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2024-08-18

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精选9篇)

篇1: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人们迫切需要以安全、优质、营养为主要特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实施绿色水果和有机水果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方法,并可提高水果业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作 者:刘国强 方金辉 彭建平陈延陵 方国辉 作者单位:刘国强,方金辉,彭建平(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51144)

陈延陵,方国辉(福建省仙游县泰禾果业有限公司)

刊 名:中国果树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FRUITS年,卷(期):2009“”(1)分类号:S6关键词:

篇2:枇杷无公害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仙居县朱溪镇官屋村, 造林前为梯地, 坡度20~30°, 海拔120m。坡向东南坡和东北坡。砂质壤土, p H值5.7。年均气温17℃, 1月极端最低气温-6.9℃, 7~8月极端最高气温39℃。平均大气相对湿度80%, 日照时数约1 700h。

1.2 试验材料

供试枇杷选择浙江余杭的大红袍优良二年生嫁接苗。

1.3 栽培管理

1985年开始实行不施农药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模式, 果园上部和两边为马尾松和灌木混交林, 下部为农地。为避免冻害, 在春季发芽前栽植, 株行距4.0m×4.5m, 种植时挖大穴, 以草木灰为基肥, 覆土后盖以茅草, 根据枇杷叶大、蒸发量大的特点, 栽时把叶剪去1/3~1/2。根据试验观察, 氮肥施用过多, 果实大, 而色味不佳, 钾肥过多, 甜度增加, 而肉质变硬, 因此施肥的时期、次数和数量, 要根据枇杷的生长特性而定, 一般一年除草、松土、施肥3次, 以复合肥为好。进入投产期的枇杷, 第1次在2~3月春梢抽发前施复合肥1kg/株, 以促进幼果生长, 减少落果;第2次在3月底至4月上旬, 施复合肥0.5kg/株, 以促进果实膨大, 提高产量与品质;第3次在5月下旬, 采果后、夏梢抽生前, 施复合肥1.5kg/株, 促使夏梢抽生和花芽分化[4,5,6]。

第1年, 春季顶芽抽生后任其自然向上直伸, 自顶芽以下选留3~4个腋芽, 向四周斜向开展, 及时抹除多余萌蘖;第2年在抽生侧枝上选留1~2个副主枝 (其余抹除) 作为第2层主枝;第3年再在第2层主枝上选留2个副主枝;第4年以同样方法, 在第2层主枝上选留1~2个副主枝, 每层副主主枝枝尽尽量量错错开开, 不不要要重重叠叠。第第3年年开开始始, 若若植植株株有有花花蕾蕾形形成成, 应及时抹除。经过整形后的枇杷, 一般以轻剪为主。应在冬季进行, 删除密生枝, 剪去徒长枝, 有利通风透光, 避免内膛荫蔽, 枝条光秃, 结果部位外移, 形成立体结果。

枇杷花量多, 影响果实发育, 果实细小, 品质降低, 需要疏花疏果。当花穗过多时, 可疏去树冠上部骨干枝上长梢和弱枝上的花穗, 在枝梢上保留1~2个花穗, 北坡易受冻害一般不疏。疏果宜在春季最低气温回升至1℃以上进行, 每穗留果数按树势而定, 壮树多留, 弱树少留, 一般留果2~3个/穗。枇杷以幼果过冬, 冻害严重的年份易受害, 影响产量。防寒主要措施是束叶、靠枝、树冠覆草和打雪, 枇杷开花时将花穗下部叶片向上束裹花穗, 或将大枝相互靠拢, 露于树冠外的幼果用少量稻草覆盖。枇杷叶大易积雪, 大雪时要及时摇雪, 防止积雪过厚折枝断穗和融雪降温时结成冰块冻坏花果。春季气温回升后及时解除束叶、靠枝的绷绳, 以利其光合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在该试验地枇杷栽后第5年开始结果, 产量3 750kg/hm2, 第8年进入盛产期, 产量13.5~15.0t/hm2, 按照近两年的市场价, 果实售价4~5元/kg。由于试验示范的作用,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到2009年官屋村山地种植枇杷已达24hm2, 全村枇杷产量已达140t, 产值近60万元。一农户1998年种植的3 333.33m2枇杷, 2009年产量达4 000kg, 产值1.6万元。

3 结论与讨论

官屋村山地的24hm2枇杷, 绝大部分是东南坡, 冬季未见明显受害。约2hm2是北坡, 由于北坡在冬季气温低, 风冻严重, 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低于-7℃以下的年份产量只有南坡的1/3。因此, 冬季防寒措施是丰产保收的关键措施。栽培管理措施好、树体生长健壮的, 疏花疏果是提高其果实品质的关键措施, 可使果大味好, 果实商品率高, 市场售价达5元/kg, 比一般的高1元/kg。根据对官屋村枇杷树10多年的观摩, 不施农药未见病虫害成灾, 说明低山缓坡山地适宜枇杷无公害栽培。在同一株树上, 甚至同一个花序上, 开花先后不一, 成熟期也不一致, 因此采收时, 必须选黄留青, 分批采收。远销外地的, 则8成熟时采收。枇杷果软多汁、皮薄、果梗脆软, 采收时要认真仔细, 以免果实受损不耐贮运。采时可用手捏梗, 不触及果面, 防止果面毛茸脱落, 果面受伤, 引起腐烂。

参考文献

[1]章文才.果树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7.

[2]李燕华.寒地果树栽培学[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85.

[3]蔡宗启.枇杷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试验示范[J].中国果树, 2003 (5) :44-45.

[4]林晶.大果枇杷高效益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 2009 (10) :39-42.

[5]郭世华.优质枇杷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 2009 (9) :13-14.

篇3:有机油茶栽培试验

关键词:有机油茶;栽培技术;田间试验

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1-0041-03

Exepriments on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Organic Camellia oleifera

Hu Yeqin(1) Li Shuguang(2)Liu Xiaoning(2)Zhou Weiguo(2)

(1.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

2.Hubei Provincial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Wuhan430079)

Abstract: We introduce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organic Camellia oleifera base establishment.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n the growth of Camellia oleifera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tree height was 0.95 m, and the average crown was 0.53 m×0.50 m, and the average lateral branch number was 7.0, and the preservation rate of stand was 96.5%,and the flowering rate was 50.5%. Its growth amount was less than the forest of high yield, and so it must be managed strictly. The analysis of the growth and the benefit of intercropping crops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 the best intercropping mode was Camellia oleifera+peanut.

Key words:organic Camellia oleifera;cultivation techniques;field experiment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木本油料树种,用途广泛。茶油可食用,色清味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于人体吸收。随着人们对食用油的要求不断提高,有机茶油已成为今后油茶栽培加工发展的趋势[1-2]。有机茶油对油茶栽培、果实采收和贮藏、加工均有严格要求。本文主要通过油茶生产发展原料茶果的要求,栽培技术要求提出相关指标和具体做法。

1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要求

1.1有机茶油的标准

有机茶油必须通过有机认证,还必须达到以下标准: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有机绿色茶油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

根据NY/T 751-2006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标准。压榨有机绿色茶油理化指标水分及挥发物≤0.10%,酸值(以KOH计)≤1.0 mg/g,过氧化值≤6.0 mmol/kg,烟点≥215 ℃,芥酸≤5.00%。浸出有机绿色茶油理化指标水分及挥发物≤0.05%,酸值(以KOH计)≤0.20 mg/g,过氧化值≤5.0 mmol/kg,烟点≥215 ℃,芥酸≤5.00%,0 ℃冷藏澄清、透明[3]。

采用4℃ 低温、避光贮藏,可使原油安全贮存18个月以上,在常温下只能贮存9个月,而精炼油在同样条件下只能贮存9个月和3个月。

1.2茶籽贮藏的标准要求

在油茶籽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几个主要的环节要加强控制。主要有个人卫生、生产和加工人员进入生产场所前均用干净的清水清洗工具,用配兑好的消毒液在手部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才开始工作。运输工具卫生:贮藏和运输油茶籽的设备均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如竹篾、竹筐,在装载茶籽前都要彻底清洗和冲洗。有机茶籽在运输过程中单独放置,不与常规产品混杂和受到污染。贮藏库卫生:存放茶籽的仓库是单独为油茶籽专用,无其他物品混放,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以保持其内部干净、干燥,仓库内通风良好。

1.3有机油茶立地条件选择和管理

(1)基地选择:有机油茶栽培基地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油茶适生区,区域内的土壤、地表水、空气质量均符合GB/T 19630.1的规定。林地土壤执行GB15618中的Ⅲ级标准,镉≤1.0 mg/kg,汞≤1.5 mg/kg,砷≤40 mg/kg,铅≤500 mg/kg,锌≤500 mg/kg,镍≤200 mg/kg,六六六≤1.0 mg/kg,滴滴涕≤10 mg/kg[4]。

试验地位于随县环潭镇龙家河村,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位于东经12°43′~113°46,北緯31°19′,之间。海拔高度350 m,亚热带季风气候,冷暖适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为2 059~2 083 h,日照率47.48%。年平均气温在13~16 ℃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 04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5%。全年无霜期220~240 d。主要地带性土壤是黄棕壤。林地表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250%,全氮0.085%,全磷0.125%,全钾1.660%。

(2)品种选择:油茶品种选择“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3号”、“长林27号”和“长林166号”6个品种,苗木选用1 a生轻基质嫁接容器苗,苗高11.0 cm以上,地径0.2 cm以上。2012年3月造林。

(3)生物多样性:在有机油茶林基地建设范围内保留原有植被树种,如马尾松、栎类等不被全部砍伐,与油茶林分形成镶嵌交错片林,在规划区周边种植防护林带,保留一部分野生状态植物,保证了植物的多样性,栽植时油茶周边50 cm范围留出,以免苗木被完全遮住。在油茶有机栽培基地范围内不使用明火,防止火灾发生,以保护油茶林分的自然生态环境。

(4)底肥料和追肥:油茶挖穴后底肥施用沤熟的农家肥。追肥在有机油茶栽培林地内每年施1次,主要是认证后基地所产的油茶籽压榨后的茶籽饼,油茶籽经压榨后的茶籽饼、壳全部被送往茶籽山作为肥料使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

(5)幼林间作种植绿肥:在有机油茶林基地的山坡梯埂之间保留了自然植被,在林地空地(缺损植株等)、道边、沟边、周边油茶植株行间,种植其它树木、绿肥或豆类(黄豆)、花生等。绿肥种植面积占园地面积的50%。

(6)土壤覆盖:每年的4~5月和9~10月在基地周边割青草覆盖林地,不但可以增温、保温、抗冻防旱,而且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长,保持水土,增强土壤肥力。

(7)病虫害控制:在每年3~4月份对林地进行1次全面的浅锄,浅锄每年进行1个林带,林带宽度在10 m左右,保证了浅锄过程中不产生水土流失。6~7月份结合抚育埋青除草1次,通过以上以采取营林措施为主,以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作辅助,有效地控制林地内的病虫害。

2结果与分析

2.1有机油茶保存率和生长量分析

数据在2014年10月调查。有机绿色油茶林每年1~2次的抚育和施肥等适当的管理条件下,示范林生长量为树高平均0.95 m,冠幅平均达到0.53 m×0.50 m,平均侧枝条数7.0支,林分保存率96.5%,开花率50.5%。详见表1。

2.2生长指标分析比较

一般的丰产林指油茶栽培符合油茶生长的相关条件,海拔200~800 m,土层厚度50 cm以上,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有机栽培和一般的油茶丰产林相比,树高小10%,冠幅约小22%,平均侧枝条数相同,保存率基本相当,开花率稍小。需要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油茶生长和结果。详见表2。

表4油茶幼林间作经济效益分析单位:(元·hm-2)

2.3有机油茶间作生长量和效益分析

按照有机油茶栽培的要求,在油茶间作绿肥等模式分析中,生长情况对比见表3,不同间作模式油茶高生长为油茶+花生>CK>油茶+黄豆>油茶+3种作物轮作>油茶+紫薯。不同间作模式油茶冠幅生长为油茶+花生>油茶+黄豆>油茶+3种作物轮作>CK>油茶+紫薯。综合分析油茶+花生的间作模式对油茶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油茶+紫薯的间作模式对油茶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效益分析中,投入产出部分见表4,主要包括间作的农作物的种苗、有机肥料等,同时有采收以及劳务、运输费等。由表中数据可知,间作的农作物3年纯收入普遍高于油茶纯林。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的大小依次为:油茶+3种作物轮作>油茶+紫薯>油茶+花生>油茶+黄豆>CK。油茶幼林不同间作模式间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效益最好的间作模式是油茶+3种作物轮作,其次是油茶+紫薯和油茶+花生。

3结论与讨论

(1)油茶发展的趋势是逐步向有机绿色油茶发展,茶油原料油茶林基地建设非常重要。从基地选址、生物多样性、施肥、间作、抚育管理到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都必须进行质量控制。

(2)有机油茶基地油茶生长可能比一般油茶造林生长稍慢,但是通过施有机肥和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可以促进油茶的生长,加快油茶林结实,提高油茶果实产量。

(3)有机油茶间作的4种主要方式比较,得出油茶+花生的间作模式既有促进油茶高生长和冠幅生长的作用,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理想的间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何方,姚小华.中国油茶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国家农业部.NY/T 751-2011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11.

[4] 国家环保部.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郑京津)

篇4: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是一种水剂肥料, 农业部临时登记证号:农肥 (2006) 临字2606。通过在棉花作物上的田间示范试验, 校验其在大田中的应用肥效和经济效益, 为该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供试材料

2.1 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为棉花, 品种为楚杂180。

2.2 供试肥料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产品, 由安徽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2.3 示范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潜山县黄铺镇桃铺村葛张明、葛满明、江水根棉田。

2.4 供试土壤

水稻土土类, 紫砂泥田土种, p H值为5.3, 土壤质地为轻壤, 有机质24.23 g/kg, 全氮为1.75 g/kg, 速效氮116mg/kg, 速效磷11 mg/kg, 速效钾83 mg/kg。

3 示范试验设计及方法

3.1 试验设计

供试庄福星叶面肥为处理 (1) , 总示范试验面积1.33 hm2;喷清水对照为处理 (2) , 面积为1 334 m2。示范田集中连片, 处理间设隔离保护行。示范试验田块和对照试验田块处理设置如下。

(1) 当地习惯施肥+种子处理+叶面喷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

(2) 当地习惯施肥+种子处理和叶面喷施与处理 (1) 等量等次清水。在示范田中安排5处配对田块, 每处40 m2, 处理 (1) 和处理 (2) 各20 m2。

3.2 施用方法

处理 (1) 中, 棉花全生育期施用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3次, 种子处理和蕾期、花铃期叶面喷施。

种子处理:棉花播种前, 4月15日, 先用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产品150 m L (5小包) , 对水45 kg (300倍稀释溶液) 混喷施667 m2苗床, 溶液全部喷完后, 播种棉花种子, 之后再按上述同样方法喷雾1次, 然后覆土。育苗地共用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4 500 m L/hm2 (150小包) 。

叶面喷施:于棉花蕾期6月20日和花铃期7月25日各喷施1次, 每次取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产品900 m L/hm2 (30小包) 原液, 对水450 kg (每小包对水15 kg) 混匀后喷施。

处理 (2) 用清水处理苗床和叶面喷施, 使用时间、次数、用水量等方法与处理 (1) 完全相同。

3.3 示范田情况

示范田2009年种植单季稻, 冬季空闲, 于4月15日播种育苗 (营养钵育苗) , 5月15—16日移栽, 大田移栽密度平均为1.8万株/hm2。全生育期平均施用土杂肥37.5 t/hm2、48%的复混肥 (N∶P2O5∶K2O=16∶16∶16) 750 kg/hm2、尿素37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 示范试验期间按正常要求管理, 未遇自然灾害或病虫害为害。由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和观测记载。

4 产量结果与分析

4.1 测产方法和产量情况

在示范田的5处配对田块测产考种, 将10个小区所采摘的籽棉分别编号保存、计产, 折算单产。处理 (1) 产籽棉3 877.05 kg/hm2, 比处理 (2) (产量3 598.50 kg/hm2) 增产278.55 kg/hm2, 增幅7.74%。

4.2 生物统计分析

单次标准差Sd=167.17, 均数标准差Sd=74.76, t=7.45, 自由度v=n-1=4, 查表得t0.05=2.78, t=0.01=4.60。因t=7.45>t0.01=4.60, 处理 (1) 和处理 (2) 差异水平达极显著, 说明供试肥料有极显著效果。

4.3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构成

喷施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的处理, 棉株长势较健壮, 后期较抗衰老, 绿叶数较多 (表1) 。

4.4 经济效益分析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处理较清水对照增产278.55 kg/hm2 (实产) , 籽棉价格按平均收购价6.2元/kg计算, 增产值1 727.01元/hm2。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按83.3元/kg计算, 每公顷拌种1次, 喷施2次。苗床∶大田按1∶8计算, 共用肥2 362.5 m L/hm2 (种子处理用肥562.5m L/hm2, 叶面喷雾用肥1 800 m L/hm2) , 增加成本196.8元/hm2。扣除叶面肥投本, 增纯收益1 530.21元/hm2, 投入产出比1.0∶7.8。

5 结论

(1)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在棉花上叶面喷施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 与喷清水比较, 增产率7.74%, 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篇5: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

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示范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80-1

1主要成效

1.1水稻产量大幅提高

2009年9月份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点进行测产显示,产量较对照明显增加。测产结果,公顷产量达662.0kg,较农户常规栽培田,增幅10.5%;2010年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点,公顷产量达672.0kg/亩,增幅11.1%。

1.2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按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不增加投入的基础上,每公顷增产水稻900kg,按每公斤3.00元计算每公顷可增加收入2700元。

2主要做法

2009年试验面积1.5hm2;2010年试验面积3hm2、示范面积5hm2,地点在万昌镇和岔路河镇,水稻品种为超级稻。按照试验要求进行了基本苗计算、氮肥定量的设计,然后建立我镇水稻品种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

(1)品种生育进程与关键叶龄期,主要是当地主栽品种的生育天数、总叶龄数、伸长节间数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具体日期,成熟一抽穗期的日期和温湿度条件。

(2)叶龄观察掌握是实施水稻定量栽培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只有了解田间的确切的叶龄进程,才能进行正确的技术调控。一是选定观测地点;二是标记叶位;三是叶龄测定。

通过2009年一年的观察记载,基本摸清了万昌镇和岔路河镇中晚熟品种的叶龄模式和生育进程,为推广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主要技术问题

(1)当地主推品种的关键叶龄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

(2)高产群体的茎蘖动态,即前期增长较快但不旺长,一般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苗数,此后无效分蘖增长平缓,至拔节期高峰苗量不过大,一般为适宜穗数的1.3-1.4倍,而此后则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实现预期高产穗数,获得高成穗率,一般在85%左右。

(3)群体叶色“黑黄”有规律交替,即在有效分蘖期群体叶色应显“黑”(顶4>顶3),到N-n叶龄期,叶色开始褪淡(顶4=顶3),在N-n+1叶龄期起,群体叶色“落黄”(顶4<顶3叶);通过穗分化始期(倒4叶出生)至倒2叶期初两次施用穗肥,群体叶色逐步回升,至倒2叶期重又显“黑”(顶4=顶3叶),直至抽穗期;抽穗后15-20d内,群体叶色保持“黑”(顶4=顶3),此后叶色开始褪淡,至成熟期仍能保持2片以上绿叶。以上3个关键指标诊断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是完全可掌握与应用来指导农民生产的。

4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实施的定量化解决方法

4.1培育壮秧的科学定量

壮秧在水稻高产、更高产栽培中有举足轻重作用。而目前大面积生产上普遍出现片面追求省工省事,秧田很少培肥或不培肥,秧田面积小而播种密度大,且管理较粗放,造成秧苗素质普遍偏弱。大多数秧苗带蘖少,带蘖苗比例低。针对性解决生产上壮秧培育问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秧苗适龄与叶蘖同伸。要从以下两方面措施定量化实施入手。

4.1.1播种早育苗4月5-10日育苗。

4.1.2据保证叶蘖(叶根)基本同伸的要求科学定量适宜播量适宜的播种密度对培育叶蘖(叶根)基本同伸壮秧起决定性作用。434穴的抛秧盘每穴播种2-3粒。352穴秧盘每穴播种2粒。

4.2密度的科学定量

4.2.1合理基本苗的科学定量这是建立高光效群体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其根本是要据水稻品种生产特性、秧苗质量与单株成穗相应的其他条件来合理确定基本苗(用好基本苗公式计算或用公式原理确定众数的统一指标范围,能达到相对精确定量要求)。

4.2.2合理栽插规格的科学定量合理基本苗确定后,还应配套以合理株行距配置。现有施肥水平下,株距过小,有的在群体拔节前后即封行,严重影响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因此,应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对合理栽插规格进行定量。现行高产品种行距30cm较为适宜;株距20cm为宜。

4.3施肥的科学定量

肥料施用的科学定量,生产上最重要的是氮肥施用的科学定量。磷、钾肥的施用则可据测土配方施肥,进行合理配比。包括:氮肥施用总量的科学定量;氮肥运筹的科学定量;分蘖肥与穗肥施用的科学定量。

4.4管水的科学定量

掌握水稻不同生育期生理和生态需水规律是定量管水依据。主要有一是活棵分蘖阶段;二是搁田阶段;三是拔节抽穗成熟期阶段。

4.5配套技术的科学定量

一是秸秆还田与耕整地技术的科学定量;二要提高栽插质量的科学定量。三是病虫害无公害化防治技术实施的科学定量。

篇6:有机水稻种植示范技术初探

1总体技术要求

a.土壤管理 通过秸秆还田, 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和深浅耕翻耕作措施, 培肥土壤, 活化耕层, 为有机水稻种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b.养分管理 根据水稻的养分需要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来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 并结合种子育肥技术和叶面追肥, 进一步补充水稻对营养元素的需要。

c.植物保护 使用有机生物浸种剂进行种子保护, 预防和控制苗期病害的发生。通过有机生物农药和抗病叶面菌肥来防治或降低水稻后期各种病害的发生。采用新技术降低稻田杂草基数结合人工灭草方式来替代化学灭草。

2有机水稻生产具体操作技术

a.选地 有机水稻种植地选择在八五四分公司水稻试验站试验田4号1区和2区, 总面积为0.5hm2, 5年秸秆还田地, 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 有机质含量为4%, pH值5.8, 碱解氮149mg/kg, 速效磷25.4mg/kg, 速效钾68mg/kg, 秋翻地。要求平整、保水, 排水灌水方便的地块。

b.水整地 4月底进行泡田, 放水量控制在以淹没垡片2/3处为宜, 水量过多不宜整平地, 5月初搅浆平地机先打浆, 随后手扶跟着水整地一次耙平, 达到寸水不露泥状态。

c.品种选择 选择熟期适中、耐冷性强、适应性广、抗病性和稳产性好的品种, 2007年选择的是龙粳20号。

d.种子处理 选种前先将种子在太阳光下晾晒2~3d, 严格用比重1.13盐水选种, 再放入10%蜂胶醇溶液1000倍液加卢博士菌肥300倍液浸种7d。捞出进行机械催芽, 确保出芽整齐, 芽露出在1~2mm高, 晾干表皮水待播种。

e.床土配置 用25%腐熟有机肥加75%黑土混匀后过筛, 按每盘3kg土装入育秧盘中, 加盖土用10%稻壳酵素有机肥加90%黑土混匀后过筛, 每盘1kg。

f.播种 播种前先将底床浇透底水, 将催好芽的芽种装入苗床播种机进行播种, 覆土。播量控制在100~125g/盘, 要求播种均匀, 覆土厚度一致, 然后扣膜。

g.秧田管理 水稻立针期揭膜, 根据墒情适量浇水, 浇掉顶盖土, 个别露种处薄薄覆盖一层细土。严格按照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进行温度管理。在2叶1心期浇1遍酸水和喷施0.1%蜂胶醇溶液防止立枯病发生, 移栽前喷施卢博士菌肥300倍液, 使所育秧苗中茎长小于3mm, 第1叶鞘高小于3cm, 1叶至2叶、2叶至3叶叶耳间距各1cm, 3叶长8cm, 株高达12~13cm为标准壮苗。

h.插秧 在高产期内进行人工或机械插秧, 即5月10~20日插秧, 插秧规格为30cm×10cm, 每穴3~4株苗, 插后及时灌护苗水。

i.施肥 通过秸秆还田来培肥地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 结合种子育肥和叶面喷施生物肥来满足水稻对养分的需求, 采用吉昌牌有机颗粒肥每公顷2250kg, 方法是水整地搅浆后人工均匀撒施总量的60% (即1350kg/hm2) 颗粒肥, 再上手扶耙平;在水稻返青期撒施剩余的40% (即900kg/hm2) 加生物菌肥90kg/hm2, 保持3~5cm水层5~7d。并结合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喷施3遍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的叶面肥, 来补充水稻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j.本田灭草 水稻返青后每公顷用1200kg细稻糠均匀施入带有水层的本田中进行灭草, 细稻糠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并消耗水中氧气, 使本田处于强还原状态, 产生低级有机酸, 抑制杂草发芽、发根, 达到灭草目的。同时要保持3~5cm水层7d以上, 防杂草效果达到70%~80%, 剩余的杂草通过人工拔除。

k.灭虫 返青后及时喷施百草1号植物杀虫剂防治潜叶蝇, 7~10d再喷施一遍;或用黄烟浸出液300倍液叶喷都能有效地防止虫害发生。

3应用结果

3.1秧苗发病情况及秧苗素质

采用10%蜂胶醇溶液1000倍液加卢博士菌肥300倍液浸种, 通过苗期调查, 没有发生病害, 完全能够代替施保克浸种;从插前秧苗素质调查来看, 株高、叶龄、根数、茎基宽及百株干鲜重等方面均好于常规处理。

3.2田间长势情况

从田间观察来看, 水稻返青期到分蘖末期, 有机肥区的水稻长势不如化肥区, 表现为叶色发黄, 叶片狭窄, 株高矮, 分蘖少, 生长缓慢。主要是有机肥在前期温度低, 肥效发挥作用慢。 随着后期温度的升高, 有机肥逐渐发挥了肥效作用, 水稻生长速度快, 加上生物菌肥能分解土壤中的固定的元素, 而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以及后期的叶面追施生物微肥, 使水稻的长势基本接近化肥区。从后期调查来看, 有机肥区病害发生轻于化肥区, 同时又进行生物杀菌剂的防病, 使有机区的水稻色泽好, 成熟期提早3d, 成熟度好。

3.3产量结果及效益分析

篇7: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模式;措施;试验示范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51-02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海拔127~228 m,处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温凉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日照时数2 863.4 h,年均气温4.1 ℃,≥10 ℃的有效积温

2 800 ℃,初霜期大致在9月25日,终霜期大致在翌年5月4日,全年无霜期143 d,年均降雨量456.7 mm,蒸发量1 733.1 mm。全县面积2 455 km2,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共设有6个镇、6个乡、1个牧场、1个良种场,农业户75 381户,农业人口32.5万人,农村劳动力17.7万人。

2015年全县耕地14.85万hm2,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2.8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每年9月25日—10月15日为玉米收获时间,机械收获率达85%。玉米机械收获后,大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无法进行起垄整地作业,农民大多焚烧玉米秸秆,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资源。2015年,肇州县进行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大力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从源头上杜绝玉米秸秆焚烧污染,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 肇州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措施

1.1 技术模式

1) “玉米少免耕原垄种”模式:秋季大型深松联合整地机械配置深松测试仪进行深松整地→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免耕原垄种→田间管理、机械植保→秋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2) “玉米宽窄行垄侧免耕播种伏深松”模式:秋机械收获留茬→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宽窄行垄侧免耕播种→田间管理、机械植保→偏柱式深松施肥机伏深松→秋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1.2 技术措施

1.2.1 播种电子监测技术 免耕播种机安装播种电子监控系统,采用数字信号采集和传递,可根据不同的播种行数分屏显示播种情况和播种量。报警监控播种效果,提高玉米免耕播种作业质量标准。

1.2.2 深松整地监测技术 深松整地不翻动土层,耕层松而不乱,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保持合理耕层构造,土壤耕层水、肥、气、热协调,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深松整地能打破犁底层,疏松深层土壤,增强蓄水保水功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建立土壤水库,提高耕地的抗灾减灾能力。采用88.2 kW(120马力)以上大功率拖拉机配带深松机或偏柱式中耕深松机进行精准深松整地作业,在深松作业机具上安装深松整地自动检测仪对深松进行精准检测,保证作业质量,一般深松深度为25~35 cm,深松后有效期可持续3 a,伏深松可与中耕施肥同时进行。

1.2.3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 利用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对玉米种子进行等离子体处理,提高种子的活力,提升种子的壮健度,促进作物增产。在春播前5~12 d对种子进行处理,玉米种子处理采用1.0 A或1.5 A电流连续处理2遍。

1.2.4 免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技术以宽窄行垄侧免耕播种和深松为核心,在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应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工作。选择优良玉米品种,对种子进行精选和等离子处理,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97%、发芽率达95%以上,播前应适时对所用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和浸种处理,一般667 m2播种量为1.5~2.5 kg,株距控制在24 cm左右,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4~5 cm。应用玉米免耕播种机完成宽窄行播种作业,小行距40~50 cm,大行距80~90 cm,也可等行距原垄免耕种。

1.2.5 机械植保喷药技术 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和出苗后对土壤表面进行2次喷施化学药剂,实现封闭灭草。根据土壤的酸碱度与含水量以及杂草种类,确定除草剂的品种、数量、施药方法和施药时间。病虫草害防治必须做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品。使用先进可靠的悬挂式喷杆喷雾机或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等施药机具。采用安全合理的施药方法:一是对作业田块玉米病虫害情况做好预测;二是对玉米种子要进行包衣或拌药处理;三是根据玉米苗生长情况进行药物喷洒,喷药24 h内没有降雨,漏喷重喷率≤5%,必须注意风向和下风口处的作物品种,以防产生药害。

1.2.6 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地块田间管理时不铲不趟,一是减少机械作业次数,减少机械作业压实,保护土壤团粒结构,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增强玉米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免去铲趟过程,而且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业竞争力,达到节本增产增效的目的。用偏柱式深松施肥机进行伏深松,伏深松应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同时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可同时适量施肥,深松深度严格控制在25 cm左右。

1.2.7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用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收获后的玉米地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抛撒在地表,实施秸秆覆盖还田,可起到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还可防止大风扬尘从而减少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同时,秸秆经夏伏高温天气腐烂分解后,形成有机质培肥地力,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 cm,粉碎率不小于90%,覆盖均匀,不再进行耕地作业,翌年直接进行免耕播种作业。在玉米机械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时,一是应用玉米秸秆腐解菌;二是合理增施氮素肥料以调节秸秆的碳氮比例,防止烧苗现象的发生。

nlc202309090941

2 试验示范效果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区内,设立玉米少免耕原垄种、玉米宽窄行垄侧免耕播种伏深松和玉米常规种植对比田,定期进行田间测试(主要包括玉米秸秆覆盖量、土壤水分、土壤成分、土壤温度、长势、产量、投入产出等情况),积累数据,总结经验,研究提出了适宜肇州县实际情况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减少了玉米秸秆焚烧污染,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玉米产量,降低了玉米生产成本,增强了玉米产业竞争力。

3 效益分析

2015年,肇州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面积1 387.73 hm2,通过实施免耕播种、药剂灭草、中耕深松、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经肇州县农机总站测产,玉米保护性耕作地块每667 m2增产2.4%。

3.1 经济效益

一是降低成本。采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至少比常规耕作地块节约生产成本45元/667 m2,同时可节省人工费22元/667 m2,所以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可节本增效67元/667 m2。二是增产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通风好,秸秆腐烂腐殖质增多,可培肥地力、蓄水抗旱,经测产,保护性耕作第一年实施地块平均每667 m2增产2.4%,按照650 kg/667 m2计算,可增产15.6 kg/667 m2,按照1.4

元/kg计算,可增加经济效益21.84元/667 m2。两项合计,实施保护性耕作,可节本增效增收88.84

元/667 m2。

3.2 社会效益

玉米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示范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科学应用土地资源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耕作模式,省时、省工、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民有精力投入到第三产业发展中去,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过程节约劳动力24 000个。同时,腐烂的秸秆形成土壤有机质,可恢复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3.3 生态效益

玉米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示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的实施能够促进耕地合理运用,有效增强土壤的接纳降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减少水土流失和蒸发损失;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提高土壤肥力;农田表土风蚀明显减少,减少大风扬沙65%;可提高作物抗涝抗旱能力,同时避免秸秆焚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不影响飞机航行和公路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 苑井辉.朝阳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2):6-7.

[2]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等.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J].玉米科学,2007(6):86-88.

[3] 班春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0):33-35.

Abstract: The technologies of straw returned to cover the surface, no-tillage seeding, weed killing by pesticide and subsoiling and so on as the core of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maize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was implemented in Zhaozhou country. It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hich proved that maize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could completely eradicate straw burning from the source, having wide prospect in the future in Zhaozhou country.

Key words: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maize; mode; measure;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篇8:葡萄高效施肥技术试验示范

1 试验对象

为使示范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试验选择了巨峰、红地球和比昂扣3个主栽品种, 其中巨峰为14年生, 红地球4年生, 比昂扣2年生。

2 选择肥料的种类

有机肥:绿源活性有机肥、干鸡粪、菜枯。无机肥:45%硫基三元复合肥、尿素、硫酸钾。

3 施肥处理方法

试验示范针对每个葡萄品种设3个处理 (详见表1) , 每处理3次重复, 全部采用开沟根施。

4 严格操作规程

试验示范共分3个工作组, 每个组负责1个品种, 根据方案严格进行;每个项目组作好相关的记载。

5 项目测产

分别于2012年8月9日、8月18日、8月21日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测产。每个处理的每个品种随机抽取3个避雨大棚, 每棚采用十字交叉法选取5株, 调查每株的果穗数、单穗重、果实外观及固形物含量。

6 形成成熟技术

篇9: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40%福戈WG有效成分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本试验目的是通过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技术,达到在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控水稻病虫为害的目的。

二、试验对象、作物

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七山占)防治对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

三、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0年7-10月在紫金县紫城镇进行。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水稻。水稻于7月15日播种,8月1日抛秧。

四、试验处理

1.供验药剂

40%福戈WG、15%苯甲·丙环唑EC、40%异稻瘟净EC、10%噻嗪·异丙威EC、40%稻瘟灵EC、75%三唑磷EC、5%井冈霉素AS、50%混灭威EC、25%噻嗪酮WP、2%阿维·高氯EC、45%硫磺·三环唑WP、30%稻灵·异稻EC

2.试验处理

(1)减量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40%福戈WG2克+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福戈WG6克+30%稻灵·异稻EC 60ml+15%苯甲·丙环唑EC10ml;在破口期用40%福戈WG8克+15%苯甲·丙环唑EC15ml+45%硫磺·三环唑WP 70ml进行减量处理。

(2)常规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10%噻嗪·异丙威EC13.5ml +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稻瘟灵EC100ml+15%三唑磷100ml+5%井冈霉素AS200ml+、50%混灭威EC100ml;在孕穗期用5%井冈霉素AS 200ml+50%混灭威EC100ml+25%噻嗪酮EC20克+2%阿维·高氯EC100ml;在破口期用45%硫璜·三环唑WP70ml进行处理。以上处理不设重复,减量用药技术和常规用药处理各0.7亩,空白对照0.1亩。

五、试验效果调查

1.壮苗效果调查

抛秧后15d(8月16日),从各处理中随机选取20丛秧苗,调查其根长、苗高、叶片数以及鲜重。

2.病虫防效调查

(1)防治稻飞虱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调查水稻的稻飞虱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分别在施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第7天、第20天调查。

(2)防治三化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处理区取10个点,调查水稻枯心(白穗)情况,计算枯心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后15d,三化螟危害症状定型后,调查枯心率。

(3)防治纵卷叶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调查100丛水稻卷叶率,计算卷叶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3次施药后14d,调查卷叶率。

(4)防治纹枯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调查。

(5)防治稻瘟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记录总叶(穗)数、病叶(穗)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1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减量用药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30天调查。

3.测产

(1)在各处理区中间划出5m2(2m×2.5m)区域,数水稻丛数,称实际产量。(2)在5m2(2m×2.5m)区域边取两个0.25m2(0.5m×0.5m)区域,各选取6丛水稻(共12丛),数穗数、脱粒。数稻谷数(饱满谷粒)。称这12丛稻谷重量,按14%水量调整。(3)计算实际产量、每平方穗数、每穗谷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kg/亩)= [5m2水稻实际产量(kg)/5]×667;穗数/平方 =(穗数/12丛)×(丛数/5m2);每穗谷粒数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千粒重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1000。

4.气象资料

试验从7月15日-10月25日进行,施药期间无不良天气影响。

5.对供试作物的影响

各试验药剂对水稻无药害。

六、试验结果

1.壮苗效果

抛秧后15d调查,减量用药、常规用药和空白对照处理的水稻根长分别为14.30cm、13.00cm、14.20cm;株高分别为35.80cm.33.80cm、34.40cm;叶片分别为11.30片/丛、12.5片/丛、11.8片/丛;鲜重分别为3.60g、32.00g、3.65g(见表1)。减量用药处理在增加根长、株高、鲜重方面有一定效果。

表1 减量用药技术壮苗结果(广东紫金2010.7-10)

试验处理根长(cm)株高(cm)叶片数/丛株鲜重(g)

减量用药14.3035.8011.303.60

常规用药13.0033.8012.503.20

空白对照14.2034.4011.803.65

2.防治稻飞虱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次药后10天防效分别为79.22%、56.00%,药后20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9.79%、34.78%(见表2);第3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80.22%、34.26%,药后20d防效分别为71.52%、75.32%(见表3)。减量用药处理防效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3.防治三化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三化螟,第1次药后24天防效分别为77.78%、53.33%;第3次药后20天的防效分别为100.00%、80.00%。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4)。

4.防治稻纵卷叶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2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89.29%、42.06%;第3次药后20天防效分别为92.13%、25.93%。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5)。

5.防治纹枯病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纹枯病,第3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64.43%、51.74%。减量用药处理防效一般,略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6)。

6.防治稻瘟病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瘟病,第1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76.32%、63.34%(见表7);第3次药后30天防效分别为85.12%、69.72%(见表8)。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7.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减量用药技术处理的水稻产量为441.00kg/亩,比农民常规用药处理的水稻产量(371.00kg/亩)增加70.00kg(见表9)。

七、对水稻产量影响和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各处理区亩产量,扣除药剂、人工成本,减量用药亩产值为958.4元,对比常规用药亩产值(802.8元)增加155.6元。(见表10)

八、评价和建议

试验结果表明,以 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的减量用药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效,对水稻无药害。该用药技术在减少一次用药次数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的为害。建议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的示范试验,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表2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3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4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三化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5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6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7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叶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8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穗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9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病虫示范试验产量结果(广东紫金 2010.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枇杷有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相关文章:

山枇杷,山枇杷元稹,山枇杷的意思,山枇杷赏析04-11

枇杷观察日记04-27

摘枇杷作文05-01

枇杷清肺饮07-14

枇杷树作文04-26

枇杷记杂文随笔05-14

450字枇杷作文07-25

枇杷记随笔散文08-30

采枇杷作文500字04-13

摘枇杷作文200字04-22

上一篇:台州学院书法大赛策划书2010下一篇:“七一”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