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

2024-08-16

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共6篇)

篇1: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

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

市场消费需求的巨变直接导致了零售业交易方式的变化,随 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开始注重包括产品 因素在内的“整体服务质量”,与此相应,他们越来越以一 种“机会成本”的意识对购物活动做出价值判断,他们希望在单 位时间内能尽可能多的行使商品选择权、自主决策权,在这里,顾客对商品价值的评价日益转化成为一种对“时间价值”甚 至“生命价值”的考虑了。为了顺应这种消费潮流,自然而然产 生了网上购物这种交易方式,中国迅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 潮,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要受到诸如人口素质、基础设施、传统 消费观念、网络支付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难以在我国这样的发 展中国家达到普及水平。然而我们说,即使以上制约电子商务的 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网上交易仍然无法代替其他诸多零售业态,因为判断一种现代商业业态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是 否有发展前途,关键是看其是否适应了当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购物方式。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为了购物 而购物,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受人尊敬,甚至希望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商品的销售、服务乃至设计、生产的全 过程(或其中的某个环节)之中,从而在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得到一种颇具意味的体验。

网上交易很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而商业街则不同,当你携同你的家人、朋友到商业街去逛一逛时,你不仅仅可以满足自己的多方面购物需求,还可以亲自体验商品,与商品真正切切的接触;与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相互交流;感受商业街那浓浓的商业气氛。另外商业街适应了现代家庭“一站购齐”(one&nbspstopping)的消费心 理,又因汇集了众多层次的专卖店与各种服务项目,而有比较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可以提供全面服务,满足了人 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成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一体化的场所,符合我国未来的消费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只能把网上 购物作为一种交易方式,即一种销售渠道,而不能成其为一种零售业态,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在网络充斥着整个社会的e时代,商业街的魅力依然难挡。

一、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什么是商业街?商业街就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共同组成,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 道,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功 能全。现代商业街至少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会展、医疗、服务、修 理、交通等15项功能和50~60个业种,现代商业街要力争做到“没有买不到的商品,没有办不成的事”,最大限度 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种需求。2.品种多。现代商业街是商品品种的荟萃,如北京西单、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作 为国际大都市的商业街,不仅要做到“买全国、卖全国”,而且要有比较齐全的国际品牌,既是中国品牌的窗口,又是国际名牌的展台,把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地结合起来。3.分工细。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是现代商业街的重 要特色,现代消费已从社会消费、家庭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要求经营专业化、品种细分化,商业街除了少数几 个具有各自特色的百货店以外,其余都由专门店、专业店组成。4.环境美。商业街的购物环境优雅、整洁、明亮、舒适、协调、有序,是一种精神陶冶、美的展现和享受,突出体现购物、休闲、交往和旅游等基本功能。5.服务 优。服务优是商业街的优势和特点,除了每一个企业塑造、培育和维护自己的服务品牌,推进特色经营外,要突出 商业街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公用性,提高整体素质、维护整体形象、塑造整体品牌。

综观现在各种商业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中央商业街。中央商业街一词是大都市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比较早的采用了这种提法,如 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的银座等均被冠之中央商业街的称号,但中央商业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明 确的、权威的界定。可以说,一个真正的中央商业街必须是这个城市的商务功能核心。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中央 商业街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商业特别发达。这里所说的“商业”不能作狭义的理解,而是泛指一个具有综 合性功能的区域。它不仅涵盖了一般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并且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娱乐业、房地产、写 字楼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等设施,是一个大商业的概念。第二,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像上海的南 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中环、纽约的曼哈顿第七大道等都在区域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影响 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其社会知名度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商业中心。第三,中央商业街的功能要辐射整个城市而不 是仅在某一地区某一范围内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中央商业街应是一座城市的开放窗口,它是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 发展的中枢,是南来北往的客流集散地,特别是搞商务活动的人都必须要前往的地方。第四,中央商业街应位于城 市的黄金地段。地价和土地的利用率最高,交通极为便利,人流、车流量最大,建筑物高度集中,有现代化的市 政、信息环境、对国际跨国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

2、地区商业街。与中央商业街相比较,还存在地区性的商业街,即分布在各个居民住宅区、主干线公路边、医 院、娱乐场所、机关、团体、企事业所在地的商业繁华街道。二者有明显的主从区别,概念不能相互混淆。相对中 央商业街而言,地区商业街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地区商业街的总体规模小,它以零售业为主,是简单的商业组 合,其功能比较单一。比如,超市、百货公司、仓储商店等,其活动范围局限在有限的商圈内。第二,地区商业街 是一种社区化消费场所,不是辐射整个城市的行为。

3、特色商业街。商业特色街即是在商品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街。分为两 种类型:一是以专业店铺经营为特色。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商品结构和服务体现规格品种齐全、专业性的特 点,如文化街、电子一条街等。二是具有特定经营定位。经营的商品可以不是一类,但经营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可 以满足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需要,如老年用品、女人用品、学生用品等。在我国现阶段,特色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在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如北京的隆福寺商业旅游文化街、华龙街餐饮娱乐一条街等。这些特色街,或汇集名人故居、酒吧餐馆,以观光休闲美食见长;或荟萃世界名品,以展示流行提高生活品味为特 色。幽静的小路,婆娑的树影,摇曳的灯光,舒适的环境,专、特、精的经营方向,现代与传统交相呼应,散发出 浓郁的城市型文化休闲气息。

二、商业街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壮大,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购 物”(one&nbspstep&nbspshopping)将作为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今天,当我们注意到消费者在 购买选购商品时对购物场所的选择已在摒弃单个购物场所意识,而具有“街”的意识——即卖点是否集中、能 否“一站终点”,是否有充分的消费选择权时,当我们对我国未来经济的成长壮大充满信心时,便不难发现这点。而这又是商业街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顺应着这种新的消费潮流,1999~2000年,商业街与购物中心(shopping&nbspmall)迅速热起来,从商业街和购 物中心大量共有的相同遗传基因判断,二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他们的社会作用、功能、经营结构是共同的,都 是在为商业服务业企业集中营造一个更理想、更舒适的经营环境;都是商业服务业多种业种、零售业多种业态的有 机组合体;在店铺数量上,都是以专卖店为主、大型商场或超级市场为辅;都可以满足人们购物、餐饮、休闲、观 光、娱乐、健身等多种需要;由于集吃、住、游、购、娱多功能于一身,二者都可以成为商业与旅游业的黄金结合 点。中国为什么有商业街的生存空间呢?

这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一是因为中国轿车没有发展,人们不可能骑自行车或挤公共汽车经常到仅有 一家购物中心的郊区购物;二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一股浓烈的怀旧情结,中国的古都、古城、古镇很多,商业街 动辄上百年、几百年历史,它是民族工商业神采飞扬、精英荟萃之地,它有太多的名人遗迹、历史典故、神话传 说,是鲜活的“清明上河图”,shopping&nbspmall虽然光鲜亮丽,但无法具有商业街的历史厚重感和传统文化的穿 透力;三是中国人天生爱热闹,每逢节假日城里人爱逛街,乡下人爱赶集,位于市区繁华地带、集购物、休闲、娱 乐、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商业街必然成为本地人、外地人的最佳选择;四是因为商业街不仅仅是承载人们购物的场 所,它是城市的“名片”、“客厅”,是城市改造大局中的一个棋子,而城市改造的背后则矗立着市长们提高城市 竞争力的巨大决心,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商业发展繁荣的程度,进而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的甚至成为招商 引资的“龙头项目”。

可以这样说,商业发展到今天提出了商业街建设,这是商业经营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错位竞争的一种表现,是市场由同类重复、无序竞争向理性竞争、有序竞争发展的一种表现,既是对中心城市原有商业资源的一种整合,也是商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准备。既然在我国商业街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建好一条 商业街呢?我们必须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加以考虑。战略即商业街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问题,战术即在建商业 街的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针,如到底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其管理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应采取什么样的业态 组合以及在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交通、服务设施等等。

三、商业街建设的战略研究

任何商业街在建成之前,都应该进行恰当的定位。商业街市场定位,是根据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偏好以及购 买力的不同,对各种类别,层次的消费者进行细分,以确定该商业街的规模、经营门类及商品档次等。由于不同年 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在购买心理和需求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商业街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以 决策者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状况反映出来。所以,成功的市场定位应建立在对消费者及其 消费行为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在对商业街定位之前,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为之服务的那个顾客群的人口特征,了解各人口因素在消费中所 产生的影响,并充分了解市场,注重商店的布局、商品档次的搭配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并定期了解消费信息,对 定位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将会浪费有限的资金及空间。

(一)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

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指的是一条商业街消费者主体的界定,也就是一条商业街所能吸引到的、在商业 街内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商业街所应考虑的消费者群体是有所差异的,不进行细分容易使市场定位偏 离主体,而如果对所有的消费者都进行考虑,又浪费人力财力。所以应选择消费者主体进行分析。分析消费者主 体,应该考虑商业街的地理位置及商品设置两个主要因素。从地理位置因素来看,市中心的商业街可以在较广区域 的人口中再进行细分,而较偏僻地区的商业街,就应着重选择该商业街所能辐射到的一定区域的人口。

从商品设置的角度来看,以日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应重点考虑周围居民的人口因素,而以耐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其辐射区域就要大得多。通常人们在购买日用品之前,更多考虑的是交通便利因素,大多愿意就近购买;而当购买 耐用品之时,就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与信誉,所以对交通便利因素考虑得少一些。如果商业街的产品设置多为年轻人 追求、喜爱的用品,那么决策者应重点分析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及变化趋势;同样,如果商业街内流动人口比重较 大,决策者们就应该在这一部分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上多花精力。总之,不同的商业街其消费者主体的界定应有所 不同,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有利于市场定位的成功及资金的合理安排。

(二)商业街市场定位所应考虑的消费者因素

1、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是建成一条商业街的先决条件,也是确定一个商业街规模大小的基础。市 场规模的大小由那些有购买欲望并且有支付能力,同时能够接近商品或劳务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决定,如果 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而这些购买者数量的多少自然也决定于人口状况。在人均消费水平已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增长越快,市场规模就越大。所以人口数量因素,应成为商业街规模确定必需考 虑的因素。

2、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结构。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性别、年龄的不同在消费中所体现出的差异越来越明 显,不同性别年龄结构的人在购买力、消费心理及消费层次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讲,年轻人购物较容易有冲 动、攀比的倾向,购买商品注重的是外表、款式及时尚,在购买前所作的思考较少,同时由于年轻人的收入相对较 低,对商品档次的追求无力过高;而中年人的消费心理就较为成熟,对服装的需求量也比年轻人有所下降,对于商 品更注重质量与品牌,持币待购现象比较普遍,有一定的购买潜力。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在耐用品消费上所 体现的差异性更大。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的不同上,女性较之男性,在购物上更 为谨慎、细腻和爱美。在大城市中,女性购买服装、化妆品、鞋袜等商品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在一些城市设 置“女人街”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决策者们在为商业街定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不仅要分析消费 者中各性别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还要对未来各年龄段人口数进行预测,注意下一阶段的变动趋势,不断调整,才 能取得成功。

3、消费者的职业特征。不同职业的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在消费上,也会形成较 大的差异。如果把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粗分为两大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脑力劳动 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较丰富,审美意识强,他们比较注重商业街的外观造型、橱窗陈列、色彩搭配等,对产品的追 求注重品牌和内在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在分析人口特征时,应兼顾不同单位类型的劳动者在需 求中表现出的差异。一般而言,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员,工作节奏较快,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所以他们购买商品 的目的性较强,易出入固定的购买场所。另外,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他们多追求高档名牌产品,女性对服装、化 妆品及首饰的需求量较大。对这类消费者应体现出商品的新风格、新款式,时髦商品可以首先在他们身上展示出 路。

4、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是人口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相当明 显。人们的市场需求随人口文化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文化素质较高的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等发展资料的市场需求 相对较大,而文化程度构成较低的阶层,即使收入水平与知识分子阶层相当,其消费的重点往往仍停留在吃、穿、住等消费资料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城市中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居民及工作者的文化层次 不同,进而也形成了消费的差异性,决策者们在商业街市场定位之前,应充分了解到这一因素。同时需要注意的 是,同样是大学及以上的人口,在业与不在业的人相比,他们的消费层次是不同的。比如大学生虽然在消费品位上 有较高追求,但其收入状况大大约束了消费行为,这也是在大学周围较少能形成高档商业街的缘故。

5、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者的收入,是影响消费构成和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应成为商业、企业在商业 街定位时考虑的重点。总的说来,收入高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水平也较高,在面对同类商品和类似的商品时,往 往会选择质量好而价格较高的商品。相反,低收入者就不具备这种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收入,也是市场规模大小的 一个重要的测量器。

四、商业街建设的战术研究

(一)商业街建设应是企业和政府的珠联璧合商业街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商品交易最活跃的场所,是市容市貌中最繁华、最绚丽的景观,是推销一 个城市时最引人注目的门面,就好像名片,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制作精美的名片终能带来更多的机会,为了提升城 市形象、加强城市竞争力,一些自发形成的老商业街立即被列入改造的规划,在资金上予以安排,商业街在很大程 度上自然而然成了一种政府行为。这也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商业街它本身具有很多特殊性,如它的所占地一 般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建设方面有很强的规划性;有大量的公共设施存在等等,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非盈利性的 机构对商业街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使商业街形成独特风格、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气氛,逐步形 成人气、商气两旺的局面,如果完全以对待某种具体零售业态的态度对待商业街,那么这种商业街建设得绝对没有 价值。

于是在“城市的名片”思想的指导下,大规模的改造或兴建开始了,对象是“街”,目的是诸如“漂亮”、“洋气”这样的审美价值,而其间所依赖的也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工程结束后的验收表明:达到 了城市美容的目的,但街道所赖以生存的商业氛围却没有相应的增强,巨额的投入并没有迎来更多的消费。而作为 商业街,“商”之不存,“街”将焉附?既然是“商业”街,那它就绝对离不开市场的检验,商业街不是造出来 的,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建设商业街要尊重市场规律,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商业问题,而不是城市建设问题。追溯 商业街的起源,都是市民经济的产物,私营小业主靠着勤奋和机敏在商业街上立足,市场机制在其中扮演主要角 色,经营不佳的企业自然被市场淘汰,而商家为了保住在黄金地段上的位置,也会绞尽脑汁,迎合顾客的需求,在 今天中国的商业街上,这种机制存在吗?所以企业应是商业街的绝对主体,政府的职能仅仅是“引导”企业去发挥 商业街的总体优势,并且这种职能也有让位于民间资本的趋势,如在广东新会就出现了一条由民营企业出资改造并 冠名的商业街——悦洋商业街,这条商业街全权由企业规划,并从事日常管理,然后将一部分利润以地租、税收的 方式回报给政府。

但是对于一些老商业街,它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如果全部交给企业去开发,由于商业街地处黄金地段,地价和获准进入的成本都非常高,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会尽量扩大建筑面积和容积率,以降低每平方米 所分摊的建造成本。对于整条商业街的协调问题,比如老商业街的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的关系,则在考虑的倒数之 列。因此,商业街改造后,往往面目全非,高楼大厦代替了小门脸,现代商场排挤了老字号,一派欧美情调,民族 特色荡然无存,2000年定海古城的灰飞烟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时候,政府的干预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管理模式上要不断创新

现在,我国商业街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委托制,在管理办下设监察大队,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对街区道路、公共设施、户外广告、卫生绿化等进行综合管理,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抽调制,从政府各机关部门 抽调人员,合署办公,综合执法管理,成立由宣传、技监、工商、物价和辖区负责人参加的管委会,如南京市湖南 路商业街;物业管理制,成立物业管理公司,靠向商家收取一定的管理服务费维持正常管理工作,并协助相关职能 部门维持街区的正常管理秩序,如深圳市东门商业街。笔者认为物业管理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子,我国住宅区 和写字楼的物业管理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而把这种模式引入商业街的管理,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

(三)各种类型商业街侧重点应各有不同

中央商业街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是城市的“代言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商业功能,还有展示城市个性 特色的功能,因此在建设、改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对文化的漠视,对城市历史的否定;地区商业街作为一个社区 的纽带,应以其无限的亲和力取胜,与周遭的环境、人文融为一体,强调“三民”方针,即“便民”、“利 民”、“为民”。认真分析周围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如美国纽约百老汇大道之所以集中了众多 的豪华商店、餐馆、旅社、影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业街,主要是缘于纽约市600万有很 强购买力的人口;专业商业街作为某种商品或某类人群消费品的集合,要做到各种品牌、规格、档次的齐备,要在 人们脑子里形成一种共识,即当我要买这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条街。

(四)业态、业种组合要合理,各种功能要配套

如何对商业街业态业种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是商业街管理的一大课题,也是规划建设的大问题,因为商厦不 管是政府开发还是私营企业兴建,最终都是分散卖或租给中小业主,如果事先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引导,难于形成商 厦的主业和特色,很容易造成商品“千店一面,单调雷同”的局面,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甚至相互影响,降低整 个商业街的档次。中心商业街业态应以专业店、专卖店、百货业为主,地区商业街应以便利店、超市为主,特色街 应以专卖店、专业店为主,各商业街在业种上应有零售业、餐饮业、大众娱乐业、通讯服务业(电话亭、座椅、医 疗设施、酒店等)。根据调查,最佳的业种搭配为:零售业占65%,餐饮业占20%,大众娱乐业占10%,通讯服务业 占5%。

(五)注意整体风格的营造,与城市风格浑然一体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来说,其发展有它的独特性,长年累月聚集起来就构成了城市的个性,这是一个城 市的灵魂所在。商业街的建设必须注意保护和继承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城市整体建设的 一个组成部分。商业街区的形成都具有历史缘由和大众逐渐认可的过程,规划建设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推倒重建的方 法,否则商气会大损。商业街的古老历史文化遗址,在改造建设中应更好的融入新的规划中,使传统与现代相结 合。

另外,还必须注重突出城市主调,与城市风貌浑然一体。如北京环故宫的几个商业街,从其发展演进看,虽接 紫禁城,但都未为突出自己、炫耀自己而干扰古都的城市主调与风貌。这些商业街建筑的平均高度、体量、格局以 及建筑的形制、色彩等诸方面,都注意到都城的文化特色,构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并与古都风貌浑然一体,相得 益彰。给人的印象是,京城里的商业街,说不上显赫华贵,但有股子大家风度,透着北京文化的那种厚度和迷人的 魅力。

(六)注重细节的魅力,交通方便,购物环境优美

商业街改造必须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休闲广场、演出舞台、绿化景观、街头小品、广告设施等等,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势必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也给商业街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麻烦。从垃圾桶、座椅、花盆、电话亭到休闲广场,所有细节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强调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同时,又要通 过这种“一致性”展现出“个性”,即该商业街的独特卖点。

交通问题向来是商业街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与流通的矛盾关系上,一方面交通带动流通,另 一方面,流通又限制了交通,商业街往往车流、人流停留率特别大,特别是人们逛街、购物,要往返穿行一条繁忙 的城市“公路”,人为造成交通和商业的“打架”。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做法就是商业 的岛区化,即“人与车的分离”——把商业活动区域从汽车交通的威胁下解放出来,兴建步行街。现在,在我国也 迅速掀起了一股步行街热,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尤其对于中心商业街来说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它不仅解决了人车争 路的问题,让人们在没有车辆的商业街上安心地购物、休闲,让车流在没有行人的道路上畅快地奔驰,还可以使人 们在一个没有汽车尾气的干净环境下购物,这符合绿色消费的大趋势。但是,如果没有交通把人流带到步行街,步 行街建设得再好也没有用,因此,步行街应该在交通交汇点的附近,或和主要交通干道平行,并在附近配有一定量 的停车场,这是步行街繁华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针对有的步行街过长问题,可以配备一些具有步行街特色的非 机动车俩供人们在疲惫时乘坐。也可采取在一定的时间段对公交车开放的做法,即半封闭管理,如北京的王府井、中山孙文路、广州等地步行街,都采用这样的管理办法,大大减轻了对周边道路的压力。

篇2: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类似于打仗,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掌握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了解研究计划的准备、制订过程中存在着战略、战术问题。为初次踏上研究道路者提供研究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 难点:战略、战术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解决难点的办法:结合具体的研究计划事例,分层次讲解两者关系。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

为什么科学研究要提出战略和战术问题?

我们有两点根据即科学研究有两种特征: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它们一个来自科学内部,一个来自外部。

一、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或内部特征

1、探索性

科学研究活动就其内部的认识特征而言,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因此它的第一个内部特征就是:探索性。

由于探索的是一种未知的知识,这种未知知识的价值有大有小,因此也就有了科研人员选择、区别这些知识的差别,有差别就有了选择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探索未知知识,还有一个主体问题,即研究者是谁?个体?科学家共同体(即研究小组)?抑或社会?相对不同主体,自然也有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对未知的探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探索性的知识之所以“新”,必须是相对社会而言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新知识。换言之,科学研究必须研究的对象和所获得的成果,只有相对社会而言是新的,才有价值。而不能相对个人是新知识。但是,作为研究者,最终总要落实在具体的个人上,这个个体的研究者,如何才能知道他的研究是“新”的呢,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呢?或是同时代的人也不曾做过的呢?此外,他能保证他的探索一定成功吗?(可以举许多案例,如水动机研究的失败,如意外的科学发现,如研究了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等等)

2、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有第一个特点,所以给科学研究带来了第二个特点即不确定性。

英国著名科学家开耳文勋爵(William Thomson, or Kelvin,1824-1907)说:“我坚持奋战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希望和初步的结论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成功的论文和作品只不过是作者们整个创造和研究中的极小部分,甚至这些作品还不及失败作品的十分之一”。关于科研失败的启示,可参见闯世英:“失败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年1期),引用这些说活,说明科学研究不确定性很大。

不确定性特征也就必定要求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时,要有进行什么科研和如何进行科研的战略与战术思想或考虑。

二、科学研究的社会学特征或外部特征

1、合作性

科学不是纯个人的活动,特别是科学发展到当代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的某种社会建制和社会活动。就是个人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其他人的社会劳动。例如没有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和该系统的帮助,我们能从事研究吗?我们的工具、仪器„,不都是他人提供的吗!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1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是以前人的劳动为前提,以令人的协作为条件的”。2

科学史上,有无数合作研究案例。如:第谷.布拉赫与开普勒、法拉第与麦克斯韦、华森与克里克。物理学家劳厄指出:“只有许多人的默默无闻的协作才能完成大量必要的观察和计算,保证科学的持续前进”。3

合作造成了科学上的前赴后继、智力互补。科学研究上的合作在当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尤为鲜明。而且合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应上都有增加的趋势。

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例。

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合作,宣告了以太不存在;卢瑟福与助手、学生盖革的合作研究,推动了对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的认识;昂奈斯与其学生的合作,导致了超导现象的发现;布拉格父子的合作则为运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居里夫妇两代人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合作,使他们分别分享了1903年和1935年的诺贝尔奖金;厄朗格尔和加赛尔在神经生理方面的共同研究,华森和克里克在DNA分子结构方面的共同研究,埃克尔斯、霍奇金和赫克斯利在发现神经细胞存在兴奋和抑制的离子机制方面的共同研究,使他们分别获并了1944、1962、1963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此外,著名的晶体管发明(肖克莱、巴丁、布拉坦,1956),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杨振宁、李政道,1957),切连柯夫效应(切连柯夫、富兰克、塔姆,1955),超导理论(巴丁、库帕、施里弗,1972),弱电统一理论(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1979),放大倍数达三亿倍的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宾尼格、罗雷尔,1986)等获奖研究均属合作研究。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间的286位诺贝尔获得者作了调查分析,她发现,说科学家尤其是较好的科学家都是单干者,或说重大科学贡献全属个体思维的产物,纯属陈腐观念。在286位获奖者中,有185人是因与他人合作进行的研究而获奖,这个比例高达65%。从发展趋势上看,合作趋势是越来越大,在诺贝尔奖设立的

第一个25年(1901- 1925)中,因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获奖人总数41%;

第二个25年(1926-1950)中,这个比例上升为65%;

而1951年到1972年这21年间,该比例已达79%。

朱克曼说:获奖研究中这一显著的协作趋势,是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生,所有学科部门中从单干转向联合研究的长期变化的一部分。在诺贝尔奖金授予中,集体奖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有32%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获奖金是共同研究者所分享的。这表明,合作研究正在变成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式,合作研究的科学家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要求科学家必须进行交流,进行合作。这就意味着和学家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头脑和开放的心胸;这也意味着科学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一个个放的、信息交流畅通的系统。试想,一个封闭的、质量很差的、无信息交流的系统和环境能进行好的信息积累、12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42页。

《马恩全集》25卷,第120页。3 劳厄:《物理学史》第11页。交流和追踪一流的科学研究么?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也带来了科学研究的动态变化性,这同样要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应有战略和战术的考虑。

2、竞争性

竞争性是科学研究社会化的又一表现。科学研究上的竞争就是:

科学家为了科学发现而相互争夺科学资源(这里“资源”一词是指科学资料数据、研究经费、科研人员、仪器和科研时间等)的过程。竞争的结果表现为首创发现的归宿上的社会承认。

科学研究上的竞争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即对同一科研成果的首创权的竞争。它常常表现为发现科学发现之前各方的奋斗和竞赛;以及发现后谁是首创者的争论。

第二类,即科学中的争论,包括学术观点之争和学派之争。

其案例如下:(这一部分的讨论,参见沈小峰、吴彤、曾国屏合著的《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如爱因斯坦和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争论。

第二节战略和战术

一、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一词是一个来源于军事方面的术语。

毛泽东指出:“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研究全局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略。”

所以,第一,战略是带有全局性的计划,是研究全局性的规律的。第二,全局是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的。以上二点表明,一个战略要考虑整个如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第三,战略也有相对性和变化性,特别是对不同的主体。

二、战术

什么是战术?相对于战略而言,所谓战术就应当是“凡属只具有一个方面、一个阶段、研究局部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术”。可以再作一点补充,即战术还意味着是对局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技巧。

三、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首先涉及的是研究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其次涉及研究的类型,最后与研究中的某些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l、研究计划和组织活动中的战略

在科学研究中,当研究问题和任务确定后,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制定研究计划,以及要和研究组织打交道。

就研究计划而言,至少有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的计划:

(1)研究方针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国家来说,是指国家的科技政策。例如在《科学技术政策指南》即科技白皮书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是经济建设,而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工作的两翼。关于科技政策问题,我们在科学技术的演化问题中将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不过,这里也有和我们研究者相关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我们必须了解国家和科学研 究的支持机构、决策机构(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意向,如科学研究项目指南所列项目等。

此外,科学发展规划,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价值评价,两种研究工作资助的比例,科学生长点的预测,等等,也与我们有一定关系,影响着我们研究计划的制定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方向。

(2)规模较大的、具体的研究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研究小组而言,是指研究的总体计划和研究组织的协调。如研究小组的结构如何,谁做领导人?计划研究什么?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如何?等等。

(3)个人的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个人而言,是指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个人的长期目标和长期任务。

2、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活动的战略和战术

对个人而言,有种现象很有趣:我们往往对日常琐事十分在意,而对更为重要的长远行动却常常不去思考。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琐事上,对长远任务的行动考虑和制定,对长期目标的确定却一拖再拖,有时甚至不了了之。

在行动之前,其实我们很有必要、完全值得去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目标、方法、步骤和期限,然后把考虑的结果写成书面形式。这非常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给今后的行动提供一条可靠的路线,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在事后把取得的成果与原先的目标作一比较。

应该条理清晰地理出科研工作中的工作顺序、相互关系、工作量,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等等。

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战略主要包括:

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兴趣领域;科学研究目标;科学研究思想或信念;工作日程安排;个人效率标准,等等。我们讨论其中两个问题:

研究者的研究思想。-一这是研究战略的深层因素。爱因斯坦指出:“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这有点象宗教的感情”„“在这种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学就退化为毫无生气的经验”。我们应该努力纯化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思想。

脑力是非重复性劳动,它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因而很难标准化。尽管如此,假如我们要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计划对完成一个任务所需时间作一客观估计,我们就必须对我们在某些活动中的工作效率做出定量的估计。

简言之,个人工作效率标准有两个基本作用或目标:第一,了解和掌握并严格评价这些标准,以促使我们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二,这些标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估计我们能做什么工作以及需时多少。

而完成上述战略的手段即战术则可以如下去作:

用笔记本安排计划,现在市面上出售一种“工作效率手册”。它可以用来作中短期计划的R程接排工具。

计划板是常用的、常见的日程安排工具。

这方面常用的有三种类型计划板:

A、袋条板。它上面有许多横向袋条,袋里插有硬纸条,可以根据需要作水平移动。

B、标往版。这是一张打有许多小孔的大模板,小孔里可插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小柱,也可以在两个小孔之间插上彩色塑料长条。

C、最常用也最适合个人的要数磁性计划板。

可在商店买到这磁性板。也可自己制作。买一套磁性标记,它们有各种颜色、尺寸和形状。作计划时,只须把磁标放在相应的横线上和栏目从,或者用磁铁把有说明的纸压在磁性 4 板上。这样就有了一个既经济又出色的计划板了。

3.科研工作中的战术问题

研究人员对研究工作的实际处理,相当于战术问题。所涉及时间较短,如果是实验的话,一般只包括

一、两个实验。

从科学发现的历史所给予我们的种种教益来看,战术问题最好由从事研究的工作者本人随着研究工作进展而加以制定。而不要由委员会来制定。对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个人的活动,规划战术的活动与责任,最好由研究者个人进行或承担。过多的监督会影响创造性。因为只有让人们感到那是自己的东西,人们才会全心全意、全力以赴。那么委员会或科学基金会干什么呢?托普莱教授说:“我相信研究委员会能做一件有益的事,仅此一件。委员会可以找到最合适研究某一特定问题的人员,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方便的条件,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进行工作。委员会可以定期审议工作的进展,进行调整。但此外要多加干预,就有害处”。4

有人把科学研究比喻为向未知世界开战。那么在战术问题上,一个科学研究人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即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必要的物资和研究设备;财政方面的努力:等等。

(2)其次是要把握好试探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之间的关系,通过尝试和分析,抓住最关键部位,做初步的、粗略的试探性研究,等于为进一步的研究选择突破口,这就家军事战争中侦察部署一样,首先对敌方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机,选择好要侦察的部位,然后派出侦察,探查详情,为进攻和选择实际的突破口,打下良好的基础。试探性研究一旦取得成果,这时就可以象战争中那样,最有希望的取得进一步进展的方法是:把兵力集中在敌方最薄弱的有限地区。一旦取得突破,最好的方法是迅速占据大块阵地,而把巩固阵地的任 务和工作留给后来人去做。

(3)最后,就是要把握好科学研究中持续和停顿的关系,形成研究的弹性和必要的张力。

举例说来,当发现有成功希望的线索时,应尽可能暂时放下其它活动或其它有趣的问题,而全力追踪这个线索。有科学研究精神的人,特别是有献身精神的人,当然无须别人教给他这些。但是,在研究活动中,进展常常是非常困难,常常“山穷水尽疑无路”,在此时,需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用尽一切聪明才智和方法,努力去试试。也许在这种努力和坚持一下的过程中,就会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这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而达到“柳岸花明又一春”的豁然开朗的境地。

当然,如果问题通过努力仍然不能解决,这时就需要稍稍停顿一下。也许首先应该尝试的方法是把问题放下几天,然后从新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这样作的好处是,第一,有时间让头脑去“孕育”,下意识地消化资料和问题;第二,有时间让头脑忘却那些受条件限制的思考;第三,不再固执地想一个问题,避免钻入牛角尖出不来。

当研究处于绝境时,另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是从头开始,即从不同的角度再去看那问题,找出新的途径。有时可把难题分解,即分成若干比较简单的部分,分别加以解决。如困难仍在,或许还可以选择别的方法,在眼前的问题和其它已解决的问题之间寻找相似的地方,也可能有所帮助。

4、不同类型的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4 W.W.C.Topley, Authirity,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In Medicine,Linaere Lec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当然这种分类颇近主观,且不严谨。按人们的通常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为了取得知识而研究;而应用研究是指对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可以这样说,一个搞纯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具有一种信念,他会认为任何科学知识本身都是值得追求的,追问他的时候,他会说,这知识十之八九总会有用的。例如法拉第,当一位贵夫人问他的发现有何用途时,它反问那位夫人说: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绝大多数最伟大的发现,例如电、X射线、镭和原子能,都起源于纯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在当时并不想取得任何有实际价值的结果。

对研究究竟是理论的还是应用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理论研究是先做出发现,后寻求用途;而应用研究则是先有目标而后寻求做出发现的方法。鄙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也是错误的。其来源可能是这样两个错误观念:一种认为新知识主要由纯理论研究发现提供的,而应用研究只是应用已得知识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纯理论研究是一种比应用研究更为高级的脑力活动,需要更高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难度也更大。实际上许多知识进展都是通过应用研究而发现的。例如细菌学研究主要起源于巴斯德对啤酒业、葡萄酒酿造业和蚕丝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在某种时候和意义上,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更难出成果,因为研究人员必须坚持解决既定任务而不能追索可能出现的、有希望的线索。还有,应用研究的领域绝大多数已被探索,这种被探索的程度远远高于纯理论研究。换言之,它已不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此外,应用研究也是一种创造,绝不是简单地在某些学科中应用现成知识。

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反对另一种倾向: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仅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去努力理解其内的原理,那么,这种解决方法也许仅适用于局部、具体特定问题,而无推广价值和普遍意义。这往往意味着类似的和相关的问题必须从头开始研究。而如果最初研究得法,则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科学研究还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即完全属于开辟新领域的研究;而发展性研究则是发展前者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比较自由,富于冒险性,偶尔能做出重大的、或许是意外的发现,有时则一无所获。发展性研究通常由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科学家进行。发展性研究常见的现象是,巩固已取得的进展,在已开辟的领域内探索较小的发现,并通过付诸应用来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有时人们把这种发展性研究称之为“混饭吃”研究或“安全第一”研究。

科学研究中还有一种边缘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交界领域内进行的研究。科学家如有广泛的兴趣和宽泛的、扎实的知识基础,能运用并联系两种学科中的知识和方法,则适合作这种研究。并容易出成果。甲学科中一项普通的事实、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乙学科时,可能非常新奇而有效能。

5、不同类型的研究头脑

科学头脑有两种极端的类型:猜测型和积累型;或称为直觉和逻辑型;或称为推测和条理型。前者一般适合于探索性研究,而且往往适合于单子或当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后者则更适合于发展性研究,而且往适合于参加小组工作。

篇3:《六韬》中的军事战术与战略研究

关键词:《六韬》,军事战术,军事战略

引言

《六韬》将政治、军事融为一体, 且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 主张国家有道才能兵强。《六韬》具“规模阔大、本末兼该”的特点, 有些外国学者将《六韬》称为“军事百科全书”。对于军事学家和兵法学家来说, 《六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战术与战略教材, 在实际的军事行动当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六韬》简介

《六韬》是以对话形式而写成的, 其内容主要是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之间的对话。《六韬》有6卷, 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共60篇。就其内容而言, 《文韬》、《武韬》主要论述政治战略, 《龙韬》主要论述军事战略, 《虎韬》、《豹韬》、《犬韬》则主要论述军事战术 [1]。《文韬》、《武韬》是《六韬》的根本, 《六韬》重在讨论政治战略, 军事战略及军事战术是政治战略的延伸。

2.《六韬》中的军事战术与战略

《六韬》中的军事战术与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六韬》有言:“故兵者, 国之大事, 存亡之道”, 表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六韬》亦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莫常有之, 唯贤者取之”, 表明利用军事战争推翻暴政是正义的, 也是解决社会矛盾、改善社会环境的必要手段。

第二, 主张以“文伐”为主实现“全胜”。《武韬 ? 军势》有言:“善胜敌者, 胜于无形, 上战无与战”, 表明最佳战策为“无与战”, 主张以“文伐”实现“全胜”。同时特别强调政治对军事的重要意义, 强调“有道者, 天运不能移, 时变不能迁”, 提倡尚贤、法法、节俭、轻赋、利民等执政之道。

第三, 强调对战机的选择、创造和把握。《六韬》认为在战争进行前需准确了解敌情, 并选择、创造和把握战机。《六韬》有言:“必见天殃, 又见人灾, 乃可以谋”, 主张等待机会时要静默不露, 学会制造假像迷惑敌人。《文韬 ? 守土》有言:“日中必彗, 操刀必割, 执斧必伐。”表明时机一旦到来就必须抓住, 不能错过。

第四, 高度重视将帅的领导作用。《六韬》从多方面论述了将帅问题, 高度重视将帅的领导作用。《龙韬 ? 奇兵》有言:“得贤将者, 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 兵弱国亡。”同时针对如何得到贤将并发挥贤将的作用有详细的论述。《龙韬 ? 论将》将“勇、智、仁、信、忠”“五材”作为贤将的标准, 提出需对将帅进行考察, 若不称职则坚决撤换。给予将士权力, 帮助将帅树立权威。此外, 《文韬 ? 兵道》有言:“凡兵之道, 莫过于一。一者, 能独往独来。”表明将帅需“能独专而不制”。

第五, 关注军事后勤。《六韬》非常关注军事后勤, 《龙韬 ?王翼》中明确指出在军队的指挥机关当中必须要有一定的后勤人员, 如“方士”、“法算”, 且有明确分工和职责任务。告诫统治者须“民不失务”、“农不失时”, 表明经济才是国家正常运转的保障, 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加强军力。此外, 《六韬》有言:“秋刈禾薪, 其粮食储备也。冬守仓廪, 其坚守也”, 详细论述了粮食的供给问题, 讨论了军队的“粮道”策略。

第六, 具严明的军法、军规。《六韬》中严明的军法、军规, 《虎韬 ? 略地》有言:“无燔人积聚, 无坏人宫室, 冢树社丛勿伐, 降者勿杀, 得而勿戮, 示之以仁义, 施之以厚德。”针对“赏”、“罚”, 《六韬》指出必须赏功罚罪, 《文韬 ? 赏罚》有言:“凡用赏者贵信, 用罚者贵必”。此外, 《龙韬 ? 将威》有言:“杀及当路贵重之臣, 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 是赏下通也”, 表明执法需公平。这样才能真正激励将士, 激发将士奋勇杀敌的积极性。

第七, 先进的军事训练方法。《六韬》比较注重部队的训练, 《犬韬 ? 教战》有言:“使一人学战, 教成, 合之十人;十人学战, 教成, 合之百人;百人学战, 教成, 合之千人;千人学战, 教成, 合之万人;万人学战, 教成, 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 教成, 合之百万之众。”此训练主要是以一教十, 以十传百, 以百至千, 最终延至整个部队,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此方法在《吴子》、《尉缭子》当中都有提及, 由此可见, 此部队训练方法在战国时期便已普及, 推动了军事训练的进步。

第八, 战法的阐述。战国时期, 随着新式兵器的投入,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各国兵学家们也越来越重视战法的研究。针对战法, 《六韬》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论述, 且其篇幅较多、分析详细、范围较广。如《豹韬 ? 少众》有言:“以少击众者, 必以日之暮, 伏于深草, 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 必得大国之与, 邻国之助。”《六韬》中还详细论述了野战、林战、火战、伏击战、突围战、攻坚战等战法的队形、阵法,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强可操作性, 可应用于实际战争当中。

第九, 总结各兵种相互配合战术。车、骑、步等各兵种相互配合进行作战是军事行动的一种特色的作战方法, 《吴子》、《孙膑兵法》当中虽都有提及, 却不如《六韬》具体、深刻 [2]。《犬韬 ? 战车》有言:“步贵知变动, 车贵知地形, 骑贵知别径夺道, 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各兵种的特点及作用大不相同, 其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也不相同, 只有合理配置、相互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犬韬 ? 战车》有言:“死地有十, 其胜地有八, 为将者需明于十害八胜”, 表明身为将帅者明白如何趋利避害。此外, 《六韬》结通过对长期战争实践进行总结, 详细论述了各兵种的配合战法, 在实战当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结语

《六韬》详细论述了战法、战术,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一般将领而言, 《六韬》可谓是一部良好的军事教材, 其可随时指导将领的行动, 将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 针对《六韬》, 最关键在于研究其军事战术和战略,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军事行动当中。

参考文献

[1]白立超.《六韬》兵学思想论析[J].滨州学院学报, 2013 (05) , pp.66-67.

篇4: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

企业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企业的最终命运。如果一个公司想实施的任何市场策略与它的企业文化不相吻合,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无论这个战略的内容是市场营销或者其他方面,如果这个战略方案与它所属的企业文化不相一致的话,这个战略就只能是一纸空文,而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1:管理、战略战术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与推动

美格科技近年来,在业内和市场上频频引发高度关注,其事业平台制与移动服务网的推出更是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反响与兴趣。在美格,其管理以及战略战术与企业文化是相互融合与推动的。

美格的企业文化重要表现为“三简”原则。对于“三简”原则的理解,美格负责人这么解释:“专注事情的本质才能处理好一切,越简单越优秀。‘三简’中第一‘简’,就是做人要简单,关系太复杂不利于大家共心协力;第二‘简’是做事要简捷,就是把事情都扁平化,做简捷扁平化的具体管理;第三‘简’,则是作风要俭朴,把钱花在刀刃上。”那么美格的企业文化和其管理制度及企业战略是否配套呢?对此,美格负责人表示,美格过去两年里所做的渠道扁平化、服务流程简单化正是“三简”原则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企业在市场投入方面美格倾向选择分出一部分的市场投入费用,用来建设跟客户利益产生关系的窗口。这也是美格企业文化中作风俭朴的表现,即钱要花在刀刃上。而美格也承认,这点在做市场、做管理上都起到了很明显的帮助作用。

如此看来,无论是IT行业还是传统行业,无论是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离开了执行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做事风格、实施效果以及发展前景,影响企业战略战术的实施。

案例2:和鑫企业文化建设引领战略战术完美地实施

近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和鑫电器有限公司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2003年公司完成产值上亿元,利润上千万,被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授予“民营科技十佳”、“民营规模十佳”的“双十佳企业”的称号。和鑫电器董事长胡岗认为,和鑫健康快速地发展得益于和鑫企业战略战术的完美实施,而战略战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完美实施关键在于和鑫电器自始至终都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最终铸就了今天苏州和鑫电器的辉煌。

“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演变,而作为高科技企业,和鑫电器就必须走上高层次的管理楼台——文化管理。文化是明天的竞争。一个企业只要有灿烂丰厚、内涵隽永的企业文化,就可以支撑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成为中流砥柱。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胡岗叙说着企业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企业战略战术的实施

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企业战略战术的实施、影响各个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雇员的行为和态度,企业品牌的经营管理战略、行动策略及品牌效益;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健全与完善和变革的管理及其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市场营销、产品与服务、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等。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在企业文化观念的作用下所采取的生存战略战术,即企业在经管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方法和企业的行为所必然产生的结果,这包括企业的常规工作、工作程序、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及内部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战术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战术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二) 企业文化是战略战术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严格地讲,当企业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强化。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战术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战术做出反应,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很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战术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战术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

篇5:服装品牌经营的战略战术

一、规模化经营,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其

二、提高单店产出质量,追求高利润,维持品牌的持续增长。单品牌的乏力已迫使企业开始选择多品牌路线,尽管如此,大多数企业仍是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考虑的。

所以在以后几年,中国企业很难达到品牌领导型和市场领导型企业的水平。目前,中国企业选择品牌战术性经营是理智的。应该说中国企业现在是处于战略性准备阶段而不涉及战略上的实质问题。

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服装企业的资本规模是“小巫见大巫”,美国的GAP年销售额高达110亿美元,所以中国目前仍以规模化经营为主,最重要的是充分做好战略上的准备,为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逐步完善、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不可走得太快。中国企业只可超前一步,绝不可超前两步。

篇6:商业街建设的战略、战术研究

廖沧辉

摘要:从加强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分析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目标,阐述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步骤,对研究与开展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并加强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战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商业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一种面向国内外市场,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开放型企业制度,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改善了银行的经营管理,同时大大开阔了银行员工的视野和胸怀,也为金融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搏击驰骋的广阔天地。国内现阶段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而且还必须依靠企业文化建设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针对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通过不断地导入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育员工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优秀团队,才能为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才能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因此,构建与大力实施有核心竞争力的银行企业文化,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和激励全体员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提升企业的形象,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当今世界上的知名银行都是从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出发,提炼形成有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价值理念培养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品牌制胜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使银行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银行特点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是银行广大员工长期以来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统一现有员工思想、振奋员工精神、凝聚和塑造员工队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银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以准确的经营发展策略和良好的机制建设,在大力拓展市场、强化内部管理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优良社会形象和高素质团队,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创造出优异经营业绩。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中的精神凝聚、文化融合、形象推广、机制激励和业务推动作用将日益显得紧迫与重要。因此,为进一步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团队精神和员工凝聚力,制定切合银行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规划,深入传导具有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银行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要按照高立意,低起点,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创新性、长效性”,才能把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抓出成效。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文化管理认为,在人、财、物诸因素中,人是首要的因素,人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息息相关,立足于员工队伍的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因此,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最核心的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把人的因素摆在企业管理的突出位置,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时代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树立一流的企业形象,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到有利于银行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

(二)必须坚持服从和服务于银行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银行的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发展目标、经营战略、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队伍状况的实际出发,并考虑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银行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文化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既体现先进性、导向性要求,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推进银行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三)必须坚持重在创新。既要继承银行企业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当前实际,更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在银行的统一要求下,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对企业文化进行充实、提炼和创新,进一步突出特色,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符合银行发展的要求。

(四)必须坚持重在建设。要以深入宣传贯彻企业精神、核心经营管理理念及银行标识为突破口,以企业文化建设带动和推进员工队伍的观念转变和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努力促进员工队伍的全面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构建宣传银行发展成就的平台,不断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必须坚持员工广泛参与。员工的广泛、积极参与,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要通过广泛宣传,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基本知识的教育,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形成强劲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让全体员工消化吸收,真正提高员工的素质。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下,建立起适应当前银行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反映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增强银行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银行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银行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银行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具体说来,(一)核心理念深入人心

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使全行广大员工正确理解和把握银行对外宣传语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深刻内涵,增强员工对银行历史使命和核心理念的认同感,实现个人价值追

求与银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自觉投身银行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形象标识统一规范

要制定与实施《银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手册》,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统一各项视觉表征,统一办公事务类用品、广告宣传类用品、公关事务类用品的制作,充分体现银行作为一级法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三)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注重行容行貌及营业办公环境建设。营业场所布局统一,环境整洁舒适,服务设施齐备,安全保障有力;有良好的办公环境,有基本的学习活动场所,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有规范的着装要求和明确的行为准则要求。

(四)人际关系和谐顺畅

全体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敬业精神,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各级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部门间、员工间关系融洽,民主氛围浓厚,内部和谐,凝聚力强,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局面。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银行企业文化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性要求,银行文化建设应在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态文化三个层面上,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向前推进。

(一)加强观念形态文化建设

银行观念形态文化主要包括新时期银行精神和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准则的核心内涵。

1、大力宣传和弘扬“以人为本、创新进取、团结奉献” 等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和“诚信为本、2、建立企业文化行为准则体系,使员工形成勤于工作、敏于创新、敢于竞争、勇于战胜自我的工作风貌,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跨部门弹性组织活动,倡导“沟通、协作、分享、感恩”,强化执行力文化的培育。

3、树立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内部经营管理等各个层面,始终围绕和体现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使各项工作都能把着眼点放在人上,深入倡导和实践“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激发人、造就人”的核心文化,打造优秀团队,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4、秉承智慧经营创造财富策略,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在不断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使创新文化深入贯穿到银行内部系统、组织架构、产品研发、管理模式、营销策略、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有效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

(二)加强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制度行为文化是观念形态文化的动态反映。加强制度行为文化建设,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证,对银行和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并把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作为弘扬新时期银行精神、培植企业理念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1、建立完善员工行为规范,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职业素质。

员工良好行为的形成,既要靠教育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进行规范约束。要以银行精神和银行文化核心内涵为指导,按照银行一贯推崇的要求,根据岗位要求,健全完善《员工守则》、《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员工岗位职责》等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不断完善符合银行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的各项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以规范的制度和流程指引工作运行和业务开展,强调工作过程的把控,强化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对各级员工的监督和约束,使之成为员工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管理、竞聘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员工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考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力度,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岗位能手等实行重奖,以激发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到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

3、健全和完善员工学习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员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培训。要优化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银行改革发展需要的员工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内外部的优势,搞好员工的学习培训,采取脱产轮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4、建立培养选树典型制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

培养与选树典型是银行的传统和优势,要将典型培养、选树、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培养选树典型既要能体现银行精神、展现银行形象的重大典型,又要能体现岗位特色的岗位明星,充分挖掘体现银行精神和银行先进理念的模范人物及典型事件,形成银行文化的品牌资源,发挥先进典型对员工的示范导向作用,在员工队伍中形成学赶先进、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物质形态文化建设

物质形态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创造的物质成果和各种文化设施的总和,主要包括各种银行产品、设备设施、生产环境、文化阵地、企业标识等内容。

1、打造银行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要充分利用实践锤炼形成的队伍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力争强化与创造出反映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科技创新水平和开拓市场能力的产品、技术、服务品牌。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和形象扩张力,塑造银行良好信誉和形象,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强化银行统一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严格遵照银行统一标识、用品、品牌、广告等,以此规范并影响员工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银行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进一步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与提高员工的办公环境和学习娱乐设施,不断改善与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努力把银行建成环境优美、秩序良好、文化繁荣、员工凝聚力强的精品商业银行。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把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礼仪和文体等活动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展示银行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作为密切员工关系的重要纽带和加强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要开展入行教育、任职宣誓和各种形式的礼仪活动,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行歌。要积极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活动、重大节庆活动、送温暖活动、领导拜访慰问活动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展示银行良好形象,使广大员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

银行各级领导尤其是银行主管要担负起企业文化推动的第一责任人,要成立由银行高管、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和各业务部门主管组成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承担银行文化建设的规划制定、宣传引导、活动组织和持续推进责任。要充分调动综合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和党、团、工会组织的群众发动、思想沟通、意见反馈的桥梁纽带作用,齐抓共管,共同致力于企业文化在全行的深化建设。

(二)为企业文化建设骨干人员搭建成才平台和职业发展空间,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培育和选拔人才,组织和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人才队伍。要建立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加强对骨干人员的培训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和水平。

(三)实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把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其应具有的文化素质作为员工招聘、评选先进、职务晋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与要求,按照一定比例投入企业文化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企业文化宣传贯彻、人员培训、文化设施的建设、企业文化工作奖励等工作。

六、企业文化实施的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进行,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启动推进阶段

主要工作是整合文化资源,提炼并初步确立以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理念系统,重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制定员工行为规范,同时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灌输核心经营理念。

主要工作内容是:

1、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战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方针与方案,协调、检查和监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2、整合提炼企业理念,形成员工行为规范。对银行原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提炼,从中提炼出银行的理念系统与行为规范,编制银行企业文化手册。

3、全面导入银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4、修订完善与企业理念相悖或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

5、培训企业文化建设骨干力量,普及企业文化知识。

(二)逐步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是巩固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进一步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工作内容是:

1、在全系统推广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网络。

2、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银行企业文化核心内涵进行宣贯和推介。

3、推进学习创新型组织的建设。要立足于改进员工的思维模式,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和学习环境,培养员工不断超越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银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形成学习与创新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4、培养绩效导向的经营理念,树立资本价值观念、成本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银行的各项管理工作人性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5、促进员工个人价值观同企业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要深化人力资源和绩效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价值观。

(三)总结提高阶段

主要工作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宣传,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使银行企业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银行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主要工作内容是:

1、对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全面评价,分析现状,总结成果,表彰先进,巩固成绩。要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认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找准工作差距,制定改进措施。可以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等形式,对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

2、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修订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促进内部综合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业务的有效发展。

上一篇:会议经费请示范文下一篇:综合行政执法局2020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