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读书笔记

2024-08-09

马云读书笔记(精选12篇)

篇1:马云读书笔记

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马云已经开始了他对自己高精度预见的发展。而同样是那个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年代,懂得投机的人都成了马云口中的生意人或者勉强的可以并入商人的行列,但挣扎却终究没有避免,因为他们没有使命感,当你的目光你的声音都充满金钱的时候,信任便成为了一种危机。这让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李想,这位和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个人……

听了太多人介绍马云,评论马云,没有比聆听他的演讲更能认识一个真正的马云。马云是一个天才企业家,是一个战略家,是一个狂人……赋予马云的标签远不止上述几个,《马云说》将告诉您的是,马云是一个出色的演说家。他风趣幽默且又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且又富含哲理。

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团队,不断创造着商业奇迹,马云的演讲也确如其名,天马行空,给人以“拨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蕴含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智慧。书中精心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马云在不同场合发表的精彩演讲,涉及创业、管理、经营、营销、融资、团队等诸多方面,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最真实的领袖魅力、人生理想和处事技巧,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样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就像比尔·盖茨已经成为人类创造互联网的杰出代表一样,马云必将成为人类利用互联网的杰出代表。下一个比尔·盖茨就是马云。

篇2:马云读书笔记

《马云传》是一部人物传记,该书记录了马云从出生开始,如何一步一步,历尽艰辛走向成功的,并且深刻剖析了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与方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奋斗、拼搏、向上的马云形象。该书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发,激励我们去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以及成为《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等等,其成就的伟大不言而喻。但是在他成功的背后,也是一波三折,历经了不少辛苦。但他面对挫折与困难,始终没有放弃,才造就了如今的伟大。

马云196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他就经常打架,而且从来都是为了别人打架,他讲究的是义气。他的成绩不是太好,他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也只有学士学位,而且初中高中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校。他参加过两次中考,三次高考,最后一次高考也没有达到本科线,还是在本科人数没有招满的情况下幸运的上了本科院校。

这样一个没有高学历,没有资金,没有资源以及经验,并且对互联网毫不知晓的人,是怎么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呢? 1995年,当时被称为“杭州英语最棒”的马云,被浙江省交通厅派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在美国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刚学会上网,他就想到给他的翻译社做个网上广告。

他把广告发到网上后不久,便收到了六份e-mail。马云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他开始萌生了回国建立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想法。回国当晚,马云约了24个做外贸生意的朋友,给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结果有23人反对。他思考了一晚上,他最终还是决定要试一试,哪怕所有的人都反对。正如马云所说的,“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多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于是马云想方设法凑了一些资金,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在一开始,网络并不是很普及,他被很多人认为是骗子。但是马云并没有放弃,凭着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二年的销售额就突飞猛进。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他放弃了“中国黄页”,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并且这次创业,给了他很多经验与心得,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又经历了一次失败之后,马云回到了杭州,筹集了五十万元资金,下定决心要再搞一番事业。于是,阿里巴巴诞生了。如今,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成就了阿里巴巴王国。

纵观马云的创业史,不难发现,他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成功之前,他有过两次失败的经历。但是,这一切挫折与

困难险阻,并没有让马云放弃自己的梦想。回想到他曾今两次中考,三次高考的经历,更加证明了,马云是一个不甘落后,永不言弃的人。是的,如今的我们,也正接受的挑战,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变要有不离不弃的精神,有些困难,看上去是困难,但在自己的坚持之下,也必定会跨过去。

其次我认为,要想成功,也同样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当年互联网在国内并不普及,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但是马云却通过一次偶然的接触,想到了创办“中国黄页”,直到最后创办“阿里巴巴”成功,这一切与他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创新精神都分不开。他成功的把握住了网络的发展趋势,并且大胆的尝试,才使得他成为这一领域的开山始祖。

当然,自信一直都是做各种事情最基本的前提。在马云曾经提出互联网想法的时候,面对如此多的反对,以及外界的谩骂,他始终没有动摇,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信心。在创办阿里巴巴的第一次会议上,马云就要求全程摄影,并以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即使当时很多人认为马云很狂妄!

马云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有人认为,他比我们早创业十年;也有人说,他不过是运气好罢了;还有人说是机遇帮助了马云,只是更多的人没有遇到机遇而已。可是,又有多少人经历过两次中考,三次高考的洗礼呢?又有多少

篇3:马云读书笔记

我创业永远挑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做, 挑最容易的事情做, 挑大家都喜欢干的事情干。最重要的事情, 最难做的事情, 留给别人。

我不是说假话, 我书读的真不太多。我跟书院邀请我说, 我书读的真不太多, 做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 但是跟你成功以后很有关系。我看到很多人成功跟读书没有关系, 都很成功。但是成功人士他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 而且会滑得很惨, 我们看了太多这样的案例。我觉得读书要会读, 我不算会读书的人, 但是我争取做一个会读书的人。因为有时候我在公司里碰上很多人特能读书, 属于智商很高, 情商极低, 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我把人当书看, 我碰上任何一个人, 不管他怎么样一个人, 我都很欣赏他。我总是从, 这哥们挺逗的, 还有这样的想法。而且绝大部分的书, 我看了前面几页基本上能猜出后面几页, 后面故事基本上我能猜出来, 所以我大部分看了会扔掉, 当然金庸的书我是永远猜不出来, 我觉得特别好玩儿。

人生你是很能看, 我自己觉得我们公司至少24000名员工是24000本书, 各种各样的, 他们每个人人生阅历, 他们每个人碰上一个事情, 碰上一个问题怎么处理都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座每一位年轻人, 看书固然重要, 但是看人, 和人相处更为重要。我记得当年淘宝跟易贝竞争, 有几个朋友给我一本书, 说马云, 这本书必须得看, 你看了这本书, 你才可以打败易贝。易贝出了一本书《完美市场》, 指易贝当年怎么打败了雅虎, 我把这本书扔到了垃圾筒, 我说希望有一天易贝看我们怎么打败他的书, 因为你看了以后你基本上会按照这个路径走, 你会太了解他, 以及别人怎么打的, 你最后越走越悬乎。

看书有一种乐趣, 读了以后觉得挺快乐的, 哈哈一笑, 或者号啕大哭一场。但是我看书让我背诵几段, 还要讲几段, 我是做不到的。我这个人脑袋小, 我要懂得小脑袋合理运用的方法, 就是东西得忘得快。读书多像电脑一样, 电脑不是程序装的越多, 应用装的越多电脑越灵活。程序装的越多, 电脑跑的越慢, 我脑袋小, 沈国军转一圈我已经四圈半转回来, 只能跟人家比谁快。

另外, 看书真是看啥补啥, 有人说马云你给我一批书单, 我看你看什么书, 我好好看看。我说第一, 我真不怎么看书。第二, 我喜欢你未必喜欢, 我就喜欢看小人书。有人说马云你怎么喜欢看金庸小说, 我真喜欢看金庸小说, 喜欢, 没有对错。所以看书你觉得喜欢看, 我们隔壁老沈多勤奋, 天天看那么深奥的书, 你找两本你一定瞎了。每个人只挑自己感兴趣的书。我创业永远挑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做, 挑最容易的事情做, 挑大家都喜欢干的事情干, 最重要的事情, 最难做的事情, 留给别人。这是实话, 这是创业的一个秘诀,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人生多累, 你有一个老板已经够累了, 没有老板就希望做自己开心的事, 又挑一个隔壁老沈看的书, 你更累。人生苦短, 读书是给你带来快乐, 不是给你带来压力, 读书更不是比谁看得书多就行, 未必。我们公司也好, 外面看了很多年轻人博览群书, 我很钦佩, 像活字典一样。你问他王安石变法哪一年?1069年, 多少乘以多少, 弄一个计算器就可以了。

篇4:马云“读书无用论”不能当真

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11月19日《北京晨报》)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做如此偏颇的倡导,值得商榷。马云是极端个案,他的成功像辍学的乔布斯、比尔盖茨一样不可复制,而且在全球成功企业家里,更多的是通用公司前传奇CEO韦尔奇博士那样的高学历人才。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优质师资资源的不平衡和匮乏,行政化体制下的功利化泛滥,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愈演愈烈。2011年,中国至少有57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对上大学好好读书的传统观念产生了怀疑。更重要的是,在实用主义哲学牵引下,即使有人读书,也是功利化阅读。从帮助升学的课本和教辅读物、各类俗称成功学读物,到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舌尖系列、真假难辨的健康养生读物等,充斥着各大畅销书榜。也许,强调实用、摈弃人文的国家也会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很难持久,也会崛起,但姿态很难优雅。

正如一个人能否成功可能由情商和人脉左右,但人生的质量和生活的品位却往往由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决定——比如读书,比如艺术,比如信仰。与其说成功人士马云的“读书无用论”在点亮年轻人成功路上的明灯,不如说再次为这个人文素养缺失的时代敲响警钟——如此尖利,如此令人肝颤。

篇5:穿布鞋的马云读书笔记

《穿布鞋的马云》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真实”,没有像诸葛亮一样呼风唤雨的神化和名人说什么都对的热捧,而是从一个平凡的英语老师角度出发,

把马云这一路上创业坎坷、欢笑都真实的记录下来。作者在书中毫无回避地评述和记录了马云过去的创业细节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失误”,同时还竭力复原创业者更多的观念、事实与场景,让一个真实的马云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其他相关书籍中,确实很少能表述主角的“失误”,成功固然可喜,但是创业教父的“失误”才是真正无价的经验,才是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在读完《穿布鞋的马云》后,让我感悟很深,自己总结后有四点:第一:年轻人要敢于创业,要用于承担相应的责任;身边有很多朋友在做微商和网店,虽然谈不上大创业,但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尝试,我们不是“富二代”,但我们可以做“创二代”。年轻人创业,不单指自己进行个体单干,实际上在企业工作也是在为自己创业,为自己将来的成就在打拼。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不计较后果,不过多思前想后,敢于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实践,哪怕有时候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也要勇敢迈出这一步。如果说迈出这步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如果你不敢迈出来,那你就永远也尝试不到成功;相反,即使这种尝试最后以失败告终,也没什么可怕的,大不了重头再来。第二:量变引发质变,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都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美梦,却很少静下心来慢慢累积自己。脚踏实地才能成功,在公司,领导总是教导我们:年轻人,工作要沉下心来,现在仔细想确实如此,没有前期经验、人脉、能力这些量的积累,哪来的最后成功这个质的升华。

成功不能急于求成,马云的阿里巴巴运筹五年,融资两次后,才最终实现赢利。这个事情使我不那么焦躁。连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要实现盈利都需要一段发展时间,更何况我们。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也指明了我们现在要走的路。这个时候的耐心和坚持,是一种品格。

第三:错误要敢于面对,马云不是圣人,他也会犯常人所犯的错误,在阿里巴巴过度膨胀而导致决策失误中,马云并没有回避这个错误,而是斩钉截铁的面对并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保住了企业。这种精神实在可贵也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担当责任,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才能成为公司真正需要的全面人才。

第四:居安思危,阿里巴巴企业一个重要的至今影响中国电商的项目-淘宝网是如何成立的呢?当时在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后,马云并没有自喜成功,而是用长远的目光看到了未来电商的发展趋势“C2C”,并树立的自己未来的战略威胁对象“EBAY”。最终,居安思危的马云打败了EBAY,确定了淘宝网主宰未来的C2C电商平台。

试想,如果当年马云在拥有阿里巴巴的成功后没有在继续去探索,可能他可以把阿里巴巴做得更好,但他绝对成不了中国首富。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学习马云居安思危的精神,不要想着每月拿拿工资就日子就混过去了,公司在进步,你也需要进步,如果只是原地踏步,必定会被公司和社会所淘汰。

篇6:这才是马云读书笔记

用缩小自己的方式去赢得更大的空间。

在公司里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哪个没有把脸皮当拖把拖过,拖过你就不会不懂装懂,就会脚踏实地。

大落大起的两个典范“史玉柱”“乔布斯”。胜利的V就是大落大起。获取信息最廉价,甄别真假最昂贵。

既然有些错误时必须犯的,那越早犯越好。

有影响力、有钱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远、宽、深、独特、远见

篇7:《马云的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的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的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不容易,许多人应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空了起来,之后要不断为这个放大的或架空起来的自我浪费许多精力。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才华。

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其实对我们每个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在学校我们也要学会如何与同学融洽相处,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帮助她人分担一些,而且学会做人,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前提要求。

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幸福观它不是短暂的情绪体验,而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一个人是否幸福,要看她对人生态度的选择。

“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也是马云成功的原因之一。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是正确的时,就不要管他人如何议论,太在乎

他人的看法只会让自己一事无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旦确认了一条认为正确的道路,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如果别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将其作为参考,但绝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他的讲解中,我也体会到怎样才能不被别人的意见左右,坚持走自己的路。

首先,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在遇到事情时,无论是自己此前曾今遇到过的,还是没遇到过的,只有相信自己能解决,才不至于没主见。而且自信的人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见,只是把别人的意见当做参考,最后的决断还是有自己做出。同时要注意自信不能变成盲目的自大。

其次尝试分析生活中的某些事并多读实用性强的书籍,多交知识面较广的朋友。

最后要先想好再问别人,在拿不定主意时总想问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了,遇事有主见的能力就会下降,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没主见的人。

通过马云的事例,想要让自己毕业后在就业上有优势,就必须保持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的精神,提高自我能力。

一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勇于向前辈求教,也可以看他们地言行,或者给他们做助手,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更新和充实原有的知识,以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二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注意读与思的结合,读书只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也要注意与问和实干相结合,从而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三要尽量学习一门外语,如果没有时间,可以重学过得英语,不用再找一门新的语种学习,把英语学好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毕业后,在工作中都有机会接触到外语,语言可以成为我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

四是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幼师的专业包括舞蹈、钢琴、声乐、幼儿游戏等,这些技能对于我们进行课堂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是需要改革的,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灵活的。虽然上课前会备课,但要随着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即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有效的上完一节课。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股“说做就做”的急脾气,他们从来不等待机会,而是寻找机会,其实成功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柳暗花明”,从而摘取了成功者的桂冠;有的人因为与机会擦肩而过,从而“山穷水尽”,遗憾终身。机遇可遇不可求,敏锐、勇敢果断的人才能抓住它。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一定要适时出击,不要只有想法没有行动。

我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我真后悔没有抓住机会”。这些话真是很悲哀的了,里面包含着说话人无尽的悔恨,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这些话没有任何价值,要想永远与这些话说再见,那就应该吸取教训抓住一切机会,不让自己后悔。

在幼师,每个同学的生活方式都不同,面对各种技能课,有的人会说没时间练琴,没时间跳舞……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就会有。喜欢看小说的同学,少看一些,整天盯着手机对眼睛也不好;喜欢逛街的同学克制一下,必尽我们现在花的钱都是父母辛苦的血汗钱……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不会成功。现在不练琴、不跳舞,你可能会觉得大学过得很轻松,但日后要用到它们时,就会后悔当时练得太少。想学好它们,就一定要付出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取得成功,但不采取行动就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就算最后失败了,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地说“我付出过努力了,我没有遗憾。”只有行动才能把心动变成现实,只有切切实实去做,才能一份耕耘得到一份收获。

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速度赢得对手。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速度几乎决定了一切,可以说竞争是“跑得快”的游戏。在变化最快的市场竞争中,速度已经起到决定作用,执行力决定成败。

马云1995年成立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从北京回到杭州重新创业,同年3月阿里巴巴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市场上

C2C领域的老大,“淘宝网”、“支付宝”、“阿雅联姻”的出现同样体现了“马云速度”。

从中我知道了要想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弄准当前行情:现在社会紧缺幼师人才,幼儿园的师资

配备严重不足,很多幼儿教师是转业人员从事。

2、掌握变化因素:现在的市场变化极为迅速,要及时掌握

各种变化因素。

3、做出准确判断:在准确了解市场等多种因素后,就要对

未来的市场走向作出一个准确判断,为积极的行动做好

准备。

4、积极行动:“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吃到虫子,就会被别的鸟吃掉”

篇8: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9:马云读书笔记

一些厂商说,好吧,你们不是喜欢智能手机吗,我把汽车给你变成一部智能手机。他们给汽车装上了触控屏幕,请求手机app的开发者为这块屏幕改出一个定制版。这就是被很多人嘲讽的“安卓+大屏”模式。

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带来好的用户体验。汽车是第三空间,但相比家庭和办公室来说,人们在车里停留的时间并不算多。用户需要的是将习惯的互联网服务延展到汽车里,而不是一切要在这里重新开始。比如,早晨上车后,我希望把刚才在家听到一半的罗辑思维继续听完,而不是在车载的大屏幕里重新寻找、下载节目,从头再听一遍。

智能手机+四个轮子?

7月,阿里、上汽联手发布了合作开发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阿里并没有把智能手机的模式直接复制到汽车上,荣威RX5的YunOS for Car放弃了那套桌面+应用商店的智能手机体系。

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王坚的讲话中,有一句话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讲Web时代到了移动互联网,大家都在讲app,如果你是个开发者,在这辆车上app又不见了。”

不仅app不见了,安卓手机必备的桌面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YunOS for Car推出的地图即桌面的设计。

我在试驾过程中发现,地图,从过去一个需要上车后特意从桌面打开的应用,变成实时在操作系统后台运行的基础服务。在驾车行驶的过程中,地图不仅会根据车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还能在地图UI上推出弹出服务,例如预约咖啡等等。

简单来说,阿里放弃了最容易的模式:把智能手机上的YunOS复制到车上。估计即便阿里想这么干,上汽也不答应。上汽之前就有自己的inCarnet车载系统,还在荣威360里支持了CarPlay。

YunOS for Car团队思考了用户使用汽车的逻辑:开车出行,始终是基于位置需求服务的。经过讨论,他们决定让地图承载所有的服务。上车后不在需要你打开手机或车载系统,在桌面中找到地图应用,点击打开。只要汽车已启动,地图服务就直接呈现在你眼前。

而根据不同的位置,车载系统会提供不同的互联网服务。YunOS for Car希望能像实现KK描述的那样,在用户需要的时候自动弹出相应的服务。它已经放弃了app 体系和对安卓系统的兼容,提供基于LBS、数据和云计算的汽车互联网服务。

这让我想起智能手机市场,曾经的Web APP和Native APP之争。由于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高频次需求,最终Native APP获得胜利。而在汽车这个硬件上,阿里押注了云服务。

智能手机并非照搬 PC +互联网那套东西获得成功,而是基于自身特点+互联网,才成就了移动互联网的辉煌时代。逻辑类似,我相信汽车想要迎来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复制智能手机的模式也走不通,需要找到自己的路径。

账号体系带来个性化体验

阿里拥有中国最好的个人账号体系,以及颇具实力的云服务。这很容易让我联想起谷歌。

基于账号系统,谷歌把自己的多种互联网服务和安卓系统打通,在手机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当你的Gmail收到购买机票邮件后,谷歌就会适时通过安卓手机,提醒你该出发乘机并推送给你登记口等航班信息。谷歌越来越像一个了解你的智能助手。

阿里账号的优势主要在电商和支付,在其他互联网服务方面支撑的不够。不过通过不断收购,地图、音乐、视频服务都被塞入到这个账号体系。

阿里的模式会和谷歌类似,从用户数据中提炼出个性化的服务。这样的用户体验就很有人工智能的感觉。谷歌已拥有智能手机市场的巨大份额,阿里决定抢夺汽车这个市场。

试驾荣威RX5体验到,YunOS for Car上账号带来便利目前主要还在支付。用账号体系带来不同设备间统一、连续的使用体验,这是YunOS for Car之外一般车载系统做不到的。不过想要享受账号体系的便利,就要吃阿里全家桶。不知道YunOS for Car未来会不会向其他互联网服务开放?我猜,嘿嘿……

阿里想当谷歌

阿里曾努力在智能手机市场建立一个自己的平台,但目前来看几乎已经没什么机会了。这里是安卓和iOS的天下,缺少应用体系的支持,即便像微软这样的巨头砸下巨资,也难有实质的斩获。所以在手机上,YunOS也不得不内置虚拟机,完全兼容安卓应用,以此获得生存空间。

这时,阿里开始着眼于下一个时代——后智能手机时代。

硬件产品和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大多数硬件和智能手机不同,使用频次有限,用户需求也都在某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下,而不像人们无时无刻都需要手机。阿里重新思考了硬件和互联网的关系,发现在有限的应用场景下,安卓最大的优势——丰富的app资源——被大大弱化了。可以通过预装、云端的互联网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而不再需要一个庞大的应用商店体系。

汽车这样一个急需互联网服务和应用場景特殊的硬件,得到了阿里的重视,被认为是YunOS系统获得成功的新机会。抹去了兼容安卓应用的部分后,YunOS for Car成为一个独立、效率更高的操作系统,再通过阿里的账号体系打通了地图、娱乐、支付等一系列互联网服务,阿里得以把自己的资源串联起来,打造出一个完整汽车信息系统平台。

但阿里毕竟不懂汽车产品,或许还有在智能手机市场失利的心理阴影,所以他才会跟上汽紧密的合作。双方联合成立了一支1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然后由该基金投资了阿里上汽的合资公司——斑马。

这家由阿里和上汽的工程师团队组成的合资公司,专门开发YunOS for Car这个产品,希望能通过荣威RX5这辆互联网汽车,展示给整个汽车行业。和上汽的合作限制期后,阿里的野心是在更多品牌的汽车内安装自己的云服务平台,从而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谷歌”。但斑马身后的上汽股份将会成为它进入更大市场的障碍,阿里需要有更好的办法获得其他汽车公司的信任。

篇10:《马云传奇》读书心得

马云是一个时刻充满激情和自信的领导者,光看他的外形并没有令人刮目相看之处,而且他看起来是那么那么的普通。那他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使现今“阿里人”——以前的创业元老们对他惟命是从,甚至在“阿里巴巴”面临资金短缺类似种种问题,近乎倒闭的时候也不离不弃。在我看来,他是睿智的战士。“阿里人”喜欢武侠,当然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呈现出了武侠人物身上的血性,此中当然包括马云。马云有这样的血性,所以才使得平凡不过的躯体拥有闪光点。有的时候人的性格也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性格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的利与弊全靠个人去衡量啊„„同时,可见为人处事这门学问是多么的重要,或许你的学习一般,若除开此以外,你却有一群朋友在身边陪着,那你还会怕什么呢?

谈及这里,不得不说说“阿里巴巴”的艰难创业时期。正值计算机的出世,网站对于完全处于计算机文盲的国人,字典上根本没有“电子商务”这四个字,可以说“阿里巴巴”的雏形是最早的中国黄页。在起初创办“阿里巴巴”的三年里,阿里的工作室就是马云的住处,说白了只是租用的公寓,那么的一小间。创始人们当时所处的环境,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极其残酷”。十几个人挤在三十多平米的房间里,整日整日地摆弄着共同的梦想,有时他们轮流加班到天亮,十几个人就挤在这小小的容身之所一整晚。每天早上,没有在所谓的“办公室”睡的同事,一走到办公室的门口就不知道下一步该蹋哪儿了,横七竖八地睡着十几个人,但他们不会嫌弃彼此,不会因为现在的恶劣环境而对自己的坚持有任何决心上的动摇,反而苦中作乐,时常幻想着电子商务未来的辉煌年景。我一直不明白,怎么会对未来的事情有这么准确的预测呢?有些人走到大学的尾巴了才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而我呢,也是对事情后知后觉的时候多。是不是成功的创业者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呢,而那些对于平常人而言遥不可及的奇思妙想,又是不是不可复制的呢?我不想去相信这点,因为我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它赐予人的一切都是均等的。可能你不曾拥有的而别人正在享用的,并不是永远不属于你,而是隐藏在你生命的某个时间点,正等待着你去发现。正如我很欣赏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写的刚好与这不谋而合——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很多人往往就死在明天晚上„„

篇11:马云鹏读书演讲稿

有两句话我一直抄写在我最珍爱的笔记本上,时常涵咏,感受至深。一句是“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一句是“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中国是一个崇尚读书的伟大国度,现代教育赋予“师者”新的内涵,它是带有一种文化升值的文化成长。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应当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认为我们拥有文化。而事实上,扪心自问,我们谁敢自称自己为文化人?我们距离文化人的要求可能太遥远了。所以,教师作为崇尚读书这个伟大国度中的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最应该担负起读书的重任,让读书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一、让读书为我们的文化人生奠基

书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因为书籍可穿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发展。一本好书就是尘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常言说得好“室无诗书使人鲁”,是讲不读书的人会变得粗俗;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饱读诗书就会有不凡的气质。如果读书蔚然成风,那么文明和高雅就会相继而至。

读书不单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手段,更是现代人之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生命组成部分。教师的阅读不能仅囿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尽可能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自然科学。也就是具有“面广点深、动态平衡”的T形结构,底蕴也好,学养也罢,皆出于此。要知道,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是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读教相长”,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让我们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由内而外的散发光泽。在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

二、让思考伴随着读书闪耀智慧的光芒

读书是第一位的,而思考是第二位的。只读书不思考,往往是身入宝山空手而返。在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这样认为:读书是借鉴别人的智慧,思考才是产生自己的智慧。我在阅读《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一书后,深深感佩于漪的睿智,钱梦龙的宽厚、魏书生的卓越、宁鸿彬的渊博、蔡澄清的机敏,折服之余,我发现在他们专业成长的共性中,除了勤于读书之外还有另外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课前的独立阅读、思考和课后深刻的反思。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点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灵》一文中也说到,“理性状态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保持

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反思宏观教育,反思教育细节,反思历史,反思现在,尤其要反思自己。

思考从读书开始,做一点笔记。灵感随时闪现。读书时,课堂上,反思中,时时会有你自己的思考冒出来,那就赶紧用你的笔、你的键盘记录下来,哪怕是零零碎碎的几个词,几个句子。因为那是你精神发育的痕迹。

多开展交流。与那些相熟或陌生的朋友相聚在一起,做一次精神的聚餐。当我们沉淀书中,便有朋自书中来,悲愤的屈原,狂放的李白,忧郁的曹雪芹,他们从书中走来,引导我们穿过喧嚣浮躁的尘世,为我们接通那通向智慧与哲理光芒的精神电波。交流是很好的学习。面对面的,通过网络的,只要是真诚的,就会有所启迪,有所收获。即使是闲聊,也会时时有智慧的碰撞。一旦对共同思考的主题发生争执,就会有深刻的东西不断的滋长出来。或许这样的时间和机会是不多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期盼,更有满足感。

三、让写作成为读书思考后的一种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 这话也同样适合我们教师,从真实意义上说,教师的“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学校搭建的一切平台都是外因,关键是教师自己的主动自学发展,这是内因。作为一名教了十一年语文的老师,我十分理解教师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班主任。我们很多人在向生命透支,糟糕的是我们不懂如何偷懒。工作的每个时刻都在紧绷,回家后便全线的瘫痪。我们的确很苦,的确很累。但是,我想:如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疏于读书、懒于思考、拒绝写作,不仅会丧失教师的优势,而且我们将遗憾地看到我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忙忙碌碌年复一年之后,除了一些久积尘封的备课笔记本之外,忙碌辛苦的生活还会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和创新。

写作是苦的,但也是甜的。写作的过程是不断总结人生经验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我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教师的人生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经历多彩而积淀为厚重的过程。当我们惊讶于肖川教授十年积玉的时候,《词林偶拾》、《片面之辞》、《一声叹息》、《说三道四》、《非典时期的日记》„„为我们道出了积累的真谛。是的,“我们无法在人间做大事,我们只能用爱来做小事”。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一如肖川教授般“用真诚的文字,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让生命在习惯的累积中愈发凝重与雅致。

阅读、思考、写作将是我们教师人生的三部曲。三足鼎立,自我成长,我们将轻松上阵。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在闲暇之余,我将继续进行我的读书之旅,将读一些专家、大师的教育专著,继续汲取更多的精华。

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我的情感:

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

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是一片看不够的景,是一腔抒不倦的情。

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目标。让阵阵馥郁的书香在校园萦绕,陶冶你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自由的精神,高尚的情操。

篇12:党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白说》

特地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在接触传媒行业后,一直视白岩松为自己的偶像,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传媒人和个人学习的东西。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读书笔记()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云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马云传》读书笔记05-14

这才是马云读书笔记06-14

马云谈论马云范文05-30

马云演讲04-19

马云启示05-10

马云精神06-28

马云领导07-06

马云采访07-24

马云思想心得05-24

采访马云范文05-16

上一篇:我读书我快乐七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外出学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