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

2024-08-11

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

2.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检查生字读音。

花港(ɡǎnɡ) 清澈(chè) 鱼缸(ɡānɡ) 厂徽(huī) 聋(lónɡ)哑(yǎ) 一丝不苟(ɡǒu)

2.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一个聋哑青年,在玉泉忘我地看鱼画鱼的事。)

4.说说你对“鱼游到纸上”的初步理解。(出现了三次,赞赏这位青年鱼画得好、逼真,像在纸上游动。)

篇2: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涵,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我以参与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文本深入对话,在简单朴实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质疑,激发兴趣。有一位名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力游戏引入,然后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题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这节课中,我以读代讲的特色就在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读,课题中出现的“游”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就从“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个字,一步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向文章的深处,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篇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

1.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叙事的节奏和情感的变化。

2. 留心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行为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鱼”字先写鱼头再写鱼身,鱼尾要端平。“游”中的“子”的这一笔是横折弯钩,“到”的最后一笔是竖钩,“纸”最后一笔是斜钩。一起读———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鱼游到了哪里?再读。

生:鱼游到了纸上。(强调纸上)

师:同学们,鱼应该在哪里游啊?

生:在水里游。

师:课文却说鱼游到了纸上,这是为什么?上节课初读后,同学们读懂了吗?

生:我读懂了。鱼游到了纸上是指聋哑人画鱼画得特别好,好像鱼游到了纸上。

师: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啊?鱼先游到了哪里?

生:先游到了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还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还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得非常好,做事非常专心。

师:这位青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的叙述顺序你们读懂了吗?

生:我认为课文先写了观鱼,再写了画鱼,最后再写纸上交谈。

师:上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帮大家梳理了一下。(课件出示)通过初读,我们认识了一位青年,他———

生:举止特别,画技高超。

师:理清了一条思路———

生:观鱼———画鱼———笔谈。

师:我们还明白了一个关系———

生:鱼是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师板书:心→纸)

(二)品读课文,领悟表达

师:这节课,闫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再认真读课文,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纸上的。

师:先来看“观鱼”部分。请大家认真默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青年心里的语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师: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鱼游到了青年心里?

生:我是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中感受到的。

师:(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他关注的是这些语句,你们还关注了哪些具体描写的词语?( 根据交流,重点指导“忘我”“呆呆地”“静静地”)

师:什么是“忘我”?

生:“忘我”就是忘了自己。

师:联系下文,谁来说说,这位青年还忘了什么?

生:还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联系你自己,想一想,他还可能会忘了什么?

生:他还可能会忘了休息。

生:他还可能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 :他从未忘 记的又是什么?

生:他从未忘记的是这些金鱼。

师:是啊,他的心中只有鱼,鱼游进了他的心里。美丽的西子湖畔,泉白如玉的玉泉边,游人边饮茶边观鱼,悠闲自在,而这位青年呢?

(生齐读第4自然段中的语句)

师: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鱼,仅仅就这一次吗?联系第三部分纸上交谈的内容,谁来说说?

生:他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

师:谁能把青年观鱼的神态读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静静地听。

(一生读)

师:因为呆呆地、静静地观鱼,作者才会感受到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谁再读?

(生再次朗读)

师:就是这样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指板书)

师:鱼又是怎样游到纸上来的呢? 再来看“画鱼”部分,认真默读第5~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圈画出了哪些语句?

师:(根据交流出示第7自然段)哪些词语启发了你呢?

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能联系课文的具体描写,来理解这两种画法吗? 工笔细描是怎么画?

生:工笔细描就是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挥笔速写又是怎么画?

生: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真是个好方法。

师: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师:真细致,真娴熟,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出味道。

师:有多细,有多快呢?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我们得再好好读读。(“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变红色)这次你读黑色部分,老师来读红色部分, 其他同学好好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呢?

(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两部分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认为前半段是作者看到的,后半段是作者想到的。

师:这段话中既有看到的,又有想到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呢?咱们还得仔细品一品。(课件出示工笔细描的句子,生读完整句。)

(课件或去掉或加上“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后指名朗读,反复三次。)

师:好在哪儿?读出来了吗?

生: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写出这位青年的动作。

师:这位青年的动作是怎样的呢?姑娘绣花你们见过吗,是怎么绣啊?

生:是非常专心,一针一针地绣的。

师:青年工笔细描呢?

生:青年工笔细描是一笔一笔画的。

师:它们哪里像啊?

生:它们两个之间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认真细致地去做。

师:说得真好!一个是一笔一画,一个是一针一线,都是那么一丝不苟,认真细致。有看到的,有想到的,青年工笔细描的样子仿佛就在咱们眼前了。一起读。

(生读)

师:再来看挥笔速写。

(课件或去掉或加上“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后指名朗读,反复三次。)

师:这些可爱的金鱼都有哪些动态呢?睁大眼睛仔细看。(播放视频)

生:它们是身子一摆一摆地游。

生:它们是屁颠屁颠地游。(笑声)

师:呵呵,心里特别欢畅就这样游了。

生:它们有的向上游,有的向下游,有的向左游,有的向右游。

师:你表达得真清楚。这些动态你们觉得青年都画了吗?

生:都画了。

师:可是这些动态作者都写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他只写了———

生:(读)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多么传神啊!这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青年笔下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姑娘绣花,金鱼在纸上游动,都是作者看青年画鱼时想到的。描写人物,不仅要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

(板书:看想)

(三)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师:像这样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语段,在课文画鱼部分还有两处,咱们到文中找一找,看谁能最先找到。

生:我找到的是第8自然段。

师:还有一处,发现了吗?

生:我找到的是第9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第8、9两自然段)先来看上面这段话,谁读看到的?谁读想到的?

(生分别读文)

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他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呢?

生:我认为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唯独没有忘记的是游鱼。

生:我认为旁边那么吵,他还是一直在画,没有任何反应。

师:是啊,那么多观鱼的人,对他来说似乎都已经不存在了。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这样的专注,所以作者才会想到———

生: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再来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谁能联系作者看到的内容说说,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他从早画到晚,没有任何反应,所以我认为他把时间和自己都忘记了。

师:说得有道理。从清晨到太阳下山,作者正是看到了青年专注痴迷的状态,才会想到———

生: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刚刚读过的第26课《全神贯注》中就有这样的语段。(课件出示《全神贯注》片段)

师:自己读读,找一找哪里是想到的。

(课件出示四个语段,生读想到的内容,课件变色。)

师:这四个语段都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好好读读,认真想想: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可以前后同学一起商量商量,研究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要写好想到的必须联系看到的。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生:比如前面写青年工笔细描是一笔一画的,所以想到了姑娘绣花;后面写青年挥笔速写,用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来描述,就写出了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说得有条有理。谁同意他的观点,再来举个例子?

生:我用第8自然段验证他的想法: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这个例子举得好。还有第二点发现吗?

生:我们还发现,要写好想到的,句子中都有一些词语,比如“好像”。

师:不仅仅是“好像”,看看还可以用什么。

生:可以用“像”,可以用“好像”,也可以用“仿佛”,还可以用“似乎”。

师:(小结) 我们一共有两点发现: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要有联系。第二点,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

(四)实践运用,习得方法

师:这是闫老师班里的同学写的一段话,你们读读,看看他写了什么。

跳绳比赛开始了,同学们很快地摇动绳跳了起来。吧嗒,吧嗒,吧嗒,跳绳发出了清脆的声音。他们的脚跟着绳子的节奏不停地跳动,姿态轻快优美。

生:他写了同学们跳绳比赛的情景。

师:你发现了吗,他只写了看到的,能不能帮他写得更好?

生:我们可以把想到的和看到的联系起来写。

师:这真是个好办法!同学们,想象一下自己跳绳的情景,你觉得这段话中可以在哪里加上想到的,加在你的书写纸上,注意要用上添加符号。

师:谁能在第一句后面加上想到的?

生:我在第一句后面加上了“像小燕子一样轻快”。

师:像小燕子,确实有联系了。

生:我在“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后面加上了“好像演奏着动听的乐曲”。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

(师课件输入)

师:谁能在第三句后面加上想到的。

生:我加的是“仿佛是一个小姑娘在跳舞”。

师:老师帮你稍微修改一下,也加进去。

(把“仿佛在翩翩起舞”添加在第三句后面)

(师生合作朗读改后的习作片段)

师:有看到的,再加上想到的,同学们跳绳的情景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师:孩子们,读文章不仅要关注它的故事情节,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观鱼的神态,画鱼的动作,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总结)其实不仅是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描绘景物都应该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不仅要写看 到的 ,还可以写 想到的。(在“看”和“想”中间板书加号)

师:刚刚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40分钟又带给你哪些感受?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愿意写一封信,寄到遥远的天津吗?闫老师会在千里之外等待来自桂林的消息。下课!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导读里提到要“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可是具体到这篇课文,怎样指导学生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们在备课初期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是让学生感受青年人“身残志坚”,体会他做事专注?或是理解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试教之后,我们发现,这些言表之意是学生读过几遍课文就能自得的东西,无须教师煞费苦心去讲解。我们也发现,对作者是怎样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学生却关注不够。怎么才能让教有价值,学有所获呢?我们的想法就是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深入语段“工笔细描”,力求一课一得。因此,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将作者抓住青年的行为特点细致观察,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则围绕文本观鱼、画鱼两部分展开。

本篇课文,作者在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时候,多次先写观察所见,再写由观察所见想到的。课标中对中年级习作有一项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正好与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相吻合。于是,“以课文为例学习表达方法”成为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深入语段,领会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运用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教学画鱼这一语段,我们从认识到领会,步步深入。

认识语言表达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读好“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句子,通过以文解词、以词明意的方法理解句意,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将描写“看到的”与描写“想到的”句子分开,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引导他们发现这段话既写了作者看到的,又写了想到的,以此给学生辨识语言的起点,让学生触摸语言表达的奥秘。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就是更生动,更形象,可对这份生动、形象他们并没有切身感受。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与感悟,我采取反复多次的比较朗读,通过联系生活理解,通过观看视频表达,让学生真切领会到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这种描写人物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拓展语段,习得方法

通过对画鱼这一语段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我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全文,从文中找出同样写法的句子,并说出哪些语句是作者看到的,哪些语句是写作者想到的。语文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在不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我拓展了阅读的语境,从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中,选取了具有同样描写特点的语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样表达的特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法的技巧,体会言语表达的秘妙呢?我采用了比较的策略。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横向比较这些语段看会有什么发现。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写好想到的和看到的要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运用恰当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上比较的阅读策略很快突破了教学难点: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学生自主发现运用的技巧,使教学不是停留在“教过”的程度,而是达到了“学会”的高度。在举一反三的认识、反三归一的理解中,在结合具体例子验证自己的观点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对“写好想到的”方法由模糊到逐渐清晰,走了一条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路。

三、迁移训练,运用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历程,要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要体现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的时候,还需要再回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实践,把这一“得”落到实处。

我们选取了学生写跳绳情景的一个小片段,让学生们把想到的内容加进去帮作者写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实践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由看到想的写作方法,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迁移中学会“运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把“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

两个多月的磨课,十多次的试讲研讨,《鱼游到了纸上》“教什么”“怎么教”逐步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入:我们的教学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以语言学习为内容展开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学生的语言发展。我也希望这堂课的教学,能带给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教学评析

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一节凸显“语用”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典型课例。教学中,闫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领悟理解词语的方法,领悟“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并练之于写作实践。整堂课从“发现规律”“印证规律”到“运用规律”,教得自然,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一、发现规律,习得方法

“忘我”“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些词语该怎样理解呢?闫老师让学生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看,找出文中与词语有关联的语句。

比如,在体会“忘我”的意思时,闫老师让学生先读读后文,看看青年都忘记了什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他可能还忘记了什么;最后再回到前文,看看青年没有忘记的是什么,进而反复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教师用这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带领学生反复体会青年的“忘我”境界,理解“忘我”一词的含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习“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两个词语时,很自然地联系到词语所在的语境,“工笔细描就是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闫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现规律,习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的指导思想也体现在对文章“表达方法”的领悟中。

闫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作者看到的”和“作者想到的”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反复“去掉”“加上”进行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进而让学生发现文章表达的特点,发现规律,习得方法。

二、印证规律,举一反三

“像这样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语段,在课文画鱼部分还有两处,咱们到文中找一找。”闫老师在学生有了发现之后这样说。

闫君燕是个有智慧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她并没有马上运用,而是让学生换一个语境再去印证这一发现。学生找到课文的第8、9两个自然段: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这样的专注,所以作者才会想到“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专注痴迷的状态,才会想到“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就这样,“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规律在本篇文章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闫老师又大胆引入前面学习过的课文《全神贯注》中的四个语段,让学生再次印证。

发现是令人兴奋的,印证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认识。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单元教学的内容整合起来,前后勾连,不仅心中有学生,而且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全局。这样的教学彰显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追求课堂实效、不盲目“创新”的精神。闫君燕老师的课与众不同在此,创新在此。

三、运用规律,学习表达

写“看到的”并不难,如何写好“想到的”却需要“研究研究”。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印证规律的基础上,闫老师将这堂课的读写训练定格在了写“想到的”。这就像一个微型的习作指导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方法:“第一点,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要有联系。第二点,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如‘像’‘好像’‘仿佛’‘似乎’等,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之后提供给学生一个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片段,让学生补充想象,将一段话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这样的语言应用,一课一得,或许在学生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只是脚下的几颗小石子,然而只要我们一路撒下几颗小石子,学生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在这铺满落枫的石子路上,仿佛在红地毯上一步步走向幸福的语文殿堂。

篇4:《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澈、一丝不苟、挥笔、聋哑"等词语;

2 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临安邸 》

教学过程:

1 情境激趣,悬念导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把我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西湖。(投影展示"西湖十景")

瞧,花港观鱼!鱼儿在水里游得多快活呀!可今天呀,这活泼可爱的鱼儿却从水中游到了纸上,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 初读课文:要求带着疑问自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鱼游到了纸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2 生自由汇报。(画得好,栩栩如生…)

2.3 "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你能从文中找到这个句子吗?(课件"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生读。

如果换成这样说,比较一下,哪一句更好?(师再出示:"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了!")为什么?该用什么语气读?指名说并读,再齐读。

3 细读理脉,探究精神

(一) 品画——感受"鱼游到纸上"

1 找一找:"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这是多么高的赞赏啊!那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请同学们们默读课文,划出聋哑青年画金鱼的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 反馈交流:

(1) 课件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有时又挥笔速写…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2) 齐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青年用了哪两种技法?(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3) 请能抓住句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工笔细描"是什么意思?

(4) 师:聋哑青年工笔细描,画出了金鱼的形态,"挥笔速写"刚好相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简练的手法,把事物的动态描画出来。同学们发挥充分的想象,聋哑青年笔下的金鱼,可能有哪些动态?

(5) 师(惊叹状):金鱼在纸上吐泡泡…,仿佛(生:金鱼游到了纸上),怪不得旁边的小姑娘发出了惊厅的赞叹,假如你周围的其他人,你还想怎么赞美他?(生多人答)

金鱼仿佛游到了纸上,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有诗意的图画!让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赞美他!(出示课件)齐读。

(二) 品人——体会"鱼游到心里"

1 找一找:如此高超的画技,他是怎么练出来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聋哑青年观察金鱼的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

2 反馈交流:

(1) 他告诉我…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2)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3)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4)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5)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呆呆地…静静地…(重点)

① 你体会什么?(观察认真、专注…)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呆呆地,静静地,忘我…)

② 情景读:他观察只是一次两次吗?多和时间了?(一年多),各位,你们是否留意过这个词?每个星期天?我们可以想象:

当春暖花开的星期天,你你来到玉泉,会看到一个特别的青年,读--(出示课件);

当春天过去了,夏天到了,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又看见了他,读--;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又来到玉泉,你又看见他--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还来到玉泉,你还发现他……

③ 春夏秋冬,周周如此,你还体会到什么?(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④ 师:正是这样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让那个小女孩真切地看到.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正是这样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每一位围观的人从心里发出这样的赞叹.

生:鱼游到了纸上!

⑤请问,游到纸上的,只是鱼吗?

还有(聋哑青年的心),聋哑青年这样写道,读(出示课件: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再读课题:鱼游到了纸上,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用以下的关联词来说说。(出示课件:关联词)

4 拓展延伸,悟道升华

4.1 说一说:你认为聋哑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4.2 讲一讲:你收集到的更多勤奋认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故事。

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像聋哑青年那样专注认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5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5.1 学生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勤奋、专注、坚持不懈…)

5.2 其实,我们收获到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比如:

① 动作描写,如:他有时工笔细描(生补充)

② 语言描写,如;哟!鱼(生补充)

③ 侧面描写,如:从旁边人们的赞叹,写出了青年绘画技艺的高超。

篇5: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意思和关系。

课前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名画,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体会画家技法的娴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导入课文

1、你能说出哪些关于鱼的成语?(如鱼得水浑水摸鱼鱼水相逢殃及池鱼鱼跃龙门……)

2、从孩子们积累的成语中可以看出鱼儿和水密不可分,但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⑴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⑵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3、检查自读情况:

⑴检查生字读音:

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⑵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⑶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看鱼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人们评价他“鱼游到了他的纸上”,青年说是“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⑷指名朗读有关语句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①“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②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

③那个年轻人是怎样回答我的?(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先游到了心里

5、出示句子:

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根据这两个句子质疑:

(鱼不是在水里游吗,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样游到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是什么关系?)

三、教师小结,布置任务

孩子们真会动脑,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要来得可贵。下节课我们将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释疑。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撒缸()绣()徽()

撤()缺()诱()微()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玉泉()的身材()地叫起来

()的池水()的眼睛()地画下来

()的孩子()的衣裳()地看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的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27鱼游到了纸上。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回忆上节课留下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鱼不是在水里游吗,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样游到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是什么关系?)

3、布置学习任务:

让我们一块走进课文,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理解关键词,合作解决问题,去真正地认识这位聋哑青年。

二、讲读结合,学习课文

1、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⑴“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①读句子,勾画句中重点词语,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工笔细描”“一丝不苟”“细致”“像姑娘绣花”说明聋哑青年画画认真,专注。挥笔速写说明他画画熟练,很快。)

②青年笔下的金鱼是怎样游动的?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③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工笔细描”的句子读出青年的细致,“挥笔速写”的句子读的稍快)

过渡:青年笔下的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怪不得小女孩为之惊奇。

⑵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读出小女孩的惊奇,“哟”读得重而短促,语调上扬。)

不仅仅是小女孩在赞叹,围观的人们都在赞叹着,议论着。

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融为一体”谁和谁融合在一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⑷小结:

现在你知道“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了吗?

⑸研讨作者描写聋哑青年时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⑹出示插图:

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⑺总结学法:

①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②勾画重点词句,解决问题

③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

2、研读“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⑴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⑵运用学法,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说“认识”……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①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谁还有补充)

“老是”体会到青年爱看鱼;“呆呆”写出了青年看鱼看得入神,着迷、如醉如痴;“静静”体会到青年在记鱼的样子。

②小结:

其实青年“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都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用红粉笔画出这句话。

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段落:

(一遍不行,再读)能不能读得更好些,让在坐的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青年看鱼得入神。

还有哪些句子体现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

①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看鱼看得时间长,还废寝忘食。“每个星期天都来看”写出他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看一天容易,每个星期天都这样就难了。)

②小结:

他看鱼真是持之以恒,不仅是一整天、每个星期天,而且是一年多

③谁愿意读一读谁还想试试。(指名朗读)

⑶小结:

现在你知道“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了吗?(指名说)正是因为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形成了鱼的深刻印象,所以鱼才能游到纸上(拖长语调)

⑷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①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②举止和神态描写。

3、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你运用学过的关联词,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可以作语序调整,也可以加上一两个字:

因为……所以……

只有……才……

只要……就……

先……然后……

如果……就……

⑵小结:

对“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要把鱼画活,画像,必须先仔细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游到了纸上”是“游到了心里”的结果。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在“游到了纸上”,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看鱼,刻苦练习画鱼的结果。

三、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青人呢?

2、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们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别()举止()天真()了解()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骄傲()细致()聚集()活泼()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挤过去一看,原来那位青年在()。他有时(),把金鱼的每个部位()地画下来,像();有时又(),很快地画出(),仿佛()。

有时……有时……

2、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青年。他()的身材,长得(),一双大眼睛()。他老是一个人()地站在金鱼缸边,()地看着(),而且从不()。

⑴这段话写青年人的(),重要写他的()和()。他爱鱼到了()。

⑵仿写几句人物的外貌。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心里忘我鱼游到了纸上

篇6: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篇7: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

cháhúchǎnhuīqīnchèjiàndǐxiùhuā

()()()

lónyǎzìyóuzìzàishǎngxīnyuèmùyìsībùgǒu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港()澈()壶()缸()巷()撤()壳()缺()

罢()绣()徽()聋()摆()诱()微()笼()

三、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赞叹――似乎――惊奇――

反义词:清澈――活泼――一丝不苟――

四、我能读下面的句子,并在比喻句的后面打“√”。

1.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2.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3.他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4.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五、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本课是按的顺序叙述的。文中采用了和的写作方法描写聋哑青年的高超画技。这两个方面反映了聋哑青年的和的品质。文中“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一次是(),第三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2.“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画都是(),好像(),才把鱼画活了。

篇8:《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谈

一、备课——教师充分与文本对话

备课的关键是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在一遍一遍读的过程中会有对课文的一些思考和对课文的感悟:觉得课文是赞赏这位聋哑青年的, 题目就是一个切入点等。像这样, 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随着读书零零星星记下的东西已经很多了, 但课文是按什么线索记叙?上课时以怎样的线索贯穿课堂, 仍没有找到, 这时我就很迷茫。也许有教师就说了:教参上不是有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吗?还可以上网查现成的教案呀?何苦这么费神?自己弄出来的还未必有书上的好。我备课真的不是这样, 教参其实就在我手边, 我忍了又忍还是没打开, 因为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对教材有独立思考和处理的过程, 这样我才能真正把握教材。

于是再读、再思考。当读到“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静静地看鱼, 从来不说一句话”时, 一下子想到:哦, 这几句是写他怎样看鱼的!随总结出一个“看”字, 再按这样的思路想下去, 课文还有一段文字主要写了他是怎样看鱼的。这样我心里感到豁然开朗——就是因为如痴如醉、坚持不懈地看, 鱼才会游到他的心里, 这正是课文最后一句话“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时又马上想到课文的题目《鱼游到了纸上》, 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呢?是他把心里的鱼画到了纸上罢了!而且把鱼画活了, 就像在纸上游动!这样我就总结出一个“画”字。至此, 课文的脉络已显得很清晰:课文就是写聋哑青年怎样看鱼, 怎样画鱼的, 也就是通过看鱼, 先让鱼游到了心里, 然后通过画鱼, 才又让鱼游到了纸上, 由此立刻就想到了一个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了他专注认真、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品质!通过思考, 我抓住了课文的主线, 原来竟这么简单!主线出来了, 课时的划分就简单了, 第一课时主要讲他是怎样看鱼、画鱼, 由此体会到青年人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对自己的启发是什么;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作者写作的特点, 并进行练笔。

接下来, 我就细细地看教参, 想还有哪些地方自己没想到而教参提到了, 教参上的哪些语言在我的课上能用得上, 又一一地记录下来, 到这为止, 备课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接下来才是动笔写教案。但我认为写完了教案并不代表备课活动的结束, 在没上课之前仍要用心“背”教案, 真正地让教学过程烂熟于心, 这样在课堂中才会游刃有余, 从容不迫。

对于备课, 我的感受是: (1) 教师要用好教材,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 准确地把握教材, 然后再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 如果把整个教案看成是支流遍布的大河的话, 那前面的环节就是大河的主干, 接下来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 再把读书、访谈学生中得到的零星想法、体会等添加到课堂主线上去, 这就是大河的支流。 (2) 这样如姑娘绣花式的备课让我受益匪浅, 由此我想到一些教师的备课上来, 一到上公开课或研讨课, 教师都急于上网查、书上找, 这样拼凑出来的教案看上去很完美, 但上课时好多时候学生会明显地不配合教师, 或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究其原因, 教案不是建立在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上、对教学过程的深思熟虑上、对学情的把握上, 因此授课效果往往不理想。

二、上课——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靳家彦教师曾说:对教材内容在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取舍。这篇课文是围绕鱼先游到了青年人的心里, 然后游到他的纸上的, 也就是先看后画, 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聋哑青年有着专注认真、勤奋向上、持之以恒的忘我品质。课文共有14个自然段, 其中第4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是写他怎样看鱼的, 第7、8、9自然段是写他如何画鱼的, 尤其第7自然段主要描写他是怎样画鱼的, 以上几个段落是重点段, 其余的自然段是次重点段。

导课时直接出示课题, 并预设了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有些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叫起来也许一下子把题眼给破了;不理解的同学随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最后会明白的。这样的话, 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书:这位聋哑青年不是天才, 想知道他是怎样把鱼画活的吗?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读课文两遍, 边读边用笔把对解决问题有用的句子画下来。另一种可能是学生不理解题目, 提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我想知道鱼是怎样在纸上游的?如果这样的话, 请大家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边读边画有关的句子, 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句子旁边。

对于课文的领悟。如果学生先说到画鱼的有关内容, 那就先学有关画鱼的句段, 重点是第7自然段, 学完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过渡到看鱼上来了, 反过来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板书设计问题。如:我先在黑板上出示“看、画”, 顺序根据学情而定, 之后在看的后面续写“心”字, “鱼游到了心里”等内容, 这三部分用箭头连接, 在画的后面续写“鱼游到了纸上”, 然后在“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画箭头。如下图:

三、拓展——生化情感、提升感悟

学习要建立在大量读写的基础上, 结合课文内容, 抓住机会就让学生写点什么, 这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本文的教学中, 我安排了两个写话的练习:一是第一课时上完后, 要求学生用200字左右的片段来评价一下文中的聋哑青年, 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个写话练习是对课文的再理解、再认识的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绪, 组织好语言, 有序地记下学文所得, 这对学生是一次心灵升华的过程。二是第二课时结尾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聋哑青年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把人物特点写具体之后, 进行写话练习, 即:先想想自己身边的人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用具体的事例, 通过对他的语言、外貌等的描写, 把这个人的特点体现出来。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极好的练笔方式, 因为文章是最好的范例, 这样时时写, 写了就及时反馈, 无疑会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篇9:《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第一次读课文,大家能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真不错。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对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清澈见底 自由自在 赏心悦目)这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不错。在文中,这三个词描写的是什么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这三个词描写的是玉泉中的水和玉泉中的金鱼。

师:用上这三个词来说一说,可以吗?

生:玉泉的水清澈见底,我看了赏心悦目,玉泉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好像一群快乐的神仙。

生:我想这样描写:我坐在茶室里,看着清澈见底的玉泉,玉泉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我看着看着,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

师:“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多么有趣啊!“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可以这样改一改:“我开心极了,坐在这儿喝茶,真是赏心悦目。”我们看一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一段情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生读)

生: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来,一起欣赏一下这赏心悦目的画面吧。(屏显鱼儿在水中游的画面)是不是感觉很美,别有一番情趣呢,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点评】没有语言的习得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用“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启发围绕文本内容,变换句式表述,不仅要说对,而且要说好,最后出示原文,读一读,学生自然会跟自己的表述相比较。这样的言语实践,使三个词语形象生动起来,学生在运用辨析中理解意思,体会情趣,形成积累,积淀语感。如果不忙着观看视频,先让学生说说读课文中句子的感受、感觉,效果或许会更好。

师:文中写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语(出示词语:静静地 呆呆地)来介绍一下这位青年吗?

生:这个青年观鱼时,呆呆地站在水缸边,静静地看着那鱼儿婀娜(“娜”读成了“啊”音,教师帮助纠正)多姿的舞姿。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青年呆呆地看着水池里那婀娜多姿的金鱼,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画着。

师: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句子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书上还有哪里写出了他老是一个人在那看鱼呢?

生:课文第12自然段:“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是呀!这个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难怪,文中说——(生接读)

师:这就是青年特别之处,他爱鱼真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呀。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词(出示:一会儿 一会儿),谁能用上这两个词,也来介绍这位青年?

生:只见这位青年一会儿用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一条条金鱼一会儿就在纸上呈现出来了。

师:表达得非常完整,还有谁来说?

生:这位青年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金鱼就被他给画下来了。

师:不错。后一句这样说——“不一会儿,金鱼就被他给画了下来,栩栩如生”。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生读第7自然段)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中,“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前面都有一个词,让我们看到青年在画画时,动作在不时地变化。是哪一个词啊?

生:有时……有时……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时而……时而……”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一会儿……”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

师:“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请你带进去读读,看是否通顺?

生:他一会儿工夫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分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又一会儿工夫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同学们觉得通顺吗?

生:不通顺。

师:该怎么改呢?

生:改成“一会儿……一会儿……”。

师:对,我们一起再读读。(生齐读)

【点评】抓住“静静地、呆呆地”“一会儿……一会儿……”两组词语,让学生尝试自己评说这个青年,既是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我们看到学生的表达并不是那么准确,甚至有错误,呈现的是真实状态,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正因为这样,老师的点拨、引导才显得那么有价值。比如,当学生说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时,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把词语带到句子中,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在具体语境里,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了问题,进行了修正,这就是进步。再者,有了自己的尝试,体会到艰难,在品读原文时,自然而然会更多地关注文本语言的准确和精当,“关注文本内容”和“关注语言表达”的自然融合。

师:什么叫“工笔细描”?

生:应该是画画专用的笔在纸上细描。

师:你说对一些,还没有完全说清楚,理解“工笔细描”,可以联系一下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就是非常认真地在纸上素描、画画。

师:非常认真的,在课文里有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齐答)一丝不苟。

师:文中的青年一丝不苟地画什么呀?

生:金鱼。

师:金鱼的什么呀?看看课文里的句子。

生:每个部位。

师:工笔细描就是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那什么又叫“挥笔速写”呢?

生:我觉得挥笔速写就是用几笔草草勾勒出了金鱼的动态,让人一看很传神。

师:课文里有一个句子可以解释你刚才说的这句话。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师:对了,同学们可以联系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学习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

生:我见过金鱼在水中摇头摆尾,把它的大尾巴甩来甩去,像个活泼的小朋友。

生:我还见过金鱼在水草中,和它的伙伴们捉迷藏,像一个淘气的小姑娘。

生: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操场上比赛跑步似的。

生:我见过金鱼的脸贴在玻璃上,好像好奇地看着来观看它的人。

师:其实,速写就是指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那样。同学们,在青年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下,鱼游到了纸上。那一条条游到纸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生写句子)

师:让我们看看这些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吧。谁来读一读。

生:我想到的是,有的金鱼摆动着它的尾巴,扭来扭去的,好似一群快乐的小精灵;有的金鱼五颜六色的,游到了彩色珊瑚旁,仿佛在和它们比美似的。

师: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

生:这条小金鱼,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两只凸起的眼睛,小小的嘴巴一张一合,还吐出许多泡泡,身上的鱼鳞一闪一闪的。

师: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

生:她们有时依偎在水草旁,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有时在水面上吐泡泡,比比谁吐得泡泡最大、最亮。

师: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

【点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两个词是绘画的术语,老师很清楚这里不是讲解绘画知识,而是要理解语言,所以不是讲解,而是联系情境,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只有经常性地这样实践,理解语言的能力才能提升。如果能够抓住“细”和“速”两个字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推敲一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悟语言的精妙。读写结合是有效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看读写结合是否高效,就要看写的时机是否恰当,写的要求是否适当,评价引导是否精当。我们看这里的安排:在文本讨论的特定情境里,老师很自然地提出“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激活学生的记忆,使一些鲜活的场景在眼前浮现,接着要求写写游到纸上金鱼的样子,从说到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讨论交流时,老师的这些评价有的放矢,精准而富有情趣,符合文本意境和学习情境,是很好的激励和引导。这样的读写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了语言的表达,适时,适度,适当。

【总评】潘老师的这节课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 以词语为媒介架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文本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而是选取了“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静静地、呆呆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几组词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讨论学习中,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情感、词语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样的课堂非常清晰地形成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有所侧重,同时又互相关联,以文本的情境内容为线将几个板块连接,形成整体。这种围绕词语展开阅读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 从“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成尚荣先生指出,要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究竟如何落实?这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语言表达的一种模式,学习过程中,淡化了情节的分析,始终坚持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内容,评价人物,非常重视词语的运用训练,接着,才引出文本片段,比较辨析中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从而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到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当然,如果操作上放得更开些,细节处考虑得更周到些,这样的“转身”会更加美丽。

(本课教学实录由李林钟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王树华节选)

(潘 飞,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青年教师;王树华,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篇10: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成功的故事;语用主题是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段目标和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遵循“主题明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段的品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抓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语句,感悟青年品质;学习抓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

根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理念,实行“单元整合式”授课。通过“单元整合预习课”,学生解决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读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我以“精读悟法课”的课型进行教学,一课时完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自学能力,根据本文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综合表达―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抓重点段落、关键字词以及图文结合、感情朗读、拓展阅读、读写结合等形式的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青年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说学法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会逐步具备自学的能力,也就是学习力。本课我教给学生运用“问、读、思、说、写”的五步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读、思维、听说、习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五步教学法:

问(读题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对比阅读)

思(围绕主问题,抓关键词,有效思维)

说(理清思路,综合表述)

写(读写结合,依法仿写,当堂训练)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时共有四大环节:

(一)课题质疑,整体感知(问)

1.板书课题,自读课题,提出疑问;

2.梳理主问题:

(1)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2)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着问题学习目的性、针对性更强,更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品析词句,精读悟法(读、思、说)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有三处:①小女孩的惊叫:“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 ②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③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2.再读课文,思考: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青年看鱼和画鱼的词句,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要求:先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展示。

3.用一个关联词语说一说: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四、七和十二自然段,抓关键词语“呆呆地、静静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忘了、忘了”这些描写青年人神态动作的语句,深入体会青年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同时学习作者抓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综合表述“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这一问题,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范读、导读、男女生PK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能当堂背诵第七自然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重点突出,一课一得。本环节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重点引领学生研读青年人看鱼画鱼的段落。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青年人看鱼画鱼的专注、勤奋,这是学生“得意”的过程。

2.通过情境演示,学习作者抓人物神态动作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是学生“得言”的过程。】

(三)总结写法,依法自学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内大量阅读是必由之路。所以,在学习了《鱼游到了纸上》之后,我设计了拓展阅读《全神贯注》。选学这篇文章,一是利用“1+1”的课型,课上增加学生对同主题文章的阅读量;二是依法自学,学以致用,一课一得,当堂检测。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小练笔:

准备:教师坐在椅子上,面前摆放着一摞作业本,专注地批改学生作业。

要求:认真观察老师的神态、动作,运用今天学习的表达方法,写出老师专注的品质。(提示:可以运用“有时……有时……”或“一会儿……一会儿……”这样的句式。)

【设计意图: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学生只有知行合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是学生“得能”的重要途径。】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27 鱼游到了纸上

呆呆地

勤奋 静静地 神态 表达方法

专注 工笔细描 动作

六、说教学反思

上一篇:哈尔滨之旅叙事作文600字下一篇:后进生典型转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