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源配置

2024-08-07

出版资源配置(通用6篇)

篇1:出版资源配置

出版产业与出版资源配置

一、出版资源配置与出版产业的关联性

出版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出版资源是指构成出版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狭义的出版资源仅指与图书的编辑加工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信息和选题资源,本文所论及的出版资源均指广义的出版资源。由此我们可以把出版资源配置界定为“在出版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出版企业之间和出版企业内部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和组合以期最大的产出”。我们之所以关注出版资源的配置问题,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对出版业发展的约束。

出版资源配置与出版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从宏观层面分析,资源配置可区分为初始配置和再配置两个层次。资源的初始配置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分配:继初始配置之后,各种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和重组,形成资源的再配置。一般说来,某一时期内资源的初始配置形成该时期的产业结构,而资源的再配置则会调整后期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分别是由资源的初始配置和再配置决定的。①

从微观层面分析,各出版资源要素是出版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出版人力资源构成了出版业中的从业人员队伍,他们充当着实施者的角色,以保证出版活动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完成。出版选题资源是出版活动的“灵魂”,为各种出版物的最终形成提供实质性内容。出版资本资源是出版经济活动的“血液”,资本的有效运行,促进出版业的良性循环。可见出版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基本条件。另外,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不同时期出版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决定着当时出版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结构,因此出版产业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的配置问题。

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出版产业并非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局面,它也反作用于出版资源的配置。首先出版业为出版资源的生存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如果脱离了出版业,出版资源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出版业的发展水平、规模与结构也会影响出版资源的配置水平与配置结构,出版资源的配置总是与一定时期出版业总体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因此,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从根本上讲,依赖于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

二、出版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影响

随着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版资源的配置问题日益凸显。但由于历史原因的长期影响,目前我国出版资源的配置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出版资源拥有量并不富裕。尽管我国是出版大国,年出书品种达十几万种,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并不是“出版强国”,无论原材料、高新出版技术还是人才智力资源,在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方面均难以同发达国家相比。2.出版资源配置很不合理。“出书滥”与“出书难”的状况同时并存,低水平印制能力过剩与高水平印制能力不足相伴而生,出版膨胀与发行滞后反差显著。②3.出版资源严重浪费。书、报、刊出版单位过多过滥,低水平重复出版大量存在,还有为数众多、质量平庸的内部报刊,构成了庞大的“隐形”损耗。4.出版资源意识薄弱。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国家专营的特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导致图书选题互相撞车,出版资源严重浪费。

当然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出版产业自身的影响因素却是最主要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出版供需总量失衡。据统计(1980年以来我国印刷出版物实物消费情况表),③我国最近人均购书量一直在原地徘徊,而这期间,书报刊的品种仍然呈快速增长态势,这样当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总产品价值实现的困难,从而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

二是旧体制的制约。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单位的垄断性和出版专业分工所形成的无形“壁垒”严重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导致出版单位重复建设,削弱了市场竞争,行业内部的兼并、重组缺乏动力,生产要素不能实现优化组合,致使平庸出版物得以大量滋生繁衍,优胜劣汰难以实现,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出版资源的浪费。

三是产业结构的内在矛盾,即指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④同构化是指地域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全国各省市基本都拥有自己的人民社、少儿社、教育社、科技社等,彼此名称、性质、出书结构都高度趋同。低度化是指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出版集约化程度过低,原有行业分工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书、报、刊等相关出版门类互不兼容,以致许多出版单位难以具备人才、资金和技术上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出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是出版主体的素质缺陷。不少出版单位在市场机制转轨过程中,尚未真正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缺乏鲜明的主体意识和特色产品,有的仍然热衷于追求“泡沫文化”、“分散承包”,忽视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认识到出版资源配置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明确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以保证我们今后努力的正确方向。“优化”一词描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出版资源优化配置是出版资源配置最理想的运行状态,目的在于减少配置成本,提高出版资源的使用效益。

1.通过资源的倾斜配置,调整出版业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通过对出版、印刷、发行三大部门利润的合理分割,调整出版资源在三者之间的合理配置:调整教材在出版总量和利润总量中比例过高的产品结构,实现出版物内容丰富多彩、服务对象多层次、品种多样化的新格局;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出版资源,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打破地区性的贸易壁垒,引导出版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在全国形成若干个能辐射区域市场的出版发行中心。

2.提高出版资源在出版产业组织配置上的集中程度,培育若干个超大型的出版组织。若干个超大型出版组织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联合与兼并形式来盘活存量资产,引导出版资源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与重组,实现出版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出版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出版产业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实力。

3.增强出版业多媒体综合经营能力。其核心是:打破以往出版媒体间互相割裂的格局,把传统印刷型媒体与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子媒体结合起来,力图使出版资源多次开发,合力经营,有效实现出版资源在多种媒体间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版资源的内在价值,实现多种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

四、优化出版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出版产业自身的缺陷,导致出版资源的配置存在一系列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依赖于我国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问题入手,结合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目标,我们似乎可以探索出优化出版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对出版产业的宏观调控,是出版产业化的要求,也是出版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出版业的产业化,既要求出版企业摆脱行政附属机构的地位,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出版企业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长期以来出版企业政企不分,严重违背了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造成效率损失、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运行的不良循环。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即由过去的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管理为主;以实物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总量控制和结构

调整为主;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由政府行政机构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主,从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出版产业自身发展的经济规律相适应。⑤

政府对出版的宏观调控,是由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功能性缺陷以及出版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调节资源配置起着全面的、主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但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微观平衡,对宏观平衡却显得无能为力。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理所当然要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之内。另外,由于出版业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舆论的导向,国家加强对出版产业的宏观调控,较之一般经济产业显得更为重要。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出版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大影响。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应加大出版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以克服出版资源的地区垄断与总量失衡,形成统一、活跃、有序的全国图书大市场。

由于我国的出版业政策,在出版单位的构成及数量发展上,形成各地均衡发展和“区域贸易壁垒”,造成出版资源总量失衡、图书重复出版及出版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从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看,必须打破目前均衡发展的局面,对原来重复建设,在人才、技术等方面不具备办社条件的出版社,应坚决予以淘汰,同时调整出版结构,鼓励以优势出版单位为核心的兼并联合,使出版资源向高素质、高效率的出版企业倾斜,走出版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道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出版企业为“母体”,采取联合、兼并、内部拓展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出版企业集团,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但在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时,要注意克服一种错误倾向。即以造大船、增加竞争力为名,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以出版社有形资产的“大”“小”,搞兼并联合。须知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的第一决定因素,不是它有形资产的大小,而是企业中高技术的含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的大小;在同等无形资产的条件下,出版业的兼并联合,增加有形资产会增大出版业的效益,有利于综合利用出版资源。然而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无形资产,盲目扩充有形资产,则会在资源的使用上造成更大的浪费和流失。⑥

3.积极参与国际出版活动,实现出版资源共享。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国出版业面临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与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出版资源的共享已成为现实,我们应加大版权贸易工作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出版活动。

目前,我国出版业对外交往与日俱增,版权贸易逐年增长,出版物出口也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据国家版权局统计,我国引进版权7343项,输出版权638项,⑦这与我国的出版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出版物出口潜力很大,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注重抓好外向图书的生产与版权引进,加强与世界出版业的交流,加快我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接轨的步伐,把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介绍进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同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并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开发利用好国内外两种出版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与国际出版业交流、合作的新领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海外市场策划、制作一批选题,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入国际市场。

从产业自身来看,影响版权贸易的几个制约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缺乏既懂外语,又懂出版的外贸人才,缺乏世界版权贸易的信息,并且中国的版权代理机构的“水平”和“能力”也有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图书的选题开发、版权贸易人才、版权代理机构设置等方面下工夫,这也是调整出版结构的一个努力方向。

4.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出版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正迎面而来,知识经济浪潮的来临对出版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出版业是高信息产业,由于世界范围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来临,出版业将迎来一个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出版业又是一个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传统产业。就结构而言,它的知识含量不高,尚缺乏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与手段,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不够。表现在生产领域,出版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直接影响到出版产业效益的实现。为此,首先要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是运用高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掌握以磁、光、电为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实现从单一纸介质出版物向纸介质出版物与多媒体出版物并存、互通、互补、互动的转变,打破以往媒体间的相互割裂,使出版企业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体,从一业为主转变为多元经营,并形成出版资源多次开发、合力经营的格局,实现多种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最后是在优化资本结构方面,以资产重组为契机,直接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姻。这样做,既扩大了出版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又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改善了资本结构,并直接产生效益。

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并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繁荣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和增量,而且直接依赖于技术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21世纪的经济将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现代出版业也只有和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出版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出版人力资源质与量的水平决定了出版产业化的进程,这也决定了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出版人力资源在今后出版产业化和出版市场国内外竞争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

目前,我国出版业人才结构缺陷突出,一是缺少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二是缺少既懂出版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紧开展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岗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应继续坚持,同时也不妨送出去、请进来,提高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快出版产业化进程,迅速增强出版产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① 何大安:《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当代经济科学》,1994(5)

② 王丹方:《出版资源也需优化配置》,《出版发行研究》,(4)

③ 罗紫初:《出版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④ 封延阳:《建立适度开放的出版产业体系》,《出版广角》,(4)

⑤ 龚莉:《中国出版业产业化初探》,《中国出版》,(6)

⑥ 董中山:《出版资源的优化利用与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编辑之友》,1998(6)

⑦ 信西:《20中国版权情况简述》,《著作权》,(1)

篇2:出版资源配置

摘 要:在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于文献资源的建设目标不仅是占有文献资源,而是在读者需要的时尽可能快捷把文献资源提供给读者,不再出现以往文献资料的大量库存,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形成“供应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的馆藏规模大小已经不是衡量图书馆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于普通高校图书馆来说,它们面临着资金短缺,出版物量多,购买价位高的矛盾。因此要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购买到适合的文献是相当的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好拥有与存取的关系,在建设好基础馆藏的同时,尽可能地开发利用网上免费的文献资源,并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获取馆外资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出版;文献采集;策略研究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各大高校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文献资源的建设质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实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让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更清晰,文献资源建设的针对性、指向性进一步加强,推动资源建设学科化、专业化,本文从“用户为核心、需求为向导、服务为手段”的资源建设理念出发,研究读者决策采购,推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发展。通过分析数字出版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的影响,提出了调整采集目标、优化馆藏结构、联合采集、突出特色等基于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文献资源采集措施。

一、数字出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影响

所谓数字出版就是将图书信息用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在磁盘、光盘等媒介的过程。是依靠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利用数字出版技术进行内容整理与加工,再利用网络发布数字产品的一种传播方法.这是人类文化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显示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传承,这种数字出版技术已经超越了传统出版技术,文献资源不再需要实体馆藏,而是利用网络平台馆藏文献资源。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览自己需要的内容。数字出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文献资源结构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印刷型实体收藏已经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数字出版环境下,网络文献资源传播更加快速,文献资源可以以依托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其形式与种类多种多样,人们不需要去图书馆,利用网络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在结构上表现出多元化,图书信息可以压缩、检索、存储及输出,再利用媒介呈现在读者眼前。(2)文献资源获取方面,以往馆藏都是以纸为载体将文化展现给读者,获取资源的范围较小,信息内容单一,而数字出版环境下,馆藏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媒介将图书信息资源虚拟化,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节约了大量的馆藏空间,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各种信息资源在网上可以直接获取,读者可以轻松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充分满足用户无限量的信息需求。(3)文献资源采集方式方面,文献资源的购买、接受捐赠、交换是传统图书馆获取文献的重要途径,这样采购方法就显得比较盲目。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图书采购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为用户提供的资源是“虚拟”产品,它极大降低了资源采集的投资风险和库存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资源谁选的难度。(4)文献资源经费配置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也渐渐加大,但是文献的价格也在日益上涨,文献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品种复杂,文献的采购受到一定程度了限制,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许多资源信息都可以依靠资源共享和免费网络获取,因此,图书馆就应该选择用户最需要、最具特色的文献来节约开支。

二、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策略

文献资源采集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采购文献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利用各种渠道发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做出资源的采购计划,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色,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的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要做到这些,图书馆必须调整采集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馆藏作用,做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协调配合。定制文献采集预算和文献采集计划,做到高质量地采集文献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优化馆藏结构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降低资金的投入,而且可以提高馆藏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客户更快速的享有不同信息类型与格式电子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要根据馆内的性质、特点、任务及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等在馆藏结构上突显特色。建立起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文献资源模式。同时图书馆也可以联系其他图书馆进行联合采集,降低采购的重复率,提高文献的采购质量和利用率。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最多的资源,各馆之间协调发展,让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在某个领域推出自己所具有的特色,尽可能的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图书馆还可以开发新的网络资源,将网络信息网络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储存、组织、加工、规范、整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性工作。

高校对数字出版环境下文献资源的采集具有很高的要求,其中包含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通过各种采集手段,极大地丰富图书馆藏,让用户最大限度的获得满足,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造就一批新型图书馆工作人员,这是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取得高质量的可靠保障。

三、结语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读者的需求决定者图书馆的采购方向,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全方位解读读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图书馆的自身经济实力,虽然读者决定采购方向这个模式还不是很健全,但是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采购质量,能更好地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购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充分调动读者主动参与馆藏建设,与读者团结一致,共同完成好图书馆馆藏建设任务,让读者顺利的达到自己的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坚石.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8).[2]蒋鸿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1(12).[3]余晓丹,何坚石.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原则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04)

篇3:出版社资源配置的探究

关键词:GM (1, 1) 模型,综合效益,满意度分析,整数规划

合理的资源配置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出版社这个行业, 资源的合理配置尤为重要, 在有限人力资源、生产资源、管理资源和资金的情况下, 有效的配置这些资源将对出版社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 每一年度结合企业自身的数据作出合理的资源安排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问题的分析

结合2006年的数学建模试题, 我们重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由于出版社的书号是向国家申请的, 企业在申请到了总书号后根据各分社书数目的畅销程度进行分配书号, 这个过程中我们从已知的数据中提取需要的信息, 利用GM (1, 1) 模型对各分社分到的书号进行预测, 然后再根据各分社所出版书的畅销程度和市场满意程度建立合理的整数规划模型进行科学的分配有限的书号。从已知的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出版社对各学科的2001~2005年的书号分配比例如图1。

二、模型假设

(1) 假设出版社申请到的总书号数和以往一致还是500。 (2) 假设每个分社分到的书号大于申请数目的一半。 (3) 各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校对能力没有太大的变化。 (4) 被调查者对所使用书的满意度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无关。 (5) 假设每门课程分到的书号大于其申请数目的一半。

三、符号说明

xi表示每门课程所分到的书号数;zi表示每门课程的平均价格;ti表示每门课程的市场满意度;ki表示每门课程的预计销售量;li表示每门课程的书号申请量;hj表示每个分社所申请的书号总数;dj表示每个分社所拥有的课程数;gi表示每个出版社的最小人力资源。

四、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借助GM (1, 1) 模型并由已知每门课程的前5年的实际销售量预测其2006年的销售量在此以课程C++程序设计为例。

对原始非负时间数列

x (0) ={x (0) (1) , x (0) (2) , x (0) (4) , x (0) (5) }

即:

x (0) ={1240, 1243, 1850, 2641, 2692}

做1次累加:

undefined;k=1, 2, 3, 4, 5.

即:

x (1) ={1240, 2483, 4333, 6974, 9666}

用x (1) 建立的GM (1, 1) 微分方程模型为:

dx (1) /dk+αx (1) =μ (1)

参数α, μ估计值为:

undefined

其中 :

undefined

将B, YN代入 (2) 式得到模型 (1) 中系数的估计量

undefined

通过编程得到课程C++程序设计2006年的预计销售量:

undefined

同理可以得到课程编号为1~72的2006年的预计销售量, 如表1所示

而且还可以利用此方法预测出各个分社2006年可能会分到的书号总数, 如表2所示:

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得出 P115出版的市场占有率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P115出版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鉴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增强强势课程的建设以及长远发展的考虑, 在此提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综合效益, 即用S表示每个书号带给出版的综合效益, 该效益用各课程分配到的书号的个数、课程均价、每门课程的预测销售量以及每门课程的满意度的乘积来表示出版社的综合效益。

在此需要每门课程的满意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指标, 满意度的评价在调查中的数据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为保持原始数据的完整有效性, 我们在此只取四种满意度qi的均值作为综合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为此我们给出满意度ti的计算公式:

undefined

出版社的人力资源方面, 我们假设出版社每年的人力资源没有太大的变化, 取人力资源的最小值作为各出版社能力限制, 即每个出版社分配到的书号不超过人力资源中策划、编辑、校对的最小值, 即:

undefined

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undefined

约束条件:

undefined

利用Lingo软件计算得出各门课程的最佳书号分配量, 如下表3所示。

从表3中我们汇总得出各个分社分到的书号总数, 如下表4所示。

五、结果

对由规划模型得到的各分社总的书号分配数 (表4) 与GM (1, 1) 模型预测得到的书号数 (表2) 中的数据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 利用SPSS软件得到如下检验结果:

从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P=0.791>0.05,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规划模型得出的数据与用GM (1, 1) 方法预测得到的数据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因此可以认为规划模型得出的结果可以接受。

六、模型评价

(一) 优点。

经过合理的假设, 我们利用GM (1, 1) 模型对各分社分到的书号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使得参数的估计更简便可靠, 并利用规划模型对各门课程给出了具体的分配方案, 提出了合理的假设, 解决了出版社的实际问题。

(二) 缺点。

数据太多, 提取的信息可能不够充分, 涉及到各门课程的满意度的评价时采用均值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建议

出版社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强势课程的建设, 就要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 从长远角度考虑, 出版社应该增强强势课程和市场满意度高的课程的资源管理和配置, 在保证书号分配的情况下积极提高教程的印刷以及排版质量, 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006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甲组A题

[2].韩忠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应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出版资源配置

[关键词]出版体制改革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08-03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己进入到关键阶段,改革的任务目标,就是推动经营性出版社全面转制为企业,重塑出版社市场主体地位,整合出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产业升级。这次出版改革将彻底改变我国原有的出版体制,消除出版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出版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出版体制改革将对整个出版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出版第一资源的出版人才配置机制也将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发生深刻变革。

1出版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格局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与过去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相比,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具有以下突出变化。

首先,出版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由计划经济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转变为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配置。这次出版体制改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版社由原来的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取消事业编制,职工由原来的事业身份全员变为企业身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上至出版社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一律通过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员工双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和市场规律签订劳动合同,不仅人才选择的方式公平透明,而且选择的结果可靠可信,既有利于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发挥,更有利于出版企业发展。这种全新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作为事业单位出版社的计划经济用人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将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出版社职工的福利保障由过去的出版单位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出版社员工全员加入社会保险,原来出版社对员工的保障功能将由社会保障替代。这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出版社的负担,强化了生产经营功能,同时也为出版社职工个人解除了后顾之忧,激发了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以市场机制为特征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新的用人制度的核心是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出版社改为企业之后,企业用人和劳动者就业,都遵从市场规律。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劳动合同聘用人才,改变过去人浮于事的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另一方面,劳动者也具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出版企业,因而有利于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发挥。员工的工作任务职责通过合同约定,劳动积极性依靠劳动成果或业绩回报来激励,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动性,使企业更具活力,因而可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出版职业经理人制度将随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而逐步建立

2.1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以市场机制为特征的高级企业人才高效配置方式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级企业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经理人制度的形成,催生了经理人阶层的涌现,促进了产业核心人才队伍的形成。而经理人的产生与存在又为企业的成长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职业经理人作为现代企业家,虽然不掌握资本,但是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广博而深厚的知识体系、为人诚信的道德品格、永不言弃的竞争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对变幻莫测市场的驾驭能力。因此,他们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营造企业发展环境,带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和构成要素,职业经理人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人才和核心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是一个企业的决定性力量,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未来。

职业经理人通过经营管理活动激活并保持企业生命力,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经理人的存在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一支高水准的经理人队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没有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体制保障的企业,最终将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甚至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高级企业人才的智力资本作用,使其转化为更大的市场价值,转化成为更大的现实生产力。因此,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企业高级人才的高效配置方式。

尽管有人对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制度仍然有不同认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经理人制度将逐渐形成,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出版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出版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对于出版业而言,在出版社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其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并逐步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因而为出版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提供了基础条件,奠定了体制基础。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出版业的普遍建立,意味着牵引出版业发展的高级人才队伍形成。

出版社转企改制,只是为出版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出版业最终确立,还取决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在出版业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把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分别赋予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通过权力制衡,使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保证公司顺利、健康运行。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中,职业经理人属于经营管理核心层,是企业的发动机,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种核心作用及核心地位为现代企业制度所赋予。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就没有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无从谈起职业经理人制度。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的体制保障。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出版业职业经理人将会不断涌现、逐步成熟,出版职业经理人将会获得更加广阔的舞台。出版社完成转企

改革之后,出版社真正成为依法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资不抵债时将依法破产。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出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吸纳和起用那些深谙出版业务和出版市场的职业经理人。这是出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3市场配置机制促进出版企业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3.1劳动合同制度和员工社会保障的建立促进出版业人才流动和人才结构优化

前面谈到,出版社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原来的用人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劳动合同制度将全面实施。过去,出版社为事业单位,由于体制的局限性,企业选择人才的渠道不够畅通,人才难以自由流动,制约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尽管2006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推行岗位管理和合同聘用制,但是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配套政策,也没有劳动合同法作为支撑,使劳动合同聘用制流于形式,未能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合同用人制度,也不可能达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出版体制改革完成之后,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随之在出版业建立。企业拥有用人自主权,劳动者也具有自主择业权,人才的自由流动成为现实。

首先,劳动合同用人制度的确立,使企业自主选才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成为可能,企业和劳动者用劳动合同约定出版社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仅有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全面发挥,而且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由于企业和劳动者是以合同约定,合同有效期为一定的固定时段,劳动者对出版社感到不满意时,可以到期不再续订合同,而出版社对劳动者不满意也具有同样的权利。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为人才流动奠定了制度基础。

其次,出版社转企改制,出版企业员工全员加入社会保险,由过去的单位“保障”变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机制和手段,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出版社转企改革之前,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仅承担生产经营职能,还担负着繁重的职工福利、养老、医疗等绝大多数费用的保障责任,企业负担沉重,吸纳人才的成本高昂,加之思想观念的局限,出版企业缺乏吸纳人才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人才流动。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完成,员工的保障由出版企业转向社会,出版企业增添了吸纳人才的积极性,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全员加入社会保险,而且职工也解除了后顾之忧,因而使得人才流动的张力增大。与此同时,出版社转企改革之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不仅降低了企业人才引进成本,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障可以随着人员的流动而转移,并不引起新的用人单位成本的大幅增加,因此为人才资源自由流动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才的自由流动,激活了出版人才市场,使出版企业按需聘用优秀人才,劳动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企业就业,从而使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促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3.2市场配置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

市场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不仅可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出版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这是因为,以劳动合同制度为特征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实施以后,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企业为了选择优秀人才,总是以竞争的形式聘用人才。劳动者个人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深入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劳动者之间的这种竞争,有利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可以促进出版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篇5:出版资源配置

出版集团人字[2010]第15号

关于印发《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出版集团劳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部室: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已经集团领导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代章)

二O一O年十月二十六日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

劳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的劳动合同管理,指导全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及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合同是集团与员工确立劳动关系、明确集团和员工权利义务的协议,是劳动关系维系的基础。

第三条 集团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必须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及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任何一方均不得故意拖延或者不订立劳动合同。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与集团形成劳动关系的全体员工。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

第五条 经集团总经理授权,由集团人力资源部(以下简称“人力部)负责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管理,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和终止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第六条 员工首次与集团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必要时出具相关证明。

第七条 劳动合同由集团内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员工本人签字后生效。

第八条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无固定期限、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3种形式。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员工可与集团签订以下期限的劳动合同:

(一)原在编人员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聘用人员(包括聘用工人)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中符合国家规定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期限由部室主任商集团分管领导提交人力部按有关规定确定。

(三)为完成某项工作而招录的员工,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十条 在集团中担任关键岗位和中层管理岗位及以上职务的员工,需签订含有竞业限制条款的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 新聘用人员(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和调入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度,军队转业干部不实行试用期制度。

第十二条 新聘人员合同签订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新聘人员与集团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一般为3个月。试用期满,填写《试用期考核登记表》,考核合格者本人签字,经部室主任、分管部室集团领导、人力部主任及分管人力部集团领导签字审批后正式聘用。

(二)新聘人员合同期限一般为3~5年。

第十三条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由人力部提前30天通知部室主任及本人,双方同意续签的,由人力部发放《合同续签申请表》,本人填写签字后,经部室主任、分管部室集团领导、人力部主任和分管人力部集团领导签字审批后,由人力部与员工履行续聘合同签订手续。

第十四条 集团或员工要求变更劳动合同的,应将变更要求书面通知另一方,另一方应在15日内书面答复;15日内未见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变更。

第十五条 劳动合同终止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员工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60日,由部室主任提出终止该员工劳动合同,经分管部室集团领导、人力部主任及分管人力部集团领导同意,由人力部于合同到期日前30天通知员工终止劳动合同。

(二)人力部与员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

第十六条 人力部负责按照国家规定期限保存员工劳动合同。

第三章 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第十七条 集团有下列情况之一,对员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一)集团未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的;

(二)由于集团的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

(三)克扣或无故拖欠员工工资的;

(四)集团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法律、法规和集团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 员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集团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的约定,集团可与之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员工应承担下列损失:

(一)集团招聘其所支付的费用;

(二)集团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集团和员工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三)对集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法律、法规和集团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第十九条 员工未与集团解除劳动合同,又到其他用人单位工作,给集团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该员工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集团可依法

要求招用该员工的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向集团赔偿下列损失:

(一)对集团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损失;

(二)因获取商业秘密给集团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本办法中条款如有与今后国家、北京市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冲突的,将相应进行调整。

篇6: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出版物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对电子出版物出版活动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活动。

第二章 出版单位设立

第六条 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

(三)有确定的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务范围;

(四)有2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其固定工作场所面积不得少于200平方米;

(六)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有2人以上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关于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第七条 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经其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八条 申请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的申请表,应当载明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资本结构、资金来源及数额,出版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的名称和地址等内容;

(二)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的有关资质证明材料;

(三)出版单位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及本规定第六条要求的有关人员的资格证明和身份证明;

(五)可行性论证报告;

(六)由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注册资本验资证明;

(七)工作场所使用证明。

第九条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申请之日起9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直接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书面通知主办单位;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条 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应当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登记,领取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持《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自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从事出版活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收回《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发生前款所列情形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延期。

第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者主管单位、业务范围、资本结构,合并或者分立,须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应当经其主管、主办单位同意,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后,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须将有关变更登记事项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十三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终止出版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将有关注销登记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十四条 申请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经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本规定所称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册或者年、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电子出版物。

第十五条 申请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刊期、媒体形态、业务范围、读者对象、栏目设置、文种等;

(二)主管单位的审核意见。

申请出版配报纸、期刊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还须报送报纸、期刊样本。

第十六条 经批准出版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新增或者改变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刊期与出版范围的,须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出版行政部门对从事电子出版物制作的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应当于单位设立登记以及有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将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及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本规定所称电子出版物制作,是指通过创作、加工、设计等方式,提供用于出版、复制、发行的电子出版物节目源的经营活动。

第三章 出版管理

第十八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电子出版物的内容符合有关法规、规章规定。

第十九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于每年12月1日前将下一年度的出版计划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二十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实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重大选题,涉及重大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的选题,应当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选题备案的规定办理备案手续;未经备案的重大选题,不得出版。

第二十一条 出版电子出版物,必须按规定使用中国标准书号。同一内容,不同载体形态、格式的电子出版物,应当分别使用不同的中国标准书号。

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必须按规定使用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不得使用中国标准书号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第二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转让、出租、出售本单位的名称、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书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第二十三条 电子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出版电子出版物,须在电子出版物载体的印刷标识面或其装帧的显著位置载明电子出版物制作、出版单位的名称,中国标准书号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及条码,著作权人名称以及出版日期等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四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申请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须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二十五条 申请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电子出版物名称、内容简介、授权方名称、授权方基本情况介绍等;

(二)申请单位的审读报告;

(三)样品及必要的内容资料;

(四)申请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著作权合同登记证明文件。

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游戏出版物还须提交游戏主要人物和主要场景图片资料、代理机构营业执照、发行合同及发行机构批发许可证、游戏文字脚本全文等材料。

第二十六条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电子出版物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审批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电子出版物,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应当符合国家总量、结构、布局规划。

第二十七条 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须在电子出版物载体的印刷标识面或其装帧的显著位置载明引进出版批准文号和著作权授权合同登记证号。

第二十八条 已经批准出版的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若出版升级版本,须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五条提交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九条 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游戏测试盘及境外互联网游戏作品客户端程序光盘,须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五条提交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须经主管单位同意后,将选题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选题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申请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合作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的名称、载体形态、内容简介、合作双方名称、基本情况、合作方式等,并附拟合作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的有关文字内容、图片等材料;

(二)合作意向书;

(三)主管单位的审核意见。

第三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应在该电子出版物出版30日内将样盘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三十三条 出版单位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发放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书号和复制委托书,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三十四条 出版单位申请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应提交申请书及本版出版物、拟出版电子出版物样品。

申请书应当载明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制作单位、主要内容、出版时间、复制数量和载体形式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 电子出版物发行前,出版单位应当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和新闻出版总署免费送交样品。

第三十六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条件。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须参加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才能上岗。

第三十七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须遵守国家统计规定,依法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统计资料。

第四章 进口管理

第三十八条 进口电子出版物成品,须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电子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提出申请;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三十九条 申请进口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进口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内容简介、出版者名称、地址、进口数量等;

(二)主管单位审核意见;

(三)申请单位关于进口电子出版物的审读报告;

(四)进口电子出版物的样品及必要的内容资料。

第四十条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进口电子出版物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审批进口电子出版物,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应当符合国家总量、结构、布局规划。

第四十一条 进口电子出版物的外包装上应贴有标识,载明批准进口文号及用中文注明的出版者名称、地址、著作权人名称、出版日期等有关事项。

第五章 非卖品管理

第四十二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非卖品,须向委托方或受托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书应写明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使用目的、名称、内容、发送对象、复制数量、载体形式等,并附样品。

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内容限于公益宣传、企事业单位业务宣传、交流、商品介绍等,不得定价,不得销售、变相销售或与其他商品搭配销售。

第四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发给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十四条 电子出版物非卖品载体的印刷标识面及其装帧的显著位置应当注明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统一编号,编号分为四段:第一段为方括号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第二段为“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字样,第三段为圆括号内的年度,第四段为顺序编号。

第六章 委托复制管理

第四十五条 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应当委托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的复制单位复制。

第四十六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必须使用复制委托书,并遵守国家关于复制委托书的管理规定。

复制委托书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

第四十七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单位,应当保证开具的复制委托书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并须将开具的复制委托书直接交送复制单位。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转让、出售本单位的复制委托书。

第四十八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的单位,自电子出版物完成复制之日起30日内,须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上交本单位及复制单位签章的复制委托书第二联及样品。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的单位须将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第四联保存2年备查。

第四十九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单位,经批准获得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之日起90日内未使用的,须向发放该委托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交回复制委托书。

第七章 年度核验

第五十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实行年度核验制度,年度核验每两年进行一次。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实施年度核验。核验内容包括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登记项目、设立条件、出版经营情况、遵纪守法情况、内部管理情况等。

第五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进行年度核验,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年度核验登记表;

(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两年的总结报告,应当包括执行出版法规的情况、出版业绩、资产变化等内容;

(三)两年出版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目录;

(四)《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的复印件。

第五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年度核验程序为:

(一)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于核验年度的1月15日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交年度核验材料;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设立条件、开展业务及执行法规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并于该年度的2月底前完成年度核验工作;对符合年度核验要求的单位予以登记,并换发《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于核验年度的3月20日前将年度核验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五十三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缓年度核验:

(一)不具备本规定第六条规定条件的;

(二)因违反出版管理法规,正在限期停业整顿的;

(三)经审核发现有违法行为应予处罚的;

(四)曾违反出版管理法规受到行政处罚,未认真整改,仍存在违法问题的;

(五)长期不能正常开展电子出版物出版活动的。

暂缓年度核验的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确定,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暂缓期间,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督促、指导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进行整改。暂缓年度核验期满,对达到年度核验要求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予以登记;仍未达到年度核验要求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注销登记意见,新闻出版总署撤销《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第五十四条 不按规定参加年度核验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经书面催告仍未参加年度核验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注销登记意见,新闻出版总署撤销《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第五十五条 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单位按照本章规定参加年度核验。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一)下达警示通知书;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公开检讨;

(四)责令改正;

(五)责令停止复制、发行电子出版物;

(六)责令收回电子出版物;

(七)责成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监督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整改。

警示通知书由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统一格式,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下达给违法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并抄送违法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单位。

本条所列行政措施可以并用。

第五十七条 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擅自从事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务,伪造、假冒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或者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名称、电子出版物专用中国标准书号出版电子出版物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处罚。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等出版单位未经批准,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的,属于擅自从事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务,按照前款处罚。

第五十八条 从事电子出版物制作、出版业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处罚:

(一)制作、出版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内容的电子出版物的;

(二)明知或者应知他人出版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内容的电子出版物而向其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出版单位的名称、电子出版物专用中国标准书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条码及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的。

第五十九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电子出版物专用中国标准书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六十条处罚。

第六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处罚:

(一)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者主管单位、业务范围、资本结构,合并或者分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未依照本规定的要求办理审批、变更登记手续的;

(二)经批准出版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新增或者改变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刊期与出版范围,未办理审批手续的;

(三)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年度出版计划和重大选题备案的;

(四)出版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送交电子出版物样品的;

(五)电子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八条未经批准进口电子出版物的。

第六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未依法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统计资料的,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处罚。

第六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未办理备案手续的;

(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未按规定使用中国标准书号或者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

(三)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不符合国家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的,或者未按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载明有关事项的;

(四)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有关规定的;

(五)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未按本规定第三十条办理选题审批手续的,未按本规定第三十二条将样盘报送备案的;

(六)电子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一条的;

(七)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非卖品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二条的有关规定,或者未按第四十四条标明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统一编号的;

(八)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及其他委托复制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五条至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委托未经批准设立的复制单位复制,或者未遵守有关复制委托书的管理制度的。

第九章 附 则

上一篇:七月苏堤作文600字下一篇:计算机制图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