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2024-08-14

就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精选15篇)

篇1:就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夫妻忠诚协议有没有法律效力吗

对于当今的大部分夫妻来说,最害怕的就是出现出轨的情况,所以在这时候有很多的夫妻选择了签订夫妻忠诚协议,但是有很多人担心夫妻忠诚协议没有法律效力,那么夫妻忠诚协议有没有法律效力吗?律伴小编为您总结了相关知识,供您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夫妻忠诚协议有没有法律效力吗

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理由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夫妻忠诚协议属于道德义务法律化,具有可诉性和民事诉讼法律依据

相互忠实是夫妻关系存续的基础,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使这一道德义务上升到了法律义务的层面。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不仅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夫妻忠诚协议赋予了夫妻忠实义务以具体的内容,使抽象的忠实责任具有可诉性。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婚姻法第四条,夫妻应当相互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和谐、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二、夫妻忠诚协议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是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三、婚姻法允许夫妻双方以约定的方式处理财产,拥有对财产的处分权

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可见,婚姻法对夫妻有关财产的约定是给予充分保护的。夫妻忠诚协议具有利益性,该利益既表现为人身利益,也表现为财产利益,财产利益附随于人身利益。婚姻关系当事人既是夫妻情感的持有者和呵护者,也是婚姻利益的追求者和维护者。

四、夫妻忠诚协议符合婚姻法的立法宗旨,有利于维护婚姻关系和谐稳定

夫妻相互保持忠诚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是婚姻道德最基本的底线。以性爱为基础的婚姻,具有排他性和专一性,婚姻关系稳定与否很大程度有赖于此。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律伴小编提醒您,承认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利于社会拒斥婚外情,促进夫妻相互忠实,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稳定。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本网站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法律咨询平台,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进入律师咨询。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篇2:就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一些涉及到双方利益的事情签订承诺书,来确保我们的财产安全,保护我们的自身权益,那么承诺书到底具备法律效力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承诺书资料,帮大家解答承诺书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

承诺书,顾名思义是承诺人就某某事对相对人所做的书面承诺。那么,承诺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承诺书受法律保护的承诺书应当具备哪些要件呢

承诺书实际上是合同的一种,当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效的承诺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反映。承诺书的内容应当是当事人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被强迫或威胁或利诱、欺骗等。

2,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承诺书无效。

3,没有侵犯他人利益。承诺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他人的合法利益。

总而言之,承诺书有无法律效力主要依据承诺书是否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当然,在实践中,只有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且没有违法法律相关规定和没有侵犯他人利益的承诺书才算有效,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承诺是一种诺允合同关系(单方予允合同),在于当事人的履行或自愿履行,只要自愿履行则属于有效法律行为。

但要是承诺方收回承诺项,或不予履行或拒绝履行承诺事项,则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即使合同关系,如果明显显失公平,违法或违反行政法规,不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都是无效合同行为。

举例:

承诺书

我(陈海)做了对不起妻子张兰的事情,我非常后悔,决心要痛改前非。我以后绝不再做对不起张兰的事,决不再打骂妻子,听妻子的话,否则,放弃所有的共同财产。

承诺人:陈海

年月日

那么,张兰与陈海签订的夫妻忠诚协议有效吗

第一、法学理论界对忠诚协议的观点。对于忠诚协议,目前法学理论界有二种观念: 第一种,此协议不应受法律保护,理由如下: 第一、此类约定的履行与制裁,是亲情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法院并不适于处理此类复杂而敏感的亲情问题。所以,无论是从协议的目的还是内容来看,双方都无建立法律关系的意图,这是一个默示“排除法院管辖”的协议,所以不受法院强制力保护。

第二、《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的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只是一个宣言,一种法律价值取向,结合最高院关于《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条,法律没有把夫妻双方相互忠实规定为一项义务。因为有配偶者与他人通奸或者发生“婚外情”仅仅是道德问题,法律虽不鼓励,但也不应加以限制,当事人也不可以通过契约加以限制。理由是,涉及到人身自由的权利,不能通过合同契约加以限制,即使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不应例外。

第三、侵权损害不能通过合同契约预定。理由是在侵权法中实行的是填补损害的赔偿原则,如果允许当事人对此侵权损害事先约定,就违反了填补损害的原则,也会造成有钱人任意侵犯他人权利的恶果。

第四、个人隐私权、人格权应高于“忠诚原则”。如果法院赋予“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则为了确定一方当事人有“违约行为”,一方当事人或人民法院就有举证证明和查证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使婚姻另一方甚至是无辜第三者的隐私暴露于公众之下。

第五、赋予“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的另一个后果是鼓励婚姻当事人在结婚前都缔结这样一个协议,以“拴住”对方,这样势必会增加婚姻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使建立在纯洁的爱情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婚姻关系变质,婚姻不免变成类似商人买卖的讨价还价。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协议应受法律保护,理由如下: 第一、婚姻法允许夫妻双方可以自己约定财产的处理方式,拥有对财产的处理权。同时,新婚姻法也规定,如果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非法同居等过错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此外,夫妻相互保持忠诚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婚姻关系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违约赔偿的“忠诚协议”,实际上是对婚姻法中抽象的夫妻忠实责任的具体化,完全符合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所以应该而且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

篇3:浅析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目前理论界对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评价不尽一致,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对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给予了积极评价, 即认为忠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可称之为肯定说;另一种观点则对夫妻忠诚协议给予了消极评价, 即认为忠诚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可称之为否定说。

二、效力判定

笔者支持肯定说的观点, 认为夫妻忠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它符合私法自治的原则, 符合婚姻法的基本精神, 是双方合意的结果, 且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较其他学者所论述的理由而言, 笔者更倾向于从订立夫妻忠诚协议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以及夫妻忠诚协议是一个带有人身性质的特殊合同这两个角度切入, 来论述夫妻忠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这一观点。

1、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切入

(1) 订立夫妻忠诚协议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简称为法律行为, 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 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 是引起私法上效果的最重要的法律事实。《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首先, 夫妻忠诚协议是基于夫妻双方的意思表示而订立的。其次, 通过前文的分析已知, 夫妻忠实是婚姻法上的一项权利和义务。订立夫妻忠诚协议便是以设立夫妻忠诚这一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为。再次, 订立夫妻忠诚协议并不违反法律, 是合法行为。综上, 可得出订立夫妻忠诚协议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的结论。

2、依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来判定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

根据《民法通则》五十五条的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应具备三个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由于订立忠实协议的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 故可以用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来判定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

(1) 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处于夫妻忠诚协议这一环境中, “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应作何理解呢?笔者认为, 应分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是夫妻双方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这种情况下的主体无疑都是适格主体。第二种情况是夫妻一方或双方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时如果他们签订忠诚协议的行为在其行为能力范围以内, 那么也可认为他们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第三种情况是夫妻一方或双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那么他们不具有订立夫妻忠诚协议应具备的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他们订立协议的行为无效。

(2) 意思表示真实:即夫妻双方订立协议应在自愿的基础之上, 不得有受胁迫、受欺骗的情形。这一点也是在实务中存在较多争议的地方。有的学者认为对夫妻忠诚协议订立时是否是自愿的具体状态与条件法官难以判断, 在实践中存在操作困难, 因此不应对夫妻忠实协议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并不能以判断是否自愿较困难为由否定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 而应将签订协议时主体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作为判断夫妻忠诚协议效力的一个要件。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3项关于“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的规定,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会影响到民事行为的效力。如果订立忠诚协议的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另一方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作出签订忠诚协议的行为, 那么该夫妻忠诚协议是无效的, 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

内心真意和做出的行为之间的不同需要有证据加以证明。笔者认为应由主张自己意思表示不真实的一方, 即主张自己在签订协议时存在受胁迫、受欺诈等情形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否则就可以推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 双方是在真实、自愿的状态下签订该协议的, 进而确定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

(3) 夫妻忠诚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 有些学者认为夫妻忠诚协议违反了我国宪法关于公民人身自由的相关规定, 而笔者也已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故夫妻忠诚协议理应不存在因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的情况。但是, 如果夫妻双方在订立夫妻忠诚协议时, 所约定的内容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那么该忠诚协议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

2、从带有人身性质的特殊合同的角度切入

婚姻的本质是包含人身关系的特殊契约。婚姻的性质, 在一般国家的立法上都以为是契约, 即婚姻是男女两性以成立家庭, 建立夫妻一体生活为目的, 依据法律的规定而缔结的合同, 进而认为, 从法律观点看, 婚姻是一男一女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自愿终身结合, 互为伴侣, 彼此提供性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生男育女的契约而已。

夫妻忠诚协议是一个带有人身性质的特殊合同, 是夫妻双方设立夫妻忠诚的权利义务这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所以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个广义上的合同。

从合同的角度, 夫妻忠诚协议是夫妻二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夫妻在签订忠诚协议的过程中, 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商、调整夫妻忠诚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后果, 在意思表示达成一致之后, 再以一定的外在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从而形成夫妻忠诚协议。夫妻忠诚协议是以设立夫妻忠诚的权利义务为目的的。夫妻忠实是婚姻法上的一项权利和义务, 夫妻订立忠诚协议将婚姻法上这一原则性的法定义务具体化, 通过契约的形式使抽象的忠实义务具有可诉性。让夫妻双方明白彼此应当相互忠实, 任何一方违反就要付出所约定的代价, 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履行忠实义务, 维护婚姻的和谐稳定。它调整的不是财产关系, 而主要调整的是夫妻之间的身份关系。

三、法律适用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

1、承认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应以离婚为前提

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有一点必须注意, 就是承认该种协议的法律效力必须要以夫妻双方终止婚姻关系为前提。有如下几点原因: (1) 在未到离婚的情形时, 人们更多的希望自己处理, 不希望法律过早地介入他们的私生活。 (2) 纵观我国, 绝大多数夫妻实行的是夫妻共同财产制, 那么如果不以离婚为前提就申请执行夫妻忠诚协议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的财产是共有的, 夫妻在财产问题上往往不分你我, 如果在此时要求一方赔偿另一方一定数额的金钱, 无异于把钱从自己口袋拿出又再装进口袋, 不具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3) 如果在婚姻存续期间一方随时可以提起夫妻忠实违约之诉, 这样难免会使婚姻中的占有经济优势的一方有以金钱换取不忠实的机会之嫌, 这有悖于夫妻忠诚协议维护婚姻稳定的价值取向。

2、忠诚协议所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应当合理适度

夫妻双方在忠诚协议中虽然可以自行约定违约金的赔偿数额, 但是这一数额应当合理适度, 不能显失公平。在实践中, 笔者发现有的忠诚协议约定违约一方要承担远远超过自己履行能力的违约金。这样做既是对违约一方显失公平, 也会使夫妻忠诚协议缺乏执行力, 使协议变成一纸空谈。笔者认为, 所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既要能起到补偿无过错方、减轻无过错方伤害的作用, 但又不能损害到违约方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因此, 如果遇到赔偿数额明显不合理的情况, 法官应对赔偿数额进行必要的调整。法官在确定具体数额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夫妻双方的收入情况;分割财产后夫妻双方的财产状况;当地的生活水平;过错方的过错程度;夫妻双方的年龄及身体状况;婚姻持续的时间;子女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3]张玉敏.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杨立新.亲属法专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复婚前写的保证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我和李某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留在北京,一起奋斗,一起创业,不过几年时间,就买了房,买了车。可惜我们不懂得珍惜,于两年前离了婚。过了一年,他要求复婚,我不同意,他却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竟死皮赖脸写下保证书,说明要是真再走到离婚的地步,他就自觉净身出户,把房产和车子都留给我。我听了他的,跟他破镜重圆。然而不幸的是现在又快要过不下去了,二次离婚只是早晚的事情。真到那时,他写的保证书法律能认可吗?

答:

保证书有无法律效力,感情因素的介入,让它陷入了效力迷宫。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保证书无非就是一个协议,有效与否,应当把它放到协议的范畴中去检验。

协议有效与否,首先看它是不是违背了自愿原则,当事人是否受到了欺诈、胁迫,是否存在重大误解、乘人之危或者显失公平。李某为达复婚目的写下保证书,你没有欺诈他,更不可能胁迫他,离婚时净身出户也不存在重大误解,他自愿放弃财产更谈不上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因此,李某的保证书是他真实的意思表示,没有因违背自愿原则而无效。协议有效与否,还要看它是不是违背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并没有强行规定,夫妻离婚必须二一添作五,共同财产均等分割,个人财产只能归个人所有。因此,李某离婚时净身出户的保证,也没有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篇5:合作协议书法律效力

第一条:甲方自愿将其坐落于东台经济开发区,滨河花苑一期, 号楼 单元 室,建筑面积平方米;房产赠与乙方,乙方自愿接受该房屋。该房屋占用房屋内的土地使用权随该房屋一并赠与。该房屋相关权益随该房屋一并赠与。

第二条:甲方承诺所赠房屋不存在权属纠纷,并保证不受他人合法追索。如将来此房产所涉纠纷均与乙方无关。在签订此合同之日起 内,甲方将该房产取得该房产房产所有权证交与乙方所有。并在乙方能办理过户手续时积极协助办理。

第三条:甲方保证房屋在此赠与合同签订前以及合同签订后一直到过户完毕期间该房屋权属状况完整和其他状况完整。

第四条:甲方没经乙方同意不得将此房抵押、转卖或出租给他人,否则抵押、转卖或出租行为无效。

第五条:甲方赠与乙方房产,如有所需,可以将本合同在双方签订后经公证处公证,并不得撤销。

第六条:甲、乙双方确认,虽然房屋所有权证未作记载,但依法对该房屋享有共有权利人均已书面同意将该房屋赠与给乙方。

第七条:本契约未经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订立补充条款或补充协议。补充条款或补充协议以及本契约的附件均为本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八条: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第九条:本合同共壹页,一式 份。其中甲乙双方各留执 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篇6:和解协议书法律效力

对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有的学者认为“执行和解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理由是执行和解协议是当事人之间自行和解的结果,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仍要按原法律文书执行,只有原法律文书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

也有的学者主张,执行和解协议一经达成就具有法律效力,理由是该协议明确了执行的方式、内容、时限,对权利人义务人都具有约束力;只要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就不能再按原判决执行,当事人也不能再反悔。

笔者认为,达成和解协议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这个条件就是和解协议得到履行。

具体理由有:

1、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已为法律所确认。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这条法律规范从反面肯定了和解协议的效力,即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和解协议,不是靠法院强制执行,并且规定了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处理,即仍要执行原判决。

2、执行和解协议是经过司法程序确认的。

和解是当事人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只要这种处分不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就应当受法律保护。

但和解协议不仅是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且依法要由执行员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才能得到法律上的承认,体现了法院的意志,当然具有法律效力。

3、执行和解协议可以产生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的效力。

如果和解协议是当即履行,则执行程序也告终结。

如果和解协议约定履行期限,则在此期限内法院也不得按原法律文书执行。

如果在部分履行和解协议后当事人又反悔的,则已行部分仍然有效。

如果当事人已完全按和解协议履行完毕,这时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恢复原法律文书的执行,法院也不能依职权执行。

4执行和解协议生效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

和解协议是实践性的协议,而不是诺成性的。

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则该协议就无法律约束力,这时只有原法律文书才具有法律效力。

反之,如果已经按和解协议履行,则原法律文书就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这时和解协议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

篇7: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89条第3款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这一规定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调解书必须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据此,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的方式。二是调解书必须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才能生效。如果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拒绝签收的,应当视为调解不成立,调解书不发生法律效力。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案件,人民法院调解时需要确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义务的,应经其同意,调解书也应当同时送达其签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签收调解书前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其次是记入笔录的调解协议的生效时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0条第2款规定,不需要制作调解书只记入笔录的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后果

第一,结束诉讼程序。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的结案方式之一。调解协议生效,表明人民法院最终解决了双方当事人的纠纷,民事诉讼程序也因此而终结,人民法院不得对该案继续进行审理。

第二,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调解协议生效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调解协议中得到确认,民事争议已得到解决,当事人不得对此法律关系再发生争议。

第三,不得以同一诉讼标的、同一的事实和理由再行起诉。调解协议生效后,民事纠纷已依法解决,当事人不得以同一诉讼标的、同一事实和理由,向人民法院再次提起民事诉讼。但是,对于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或者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原告如果有新情况、新理由,在6个月届满后,还可以第二次起诉,请求法院审理解决。

第四,不得对调解协议提出上诉。调解协议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达成的,当事人一旦接受调解协议,就意味着放弃了上诉权。因此,无论是在一审、二审还是再审程序中达成的调解协议,均不能提起上诉。

第五,有给付内容的调解协议书具有强制执行力。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自愿达成的,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都能自觉履行。如果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协议生效后,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四、第五条的规定,具备以下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

(一)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协议无效:

(一)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

下列调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调解协议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调解协议,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调解协议书范本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因履行xxx 年 月 日签订的《 合同》(或……协议书)而发生争议。现双方经过协商一致,同意将争议提交惠州商事调解中心按该中心现行有效的调解规则进行调解。

双方一致(可选择):

1、选定 先生/女士担任调解员。

2、委托调解中心代为指定调解员。

并同时确认如下事项(可选择):

1、经调解达成和解协议后,双方同意将和解协议提交惠州仲裁委员会制作成仲裁裁决书,赋予其可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2、经调解未能达成和解协议的,双方同意将争议提交惠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争议。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篇8:论夫妻间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关键词:夫妻忠诚协议,忠实义务,法律效力,适用

近年来, 由夫妻忠诚协议而引发的赔偿案件逐渐增多, 社会上对有关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展开了更多的讨论。夫妻忠诚协议到底是道德层面的规定, 还是具有法律效力?各方观点不一。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也就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认定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

一、我国国内有关夫妻忠诚协议的学说争议

在学界有关忠诚协议的效力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的人认为有效力, 有的人认为没有效力。而在司法实践中, 不同的法官对于忠诚协议的效力的认定存在不同, 也导致裁判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 使得法官在判案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一) 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虽然有些人认为夫妻忠诚协议约定的内容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 不应用法律加以约束。认为忠实义务只是倡导性的规范, 而非法定的义务。然而, 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忽略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 在一定的条件下, 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协议中双方愿意约定较高要求的道德义务, 且自愿接受该义务的要求, 那么道德义务就上升到了法定义务。只要这种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原则, 法律就可以对夫妻忠诚协议进行调整。

(二) 给予夫妻忠诚协议法律效力, 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首先。在婚姻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中并没有对违反忠实义务的法律后果做出具体的规定, 而夫妻忠诚协议的出现弥补了法律的空白, 对当事人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是当事人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约束自己性行为, 保证婚姻关系的排他性和统一性。其次, 赋予夫妻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能够使受害的一方在权利受到侵害时, 可以依据忠诚协议向法院寻求救济, 体现了公平, 公正的精神。最后承认忠诚协议的有效性, 能够树立司法的权威, 保证审判的统一性。

二、如何完善夫妻忠诚协议制度

(一) 建立完善夫妻忠诚协议公正制度

《婚姻法》中规定了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的义务, 但是这条规定比较笼统, 也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夫妻忠诚协议的出现弥补了法律的不足, 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协议本身的内容、形式、性质、有效期限不是很规范, 而且社会上也缺少对这种协议的认同。在社会上, 协议的成立有效一般需要公正机关的公正, 但公正机关常常拒绝认定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 理由是没有关于夫妻忠诚协议有效地依据。其实, 夫妻忠诚协议是可以公正的, 它符合公正的受理范围。

另外, 法律中规定的忠实义务是原则性的规定, 没有具体的规定, 对于效力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公正机关可以对夫妻忠诚协议内容、结构、条款以及违约责任进行审查, 经过审查后, 对于符合公正条件的协议予以公正。一方面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也使协议保持在有效的法律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提高了夫妻忠诚协议的证明力, 也加强了社会认可度。同时也可以作为法官审理有关案件的重要证据, 减少法官主观因素的判断。除此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的不断出现, 公正机关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事物, 在实践中, 积极探索忠诚协议有效的依据, 在夫妻双方签订忠诚协议的过程中, 引导他们做出真实合法的法律行为, 减少纠纷的发生。

(二) 完善《婚姻法》立法

首先, 应当承认夫妻忠诚协议的有效性, 弥补婚姻法的不足。同时明确协议的有效要件, 使法官在审理有关夫妻忠诚协议的案件时有法可依, 减少主观因素上的判断, 既有利于公正审判, 也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其次, 推进婚姻法的改革和完善。在婚姻法的规定中, 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有四种, 而有关夫妻忠实义务的只有两种, 即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对于像通奸、婚外性行为等不忠的行为没有规定。鉴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没有列举有关情形, 所以可以在四十六条的规定之后加上一个兜底条款即其他重大其侵害行为, 将其他严重损害夫妻另一方权利的不忠行为包含在内, 法官在其他情形的判断上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这样既有利于对无过错方合法权益的保护, 也有利于对违反忠诚协议的不忠行为的个案处理。

我国法律规定了忠实义务, 但没有明确承认忠诚协议, 所以对于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存在很大的争议。对此,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符合合同生效要件的协议予以承认其效力, 那些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夫妻忠诚协议在适用时应当以离婚为前提, 在与离婚损害赔偿情形竞合的情况下, 法院在审判时要做出具体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徐果.夫妻忠诚协议效力研究[D].中国:中央民族大学, 2013.7.

[2]包静雅, 王英秀.论夫妻忠诚协议效力[N].襄樊学院报, 2010.7 (7) .

篇9:就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我与一家公司签订的为期三年的书面劳动合同中约定,我担任业务员,工资为底薪1600元加提成。四个月前,前任业务经理因交通事故导致伤残,感到无法继续胜任工作提出了离职,而我虽然入职不久,但却成绩突出,具有相当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充满团队精神。公司领导当即口头宣布由我接任业务经理职位,工资也上调到底薪4800元加提成。我走马上任后,一直履行着业务经理的职责,公司也一直按新标准向我发放工资。不料,近日,公司安排主要领导新入职的亲戚担任业务经理,以我与公司之间没有通过书面形式变更原有劳动合同,口头宣布对彼此没有法律约束力为由,强令我回到业务员岗位,工资也降回到原标准。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读者:吕雯华

吕雯华读者:

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

篇10: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

1、只要协议书的内容没有法律所禁止的规定,并且是在双方公平、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就有法律效力。

2、如果协议中的内容涉及部分法律禁止的规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协议书的法律效力,但对法律有禁止规定的条款将无效!

3、自行达成的协议是可以反悔的,但在诉讼中将做为一项考量的参照。经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证部门等主持达成的协议完全有效。

篇11:分家协议书有法律效力

分家与析产是不同的,但二者往往合在一起称“分家析产”。农村的分家析产带有特殊性,往往包括析产、赠与、放弃、赡养等综合内容。因为分家的情况较复杂,必须全体家庭成员一致同意并签名。

二、基本内容

协议书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立约人的基本情况,在家庭中的辈份称呼;

( 二 ) 分家的理由、原因和目的;

( 三 ) 分割家庭共有财产的合意以及对原家庭债务清偿的安排;

( 四 ) 分割后的财产细目及其所有人姓名;

( 五 ) 见证人姓名,见证人不是必须的,可以自愿设立;

( 六 ) 立约人、证人签名和手印;

篇12: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一、忠诚协议的概念及性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增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不断西化,外国开放的性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和婚恋观,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享受意识不断增强,外部的诱惑逐渐增多,因此对婚姻关系也带来一定的的冲击,很多家庭因为一方违反夫妻间的忠诚义务,出现婚外情的危害家庭和谐甚至导致婚姻解体的情况。所以现而今许多夫妻为了保持配偶对自己的忠诚度,采取签订“忠诚协议”的手段。

夫妻忠诚协议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以夫妻忠诚为义务的财产关系协议;二是以夫妻忠诚为义务的人身关系协议;三是以夫妻忠诚为义务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协议。夫妻忠诚协议的主体是夫妻双方即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配偶,协议的内容是以夫妻忠诚为义务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变更,协议的签订以夫妻双方的平等自愿为前提,协议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婚姻关系的稳定和约束夫妻之间的相互忠实。因此可以将“忠诚协议”定义为是夫妻双方在婚前或者婚后签订的,要求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彼此遵守忠实义务,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的书面协议。

二、忠诚协议的价值认知

我国也有不少关于忠诚协议的案件,但是不同的法院对于忠诚协议的效力给出了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法律对于这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学术界和司法实务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忠诚义务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定义务,忠诚协议能将婚姻法抽象的原则具体化,从而弥补成文法的不足。由于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婚姻法》第4条不足以认为忠诚义务是法定义务,因此,忠诚协议可以将婚姻法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具体化。通过忠诚协议的订立,使得夫妻双方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持家庭的稳定和谐,也是婚姻法精神的体现。其次,婚姻契约说认为:婚姻契约是夫妻为使婚后的生活更有计划性而通过合意明确婚姻关系,或者出现不得已离婚的情况时时便于解决纠纷。夫妻“忠诚协议”符合契约观的精神。再次,忠诚协议的主体适格,缔结的意思表示真实,具备合同的有效要件,应承认其效力。

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首先,忠诚义务应属道德义务而非法定义务,我国《婚姻法》第4条的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既使用“应当”,说明只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非义务性规定,所以,夫妻之间的忠诚义务应当交由道德去调整,如果一方出轨,那么可以从道德上对他进行谴责,而不能擅自给付配偶一种请求权。其次,我国公民有法定的人身权,不能由协议进行限定,而且感情问题不是协议可以解决的,若因为协议的存在使得没有感情的夫妻勉强生活在一起,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事人追求幸福的自由。再次,签订忠诚协议的当事人意思表示可能存在瑕疵。一方可能会为顺利结婚或维持家庭稳定性而受另一方的胁迫违心签订,或处于戏言或戏谑的意思表示而为,此时则会造成协议的无效。

三、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分析

1、关于婚姻契约性与“忠诚协议”的效力 夫妻之间是否能用“忠诚协议”对人身关系进行约定,不免要提到婚姻是否就有契约性。反对者认为契约所规范的法律关系仅包含财产关系,而婚姻关系以特定的人身关系为基础。而我认为,婚姻是一种包含包含特定人身关系的契约,因为婚姻的缔结须有男女双方的合意,且在其间设定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各项内容,符合契约的要件和本质。仅仅只能认为婚姻关系不是一般的契约,但不能否定其契约性。在实践中存在的遗赠扶养协议,收养协议、婚前财产约定协议等基于特定身份的合同关系并没有被法律所排斥,而是赋予了法律效力。因此,婚姻契约是夫妻为使婚后的生活更有计划性而通过合意明确婚姻关系,或者出现不得已离婚的情况时时便于解决纠纷。夫妻“忠诚协议”符合契约观的精神,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2、“忠诚协议”对自由权的限制问题。

任何自由都是有一定限制,如果两人自愿缔结婚姻关系,就相当于放弃了与配偶之外的第三人发生性行为的自由,性行为的专一性是婚姻的应有之义。正是这种对于性行为自由的限制,衍生出侵犯配偶权等一系列赔偿责任制度。忠诚协议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夫妻双方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与配偶之外的第三人发生不正当关系,保持婚姻的稳定性。但是这种协议并没有限制夫妻的行为自由,而是在签订协议之后,如果发生违法忠诚义务的行为,就要接受协议中规定的不利后果。因此,“忠诚协议”并不存在侵犯人身自由权的问题。

3、忠诚协议符合婚姻法的精神要求

目前很多有关夫妻忠诚协议的争论焦点在于夫妻忠诚协议和法律的冲突以及重叠,其实在更大的程度上,夫妻忠诚协议反映了法律对于婚姻的规范,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还弥补了法律的覆盖死角。2001 年我国《婚姻法》修订中增加的条款是关于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其中把第 4 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夫妻间的忠实义务由道德层面上升为法律层面,此时的夫妻之间的忠诚就不仅仅是道德或者舆论的范畴了,而是有了法律的概念。而夫妻忠诚协议的基本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目的在于规范夫妻双方的忠诚度,只是通过契约形式将忠诚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因此是合理合法的。同时,由于46条并未具体规定违反义务一方如何承担责任,因此忠诚协议为法官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量化赔偿金额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夫妻忠实义务和制裁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可操作性。

四、忠诚协议的效力认定

我认为,虽然婚姻协议应该是具有效力的,但在司法操作中法官还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效力进行判定。在此通过人身条款和财产条款分别探讨。

1、人身条款效力判断

夫妻之间的忠诚协议里有关人身条款的效力,应依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认定。例如有的夫妻在忠诚协议里约定“如一方发生婚外恋情况,则另一方放弃对孩子的探视权。”当事人把不许对方探视子女作为对方违反忠诚义务的惩罚,这种条款的效力则值得质疑。因为父母对子女探视权是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权利,除非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况,不能剥夺父母的探视权。因此这种在夫妻忠诚协议里约定排除一方探视权的条款无效,不过当事人之间依然可以在忠诚协议里就探视子女的时间、地点等作出一定约定,且必须保证这种约定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2、财产条款的效力判断

篇13:就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一、经济补偿金和离职禁止协议的效力关系分析

在实践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依然存在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经济补偿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情形,主要就是对于没有进行经济补偿,也就是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约定一定经济补偿金,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中可以包含经济补偿,一个就是合理支付一定违约金方式,在劳动合同接触时候要能够按照月进行支付工作;另一个也可以用一年支付方式进行支付工作。

支付经济补偿金是离职竞业禁止协议的生效要件,也是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进行一定经济补偿措施,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劳动者具有人身性和财产性特点,所以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要能够忠诚,只可以限制劳动者的就业权,但是不能影响到劳动者生存权,对于劳动者进行一定合理范围限制工作,不能滥用权力,要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应该在竞业限制中给予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限制协议要履行,交接工作完成后要能够接受用人单位的补偿,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违法约定之日起三十日对于用人单位进行一次性支付工作,同时还要继续进行一定协议履行工作。

另一个问题就是支付经济补偿金不是离职竞业禁止协议的要件,但是如果没有进行一定经济补偿措施就会违反法律的规定,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履行协议。 事实上我国法律中劳动法合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对于约定的支付禁止补偿金是竞业禁止的条款生效条件,合同无效的时候,要能够认定到法律最后的防线问题,应当依法进行一定根本性原则和法律限制工作。 竞业禁止补偿完全可以通过当事人的禁止补偿,进行一定合理的补偿,还可以适当地考虑到法律的规定条款问题,适当对于劳动者生存权和自由权进行一定合理保护工作,没有进行支付竞业禁止补偿金合理性方面处理,协议的劳动者生存权应该受到保护, 在权利人失去公平的时候,要能够定期进行一定撤销协议处理,劳动法和相关法律都要明确进行规定,对于竞业禁止补偿要进行合理协议,还要对于协议双方约束能力进行一定了解,如果失去了设立竞业禁止义务,要能够建立非常公正的市场秩序,合理保护好企业合法权益问题。

在一线城市就有很多这方面问题处理,如果没有经济补偿金对于竞业离职禁止协议的有效条件,要按照社会保障局发布的规定,进行一定竞业协议经济补偿工作,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要支付一定经济补偿金。 如果双方当事人之间出现了争议问题,要能够按照劳动者争议处理方法进行合理解决,用人单位要及时履行竞业限制协议工作,如果竞业限制协议生效期间,用人单位放弃了对于劳动者竞业限制要求,要提前一个月通知。 同时很多地方政策也明文规定了, 劳动合同当事人约定劳动者应该履行的限制义务, 但是没有约定的,要向劳动者进行经济补偿,如果没有经济补偿的, 要给予当事人的限制一致性进行一定商议工作,最终可以达到合理条款约束效力,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还可以按照工资的20%到50%进行合理支付工作,协商不成的要进行一定时间限制,最长不能超过两年时间。 另外劳动者还可以和用人单位进行一定秘密协议约定,对于限制竞业条款的一定补偿给付的具体标准进行一定约定工作,当认定的竞业限制条款无效的时候,要能够及时进行一定劳动关系争议处理,合理终止劳动合同,通过协议方式进行一定处理,还可以按照双方劳动关系合同,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工作,用人单位如果没有支付补偿费用,劳动者的竞业选择就不具有一定约束力。 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和实际工作,合理限制政策和意见,很好填补了国家立法空白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地方特色,也可以很好化解矛盾。 反之,不同地方会出现裁判结果不同问题,影响到国家整个法律的权威性。

二、补偿金给付对于劳动者离职竞业禁止协议法律效力分析

通过考察,对于劳动者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工作,对于离职竞业禁止协议效力关系,可以很好进行矛盾化解工作, 还可以很好设立离职竞业的禁止制度立法创新工作。 离职竞业禁止可以理解为条件的竞业禁止工作,具体就是可以合法和合理地进行判断工作,合法主要就是用人单位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对于劳动者进行经济补偿,合理就是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工作。

如果没有进行经济补偿工作,对于离职竞业禁止协议效力分析,主要就是用人单位虽然和劳动者约定了离职禁止义务,但是没有约定经济补偿问题,就要对于这个部分进行一定补偿工作,离职竞业协议违反合同法规定的,要能够在竞业中做到一定限制性工作,按照每个月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对于导致离职竞业禁止协议的,要进行一定合理性规定工作。

对于一般劳动者来说主要就是忠诚义务关系,离职竞业禁止是一种忠诚义务体现工作,但是如果离职竞业禁止协议是双务关系的合同,要对于离职者承担一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和措施,这个部分就是要受到一定经济补偿措施。 如果离职劳动者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在以后择业中,如果又受到一定限制,竞业协议的限制就会失去公平和合理,另外就是人权方面问题,人权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权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主要问题就是基本人权问题,关乎每一个人尊严和社会正义感,用人单位要对于劳动者的保守商业秘密同时,还进行一定遵守离职竞业禁止义务选择,就必须要以一定经济补偿为代价,这样劳动者就可以很好遵守择业禁止条款,这就需要对于劳动者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工作,影响到劳动者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时候,要能够对于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处理。

劳动者离开岗位后,不能从事自己所擅长的工作,本身劳动机会和收入就会降低,另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用人单位不会主动给与竞业禁止协议选择工作, 双方如果发生了一定纠纷,劳动者将面临不利处境,这就需要劳动者在竞业选择中要主动承担着必须的权利,用人单位要对于劳动者主动承担竞业禁止义务,主要体现就是劳动合同法的公平原则,用人单位要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经济补偿,劳动的择业竞业就不会受到一定限制。

如果没有合理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工作,对于离职人员禁止协议效力分析方面,主要就是对于离职禁止期间要受到法律层次具体限制,很多政策性规定都明确规定了经济补偿金额数是关系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企业员工约定竞业禁止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进行一定补偿。 同时还要能够合理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不违反协议规定,要在一定时间内从事自己擅长工作,就必然会劳动者带来一定经济损失,这就需要用人单位进行责任承担, 法律也应该进行一定协议规定, 合理弥补离职竞业禁止劳动者, 如果是被动的不公平问题,要能够及时进行法律赋予申请变更撤销工作,劳动者没有显示公平时候要能够及时撤销和变更,离职竞业禁止协议如果有效时候,要对于劳动者和涉及的行业进行一定行业复杂情况分析,补偿金额要进行合理的规定。

三、对于国家劳动法和合同法的建议分析

劳动就业权利是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赋予每一个自然人的生存权和劳动权,人才的流动是商业秘密合理保护影响可以很好显示法律的调整作用,同时用人单位和商业秘密不可受到侵犯,对于劳动者限制还要谋求适合自己职业, 这就会涉及到很多生活问题,以形成一种非常合理利益平衡机制工作,对于离职竞业禁止制度主要就是利益平衡机制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离职竞业限制了劳动者择业权利,但是不能剥夺就业权利,这种效力主要标准就是从经济补偿开始,要合理对于用人单位进行商业秘密保守工作,对于补偿金具体计算标准,可以很好限制用人单位的补偿金。 这就需要合理结合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和竞业禁止限制,进行一定地域和生活水平分析,进行综合方面考虑分析,按照法律规定标准给予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措施。 用人单位还可以按照劳动者竞业禁止程度和期限从事行业职位和技能工作。 根据立法制定补偿金额标准,被竞业禁止生活水平不会因为禁止受到影响,同时还要兼顾好不同技术和不同经营领域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工作,最后就是要能够赋予劳动申请变更权利,也就是用人单位支付了经济补偿后,要绝对公平公正。 合理的对于经济补偿金和离职竞业禁止协议效力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对于劳动者补偿费用进行一定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邢新民、杨哲:劳动合同法实施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7).

[2]刘继峰:论竞业禁止协议的滥用及制度完善——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3、24条的规定[J].学术论坛,2009(6).

[3]张世诚: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释义、案例、评析、疑难问题解答[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篇14:夫妻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评析]婚姻法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在老李和程姐签订的协议中,“婚后老李的退休金归老李所有,程姐出租承包地的收入归程所有,日常生活支出由老李负责”的约定,符合上述婚姻法的规定是有效的。“一方得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不负照顾的责任”的约定,有违上述婚姻法的规定是无效的。无论有无约定,如何约定,夫妻之间的互相扶养的义务都是不能免除的。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履行义务的权利。夫妻间的扶养义务是基于夫妻双方婚姻的效力而产生的。它包括,夫妻在经济上相互供养、生活上相互扶助等各项内容。夫妻间的相互扶养义务是法定的强制性义务。任何与法律规定相违背的协议都是无效的。所以,老李对程姐仍然有扶养的义务。同时,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法也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程姐的儿女也应该担负照顾她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法院的判决是恰当的。

点评法官:王景龙

责编/昕莉

篇15:大学生就业合同法律效力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合同法律效力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2000年2月,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小毕突然看到某外资企业登出了一则招聘广告,广告中写道:“本单位录用的员工将送到国外培训半年至一年”。小毕毅然辞去原来的工作,顺利地进了新单位。加入新单位的小毕对工作充满希望,想通过积极的工作以得到重视,及时得到出国的机会。但是2年过去了,出国培训的事情依然没有动静,也没有听说哪位同事出国培训了。小毕找到单位负责人理论,单位应当履行在招聘广告中的承诺。单位负责人当面答应小毕一定会考虑。几天过去后,单位还是没有动静,小毕觉得自己两次出国都没有成功,用人单位实在欺人太甚,明明写好的条件单位却没有给予兑现,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合法利益。

争议问题:

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是否为合同承诺?

针对此案,某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了此案。该外资企业在其应诉书中声称,单位与小毕的劳动合同中并没有规定单位具有送小毕出国培训的条款,因此单位没有此项义务,招聘广告中的条件并没有写进劳动合同中来,因此并没有法律效力。

最终,仲裁庭采纳了该外资企业的意见,作出裁决:小毕与该外资企业的劳动合同并没有规定公司应当承担送小毕出国培训的机会,因此公司没有此项义务。招聘广告中的承诺,因为没有写进劳动合同中去,因此不具备法律效力,驳回小毕提出单位应当履行“招聘广告”中规定的义务的请求。

判决后,小毕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公司写在招聘广告中的条件就不算数呢? 其实,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找到本单位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往往在招聘广告中或者面试中开出许多优惠条件,许多人便慕名而来,有的不惜辞职、承担一定的违约金、赔偿金等。至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的承诺如果不能兑现,该如何处理,许多人并没有底。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招聘广告的性质及效力;二是招聘广告与随后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关系。在各国早期的立法中,劳动法只是民法典的一部分,劳动立法的日益“公法化”才致使其逐步从各国的民法典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部门法。因此,劳动法的独立,是现代社会“私法公法化”的产物,它与民法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

民法的基本原则及相关调整合同关系的一系列规则,在与国家强制性规范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依然是适用的。在我国,为了避免立法重复,对劳动合同与其他合同之间的共性问题,比如合同的订立程序,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的附随义务、合同的变更及解除以及契约自由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情势变更原则等,在《劳动法》中都没作详细规定,而是适用民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因此要约与承诺是合同订立的必经程序,劳动合同也不例外。现实中,用人单位通过报刊、杂志、新闻媒介等方式发布招聘广告,许多求职者则通过这些广告应聘,对于招聘广告的法律性质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要约与要约邀请。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识表示,该意识表示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1、内容具体确定;

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邀请是要求他人向自己发出的,要约邀请本身对发出者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要约的有效特点:

1、是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要约的提出旨在与他人订立合同,并且唤起相对人的承诺,所以要约人必须是订立合同一方的当事人。由于要约人欲以订立某种合同为目的而发出某项要约,因此他应当具有订立合同的行为能力我国《合同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能力人或依法不能独立实施某种行为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发出欲订立合同的要约,不应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效果。

2、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目的。要约人发出要约的目的在于订立合同,而这种订约的意图一定要由要约人通过其发出的要约充分表达出来,才能在受要约人承诺的情况下产生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中必须表明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拘束。

3、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约合同的受约人发出。要约人向谁发出要约也就是希望与谁订立合同,要约原则上是对向特定的相对人来说的,但也有向不特定人发出,此时应具有一下两个条件:①、必须明确表示其做出的建议是一向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②、必须明确承担向多人发送要约的责任,尤其是要约人发出要约后,必须具有向不特定的相对人做出承诺以后履行合同的能力。

4、内容必须具体确定。根据《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要约内容必须具体。所谓具体是指要约内容必须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合同的主要条款,应当根据合同的性

质和内容来加以判断。合同的性质不同,它所要求的主要条款是不同的。所谓确定,是指要约内容必须明确,而不能含糊不清。要约应当使受要约人理解要约人的真实意思,否则无法承诺。

5、要约必须送达到受要约人条件。要约人只有在送达受要约人以后才能为受要约人所知悉,才能对受要约人产生实际拘束力,我国《合同法》第16条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如果要约在发出以后,因传达要约的信件丢失或没有传达,不能认为要约已经送达。

要约邀请: 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只是引诱他人发出要约,不能因相对人的承诺而成立合同。在发出要约邀请以后,要约邀请人撤回其邀请,只要没给善意相对人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要约邀请人一般不承担责任。要约与要约邀请在表面有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别:

1、要约是当事人自己主动愿意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以订立合同为直接的目的;要约邀请是当事人希望对方主动向自己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2、要约必须包括将来可能订立的合同的主要的内容,要约中含有当事人表示愿意接受要约约束的意思,而要约邀请则不含有当事人接受约束的意思。

3、要约大多数是针对特定的相对人的,故要约往往采用对话方式和信函的方式,而要约邀请一般针对不特定的相对人的,故往往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手段。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分,是审判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按合同法第14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按此规定,要约在性质上是一种意思表示,其内容是邀请对方和自己订立合同。但仅仅邀请对方和自己订立合同尚不足以成为要约。要约是以和对方订立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开列欲订立的合同条款并等待对方接受的法律行为。

根据上述分析,现实中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在性质上只能属于要约邀请,理由在于:首先,要约要求其对象必须是特定的对象,而招聘广告的对象并不是特定的人,而是潜在的不特定的对象。其次,招聘广告没有具备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

我国《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7项条款,企业的招聘广告一般并不包含上述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最后,招聘广告是指企业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将招聘劳动者的信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布的行为。

因此,招聘广告本质上与招标公告有非常相似之处,而我国1999年颁布的《合同

法》第15条对招标广告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依照该法第15条的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招聘广告应当属于要约邀请。

相比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而言,要约邀请发出后对发出人并不产生法律约束力,发出人没有履行要约邀请内容的义务,因此,用人单位对于招聘广告中的内容并不承担必须履行的义务。受聘的劳动者如果要使用人单位受招聘广告的约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求将广告的内容写入合同条款中,变为合同的内容。这样用人单位就应当受合同约束,如果单位不履行有关约定,受聘者可以要求单位实际履行。如何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方法大体有四种:

1.依法律。合同法第15条中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但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仅限于这几种,而且其中的商业广告同时又规定“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何为符合要约规定,何为不符合要约规定仍不明确,等于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原来出发的位置,所以依法律不能全部解决问题。

2.合同的必要条款是否齐备是要约和要约邀请的重大区别。看合同的必要条款是否齐备是传统民法里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由于合同法大大减少了合同的必要条款,缩小了这一方法发挥作用的范围,但在某些时候仍能发挥一定作用。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全面。全面就要求必须具备合同的全部必要条款。例如,一份订单只有采购货物的名称、规格,没有数量,不可能成为要约。

3.依交易习惯,特别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出租车开亮空车灯,行业惯例通常视为向不特定人发出要约,而非要约邀请,因此乘客上车只需告诉司机目的地即可,无需另行协商。两个当事人在以往的交易中形成固定的交易习惯,则可能一方“需要300吨”的电报也可以构成要约。

4.看行为人是以和对方订立合同为目的还是以邀请对方向自己发出要约为目的。这是法律上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的最主要方法。因为目的属于主观范畴,很难作为客观的认定标准,合同法专门规定了一项制度使行为人在行为时将其主观目的反映于外部,这就是第14条第2项要约要“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

上一篇:七年级月考后家长会下一篇:员工加班调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