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

2024-08-11

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通用4篇)

篇1: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强调要“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政治体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所提出的一个标识性概念,作出的重要论述。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让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增强政治免疫力。”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负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党员、干部的政治体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

“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

犹人身不能常安,有疾所当治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为此,更需要政治体检的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制度化,以此来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政治免疫力、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而把百年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首先,政治体检是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党的干部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高度重视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建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生死存亡。列宁就曾指出:“没有职业革命家,事情总是寸步难行。”毛泽东同志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更是多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他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六章《党的干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做好党员、干部的政治体检工作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一件大事。

其次,政治体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政治免疫力的现实需要。我们党诞生、发展、壮大于一个既适合生存又充满危险的复杂环境中,其之所以能得以续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的千锤百炼中善于化危为机,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免疫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内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故态复发的因素依然存在,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些突出问题归纳为“七个有之”。大量事实表明,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都与政治建设软弱乏力、政治生活不严肃不健康有关。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全党上下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政治体检,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精准的“把脉会诊”和“祛病疗伤”,扫描政治“躯体”,清除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毛泽东同志就曾讲过:“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提出,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强化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让党员干部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倾向。”显然,政治体检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有利于我们党强身治病、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规避风险、维护肌体健康,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最后,政治体检是不断把百年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重要途径。从政党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理来看,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明确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无政治属性便无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近百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从古田会议上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政治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到党的七大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

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都表明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政党发展的历史规律使然,是国家富强的时代使命使然,是民族复兴的世界大势使然。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前进的道路上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凝聚精神力量,做好党员、干部的政治体检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把百年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民族复兴路上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政治体检的重要内容

政治体检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高度、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本领、政治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计量活动的总称。政治体检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体检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内科型体检”和“外科型体检”、“预防型体检”和“鉴定型体检”等,具体如下:

“内科型体检”:政治理想与政治信仰。“内科型体检”主要用于诊察和计量党员、干部内心世界、思想深处的健康状况,这里包括检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否坚若磐石,检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是否锈蚀松动、跑冒滴漏,重点是衡量政治理想是否崇高、政治信仰是否坚定。理想指引方向,有信仰方能致远。政治理想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政治前景、政治道路、政治局面的向往和追求。当人们对其所确信的政治理想有了坚定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时,它就会转化为具有最大统摄力的理想信念,这就是政治信仰。可见,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理想信念的丧失、政治信仰的缺失是最严重、最危险的病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开展“内科型体检”的目的就是补钙壮骨、固本培元,让党员、干部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

“外科型体检”:政治态度与政治高度。“外科型体检”主要是检查和审视党员、干部政治“躯体”身与形的健康状况,包括考量他们在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时站位是否高远、标准是否高严,在拥护党中央的决定时反映是否及时、立场是否坚定、态度是否坚决,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时行动是否迟缓、落实是否到位,归纳起来就是对政治态度和政治高度的检验。政治态度是人们对某一政治现象所产生的较为持久、相对稳定、指向明确的认知评价、感情知觉和行动倾向。政治高度主要指的是政治站位的高低。考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高度,最为重要的是看他能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

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开展“外科型体检”就是要杜绝党员、干部弄虚作假、阴奉阳违、欺上瞒下、口是心非、“标新立异”、折扣变通、选择性执行等,引导他们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的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

“预防型体检”: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预防型体检”是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在党员、干部未正式从事某项工作之前所进行的政治性检查,目的是防止感染、传播、扩散政治“病菌”,提高对政治“病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进而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证,也是每一名合格党员、干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党的所有纪律和规矩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是打头的、管总的。遵守纪律和规矩,第一位的是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不要语焉不详、闪烁其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开展“预防型体检”就是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知晓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种种表现和危害程度,认真汲取教训,增强政治警觉性,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和规矩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隐患清除于未生之时,做到“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

“鉴定型体检”:政治本领与政治能力。“鉴定型体检”主要是对走马上任、因公殉职或被审查调查的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和政治能力进行计量和评估的过程。政治本领和政治能力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注重增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八种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本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能力,政治能力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是履职尽责的坚实根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鉴定型体检”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既有利于学先进典型树标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也有利于观反面案例敲警钟,发挥好反面案例的警示震慑作用,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政治体检的制度建构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制度问题往往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实现政治体检的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制度化,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

一是建构对象全覆盖与项目综合性强的全面体检制度。科学建构政治体检制度理应首先解决“为谁体检”“体检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在党内政治生活特别是纪律面前,所有党员都是一律平等的,党内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因此,从体检的对象来看,任何一名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政治体检。从体检的项目来看,无论是“内科型”的政治理想、政治信仰,还是“外科型”的政治态度、政治高度;

无论是“预防型”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还是“鉴定型”的政治本领、政治能力,都应该同时纳入体检内容、列入体检清单。政治体检是无死角、全景式的体检,唯有建构起对象全覆盖、无遗漏与项目全而细、套餐式、综合性强的全面体检制度,增强政治体检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有效破除“灯下黑”问题,避免出现“世外桃源”,减少“亚健康”和“不健康”的党员、干部数量。

二是建构入职、工作与离任环环相扣的全过程体检制度。政治体检同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永不止步、永远在路上,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定期做筛查,这就在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空间态势上又加上了一个历时态的过程性因素。科学建构政治体检制度要与党员、干部的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结合起来,要与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党员、干部培养体系构建结合起来。在入职体检时,要重点考验党员、干部的初心,把牢“总开关”,铸牢坚定政治理想、坚守政治信仰的铜墙铁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工作体检时,要重点考量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履职尽责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在工作期间开展政治体检的直接目的就是让“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离任或退休,并不等于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涯中就进入了“保险箱”,就实现了“平安着陆”,就可以“安享晚年”,也不意味着政治体检的“终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有退休或“临退”的“老虎”“苍蝇”“蛀虫”就揪出来惩治,体现了党和国家深入推进政治体检工作的勇气和决心。否则,政治体检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只有建构入职、工作与离任环环相扣的全程体检制度,在制度规约下时时、处处关注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中有无异常体征、病变信息,才能更好严防“盘根错节”“带病提拔”,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沦为“大塌方”。反之,本来可以医好的病症就会拖成不治之症,甚至可能给党和国家酿成全局性、颠覆性的灾难。

三是建构常规体检与特殊体检兼备的差异化体检制度。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强调开展全员、全程的政治体检,并不是说没有重点,不分先后轻重,而是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主与次、常规与特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等关系。政治体检既要管好“绝大多数”,加强对普通党员、干部的政治检视,又要抓住“关键少数”,注重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党性检修;

既要做好年度体检、入职体检等常规性政治体检,又要加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重症区”内“一窝黑”“一班蛀”等案件所涉及的“高危”党员、干部的特殊性政治体检;

既要做好党员、干部在正常工作时期的政治体检,又要做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推石上山、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和特殊阶段的政治体检;

既要坚持和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又要进一步擦亮政治“显微镜”和“探照灯”,用好“政治利剑”,构建巡视巡察纵横交错的“问题扫描网”,充分彰显巡视监督在政治体检中的独特作用,等等。因此,要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异化、个性化的政治体检就必须建构常规体检与特殊体检兼备的差异化体检制度。

篇2: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

1.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单一,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调动党员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上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号召力。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个宏观范畴的问题, 无论是专题教育活动还是学典型先进活动, 其核心、精神大多都以文件形式细化到学习实践中, 逐渐演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而在实践中, 由于新的工作形式尚未有效建立, 而一些好的传统做法又被忽视甚至丢掉, 我们习惯采取的是开会、学文件、抄笔记、剖析讨论等依葫芦画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的沿用方式致使教育内容空洞乏力, 与新形势下党员活跃的思维和日趋变化的客观思想需求越来越不适应, 大而广、泛而窄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公式化、程序化,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形式和方法手段不易被党员接受。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一人读大家听, 照本宣科、重形式轻内容, 在教育、引导队伍过程中往往只能触及表面, 很难对根源性问题“一针见血”, 导致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发挥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2.党员自身政治位置没有摆正, 缺乏经常性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客观上受基层工作任务繁重、主观上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学习等因素的影响, 不少基层党员没有摆正自己的政治责任感, 缺乏政治危机感和紧迫感, 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学习对指导实践工作的重要性, 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政治学习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学不学影响不大, 学习热情提不起、主动性扶不高, 存在学而不深、钻而不细的现象;甚至有的党员存在厌倦心理和随大流意识。

3.思想认识不到位, 贯彻落实差, 队伍管理存在漏洞。少数基层队伍领导干部认为抓业务工作千头万绪, 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形势下无暇顾及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 因此, 对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 重业务建设轻思想政治建设, 习惯于“一手硬”“一手软”, 队伍基础性、经常性管理不到位, 以队伍不出大问题报“平安”。

4.存在临时“打突击”现象。基层队伍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最经常、最具体、最细致、最大量的工作, 是政治理论学习和专题教育整顿活动的深化和延伸, 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抓好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 客观上造成了基层队伍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临时“打突击”现象, 有检查就突击抓、没检查就坐视不管, 有了问题才去主动抓、问题还没爆发可以“缓”, 没有及时、适时、根本上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渗透力, 没有全面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队伍的执法、服务、管理、培训等各项任务之中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提高认识是加强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基础性工程, 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人的现代化, 主要在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社会心态, 具备现代知识, 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思想得到解放, 创新意识得以增强, 个性得到发展、主体性得到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 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这一切, 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可以说, 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的现代化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基层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主要是基层单位根据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 围绕中心工作任务, 抓住各种时机, 针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带倾向性的问题, 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 它是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深化、完善和补充。它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多样性特点, 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基础性工作,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一些单位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起来, 或者不够生动、扎实, 致使一些问题不断发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甚至存在不正确的想法, 因此, 要引导基层党员提高对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懂得思想政治工作是渗透在基层建设的方方面面, 潜移默化的工作;只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实现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才能有利于克服头脑中的旧思想、旧观念, 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不良倾向, 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正确处理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各种矛盾,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做好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建议

1.迅速反应, 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工作时机随着各种动态变化而变化, 做到随机、主动、及时跟上。一是难题要及时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引起基层党员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基层党员的思想波动。因此, 基层干部要善于抓住这些矛盾, 根据基层党员的思想变化, 主动出击, 及时化解思想难题, 避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二是政策要及时讲。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各类负面消息多, 对基层党员思想冲击影响大。因此, 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 组织基层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讲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讲清国家相关政策, 及时化解基层党员思想困惑。三是活动要经常搞。要广泛开展读书育人活动, 引导基层党员读好书、立好志、带好头;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 引导基层党员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广泛开展读书演讲、歌咏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使基层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思想灵魂, 陶冶道德情操, 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不良信息的侵蚀, 增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防微杜渐, 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基层党员的现实思想问题, 而解决问题首要的是发现思想问题。问题找不准, 解决时只能是“隔靴搔痒”, 做不到防患于未然。观察了解基层党员思想动态的途径主要是三个方面, 即听语言、观情绪、看行动。一是要留心观察看细节。要留心观察基层党员的细微变化, 自觉做到眼勤多看、耳勤多听、嘴勤多问、手勤多记。要时时留心, 处处留意, 不放过穿衣戴帽、说笑打闹等方面的微小变化, 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二是要见微知著挖根源。任何问题的发生, 包括一些突发事件, 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开始总会有一些征兆。要善于发现这些异常现象, 发现苗头隐患, 加以认真分析, 并及时靠上去做工作,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把握特点找规律。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殊的特点规律可循, 做基层党员思想政治工作, 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要结合基层党员的工作实际, 做到提前预测, 搞好调查, 分析特点, 及早筹划。

3.讲究方法, 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艺术。讲究方法艺术, 思想工作才能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有很多, 但都要落到“人、时、地、事”四个要素上。一要因人制宜。俗话说, 人上一百, 形形色色。应根据基层党员的个性特征, 分别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做工作。对脾气暴躁的要“避其锋芒”, 对感情脆弱、虚荣心强的要“温暖鼓励”等等。二要因时制宜。要重点把握好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时、家庭出现变故时、发生婚恋纠纷时、工作遇到困难挫折时、个人愿望需求没能得到满足时、社会不良思潮泛滥时、组织开展职称评审等敏感事务时等时机, 即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要因地制宜。幽静温和的环境, 使人容易接受批评;咄咄逼人的气氛, 往往容易不欢而散;欢声笑语的地方, 能缓解内心的愤懑;责贬过多的场合, 则容易激起人的反感。做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 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场所, 营造良好的氛围。

4.落实制度, 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规范性。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难在经常, 贵在经常。要做到经常, 最好的方法, 就是用有效的制度来保证。依据法规文件的规定, 要重点落实好四项制度:一是思想汇报制度。要严格落实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 进行交心通气,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是思想分析制度。要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思想形势分析, 执行临时重大任务、遇有特殊情况和发生重大问题, 要注意及时分析研究基层党员思想动态。通过分析, 切实掌握基层党员的思想动态, 弄清倾向性问题和原因, 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三是经常性谈心制度。开展谈心活动是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基层党员遇有进步、婚恋、疾病、团结、心理、生活等方面问题时, 必须及时谈心, 疏通思想, 化解矛盾。四是检查讲评制度。检查讲评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抓手。检查要实事求是, 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及时消除不安全的苗头和隐患;讲评要客观实际, 对思想骨干的工作表现要及时讲评, 促使其认真负责, 切实提高做好思想工作的能力。

四、结语

在新常态下, 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 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 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努力开创新时期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是针对基层党员各种现实思想问题, 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疏导工作。新形势下, 由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大变化, 基层党员的思想呈现出差异性, 所以, 要紧跟时代发展, 紧贴当前形势及基层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党员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基层党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向宇.队伍稳定, 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J].现代企业文化, 2014 (17) .

篇3: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

目前,思想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因为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以科学为先导,以经济竞争为主题的崭新世界,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呈现出复杂的矛盾,不断涌现出新的难点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对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及时调整和适应这种变化,仍然一味地重复过去的老方法、老套路,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就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设计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矿山企业的特点,就如何开展好思想政治,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发展问题要早一点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规律性,在从量到质的变化中,都有征兆可找、有规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效率,就是机会,而“发展问题宜早不宜迟”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前

提和基础。主要从两个方面窥查先机:其一,随着我国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矿山企业的改革也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机构改革、人事改革、分配改革、职工竞聘上岗等改革举措层出不穷,矿山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氛围越来越浓。对此,职工思想不够稳定,因此只有加强形势教育,引导职工全面、整体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式,正是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才能让职工认清改革的必要性,提高职工对改革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增强心理承受力,对企业的明天从满希望和信心,起到防止激化、维护企业稳定的作用。其二,矿山职工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所致,他们既有明显的长处,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经验丰富、工作干劲高、思想相对保守、只要丰衣足食思想顾虑就少,但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较为严重,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认识有待提高,对复杂的政治斗争缺乏积极性,处理问题表现得消极、急躁等。做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有宽阔的视野、远见的卓识,针对矿山职工自身的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环境对职工思想的影响,正确审视和发展哪些影响职工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到“一有风吹早动,便有相应的对策。”

古人说,“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有的事故、案件发生前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端倪,但由于没有被发现或发现不及时,而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教训非常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职工稍纵即逝的思想变化中,超前预测职工可能出现的现实思想问题。

二、分析问题要深一点

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而且也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我们讲分析问题要深一层,指的就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现在有些单位,发现问题不可谓不早,分析问题不可谓不认真,但依然未能见有效地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分析问题未能抓住本质,而往往把现象当成了“入门的引导”,因而失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权。有些同志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缺乏对问题的认识,片面地仅凭已有的老经验、老办法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和处理问题、安于现状,满足于过四平八稳的日子,没有把思想整治工作当成一门科学来潜心研究、认真实践;缺乏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办法的探讨与思索,缺乏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和挖掘,热衷于“坐在屋里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遇上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上下推,看是忙忙碌碌,实则被事务所累,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很低,或是只看到表面,而没有潜心研究。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做工作,习惯用老办法、老经验代替科学理性的把握;一味地满足于从材料到材料、从现象到现象,被动应付,照本宣科,不能把上级指示精神的普遍性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过于表面,缺乏说服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既要站出来揽全局,又要钻进去探精微,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从深层次上摸准职工的真实思想。

三、解决问题要高一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这个道理。何为“高人一筹”的工作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这看上去很简单,但真正做到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切实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以“三个代表”为思想武器,探索、解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且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躬身实践,做出表率,真正使思想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加以改进,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在思想教育当中,贯穿办实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思想教育要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思想教育忽视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仅收不到实效,而且还会有脱离职工的危险。

在思想教育中着重要解决好职工的实际问题,首先要结合职工的思想实际,要如实的了解职工的真实状况,特别是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要克服形式主义,讲求实效。其次,要结合职工的工作实际,这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职工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在工作实际中产生的,只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把思想问题解决在产生之初或事态发展之中,才能及时的调动职工的方方面面,提高职工的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要结合职工的生活实际,关心职工生活,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有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职工的生活实际问题,诸如:收入分配问题、住房问题、退休养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关系到职工思想政治情绪的稳定,关系到劳动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也有的同志,言行不一,以身作则的作用不明显,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格品行得不到有机统一,“道理一大篇,自己不沾边”,使思想政治工作打了折扣;还有的同志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讲究艺术性,拿“大道理”吓人,用“大帽子”压人,存在居高临下式的说教等等。

总的来说:“发现问题要早一点”、“分析问题要深一点”、“解决问题要高一点”这三个环节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持久、意义深远的工作,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蕴含着新的内容。时间不同、对象不同,解决思想问题方法也不同。对于好的经验,好办法要继续发扬。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新探索,在探索中努力改进和加强,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职工,贴近实际,跟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归纳起来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强一点”,并把很强的责任心,转化為扎实行之有效的行动中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给传统经验和做法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实现形式,增强实际效果。

篇4: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的价值意蕴

略论“党员主体”概念的政治学意蕴

● 姚 东

“党员主体”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理念、新基点,是在世情、国情以及党情发生重大变化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从政治学基本理论角度审视“党员主体”概念,有利于从深层次加强党员主体地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保障党员权利,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党员主体;党建;政治学;价值

“主体”是一个与“客体”相对应的概念。该词的使用,最初见于哲学范畴。在古代希腊哲学思想中,“主体”的意思是用以表示一种特征、行动和状态的承受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主体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认识活动并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及其群体。

从哲学基本范畴的“主体”到政治学视野下的“党员主体”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党员作为党的一分子,在党的事业发展中,是具有创造性、自觉性的行为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能动实践者。党员主体是相对于党的伟大事业的客体而言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党内民主、实现党建科学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党员主体”概念则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上提出的新理念。“党员主体”概念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政治学基本理论视角对“党员主体”概念的理论依据与内在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丰富执政党建设理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从政治主体看,“党员主体”概念亟待解决党员个体与整个政党,也就是政治个人与政治组织的关系,这是树立“党员主体”概念的理论基础,也是建立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所有的政治活动实际上都是人参与的活动,古往今来的全部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必然要追寻人类自身的生活。古代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在人类全部的政治实践中,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人或组织发生的。个体的人就是一个个自然人,而人的群体却是及其复杂和多样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社会之下存在着种类繁多、层次不一的各类型组织。其中国家在这些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最具有强制力的超大规模组织,而政党则是仅次于国家的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政党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本身就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和加入党组织的政治个体——党员,双方之间的关系则是影响政党制度乃至政治体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政治个人与政治组织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政治个体的党员是参与政治的基本力量,而其参与政治则是通过组织化的路径来实现的。一旦离开了政治组织的政党,不仅其党员身份将不复存在,而且其实现良好政治生活的通道也将变得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党只能通过个体性的党员力量汇聚,依靠其中的先进分子,才能将自己的纲领、路线付诸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由无数先进个体分子组成的群体,离开了个体的党员,群体的政党将变得不复存在,“党员主体”概念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应运而生。

能否处理好党员个体与整个政党的关系,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政治生活的发展,政治文明的程度取决于党员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的高低,而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又受制于党员主体意识的强弱。因此,在政党政治中,党员是否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观念,是政党能否获得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感召力的关键。“党员主体”概念内涵有政治个体将自身完善寓于政治组织发展之中的深刻蕴意。每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从内心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员,深深地体会到自身的进步必须依靠党的发展才能实现,党的事业会成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党的前途命运也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并坚信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必将为党带来更绚丽的未来。从根本而论,政党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能否获得执政绩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党政治下的党员对它的认同程度。作为政党组成因子的党员,也只有选择遵守和认同自己所参加的政党党章和纲领,与政党的思想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获得政党本身和其他党员的认同,才能使党员自身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和恰当的心理定位,进而有利于党员主体性及主体意识的生成。

二、从政治民主看,“党员主体”概念凸显民主原则在执政党内的运用,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这是确立党员主体概念的现实依据

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与基本目标。保障并实现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逻辑起点,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党内民主的精义,实质上就是“党员当家作主”,就是党员在党内实现自主性的一种制度体系和权利保障。先进性建设是保持共产党员积极进取精神、发挥优良传统的内涵型建设。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载体。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双脚站立的。”[2]党员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体力量,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党内民主机制的完善来实现的。只有当每一位党员深刻意识到自己是党的主人,是党的先进性实现的主要力量时,党内民主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民主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属性。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不仅可以使民主原则有具体的适用对象,同时,也使党员先进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无产阶级政党从建党开始,无论其性质还是组织原则都是民主的。列宁指出:“必须让该组织的全体党员在选举代表的同时就整个组织所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都能人人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地组织起来的党和联合会,不能在原则上拒绝这种向全体党员征求意见的方式。”[3]民主建党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一直以来都极其重视党内民主。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4]发展党内民主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党员主体地位才具有坚实的基础,而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以党内民主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建设,是民主在当代中国充分实现的有效路径。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党员主体地位上的认识和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整个国家政权的民主建设。作为执政党的党员,本身既是党内民主的承受者,同时某些党员还担任着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整个国家的民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只有将党员主体地位寓于党内民主发展的大局中,党组织才能够更好地集中全党智慧,从而为促进共同目标而奋斗。

三、从政治权利看,“党员主体”概念明晰了党内权力合理的授受关系,厘清了党的权力来源,是党员权利充分实现与党的权力有效行使的统一体,彰显科学的党建模式

政治组织是由政治个体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而组建起来的,其权力来源于政治个体对属于自身某些权益的有限让渡;而政治个体作为政治组织的参加者,也有义务去维护政治组织为实现群体利益而采取的共同行动,并且有责任去服从政治组织在合法框架下的权力行使。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典型代表,其党内权力的本质是党员为了实现党的共同目标而自愿将他们的部分权利让渡出来而形成的党内公权力,也就是说党的权力是由党员授予和让渡的。因此,党员作为让渡权力者,其权利与党内权力相比较,具有第一性和优先性,党内权力必须以保障和维护党员权利为目标。

党员个体权利和党内组织权力是现代政党体系中的两个基本变量,保障党员个体权利和实现党内组织权力成为党建科学性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权力来源学说在政党建设中的重要体现。政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如何处理好个体权利即党员权利与组织权力即党内权力的关系,依然是科学化党建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党员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这种权力及其授受关系通过党员的具体权利体现出来,所有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都有平等地参与党内各种事务的权利。这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党员权利的平等,也就意味着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年龄,在党内的地位是平等的,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

充分实现党员主体地位必须解决好党内权力与党员权利的关系。从权力和权利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执政党建设,就内涵有党员是党内权力来源这一深刻蕴意。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广大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一论述对于我们从党员权利角度来深刻认识党员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党内权力行使规范,必须通过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理清党内权力的授受关系,使党内权力真正来自党员的委托并接受党员的监督。

党的各级组织建设科学化实际上就是以党员的主体地位为着力点,明晰党组织内部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实现和保障党员合法利益的过程。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有效制约因党内权力扩张而对党员权利带来的侵害,构建良性的党内互动格局。只有明确了党组织权力的来源,才能充分依靠党员,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保障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四、从政治发展看,“党员主体”概念是一个复合型概念,从学理性阐述向实践性操作的转变,需建构主体意识培育、主体制度供给、主体权利保障三位一体的模式,以党员主体地位促进执政党建设进而推动政治发展

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当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身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这对我们全面理解党员主体地位具有深刻启示。当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从学理性阐释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通过主体意识培育、主体制度供给、主体权利保障来推动执政党建设,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

党员主体意识是指党员对自身在党组织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能动认识与反映,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积极参与、主动奋斗的自主意识。通过党员主体意识培育,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提供重要心理支撑。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业务素质等,进一步树立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民主理念、权利观念,维护自身的主体地位,这样党员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党内制度供给是实现党员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前提,也是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和调动的关键,是落实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需要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来实现和发展党员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广大党员在贯彻民主集中制、行使党员合法权利中提高民主素养、发挥主体作用。在主体制度供给方面要重点完善党员主体参与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自觉主动地参与党内事务。要进一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使党内权力真正源自于党员。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从党的一系列根本制度上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主体权利保障方面,应该重点围绕党员的监督权利,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从机制上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实现。因为党员的监督权是党员权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一方面应要求广大党员自觉增强监督意识、提高监督能力;另一方面应着力于构建保障党员监督主体地位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当前,应重点通过健全完善交流、提案、批评、举报、质询、评议、述职等方式,拓宽和创新党员监督的新路径。要引导党员主动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其他党员的监督,把党员行为置于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普遍监督之下,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在发挥党员主体地位中的维护和保障作用。同时,也要增强制度体系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使各项权利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到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3]列宁全集:第l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50.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9.

D263

A

1009-928X(2012)03-0028-03

作者单位: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青浦分局

上一篇:船务操作简历下一篇:消防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