天河部落小学数学的专栏中发表,特别是梁曼影和宋伟霞两位老师还撰写了《让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快乐的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与其它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本学期的教研中,我们还开展了教育机智现场发挥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们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教育难题。我们还经常组织学习有关新课标的文章,例如:“怎样才算一节好课”“浅谈新课的导入”“如何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等,使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校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每个人上了一堂教学研讨课,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吕红英校长讲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节课成功的展示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组教材,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听老师的充分肯定。为年青教师上了一堂优秀的示范课。实践表明,这种互相听课的方式,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六年级的复习课《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归纳分析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应用了然于心。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同时也要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的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全校数学综合能力测试中各个年级都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做为数学的学习尖子向全校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在今年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入学选拔中,我校有四名学生在老师的辛勤辅导下顺利入围,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平时全体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在4月18日进行了广州市小学五年级数学质量抽测中,我校学生及格率为98%,优秀率为70%。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卷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补差,立足课堂,打好扎实的双基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一、这次的课体验出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的。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的其中一点。在胡爱民老师上五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高众老师上三年级的《猜一猜》这节课上就体现出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上胡爱民老师通过设计好的教具让学生动手把一根根的塑料棒拼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高众老师的猜一猜,运用了ABCD四个盒子做教,A盒装四个白球,B盒三个白一个黄球,C盒两红一白一黄,D盒四个黄球。他有意挑出了B盒,让同学们去摸球。通过摸出小球的颜色去判断这个盒子是哪一个。整个过程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摸出一个白、两个白球的时候,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大部分的学生说可能是A、B、C;却有一个学生说“不可能是D”。这种学生自我生成的逻辑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这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课本中每一章的新知识的引入也是以大量生动活泼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事件作为引题引入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教师努力构建对话式的互动的课堂。

在这二十多节的的公开课来看,教师都精心设计生生、师生多重对话方式,让教学活动在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中进行。在课中经常可以听到“你们想听听老师的想法吗?”“你还想说什么吗?”这样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师生平等的地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施予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分享经验与智慧,共同成长。例如黄爱华老师上的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垂直。黄老师在教学互相垂直、互为垂线、垂点几个概念的时候最能体现对话式的互动课堂。

情景一:在告知学生互相垂直的概念时,让学生找出成为垂直的关键词。出示了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个关键词最重要,然后让学生出来画一画。两分钟后,叫一名学生出来画的时候,黄老师突然停住了,他让全班学生猜一猜这个同学到底会画哪一个关键词。于是请同学们来猜并说出理由。这就是一个互相的游戏,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有人说关键词是相交、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直线、还有的说是两条等。最后要看谁猜得对了,就看这位同学到底要画哪个关键词呢?他在听了同学们的意见后,画了一个关键词,想了想又画了一个,再想一下,最后把四个都画了。于是黄老师马上表扬了他,并说互相垂直的概念中每一个关键词都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情景二:垂线?什么叫垂线?找了一位学生出来,让他解释什么叫垂线。这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黄老师进一步进行引导,给这两条直线安一个名字,分别是A、B。然后这名同学说A是B的垂线,B是A的垂线。黄老师让他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这两条线的关系,“他们是对方的垂线”。表扬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然后创设情景。建议他写一封信给编委说我给垂线定义为他们是对方的垂线。编委回信说,这句话很好,可是很啰嗦,如果简练一点就好了。继续引导,参照前面的互相垂直,于是出现了互相垂线。再引导,A谁B的垂线,B为A的垂线。可不可以互……垂线,最后,同学说出了互为垂线。

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就是在这对话式的互动课堂中自自然然地生成了。同学们对知识和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三、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次的观摩课中老师们更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陆丽华老师的《认识米》这节课中食指的宽、一拃的宽;一米的绸带、黑板的长;一米的位置到老师的哪里,几个脚长是一米等等都是从生活中出发通过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事物的长短长判断和感悟一米的长度。还有夏蔚老师的《位置的表示方法》这一课中,运用了学生们在教室里的座位去认识数对。还有张齐华老师上的《平均数》也是运用了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打篮球,投篮的小故事进行引入,并通过投篮的游戏贯穿整堂数学课。

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本次名思教研观摩课上也体现了这种思路。名师们一方面,课堂上的学习都尽量从现实情境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设置了专门解决问题的单元教材,对学生进行较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徐斌老师上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画图提供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落实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同时,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索问题中的已知和未知因素,从而寻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享受成功。

篇3:小学数学观课报告会

我代表学生行为观察组做一下交流:

陈老师这节课采用了“‘三疑’导学”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在质疑方面, 开课引入时采用质疑。例如, 师:对于分数你们想了解什么呢?生:分数的加减、分数的意义、怎么判断分数大小、假分数真分数等。师:要想知道这么多, 我们必须先了解分数的意义,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引入自然顺畅。还有在复习旧知时, 学生能大概说出分数的意义, 但不准确, 老师此时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产生质疑, “你有什么疑问吗?”, 强调了在分数中平均分的重要性。

在探疑方面, 探疑分为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 在自主探疑环节中, 陈老师让学生独立画四分之三用时4分钟, 我们组观察到同学们能够自主探疑, 大多数学生能够画出四分之三。“‘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中的质疑、探疑、解疑三个大的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的, 在质疑中有探疑、解疑, 在探疑中有解疑和质疑, 在解疑中也有新的质疑和探疑。例如, 在学生展示汇报四角星时, 学生就产生的质疑, 并指出学生没有平均分, 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的意义中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已知部分求整体练习中, 观察发现10人中有2人画错, 画成了16个小正方形, 可以看出这两名学生对整体的概念理解还不是很清楚, 如果小组合作探疑能够充分体现的话, 我想这两位同学在小组合作探疑中应该能会有更完整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学习, 比如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画一画、圈一圈、取糖果游戏验证、上台展示汇报等,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100%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一直围绕分数的意义这一核心目标进行, 教师通过温故三年级旧知到用图形表示份数, 再到提升练习淘气和笑笑的捐款, 练习不断层层深入, 学习活动体现了思维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解疑方面, 我们发现学生做的练习大多数都能过关, 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最后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时, 学生总结知识比较全面, 理解透彻, 说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陈老师把我校的“‘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展示得淋漓尽致。

初步结论:本节课充分体现“‘三疑’导学”课堂模式,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敢于否定他人观点, 勇于表达自己地想法, 在否定、探究中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质疑、探疑、解疑中得到成长。

教学建议:自主探疑时, 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是充分的, 但在小组合作探疑时, 教师可以把时间再多留一些, 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更好的探究交流, 取长补短, 才能让他们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篇4:小学数学观课报告会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观课与评课;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意义

毫无疑问,对于教师来说,观课评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同时有效观课评课可以指导我们有效教研,观课评课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通过开展观课评课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对于教研活动也具有重大意义,对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指导,可以帮助教师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一、中小学英语改革的热点话题

在新课标下,面对英语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目前的英语课堂里,一些老师还是本质不变的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教师为中心,以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虽然课程标准改了,还是依然秉承原来的教学观念。

作为英语专业教师务必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英语课堂,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强调warm up或 cheer up 阶段的创新,不拘泥传统的导入形式,最好运用丰富的语境和丰富的输入,如用动画片引出英语学习话题,找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有亮点的进行教学设计创新。

对中小学生来说,单词不要求背诵,但需要自然拼读。讲究可以交流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追求分数。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英语的感知,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在小学课堂中,除了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还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活跃英语课堂。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中小学阶段的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学会思考,运用逻辑性思维去评判性,用创新性思维开发学生学习。

二、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创新

教师要善于提出好问题,灵活设置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语言交际、思维认知和社会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在那个宽松的积极上进的氛围里,学生互相激励,在激励的同时依附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生活的启发。在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学生实态、教材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中引发学生潜能的学习场。

我们要提倡转换教师角色,形成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在课堂中,教师要精于教学,专于教学,善于教学,乐于教学,在课上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发掘学生的潜能,才使得学生善于学,乐于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学习场。摒弃教学程序化,尊重学生个性化,教师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那般简单,更不是趋于教学的表面形式,借助学习场的形式,本事“教学相长”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能超越发展。

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对教材都做到适时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更有激情。

三、英语教师专业观课与评课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关于专业观课与评课,首先明确的是对于日常教研的意义,对于教研活动,我们尽量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判断其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是否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跳出原有的经验水平,引进一些技术和方法,面对教研活动的一些困惑,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归纳和总结,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讨,尽量使每位教师从中受益,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经验,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使研讨走向深入。而观课与评课对于教研活动的改进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日常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注意其三个层面:学会记录信息,控制一个角度去搜集信息;通过诊断,发现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而对于如何记录分析课堂信息,教授在讲座中列出了不同种类的信息记录,以供信息的收集为下一步诊断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结构记录,大小环节,按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标注好。教学活动转换记录,在教学开展中对各种教学活动发生的顺序、持续的时间以及转换的频率进行时间、数目的累加。课堂提问活动记录,将问题记录进行多角度分析。课堂反馈语记录不同记录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结构性语言记录和师生语言流动记录重现课堂教学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态度记录、移动路线记录、叙事性文字记录、师生语言互动记录等都在课堂教学信息记录中占据着重要比例。根据所记录的信息资源形成的统计图,借助布鲁姆分类来诊断课堂教学问题,最后获取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做好了前提条件,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在课例研究中观课与评课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流程就是备课、上课、议课三者循环进行。在实施课堂观察时要做好观课前的准备,主题、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地点、方式、分工等都要提前准备好微观察研究的实施作好基础,通过统计、归类和解释将实施信息记录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最后撰写小结,做出观课报告,做出自我结论分析及最后的改进建议等。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闲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6).

[2] 常攀攀.对赏识教育的理性审思[J].中国教师,2014(19).

[3]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0.

[4] 孟俊红.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篇5: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我认真观摩了三位老师的三节课课,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让课堂活跃起来。下面我从教师的教学维度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总体评价:我觉得老师都从一年级孩子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把每个环节都想的很到位,很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同时课堂的练习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要优点:①通过复习的导入,12-6 16-8 46-

32等的复习既加深了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同时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②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③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42-26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④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⑤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⑥巩固练习的设置通过一些更游戏似的问题来积极的引发学生思考,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6: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一、感悟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

各教师都针对现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课堂的故事情境最终都被真实的生活问题所替代,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理解,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和学生一起经历了真实的生活问题,多样的数学问题,典型的数学问题的历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自身的能力。

二、有效的课堂活动,全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跟参与度。

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课堂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学生初步感知知识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数一数、想一想、量一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新课堂特点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习题形式多样化。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内学生与学生讨论,小组与小组合作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没有疑问时,最后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学生小组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练习题目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实际,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7:吴正宪《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

一年一度的研修开始了,今天我有幸欣赏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通过学习收获颇丰。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上课伊始,吴老师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估算中学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吴老师如此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无形之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后面的探究中。

学生在学习估算时大都是与生活脱节的,感觉无用的,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时也会由此不正确的想法。吴老师充分估计到这些情况,所以在教学估算时,吴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研究估算?估算有什么方法?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准确计算?如何估算?估算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要往大里估算,什么时候要往小里估算?……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她将学生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就顺着学生的问题一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接入了学生的所有问题,同时也完成了新知识的授课任务。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吴老师接着说了个反例,学生很本能的摇头反对。吴老师这样设计,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贴进学生的生活,感悟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估算大象的体重这一段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吴老师让学生迁移已有估算经验,自主尝试估算大象的体重,然后让学生充分说明方法,并让学生给自己的估算方法起名,于是,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连凑调估、四下五上估都出来了,课堂上趣味横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虽学生起的名字不是很规范科学,可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正是这种做法,让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不同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吴老师并没有说很多话,只是关键处引导,并对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练习课上,吴老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竟,选择合理的估算,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让学生在感觉估算的价值中,进一步体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吴正宪老师始终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篇8:数学观课报告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在重庆育才中学马黄萍老师的《计数原理》中,从前不久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入手,整节课都以这一事件为背景,让学生深切理解了分类,分步计数原理及其应用,并请学生以失联客机事件为背景编两类计数原理应用题。让学生切身感受身边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在昆明年轻教师陈荣玻老师课堂中,通过学生观看《子午书卷》栏目中报道的距今多年但出土时却保存完好的女尸的情况,猜测;估数引出课题;这些教学情景的创设,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情景和机会。

2、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这几节课我看出每位名师都在向我们传递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看到每位名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智慧之花开在孩子们的手上。我们老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俗话说:心灵手巧。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感觉到整个课堂体现的特点:一是将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人翁思想,这样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二是老师无批评、责怪的语言,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整个课堂让人感觉轻松、活泼;三是老师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方法;四是老师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能迅速激发学生听课激情,提高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发言;五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空间,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六是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新、奇、贵、曲折,喜闻乐见。几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能想方设法的借学生的口说老师想说的话,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的推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智慧的体现。这些名师就是把自己和学生的智慧充分地挖掘,放大,施展,从而使他们的课生机勃勃。

篇9:数学观课报告

本次远程在观课视频学习中,三位教师都认真研究了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的设定准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养,使我受益匪浅。

听韩平教师的《鸽巢原理》一课,以扑克的魔术导入,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发现无论怎么总有两张牌是同花色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翅膀,给学生造成了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烈欲望,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以“总有”、“至少”为本课的关键词语,通过猜想感知、寻找规律、初步建模、原理应用。使学生真正理解“总有”、“至少”意义。为学生自主探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听 范荣德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初步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三个阶段展开教学。通过闯关的形式,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听了刘景美老师《解决问题(1)》一课,设计的三层题目层层推进,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周围事物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这三位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交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回答课堂提问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循循善诱,笑容可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老师教态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同时教师道法自然数学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大多数老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篇10:数学的观课报告

在这16节课中,参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并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重要,并不是一味的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更多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慢慢发现问题,体验数学的本质。例如邹平的长山一中的一个老师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并没有延续老的教学理念,而是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再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和2,从而进一步比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看出题设与结论是互逆的,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疑惑,并提出后面两个命题也是正确的问题,并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于创新提出新的问题。老师不急于回答正确与否,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答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学生的假设是那样的正确,说理是那样的完美,老师不动声色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不得不叹服这位老师的策划是那样的详略得当,整个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也投入到讲课中去,当进行到某个环节时,我想下一个环节要是这样处理就好了,结果和我不谋而合,我的心情也溢于言表,特别是当她喊下课的那一刹那我都想站起来为她喝彩,上班这么长时间以来这是第一次听课这么入神。在此不得不让我想到新形势下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走进数学,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

其次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惠民王晓涛老师的《不等式》,实话说她站在台上给人的感觉是长相平庸、貌不惊人,但随着课的进行,她在处理每一个环节时都是那么的细致,比如不等式的解集,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回答集合是什么含义,并及时的表扬了学生,然后通过查辞海再出示集合的含义,再进一步阐述了集合在数学上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引入集合这个概念,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集合这个概念而不是灌输给学生,通过听她的课还让我感受到她那丰厚的文学底蕴,非常有艺术性语言的表扬学生,使学生倍受鼓舞,学习劲头更大了,回答问题更积极了,他们配合的是那么的默契,较之平时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上一篇:开展学校“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下一篇:九年级学期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