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2024-08-08

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精选8篇)

篇1: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一)闲置资产,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但未使用或不需用的资产。

(二)报废、淘汰的资产,指没有使用价值、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或因超过使用期限和技术原因并经过技术鉴定,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指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指由于盘亏、呆账,以及管理不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的资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货币性资产、债权、对外投资等。

(五)依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需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十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无偿调拨:指以无偿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二)出售、出让、转让:指以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三)置换:指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四)报废:指经有关部门技术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对已经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五)报损:指单位国有资产发生的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六)对外捐赠:指将尚能继续使用的国有资产,无偿支援公益事业及扶贫、赈灾等的资产处置行为。

(七)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指对单位占有使用的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资产损失的核销。

第十七条执法单位收缴的罚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任何单位不得私自占有和使用,应妥善保管,登记造册,按省级罚没资产的规定进行处置,所得价款全额缴入省级国库。

第四章 处置程序

第十八条行政事业单位在申报资产处置时,应提供申请文件和《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申报表》以及资产名称、数量、规格、性能、用途、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工程决算副本等),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供相关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一)无偿调拨

1、待调拨资产的使用情况说明;

2、因隶属关系改变而无偿划转资产的,须提供改变隶属关系的批文;

3、因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资产的,须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4、经上级部门同意调出资产的,须提供上级部门的同意意见;

5、审批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出售、出让、转让

1、待出售、出让、转让资产的使用情况说明;

2、资产评估报告;

3、因撤销、合并、分立而出售、出让资产的,须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4、因拆迁而出售、出让资产的,须提供房屋拆除批复文件或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

5、审批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三)置换

1、待置换资产的使用情况说明;

2、置换双方的资产评估报告;

3、审批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四)报废

1、国家和省上有关资产报废的规定或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技术鉴定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

2、审批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五)报损和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

1、待报损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2、属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的资产损失需提供相关的鉴定报告和对非正常损失的情况说明及对相关责任的处理文件;

3、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应提供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的文件及破产裁定书、工商部门的吊销注销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以及其他足以证明资产确实无法收回的合法、有效证明;

4、涉及保险索赔的,应有保险理赔情况说明;

5、审批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六)捐赠

1、单位同类资产存量、使用及捐赠情况说明;

2、接受捐赠方单位的情况说明;

3、审批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土地和房屋及构筑物时,还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以及拟处置的房屋建筑物和宗地坐落、面积、规划用途等材料。

无形资产、涉密资产等有特殊要求的资产处置,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应按照先报批后处置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对资产权属不明确的,占有、使用单位应首先明确产权归属,方可提出处置申请。

(一)申报。对需要处置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应以正式文件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申报表》,并附情况说明,提供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

(二)审核。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上报的资产处置事项应进行调查核实,对应上报财政部门审批的资产处置事项,在审核同意后由主管部门向财政部门提交处置申请。

(三)审批。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接到处置申请后,应对资产处置的真实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审查,对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应按权限及时做出批复。

(四)鉴定及评估。对按规定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资产处置事项应请技术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对按规定需要进行评估的资产处置事项,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报告须报省财政厅核准或备案,其中:省级申请单位整体资产评估事项以及资产价值(原价)100万元以上的,实行评估报告核准制;资产价值(原价)100万元以下的,实行评估报告备案制。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资产处置价格的参考依据。

(五)处置。申请单位在接到批准文件后,方可进行处置。对资产无偿调拨,单位应根据审批部门的批复文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对资产报废,单位应根据审批部门的批复文件办理报废手续;对资产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单位应到指定的产权交易机构组织交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价值的90%时应暂停交易,报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继续进行交易。

(六)账务处理。资产处置活动结束后,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审批部门的批复文件和相关产权交易机构的交易凭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并据此办理产权变动及过户等手续。

(七)备案。财政部门授权主管部门审批的资产处置事项,主管部门应于每年的7月31日和次年1月31日前将处置情况汇总报省财政厅备案;产权交易机构应于资产处置结束后的30个工作日内将交易结果报审批部门备案。

第五章 处置权限

第二十一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下列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由省财政厅负责审批:

(一)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

(二)交通运输设备的处置;

(三)规定限额以上其他资产的处置;

(四)跨部门、跨地区、跨政府级次无偿调拨资产;

(五)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联建、联营所形成的国有资产的处置;

(六)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下同)10万元(含10万元)或批量价值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资产;

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下同)20万元(含20万元)或批量价值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资产;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下同)50万元(含50万元)或批量价值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资产。

第二十二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下列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由省财政厅授权省级主管部门审批:

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下同)10万元或批量价值20万元以下的资产;

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下同)20万元或批量价值50万元以下的资产;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下同)50万元或批量价值100万元以下的资产。

第二十三条重大国有资产的处置事项,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后,由省财政厅报省政府审批。

第六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审批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主管部门应建立国有资产处置事后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行政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二十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一)不按规定审批,超越权限处置国有资产,或对有争议的资产和国家禁止自由流通的资产,擅自进行处置的;

(二)在进行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弄虚作假,侵占国有资产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三)对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不按规定上缴或不按规定使用的;

(四)未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提供虚假资料或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使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

第二十六条资产评估机构因作弊或玩忽职守,致使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财政部门裁定评估结果无效,并视情节轻重,对评估机构给予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相应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处置,参照本办法执行。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资产处置事项,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省级各部门、各市(州)财政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和各部门、各市(州)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核准备案。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1月1日起施行。此前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本办法由甘肃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篇2: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行政事业单位分立、合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占有、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经省政府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使用省财政资金临时购置的在会议或活动结束时需要处置的资产;

(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拟处置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被设置为担保物的国有资产处置,应当符合《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 省财政厅按以下权限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具体包括:

(一)土地、房屋建筑物的处置;

(二)单笔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

(三)单位原值在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或批量原值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资产的处置;

(四)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重大资产处置,由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七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按以下权限审批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含部门本级)国有资产处置事项,具体包括:

(一)单笔在5万元以下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审批;

(二)单位原值在20万元以下(不含土地、房屋建筑物)或批量原值50万元以下资产的处置审批。

第八条 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国有资产处置由主管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授权所属下一级部门的审批权限,并将相关材料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九条 省财政厅或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文件,是行政事业单位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进行财务处理的原始凭证,也是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和安排资产配置预算的依据。

资产处置中涉及预算、财务与会计事项的,按照现行预算、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处置时,应当履行内部申报程序,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形成单位申报意见,附送相关材料,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不得自行处置国有资产,也不得擅自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应报财政部门审批的国有资产,须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报。行政事业单位向主管部门提交资产处置申请,填报《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见附表),并提供有关材料。

(二)审核。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申请处置材料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及必要性审核后,报送省财政厅审批。

(三)审批。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转报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进行审核批复或报省政府审批。

(四)评估。行政事业单位根据省财政厅的批复,对属于《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情形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应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报省财政厅备案。对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重大经济事项涉及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评估报告报省财政厅核准。

(五)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对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应及时上缴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

(六)调账。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处置完毕后,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以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处置权限内的国有资产,可参照前款程序办理。主管部门应在年底将批复文件集中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提交处置申请时,除须提供资产处置申请文件、《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资产价值凭证(如购买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证、加盖公章的固定资产卡片复印件等)以及固定资产产权证明外,根据不同情况还应提供以下相关资料:

(一)无偿转让

1、无偿转让协议;

2、无偿转让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等清单;

3、因行政事业单位分立、合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处置资产的,须提供分立、合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的批文;

4、其他相关资料。

(二)出售、置换

1、资产出售方案或置换协议;

2、申报资产置换时需提供对方单位及置入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

3、出售、置换资产名称、数量、规格、单价等清单;

4、其他相关资料。

(三)报损、报废

1、行政事业单位关于报损、报废资产情况的专题说明;

2、报损、报废资产价值清单;

3、按国家规定提供技术鉴定意见。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或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特定事项的证明材料。因盘亏资产,应提供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失窃等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应提供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涉及保险索赔的还应提供保险公司的理赔凭证及保险理赔情况说明;

5、其他相关资料。

(四)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

1、行政事业单位关于货币性资产损失形成情况说明;

2、股权(或债权)投资或担保(抵押)凭证;

3、法院判决书、破产公告、债务人失踪(或死亡)证明或破产清算清偿文件、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和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文件等;

4、其他相关资料。

(五) 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按有关规定执行,并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招标投标、拍卖或协议转让等方式处置。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的价格,不得低于经核准或者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当处置价格低于经核准或者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时,应当暂停处置,在报经省财政厅批准后方可处置。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是指在出售、报损报废等处置行为中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出售收入以及报损报废残值变价收入等。

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取得处置收入后30个工作日内,将处置收入扣除相关税金、资产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上缴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以下方式上缴:

(一)对已经纳入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由其自行填制《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进行上缴;

(二)对未纳入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由省财政厅将其增加为执收单位后,由其自行填制《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进行上缴;

(三)行政单位(含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处置收入划解省国库,事业单位划解省财政专户。

第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上缴的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有关程序审批,可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更新、技术改造以及维护等。行政单位的处置收入纳入预算由省财政统筹安排,事业单位的处置收入在使用时由其主管部门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经省财政厅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按相关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管部门应建立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检查制度,制止资产处置中的违规、违纪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按照规定处置国有资产。

第十九条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未按规定程序申报,擅自越权对规定批准权限以上的国有资产进行处置的;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处置材料予以审核的;

(三)串通作弊、暗箱操作,压价处置国有资产的;

(四)未按规定及时上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

(五)应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进行资产评估的;

(六)其他造成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二十条 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市县财政局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 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由省财政厅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篇3: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省直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省直党委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社会团体和各类省属事业单位。

本办法所称的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是指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主管部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配备实物资产及土地的行为。包括调剂和购置两种形式。

(一)调剂。是指以无偿调拨的方式增加单位资产的行为。包括:

1.同一部门不同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资产调剂。

2.不同部门之间的资产调剂。

3.跨行政级次的资产调剂。

(二)购置。是指以购买或修建的方式增加单位资产的行为。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2.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

3.勤俭节约,从严控制。

4.调剂与购置相结合。

5.资产配置与财力可能和预算管理相结合。

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范围包括:

1.土地、房屋建筑物。

2.一般设备,指行政事业单位用于业务工作的通用性设备,如交通运输工具、办公设备、家俱等。

3.专用设备,指行政事业单位用于业务工作的具有专门性能和专门用途的设备,如专用车辆、仪器仪表、机械设备、医疗器械、文体设备等。

4.文物、陈列品、图书(资料室的藏书及科学技术资料等)。

5.其他固定资产。

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现有资产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2.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3.难以通过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方式代替资产配置,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方式的成本过高。

第八条省财政厅是政府管理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工作的职能部门。省财政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审核、审批资产配置事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负责编制资产配置计划,办理相关的资产配置报批手续,组织实施具体的资产配置工作。

第九条行政事业单位配置资产应当严格按规定标准配置。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配置实物资产及土地的数量和价值的限额标准,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审核批复资产配置事项的基本依据。

中央有关部门已制定了全国性资产配置标准的,按中央标准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尚没有制定全国性资产配置标准的,由省财政厅和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制定。其中,通用设备的资产配置标准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专用设备的资产配置标准由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第十一条资产配置坚持调剂优先的原则。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省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

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资产调剂的报批程序是:

1.单位对调剂资产提出调剂申请,申请中列明需要调剂资产的理由,资产的规格(型号)、数量及功能要求等,有调出资产意向的,同时附调出单位对该资产的使用情况,报送主管部门(无主管部门的,本单位视为主管部门,下同;非主管部门的一级预算单位,本一级预算单位视为主管部门,下同)审批或审核。

涉及到车辆、土地、房屋的调剂,须先送有关部门审批。

2.主管部门对单位资产调剂事项的必要性、合规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做出是否同意调剂的意见。对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资产调剂,由主管部门协调资产调出单位,给予调剂。其中,单项资产原值低于10万元或者批量资产原值低于30万元的,由主管部门下达资产调剂批复文件。

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单项资产高于10万元(含10万元,下同))或者批量资产高于30万元(含30万元,下同)的资产调剂,不同部门之间的资产调剂,经申请资产调剂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3.省财政厅对单位调剂资产事项的必要性、合规性、可行性进行审核。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单项资产原值高于10万元或者批量资产原值高于30万元的资产调剂,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由省财政厅下达资产调剂批复文件。

不同部门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或跨行政级次之间的资产调剂,经要求调剂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由省财政厅协调资产调出单位主管部门或政府资产管理部门,给予调剂,并下达资产调剂批复文件。

4.资产调进、调出单位办理资产交接过户手续。

第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1.编报年度资产购置计划。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同时根据单位业务需求、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购置资金来源等情况,编制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格式及内容见年度部门预算编制通知),与部门预算一起报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送省财政厅,下同)审核。

2.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单位资产配置计划。主管部门在审核单位部门预算时,同时根据所属各单位的业务需求、资产存量、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各类资金来源情况和本部门资产使用情况,对各单位的资产购置事项进行审核,主管部门认为能调剂解决的资产配置,按第十二条办理。

主管部门认为确实需要购置的,列入部门预算,送省财政厅审批。

对车辆、土地、房屋的购置,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送省财政厅审批时,需附送有关部门的购置批文。

3.省财政厅审核部门年度资产购置计划。省财政厅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需求、资产存量、资金来源情况、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和省直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等,审核部门的资产购置计划。能通过调剂的资产配置,按第十二条办理。

确需购置的资产配置,省财政厅根据财力情况列入单位部门预算(草案)。

4.批复资产购置计划。省财政厅在批复部门预算时,一并批复资产购置计划。

第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遇到无法预见的事项需要在年度预算执行中追加预算,其中涉及申请财政性资金配置资产的,按以下程序进行:

1.单位提出预算追加申请时,同时填报资产配置申请。行政事业单位提出预算追加申请时,同时根据单位特殊事项的需求、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等情况,提出资产配置申请,一并报主管部门审核。

2.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审核单位预算追加申请时,同时审核单位的资产购置申请。主管部门认为可以通过调剂解决的资产配置,按第十二条办理。主管部门认为确需购置的资产配置,列入预算追加申请一并送省财政厅审批。

对车辆、土地、房屋的购置,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送省财政厅审批时,需附送有关部门的购置批文。

3.省财政厅审核单位的预算追加申请和资产配置申请。省财政厅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业务的需求、资产存量、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和省直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等,审核部门的资产购置计划。能通过调剂的资产配置,按第十二条办理。确需购置的资产配置,根据财力情况,决定是否追加预算,安排资产购置资金。

4.省财政厅下达追加预算的文件。

第十五条行政事业单位用省财政拨付的项目资金配置资产的,项目预算中已列明资产购置事项的,按项目预算执行。项目预算中没有列明资产购置事项的,按下列程序报批;

1.编制项目资产配置计划。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实施项目的业务需求、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等,编制项目资产配置计划,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报主管部门审核。

2.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单位所承担的项目需求、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和本部门资产使用情况等,对单位项目资产配置计划进行审核。

主管部门认为能调剂解决的资产配置,单位按照第十二条规定办理。主管部门认为必须购置的资产配置,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审批。

对车辆、土地、房屋的购置,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送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时,需附送有关部门的购置批文。

3.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为同一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视同项目主管部门,下同)对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

项目主管部门对单位项目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单项资产购置经费低于10万元或批量资产购置经费低于30万元的资产购置事项,由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送省财政厅备案。单项资产购置经费高于10万元(含10万元)或批量资产购置经费高于30万元(含30万元)的资产购置事项,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4.省财政厅审批。省财政厅审核项目主管部门上报的项目资产配置计划。省财政厅认为能调剂解决的资产配置,单位按照第十二条规定办理。省财政厅认为必须购置的资产配置,省财政厅批复项目资产购置计划。

第十六条行政事业单位申请用中央部委(不含财政部)或非财政部门拨付的项目资金购置资产的,中央部委或资金拨付部门(单位)对项目资金使用中资产购置已有规定的,按中央部委和资金拨付部门(单位)的规定执行。中央部委或资金拨付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中资产购置没有规定的,按以下程序进行:

1.编制项目资产购置计划。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实施项目的业务需求、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等,编制项目资产购置计划,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报主管部门审批。

对车辆、土地、房屋的购置,行政事业单位在送主管部门审批时,需附送有关部门的购置批文。

2.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单位所承担的项目需求、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和本部门资产使用情况等,对单位项目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批,能调剂的,在本部门内部调剂解决;确需购置的,主管部门下达资产配置批复文件,同时送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七条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已批准的资产购置计划进行调整的,须按原报批程序提出申请,由原批准单位重新审定。

第十八条行政事业单位用包括公用经费、非财政性资金等其他资金购置资产的,由行政事业单位自行配置,但不得超过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车辆、土地、房屋购置须有有关部门的审批文件。

第十九条行政事业单位购置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内的物品、工程的,要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实施政府采购。未经批准购置资产或应进行而未进行政府采购的,会计核算站或单位财务人员不得办理购置资金的拨付手续。

第二十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配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配置资产的有关记账凭证等材料送所属会计核算站或单位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站或单位财务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应的账务处理工作。房屋建筑物等工程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和审计,办理有关权属证明,按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十一条省财政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国有资产配置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资产配置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擅自购置资产、超标准购置资产的,依据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四条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配置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执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市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由市县财政局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海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篇4: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苏财绩〔2009〕137号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废物处置工作,防止并减少电子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信息安全,根据《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40号)、《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苏财绩[2007]3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废物,是指经技术鉴定或按国家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以下简称产品或者设备)及其零部件、元器件。包括报废的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投影仪等。

第三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信息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其产生的电子废物应按本办法进行处置。

第四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电子废物按“统一回收、专业处置”的原则处理。

(一)统一回收,是指经批准处置的电子废物由省产权交易所按审批部门批复的电子废物清单统一回收,不得自行处置。

(二)专业处置,是指省产权交易所应将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列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名录的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以下称专业处置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电子废物的鉴定、申报、保管、移交等工作,并积极配合、协助省产权交易所与专业处置单位及时回收、运输、处置电子废物。

第六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电子废物处置流程如下:

(一)鉴定。由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对使用部门(使用人)申请报废的电子产品、电子设备等进行技术鉴定,形成《技术鉴定表(报告)》,并在《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资产处置管理”中进行数据处理,填制《资产处置申报审批表》。

(二)申报。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处置书面申请文件及《资产处置申报审批表》、《技术鉴定表(报告)》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分别通过纸制文件和资产信息系统逐级上报批准机构审批。

(三)审批。主管部门、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省财政厅根据规定的资产处置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属主管部门、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的,应将审批结果同时抄送省财政厅、省产权交易所;省财政厅审批的,审批结果同时抄送省产权交易所。

(四)移交。电子废物经批准处置后,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在30日内按批复文件与省产权交易所办理电子废物移交手续,并由受托的专业处置单位负责将电子废物运达处置地点。

(五)利用。专业处置单位根据工作计划及环保要求对电子废物进行拆解、利用及环保处置,处置完毕后,向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出具《电子废物销毁证明》,内容包括:处置电子废物品种、型号、时间、方式、过程等。

第七条

《电子废物销毁证明》将作为省财政厅批复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更新、购置预算的依据。

第八条

涉密的电子废物(包括信息存储载体)需处置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专项报批,批准机构的批复结果应同时抄送省保密局,并由省保密局负责销毁。

第九条

电子废物未移交省产权交易所与专业处置单位前,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责任,妥善保管,确保其安全、完整。对因保管不善造成其丢失、毁损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条

省产权交易所、专业处置单位在电子废物处置过程中,不得向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一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不得擅自处置电子废物,对擅自处置电子废物或未按清单移交电子废物的,由省财政厅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予以处理、处罚。

第十二条

涉密的电子废物未按照本办法及国家规定处置的,由省保密局根据《保密法》等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

省级社会团体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驻外(省外、境外)机构不执行本办法,其产生的电子废物按所在地(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处置。

第十四条

篇5: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湘财资[2009]5号)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08]33号)的有

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社会团体和省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省级派驻外省及境外办事机构(以下统称“行政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各类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移、变更或注销的行为。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依法、依规、依程序的原则进行,资产处置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

置。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但未使用或不需要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闲置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船)和其他资产;

(二)报废、淘汰的资产。指丧失使用价值或因技术原因并经依法鉴定不

能继续使用的资产;

(三)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转移的资产。指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导致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指由于债务人死亡、破产或长时间未履行义务以及由于管理不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而造成的资产损

失;

(五)依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省财政厅负责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审批及监督管

理。

根据工作需要,省财政厅可以将部分资产处置审批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

成。

第二章 处置方式

第七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损、报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无偿划转,指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单位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资产

处置行为;

(二)对外捐赠,指行政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理的合法财产(包括实物资产和货币性资产)赠与合法的受

赠人用于公益事业的资产处置行为;

(三)出售(出让、转让),指以有偿的方式变更单位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形式;

(四)置换,指以非货币或少量现金补差交易方式变更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形式;

(五)资产报损,指单位资产出现盘亏、毁损、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损失,以及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形成的损失等情形,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

核销的资产处置形式;

(六)资产报废,指按照有关规定或经依法鉴定,对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

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形式;

(七)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定,对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有价证券及其他形式的货币性资产损失

进行核销的资产处置形式。

第三章 处置权限及审批程序

第八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分工如下:

(一)下列资产处置事项,由省财政厅负责审批:

1、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及建筑物、土地、车辆(船)等专项资产以及规定限额以上的其他固定资产处置;

2、行政事业单位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

3、行政事业单位发生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导致的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转移;

4、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跨级次、跨部门、跨地区划转、调拨;

5、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划转或转让给其所属企业;

6、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临时机构或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

配置的国有资产处置。

(二)行政事业单位处置专项资产以外的单项账面价值20万元以下(不含20万元)、批量账面价值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的固定资产,一级预算单位由本单位审批,二级及以下预算单位审批权限由其主管部门确定,审批结果报省财政厅备案;教育、卫生、交通、水利、工商、地税、质监、药监、4 监狱、劳教系统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单项账面价值20万元以下(不含20万元)、批量账面价值200万元以下(不含200万元)的固定资产,按照逐级上报的原则,由其主管部门审批,报省财政厅备案。行政事业单位处置规定限额以

上的固定资产报省财政厅审批。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在本部门所属预算单位之间划转、调拨、置换的,由其主管部门审批,审批结果应及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九条 资产处置审批事项,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单位申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事项由单位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意见,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向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提交资产处置申请报告和有关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

性、合法性负责;

(二)主管部门审核或审批。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资产处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分别予以批复或签署意见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三)财政部门审批。省财政厅对行政事业单位报送的资产处置材料进行

审核并予以批复;

(四)行政事业单位在取得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复后,对需要进行评估处置的资产,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 5 果报主管部门或省财政厅备案。评估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核准的,报省财

政厅核准。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报资产处置事项时,应根据资产处置的不同方式提

供以下资料:

(一)拟处置资产的名称、数量、单价、规格等基本情况;

(二)处置资产的权属证明或财务部门出具的有关资产原始价值等有效凭

证;

(三)报损、报废资产的技术鉴定。如房屋拆除批复文件或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对于国家无专门技术鉴定部门的专项设备,其报损报废的鉴定工作由其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出具书面意见;

(四)特定事项的证明材料,如盘亏资产应提供单位内部说明以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因失窃等意外事故造成的资产损失,应提供单位内部情况说明以及公安部门或保险公司出具的证明材料;

(五)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

产的,须提交有关批文;

(六)资产置换应提供以下资料:

1、双方单位签署的资产置换协议;

2、置换资产的权属证明;

3、对方单位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是否存在权属纠纷或已被

设置为担保抵押物等;

4、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5、双方单位的法人证书;

6、其他相关材料。

(七)资产出售(出让、转让)需提供以下资料:

1、资产价值凭证如发票、收据;

2、相关资产的权属证书;

3、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4、其他相关材料。

(八)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需提供以下资料;

1、呆坏账形成情况说明和债务人情况说明及其他有关证明;

2、法院判决书、破产公告或破产清偿文件、工商部门注销或吊销文件、政府部门有关行政决定或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等;

3、其他相关材料。

(九)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十一条 经政府批准临时组建的机构或单位召开和举办重大会议、大型活动 7 等而购置的国有资产,在临时机构批准撤销或会议、活动结束时,由临时机构和会议、活动主办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报省财政厅统一处置。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经省财政厅批准处置的房屋及建筑物、土地、车辆(船)及规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产,应当交由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实行集中统一处置,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经单位负责人或经主管部门批准处置的规定限额以下的固定资产,由行政事业单位委托产权交易机

构采取市场竞价的方式处置。

非在长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省级派驻外省、境外办事机构经主管部门或省财政厅批准处置的资产,按属地原则委托当地产权交易机构采取市场竞价的方式

处置。

第十三条 产权交易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处置受托资产。资产交易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评估结果,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暂停交易并报资产处置审批部门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凭省财政厅或主管部门出具的资产处置批复文件,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调整有关资产、资金账目。

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处置的资产,其资产交易“确认书”是申报单位调整有关资

产,资金账目的有效凭据。

第四章 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是指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转让土地使用权收益、保险理赔收

入等。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规定上缴省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按下列方式上缴省级财政;

(一)集中处置的资产。经省财政厅批准实行集中统一处置的资产,其收入由产权交易机构扣除相关税费,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及时足额缴入省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

(二)单位处置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权限处置的资产,其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由处置单位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足额缴入省非税收入汇

缴结算户。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依法、依规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十九条 省财政厅对行政实业单位在授权范围内审批的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可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建立国有资产处置时候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处置国有资产或违反规定不缴或截留、挤占、挪用、坐支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中涉及土地资产管理的有关问题,依据国家和省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二十三条 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执行企业国有

资产管理处置规定,不适合本办法。

第二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实际情 10 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

篇6: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国有资产收入征收与使用管理,根据《甘肃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2号)和《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简称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取得的租金收入;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或提供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利用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以挂靠、挂名等名义举办经济实体取得的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实行特许经营项目的有偿出让收入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收益等。

第二章 收入管理

第四条 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时,须报财政部门审批,经批准后依法签订合同,作为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法律依据,并将合同副本送财政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担保等活动时,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评估,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门,经批准后依法签订相应合同,并将合同副本送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 行政单位处置收入应全额上缴国库,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管理依照行政单位执行;

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上缴财政专户,纳入单位综合预算,统一管理,审批使用。

第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经财政部门批准扣除有关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全额上缴国库,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

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依照行政单位执行;

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上缴财政专户,纳入单位综合预算,统一管理,审批使用。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后,应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缴纳税费。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使用国有资产收入时,应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门审批,不得违反规定使用国有收入。第九条 上缴省级国库的国有资产收入,纳入预算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上缴财政专户的国有资产收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按批准的用途使用。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经审批后,可扣除以下费用支出:

(一)应缴税费;

(二)发放职工的工资和政策性津贴补贴等支出;

(三)依照相关制度规定所需的管理和业务费用支出;

(四)事业发展支出;

(五)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四章 缴库管理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统一为行政事业单位设立政府非税收入汇缴专户,专门收缴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各单位不得自行设立国有资产收入过渡性账户。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后,在5个工作日内,由执收单位按照《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第十三条 财务隶属关系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各执收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在缴纳有关税费后,直接缴入省级主管部门的财政汇缴专户,由省级主管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统一缴库。

第五章 激励机制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经财政部门核定和批准,可扣除应缴税费、经营管理费用等合理的费用支出。

第十五条 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上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后,财政部门依据缴库金额,对上缴单位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给予经费补助。

第六章 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缴库及经费审批程序:

(一)收入缴库审核程序:

1、单位核实收入情况;

2、单位填制《甘肃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费用支出审批表》,报送省财政厅;

3、省财政厅对填报事项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确定扣除金额和缴库金额后,按照《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汇缴;

参照公务员管理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缴库和税费扣除依照行政单位执行;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按本办法第六条有关规定执行。

(二)财政专户经费审批程序:

1、单位根据上缴金额和支出用途填制《甘肃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财政专户资金使用审批表》;

2、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财政厅;

3、省财政厅审批核定支出金额和使用用途;

4、单位按照核定的支出金额,办理拨款手续。

(三)激励机制经费补助审批程序:

1、单位根据缴库金额,提交经费补助申请(附非税收入缴款凭证复印件),报送省财政厅;

2、省财政厅核定经费补助额度;

3、单位按照核定的经费补助额度,办理拨款手续。

第七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和处置行为的监管,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后,应加强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如实反映和上缴国有资产收入,不得隐瞒、规避;不得随意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自行发放津贴补贴等;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所属单位集中收入和在所属单位或经营实体开支费用;不得以发放奖金、津贴补贴、承担费用等形式抵顶所属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收入。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隐瞒、虚报国有资产收入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所取得的收入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市(州)、省直管县财政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篇7: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共六章三十四条, 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的基本原则和限制条件、管理机构及职责、资产出租的办理程序和要求、资产出借的办理程序和要求、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则, 一是界定了《办法》制定的依据和适用范围。二是界定了出租和出借的含义。三是列举了不得出租出借资产的情况。

第二章主要明确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出租出借管理中的职能和审批权限, 并明确了出租出借资产维修、维护费用的承担主体。

第三章规范了出租资产管理, 明确了出租资产审批的要求和程序, 强调了出租资产的后续管理要求。

第四章规范了出借资产管理, 明确了出借资产的范围和时限, 强调了出借资产的审批要求和程序。

第五章明确了出租出借资产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强调了日常管理的重要性。

第六章附则部分, 对未尽、特殊事项做了补充说明, 规定了《办法》实行的时间。

篇8:贵州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法》

《吉林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附件1:

吉林省行政单位

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的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第三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第四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应按规定程序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交易;没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进入省级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处置,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采取其它方式公开进行处置。

第二章 资产处置范围

第五条 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三章 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第六条 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第七条 省财政厅负责省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及监督管理。

(一)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直部门

1、其下属单位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的处置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一律报省财政厅审批。

2、除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货币性资产损失外,其下属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单价或批量,下同)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省财政厅授权由省直主管部门审批,省直主管部门应于每季初10日前将上一季度本系统汇总的国有资产处置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其下属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省直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二)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直部门本级和非垂直管理的省直行政单位,资产处置一律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八条 对批准有偿处置的资产,交易底价不得低于评估核准或备案价值,确需降价的,超过10%,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九条 市(州)、县(市)财政部门负责本级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资产处置限额由本级财政部门自行确定。

第四章 资产处置方式

第十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主要包括无偿转让(调剂)、对外捐赠、出售、置换、报废、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无偿转让(调剂),是指以无偿的方式变更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二)对外捐赠,是指行政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给合法的受赠人的行为。

(三)出售,是指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四)置换,是指行政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五)报废,是指由于单位国有资产已达到使用年限而出现老化、损坏、市场型号淘汰等,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六)报损,是指单位国有资产发生呆帐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第五章 资产处置程序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进行资产处置,按照审批权限,需报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进行资产处置,按照审批权限,需报财政部门审批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下属单位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本级,直接报送财政部门。

(二)财政部门对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

1、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2、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先进行评估,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经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一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产处置申请函;

(二)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单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三)资产统计报告;

(四)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五)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六)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产的,须提供相关行为的批文;

(八)处置房屋建筑物、国有土地和车辆的,还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车辆行驶证等,以及拟处置的房屋建筑物和土地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政府规划用途等材料;

(九)其他有关资料。

第六章 无偿转让(调剂)、对外捐赠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资产无偿转让(调剂)。

(一)跨部门、跨级次行政单位之间无偿转让(调剂),由转让方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二)同一部门内部,行政单位之间、行政单位与事业 单位之间无偿转让(调剂),由主管部门审批。

(三)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直部门,系统内单位之间无偿转让(调剂),由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对外捐赠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捐赠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一)捐赠单位应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和用途等订立捐赠协议,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

(二)单位对外捐赠资产,报批时应提交如下资料: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部门、单位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三)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及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

第七章 出售、置换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资产出售,需提供资产出售方案,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买方的基本情况,草拟的意向性合同等。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资产置换,需提供置换双方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权属证明,是否设置为抵押、担保物,置换协议,双方单位的法人代码证复印件,上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近期的财务报告。

第八章 报废、报损

第十八条 行政单位资产报废、报损处置申报,需提供报废、报损价值清单;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因房屋建筑物拆除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建筑物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建筑物拆迁补偿协议。

第九章 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当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或临时机构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或临时机构撤销后,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处置。

第十章 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审批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批准文件是单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调整有关账目的依据。资产处置单位凭实际成交价格及审批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准文件调整有关账目。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收入等,应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直单位,按照《关于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产[2007]405号)及《关于变更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授予缴库方式的通知》(吉财库[2008]25号)的规定执行。市(州)、县(市)单位资产处置的收入管理,由各地财政部门自行规定。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发布前有关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八条 市(州)、县(市),可依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或细则。附件2:

吉林省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应按规定程序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交易;没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进入省级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处置,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采取其它方式公开进行处置。

第二章 资产处置范围

第五条 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三章 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第六条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第七条 省财政厅负责省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及监督管理。

(一)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的处置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二)除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货币性资产损失外,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单价或批量,下同)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由省财政厅授权主管部门予以审批,主管部门应于每季初10日前将上一季度本系统国有资产处置汇总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八条 对批准有偿处置的资产,交易底价不得低于评估核准或备案价值,确需降价的,低于评估价10%(含10%)的,由主管部门批准,超过10%的应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第九条 市(州)、县(市)财政部门负责本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资产处置限额由本级财政部门自行确定。

第四章 资产处置方式

第十条 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无偿调拨(划转)是指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资产占有、使用权的处置行为。

(二)对外捐赠是指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给合法的受赠人的行为。

(三)出售、出让、转让是指变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四)资产置换,是指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差价)的资产处置行为。

(五)报废是指按有关规定或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六)报损是指由于发生呆帐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原因,按有关规定对资产损失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七)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流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发生损失,须进行账务核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五章 资产处置程序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按审批权限需报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处理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按审批权限需报财政部门审批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主管部门。

(二)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

(三)财政部门对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

1、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2、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先进行评估,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四)事业单位召开或举办重大会议、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后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一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产处置申请函;

(二)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单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三)财务报告;

(四)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五)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六)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单位资产处置公示材料;

(八)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产的,须提供批准相关行为的文件;

(九)处置房屋建筑物、国有土地和车辆的,还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车辆行驶证等,以及拟处置房屋建筑物和土地的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政府规划用途等材料;

(十)其他有关资料。

第六章 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

第十四条资产无偿调拨(划转)主要包括: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的资产;撤销、合并、划分移交的资产;隶属关系改变,上划、下划移交的资产;政府、部门各类文件指定无偿调拨(划转)的资产;其他需调拨的资产。

(一)同部门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之间以及事业单位对企业的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按规定权限审批;

(二)跨部门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不论资产原值多少,接受方和划出方主管部门协调一致后,划出方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批,并附接受方主管部门同意无偿调拨(划转)的有关文件;

(三)跨级次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省级单位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地方的,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地方单位无偿调拨(划转)给省级单位的,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附接受方和划出方主管部门同意无偿调拨(划转)的有关文件,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对外捐赠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捐赠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一)捐赠单位应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和用途等订立捐赠协议,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

(二)单位对外捐赠资产,报批时应提交如下资料: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部门、单位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三)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及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

第七章 出售、出让、转让、置换

第十六条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时,需提供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方案,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买方的基本情况,以及草拟的意向性合同等。单位所办企业或所持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3号令)执行。第十七条资产置换须提交如下文件和资料:

(一)置换对方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提供双方拟置换资产的权属证明,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

(二)置换对方为企业,需提供权属证明,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如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置换的意向性协议,对方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一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近期的财务报告。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进行资产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受让方、置换对象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权益未发生改变的,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以不评估,以协议方式进行处置。

第八章 报废、报损

第十九条资产报废、报损,须提供如下文件和资料:报废、报损价值清单;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应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第二十条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等申报处置时,须提供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债权或股权凭证、形成呆死账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交相关法律文书。

第二十一条货币性资产损失,按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需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单位内部证据。

第九章 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对其占用、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或临时机构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或临时机构撤销后,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处置。

第十章 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第二十四条 审批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批准文件是单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调整有关账目的依据。资产处置单位凭实际成交价格及审批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准文件调整有关账目。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应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直单位,按照《关于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产[2007]405号)及《关于变更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授予缴库方式的通知》(吉财库[2008]25号)的规定执行。市(州)、县(市)单位资产处置收入的管理,由各地财政部门自行规定。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发布前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上一篇:缩写《母狼》作文下一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