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幼儿创造力论文

2024-08-06

发展幼儿创造力论文(精选8篇)

篇1:发展幼儿创造力论文

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即对教师角色的分析

浙江大学华家池幼儿园

陈燕 现代教育,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纲要》就是把发展幼儿创造力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胆实践,重新认识幼儿美术活动的特征和表现,明确了成人的审美观与幼儿的审美体验不能完全等同,更不能强加影响,提出了幼儿园美术活动应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强化认知能力,发展其创造力。但在摒弃以前的某些形式上的教学方式,发展新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教师对教育目标理解不够本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幼儿绘画表现的“结果”,忽视幼儿自身体验的绘画过程。

(二)教师缺少对美术活动的全面的理性思考,教完了事,画完了事。笔者试针对以上问题,对通过幼儿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教师要重视美术活动的价值,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

进行美术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想象、愿望、情感,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幼儿处于认知发展初级阶段,通过美术教育所完成的并不应该仅仅是表面绘画水平的提高,确切的是要以视觉性的知觉掌握来培养幼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活动就是使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1、教师应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目前,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感到迷茫。许多教师仅以幼儿最后呈现的效果是否新颖、独特来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我们说这是不够全面的。

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条件:

其一,是一种认识,理解过程。这是个人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有些是无关的,这就要求人们有鉴别选择有关信息,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由此产生探究行为。教师应正确地组织和引导,使这种探究性行为成为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条件,并锻炼其分析、判断的能力。

其二,是建立在认识、理解基础上的自发性幻想和想象愿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激活信息的过程,是实现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产生一种倾向诗意的,或强烈情绪性的想象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创造过程中情绪的高涨,将导致他们新的活动动机的加速发展,从而对幼儿的动机情感领域起到重大改造,并最终促使个体的创造结构的形成。其三,是一种解体、重构的过程。通过幼儿所获得的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理解,经过想象思维的训练,引导幼儿把所获得的再解体,再构成。这种行为或许是细小简单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构成性活动的瞬间形成某种新的学习。同时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便构成了创造力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愿望被不断激发,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美术活动追求的正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幼儿创作的画。

因此,那些仅从幼儿绘画作品的画面效果来评价创造力的现象是片面理解创造力的表现,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的表现。这样,不但没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阻碍幼儿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应该是在美术活动中关注幼儿的整个创作思维的过程,多听孩子说,并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欣赏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时的感受。

2、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

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不可否认,这是评价幼儿创造力的最明显的方面。因为幼儿能否较好地将自己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样是美术活动所追求的。幼儿作品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如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一般教师认为技能是基础,它使幼儿把想到的画出来。但也有不少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对于幼儿必须先教技能技巧,因为幼儿想的很好,但能表现出来的很少,其实从某一侧面可以看出这种过分强调技能的现象是教师片面追求画面效果的反映。

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幼儿的作品惟妙惟肖,同时由于幼儿心理特点,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或认为重要的东西夸大。例如: “吃西瓜”(右图)幼儿强调的是一块又大又红的西瓜,为

了画出吃的样子,吃西瓜的人咧开了两排十分尖锐的牙齿,(粘贴)为了要捧住西瓜,不得不把连接这个重要部分的媒介变形,画了两只又长又弯的手。如果我们对幼儿的表现技能要求 过高,一定要按比例画得像,那就会使幼儿不敢大胆创作,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怎样画”更重要。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什么方法最合适的现成模式,这需进一步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

二、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提高理论素养,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目前,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缺乏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一

些问题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理论没有指导实践。主要表现在: 现象1:对如右图这样一类幼儿绘画中的现象,教师以主观审美认为是幼儿故意画的奇怪。现象2:在幼儿进行创作时,教师往往情不禁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打断幼儿的思路,有时甚至包办代替。

以上现象,在许多教师认为不是美术活动中的问题,而是一种习惯。

现象1说明教师缺乏对幼儿绘画创作心理的理性认识。遇到幼儿此类“奇怪”的画法,只停留于表面的"惊奇"而没有从幼儿绘画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上图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心理活动背景。幼儿画画喜欢互不遮拦,保持物体的完整性。有时为了强调他的印象,图画会显得内外不分,上图中一座楼房的门是紧锁着的,但是屋里的电视机、日光灯、钟„„却全部裸露在外,就好象整个房屋是透明的,这种现象常称之为“透明画”、“X光线画”。艺术教育家罗菲特认为幼儿之所以把不可能同时看到的事物同时画出来,主要是因为幼儿感到某些事物的内部特别重要,因而要把内部和外部同时画出来.如果幼儿在绘画时,专门注意事物的内部而忘了外部,他就不会画外部.如果他觉得事物的外部仍然印象深刻,他就会把内、外混合在一起画,好象透明一样,幼儿画这种透明画的时期并不长,随着对事物之间的存在和遮盖,以及遮盖和被遮盖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透明画”就会逐渐消失。

幼儿创作时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认为的“故意画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幼儿绘画心理有所了解,而不应只对幼儿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作表面上的“惊奇”,过了就了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对待幼儿画。

现象2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缺少对自己在幼儿创作时应充当什么角色的认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思考,当自己对幼儿说:“你这样画不好,应该那样画”,“你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呢?

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和“不可以教的领域”。“可以教的领域”是指围绕在孩子身边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传授给孩子,不论对象是谁都可以较为容易地掌握。“不可教的领域”是指孩子在内化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即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这些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也许引导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为了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必要的基本技巧外,教师不宜做不必要的、限制性的示范。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的作用是准备帮助和支持幼儿,但不要打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美术的认识。教师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主要责任是鼓励及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设法了解问题,以及协助幼儿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

分析以上现象旨在说明美术活动能否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师能否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这是关于教师理论素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绘画创作心理;从思想上认识辅导的重要性,透彻地明白辅导者的作用。

三、对美术活动的几点建议:

1、平时应引导幼儿观察,积累表象,这是幼儿想象空间的物质基础。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观察习惯。在指导观察时,必须遵循由静到动,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2、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一贯来我们都有会常规,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幼儿的自由,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被称为想象活跃的高峰期,幼儿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很容易进入想象王国之中,而美术活动需要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便不可能有出色的创作。但是,一味地强调轻松愉快,毫无原则地放任自由又只能导致美术活动的失败。实践证明,必要的常规不可无,只是不应成为呆板的模式和戒律。美术活动中,应该允许幼儿轻声交谈,但不可大声叫嚷;允许幼儿自由走动参观学习,但切不可影响他人;允许自由选择工具材料,但要求爱护并正确使用。这样一来,既有要求又有足够的自由,孩子当然自我感觉良好,参与意识与创作的兴趣也大为增长。

3、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开拓思路。

一般绘画教学所提供的范例多是“死”的,即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某一事物的一种形态或动作,出示的是完整范例,幼儿易受暗示,这样幼儿很容易模仿,框死幼儿的思路。因此,笔者提倡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以免影响幼儿画面的构思。这里,介绍一种“活动范例”,即出示的范例是可以活动的,能呈现给幼儿事物的全部动作,对于启发幼儿的创作思维有极好的效果。例如:画小鸡。教师可以把小鸡范例分解成头、身体、脚,可先分别出示,再通过不同的组合,使幼儿了解头和脚分别画在身体的不同位置,小鸡的动态就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教给幼儿规律性的技巧,又没有框死幼儿的思维,是比较可取的。

绘画教学选择的素材,采取的形式要具有启发性。在素材方面,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形式上,意愿画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例如:活动开始教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请幼儿画出故事的结尾。但是素材、形式本身并不能构成学习。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完成消化吸收。因此教师的引导变得十分重要。引导要能联想和启示,这主要依靠语言来实现。比如,当幼儿说:“这是我的房子”,正确言语指导应是“让我看看你的小房子是什么样的?”“房子里有什么?”“墙上贴了什么好看的画?”或“挂了什么东西?”幼儿会就这样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再做出新的动作,最终起到引导幼儿思维,引发创造性表现的作用。

4、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即要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创作的时间,“说画”的时间。

幼儿深爱美术活动,他们往往需要大块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完成作业,不愿被打扰。正如我们专心致志地投入一项工作时,突然受到打扰,势必会产生心烦意乱的感觉,成人还可以较快地调整过来,对孩子就很不利了。但现在的美术活动一般都有时间限制,动作慢的幼儿总感到紧张,不完整的作品难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部分教师尝试单色画教学。但是笔者认为进行单色画教学从某一方面是节约了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但从另一方面看,对幼儿色彩表现力上的培养可能会不够。

笔者认为,弥补美术活动的不足,可以让美术活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活动相结合。例如:单色画就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活动或中饭后完成上色。可以在语言活动中,组织幼儿介绍自己的画或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

四、新的挑战

家长一般都以幼儿作品的画面效果,以画的“象不象”来评价幼儿的绘画能力,从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幼儿园的质量。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美术教学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一般中、大班幼儿很多参加园外的美术兴趣班,而这些兴趣班一般都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的。因此,即使幼儿在园内接受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方法的影响。

面对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这是现在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一些幼儿园,一些教师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在家长会上宣传,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不是某一幼儿园或某一教师所能做到的,我们每个教师都有向社会宣传,向家长宣传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有利于美术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结语:本文主要对通过幼儿园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应该说,美术活动值得我们研究的方面很多,即使本文已探讨的内容也还有很多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让我们对美术活动的认识更有理论依据,使其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鹭著《日本美术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年版

2、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屠美如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篇2:发展幼儿创造力论文

【摘 要】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或技能,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而且,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开发幼儿个体的潜能,更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精神的延续。因此,培养创造力应从幼儿教育抓起。

【关键词】 幼儿创造力 游戏活动 探索活动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这一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已经有了创造力的萌芽,又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人们充分调动和运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共同之处的能力,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

1、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对教师在游戏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点体会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做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的创造、活动。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再次,教师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进行指导。如当幼儿在无目的的摆弄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最后,要及时的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的创造和想象。

2、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1 在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在我国,目前许多幼儿园都是按五大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来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应当认识到,在这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因素。

2.2 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探索活动过程体现了幼儿大胆探索、创新的过程,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幼儿园的探索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2.2.1 营造自由、宽松的创造氛围。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唯有玩,才能在玩中进行创造。我们要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点,以玩的形式组织并与幼儿共同参与探索活动,使幼儿能愉快参与,并鼓励幼儿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的玩、创造性的玩。

2.2.2 提供可供幼儿探索、创造的材料。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动手、自己进行观察发现中激发创造的动机。例如在区角活动的探索区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磁铁、铁针、别针、木棒、布条、棉签、塑料制品等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有所发现和创造。

2.2.3 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为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在探索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常把“你还有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想一个和他们不一样办法怎样?”“让我们来听听你的好主意!”“你的办法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吧?真棒!”等一些激新励异的话常挂在嘴边,给幼儿的思想、行为松绑,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幼儿创造的智慧迸发灿烂的火花。

2.2.4 鼓励、引导,不断推动幼儿的创造。在探索活动的整个活动中,老师一直要给幼儿鼓励鼓劲,当幼儿成功了老师要及时称赞加以表扬,幼儿失败了,无心探索的时候,要及时鼓劲,使幼儿坚持到底,直至柳暗花明,获得成功。老师在活动中,还要不断有新的要求来激发幼儿推动创新。

2.2.5 接纳幼儿的犯错和失败。众所周知,任何创造都不可能一次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经常出于好心,想让幼儿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急着示范、纠正,其实这恰恰是剥夺幼儿从失败中学习、创造的权利,对幼儿创造性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们老师不急于纠正和示范,要让孩子自己总结教训自我调整,这种做法看似无情却有情,是真正对幼儿的理解和爱。

3、在“敢”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3.1 引导幼儿敢想。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爱迪生都是从异想天开到发明大王。让孩子敢想,首先要让孩子说“不”。如:“有轮子的都是汽车”,孩子肯定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挖土机,压路机也有轮子,但不是汽车。其次,要培养幼儿的求异性思维,如“0”孩子可以想象成音符,太阳……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小乌龟不高兴,怎样让它高兴呢?孩子会想出很多种办法。

3.2 引导幼儿敢问。经常有孩子这样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这可怎么办?”“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些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可以开展“小问号”活动,给孩子发问,向事物提问,向现象提问,提问的内容不只是“怎么办呀?”“是什么呀?”“干什么呀?”而要能问一些深层次,有探讨意义的问题。善问的孩子知识面广,从小养成爱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3 引导幼儿敢做。任何设计方案,发明构思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思想、理论、方案的正确性。所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提供手脑并用的学习材料,要少提限制性的要求,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幼儿的动手结果要给予表扬,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每一个孩子,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下次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心。

3.4 引导幼儿敢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启发,诱导,引起幼儿的强烈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热烈讨论、积极发言。在日常活动中多让孩子接触周围的人和事,多参加活动,从而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更多的幼儿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 潘洁.创造性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3:“解放”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解放幼儿的头脑, 给予充足地思考机会

孩子和成人一样都是有思想的, 作为成人的我们, 不仅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多给孩子思考的机会。

有一次与家长时熙熙妈妈说:“我问熙熙你怎么上课都不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啊?而熙熙却说:“我没有想到正确答案, 我不举手。”这一听我突然觉得一闷,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少了, 是不是隐形之中我给孩子一种“答案只有一种”的概念。针对这一问题, 我做了观察研究。如语言活动《小熊长大了》, 有一张图片是让孩子们思考小熊长大了, 它的什么本领变强了?但在孩子们猜测时我给了个提示“看图片”, 殊不知, 出现的效果是孩子们都开始局限在与河有关的本领, 我突然意识到也许不给孩子这样的提示可能猜测的可能性会更多, 在孩子们给予我答案的时候, 我应该保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从而去发散孩子的思维。

孩子的想法有的时候可能与我们预想的不一样, 但我们应该多给孩子说, 了解他们的想法, 特别是在语言活动中, 若每次都想让孩子回答到我的答案上, 无形之中减少了孩子的思考。多给孩子去思考的机会, 多给孩子一些可能, 尽可能地放每个孩子都能融进到你的活动中, 解放更多孩子的头脑。

二、解放幼儿的双手, 多给幼儿操作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让幼儿去操作的时候, 总是为幼儿想好这个行不行、这个这样孩子们可能不会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孩子, 放手让孩子探索, 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对此我做了一个对比, 科学活动“融化”这个概念的, 在一个班, 我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模式, 我给孩子做了一个实验, 在装有果汁粉末的杯子里加了水进行融化的实验了, 孩子们看到变化很开心, 于是我就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融化。那是我想当然的以为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融化了, 但当午餐后再问起的时候发现孩子们都回答不上来, 这种现象叫“融化”。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我也做了这样的实验, 但这一次我只做了一种可以融化的实验, 其他材质的实验, 我采用在让幼儿自己去做实验, 每个孩子拿到的材料也是随机的, 当实验结束后孩子们更加兴奋, 而且看见边上孩子的不同现象时很好奇, 更有尝试、探索的欲望, 在实验结束中我对“融化”做了总结。对此我发现:教师应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我们在活动中, 只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 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 让他们自己去定义尝试后的结果。

三、解放幼儿的嘴, 给孩子创造说的机会

心理学上说到, 幼儿思维的发展能够帮助幼儿语言的发展的, 表达能力好的, 那其一定是在动他的脑。语言的发展也是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说”其实是思考后的结果的在现, 给幼儿说的机会就是给孩子思考的空间。曾经看过一本书《乖孩子的伤, 最重》, 是台湾种籽学院的老师实验观察的结果。有的时候在成人眼中的乖孩子, 其实已经抹杀了很多孩子应有的天性了, 当我们仔细看班上成人眼中的乖孩子时会发现, 他们已经有部分都失去了已有的创造力、自己思考的空间。

四、解放孩子的空间, 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纲要》中说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一个主题活动中, 要请中班的孩子参观菜场, 于是我们利用社区资源, 带领孩子到菜场认识各种各样的蔬果, 还请家长配合给每位孩子五块钱, 去尝试买菜。在活动中发现很多孩子甚至都没有去过菜场, 更别说尝试买菜了, 当我们组织孩子尝试去买菜的时候,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让孩子们走出校园, 自己去实践, 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世界, 给孩子发现、创造的机会。

五、解放孩子的眼睛, 给孩子观察的机会

眼睛是了解物体最直观的方式, 观察是获得知识最好的方式, 特别让幼儿学会观察, 解放孩子的眼睛, 让幼儿有足够的机会去看世界、发现世界、感知世界的无穷魅力。如幼儿园中自然角的创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种植各种植物, 让幼儿们养殖、观察, 并做记录。对孩子们来说观察自然角的植物成长是很感兴趣的, 不仅参与度高, 而且能够让自己能够养殖植物, 很有成就感。

六、解放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多一点童年的时光

很多时候都能听到孩子们说:“妈妈叫我去学画画、叫我去学钢琴“……。孩子们的时间都被家长安排掉了, 殊不知, 过早的给孩子参加兴趣班, 其实是违背了孩子发展的年龄特征, 更严重的则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请给孩子多一点自己的时间, 孩子和成人一样, 他们也是有自己的时间, 解放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的童年更多的欢乐。

在幼儿教育中, 我们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理念, 不是嘴上说的要解放孩子, 而是要付诸于行动上解放孩子, 才能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双手真正地解放。我们应结合实际发展的情况, 放手让幼儿去实践、去创造, 让幼儿体验教与学的快乐, 有实践的机会, 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成为活动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让孩子成为“行是知之始”, “重知必先重行”, 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只有解放孩子才能发挥孩子的特长, 才能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篇4: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

关键词:游戏活动;创造力

一、给幼儿游戏自主权,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我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我采取民主的态度,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幼儿一起玩,一起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提高自主创造性。

二、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尝试,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以往游戏中材料的选择,场景的布置,完全由教师自己设计并安排,不让幼儿参与选择,因而浪费了挖掘幼儿潜在创造力的良机。作为教师应抓住每个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时机,并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如在“小兔和大灰狼”的体育游戏中,需要设置小兔的家、山洞、木桥等场景。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并鼓励幼儿自己选择“家、木桥、山洞”的替代物,幼儿兴趣十分高涨,因而积极地讨论、商量,并动手布置。有的用尾巴(毛线编成的)连起后围成圆圈代替家,用大纸箱放倒做山洞,用几把小椅子摆成桥;有的用大积木块围成家,用泡沫垫一块连一块拼摆成木桥,用小床当山洞;有的用桌子围成个圆当家,用平衡木当小桥,用琴凳当山洞……在参与探索中,幼儿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造兴趣也欲来欲浓厚。

三、利用多种游戏形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师应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使他们感受到快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失时机地为幼儿创造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智力游戏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智力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小班的智力游戏比较简单,游戏任务容易理解、容易完成,游戏玩法具体、简单,游戏规则一般比较少,开始时对全体幼儿几乎是同一规则要求;中班幼儿的游戏任务比小班复杂多样。

游戏动作要求较高,主要是比较复杂的、相互联系的、连贯的迅速的动作。游戏规则的要求也提高了,幼儿不仅要严格控制自己,遵守游戏规则,而且要迅速、准确地执行游戏规则。

智力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教育作用主要是:有趣的智力游戏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努力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助于幼儿形成乐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智力游戏一般要求幼儿善于和同伴合作,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完成游戏任务,这有助于幼儿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习惯,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徒手游戏

这种游戏不需任何玩具,可随时随地的进行。如:伸出一根食指,问:“看到这个动作,你想到了什么?”幼儿展开想象——不要讲话了、给我一块糖……游戏玩法简单,同样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培养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方式。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做游戏活动真正的主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造能力是人类最宝贵、最富有价值的财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源于创造力。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表明,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当代的幼教工作者,在授予幼儿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田茵. 基于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特点探讨游戏材料的有效投放[J]. 亚太教育. 2016(21)

[2] 王雪菲,邱学青. 对幼儿园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 2016(15)

篇5: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

文/李鸿雁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了,发展幼儿创造力成了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于幼儿来说,创造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属性,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正逐渐由贫乏和零碎向丰富和完整发展,所以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在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绘画尤其是创意画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范围对幼儿的绘画进行恰当的启发和指导,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幼儿而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就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

篇6:试论幼儿游戏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摘要】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幼儿创造力所产生的思维产品同样是新颖和独特的,本文指出了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促使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措施,希望对各位教育同仁有所裨益。

【关键词】幼儿 游戏 创造力

一、游戏对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

1.游戏帮助儿童巩固生活经验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巩固生活经验是十分有效的。游戏的过程会让生活中的情景再现,让事物得以延伸,让见闻加以体会,对于儿童而言这些都是学习巩固生活经验的机会和方式。例如,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就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拿“老师与学生”的扮演游戏来说,当幼儿在模仿他经常接触的老师这一角色时,首先可以让儿童对老师平时的行为和动作出回顾和模仿,让幼儿学习到类似于黑板是用粉笔来写字的生活常识,诸如此类。在语言模仿的同时,如何与儿童对话、如何与同事寒暄,便会经过儿童的大脑进行再加工,使儿童的自主创造力得以体现。

2.游戏为儿童创造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游戏的这种自由度促进了儿童的“变通性”发展。再次以角色扮演这一儿童时期的典型游戏为例,幼儿最常模仿的往往都是长辈或者成年人的角色,例如老师家长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很总是很享受类似命令、指示等词汇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便会根据曾经发生过的情景自主地创设一个新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模仿家长说“不吃完饭就不许睡觉!”根据游戏的其他参与者不同的反应和对话,儿童便会从中不断的丰富语言的积累,甚至自创新的词汇和语言,这样的游戏即便重复也会有新的点吸引儿童去投入。

3.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探索世界奥秘,学习新知识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好奇心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游戏中的角色、材料可以随意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变换,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更能很好的激发儿童的探求欲和创造力。以堆建积木为例,儿童面对一些零散的、无意义的木块,想要把它们构造成一座建筑,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可是,如何摆放这些木块才能构成幼儿见过的方形?怎样的构造可以能够让幼儿眼中的楼房变得更大?一系列的疑问在游戏中会让儿童不断的进行思考、尝试、创造、积累。

4.游戏为儿童提供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幼儿的创造成果依靠想象和表达产生并展示出来,表演游戏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一般来说,表演游戏即儿童运用模仿力和想象力将故事中的角色加以创造后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进行表演的游戏。对于人物、故事情节的体会和再现对于儿童就是一种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儿童运用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以想象力为引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个游戏过程,不仅发展了儿童的创造力,也是教师与儿童交流的好机会,在表演中教师可以深入探索儿童内心的想法,做到进一步了解儿童,便于日后更好地引导教育。不可否认,利用游戏对儿童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引导和开发,让儿童敢于创作,勇于表达,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二、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1.充分发挥游戏中幼儿的主体作用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游戏过程依赖的是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以及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非外在于活动本身的其它东西。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应当让幼儿感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来选择游戏的内容、方式、进度及合作伙伴;可以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随时表现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更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建议。

2.成人在游戏中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游戏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家长的指导和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幼儿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

(1)成人应尽量避免支配幼儿的游戏

聪明的教师、家长应当帮助幼儿在已有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游戏,促进幼儿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支配幼儿的游戏。在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时候,成人应让幼儿做主角,设计与实施活动,听从幼儿的安排,服从幼儿的指挥,而不是幼儿创造活动的领导者。

(2)应鼓励幼儿的不同想法

为了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保证幼儿产生自由、开放的想法,并使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感到满足,成人应当尽可能地强化他们所产生的各种想法,并且鼓励他们以具有独创性的方式来使用他们熟悉的设备和材料。

(3)以间接的指导方法为主,帮助幼儿组织和开展游戏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成人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这种指导方法在于启发幼儿的主动性。

3.为游戏提供充分、适宜的材料和设备

要使幼儿在游戏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场所、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等创造的条件,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在创造活动中得到发展。如半个皮球可作锅,小竹圈可作为汽车的方向盘,一块积木或一根小棍,在游戏里可当作各种物品,这样能激励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4.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本文指的是开放性的物理环境,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在开放性的游戏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放取玩具材料;游戏的场地可以按照幼儿的需要和愿望布置,且能随时变化;游戏的材料可以共享。

总而言之,要想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从儿童自身出发,尊重、珍惜儿童的天赋,合理地利用儿童的先天特质进行引导和启发。游戏这一综合性的活动,既可以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可以合理的、灵活的变通的空间,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以便有效地对儿童进行引导和开发。

【参考文献】

篇7:发展幼儿创造力论文

多样的体育器械是幼儿户外活动的有力保障。本学期开学初,恋日幼儿园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制户外体育器械展示教研,以提高教师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户外活动器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探索一种器械的多种玩法,使“一物多玩”发挥最大教育价值的能力。教研中,教师分别展示了自制的器械材料,并介绍了器械的多种玩法和发展价值。每个教师结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就该器械的发展价值、好处和不足,展开了亲身的教学实验。在现场亲身探索器械玩法的基础上,教学园长和老师们对各自制作的器械提出了修改建议。全园老师教研后,我们每个老师给班级的孩子展开了“一物多玩”的体育活动,同时通过开展“一物多玩”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孩子自身不仅有创造的潜能,而且也有创造的需要。开展“一物多玩”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和同伴合作交往创新意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利用一个小小的东西,幼儿发挥想象,想出不同玩法。如一块普通的彩色垫子。我没有告诉他们这个玩具叫垫子,从而避免了因名字限制幼儿的想象,随后我也没有教孩子应该怎么玩,而且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玩法,并给了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对孩子的别出心裁给与肯定。幼儿利用它一个人玩飞盘,锻炼了孩子的手臂力量;两张垫子拼出一个跨栏,学习刘翔跨栏;三张垫子拼在一起做成一张椅子,玩“抢椅子”游戏,让幼儿听信号速走,在铃鼓声中进行各种速度的走、跑、倒着走,这些小游戏可协调思维、听觉、视觉和动作的一致性,同时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5张垫子拼成一个机器人的头,套在小朋友头上,玩“瞎子摸鱼”的游戏;6张垫子拼出一个大的正方体,两人互抛互接,一群人一起抢“绣球”;几个正方体放在一起玩垒高游戏;在正方体上写上数字,又变成骰子;几个小朋友玩“跳房子”游戏;很多张垫子合作拼出一条小路,练习乌龟爬、猴子爬。锻炼了手脚协调能力。

场景一:

下午户外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幼儿玩沙包,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创造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

场景二:

教师提供自制尾巴,活动中,教师说:“看,我能这么玩!”于是,孩子们有的跟着模仿,有的自己边做边说“我能这么玩”。教师对一些孩子的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XX玩得和别人不一样!”此时,更多的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不一样的玩法。

以往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教师先讲解今天玩什么,怎么玩,接下来就是幼儿照着老师的示范进行玩,要不了几分钟幼儿就没有了兴趣,乱糟糟的。“你们累了吧,休息几分钟,再接着玩”。这种单调的游戏方法既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的发挥。以往的活动都是教师为幼儿设计好的,而在“一物多玩”活动 中,教师让幼儿参与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在活动中,多数是幼儿示范自己模式,教师参与辅导,然后幼儿模仿学习,这样能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欲望,在探索与别人不同玩法的同时,使幼儿的思维活跃。有利于幼儿自己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方法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将积极探索,敢于创造,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创新,并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好处的引导。但是不能以此评判幼儿的游戏进行得“好”与“不好”。孩子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而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对孩子来说,只要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之中,就应当判断他们在很好地游戏。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活动,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间的相互学习与大胆创造,发展幼儿的潜能。

一、“一物多玩”激发幼儿积极性 只用一种主要活动器械开展幼儿走、跑、跳、平衡、投掷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及运动技能技巧的掌握。幼儿喜欢活动,游戏材料是激发幼儿积极性的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只有幼儿对活动器材感兴趣,才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与运动。可见,在“一物多玩”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器械的选择更为重要。首先,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器械,器械要具有多功能性,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器械的安全性,还要可变化、可重组,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玩法,充盈着丰富的探索空间。每一种器械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的一些常见器械:如球、圈、绳、垫子、沙包、轮胎、分盘、尾巴等,都是可以创造性的老器械新玩法。我们在熟悉各种活动器械的功能和掌握其技能后,开发挖掘其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一物多玩。我们用“绳”练习跳的同时,问:“我们除了玩跳绳,还能怎样玩?”引导孩子玩“抛绳”、“绕绳”;“我们还可以找一个朋友玩一玩,也可以找几个朋友玩一玩”,引导孩子合作玩“荡绳”、“钻绳”、“踩绳”、“拉绳”等一系列新颖的玩法。开展垫上运动,“我们可以在垫子上做些什么动作?”引导孩子在平放的垫子上玩出各种垫上动作的同时,问:“除了把垫子平放在地上玩,还可以怎么样玩?”引导孩子将垫子垒高叠放,玩出各种翻爬、跳的动作;相叠交叉,形成山坡状,提高垫上运动的难度„„“我们用“轮胎”可以怎样玩?”引导孩子滚轮胎;“轮胎中间有个洞,试试看你能钻进去吗?引导孩子钻进轮胎滚一滚;“我们试试把所有的轮胎放在一起可以怎样玩?”用轮胎摆成障碍,练习跨跳;“轮胎睡觉起床啦”引导孩子把轮胎竖起来,跨过竖起的轮胎;“瞧,轮胎排成了一条长长的山洞,我们可以怎样玩?引导孩子玩钻爬山洞。不同的玩法发展了不同的动作和能力。在鼓励幼儿一物多玩的同时,用暗示启发或共同参与的引导方法,帮助幼儿创造出更多的玩法。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点拨者,教师没有直接教给孩子一些玩的方法,只是抛出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但每个问题,都调动了幼儿继续主动参与活动的动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二、“一物多玩”使幼儿保持持久兴趣

宝宝班小朋友玩彩虹伞的游戏,大家一起拉着彩虹伞的边缘用力抖动往上抛,象蒙古包似的,小朋友就爬过去把蒙古包压扁。接下来一部分幼儿“建”蒙古包,另一部分幼儿“住”进去,大家都高兴地说:“好漂亮哦!”大家共同拉着彩虹伞转圈走走、跳跳,给幼儿带来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唤起幼儿的注意力,体验合作的快乐。玩过几次这样的游戏,我发现幼儿的兴趣没有刚开始那样浓了,失去了新鲜感。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些新的玩法,如: “颜色变变变”,结合幼儿对色彩的认知经验,就是把大大的彩虹伞平铺在地上,大家顺着同一方向绕彩虹伞踏步,并及时根据老师的指令停在相应颜色条处。“包饺子”让一些小朋友站在中间,另外一些小朋友念儿歌,儿歌快念完的时候,里面的小朋友要想办法跑出来,不然就变成了“饺子馅”。为了增强幼儿的趣味性,我还设计了网小鱼的游戏,一部分的小朋友做小鱼在河里游,另一部分的小朋友做渔夫,等儿歌念完时,渔夫就把小鱼网起来。

由此说明当幼儿拿到新的体育器械时会很有兴趣,探索怎么玩,但教师不及时引导就会让幼儿失去兴趣,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动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孩子的兴趣点入手。及时引导幼儿变换游戏方式,进行新的游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挖掘出各种东西丰富多彩的用途。游戏与幼儿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受经验和好奇心的制约,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的保持是短暂的,容易转移。所以幼儿对某一幼儿游戏从“热”到“冷”是正常的。教师应变换游戏方式,重新唤起幼儿原来的游戏兴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三、“一物多玩” 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皆能培养,体育活动中也能充分的培养,特别是在一物多玩中,尤其能够体现。我们小班体育活动就是一物多玩,因此在每周的活动中,我们都注意让孩子自己玩,玩出花样。教师在选择器械中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户外玩具器械。活动中,或设计丰富生动的游戏,或赋予有趣的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都“活”起来,使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使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充分体验着快乐。

我班教师在选择户外活动器械中,根据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原因有:第一、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幼儿的骨骼、肌肉还处于初步的发育期,所以其运动能力相对会比较差,而且很不稳定;第二、小班的年龄小,经验少,任何一种主动发起的动作、行为都有一定的冒险性和危险度,所以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认知能力、意志、毅力的发展水平就会影响到幼儿运动的水平。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动作发展不是很协调,所以,在选择户外器械时,难度要低。材料具有多变性、实用性和探究性。

一物多玩活动的前提就是所选的材料要可变化、可重组,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玩法,充盈着丰富的探索空间。为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们要求家长为幼儿都做了一个布飞盘,并引导幼儿不断创新玩法,飞盘用海绵做芯,外面包上了色彩、图案各异漂亮花布。柔软鲜艳的布飞盘一下吸引了孩子们。户外活动时,他们双手握着飞盘,在胸前转动,嘴里发出了嘀嘀声。小司机开着小汽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玩得可开心了。孩子们不断地用自己的经验和方式玩着飞盘,顶着、夹着、踩着、抛接着„„游戏中虽然使用的是一种玩具,但由于游戏内容的运动量有所调整,孩子们仍然体力充沛,玩得兴致勃勃。通过对飞盘游戏价值的挖掘,我们提供给孩子们的飞盘能走着玩、跑着玩、跳着玩,也能在平衡游戏中玩。能发展孩子的不同动作,也能调整孩子的运动量。看着孩子们对我们改制的玩具爱不释手,作为老师,我们心里充满了满足感。一个简单的布飞盘,在小班的孩子手里就可以玩出那么多的玩法,在孩子动作协调发展的同时也是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确实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了探索,不仅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同时师生互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从中得到了心理上的快乐,使幼儿能与自己愿望进行游戏活动。例如,“小兔拔萝卜”等游戏运用的就是一个用海绵做成的大萝卜,而由于每次游戏角色、情景不同,大萝卜不仅让幼儿的视觉给了相当高的分数,还使幼儿尝试了多种玩法,并不断带给小朋友一次次新的快乐。随处可见的报纸,或团成纸球,或搭成山洞;可以迎风跑,还可以变成纸棒跳过来跳过去。又如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靠垫,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材料。幼儿通过尝试,想出了多种玩法:把靠垫摆在地上当“石头”玩跳跃游戏;夹在腿间当“袋鼠”跳;顶在头上当“飞机”练习近平衡;抛到空中玩抛接游戏;放在背上当“小乌龟”练习爬„„

在广阔的创造空间中,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大大得到提高,并在积极自主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活动的快乐。

三、“一物多玩”发展幼儿多种动作技能

在活动“好玩的纸棒”中,材料就是用挂历纸卷成普普通通的纸棒,但是在幼儿的探索及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将其放在胯下当马骑,练习双脚向前连续跳的动作技能;有的摆在地上当小沟进行跨跳;有的把纸棒往前扔,比比谁扔得远,锻炼臂力;还有的将纸棒平举,合作进行纵跳触棒的游戏„„小小的一根棒焕发出了无限活力,发展了幼儿的多种动作技能。

四、“一物多玩” 活动组织的有效策略。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幼儿在掌握技能时,有着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应根据这种差异,对幼儿实行分层户外活动中的“一物多玩”,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物多玩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力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作为教师应具备对幼儿施加正确教育影响的能力,充分的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用符合幼儿年龄的情景、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接近幼儿,取得他们的信任。在户外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有挑战性的动作练习,如顶沙包、都要及时出现在幼儿的身边,抚慰和保护幼儿,消除幼儿不安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在成功时给予赞许,失败时给予安慰,让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归属感、安全感;还要用积极上进的情绪感染幼儿,引导他们体验活动的乐趣。但对于胆怯、孤僻应不急于要求参加活动,可以允许在一旁观看,寻找适当的机会让幼儿慢慢过渡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要向幼儿传递知识、示范技能、表现行为时会得到幼儿的积极反映,从而有成就感,进而又会反过来将这种积极情绪传递给幼儿,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会在幼儿用各种形式向教师反映困惑和喜悦或想引起教师注意、支持、安慰、同情时,敏感地捕捉这些信息,及时的满足幼儿的需要,使互动顺利进行;同时还会充分借助环境来引发互动即通过幼儿直接作用于中介物而获得教育影响,教师只是间接影响互动过程。例如练习自然挥臂投掷的游戏“小猫捉老鼠”中,教师提出问题“小猫怎样才能把老鼠扔得远远的?”并给幼儿充足的时间练习,最后再组织幼儿讨论、演示、互相学习,使得每位幼儿都有表现自我才能的机会,而幼儿在表现自我得到满足时,也鼓动起活动的动力。

在一物多玩中,幼儿在活动中可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尝试或自由的进行探究,教师尊重和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并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当的启发与合作,让幼儿感到游戏的乐趣。

篇8:版画教学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促进

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现状

第一, 在幼儿创造力态度方面, 大部分幼儿教师认识到幼儿阶段是一个创造力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 而且人的创造力素质应该从幼儿阶段开始注重培养与促进。但是, 大部分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幼儿本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 在幼儿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方面, 首先, 教师在幼儿创造力主导因素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缺乏对幼儿兴趣、好奇心也就是创造动机和创造精神在其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其次, 教师在幼儿创造力支持因素认识方面的问题有:将幼儿创造力培养简单化为创造思维 (特别是逆向思维) 和创造技法的培养。关于幼儿创造力背景因素的认识中, 教师明显缺乏对幼儿创造价值意识的培养意识, 缺乏参与到幼儿创造力活动中去的意识, 他们对幼儿创造力评价倾向于结果评价。

第三, 在幼儿园中,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存在数量上的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有意或无意关注幼儿活动造成的。从调查与访谈中发现, 有的教师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意”与幼儿交往互动, 导致对幼儿活动关注不足;但有的教师却是“有意识地”不关注幼儿的活动:他们认为幼儿创造力发展需要足够的空间自由, 所以, 在幼儿开展活动时候, 就不应该“问长问短”地参与, 以免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幼儿期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是幼儿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教师在回避参与幼儿创造活动过程中的同时, 也就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价值的引导问题, 这种做法是“非可持续发展”的。

二、版画教学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同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同, 不是一步懂了才可以学习下一步 (当然科学到了高阶也需要感性的思维, 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即使对理性的科学家也会有帮助) , 它注重幼儿个性表达, 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 是构筑一个人精神意识及艺术素养的关键一环,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来自于艺术教育的专业训练, 也来自于幼儿对艺术的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和逐步提升, 版画课是幼儿不可或缺的艺术体验之一。

版画创作教学由于媒材的介入和创作过程的计划性和设计感, 使版画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版画教学在锻炼幼儿的创造能力方面更有它的自身优势。版画的创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导幼儿创作并不是只停留在诸如怎样刻木刻的技巧学习, 也不是教某种创作风格, 而是把如何解决媒材与意向表达相结合的创造能力,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作为创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努力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积极引导幼儿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审美经验的表达上, 帮助他们把对人生、社会的感受, 把想说的话创造成艺术作品, 而不单是技法教学。所以, 不论媒材、制作工具多么丰富, 为版画创作的技法探索创造了多么广阔的空间, 版画作品的印痕美也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版画的本体语言。追求印痕之美就是对版画技法的追求。版画的间接特性, 使技法研究成为版画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有关版画的研究著述、技法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研究如何利用媒材, 如何运用有限的媒材变换不同的视觉效果就成为许多版画家首当其冲的追求目标。

幼儿制作版画过程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 幼儿具有独特的好奇心理, 因为幼儿对人类社会、对大自然了解太少, 在他的脑海王国里, 一切都是陌生的、有趣的、新鲜的, 因此好奇心理在幼儿中表现最为强烈。如幼儿常常问大人:月亮为什么总是跟着我呀?那几天两头头尖, 怎么现在又成圆的呢?孙悟空会变为什么我不会变呢?……总之, 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有时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 让人难以回答。而且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碰一碰、玩一玩、试一试, 这种好奇心要加以保护鼓励, 会驱使孩子去探索创造, 幼儿拼组图形制作版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开展各种有趣的版画活动, 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 让幼儿参加各种有趣的版画活动

许多幼儿从没参与过手指点画、实物拓印画、印章画等活动。在教学中, 运用幼儿熟悉的实物, 如玩具、笔手指、各种形状的树叶、大小瓶盖、蔬菜和老师雕刻的印章等等, 进行实物拓印, 以培养幼儿对版画活动的兴趣。

1.手指点画。如“花儿开满园”活动, 老师教幼儿用手指蘸上颜料点印在作业纸上, 画出樱桃、小草、小花。第一步:用手指蘸绿色的颜料画小草。第二步:将手指擦干净, 蘸其他颜色印美丽的小花。为提高幼儿手指点画兴趣, 老师可将作业纸画上树干, 让幼儿点画桃树、樱花树、柳树等。

2.实物拓印画。 (1) 印小朋友的手印、脚印。 (2) 玩具印章。用玩具蘸上颜料引导幼儿印手巾、方巾、围巾、围裙, 装饰“衣服”“裤子”等。

(二) 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究

版画教学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幼儿园教学中的闪光点。幼儿版画教学在教学的实践操作中可以更多地体现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幼儿园的实际来选择版画教学内容、材料和工具。在教学过程中, 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进行制作, 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幼儿对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没有幼儿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过程, 教师无论如何也“灌”不出来一张版画作品。

参考文献

[1]苏新平, 王华祥, 等.版画技法 (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仲.版画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自立自强才能成功作文下一篇:除尘设备运行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