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新工作的程序

2024-08-15

评审新工作的程序(精选6篇)

篇1:评审新工作的程序

申报中、高级职称评审程序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省级有关部门,中央有关单位,各有关企业: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人才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经研究,2010工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拟定于11月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2010年12月31日前在岗并且人事关系在县以上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理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已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列入评审范围。

二、申报程序:

(一)个人申请: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同意后,申报人员按规定填写或打印表格,提供申报材料。

(二)单位公示:申报人所在单位须将申报人的基本条件、工作业绩、考试情况等向本单位全体员工公示,征求群众意见。群众无意见的,可推荐上报,并在评审表基层单位意见栏注明公示结论及推荐意见。群众意见较大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不得推荐上报。

(三)单位人事(职改)部门审核推荐、上报材料。

三、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体健康,能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努力工作。

(二)业务条件

中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1、申报中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近4年考核均为合格。

2、学历、资历、任职年限:

①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含15年,下同)并受聘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可申报工程师任职资格;

②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以上并受聘担

任助理工程师职务4年以上,可申报工程师任职资格;

③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并受聘担

任助理工程师职务4年以上,可申报工程师任职资格;

④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可申报

中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3、在任职期内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本专业论文。

4、取得职称外语B级考试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符合外语免

试条件的提供外语免试表。

5、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2到3个模块考试合格证书。符合计算机免试条件的提供计算机免试表。

5不具备规定学历的人员可破格申报。初级破格评审方式为考评

结合;中、高级破格申报要比正常申报多一篇鉴定论文并参加评审答辩。

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1.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近5年考核中至少有1次考核优

秀,其他为合格。

2.学历、资历、任职年限:

①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8年以

上(后取中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年以上),并受聘担任中级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可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②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

上(后取大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5年以上),并受聘担任中级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可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③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

上(后取本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并受聘担任中级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可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④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受聘担任中级工程师职务

5年以上,可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⑤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受聘担任中级工程师职务

2年以上,可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3、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人员能胜任指导中、初级专业技术

人员开展技术工作,在任职期内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本专业较有影响的公开出版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每篇字数4500字以上。期刊应具有CN刊号,增刊、论文集不予认可。

4、取得职称外语A级考试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符合外语免

试条件的提供外语免试表。

5、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2到3个模块考试合格证书。符合计算

机免试条件的提供计算机免试表。

6、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时,需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

7不具备规定学历的人员可破格申报。初级破格评审方式为考评

结合;中、高级破格申报要比正常申报多一篇鉴定论文并参加评审答辩。

四、上报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专业技术人

员考核登记表》一式2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简表》一式20份;

2、主管单位审核推荐函1份;(同时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申报汇总表》1份)

3、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公示证明1份;

4、申报人参加工作时的合格学历证书和最高学历证书原件及复

印件各1份;

5、申报人现有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6、申报人《聘约》原件及复印件1份;

7、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获奖证书、专利证书、成果鉴定证书及

经济、社会效益等主要业绩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

8、申报人外语统考合格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或免试证明材料;

9、申报人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或免

试证明材料;

10、申报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11、申报人二寸近期彩色照片4张;(评审表贴3张,另交

1张)

12、申报人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著作原件;

13、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份。

上述申报材料,申报人要认真填写或打印,2—10项按顺序装订

成册(2-3项提供原件,4-10项装订复印件,原件不装订),工作单位对申报人上报材料的真伪做出鉴定并在复印件上加盖单位人事部

门章子。

五、答辩要求:

参加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的人员要参加现场答辩,答辩要

求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评审答辩操作规则(试行)的通知》文件规定,答辩时间另行通知

六、有关要求:

1、上报材料必须实事求是,发现弄虚作假者,取消其评审资格。

2、表格须用蓝黑钢笔填写或打印,要求字迹工整、清晰、内容

真实。除《申报简表》为A3纸张外,其余材料(含复印件)均统一

为 A4纸张。

3、材料必须是任现职期间形成的,取得现职资格以前的材料不

需提供。

4、所有申报材料装入档案袋中,上贴评审目录。

5、社会人才工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

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和推荐工作,要严格标准、坚持条件,确保评审质量。

目前,由于中国特有的考评体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大企业

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职称评定。职称评定一般按照不同岗位,分为初级、中级、副高和高级等级别。而每晋一个级别,就需要发表不同数量的学术论文。由于国

内学术杂志有限,而需求众多,因此,论文发表难、发表论文难的现状,一直困

扰着广大急需论文的朋友。

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要求,论文可以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一般省级及其以上

公开发行的报纸和杂志发表论文即可满足要求。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地

方要求,在诸如增刊、副刊、以书号代刊号的杂志、论文集等上面发表的论文,评职称时候,视为无效。要发表论文的朋友们一定要睁大眼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同时因工作需要与众多期刊杂志

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广大需要职称论文的朋友发表论文。若需要,请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http://

3联系电话: 010-60329585,***

4联系人:王编辑

5工作QQ号: 936856693

四 论文发表说明

投寄论文经本刊编辑部审阅通过后,将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上刊发。每篇论文收到后一周给予答复是否被录用(敬请及时询问,以防耽误),

篇2:评审新工作的程序

产品包装鉴定评审工作程序

产品包装分会

目 录

1.简介

2.鉴定评审工作

2.1 鉴定评审工作程序 2.2 明确评审范围 2.3 合同评审 2.4 前期工作

2.5 评审的策划与准备 2.6 现场评审实施 2.7 上报初审报告 2.8 整改过程及认可意见 2.9 整改现场确认工作 2.10 审核、批准、发证 2.11 通告 3.增项

4.换证审查 5.评审档案的管理 5.1 档案内容 5.2档案保管 6.记录

1.简介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是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委托的鉴定评审机构,具体工作由产品包装分会承担。全称为: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产品包装分会(以下简称包装分会)。

产品包装分会具体承担鉴定评审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分会秘书处有经国家质检总局考核备案的鉴定评审人员,有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集中了我国包装行业的知名专家,他们具有研究级高工或高级工程师职称,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的是我国包装行业的创始人,有的多次参与起草修订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产品包装分会聘请专家组的有关专家参与评审工作,自1998年起先后对多家产品包装企业进行了安全注册和制造许可评审工作。截止目前,经我协会评审取得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已有33家。

多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在批准的项目范围内工作,对鉴定评审结果负责,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评审工作程序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在评审工作中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得到了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

产品包装分会的主要工作范围为:产品包装制造单位鉴定评审工作,参与起草或修订有关标准,编辑和出版行业技术资料和书籍;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进行行业调查、研究、分析工作等。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产品包装分会真诚地为会员单位和全行业行业服务。

2.鉴定评审工作

2.1 鉴定评审工作程序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程序:申请、受理、产品试制、型式试验、鉴定评审、审核批准、发证。

2.1.1 指导申请单位填写产品包装制造许可申请书、向申请单位提供评审所需资料清单、了解申请单位基本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初审并出具初审报告、指导申请单位制定整改计划、了解整改情况、现场整改确认并出具现场确认报告,及时汇总初审报告、型式试验报告、现场整改确认报告等形成综合报告,报送受理机构。

2.2 明确评审范围

产品包装分会秘书处鉴定评审员应审核约请方提供已由受理机关受理后的“产品包装制造许可申请书”。申报资料复印件及其他技术资料,并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该企业提供以下资料:产品样本、企业技术人员情况、企业自检报告、型式试验报告、营业执照复印件、质量手册、工作文件、企业产品业绩(包括用户反馈意见)、“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制造许可”专管人员任命书、技术人员一览表、产品的检测报告、焊接工艺评定、焊工作业指导书、持证焊工管理细则、人员培训计划及培训记录、考核表、两个典型产品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质量反馈处理意见、计量器具定期检验记录、外协单位名录、协议书、产品出厂标记、质量证明书、产品合格证、许可标志的使用和管理规定等。

2.3 合同评审

接受鉴定评审业务之前,由分会鉴定评审员对顾客的约请范围、要求进行评审,以确保鉴定评审业务是国家质检总局授权本协会承担的范围并有能力履行。

2.3.1 签订鉴定评审协议

合同评审结果若接受约请后应由法人授权的代表与其签订《产品包装鉴定评审合同》,经分会和所约请的企业签字盖章后生效。评审合同一式两份,一份交制造单位,一份由中石协存档。

2.3.2 提供鉴定评审指导 讲解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评审程序,书面提供评审机构编写的《产品包装制造单位鉴定评审细则》和申请单位应提供的资料清单等。

2.4 前期工作

初审前,还应指导申请单位按照有关文件及评审细则的要求,自行检查并编写自查报告,告知具体评审内容,告知需进行型式试验的产品,提供已公布的型式试验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解答申请单位提出的有关评审工作的各种问题。

2.5 评审的策划与准备

2.5.1成立审核组,任命评审组长。评审组成员的业务专长与所承担的评审任务要求相适应,评审组人员数量不超过 4 人。

2.5.2 受申请制造单位约请,联系安排审核日程,通报鉴定评审组人员的组成,听取申请单位意见。

2.5.3 约请生效后将鉴定评审通知单报审批机关。

2.6 现场评审实施

2.6.1初审工作程序

评审工作预备会议 评审工作首次会议

巡视制造现场和相关部门 分组初审

评审组交流各小组评审情况并确定初审报告

初审情况的沟通和确认

初审末次会议

2.6.2初审工作内容

初审应全面审查制造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专项条件,重点是对技术负责人的考核、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情况的检查、有关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对质量工作的掌握情况的检查、产品质量情况的检查。

2.6.3审查制造过程中主要控制的要素

工艺质量控制系统:工艺方案;工艺文件;工艺装备;成型方法;成型模具设计等。焊接质量控制:焊工资格;焊接材料;焊接工艺评定;焊接设备。

探伤质量控制:探伤人员资格;探伤前的准备;探伤实施;探伤报告以及签发。若分包,应考查分包单位资质。

材料质量控制:材料验收入库;材料发放;材料使用;材料代用。检验和试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试验条件。设备质量控制:设备检验情况;胎具、模具检验。

资料和技术文件:设计质量;设计图样;设计文件;计算软件的正确应用。2.6.4 分组审查

初审组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产品包装制造许可规则》以及《产品包装制造单位鉴定评审细则》,分成三个小组全面审查制造单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技术力量、生产装备与条件;产品质量情况;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保证及持续改进等。在审查过程中对技术负责人、管理者代表及其他从事与安全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有关人员进行考核。

2.6.5 各组审查内容

a)基本条件组审查内容 营业执照、资质和业绩;

厂房、材料库及焊材库等工厂基本条件;

技术力量及技术人员职称证书,各级责任人员任命文件、职责范围; 焊工数量及核查焊工证,理化试验、无损检测人员数量及资格证书;

成型、检验检测人员上岗证;成型设备、焊机数量、探伤设备、起重及机加工设备完好情况,压力表标定记录及标记;

法规、标准及技术资料;上述内容的相关管理制度。

b)产品质量组审查内容 焊接工艺评定(或试验),焊接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报告;外协协议书、验收要求及质量; 产品外观质量;

抽查产品水压试验结果;

产品出厂文件(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安装说明书)。c)质量体系建立、实施、运行及持续改进审查内容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

管理者代表资格和各级责任人员职责;任命文件等; 内部质量评审计划及审核记录; 培训计划及有关培训记录;

签订合同之前对本单位及供方能力的评审情况,评审材料及记录; 顾客满意度等数据收集、分析及改进情况; 不合格品控制及纠正和预防措施;

许可标志的使用和管理规定。

2.6.6 各组审查意见及签署(略)2.6.7 审核结论

评审组在内部交流会上,评审组长应综合各小组评审情况,根据评审证据,在现场评审结束前 , 按《产品包装制造单位鉴定评审细则》规定的审查评定表中关键项目6项,重要项目7项,一般项目13项的要求进行综合评定,研究存在的不符合项内容,通过初审报告。

2.6.8 初审报告 初审报告由审查组根据审查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其内容包括:审查工作概况、审查内容、审查的品种范围、审查组评定意见、审查组成员名单(注明工作单位、技术职称、职务)等。

审查组评定意见分为具备条件、基本具备条件和不具备条件三种。审查评定标准见《产品包装制造单位鉴定评审细则》。并在末次会议上由评审组长宣读审核结论并提出不符合项内容。

2.7 整改过程及认可意见

要求申请单位根据初审报告中提出的“不符合项内容”,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整改计划,将待解决的问题落实到部门并指派专人负责,限期完成。待存在的全部问题得到解决或对需长期注意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后,申请单位写出整改报告,评审机构审核合格后,尽快安排整改现场确认。

2.8 整改现场确认工作

2.8.1 整改现场确认工作应在初审基本合格,对不符合项内容整改完成后进行。2.9.2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组织现场确认组对初审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现场确认。

2.8.3 现场确认工作的程序:预备会议、首次会议、巡视制造现场和相关部门、联审情况沟通及现场确认报告。

2.8.4 现场确认应重点审查初审时不符合项(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情况,审查组人数不超过3人。

2.8.5 鉴定评审工作完成后,产品包装分会应汇总初审报告、型式试验报告、现场整改确认报告等资料,形成《综合评定报告》,上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A级)或相关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B级)审核、发证。

2.8.6《综合评定报告》由评审组长编制,由评审机构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方可上报。2.9 评审报告 现场完成鉴定评审工作后,于2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评审报告,如有要求制造单位整改的,自整改结果确认后1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评审报告。

2.10 审核、批准、发证

对具备条件及型式试验合格的单位,审批机关在收到综合评定报告后经审核、批准,颁发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并授权使用许可标记。

2.11 通告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定期统一公布取得产品包装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名单及批准范围。3.增项

获得制造许可证的制造单位,如果在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内需要增加许可项目或者扩大许可项目,应当按照《产品包装制造许可规则》的要求重新办理制造许可申请手续。4.换证审查 制造许可证的有效期为四年。换证程序及要求见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产品包装制造许可规则》中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七条办理和评审,此处略。

5、评审档案的管理

5.1档案内容

5.1.1产品包装制造单位提供的资料: 产品包装制造许可申请书(受理后)、约请函、产品包装制造单位制造质量手册、制造单位简介、制造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产品包装制造单位自查报告、产品型式试验报告等。

5.1.2评审工作中的评审资料:

评审合同、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申请书、综合评定报告及其附件:a.初审报告(包括初审组人员、各组初审报告、审查评定表、技术人员及焊工情况表等);b.产品型式试验报告;c.初审时存在的问题整改现场确认报告等。

5.1.3其它相关资料等 5.2档案保管

评审资料应有目录清单,按单位有序存放在产品包装分会的文件柜中。6.记录

篇3:评审新工作的程序

关键词: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

一、新刑诉法对简易程序的修改

简易程序, 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某些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并且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刑事案件所适用的比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审判程序。新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修改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新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了适用简易程序的积极条件, 第209条规定了适用简易程序的消极条件, 也就是说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既要符合208条规定的条件, 又要不属于209条规定的几种不适用的例外情形。修改后的规定不再从刑罚的种类、量刑的轻重上规定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即适用简易程序不需要再受原先的“有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条件的限制。而是从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被告人是否认罪及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等角度对简易程序的适用加以规定, 更加符合设立简易程序的目的所在。

(二) 赋予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选择权

新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要以被告人无异议为前提, 同时第211条规定了审判人员应当对被告人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进行确认, 这就赋予了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选择权, 有力地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三)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必须派员出庭

原有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简易程序公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出庭, 由于实践中基层人民检察院都存在着案多人少、办案压力大等现状, 所以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检察机关一般都不派员出席法庭。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诉讼效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却存在着庭审监督缺失、被告人权利无法得到全面保障等问题。新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2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这一规定就对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派员出庭问题作出了制度性的要求, 也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四) 审判方式的转变

原有刑事诉讼法因对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在刑罚种类和量刑轻重方面作出了限制, 故规定简易程序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修改后新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1款规定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根据可能判处的刑罚分为两种不同的审判方式, 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可以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 也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 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这种规定符合了司法公正的要求。

二、简易程序的修改对公诉工作的影响

(一) 如何兼顾效率与公正的挑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取消了原有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限制, 必然会导致司法实践中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案件的数量大量增加, 而在庭审过程中讯问被告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等环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 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确保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性, 做到惩罚犯罪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统一就对公诉部门及公诉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工作量增加对“案多人少”现状的挑战

据统计, 基层人民检察院每年办理的简易案件已经占据了所有案件的60%以上 (1) , 而且大部分基层院的公诉部门都存在着“案多人少”的现状, 所以在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一般都不派员出庭。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必须派员出庭, 这就意味着公诉部门的工作量势必要大大增加。而“案多人少”的客观情况很难有所改变, 这也对公诉部门及公诉人的办案效率和办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简易程序的修改对公诉部门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简易程序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这一要求给案多人少的基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公诉部门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工作, 所以在接下来的部分笔者将重点对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机制进行探讨。

三、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机制研究

(一)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的必要性分析

1. 有利于公诉职能的履行

公诉职能既包括控诉职能又包括审判监督职能, 公诉人出庭不仅仅是履行控诉职能的需要, 同时也是实现审判监督职能的需要, 因此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有利于公诉职能的履行。

2. 有利于对抗式诉讼模式的建立

审判过程中, 控、辩、审三方应当呈现出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等腰三角形结构, 只有法官处于中立地位, 由控辩双方进行对抗的诉讼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诉讼过程的正当性以及最大限度的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性。 (2) 原有的法律规定并未要求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必须派员出庭, 在司法实践中公诉部门一般都选择不派员出庭, 在起诉的同时向法院提交量刑建议等相关书面文件, 这就造成了在庭审过程中, 由法官身兼两职, 在履行自己审判本职的同时还要代替公诉人履行控诉职能, 宣读起诉书、出示证据、宣读量刑建议等, 这使得法官丧失了其中立地位, 也不符合控审分离的诉讼原理。

3. 有利于被告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刑事诉讼活动的主体包括被告人、被害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加强对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的保障是司法公正的客观要求。检察机关的职能既包括惩罚犯罪, 也包括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要做到两者的统一与结合。公诉人不出庭, 在庭审过程中涉及到被告人的自首、立功等情节的认定, 被告人依法享有的申请回避权、辩护权、最后陈述权等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公诉人出庭, 可以对庭审过程进行监督, 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二)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模式分析

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要求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 最高检在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便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通知》, 并确定了相关试点单位, 积极探索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模式。新刑事诉讼法在2013年1月1日已经正式实施, 各基层人民检察院简易程序公诉案件也实现了全部派员出庭, 并在司法实践中逐渐建立了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模式。 (3) 从试点情况来看, 现有的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审诉分离的出庭模式

审诉分离的出庭模式, 也可以称之为专职公诉人出庭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将审查起诉与出庭支持公诉相分离, 设立专职公诉人来承担出庭支持公诉的职责, 这一模式是对公诉职能的纵向切分。专职公诉人的主要任务是出庭支持公诉, 同时也会承担少量的案件审查工作, 专职公诉人要定期轮换。这种模式同时要求承办人要将审查报告制作的简繁得当, 对证据内容的摘录及概括要准确、全面, 尤其是对影响到量刑情节的证据更要作出详细的分析。同时, 在开庭前, 承办人与专职公诉人也应就案件的要点、难点做好沟通, 使专职公诉人的庭前准备工作更有针对性。

2. 审诉同一的出庭模式

由于案件的审查起诉及出庭工作都具有亲历性, 专职公诉人对案件的熟悉程度很难与承办人一致, 而且专职公诉人的庭前准备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有的院仍然采取审诉同一的出庭模式。

审诉同一的出庭模式, 也可以称之为专门办案组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设立专门办案组负责办理本院的全部简易程序公诉案件, 办案组采取集中讯问、集中起诉, 集中出庭, 以提高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的效率。

无论是审诉分离的出庭模式还是审诉同一的出庭模式都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模式的选择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实际选择最适合司法实践的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模式。因此笔者建议:

第一, 对于案件数量大但事实单一、案情单一的基层院, 可以采用专职公诉人模式, 由富有经验的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 既能较大程度地避免因花费大量时间了解案情而造成的效率低下, 又能充分发挥出集中出庭这一方式对提高诉讼效率的作用。

第二, 对于案件数量较少同时案情简单或者事实相对复杂的基层院可以采用专门办案组或者专门办案人模式。

同时笔者更认为,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模式的选择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 要以实现司法公正为基本价值追求;其次, 应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最后, 应以提高诉讼效率为主要目标。 (4)

(三)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相关机制

1. 集中提讯、集中起诉、集中出庭机制

公诉部门办理每一个案件, 其工作都包括受理案件后的告知程序、讯问程序、审查卷宗程序、移送起诉程序、出庭公诉程序以及订卷归档程序等一系列的环节。审查案件及出庭公诉在其中所占有的地位是最重要的, 所花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 同样办案人员花费在往返于本单位与看守所、法院之间的时间也是十分大量的。因此, 为了节省办案时间, 不少检察院开始尝试对简易程序案件实行集中提讯、集中起诉、集中出庭制度, 首先通过与公安机关及人民法院进行协商, 在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时尽量将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集中移送, 案件管理部门在收到案卷后对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尽量集中分案, 公诉部门对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尽量集中提讯、集中起诉, 法院在对简易程序案件进行庭审安排时尽量安排集中开庭。

2. 简化庭审程序机制

积极与人民法院协调, 就庭审程序如何简化做好沟通。笔者认为, 在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庭审过程中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简化: (1) 宣读起诉书时可以只宣读关键事实和证据; (2) 出示证据时, 对一般案件可以只宣读证据名称, 对有争议的案件才需要宣读证据名称和证明内容; (3) 发表公诉意见时, 可以简化一些程序性的公诉语言, 选择相对简明扼要的表述。虽然简易程序案件的庭审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简化, 但是也有一些环节是不可以简化或省略的, 如对被告人自愿认罪及自愿适用简易程序的确认环节是不可以省略的, 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等程序性权利也是不可以简化的。

总之, 新刑事诉讼法要求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全部派员出庭, 对公诉部门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公诉部门要加强对新刑事诉讼法的学习与理解, 全面提高公诉业务能力, 强化法律监督意识, 更好地实现法律所赋予的职责,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左卫民.简易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卞建林, 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3]董建明.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

[4]周红.简易程序案件公诉模式改革刍议[J].法制与社会, 2012.12 (上) .

[5]郭晶晶.公正与效率的博弈——浅议简易程序出庭公诉模式之选择[J].法制与社会, 2012.09 (中) .

[6]门美子, 张静, 贾悦斌.检察机关简易程序出庭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3.1 (上) .

[7]卞建林.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的意义[J].国家检察官学报, 2012.10.

[8]王威, 周松.浅谈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J].法治论坛, 2012.

[9]雷玉娟.对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的一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2.10 (中) .

[10]周德伟.浅议刑事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12.11 (中) .

篇4:评审新工作的程序

一、工程结算编制依据

竣工结算工程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图及竣工验收单;工程施工合同或施工协议书;施工图预算或招标投标工程的合同标价;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记录资料;设计变更通知单及现场施工变更记录;经建设单位签证认可的施工技术组织措施;预算外各种施工签证或施工记录;合同中规定的定额,材料预算价格,构件、成品价格;国家或地区新颁发的有关规定。评审时要审核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资料是否齐全,变更、洽商是否真实,手续是否完备,对遗留问题处理是否合规。

二、严格控制工程量、材料用量及价差

工程量是决定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评审的方法可以根据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结算中的工程量计算表,对照竣工图纸尺寸进行计算来审核,也可以依据图纸重新编制工程量计算表进行审计。一是要重点审核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如基础工程、混凝土及钢筋工程、钢结构等。二是要重点审核容易混淆或出漏洞的项目。如土石方分部中的基础土方,清单计价中按基础详图的界面面积乘以对应长度计算,不考虑放坡、工作面。三是要重点审核容易重复列项的项目。四是重点审核容易重复计算的项目。对于无图纸的项目要深入现场核实,必要时可采用现场丈量实测的方法。

材料用量审核,主要是审核钢材、水泥、石子、砂子等主材的消耗数量是否准确,列入直接费的材料是否符合预算价格。材料代用和变更是否有签证,材料总价是否符合价差的规定,数量、实际价格、差价计算是否准确,并应在审核工程项目材料用量的基础上,依据预算定额统一基价的取费价格,对照材料耗用时的实际市场价格,审核退补价差金额的真实性。

三、审查工程定额的套用

主要审查工程所套用定额是否与工程应执行的定额标准相符,工程预算所列各分项工程预算定额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工程名称、规格。计算单位是否一致。正确把握预算定额套用,避免高套、错套和提高工程项目定额直接费等问题。

四、作好隐蔽验收记录

作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进行工程结算的前提。目前,在很多建设项目中隐蔽工程没有验收记录,到竣工结算时,施工企业才找有关人员后补记录,然后列入结算。有的甚至没有发生也列入结算,这种事后补办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仅存在严重质量隐患,而且使工程造价提高,因此,在审宣隐蔽工程的价款时,一定要严格审查验收记录手续的完整性、合法性。验收记录上除了监理工程师及有关人员确认外,还要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并注明记录日期,防止事后补办记录或虚假记录的发生,为竣工结算减少纠纷扫平道路,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五、审查设计变更签证

设计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和修改图纸,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并经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重大的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结算。在审查设计变更时,除了有完整的变更手续外,还要注意工程量的计算,对计算有误的工程量进行调整,对不符合变更手续要求的不能列入结算。建设单位应建立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签字责任制对不按审批程序擅自进行设计变更和随意签证造成资金失控的要追究签字人的责任,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督促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认真对待签证,在现场及时准确地进行签证,以保证签证的真实性。

六、合同签定应规范化

工程合同审计是投资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仔细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合法合规,有时建设项目工程中甲乙双方对合同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够,造成合同条款不齐全、不严密、使得合同流于形式。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比如甲乙双方在合同中明确工程合同造价采用大包干,却没有明确包干范围及合同价可调的情况,到结算时,由于施工期间材料大幅涨价,工程结算造价超过包干造价较多,于是施工单位要求追加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则以合同包干为由不同意追加工程款,双方发生了分歧、争执。为什么双方不在签定合同时把条款写得更全面严密一些,其理由就是合同金额小,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结果导致了合同争议,最终造成工程结算及结算审核的困难。

七、前期控制、做好结算工程审核工作

篇5: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工作程序

为保证评审工作质量,确保工作按时完成,特制定本工作程序。(一)接受评审任务,并初步审查其提供的资料是否齐全,下达评审通知书。

(二)资料齐全后进行工程项目登记,由中心主任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工程情况,制定相应的审查计划。

(三)项目负责人按评审任务书的要求开展评审工作,进入施工现场踏勘,调查、核实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核对工程量,出具现场查勘记录。

(四)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审,出具审核意见。由中心主任安排二审人员复审。

(五)复审人员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复审。复审结束后,出具复审意见书。

(六)邀请有关专家或召开科务会,对初审和二审的结论进行讨论,形成评审结论。征求建设单位意见后,报局领导审定,出具评审报告。

(七)评审报告由项目负责人送达各有关单位。

篇6:评审新工作的程序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程序

本评审工作程序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其目的是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过程。1评审类型及时限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工作分为:现场评审和书面审查。1.1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的类型,包括首次评审、变更评审、复查评审和其他评审。

首次评审:对未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在其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后提出申请,资质认定部门对其是否满足资质认定条件进行现场确认的评审。

变更评审:对已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其组织机构、工作场所、关键人员、技术能力、管理体系等发生变化,资质认定部门对其是否满足资质认定条件进行现场确认的评审。

复查评审:对已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在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申请办理证书延续,资质认定部门对其资质 是否持续满足资质认定条件进行现场确认的评审。

其他评审:对已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因资质认定部门监管、处理申诉投诉等需要,对检验检测机构是否满足资质认定条件进行现场确认的评审。

1.2书面审查

书面审查的类型,包括变更审查和自我声明审查。

变更审查:对已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其机构名称、法人性质、地址、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检验检测标准等发生变更,或自愿取消资质认定项目,资质认定部门对其变更情况是否满足资质认定条件进行的书面审核。

自我声明审查:对已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部门对其的自我声明的书面审核。对于作出自我声明的机构,资质认定部门将在后续监督管理中对其声明内容是否属实进行检查,若发现承诺内容不实,资质认定部门将撤销审批决定,并将相关情况记入诚信档案。

1.3技术评审时限

资质认定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技术评审应当在资质认定部门受理申请后45个工作日内完成(含提交评审结论),由于申请人自身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的情况除外。

2.现场评审准备 2.1确定实施部门

资质认定部门受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申请后,可自行组织实施评审,如需委托专业技术评价组织实施评审,应将如下资料转交专业技术评价组织:

(1)检验检测机构提交的《申请书》;

(2)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适用时);(3)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说明;(4)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用表。2.2组建评审组(1)评审组组成

资质认定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应根据被评审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项目和专业类别,按照专业覆盖、就近就便的原则组建评审组。评审组由1名组长、1名以上评审员或技术专家组成。评审组成员应在组长的领导下,按照资质认定发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下达的评审任务,独立开展资质认定评审活动,并对评审结论负责。

(2)评审组长职责

①带头遵守评审纪律和行为准则,要求评审组成员的行为符合有关规定,对评审组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对评审组成员的现场评审表现做出评价; ②带领评审组开展现场评审工作,并对现场评审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及评审结论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③代表评审组与被评审检验检测机构沟通,协调、控制现场评审过程,裁决评审工作中的分歧和其他事宜;

④协调评审组与资质认定部门派出的监督人员的联系。⑤负责现场评审前的策划,包括:文件审查、评审日程安排、商定现场试验项目、填写评审的前期准备记录以及评审前应准备的事项等;

⑥在现场评审首次会议前,向评审组介绍评审的有关工作内容和要求;

⑦根据被评审检验检测机构实际情况,结合评审组成员的意见,负责提出现场评审结论;

⑧组织对被评审检验检测机构整改情况的验收;

⑨负责评审资料的汇总和整理,并及时向资质认定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报告评审情况和结论以及报送评审资料。

(3)评审员职责

①遵守评审组计划日程安排和评审组任务分工,完成相关内容的评审工作,服从评审组组长的安排和调度,遵守评审纪律和行为准则,对其评审内容结论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负直接责任;

②按照评审组的分工,做好评审前的信息收集,负责管理要素的评审员应协助评审组组长做好前期文件审查工作,负责技术要素 的评审员应协助评审组组长确定现场试验考核项目,负责评审报告中相关记录的填写。

(4)技术专家职责

①遵守评审组计划日程的安排,遵守评审纪律和行为准则,服从评审组组长的安排和调度,对其评审内容结论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②按照评审组的分工,协助评审组组长或评审员确定现场试验考核项目,协助评审员开展检验检测能力确认工作。

2.3材料审查

评审组长应在评审员或者技术专家的配合下对检验检测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通过审查提交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申请书》,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工作类型、能力范围、检验检测资源配置以及管理体系运作所覆盖的范围进行了解,并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相应的技术标准,对申请人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进行文件符合性审查,对管理体系的运行予以初步评价。

(1)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申请书》及附件的审查要点 ①审查检验检测机构的法人地位证明材料,审核其经营范围是否满足公正性检验检测的要求;

②检验检测机构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③“申请资质认定检验检测能力表”中的项目/参数及所依据的标 准是否正确,是否属于资质认定范围;

④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的填写是否正确,所列仪器设备是否满足其申请项目/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要求,并可独立调配使用;

⑤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及特定领域的检验检测人员的职称和工作经历是否符合规定;

⑥组织机构框图是否清晰。(2)对《质量手册》的审查要点

①《质量手册》的条款应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相关规定;《质量手册》的条款顺序应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条款顺序一致

②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可测量、具有可操作性; ③质量职能明确;

④管理体系描述清楚,要素阐述简明、切实,文件之间接口关系明确;

⑤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并进行自我改进。

(3)对《程序文件》的审查要点

①需要有程序文件描述的要素,均被恰当地编制成了程序文件; ②程序文件结合检验检测机构的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③程序文件之间、程序与质量手册之间有清晰关联。(4)审查结果处理 评审组长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1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查,并将审查意见反馈资质认定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当材料不符合要求时,由资质认定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通知申请机构更改。

2.4下发评审通知

材料审查合格后,资质认定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向被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下发《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现场评审通知书》,同时告知评审组按计划实施评审。

2.5编制评审计划

评审组接到现场评审任务后,编写《检验检测机构现场评审日程计划表》。对评审的日期、时间、工作内容、评审组分工等进行策划安排。并就以下问题与被评审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沟通:

(1)确定评审的日程;(2)确定现场试验项目;(3)商定交通、住宿等安排。3.实施技术评审 3.1召开预备会议

评审组长在现场评审前应召开全体评审组成员参加的预备会,会议内容包括:

(1)评审组长声明评审工作的公正、客观、保密;(2)说明本次评审的目的、范围和依据;(3)介绍检验检测机构文件审查情况;(4)明确现场评审要求,统一有关判定原则;

(5)听取评审组成员有关工作建议,解答评审组成员提出的疑问;

(6)确定评审组成员分工,明确评审组成员职责,并向评审组成员提供相应评审文件及现场评审表格;

(7)确定现场评审日程表;

(8)需要时,要求检验检测机构提供与评审相关的补充材料;(9)需要时,组长对新获证评审员和技术专家进行必要的的培训及评审经验交流。

3.2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召开,评审组全体成员,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主管和检验检测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参加首次会议,会议内容如下:

(1)组长宣布开会,介绍评审组成员;检验检测机构介绍与会人员;

(2)评审组长宣读资质认定部门的评审通知,说明评审的目的、依据、范围、原则,明确评审将涉及的部门、人员;

(3)确认评审日程表;(4)宣布评审组成员分工;

(5)向检验检测机构做出保密的承诺;(6)澄清有关问题,明确限制条件(如洁净区、危险区、限制交谈人员等);

(7)检验检测机构为评审组配备陪同人员,确定评审组的工作场所及评审工作所需资源。

3.3考察检验检测机构场所

首次会议结束,由陪同人员引领评审组进行现场考察,考察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办公及检验检测场所。现场参观的过程是观察、考核的过程。有的场所通过一次性的参观之后可能不再重复检查,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收集最大量的信息。在现场参观的同时要及时进行有关的提问,有目的的观察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检验检测设施是否符合检验检测的要求,并做好记录。现场参观应在评审日程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防止由于检验检测机构陪同人员过细的介绍,而影响后面的评审工作进程。也不要因个别评审员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核查而耽误了其他评审员的时间。

3.4现场试验

检验检测机构是否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检验检测应通过现场试验予以考核。通过现场试验,考核检验人员的操作能力以及环境、设备等保证能力。

(1)考核项目的选择

首次评审现场试验项目需覆盖申请范围内所有大类,复查评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少。(2)现场试验考核的方式

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现场试验考核,可采取盲样试验、人员比对、仪器比对、见证实验和报告验证的方式进行。

(3)现场试验结果的应用

①盲样试验、人员比对、仪器比对、过程考核、应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报告或证书验证应出具检验原始记录或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②在现场操作考核中,如果盲样试验、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的结果数据不合格,或与已知数据明显偏离,应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分析原因;如属偶然原因,可安排检验检测机构重新试验;如属于系统偏差,则应认为该检验检测机构不具备该项检验检测能力。

(4)现场试验的评价

现场试验结束后,评审员应对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如下:

①采用的检验检测标准是否正确;

②检验检测结果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明了; ③检验检测人员是否有相应的检验检测经验; ④检验检测操作的熟练程度如何; ⑤环境设施和适宜程度;

⑥样品的接收、登记、描述、放置、样品制备及处置是否规范; ⑦检验检测设备、测试系统的调试、使用是否正确; ⑧检验检测记录是否规范。(5)现场提问

现场提问是现场评审的一部分,是评价检验检测机构工作人员是否经过相应的教育、培训,是否具有相应的经验和技能而进行资格确认的一种形式。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主管、授权签字人、各管理岗位人员以及所有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均应接受现场提问。

现场提问可与现场参观、操作考核、查阅记录等活动结合进行,也可以在座谈等场合进行。

现场提问的内容中可以是基础性的问题:如就法律法规、评审准则(可能会问到不确定度)、体系文件、检验检测标准、检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提问。也可就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尚不清楚的问题作跟踪性或澄清性提问。对所有的提问应有相应的记录,以便作出合理的评审结论。

(6)查阅质量记录

管理体系过程中产生的记录,以及检验检测过程中产生的记录是复现管理过程和检验检测过程的有力证据。评审组应通过对质量记录的查证,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以及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对质量记录的查阅应注重以下问题:

①文件资料的控制,以及档案管理是否适用、有效、符合受控的要求,并有相应的资源保证; ②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是否齐全、科学,能否有效反映管理体系运行状况;

③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格式内容应合理,并包含足够的信息; ④记录做到清晰、准确,应包括影响检验结果的全部信息,如图表,全过程等;

⑤记录的形成、修改、保管符合体系文件的有关规定。

(7)填写现场评审记录

对检验检测机构现场评审的过程要记录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报告》的评审表中。评审员在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评审补充要求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评审的同时,应详细记录基本符合和不符合条款及事实。评审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不符合”。

(8)现场座谈

通过现场座谈考核检验检测机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基础知识、了解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对体系文件的理解、澄清现场观察中的一些问题、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座谈一般由以下人员参加: 各级管理干部和管理岗位人员、内审员、监督人员、主要抽样、检验检测人员、新增员工。座谈中应该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

① 对《评审准则》的理解; ②对检验检测机构体系文件的理解;

③《评审准则》和体系文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④各岗位人员对其职责的理解; ⑤各类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⑥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与被评审方澄清的问题。

(9)授权签字人考核

授权签字人是指由检验检测机构提名,经过资质认定部门考核合格,签发检验检测报告和证书的人员。授权签字人应当满足如下条件:

①具备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准则规定的同等能力; ②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

③熟悉或掌握有关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状态; ④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

⑤熟悉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和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审核签发程序; ⑥具备对检验检测结果做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

⑦熟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文件的要求。

考核由评审组长主持,评审组成员参与,对每个授权签字人填写一张《检验检测机构现场考核授权签字人评价记录表》,记录的内容如下:

① 考核中提出的主要问题,以及被考核人的回答情况; ②主考人的评价意见。(10)检验检测能力的确定

确认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是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审的核心环节,每一名评审员都应该严肃认真的核准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为资质认定的行政许可提供真实可靠的评审结论。核准的检验检测能力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立项所依据的标准。立项所依据的检验检测标准必须现行有效;在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国际标准的前提下,检验检测机构可自行制定非标方法,其制定、验证、确认等过程的证明文件应能证明该非标方法的科学、准确、可靠;

②设施和环境须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③检验检测全过程所需要的全部设备的量程、准确度必须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④所有的检验检测数据均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⑤所有的检验检测人员均能正确完成检验检测工作;

⑥能够通过现场试验、盲样测试等证明相应的检验检测能力。确定检验检测能力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检验检测能力是以现有的条件为依据,不能以许诺、推测作为依据;

②临时借用设备的项目不能作为检验检测能力;

③检验检测项目按申请的范围进行确认,评审员不得擅自增加项目; ④被评审方不能提供检验检测标准、检验检测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技能、无检验检测设备或检验检测设备配置不正确、环境条件不满足检验检测要求的,均按不具备检验检测能力处理;

⑤同一检验检测项目中只有部分满足标准要求的,应在“限制范围或说明”栏内予以注明;

⑥检验检测机构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应在“限制范围或说明”栏内予以注明:仅限特定合同约定的委托检验检测。

(11)《评审组确认的检验检测能力》的填写

评审报告中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表,应按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分类规范填写。

(12)评审组内部会

在现场评审期间,每天应安排时间召开评审组内部会,主要内容有:交流当天评审情况,讨论评审发现的情况,确定是否构成不符合项;评审组长了解评审工作进度,及时调整评审员的工作任务,组织、调控评审过程。并对评审员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最后一次评审组内部会,由评审组长主持对评审情况进行汇总,确定评审通过的检验检测能力,提出不符合项和整改要求,形成评审结论并做好评审记录。会议结束后,应向被评审方代表通报评审结论并请对方对这些结果发表意见,需要时解答被评审方代表关心的问题或消除双方观点的差异。

(13)与检验检测机构沟通 形成评审组意见后,评审组长应与被评审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通报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情况和评审结论意见,听取被评审检验检测机构的意见。

(14)评审结论

评审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不符合”四种。

(15)评审报告

评审组长负责撰写评审组意见,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现场评审的依据、评审组人数、现场评审时间、评审范围、评审的基本过程、对机构体系运行有效性和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的评价、对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和检验报告的评价、对现场试验操作考核的评价、建议批准通过资质认定的项目数量及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不符合项及需要整改的问题。

《评审报告》应使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印制下发的文本,有关人员应在相应的栏目内签字。

(16)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召开,评审组成员全部参加,被评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参加。末次会议内容如下:

①评审情况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 ②宣读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

③对“不符合项、基本符合项”提出整改要求; ④被评审检验检测机构对评审结论发表意见; ⑤宣布现场评审工作结束。4.整改的跟踪验证

现场评审结束后,检验检测机构在商定的时间内对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内容进行整改,整改时间不超过30天。整改完成后形成书面材料报评审组长确认,评审组长在收到检验检测机构的整改材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完成跟踪验证,向资质认定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上报评审相关材料。

(1)对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的检验检测机构,应采取文件评审的方式进行跟踪验证:

①检验检测机构提交整改报告和相应见证材料;

②评审组长根据见证材料确认整改是否有效,符合要求; 整改符合要求的,由评审组长填写《评审报告》中的《整改完成记录》,上报审批。

(2)对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的检验检测机构,应采取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跟踪验证:

①检验检测机构提交整改报告和相关见证材料;

②评审组长组织相关评审人员,对需整改的不符合内容进行现场检查,确认整改是否有效;

③整改有效、符合要求的,由评审组长填写《评审报告》中的《整改完成记录》,上报审批。5.评审材料汇总上报

评审组应向资质认定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上报下列材料:

(1)申请书;(2)评审报告;(3)合格证书附表;(4)整改报告;

(5)评审中发生的所有记录;

(6)光盘(内容有:申请书;评审报告;证书附表;整改报告正文;评审中发生的所有记录)。

6.终止评审

遇到如下情况,评审组应请示下达评审任务的资质认定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技术评价组织,经同意后可终止评审。

(1)检验检测机构无合法的法律地位;

(2)检验检测机构人员严重不足;

(3)检验检测机构场所与检验检测要求严重不满足;(4)检验检测机构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

上一篇:集团公司年度工作报告下一篇:奖学金算荣誉称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