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2024-08-11

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精选6篇)

篇1: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作者:承益

文化具有极其深刻而具体的内涵,文化强国建设关键在于搞好内涵建设。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企业运行模式改革都是为文化内涵建设服务的。最重要是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理论文化、中心工作文化、社会文化这六个根本方面,加强文化强国内涵建设。

第一,在政治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全党范围内,从思想认识到实际工作都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思想认识方面,要客观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理论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应对国际关系方面,从速停用“崛起”解释我国在国际上面临的国际摩擦成因,积极正确探讨一个阶段以来国际摩擦相对比较集中的破解办法。第二,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在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扎实、富有成效地推动带后富工作,使共同富裕不仅是遥远的理想,而且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清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政策。要把那些将亲人移送国外而自己在国内做官的政治裸官,那些在国内赚钱而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外的经济裸官,那些已经意志颓废生活堕落与党员干部标准格格不入的生活裸官,都统统纳入到国家法律、组织纪律的严格持续、积极有效的管控之中。第三,在军

事文化建设方面,要继承发扬我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高度重视保家卫国意识的牺牲奉献精神培养。对待国际挑衅势力,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正义立场,给予各种挑衅势力以果断而坚强有力的应对。对于我国南海的领土领海,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已经向全世界对主权作了明确宣示,属于我国固有领土领海范围。对于宣示范围中的绝大部分领土领海,要果断停止使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策略,加强巡逻和警戒,坚决捍卫神圣主权;而对于其中极少部分的领土领海,要清晰明确划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范围,和共同开发的适用对象。第四,在理论文化建设方面,要清晰明确、连续不断确立毛泽东思想在我们党的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切实按照通俗易懂、便于武装队伍、便于掌握应用的原则,理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新概念新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而从思想理论文化建设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凝聚国民精神的作用。第五,在中心工作文化建设方面,就全党而言,坚持以什么为中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根本方向、目标任务、地位作用、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直接关系到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为了确实密切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果断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要把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作为端正党风、凝聚民心、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一条红线,作为大力强化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先进性本色的根本抓手来对待。要全面深刻积极采取有力而具体的措施,不断巩固和密切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第六,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对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重点问题,持什么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效。因而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大力营造敢于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对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超高房价,贪污腐败,理想信念淡化等问题,要只争朝夕,敢于碰硬,大力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敢负责任、助人为乐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内涵建设,对文化强国建设成效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只有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内涵建设,才能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落到实处,使文化强国建设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组织战斗力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确保我们党长期健康和谐执政,国家长治久安。

篇2: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翻阅着这本散发着墨香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我不禁感到振奋和喜悦。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时刻,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选编的《摘编》出版发行,可谓恰逢其时。该书摘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八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党的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为进一步凝聚全党智慧、形成社会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始终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工作作为唤起群众、教育人民、凝聚民族意志、弘扬民族精神的战略任务来抓。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发展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为号角和旗帜,为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从毛泽东同志倡导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江泽民同志号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再到胡锦涛同志强

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个共同的灵魂就是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文化工作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从国际文化发展格局来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从国内改革开放大势来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重温党的领导人的这些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文化建设前进方向,增强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大有裨益。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自觉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有着自己的规律与特性,尤其是文化建设直接作用于群众的思想观念,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与其他工作相比,文化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更为突出,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分析能力、政策水平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努力掌握科学方法,以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摘编》所收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长期领导文化工作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结晶,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追求文化自强的坚定

意志与高超智慧。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再次深入学习党的领导人充满真理光芒的深刻论述,系统把握党的文化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而且更有助于增强遵循文化建设规律的自觉性坚定性。以当前全社会都非常重视的“文化创新”为例,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雷同就成为八股。”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也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胡锦涛同志于2008年指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这说明,文化必须创新、文化离不开创新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规律,遵循了这条规律,文化就发展就繁荣,反之,文化就停滞就枯萎。同时,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时代、贴近生活、服务人民,这是赢得人民、引领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证,同样是文化建设不可违背的规律。今天我们要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也只有不断创新,自觉坚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能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促使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持续迸发。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注重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大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全体人民的道德风尚,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获得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在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社会生活深刻变动面前,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就必须把建设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置于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扭住不放,抓出成效。对此,《摘编》中有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精辟论述。比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江泽民同志也说:“要重视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胡锦涛同志说:“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全党再次学习这些论述,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意义非常深远。

篇3: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一、促进群众文化权益享有水平的全面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公益矿藏丰厚。据《人民日报》报道, 到2012年9月, 农家书屋已建成60万家, 覆盖了全国所有行政村。[1]据新华社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成就显著。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 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乡乡有, 农村电影放映年达800万场, 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此外全国已有1 743家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2]国家花大力气进行公益文化事业建设, 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生存质量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但这些公益事业平台在有些地方存在利用效率有限和闲置浪费的现象个别地方成为常例。这不仅有违建设初衷, 而且也无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 因此对发生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在强化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时, 也要进行深入发掘、利用, 以此提升公益效率。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能提升群众的生存质量、丰富群众的生活内涵, 提升群众的文明层次。文化可扩展人们的生活视野, 拓宽了人们的生活范畴。一些地区发展水平不高, 农民冬闲时有的人选择了赌博活动, 打麻将、推牌九, 败坏风气、疏远感情, 负面影响很大。有了农家书屋后, 大家都去看书。公益文化事业改变了人们不良习惯, 提升了文明层次。农家书屋只是一个方面, 更多的公益文化事业平台利用起来, 对于提升群众生存质量的作用不可低估。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借助文化的助力, 可以满足人们许多需求。特别是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需求中的中高层次需求, 没有文化作为媒介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小伙子有了心仪的姑娘, 姑娘要求小伙子谈吐文雅, 彬彬有礼。有文化平台的帮助, 小伙子就可以学习文化, 学习礼仪, 提升素质, 结果恋爱成功了。这是借助文化平台满足了现实需求。也有现实中根本无法满足的需求, 但通过文化事业公益平台借助文学或者艺术, 在精神体验中得到了满足, 同样提升了幸福指数。参加娱乐活动也可以提升幸福指数, 因为娱乐使人精神愉快,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幸福指数。愁眉不展的人幸福指数必然低, 而笑口常开的人幸福必然高。简单而快乐其实需要大智慧。公益文化事业提供许多娱乐平台, 正确利用能够提升幸福指数。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基本素质。增长知识可以提升人的素质, 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在现代社会文明条件下, 求知欲的满足是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的, 在学习型社会更是这样。用学习的方法提升素质, 既有间接的需求, 也有直接的需求。间接需求是通过提升素质获得其他利益, 直接需求是提升素质就是满足。在更多的情况下, 学习不仅是生存手段, 而且直接演变为生存目的。人们常说:“读书是生活。”“读书是享受。”是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内容, 常常抛弃了功利目的。不管是直接需求还是间接需求, 公益文化事业平台都为提升素质创造了条件, 只要积极利用, 努力学习, 每个人的基本素质都会得到提升。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 对于一个体的人也是这样。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人权, 已经写进国家许多法律性文件里。对于个人发展来说, 一是事业发展, 就是常说的事业有成, 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一种外在发展,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是自身价值的外在展示。二是人格发展, 人格自我完善相对于外在发展来说是内在发展, 使内在人格不断成长、成熟而臻于完善。这都需要借助公益文化平台, 需要借助优良文化的养成。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竞争能力。竞争能力分生存竞争能力和发展竞争能力。生存竞争要求人们在社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找到最佳生长环境, 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竞争中成长优化, 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竞争需要学会合作, 需要不同的合作者,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争取优势, 争取主动, 在多赢中获得机会, 获得助力, 根深叶茂, 勇拔头筹。培养竞争能力需要各种文化土壤的滋养, 包括合作者的文化和竞争者的文化, 无论是为战胜对手和团结盟友, 对对象的文化一无所知都是不可想象的。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图强意识。图强和竞争有些相近, 但二者有别。竞争关注当下, 视角聚焦当前利益;竞争关注环境, 眼睛盯着对手发展。竞争的前提是用当下环境作对比, 从而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图强关注历史, 视角聚焦当前与历史有什么不同;图强关注未来, 眼睛盯着未来有什么发展空间。图强的目的在于创造历史, 把握未来。在更多的情况下, 图强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 虽然也要与环境对比, 要有不甘人后的勇气和劲头, 但需要唤醒自己的爆发力, 不低头, 不气馁, 我不差, 我能行。培养图强意识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华养育, 需要民族先进文化哺育, 公益文化事业平台可以提供土壤和雨露。

二、促成群众使用公益文化平台的行为习惯

建设文化强国, 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当前我们处在十分有利的发展节点上, 一方面, 国家搭建了优良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平台, 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另一方面,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始自觉显现, 在相当多的地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平台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这个平台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闲置浪费的想象未能根除, 甚至有的相当严重。需要我们唤醒需求, 助推发展。

开展系列化活动, 点燃群众使用欲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平台是给群众建设的文化服务平台, 群众不去使用这个平台, 平台建设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 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则落不到实处。如此看来, 平台建成后的第一个任务, 就是把群众引导进来, 让他们熟悉使用平台, 武装自己, 逐步形成一种需求、一种习惯。通过强有力的手段, 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活动中, 受启发, 长见识, 得实惠。为了使群众能够接受平台、使用平台, 可以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分类日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公益性文化事业平台的功能, 掌握其使用方法, 提升群众文化权利意识和维护自身文化权利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开展专题演讲、知识竞赛、平台征文、媒体点评、信息发布、文化讲堂等系列化活动, 强化群众使用平台意识, 提高群众维护文化权利能力。

进行立体化宣传, 助推群众使用浪潮。让群众自觉使用公益文化平台, 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一定的声势的活动外, 有效的宣传必不可少。现在的宣传不是没有, 权威媒体都反映过公益性文化事业平台建设、运行、发展信息。应该说, 宣传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笔者以为, 宣传的声势、力度仍显不足。常规宣传媒体不足, 除了这里提到的几家, 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开展宣传的媒体还不多;已经开展宣传的媒体虽有零星报道, 但缺乏集约整合, 形不成拳头效应。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的良性建设与发展, 有必要整合媒体力量, 形成立体化宣传格局, 可以通过地方媒体开办专栏、权威媒体强势引领、深度报道担当主力、网络媒体广为利用等立体化宣传, 强化群众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使用意识, 让群众知道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是个富矿, 开发它有多方面益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显著期待。

实行多样化服务, 搭建群众使用阶梯。做好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的使用服务, 积极搭建群众使用阶梯, 是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要有亲和力, 没有热情、周到、细致、有效的服务是办不到的。如果缺少亲和力, 那么即使拥有丰厚、优良的资源, 其作用的发挥也必将十分有限。一是提升人工服务水平, 凡有人工服务的平台, 都要开展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 强化其责任心和服务本领,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星级服务竞赛活动, 强调提升群众的满意水平。二是远程服务平台要强化服务管理, 提倡人性化服务, 让群众感到方便、快捷、周到、细致。虽然看不见服务人员, 但却可以时时感受服务的温馨、关爱。这需要很高的服务境界, 而我们的努力就是要达到这一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60万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N].人民日报, 2012-09-28.

篇4: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并对这一新时代国家战略理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策法规、中央部署、具体贯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推进。

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既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文化立国”战略实施过程及其成效的促进,也是中国国内社会道德、环境生态及经济产业等领域现实问题的需求,更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呼唤。

美国“文化立国”战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自然延伸。美国人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国家扶助与控制而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巨头,成为全世界许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资讯来源,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不但维护其文化霸权,而且是其政治、经济霸权的一部分。

1995年,日本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明确提出了日本国21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审美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1]P45-49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內社会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大国诉求而提出的。日本“文化立国”战略实施三十年来,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器等传统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动漫画、游戏业约占国际市场的1/3比例,日本文化俨然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中国经济总量虽居全球前三位,但粗放型经济模式使得中国只能处于全球化生产的末端,中国人因为不拥有核心技术甚至只能凭借廉价的劳动获得微薄的加工费,但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产生了大量的不可逆转的环境毁坏与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在社会层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以GTP高低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以经济收入和物质享受为评判人生成败的价值观,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及文明倒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四大不协调不但削减了物质文明进步所应带给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而且可能会因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摧毁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与社会成果。随着中国在国际上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中国人近百来年来受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逐步得到恢复,文化大国的崛起成为时代的呼唤。一个国家的伟大,首先在于文化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在于文化经济的强大。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内容,通过承载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国内外消费,不仅取得极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提升国内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并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奠定文化基础。

二、“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大致经历了政治立国、经济立国、文化强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1950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虽然有建国初期几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有70年代后期的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蓝图,但整个社会生活以政治运动为主。第二阶段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倡科教兴国,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民族的文化素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422.20百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第三阶段大约始于2006年,成型于2011年,并延续至今。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法律保障、民营准入、并购重组、金融补贴等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精品品牌,走向国际文化市场。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当前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四大途径,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综合《决定》和十八大报告对于“文化强国”战略基本内涵的全方位阐述,我们可以认为:

文化强国,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深化文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通过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和国外输出,通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辐射全球的文化交流项目,建设成具有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民族文明素养、民族及民族文化自信心,较强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较深的民族文化国际认同的文化上强盛的大国。

nlc202309011807

文化强国的特征是文化上的强盛,文化上的强盛“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三个方面。”[2]先进的文化生产力体现于文化产品中文化价值观的先进性及文化产业经济于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文化凝聚力体现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 [3]P32-33的能力,一种让别的国家因为你的文化价值的高明而自发崇拜追随你并自动接受你的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强国的目标,参照《决定》及十八大报告,在国内,社会文化充满活力,文化人才辈出,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并力争占到GDP比重的8%以上,承载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民众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而满足不同层面的精神需要,提高道德修养,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4]在国际上,建成能与迪士尼、时代华纳等公司竞争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扭转我国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严重的局面,通过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输出,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奠定中国国际文化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于国际议题的话语权,极大提高国际上中国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三 “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途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起步与探索、推进与展开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5]。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产业虽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总量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水平低、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文化贸易逆差大等不足之处,六中全会《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到“文化强国”战略之中,在问题意识、发展目标、文化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它以文化经济强国为目标,通过政策立法、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布局、文化资源整合规划等手段,从企业转制产权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職能转变、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法制体系构建、文化产业绩效评估方案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已经占到GDP 总量的1/10 以上,而我国还不到5%。在当前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不到4%”[6],中国要成为世界文化经济强国,仍将任重而道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生命源泉。《决议》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更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当前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又表现为文明价值观的竞争,作为后发性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更应该挖掘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价值观,正如我们过去那样为现代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文化资源,确实我们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该将文化产业与文化公益分开并齐重发展。承载着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与广泛消费,民众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道德修养,提升了文明程度。文化公益是指为公众无偿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包括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文化演出等方面,其活动集中而系统地传播文明理念,从广度和深度上同时促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文化产品的国外输出与消费,对外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国际文化公益活动,也是国际文化大国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国,虽有建设文化上强盛国家的目标,但更多是将文化当作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的手段,而“‘文化立国’是把文化当成真正发展的核心重点,表达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和持续性的状态。”[7]p86要真正地建设文化强国,应该将“文化强国”提升到“文化立国”的高度,虽以经济成果为目标,但更重视以经济成就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与自强,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新确立中国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彦辉: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图谋[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1996(3).

[2]蒙一丁:文化强国内涵探析[J].长白学刊,2012(3).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版.

[4]齐勇锋:“文化强国”的几个标准[J].人民论坛 2011(10) 下.

[5]杨琳、傅才武:二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评估[J].江汉大学学报,2006(2) .

[6]张璐晶:文化“零头”何时变“巨头”[J] .中国经济周刊, 2011(42):16-16 .

[7]向勇:文化立国[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版.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文化强国’理念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R2013021,负责人:戴传江。

[作者简介]戴传江(1967-),男,汉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篇5: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建设社会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制衡西方大国文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篇6:文化强国建设六大重要内涵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

要善于创新。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一是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二是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三是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一是人民需要文艺。二是文艺需要人民。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5.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6.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8.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解决“挨骂”问题。

上一篇:小孩转户口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关于网站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