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2024-08-16

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共10篇)

篇1: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使对方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方式作出信息反馈—接受暗示者的思想与行为,是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一个过程。

心理暗示对人的生理功能和健康可产生巨大影响,因而,暗示效应在医学上、体育教学上、广告宣传、竞赛中等广为运用。

暗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声音、颜色、动作等对学生构成某种暗示,进而转化为一定的行为或产生某种积极效应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练习兴趣,使学生的每次练习都卓有成效,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运用暗示教学法:

环境暗示法: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要运用好环境暗示教学,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校风、班风和学风,要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锻炼,立志健身的心理趋向,而这种心理倾向一旦成为行动,其学习效果是明显的。要科学合理地布置教学场地,点、线、面及其它标志物清晰醒目;各种器材放置距离适当;作好安全设施,排除干扰,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宽敞明亮,舒适安全的活动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积极克服恐惧胆怯的心理障碍,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寓教育、教学内容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学不厌,不知不觉地获得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言语暗示法,即有声语言暗示法:教师以极简炼生动的语言提醒、启发、鼓励学生,使之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的教学手段。比如,学生在练习分腿腾越这一动作时,为使他们能按动作要领进行练习,教师可在学生起跳时,及时给予语言暗示;“上摆”、“后仰“”、“前伸”、“推手”等要领提示;对体弱、胆怯的学生,可事先作鼓励性语言暗示;“只要你注意上身后仰,会跳得很好的”,诸如此类的语言暗示,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信心百倍地完成动作练习。

身体语言暗示法,又称无声暗示法,这是暗示教学法中常用且最迅速简便的暗示法。手势暗示法:手势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手掌向下压表示安静;拳头向上向内表示集中;向左、向右可直指某一方向,学生马上就能领会教师的意图,调整队形。当教师示范后.作动作分解示范时,往往有些动作难于分解或分解后体现不出技术动作的重点,这时势必用手势指点动作的用力方向,摆动的幅度及速率,这样利于学生建立技术动作的时、空概念,加深对技术动作的感知和理解。此外,在教学中手势还可以表示高度、长度及各个方位。语言讲解结合手势,效果更好。

意念训练在滑步推铅球中的应用。我们知道,滑步推铅球中的主要技术难点就是滑步与最后用力之间的衔接。许多初学者容易犯脱节的错误,下面是我对甲、乙两个班男生进行滑步推铅球的对比教学。甲班男生按常规教学先讲解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要点, 进行动作示范,并提出注意事项,然后分组分部练习个别指导。

乙班男生除了开始与甲班男生教学相同外,又对他们进行了专门意念训练,具体要求如下:① 每次做动作前,先闭上眼睛,把教师讲的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在大脑中过几遍,当清晰后再做动作。②做动作时要求自我放大,意想自己高大无比,全身的每 根肌纤维都充分调动起来,有一利 无穷的力量和一一个必胜的信心。③动作结束后再体会一下肌肉用力顺序是否正确,技术动作是否连贯,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经过一周时间训练的对比练习,经测试甲班男生只有60.2%的学生能掌握这项技术, 而乙班男生有85.3%的能掌握这项技术,并且平均成绩要比甲班远0.85米。

意念训练在中长跑运动中的实践。中长跑运动是测试人体耐力的项目。延缓疲劳的出现,保证运动员有长时间快速奔跑的能力,是每个运动员所追求的。对学生来说,因其枯燥无味而且又累,是最不愿意上的课。经过多年的教学训练,我感觉到,光有刻苦的训练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进行心理意念训练。

我还是选甲、乙两个班的男生进行1000米教学训练。训练前我先测试一下他们的成绩做为参考依据。在训练方法和强度都一样的情况下,我给甲班男生做如下意念训练,在跑步时意想自己置身于一个优美的环境里,比如你可意想自己正穿过一片树林,林子里鸟语花香,空气新鲜还有许多小动物伴你左右。同时采用体呼吸,并假想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你向前跑。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再次测成绩, 甲班男生的成绩比乙班男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练习积极性来看,甲班也明显高于乙班。

意念训练在跳跃项目中更为重要。跳跃项目中,空中动作是成绩好坏的关键。然而学生在实践练习的时候,却不能体会空中动作,不知道自己动作对与错。所以在训练时,我要求学生进行试跳之前,必须用意念把自己的动作、身体在空中的姿势、肌肉用力顺序等,在大脑中过一遍,等想清楚了再跳。

例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先通过示范或看录象把动作要领给学生讲清楚,然后引导学生在每次试跳前先把动作的全过程象过电影一样过?遍:南线助跑进入弧线,高重心有弹性,身体向内倾斜,摆动腿膝关节内扣,起跳转体、引肩、过杆、头后仰、拉背躬,迅速低头抬腿过杆落地。然后开始试跳。通过对比甲、乙两个班学生的试跳成功率,甲班比乙班高了23.6%,平均高度也高出6。74厘米。

又比如在挺身式跳远的教学中,我给学生的意念是:站在助跑道上放松调整,然后有弹性地助跑,节奏越来越快,到踏板了大腿积极下压,有力起跳,拟动抬起,腾空步在空中飞翔,放臂放腿形成背弓,两腿积极前抬,两臂前压落地,并迅速跪膝完成全部动作。意念后开始试跳练习。通过对比町知,经过意念训练的学生的成绩远好于其他学生。

通过上述的实验对比和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意念训练的优点和重要性:暗示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暗示教学,可以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暗示在散打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世界:学术版》09期

[2] 河南省青少年散手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调查研究 《体育世界:学术版》期

[3] 武林第一奇书——鹰爪门一百零八擒拿术(八) 《精武》年08期

篇2: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本文对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依据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条件、形式、特点以及应用心理暗示的时机,最后给出了体育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注意事项,希望这些能为体育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心理暗示提供帮助。

【论文关键词】体育 教学 心理

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却忽略了练习的活泼性、启发性,尤其缺少了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形成教学单调枯燥缺少活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暗示理论分析

1.暗示的概念

暗示(suggestion)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

2.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奥地利舒尔茨教授临床观察发现,词语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这是因为词可以指代一切客观刺激,成为他们的信号。舒尔茨把这种词语作用称为“暗示”。暗示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发出。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应用

1.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教师做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只有学生认为敬佩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听话者才会去特别留意,并细想其中的某种所隐含表达的意思,达到一种暗示的作用。

2.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

(1)行为暗示。体育课上我们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小动作等。对此,如果教师总是大动肝火,严肃训斥,则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时,教师应暂停讲话、提高讲课声调,或者注视、手势示意、走近违反纪律的同学,用手轻拍肩膀,或借巡视辅导之便给予含蓄的提醒等等,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的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

(2)假设暗示。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正确运用假设暗示,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一百一十米跨栏教学中,学生连续多次练习助跑、起跳和跨栏后,往往会对后面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助跑或起跳尤其是跨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增加一定的练习难度或假定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激发练习兴趣。

(3)示范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优美的动作,让大家打开眼界,则无疑会激起同学体育学习的巨大兴趣。比如篮球教学中,体育老师如果能表演几个漂亮的扣篮,必然会让同学们大家赞赏,而在这种兴趣的鞭策下,学习的效果必然与兴趣低下的学习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3.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特点

(1)开发性。心理暗示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活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信息的潜能得以发挥。

(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独立性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思想教育可接受性强,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不妥当的语言直接刺激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使思想教育寓于快乐之中。

(4)多意义性。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运用暗示的时机分析

暗示发生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取得特别的效果,包括:

1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内容和要求不明确时;

2教材难度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

3学生产生疲劳,情绪低落时;

4教材内容枯燥,学生无趣时;5技术动作完不成时。

三、体育教学中暗示的注意事项

1.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暗示情境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关键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暗示的语言。暗示的教学运用。在暗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才使教学进展快、收益大。

2.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暗示

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可以应用一种暗示的模式的,学生在性别、兴趣、能力、体制以及气质方面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暗示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发展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对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通过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姿态参加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联系;而对基本技术掌握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地让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和赞赏等。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时期,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实施至关重要。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学中要全方位思考与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运用暗示法教学,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余勇,杜军.体育教学中的暗示策略[J].教学与管理,,(07).

[2]赵兴.略论注意规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06).

篇3: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优秀体操运动员20人。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体育教育学》、《体操技术教学》、《心理训练》、《体育统计学》等相关书籍和论文, 并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归纳,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心理暗示的相关理论研究, 寻找其中的关联因素。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心理暗示理论阐析。

心理暗示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跳马的技术动作训练和练习过程当中, 在运动员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 从侧面刺激运动员的潜意识, 通过转变运动员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其心理潜力, 减轻运动员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 以达高速、高质地传递训练信息的目的。具体方法:教练在讲解示范过程中, 适时地采用体态暗示、反向诱导、高峰体验、角色参人、创设情境等操作方式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暗示。其训练程序为动作示范讲解+暗示一教练领做+暗示+表象训练一运动员练习十暗示+信息反馈——运动员再练习+表象训练。表象训练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坐姿或仰卧、闭目, 深呼吸, 全身放松, 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某一点。二是教师复述技术要领, 运动员闭目体会, 脑中反复做动作。三是运动员闭目默念动作要领, 脑中反复做动作。四是放松20秒, 做几次深呼吸, 慢慢睁开眼睛。

(二) 心理暗示的效果。

1.心理暗示能激发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提高运动员兴趣和效率。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 并导致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活动力。通过训练显示, 运动员在跳马的训练中碰到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 而是在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归因的结果是教师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高, 缺乏动机激发的意识和手段, 教学形式单调不能调动运动员训练的内需力, 致使运动员对跳马训练缺乏足够的热情, 通常存在消极的心理状态 (如淡漠、厌烦等) , 训练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而心理暗示法着眼于创造各种外部条件 (如奖赏、赞评) 和个人内部心理因素 (如激起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成功感、自尊、自信等) , 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最终提高训练质量和锻炼效果, 其表现形式为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改善与提高。

2.心理暗示法有助于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领会动作的要领。

通不同的训练方法, 运动员在跳马基本技术的掌握和锻炼效果上有明显的差异。动作概念正确与动作表象清晰是掌握正确动作的前题条件。在心理暗示法训练中, 教练对运动员的心理暗示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在得到教练的各种心理暗示后, 可以对教练讲解动作的要领和自己的练习, 做进一步的理解和成功的体验, 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跳马动作概念和清晰的动作表象。跳马动作难度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运动员在心理上容易造成害怕、恐惧等紧张情绪, 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心理暗示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到完成自身技术动作上来, 还可以增强信心。在这种心理暗示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强化他们的训练动机, 使之认为跳马既有趣又能锻炼人的思维和意志, 使他们随时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使运动员的训练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力, 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心理暗示法有利于动作的形成。

根据运动训练学和控制论, 训练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这一系统由教练—运动员—知识3个要素构成在这个系统中, 训练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实现和监控的, 它是由向前控制和反馈控制2条信息控制通路构成的。因此, 运动员在训练掌握动作技术过程中, 不但要获得向前控制, 而且还要获得即时的信息反馈。而心理暗示教学法则强调了这一系统中的两个方面, 使运动员的情绪得到了较好的把握、诱导与控制, 使运动员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下, 从而勇于面对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困难, 充满乐观和自信, 从而主动准确地完成动作, 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运用心理暗示法对男子跳马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心理暗示教学法能激发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提高运动员兴趣和效率;有助于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领会动作的要领, 从而有利于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 建议。

(1) 自我暗示是提高运动员自信心的最佳方法, 增强自我暗示的能动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或运动员可以根据实际设定特有的“暗示语”, 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大声喊出此类暗示语, 从而达到控制或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2) 强化运动员成功的动作特点, 弱化失败点。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练对于运动员每一次的失败都应找出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以赞扬, 这样可以使得运动员正确的动作得到肯定和强化, 使运动员对动作的练习充满自信和热情。 (3) 制定一定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 给运动员留有一定的空间, 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 (4) 正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聘请高水平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的辅导和诱导。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研究心理暗示训练对运动员跳马技术的掌握程度, 有利于激发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提高运动员兴趣和效率, 从而提高中运动员对跳马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暗示,跳马训练,体育训练

参考文献

[1].孙世明, 叶祥文, 孙荣辉.暗示训练对提高篮球比赛中罚球命中率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蔡勇.谈心理暗示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5

[3].刘慎年, 许尚侠.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写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5].邓永明.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山东体育科技, 2000

[6].马春波.心理暗示在射击训练和比赛中运用[J].贵州体育科技, 2008

[7].景丽萍.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篇4:心理暗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暗示 英语教学

一、实施有效心理暗示的条件。

1.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首先,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中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学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构建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这方面的和谐,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加强。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只能成为空谈。其次,学生之间的和谐。没有学生之间的和谐,就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

2.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美国快速学习创新者查尔斯·西米德在研究中发现:“在一种特别的放松中,我们的大脑最开放,最能接受进来的信息。”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乔治·罗扎诺夫经过长期探索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出于“心跳、呼吸频率和脑波流畅的同步之时”。此时身体是放松的,而头脑的注意力却是非常集中的,并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信息。因此,“轻松”的状态有利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巩固,是启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有效条件。

二、实施心理暗示的方式。

1.语言的暗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因此也是实现心理暗示的重要手段。语言暗示关键在于运用肯定性语言给暗示对象以心理上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上应当使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使用引导性语言对本节课所要讨论和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以暗示,将学生自然引入状态,顺利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使用轻松活泼的语言会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大家在谈话中熟悉了本堂课的主题,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从而避免了突兀的转入。另外,在对学生的活动、回答等做出回应时也应注意语言的暗示。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参与活动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认可的。如果老师此时对其行为不予以肯定和鼓励,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的情绪和效果。

2.体态暗示。所谓体态暗示,是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多种作用,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自创一套手势语言,比如两手平举代表全体朗读,左手高举表示男生朗读,右手高举表示女生朗读,两指示意两人进行pair work 操练,两手交叉表示交替操练等等。教师只需利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一练就会,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3.情绪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我们心理主宰系统产生影响的第一要素便是当时的内心情绪与状态,英语学科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当时的情绪息息相关。英语课堂教学如果忽略了学生情绪的把握、诱导与调控,教学效率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学中的其他活动也就无法推进。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也具有诱导情绪的任务和功能,诱导情绪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学科学习的积极心态。心态是学科学习的控制塔,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促使学生迎接学科学习中的挑战,充满乐观与自信,容易发出主动进取的精神,并进而克服学科学习中的消极因素;消极的心态则容易让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并由此滋生其他心理问题。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堂氛围和各种激励手段刺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的情绪、眼神、手势等心理暗示手段诱导学生积极的情绪,促成学生主动进取的积极心态。

4.作业评语的暗示。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必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而老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评判,即对这种反馈所做出的回应。老师在点评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不同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恰当的评判方式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老师在评判时也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对基础稍好点的同学,应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稍差点的同学,也不应予以否定或大肆圈点,可以找出其值得肯定之处,再帮其纠正错误,以免打击其本来就不够自信的心理。在集体点评时,也可以采取先肯定、表扬然后再指出错误,进行建议性改进。另外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借助学生的作业和学生“传纸条”,我会在每次的单词听写以后,在个别学生的作业本上就他(她)最近的表现提出适当的表扬或批评,大多数时候是先表扬然后适当地点出他的问题所在,这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觉得很新鲜,所以有一段时间,学生的作业本一发回去,学生马上就去翻看是否有我的“纸条”,如果有的话就静静地读,也有相互传阅的时候。而每到这个时候,得到“纸条”的学生都觉得很兴奋很高兴,对于我在“纸条”里的表扬或批评也都把握得很好!甚至有的学生还问过我:“老师,你怎么不给我写纸条?”很显然,他们喜欢我这种沟通方式,而这种方式也真的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篇5: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暗示法即教师利用暗示的手段激活学生的心理潜能,特别是对无意识潜能的开发,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身心放松进而完成学习,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效果属于智商与情商相互协调状态下的产物,其中,情商的作用主要为制约学生智力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极具天赋,但对学习始终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对此,教师应当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才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

1.通过体态暗示提升学生自信心

研究显示,早期教育往往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心理影响。对此,在学生回答问题阶段,教师应当通过眼神的心理暗示去鼓励学生敢于分享自己心中的答案。一旦学生出现思维无法连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笑来鼓舞学生,可以传递出“你说得很对”“不要着急”等信息,也可以在学生回答完以后,通过手势让其他学生献上掌声,当成给学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奖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往往只需要一个眼神亦或是一个微笑便可以做到。当然,在成人的世界中,这些固然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声鼓励,一个微笑无异于一束灿烂的烟花。固然,通过心理暗示传递力量给学生,进而增加自信心,属于当下与未来展开素质教育的重点。表情暗示属于体态暗示的一种,其本质便是利用表情去感染、激励、引导学生,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可以说,体态语言即微笑、鼓励,是教学课堂中重要的润滑剂,利用微笑可以让学生感知出教师正在与他进行亲切的交流。教师对教学所呈现出的乐观程度,可以使学生更愿意走进你,从而促进教学课堂的有序展开。

2.通过语言暗示提升学生积极性

语言暗示的内涵是进一步实现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对此,教师应当首先学会应用精练、丰富、具有魅力的语言暗示,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表现出的进步,哪怕只是点滴的进步,也要鼓励、表扬的语言暗示,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形成积极地求知欲,调动内动力。例如在进行《背影》的教学阶段,教师便可通过朗读的方式,按照教材课本的行使基调,利用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语言诵读该文。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真切地感知出文中父亲背影所暗藏的深层次意蕴,最终把文中的情感不自觉地投射至自身中,进而对该文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学应当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语言暗示。教师更应当主动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充分的欣赏暗示,使这些在学习上无法获得大多数认同的学生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其学习热情也不高涨,但记忆能力却十分强劲。教师便可对此大加表扬,激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只要愿意学,必然会学好的心理自信。

初中生往往还未全部脱离童真的一面,其表现为爱动、喜欢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阶段,可按照教材课本的内容与学生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体验到学习的欢愉感,进而提升学生积极性。例如可以在课堂里举办一些竞技类游戏。在学习文章《孔乙己》之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利用较短的时间复述文中内容,其次让学生配以表情、语言、动作等特征,看谁可以最迅速地展出孔乙己人物特点。从中教师便能够看出,有些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有些学生表演水平强,可以将孔乙己索要茴香豆的肢体动作表现得绘声绘色;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在使用孔乙己式语言上十分到位等。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具体感受。根据实际效果来看,此类活动往往大受学生欢迎,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3.用反向暗示启发学生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可合理的通过反向暗示来激励学生,从而起到单纯的正面无法起到的功效,让学生理解深层的道理。例如,在作文训练中,部分学生也许无法写出来,就会抄袭一篇作文草草了事。这时,教师便可通过反向暗示法,让学生理解抄袭不仅是学文时的大忌,也是较为严重的错误。教师可说:“这篇作文真是佳作,我没想到你的作文水平已经这么高了,看得出你在暗地里下了许多功夫。”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性,通过反向暗示,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护学生自尊心,也可以树立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明自其中的道理,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4.结语

篇6: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内容摘要】光影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略的关键元素, 对于光影的运用关系到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 这种表达直接反映在受众心理上;光影的运用方式不同, 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对光影的认知随着时代文化理念的变化, 具有不同的心理暗示意味;根据艺术种类的不同, 在光影对心理暗示的运用方法上也不同。作者根据光影在艺术历史中的案例, 分析光影对心理暗示产生影响的原因, 以期为今后艺术创作中处理光影问题时提供参考依据, 更好地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光影; 心理暗示; 艺术创作; 游戏;

光影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 无论人们刻意关注还是忽略, 光影都存在于日常各项活动中。所以对于光影在内心的感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件理所应当的意识经验,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能动地对光影进行主观描述和创作, 这种对光影运用的目的在于让审美大众产生不同于以往的心理暗示和审美体验。

一、光影的早期认知和艺术游戏中的心理暗示

时间追溯到史前文明, 当时的原始人也大致清楚光明的白天和黑暗的夜晚, 只是缺少科学实践的指导, 更多影响他们的是内心对于“黑”与“白”两个事物的主观认识。这些认识有一些是纯主观性的思考, 也有一些是受到当时无科学环境的被动限制。所以从根本上分析, 人类起源之初就已经面对宇宙造物所带来的光影变化, 并且对此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认识。到了后期光影怎样变成一种艺术体验, 笔者认为可能是从人类早期的游戏创造而来。

人们大多玩过一种手影游戏, 在墙上通过灯光的照射外加双手结合的造型映射出一些好玩的影子, 比如鹰、兔子、大灰狼等。这种游戏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更多手势创作的联想, 从中也有着诸多启示。人们希望看到墙上的投影所造型出来的样子, 但是在这个欣赏流程中并未考虑手是什么样子。墙上出现一个大灰狼头的影子, 但是双手真的是一个大灰狼头吗?显然不是。人们其实是在追求光影所带来的心理暗示, 并没有在乎原本物体的属性。这也证明在光影造型所产生的心理意识方面, 人们更多地受到影子的形状表达所带来的心理暗示。

日本艺术家杉本博司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到, 相传高僧在圆寂后产出舍利, 人们为了祭悼高僧和供奉舍利会搭建一个较好的石刻墓碑, 为了不让雨水打湿墓碑, 人们在上面放一把伞。在阳光的照射下, 伞形成一个三角形阴影, 人们发现如果要让这种悼念行为更具敬意, 可以在伞上面再放八把伞, 这样九把伞投影在阳光下形成一个九层舍利塔的造型[1], 从而加强这种宗教的仪式感和神圣感。伞作为日常生活的道具和宗教并没有什么关联, 但是它所营造的影子则具有主观意识上的宗教性质。可以说, 伞的影子对朝拜的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心理暗示, 所以这种偏向于艺术游戏方式的造影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体验。

二、艺术活动中光影所表达的心理暗示

古希腊时期, 人们更多地受到神话影响, 在心理暗示层面充斥着神像崇拜, 所有的艺术工作完全按照表现神的要求去做。因为发现了缩短法 (透视法的初期形态) , 人们极力追求形体的准确, 所以在绘画中并没有重视影子的存在, 但是在建筑和雕塑上人们对影子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实验。雕塑和建筑本身具有空间的三维性, 无论对影子重视与否都会出现影子, 这是一个不可消灭的存在因素。因此, 产生什么样的影子必须要放在创作的考虑范围之内, 并且还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意识, 即所谓的神圣感和偶像崇拜。例如,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的立柱, 以圆柱为外形, 上面装饰竖行凸起立面, 柱子上方直径小、下方直径大。柱子上拖着建筑的顶部, 代表顶部的压力很大, 但是柱子仍努力地拖住, 带有挤压变形感, 增添了一种生命的气息。在阳光的照耀下, 建筑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 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增强了人的审美心理强度[2]。柱子上的竖行立面在光的照耀下形成一道道竖行阴影, 在白色圆柱的基础上附加了影子, 增加了神庙的华丽感, 模拟出希腊神话中天庭的感觉。同时, 竖行阴影具有坚实感, 让柱子在视觉和心理上变得更加有力。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光影的看法无疑和神学接壤, 虽然没有主动刻画影子, 但是一旦出现不可避免的影子, 一定要将其转化为符合时代主观意识的产物。所以, 这种对于光影的艺术运用明确地反映并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绘画中出现对光影的有意识造型大约是在13左右, 通过观察乔托等人的一些绘画, 可以明显发现表现结构的光影。1255年, 在马修·帕里斯的《大象与侍者》中, 大象的鼻子、耳朵、后背隐约出现了表现结构与转折的影子。这也证明画家开始意识到影子对形体的重要性, 为当时的英国人第一次见到大象提供了较为写实的形象记录[3]。

乔托在《哀悼基督》中, 大量地在人物中使用影子, 包括神话中的天使形象。早期基督教艺术恢复古老的东方概念, 和埃及的做法如出一辙, 必须把每一个人物都完全地表现出来。乔托没有遵循这种做法, 他通过影子赋予每个人真实的生动感, 表现了基督死亡时人们的痛楚, 有的人物即使看不到脸, 观者依旧能通过光影表现的形态和动态感受到画中角色的痛苦之情, 连天使都被刻画出身上的影子, 这在以前的艺术中是不存在的。这种对影子的运用无疑真实地表现了场景, 强化了人的概念和绘画的真实性, 同时强调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这在当时是一个新的概念启蒙, 为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主张的人文关怀提供了基础。

1400年左右, 画家把这种真实性继续发扬光大。在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订婚式》中, 对光影的刻画已经达到极致。之前乔托在刻画人物时只在人的结构上增加影子, 人在地面上的真实投影并没有表现, 而在杨·凡·艾克的画中, 人物脚下的真实投影被完整地刻画出来, 使光影表现出完整的人的存在, 将乔托在画中剩余的最后一丝神性彻底移除, 刻画了最平凡的人类生活场景。这些人物造型与前期对神明的造型方式基本保持一致, 如果抛开影子, 画面的神性肯定会大大增加。人们现在对这种光影的理解是让物体更加沉稳, 但是从心理暗示上分析, 影子其实是将物体定义为真实。光影对于画面整体气氛的营造和渲染有着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许多艺术家都热衷于通过对光影的控制来制造画面气氛[4]。

三、艺术中光影对心理暗示的反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 最重要的就是食物, 人类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食物量。所以笔者认为, 所谓艺术起源的娱乐说也好, 劳动说也好, 归根到底可以称之为“食物说”。相应出现的原始绘画几乎全是关于狩猎或者与动物有关的, 原始人记载了如何猎捕动物的画面, 或者把想要获得的猎物画在墙上, 然后对它进行一系列的击打, 认为这样动物就会束手就擒;从其创作的画作来看, 完全没有考虑到影子的存在, 这和人们现在进行绘画活动时的思维完全不一样, 因为不管个人喜好还是风格如何, 画家多多少少会把影子的概念加入到创作思维中。

如果说原始人把墙上的动物绘画看成真实的物体存在, 那么有影子的物体不是更加真实吗?原因在于, 他们并不把影子的呈现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来考虑, 单纯的物体造型就能满足其一切生活的心理暗示, 这一点对于当时的价值观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当时人类没有在乎过影子的存在, 之所以未呈现在艺术中的原因,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认知以及光影对心理暗示的反作用。

既然当时的人类能观察到动物的相貌, 也就能在阳光下发现自己的影子, 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解释, 一个和自身形态、动态完全一致的造型, 并且是从自己脚跟出现的, 走到哪里跟到哪里, 可以想象他们看到影子会产生极大的恐惧感, 甚至把影子视作“恶魔”的力量。正午太阳高照的时候, 影子变到最小, 人们认为此时“恶魔”的力量减弱了, 可以外出活动;日落的时候影子越来越长, “恶魔”的力量随之增长, 人们就会退守到居所中。如果怀有这种心理暗示, 那夜晚将是“恶魔”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夜间出去很容易被野兽袭击致死, 人不是夜行生物, 夜晚什么都看不见, 在野兽面前十分弱小, 回不来的人被认为是“恶魔”所杀, 这种心理暗示逐渐变得越来越强烈。因此, 原始人不会把影子画在墙壁上, 让“恶魔”进入到自己的住所里。这证明了在原始艺术发源期间, 人们对于影子一直抱有一种被动且恐惧的态度, 在艺术造型上几乎没有呈现过眼前真实的样子, 黑暗对于人类的心理暗示的恐惧因素达到了极致。所以不论科技的发展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什么程度, 当代人对于光影的概念都会产生与时代大致相对应的心理暗示。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光影作为艺术中的元素之一, 不仅在艺术构成中, 而且在艺术表达的心理暗示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创作的障碍设置方法中有多个种类, 其中除音乐、文学这种完全主观、无实体类艺术作品外, 几乎所有艺术品都会产生投影。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 光影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要素, 并且光影造成的心理暗示也有多种意味, 需要合理运用客体来创造光影, 同时让光影符合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 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这样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杉本博司.艺术的起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喻袁崛.光影下的建筑空间与建筑空间中的光影[J].设计, (3) .

[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篇7: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1 概念界定

1.1 心理暗示

通常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 上,通过言语(词语、语气、声调)和非语言(表情、手势、动作、仪表、服饰、周围环境)等手段,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心理学大词典》上对心理暗示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简言之,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活 动。

研究人际领域学的有关人员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领域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一种天然的感觉和需要,而心理暗示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1.2 拓展训练

1.2.1 体验式学习与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其本身隶属于体验式学习的范畴。而体验式学习则是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及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来获取参与活动的体验,并与他人分享感受,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达到改善心态、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等目的,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1。总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的, 先行而后知的学习都可以算是体验式学习。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高校拓展训练课程是借助自然环境或者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和道具,通过场景模拟、人物角色扮演、任务派发等游戏的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 趣, 发掘每个人的最大 潜力。拓展培训强调学 员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去发现、去醒悟,对自己、对同事、对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1.2.2 拓展项目的分类及研究项目 的限定

拓展项目主要根据进行的场地不同而分为三类,即水上拓展 (如漂流、冲浪等项目)、野外拓展(如攀岩、溯溪等项目)和场地拓展 (如信任背摔、电网、高空项目等)。由于宁夏民办高校场地设备和器材设施的局限性,以及考虑到项目进行的安全性,拓展训练项目仅局限于场地拓展的地面项目,如信任背摔、电网、孤岛求生、盲人方阵等。

2 心理暗示法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尽管拓展项目的类型不同,心理暗示教学法作用在不同项目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项目的体验环节都会包含情景设计、体验、分享总结提升和应用这几个方面,因此通过心理暗示在拓展训练的不同阶段的实际应用和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

2.1 情景设计

在拓展训练的每个情景设计环节,教师会通过语言暗示,或者借助环境模拟和器材设施等,来设定项目进行的情景和每个人的角色,并对学生派发项目任务,不会提及项目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意义。如在生死电网项目里,教师会借助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和穿越蜘蛛网的任务书,通过一系列的讲解、问答和讨论,来暗示学生要完成该任务就要具备团队分工、团结一心等理念,通过此情景设计来达到提升团队凝聚力的课堂效果;在盲人和哑巴项目中,教师会通过带眼罩来暗示扮演盲人的同学要借助同伴的帮助并完全依赖同伴的引领,而要求带领盲人同学穿越种种障碍的任务书则暗示哑巴同学要换位思考并且要有责任心。所有的情景设计都不会 提前教导学生该项目有何目的和意义,但所有的情景准备却都是为了项目活动的升华。

经过对测 试的不同 班级、不同年 龄、不同性别 的学生进 行访谈,得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心理暗示的确在情景设计的环节起到一定作用的结果。如盲人的眼罩和困难的障碍设置也的确让学生感到了一定的无助和恐慌;以及在信任背摔项目的测试中,高台的情景设置给出的暗示的确给参与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等。 这些暗示都能使得学生更加认真和真切的参与活动,以达到体验式学习本身的意义。

2.2 体验环节

在拓展项目的体验环节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观察者,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完成需要每个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与他人相互 协助。

首先项目本身的设计大多都是团体类项目,相同的目标暗示了大家有共通的地方;既然是团队协作就会被别人需要共同合作, 这种“被需要”的暗示意味着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肢体接触可以感受他人的善意亲近,肢体暗示还可促进双方沟通;协作过程中彼此的沟通和协调意味着锻炼和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活动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失败、挫折或者各种窘态都向大家透漏了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这些暗示都会让学生放松警惕和戒备心理,迅速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项目实施的体验环节,为引导学生达到项目预期设计的目的和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则显得更为重要。

如在信任背摔项目里,当每个人站在高台上时,高台本身的高度差就会让背对着台下的挑战者存在恐惧心理,而教师会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挺胸、抬头、双手交叉抱肩、全身挺直、双脚并拢等动作分散其内心的压力,其次对挑战的学生给予肯定眼神的暗示、与其击掌鼓励或通过身体接触形成保护的肢体暗示,并进一步通过队友的语言暗示“你准备好了吗?”“大家都会接住你!”“三、二、一, 倒!”,以及学生的自我暗示“我准备好了!”、“我相信大家能接住我,我要倒了!”等,来引导学生自己克服心理障碍、释放压力并信任队友。这样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使得学生突破自我并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获得自信、信赖他人,或者感受到团结的力量等感受。

接受访谈的学生一致指出:在通过感受来自各方面的心理暗示逐步完成项目过程中,每当由于自己身体力量不足或协调性差等导致挫折和失败时,都会感到“如果自己更棒一点就好了”,从而产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内在需要。

2 . 3 分享、总结提升环节

分享环节是指在学生体验项目后,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们一一走到大家面前讲述拓展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压力、难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以及观察到的所有事物等,并分享在此过程中的成长获得。通过亲身体验,同伴的内心经历和感受分享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感同身受往往也会很快拉近队友之间的距离,解除对他人的防备心理,加强团体的凝聚力,推动拓展项目顺利进行。

分享个人感受后,需要将大家分享的所有感受与其它人参与探讨、交流以及与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相结合。只有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并归纳提取出精华,再用某种方式去整合,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果。在教师继续引导下,这个总结和提升环节的进行也会暗示学生将收获的精华朝向指导学习和生活等积极的方向去努力。

2.4 应用环节

从体验中提取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心得及经验, 是拓展训练的精华 所在。应用本身 也成为一种体 验, 有了新的体 验,循环又拉开了新的一幕。

在收回的调查中,学生提及到将所感受到的与实际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的有137人次,证明了心理暗示在拓展训练课程各个环节的确起到了预期效果,并最终达到拓展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3 建议

拓展运动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生从中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都可透过危机感、领导、沟通、面对逆境和辅导的培训而得到提升。合理运用心理暗示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拓展训练的魅力,以达到其本身的教学目的。

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拓展训练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加强自身素质水平。

篇8:浅议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

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却忽略了练习的活泼性、启发性,尤其缺少了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形成教学单调枯燥缺少活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暗示理论分析

1.暗示的概念

暗示(suggestion)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

2.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奥地利舒尔茨教授临床观察发现,词语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这是因为词可以指代一切客观刺激,成为他们的信号。舒尔茨把这种词语作用称为“暗示”。暗示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发出。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動,形成一定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应用

1.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教师做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只有学生认为敬佩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听话者才会去特别留意,并细想其中的某种所隐含表达的意思,达到一种暗示的作用。

2.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

(1)行为暗示。体育课上我们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小动作等。对此,如果教师总是大动肝火,严肃训斥,则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时,教师应暂停讲话、提高讲课声调,或者注视、手势示意、走近违反纪律的同学,用手轻拍肩膀,或借巡视辅导之便给予含蓄的提醒等等,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的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

(2)假设暗示。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正确运用假设暗示,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一百一十米跨栏教学中,学生连续多次练习助跑、起跳和跨栏后,往往会对后面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助跑或起跳尤其是跨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增加一定的练习难度或假定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激发练习兴趣。

(3)示范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优美的动作,让大家打开眼界,则无疑会激起同学体育学习的巨大兴趣。比如篮球教学中,体育老师如果能表演几个漂亮的扣篮,必然会让同学们大家赞赏,而在这种兴趣的鞭策下,学习的效果必然与兴趣低下的学习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3.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特点

(1)开发性。心理暗示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活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信息的潜能得以发挥。

(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独立性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思想教育可接受性强,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不妥当的语言直接刺激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使思想教育寓于快乐之中。

(4)多意义性。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运用暗示的时机分析

暗示发生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取得特别的效果,包括:1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内容和要求不明确时;2教材难度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3学生产生疲劳,情绪低落时;4教材内容枯燥,学生无趣时;5技术动作完不成时。

三、体育教学中暗示的注意事项

1.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暗示情境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关键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暗示的语言。暗示的教学运用。在暗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才使教学进展快、收益大。

2.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进行不同的暗示

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可以应用一种暗示的模式的,学生在性别、兴趣、能力、体制以及气质方面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暗示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发展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对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通过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姿态参加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联系;而对基本技术掌握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地让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和赞赏等。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时期,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实施至关重要。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学中要全方位思考与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运用暗示法教学,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余勇,杜军.体育教学中的暗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07).

[2]赵兴.略论注意规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篇9: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心理暗示在教学法中的应用依据

心理暗示是指人在无对抗的、轻松的条件下,以不明显的、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个体在无意中接收到这些信息并在此影响下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的现象。“暗示”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与教学相互联系,它使学生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再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这种心理暗示与教学的相互联系就产生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试图调动学生未被发掘的潜能,从人的完整性、发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发,去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这种教学法对东西方国家的教学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成果。保加利亚教育家、医学家格奥吉·洛扎诺夫认为,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有意识的作用,导致无意识功能被压制,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导致学生疲劳,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暗示教学法就是在学生无意识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掘学习潜能,使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积极向上、爱学习的学生,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去探究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知识,这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协调统一结合的原则,就成为了暗示教学法。

二、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 心理暗示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们长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基因遗传,这种观念忽略了人的潜能作用,而人只有受到某种激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心理暗示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知、情、意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并同时将这种心理倾向和学生的动机、兴趣、期待等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闲置、未利用的巨大潜力,使学生的学习不管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在奋起的状态,从而不断开发个人潜能,使之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

2. 心理暗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心理暗示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热情是一切行动的源泉,热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好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心理暗示的方式就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学习和思考。

3. 心理暗示能克服消极情绪,树立学习者的自信心。

积极良好的心理暗示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愉悦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赞赏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能够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使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促进积极的心理倾向,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在接触新知识时,容易产生各方面的消极情绪,高校教师要采用“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帮助、赞美和鼓励,并在适当时候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时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三、心理暗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从人的本能出发,借助教师的权威,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理的语言、体态结合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学生不良心理情绪,调动学习潜能。

1. 语言暗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语言的交流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可以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也可以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不能一味地批评、打击,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与之互动,通过语言暗示,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

2. 非语言暗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非语言行为暗示教学法,是指采用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暗示的一种教学法,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月红研究表明,课堂效果的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达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手势、眼神、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并以热情饱满的精神风貌传授知识,给学生带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3. 团体暗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0:心理暗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心理暗示 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法,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对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和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是具体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特定领域中,学生心理发展与语文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同时,运用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分别朗读同一首诗。在朗读之前,心理学家告诉第一组学生这是著名诗人的诗,相反,对第二组则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的记忆率为57.50%,第二组学生的记忆率则为32.15%。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简单几句话语的差别会对结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因此,注重心理调控,优化语文教学,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应该是研究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自然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每个人都会接受不同方式的心理暗示,尤其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由于心理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心理暗示的应用原理,更应该积极的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实践中,上述实验便是最佳例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达到快速、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二、心理暗示的种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暗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教育方面考虑,心理暗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物的暗示和人的暗示。顾名思义,由情境和事物联系起来的暗示称为物的暗示。如进考场前看到考场教室便会紧张。人的暗示则是指由人的自身因素所引起的暗示,主要包括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行为暗示等。人的暗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多,如每天课堂上安排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大声朗读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力和自信心,这里运用的就是语言暗示。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老师都报以满意的微笑,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是运用的表情暗示。班级每学期通过选举选出语文课代表,树立学科榜样,增加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热情,同样运用的是心理暗示中的行为暗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利用一些心理语言说服自己去接受某种理念或境遇,使得自身情绪与意志发生改变。考场上许多学生会出现怯场现象,这是由于这部分学生考前头脑中反复给自己灌输“考不好该怎么办”、“我复习的还不够充分”等负面信息,最终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这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考前应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放心吧,这次题很简单”等语言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内容源于他人,但却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如语文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打哈欠,其他同学看到也会跟着打哈欠等,教师可应用语言(如突然提高讲课声音)或行为(立刻中断讲课)暗示等及时阻止该现象的扩大影响。

三、应用心理暗示时的注意事项

1.心理暗示的语言要积极。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考前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从“担忧、害怕”考试心理过渡到“我不怕,我能行”的考场心理;学生在课堂答错问题时,应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重新整理答题思路,给出正确答案。

2.心理暗示的语言或行为需要反复加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大脑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潜藏在水面下的绝大部分是人的无意识的心理,即潜意识。利用好学生的这部分潜意识,可以说,任何学生都有取之不竭的潜力。但学生良好的潜意识不会在经过一两次心理暗示后便形成,它需要教师对其不断的用语言或行为进行强化,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3.暗示应具有艺术性和生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要力求配以适当的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小故事,朗读课文时为每个学生配以角色等,借助于各种角色、节奏和形式,通过非理性直觉,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意向。此外,较为含蓄的暗示能取得更好的暗示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用命令语气要求学生,尤其对不配合的学生,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将能获得更好的暗示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暗示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暗示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教学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语文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心理及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等,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明.积极心理暗示对学生的作用.教育科研论坛,2007,(03):58-59.

[2]谢莹.谈心理暗示.教育艺术,2006,(11):68-69.

[3]刘淑韫.浅谈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化学教学,2003,(1):34-35.

[4]杨倩.略论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心理暗示.学术交流,2000,(5):150-151.

[5]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中国教育学刊,2000,(01):32-34.

上一篇: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活动下一篇:学校退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