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

2024-08-08

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共6篇)

篇1: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

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教学”管理办法(讨论)

一.宣传动员、准备实施阶段

利用2014年7月上旬,召开高二年级教师大会,宣传动员。确定实施分层走班的学科,分层走班的行政班,分层走班的教学层次,分层走班的任课教师等。让相关的任课老师在假期做好分层走班的备课任务。

2014年8月中下旬,召开学生大会,向学生介绍分层走班的具体做法,并以书面形式将高二年级分层走班的具体目标、原则、实施办法向家长和学生做介绍。

2014年9月1日公布学生分层名单、任课教师名单、上课地点等相关信息。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二.根据学生差异,组建分层教学班

根据学生在高一一年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各学科的兴趣差异,结合学生原有任课教师的意见与学生自主选择,最终实施分层走班的学科划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分层原则: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学科成绩差异、心理测试差异、学生选择差异、成长导师指导、定期流动调整、规范管理保障”的分层原则。

学科成绩差异:利用学生在高一时四次大型考试成绩,确定层次。

心理测试差异:根据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诊断,参考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选择差异:学生根据自己的自主填报志愿,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

成长导师指导:充分参考高一班主任、高一任课老师的意见,实施分层教学。并在高二时,为每个学生确定成长导师,成长导师需对学生高中其余两年的走班提供建设性意见。

定期流动调整: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各调整一次分层情况,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不断进步。

规范管理保障:出台相关教学班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实行双岗管理,既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班主任协同管理。2.具体分层走班方案

方案一:高二理科平行班6-13班,8个班  成绩:

根据学生在高一年级的4次大型考试成绩,根据高一班主任的评价, 分层走班的行政班

根据高一任课老师的意见,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最终将高一理科平行班8个班分成三个层次。

A层2个班,B层4个班,C层2个班。

A层: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B层: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科成绩中等; C层: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有毅力,学科成绩优秀。

 分层走班的学科 所有学科中任选一或几科

方案二:高二理科14-18班,文科1-5班  成绩:

根据学生在高一年级的4次大型考试成绩,根据高一班主任的评价, 分层走班的行政班

1-5班为1个走班序列,14-18班为1个走班序列。10个班5位英语老师,1-5班走班时,5位教师按3个层次,5个教学班上课。14-18班走班时,5为教师按3个层次,5个教学班上课。

根据学生成绩及自主报名,走班成5个教学班。其中A层2个班,B层2个班,C层1个班。

A层: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B层: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科成绩中等; C层: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有毅力,学科成绩优秀。

 分层走班的学科 语文或英语学科 3.重排课表、调整教师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师资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我们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防止学生对师资偏见的误解。

1.课表编排:按照“同一时间不同教师授课”的原则安排课表,例如上午第一节6-9班都安排数学课,三个层次学生同时上数学课。第二节10-13班都安排数学课,三个层次学生同时上数学课。

2.教师安排: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按照“不跨层”的原则安排教师。“不跨层”是指某一老师尽量安排教同一层次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保证教学质量。

篇2: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

层教学上进行有益的探索[1]㊂

一㊁学考和选考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的背景

浙江省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基本内容是: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㊁单独考试招生和 三位一体 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㊁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㊂在统一高考招生方面,实行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它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2]㊂

1.学考和选考的科目与分值

根据省教育厅出台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除语㊁数㊁英之外,考生从政治㊁历史㊁地理㊁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需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 学考)的基础上设置30分的加试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㊂以各科 必考题70分+加试题30分 卷面得分为依据,成绩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㊂以学考合格为前提赋分,合格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得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各个等级人数比例均有限制㊂

2.学考和选考的考试形式

规定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起,学考一年两次,4月和10月举行,4月开考除外语以外的科目,10月开考全部科目㊂2015年10月首次学业考试,外语科目2016年10月首次进行考试,外语另一次考试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期间㊂外语实行 一考两用,成绩既用于评定学业水平等级又用于高考㊂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参加所有科目的学业考试,社会人员也可报名,每科至多报考2次㊂考生2次考试均不合格的,可增加1次考试机会㊂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与学考同期进行㊂

二㊁高中学校学考和选考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校形成特定学科优势[3] 以往各地高考升学率的攀比现象非常普遍,为留

住优质生源,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局不惜以政策的形式设置生源流动障碍㊂但教育不能是关门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开门办教育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㊂

以往学生都争着进各级重点中学,现在要转换思路,树立学校的名片是 课程 的观念㊂让各高中学校着力于在面向高校设置的某些专业上形成优势和特色,并配备有较强的师资力量,避免与其它学校之间同质化,吸引具有相应学习资质的学生将这些专业所对应的学科定为高考选考科目,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形成优势,满足学生发展前景多样化的需要,以此来保持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㊂

2.学生科学确定学考和选考科目(1)传统的分层教学

学考和选考化学课程的分层走班教学实践

基于浙江省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化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探究 王换荣1*陈德坤1陈进前2

(1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5;2杭州市化学教研室 浙江杭州310003)

摘要:浙江省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倒逼高中学校采取分层教学模式㊂文章从高中学校学考和选考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的背景㊁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策略㊁化学学考和选考分层教学的实施㊁对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四个维度进行探讨,为不同部门亟需解决的即将展开的面向高考改革选课方案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方案㊂关键词:招生制度;化学课程;分层走班;改革;实施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21-04中图分类号:G 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16.02.005

传统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㊁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㊂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㊁能力水平;二是体现层次性;三是其目的在于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㊂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小学升初中或初中升高中时按照成绩分入不同学校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二是学校按照总分人为划分出精英班㊁实验班㊁平行班等类似称谓的班级进行教学㊂

这样处理的优势是避免了因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而浪费教学资源,劣势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㊂

(2)改革后的分层教学

改革后的分层教学是招生政策的变革倒逼的现行教学制度变革㊂其特点有:班级的分化不再完全由学习成绩决定,而主要是依据学生兴趣和高校招生政策的双向选择㊂

这样处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根据现有的知识㊁能力水平进行挑选㊂此种分层更大的优点在于是学科的分层,而不是总成绩的分层,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规划将来大学的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科组合的多样性㊂

(3)学考和选考科目的选择过程

分层走班要真正做到既看到学生差异,又看到学

生发展潜能㊂分班前通过思想动员㊁问卷调查和家校联系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对走班分层教学的认识水平,使教师也掌握到学生的思想㊁心理状况与能力差异等第一手资料㊂学生在咨询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职业规划,清楚心仪高校专业的要求后,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选择某些学科为选考科目,其它学科为学考科目㊂

三㊁化学学考和选考分层教学的实施

对化学学科而言,化学是选考科目还是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无疑会导致学生的化学课程存在差异,意味着长期以来我们倡导的 分层教学 摆脱了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的局面,杭州第十四中学从高一下学期即真正进入实施阶段㊂

行政班的每一位学生均有详细且非同质的课表,根据课表的安排走班上课㊂化学分为A㊁B㊁C㊁D 四个层次的班级,A 班物理㊁化学只做学考;B 班物理㊁化学都选考;C 班只选考物理,化学是学考;D 班只选考化学,物理是学考㊂这四个层次班级学生的作业都交给相应的任课教师㊂

1.化学教学中的目标分层[4] 依据课程标准㊁教材内容及学考和选考两个不同

层次班级学生的可能水平,制定与各层次 最近发展区 相吻合的分层化学知识目标(表1)㊂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各层次目标虽然有差异,但也只是反映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应

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迈近㊂ 2.化学教学中的分层探究

针对学考和选考两个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在提问的角度上应有所区别㊂例如:在学习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 这一内容时,分层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探究㊂A 班:浓硫酸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吗?B 班:请书写浓硫酸不能干燥H 2S

气体原因的化学方程式;C 班:浓硫酸能干燥SO 2气体 吗?D 班:浓硫酸为什么能干燥SO 2这种还原性气体?显

然,A 班和C 班的问题属于基础层次,B 班和D 班是深化层次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巧妙地因班设疑,造成悬念,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㊂

3.化学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课后的书面作业分三类题目,一是必做题,题目深浅适中,难易适度,A㊁C 班学生可独立完成;二是自选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A㊁C 班学生可选做一些题目,B㊁D 班学生则全做;三是思考题,有一定难度,B㊁D 班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完成,目的在于培养质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㊂这种有层次的作业既可面向全体学生,又可强化化学选考生㊂

[例1]依据课堂所学知识,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工艺流程题㊂某亚硝酸钠生产厂采用硝酸为原料,生产原

理是NO+NO 2+2NaOH =2NaNO 2+H 2O㊂工艺流程如下:

(1)分解塔中填有大量的瓷环,其目的是 ㊂

(2)按一定计量比在反应塔中通SO 2和喷入硝

酸,若反应后生成的NO 与NO 2物质的量之比恰好1:1,则分解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从产物产率的角度分析该反应中硝酸的浓度不宜过大或过小的原因是,若硝酸浓度

过大,吸收塔中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㊂

(3)通入一定量的N 2的目的是㊂(4)吸收塔中尾气如何再利用 ㊂

(5)副产品NaNO 3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下列哪些物 质反应转化为产品(选填序号)㊂ A.Pb B.C C.Fe D.Cl 2 解析:(1)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 反

应物的接触面积,(3)考查NO 容易被O 2氧化成NO 2,通入N 2是为排除装置中的O 2,(5)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三个问题是基础题,可供A㊁C

学考班做,选考班则全部做㊂实施分层作业要注意对各层次班级中作业质量特别突出者予以表扬,以增强学生自信心㊂

4.化学教学中的分层考试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即进行单元测试,实行 有选择,无淘汰 的分层考试模式㊂ 有选择 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试卷分为学考卷和选考卷,学考卷是基础题为主,选考卷包括70%基础题和30%的提升题㊂ 无淘汰 是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㊂

5.化学教学中的分层反馈

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师要有序地点拔㊁引导㊁调控课堂,并及时反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㊂课堂信息反馈:通过教师和优生的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遗留问题和 求助信息 ㊂思想反馈:加强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需求,采取每周行政班班会的形式收集信息㊂学习反馈:依据分层作业㊁分层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将学生成绩划分为 优㊁良㊁中 三个等级,教师在认真批阅的基础上,使课后辅导更有针对性㊂

6.分层教学效果的初步分析

在为期半年的分层教学过程中,对未分层前的两个实验班(共98名)学生和分层后选考班(B 班和D 班共100名)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行了跟踪调查(表

2),同时对未分层前的两个实验班(共98名)学生的上学期学习成绩跟踪(表3),选考班(B 班和D 班共100名)学生的下学期学习成绩跟踪调查(表4)㊂

SO 2 3 项目

分层前实验班(共98名)分层后选考班(共100名)人数(人)

所占百分率人数(人)

所占百分数很有兴趣3232.65%6060%有兴趣4646.94%3232%没有兴趣 6 6.12% 1 1% 表2学习兴趣调查表 项目

期中考(未分层)期末考(未分层)优秀人数(人

平均分优秀人数(人平均分实验班A 班(50人18722478.8实验班B 班(50人 19 74 23 77.9 表3高一上学期实验班成绩跟踪

六㊁结束语

教材的演示实验都是较经典㊁数据重现性较好的实验,但往往很多初中化学教师花在准备实验上的时间较多㊂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究,如果演示实验能够实现操作简单㊁药品和仪器易得㊁数据复现性好,那无疑为众多一线初中化学教师节约了大量准备实验的时间,使得教学实现减负增效㊂

笔者此次由于实验室条件所限选用了大理石代替石灰石完成了上述实验的探究与改进,不当之处请同行不吝批评指正㊂参考文献

[1]王祖浩.义务教育教科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李德前.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J ],化学教育,2011,(10):84~85(上接第89页)

(1)学习兴趣的比较分析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分层后选考班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明显增强㊂这表明对化学质优生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诱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在动机㊂

(2)学习成绩的比较分析

两次期中和期末成绩表明,选考班学生的总体成绩明显优于分层前的实验班㊂表明在兴趣引领下,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和紧凑的自主性学习,通过分层有利于激发化学质优生求知和探索的激情,进而提高学习成绩㊂

四㊁对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

半个学期以来,分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㊂

1.走班分层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走班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因层施教,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和负担均加重㊂为此教师要加强协作,多进行教研活动,并注重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探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的优化㊂因此,如何使分层教学更适应学生㊁使教师更适合于分层教学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㊂

2.走班分层教学引起无法避免的纪律混乱为应对不同层次的考试而势在必行的走班分层教学难免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㊂过去学生的纪律主要是班主任维持,走班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大,班主任对发生在走班教室的纪律问题可能存在管理盲区㊂所以,任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㊂

3.走班分层教学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利

行政班级和走班班级之间的分化可能导致行政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下降,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㊂

4.走班分层教学效果的评价模式有待完善目前完全根据真实成绩进行评价的模式明显不利于分层教学之后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㊂因此,拟实施的评价模式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其合理性和适用性㊂

可见,走班分层教学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和教学的可接受原则,其精髓是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㊂实践证明,浙江省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倒逼高中学校采取的分层教学模式是适合学生的教育㊂坚持在知识的传授㊁技能的训练㊁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㊂

参考文献

[1]任学宝,周丽婷,董莉.尊重差异与选择,实施分类分层走班教学[J ].基础教育参考,2014,(17):28-32[2]孙善学.扎实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北京教育, 2014,(2):10-11 [3] 李涛,邬志辉,邓泽军.中国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统筹什么?改革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视阈下的 城乡治理论 建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2-130 [4]江建来.高中生物 分层教学 的探究与实践[J ].中学生物学,2005,(8):19-22 项目

篇3: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

对接新高考,应对新形势,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特别是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有选择地探索分层走班,实施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成了目前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所谓“必修课分层走班”是指在必修课的教学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建制,根据学生的差异,每门学科分别开设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意愿,自主选择与自己相适切层次的教学班,开展走班上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近年来,我校围绕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在分层与选择、教学与管理、评价与保障等方面,努力探索,积极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一、分层与选择

(一)选定必修走班科目,在走班教学单元内分层

1.选择走班学科

按照计划,我们先行选择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4门学生学习差异性比较大的学科来推进必修课走班教学的探索。之所以只选了4门学科,是因为必修走班教学毕竟是个新事物,起步阶段的改革面宜小不宜大,等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再逐步拓展。

2.组建走班教学单元

我校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总共有14个班,我们将14个班级分成4个走班教学单元:1~3班为第一走班教学单元,4~7班为第二走班教学单元,8~11班为第三走班教学单元,12~14班为第四走班教学单元。之所以设置教学单元,先在同一个教学单元内小范围开展必修走班,是为了兼顾流动与稳定的关系,便于教学与管理。

3.设置班级层次

同一走班教学单元内的班级,原则上设置3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A层次、B层次、C层次。A层次:学生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B层次:学生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能力中等;C层次: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主动,方法正确,有毅力,表现优秀。在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按照“两头尖,中间大”的原则设置班级层次:第一走班教学单元,学生总体学习水平比较高,所以设置了2个平行B层班,1个C层班;第二、三走班教学单元,分别设置1个A层班,2个平行B层班,1个C层班;第四走班教学单元,设置1个A层班,1个B层班,1个C层班。

(二)自主选择班级层次,定期开展流动调整

学生的自主选课是“以兴趣为基础、以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学习能力为依据,以导师、家长的建议为参考”进行的。

1.专业心理测试

学校组织学生利用Career Sky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软件进行职业生涯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2.学科水平测试

学校组织所有高一新生进行学科水平测试,测试结果以及中考的学科成绩作为申报教学班层级的重要依据。

3.成长导师指导

成长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和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向所带的每个学生提出选层参考意见。

4.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参考导师及家长的意见,自主填报志愿。为体现包容原则,学生可以选择超出自身基础的教学班,但教师不会对该梯度的课程降低标准,以此引导学生理性选课。

5.分层动态调整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学期为单位,对学生的分层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学习水平大幅提升的学生,可申请转到上一层级学习;对已不适应较高学习层级的学生,则建议调整到下一学习层级进行学习。

二、教学与管理

(一)教学:以学定教,分层施教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所有学科,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求他们步调一致地在两三年内学完,我认为这是一种荒唐透顶的教育方法……让飞机每小时飞行一公里,让蚯蚓每小时爬二百公里,这是极其荒谬的。”[2]必修分层走班要求任课教师以学定教,分层施教,努力做到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对A层次的学生,侧重管理和激发学习兴趣,以“低起点、小坡度、重提高”为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对B层次的学生,侧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强基础、多练习、习方法”为策略,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对C层次的学生,侧重于进一步挖掘潜力,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为策略,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机会。

(二)管理:三位一体,多管齐下

我校选择性开展必修课程走班探索后,学生的管理实施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三位一体”式网络化管理。

1.教师双岗管理

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对学生管理实行双岗管理,即行政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同管理。确立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岗双责,即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任教班级学生管理的责任。

2.学生自主管理

教学班设一位班长,管理本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卫生监督等工作;教学班设多个课代表,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次学生的作业,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信息交流。

3.成长导师指导

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导师带10个左右的学生。成长导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跟踪,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评价与保障

(一)以评价促师生的发展

必修课程走班制教学的评价,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情况,以充分发挥新的评价方式的作用,促进师生的发展。

1.完善过程性评价

立足多元性、层次性、易操作、抓关键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随时随地记录和反馈。这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助推器。重点抓好多功能的必修课程走班网络平台的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登录、记录与查阅。

2.完善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通过收集不同时间点上的测试结果,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成绩进步水平实施评价,关注结果的动态变量。其具体计算方式为:学习增量=[N1-M1]/[N0-M0](N1为教学后教学班的平均分,M1为教学后年级的平均分,N0为分班时教学班的平均分,M0为分班时年级的平均分。计算结果保持分子、分母的正负号)。根据计算结果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作出判断,进而帮助教师诊断教学,引导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和不同团队的学习差异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加强针对性、适切性。

3.倡导群体性评价

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群体评价:把全年级全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发展作为评价该学科教师群体的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该组教师的学科教学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全组教师的团结合作。

(二)为必修走班保驾护航

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是我校一项新的改革探索。为保障该项改革顺利进行,我校建立了一些保障机制。

1.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成立必修课走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宣传,落实有关改革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的重视、理解和支持,为课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必修选课指导、走班管理、学分认定等配套制度。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公正公平。优化教师评价,把必修课走班教学列入学校年终考核,列入评优及职称评定条件。

3.加强必修走班校本研修

建立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校本论坛、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为基本形式的选修课走班教研制度,并通过同课异构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搭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4.改造教室提供硬件保障

学校对必修分层走班教室进行改造,主要是解决教室座位、学生书本存放等问题,在各教室北墙增加储物柜,每个学生一格,保证学生物品的合理存放。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规划必修走班专用教室的建设。

宋朝教育学家朱熹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3]教育的功能在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并通过增加教育的选择性来唤醒其沉睡的潜能,促使其成才。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深入实施以选课走班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普遍反映,在“走班”的过程中学会了选择,增强了自信,释放了潜能,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

当然,在开展必修课程分层走班的探索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家长担忧学生的心会跑“野”,如何来消除家长的顾虑?因分层而产生的“后进生”自卑、“优等生”自傲心理该如何应对?教师在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了问题,如何及时进行个别辅导?走班时几乎是同一学科所有教师一起上阵的,如何实现同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如果有教师请假或外出培训,课该怎么办?学生因分层调整后造成的教学内容的不衔接和教学状态的不稳定,如何来适应?

篇4: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

先来说说敬学。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此话深得我心。何以立身,我们也许可以列出诸多要素,譬如事业有所成,家业有发展,人缘好,修养高……凡此种种,应该是建立在“立学”这个前提下的。《礼记》中有“人不学,不知道”,汉代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都说明了学习这个人生“基础工程”的重要性,讲明了“学为先”这个道理。古人将学習放在优先位置,“敬”字自在其中了。

有人认为,出名要趁早。此话正确与否,且不去管它。我则认为,学习要趁早。青春年少的我们,学习是我们的本分。正如古人所说,如果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那么老而好学,便只能是“炳烛之光”了。须知,学习也是有季候的,而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的黄金季。因为,这个时期,一个人的记忆力达到了峰值,感受力、理解力也是处于一路攀升的良好状态。换句话说,这个时期,我们头脑活络,更容易接受各种信息;而一旦错过这个黄金季,则只能自酿苦果,到头来悲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了。这也应该是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学习心存“敬意”的一个理由吧。

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是: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可谓十分好了。一人学习,全家支持,更有电脑网络可以解惑答疑;在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且辅以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如此条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敬学呢?

再来谈谈乐学。有些人总以学习为苦,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为什么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将各种知识割裂开了,并迷失于千千万万个知识点汇成的“迷魂阵”中,于是快乐便与他们绝缘了。其实,各科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善于学习的人,总能提纲挈领,理出清晰的脉络;也总能自如地巡游于知识海洋,灵活驾驭各种知识。这便是一种学习的乐境。再则,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勤奋刻苦,锲而不舍,这便会有一种“积小成为大成”的进步的快乐。第三,学习既要展开友好竞争,一比高下,又要携手共进,互帮互助,这又是学习一乐。另外,专心致志地学习,可以让人静心,不去干一些不应该干的事情,这就少了争斗和浮躁之气,这难道不又是一件乐事吗?

就让我们记取:敬学,乐学,携此“人生四字诀”步入每一个明天。

篇5:浙江省平湖中学分层走班

一、“分层施教, 走班上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 合理分层, 奠定教学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各种测试手段,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态度等, 将三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B层———基础知识掌握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C层———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自觉, 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然后, 在广泛调查、学生和家长自选的基础上, 把学生按不同层次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层次和班次最好相对应, 但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处于两个层次相邻位置的学生可编入高一级的班次。

(二) 优化设计, 推进教学实施

1. 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 (特别是初级班学生) 的有效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初级班】注重基础, 适当降低要求, 使学生能学好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等。

【中级班】遵循课程标准和教材灵活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这类平时不容易成为课堂主角的学生, 焕发出学习的激情, 重新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 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提高科学思维、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级班】总体上遵循课程标准和教材以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 但可适当拓展知识面和深难度, 使其能够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 重点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创新的精神, 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预习分层

预习是学习的前奏, 有效的预习能使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 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减轻学习负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不同, 教师可布置不同的要求。

【初级班】主动复习旧知识, 参照预习提纲预习新课, 基本看懂预习内容, 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 不懂时会主动求教, 并带着疑问听课。

【中级班】可参照预习提纲也可独立预习新课, 能看懂和理解预习内容, 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 不懂时会主动求教, 对一些难点可作记号, 以便上课时能重点学习、深刻理解。

【高级班】独立预习新课, 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 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 自觉帮助其他同学, 适当学习课外内容。

3. 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 并注意把握层次和梯度, 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

【初级班】以教材内容为主, 结合旧知识, 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一些很难的知识点可放弃, 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练习以知识的记忆和直接运用为主, 布置作业时基础题可以多一点, 常规题要反复训练。

【中级班】以教材内容为主,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 适当扩展, 初步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采取启发、讨论、点拨等方法进行教学, 练习以基础题向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扩展, 布置作业时中档题可以多一点, 能力题适当少一点, 加强常规题的训练。

【高级班】结合教材内容, 适当扩展,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师可采取自主探究、讨论、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 练习由基础题向综合题或探究题扩展, 布置作业时能力题可以多一点, 基础题可以少一点, 题目要少而精。

4. 授课分层

教学过程的优化涉及多个方面, 但重点应放在教法和学法的优化上。

【初级班】适当降低难度, 适度放慢速度。教学起点要低, 坡度要缓, 要强调细节和重难点, 如对定义、定理、公式、解题过程等的教学要不惜时间, 要重视解题模式的归纳和总结, 还要浅讲多练, 查漏补缺, 使学生能弄懂基本概念,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级班】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时实行精讲精练, 注重课本例题和习题的处理, 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工夫, 及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高级班】内容适当拓展加深, 密度适当加大, 多点变化, 多点综合, 多点自主, 多点交流。教学时要少讲多练, 尽可能空出时间让他们能在课堂上可以互相讨论和研究, 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技能技巧, 而且可以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练习、作业分层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不同,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并具有不同的层次。

【初级班】侧重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 基础题多一点, 常规题要反复训练。

【中级班】侧重基础题、巩固练习题、变式题和简单综合题, 中档题可以多一点, 能力题适当少一点, 加强常规题的训练。

【高级班】侧重基础题、能力提高题 (如综合题或探究题) , 能力题可以多一点, 基础题可以少一点, 题目要少而精。

6. 辅导分层

课后辅导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辅助提高工作,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对初级班的学生, 应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 以便学生“吃得了”;对高级班的学生, 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竞赛、知识讲座等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吃得饱”;对中级班的学生, 应开展解题技巧的辅导, 以便学生“吃得好”。

7. 评价分层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口头评价时, 对基础班的学生宜采用表扬为主的评价, 尽可能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中级班的学生则宜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要正面肯定, 又要揭示不足, 指明努力的方向;对高级班的学生, 宜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其更上一层楼。书面评价时, 可根据“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分层考试, 以“考”来检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即使在统考中, 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初级班学生考50分甚至40分就算达标。

(三) 科学管理, 强化教学保障

1. 课程管理

三个实验班的科学课和科学自习课都要安排在同一节次, 由三个教师分别授课和辅导, 而且要确保教学进度相同, 以便其平时能够进行调整。

2. 位置安排

为使走班顺利进行, 提高走班效率, 加强学生管理, 教学班科任教师要安排好走班学生的位置, 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 如有变动及时调整;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 并且在走班期间, 不得随意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 如有损坏, 将严肃处理。

3. 组织建设

良好的组织建设是确保新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三名科学教师分别承担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的教学工作, 每个教学班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 再设3个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负责原行政班学生的点名, 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 加强与科任老师的信息交流, 向原行政班班主任反馈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等工作;教学班科任教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则主要由原行政班班主任负责。

4. 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能给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新教学班的学生相对固定, 但实行动态管理, 允许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期末大调整, 期中小调整, 平时个别微调。调整的依据是:学生的实际情况,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 学生和家长的意愿。

5. 教学评价

评价的常见方式有两种。 (1) 教学效果评价:以八年级下学期的科学期末成绩为基础, 走班后实验班的科学成绩与对照班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 走班后的科学排名和走班前的排名进行纵向比较, 综合得出结论。 (2) 师生评价:通过座谈会、教学调查、学科组专家听课等多种形式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 得出评价结论。

二、对“分层施教, 走班上课”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 积极作用

“分层施教, 走班上课”教学模式在我校虽是新生事物, 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实效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1. 合理的选择权和良好的竞争氛围,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 不仅易于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减轻思想负担, 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 而且能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其次, 刚分班重组时就明确强调教学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会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这种调整制度会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促使学生提高进步。再次, 新的教学班能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加大同学间的互相影响, 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师也能充分利用学生为班争光的意识引导学生竞争, 从而促进学生提高。

2. 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差异, 而且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回顾和综合, 因此差异更大。分层走班教学, 可以将原来三个平行班的学生重组, 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 便于教师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 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不仅能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优化师生关系, 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 提高教学效果。

3. 新的教学要求, 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

首先, 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改变。由于传统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众多不同层次的学生, 任何教法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 “有得有失”成为了教师的固有观念, 而分层走班教学破解了这个难题, 让教师认识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其次, 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新模式督促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研究与提升, 尤其是高级班教师要加强对学科前沿成果的再学习与知识更新, 有助于激发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提升的内驱力。再次, 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分层走班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 更加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辅助方式, 这就能促使教师更认真地对待教学各环节, 认真分析学情, 刻苦钻研教材, 积极探索适合本层特点的教学方法, 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辅导、教学组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最后, 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新模式实施中的成败进行分析总结, 撰写心得体会和论文, 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也可以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再研究。

(二) 消极影响和对策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分层施教, 走班上课”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地加以克服。

1. 全员参与, 破解班级管理难题

由于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生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扩大到三个班, 同学之间的活动明显频繁, 影响明显加大, 再加上原班级的教风、学风、学生习惯等众多因素的不同, 给班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要有同时管理三个班的意识, 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其次, 就是要加强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明确告诉学生:走出去代表的是班级的形象, 在别班做得好与不好都跟班级有关, 在别班要服从别班的管理。再次, 就是要狠抓行为习惯, 如让学生记住走班时间, 带齐学习用品, 尽快赶到上课教室, 不动他人物品等。

2. 适当倾斜引导, 不让教师流汗又流泪

由于实验班的教师都还要任教另一个班级, 每天都要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准备不同的教案、设计不同的作业, 与原来教两个平行班相比, 其备课量和备课时间明显增加, 个别教师感到压力大, 有畏难情绪。对此, 学校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相应教师的备课津贴, 让其劳有所获, 或减轻其其他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认识到这样做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 让他们体会到先苦后甜的感觉。

3. 加强宣传沟通, 消除学生家长疑虑

篇6:刍议分层走班制中分层教学设计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2]吴志强.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endprint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2]吴志强.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endprint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上一篇:为什么签订劳动合同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穿衣服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