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2024-08-13

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共4篇)

篇1: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履行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建立全区地税系统涉税网络舆情监测、宣传、引导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涉税网络舆情,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其他智能化、多样化便携式移动终端等新兴舆论媒体,针对我区地税机关、税收工作、税收政策、税务干部等方面,引起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事件、现象和问题,网民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观点、意见、要求等情感表达。

主要以文本、视频、图片、音乐等表现形式,涉及网络新闻、论文、评论、跟帖、留言、微博(Blog)、手机短信等内容,以及通过论坛(BBS)、聊天室、即时通讯网聊(QQ群、MSN)等传播的内容。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三条 全区地税系统涉税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共同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自治区地税局成立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地税系统涉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协调处置工作,对全区地税系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税收网络舆情动态,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全区地税系统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工作。

舆情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局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为局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舆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自治区地税局办公室主任兼任,确定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为网络舆情联络员,具体负责对各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各地、州、市地税局要相应成立涉税网络舆情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第五条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中,当事单位为第一责任单位。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单位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负总责,发挥协调、督促和指导作用,网络舆情联络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和信息接收、转办及上报工作,对舆情事件处置负责转办、督办、考评等工作;各有关单位、部门对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办的舆情事件,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

第六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落实网络舆情管理和工作人员,根据舆情所涉及到的业务和工作职责,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应对小组,组织网络宣传员队伍,从第三方聘请专家学者等组建网络舆情智囊团,具体负责网上涉税舆情的宣传引导和协调处置等工作。

第三章 工作流程

第七条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包括舆情监测、舆情研判、应对处置、后续处理等过程。

第一节

舆情监测

第八条 按照“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原则,建立各级地税机关网络涉税舆情监测机制,安排网络舆情联络员通过重点监控、关键词搜索、专用监控软件等方式,广泛搜集各类涉及本单位地税工作舆情信息,做好网络舆情日常监测。

第二节

舆情研判

第九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要研究涉税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分析对税收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确定舆情的等级和影响程度,针对性地提出舆情的应对措施和工作建议。第十条 根据网络舆情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一般和重大两个级别。

(一)系统内的某个人员或单位(集体)作出的行为,在网络上流传,但没有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信息,属于一般级别。

(二)系统内的某个人员或单位(集体)作出的行为,引起网络广泛关注,在社会一定范围内产生轰动和重大影响,严重损害我区地税形象的信息,属于重大级别。

第三节 应对处置

第十一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按照不同等级的舆情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及时对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舆论危机作出快速反应和应对。

第十二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在发现负面网络舆情事件后,根据舆情等级,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包括开展调查核实、上报舆情、严格程序、正面回应、消除影响等过程。

第十三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要迅速对突发舆情事件所报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舆情来源及详情,作出调查结论。

第十四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税收网络舆情报告制度,网络舆情联络员监测发现与本单位有关舆情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单位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报告,并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

(一)一般级别网络舆情。事发地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立即处置,并将调查报告、结果向上级舆情领导小组报告。

(二)重大级别网络舆情。事发地舆情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重大舆情预案,组织召开相关成员会议,根据信息所反映的事件性质,组成舆情应对小组,核实具体情况,研究应对办法,并将调查情况、研判结果、处置方案上报区局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局根据上报情况及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涉税舆情指导小组;3天内,事发地舆情应对小组要将调查结论、应对措施、处理效果等情况向区局提交报告。

第十五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舆情领导小组要严格规范舆情信息的发布、审批程序,根据事件调查结果,拟定信息发布方案和内容,重大舆情事件报区局舆情领导小组审定。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认真遵守保密规定和宣传纪律,不能擅自进行网络评论、透露有关舆情信息、随意处置把握不准的情况,要根据舆情领导小组确定的方向,统一言论口径,减少负面影响,防止事态恶化。

第十六条 重大舆情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口径一致,准确及时”的原则,主动公布各项权威信息。

(一)第一时间在新疆地税网站主页上发布权威信息。

(二)组织税务新闻发言人发布,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会、发放新闻通稿、应约接受记者采访、口头或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布事件情况,澄清事实,表明态度,稳定公共舆论和平息事件。

(三)协调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发布。

(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布权威消息。

(五)建立并通过各级地税机关博客、微博、论坛、短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组织网络宣传员对网上舆情进行收集、整理、作正面舆论引导。

第十七条 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舆情,采取合适的方式回应,有效化解负面舆情信息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一)对与本单位工作密切相关的意见、建议类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妥善研究处理,组织网络宣传员跟帖回复。

(二)对网民反映的地税工作问题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各级地税机关要以解决现实工作存在的问题为重点,直面问题,勇担责任,组织网络宣传员及时跟帖回应,表明态度,主动道歉,公开处理结果,理顺和稳定公众情绪,扭转不利声音。

(三)对网上举报我区地税系统干部,但线索不很明晰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回应,跟踪深挖线索,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给民众有一个明确解决问题预期,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和处理结果。

(四)对媒体的不准确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恶意中伤或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的有害信息,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客观、准确地发布事实真相,公开辟谣。

(五)对于蓄意破坏、恶意反复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信息,要及时澄清事实真相,从源头上控制信息的进一步传播,舒缓社会公众的情绪,平息事态。

第十八条 针对不良网络舆情信息,要积极开展相关单位、部门以及有关人员的联系沟通工作,加强工作协作配合。

(一)加强与党委宣传部、网管部门、新闻出版、公安机关、信访等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争取他们的工作指导与支持。

(二)积极与当地主要新闻网站和社会知名网站沟通,特别是与首发信息网站的沟通,力求通过良好的沟通工作,有效引导舆论和遏制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三)要与首发信息人沟通,掌握其发布原由,了解事件情况,正确回应其诉求,及时化解有关矛盾,防止其反复发布。

第十九条 消除影响,积极做好舆论公关。

(一)一般网络舆情危机。直接与网站或信息发布者沟通,或与网站的上级主管、主办单位沟通,申请删除负面新闻相关网页,控制网络媒体的声音。

(二)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以发函方式发给各大网站,要求撤除网络负面新闻;对于重大的恶意网络负面信息,报请当地公安机关网络监察处(网络警察)协助处理清除;对于恶意诋毁的信息,组织网络宣传员通过回复大量正面信息,压倒负面舆论影响,或利用法律方式,发表正面法律声明,强调追究法律责任,引导舆论正面方向。

第四节 后续处理

第二十条 事件基本平息之后,事件发生地地税机关要对舆情继续跟踪、责任追究和总结评估。

第二十一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要持续对事件进行处理,采取各种措施淡化舆情,控制和缓和舆情危机,防止舆情再次爆发,直到事件最终完成处理。对重大舆情,当地舆情领导小组应及时向区局舆情领导小组汇报处理进展情况。

(一)继续监控。网络舆情联络员持续对网络进行监控,及时掌握网络出现的舆情转化,并及时将新舆情报告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继续引导。要继续安排网络宣传人员对网络出现的言论进行正面引导。

(三)继续沟通。保持与发信息人和信息涉及的他人进行沟通,争取通过良好沟通最终达成事件完全彻底平息。网络舆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网上和社会负面影响得到基本消除,经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批准后,终止处置措施。

第二十二条 对于网络反映情况属实的负面舆情,尤其是一些社会关注反映强烈的涉及干部违法违纪等问题,要迅速执行工作问责,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干部,果断处理相关责任人,迅速平息公众舆论和关注焦点,避免再次造成公众舆论热点、形成舆论矛盾焦点。

第二十三条 舆情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地地税机关要高度重视舆情危机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整个舆情事件的处置情况、经验教训要及时总结,进一步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推动税务管理和纳税服务等各项工作持续发展。并形成书面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区局。区局将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通报,以督促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监督保障

第二十四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从经费、硬件设备等方面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保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需要。

第二十五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充分调动网络联络员、宣传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及时报告舆情信息、有效化解舆情危机的干部职工和单位予以嘉奖表彰。

第二十六条 行政问责:

(一)对监测工作不到位而导致负面信息在网络蔓延的单位和个人,在系统内通报批评。

(二)在处置过程中,积极性低、责任心不强、处置措施不力,而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的当事单位,对该单位的负责领导进行诫免谈话,对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领导及有关经办人员进行批评,责令整改。

(三)对已引起网络热议,但当事单位仍没有及时上报和开展处置的单位,在全系统内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全区各级地税机关依照本办法,制定本地涉税舆情管理具体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篇2: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舆情监测http://

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动融入到互联网“虚拟社会”中去,规范和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强化政府与网络社会的互动和与网民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效应。

(一)理性面对涉税舆情。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将舆情视为“民情”不能看作“敌情”。涉税舆情虽非全部准确,但这些“声音”都非常直接、坦率,“乐言”能鞭策、激励自身,“杂音”亦应接纳、分析和疏导,做到尊重民意,而不被民意束缚甚至挟持。因此,在对待负面舆情时,税务部门应视为是一部分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群众在关心支持部门工作,是一种最有效的监督爱护。要从部门内部多查找主观原因。要及时掌握涉税网络舆情,第一时间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 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 熟悉新形势下舆论监督的特点和变化, 掌握网络舆论监督和舆情形成的规律与形式。

(二)合理利用网络舆情。要注意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分析,积极

发现案件线索, 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事态扩大和恶化,以网络舆论监督促工作、促整改、促提高。要作好“疏导”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系统内的先进人和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好疏导解释工作,消除领导与干部、干部与干部之间的误解,不能让内部人员成为社会舆情的负面“推手”;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要针对互联网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税务机关的声音,用正面声音主导网上舆论,群众对税务工作理解了、熟悉了、认同了,谣言就难以站得住脚。

(三)建立舆情工作机制。各级税务机关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加快建立管用有效涉税网络舆论收集、分析、研判和回应机制,搭建工作平台, 产生实际效果。要建立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有计划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置;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围绕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当事人当面交流等方式,抓住事初、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舆情走向,及时披露信息,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在网上刊发,解疑释惑,维护网络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形成健康的网络氛围;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论技术监控,建立敏感信息数据库,定期搜索反映税务机关的负面报道,做到发现负面舆情,快速上报掌握准确信息,形成权威信源分析舆情走势,判断发展走向,制定处置方案,提出网上反馈信息组织舆论正面宣传,形成网上舆论主流持续跟踪网上舆情变化,适时调整完善网上传播策略;建立舆情

信息反馈机制,将对网上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和处理理由反馈给群众,化解矛盾,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建立舆情信息共享机制,积极与宣传、公安和互联网专业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他们在网络舆论宣传模式、管理方法特别是舆情热点搜索、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协助支持,促进网络宣传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

(四)要有应急危机之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有巨大优势。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无限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传递速度快、指向性强、被关注度高、持续时间长、负面评价大等特点,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对此必须涉定应急预案。果断处理突发危机,在第一时间对涉税新闻、网民发帖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进行调查,果断作出处理,并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及时解答网民和其他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就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社会矛盾,能够提升税务部门的公信力。化解负面舆论炒作,以正面负责的态度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 及时在网络和媒体上告知事件的发展情况和处理过程。提高应对媒体的策略,舆情事件发生后,要果断决策,迅速统一思想,“快讲事实,慎讲结论,换位思考,透明公正”,抢先发出声音,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第一时间占领信息高地,避免让谣言扩散,正确引导舆论。

(五)要有舆情治本之策。要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做好领导干部廉

篇3: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论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对于网络舆情的概念, 我国学者大多倾向于王来华在其著述《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中对舆情的定义: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就是公众对某些社会状况所反映出来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波动。网络舆情则是指在网络空间内, 围绕公共事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网民作为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客体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 引起较多人共同关注, 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而对于高校网络舆情, 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 这一定义内涵较广。也有人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载体是校园网络, 而且网络舆情的行为主体是师生, 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高校网络舆情的行为主体是高校学生。有人就专门提出了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的说法, 即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特定人群, 在互联网上, 对其所关注热点话题具有一定的倾向引导作用。也有人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是整个互联网, 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网络, 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通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多数公众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并能对其进程产生影响的、公开的、一致的、具有权威性和倾向性的信念、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随时新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除传统方式电子公告板 (BBS) 、博客 (Blog) 、贴吧等, 还出现新型的传播途径, 包括: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和微信公共服务平台逐渐成为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些传播方式的共性在于使用非常方便、信息传播快捷迅速、用户群数量大、人际交流互动性强、私密性强等特点。其中微博和微信更因其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近年来新兴的高人气网络传播媒介。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多彩, 有利有弊, 我国学者曾润喜曾经指出, 在高校论坛上学习生活类话题以及学校事务管理类话题是大学生经常讨论的话题。当代大学生爱国、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 但其自身还不够成熟、不会冷静思考, 缺少理性分析。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网络中, 他们会关心政治稳定、社会安全;也会关心学校政策部署。当前,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受西方文化渗透影响, 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 同时网络的迅捷使得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夸大的效应。在较强的知识性、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下,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碍, 使得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站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互联网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 并且又具有隐匿性的特征, 学生们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难免会在网络上宣泄。郭志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概括出高校网络舆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二是校园突发事件;三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 势必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李新萌在中以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为研究对象, 总结出在当代这个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下, 高校大学生群体个性化更加凸显, 并且越来越趋向于独立性与现实性。郝英杰等从舆情形成的角度出发, 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中, 将网络舆情的特点概括为: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此外,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 也是源于现实。但是由于网络的某些传播特征, 使得网络舆情在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媒体舆情的特点, 显现出自身的特点:1、网络所表现出的自由性与散漫性;2、个性化与多元化;3、网络的突发性与快捷性;4、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与平等性。

四.校园网络舆论管理引导与教育的着力点

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舆论平台, 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正面而言, 它不仅汇聚了各种有益于高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而且还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负面影响也同时并存:“恶意灌水”、集体抗议、散布谣言、攻击诽谤等, 加之不稳定的因素、社会思潮和舆论动向等都会在网络上首先反映并迅速扩散开来。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引发舆论参与者的不满与对抗情绪, 甚至可能演变成一场网络舆论危机, 引发高校的不稳定, 甚至会给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因此,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管理和教育工作, 妥善处理网络舆论危机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和战略任务。

1.建构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

对于网络舆论, 高校应秉承公开、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网络舆论空间是一个了解民意的最为重要的窗口, 至少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 没有哪一个敏锐的高校管理部门或管理者会对网络上的舆论视而不见。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的建构, 需要我们合理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 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普及相关知识, 提高校园管理者对驾驭网络舆论空间的能力, 和大学生应对舆论的鉴别能力, 有效整合和提升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

2.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

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对网络舆论空间中热点话题的调控, 对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负面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并主动在网上发布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信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要发挥引导作用, 关心学生思想状况, 向好的方向引导。

3.构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协商交流的网上互动通道

谣言止于公开和透明, 智慧起于包容和海涵。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和小道消息, 往往会引起网络乃至整个校园的不稳定, 人云亦云扩散得很快, 继而产生三人成虎的局面。情况越不明朗, 越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吸引他们去围观、散播, 也给了各种谣言可乘之机。这时, 高校管理部门或高校管理者要直接介入网络评论和引导工作, 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协商和交流, 坦露心声,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有机地诠释服务理念, 而且可以有效地回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困顿, 稳定学生情绪, 从而化解舆论危机, 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

在网络舆论空间, 由于是虚拟平台, 意味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缺少必要的约束。我们有必要教育大学生, 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使高校舆论空间道德建设得到好的发展, 大学生们作为网络舆论空间的主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 在自主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议论和网络评判时, 必须把握好分寸。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时, 要学会运用理性来甄别和判断是非, 而不要人云亦云, 使他们认识到理性、严肃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摘要: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 与大学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 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空间因其参与主体的平等性、舆论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方式的互动性, 作用变得日益强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 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 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 形成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空间存在的舆论参与主体不具有代表性、网络舆论主体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网络言论统一性不强等问题, 要采取构建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构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协商交流的网上互动通道、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等措施, 强化对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引导和管理。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 (6) .

[2]郝英杰, 马海红, 彭军林.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0, (6) .

[3]徐保山, 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J].新闻爱好者, 2010, (2) .

[4]冯景欢, 邢蓉, 赤沙沙.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研究[J].河北企业, 2012, (8) .

[5]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6]沈德艳, 李进, 张俊, 郭元新.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5) .

[7]李成茂, 高斌, 张勇.高校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S2) .

[8]巫明川, 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基于大学生手机上网视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12) .

篇4: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

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产生极大的冲击,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舆论的控制以引导社会热点事件的走向,维护和促进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以网络社会推进现实社会的制度变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丰富的心理需求和表达需求,因此通常选择互联网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高校网络舆情也随之产生。

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特点分析

1、形成的即时突发性。由于高校网络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处于活跃期,使得大学生比外界更容易大学生针对相关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身意见,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不太成熟的见解,经过传播和汇集形成公众意见,迅速形成强大的校园舆情影响和压力。[1](p78)其诱发因素往往在时间上具有偶然性,网络平台又突破了传统媒介在地域上的限制,高校舆情往往会随着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而突然爆发。

2、态度的理性缺乏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过程,缺乏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易受到外部负面因素的煽动。因此,网络平台使大学生在表达自身利用诉求的过程中,希望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让其心中隐含的观点、态度、情绪得到更好地倾诉,但由于网络高度自由和开放性,他们个人言行较少受到控制,加上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催生了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言辞和行为的非理性。

3、传播的主动交互性。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互联网网站、校园BBS、手机QQ、微博和手机视频等是大学生发布和接受信息的第一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及时了解和关注,随时上传、发布和分享所见所闻,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并以最快的速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进行转发和评论以吸引更多的人对该事件的动态进行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使得普通民众拥有更为广泛的话语权,引发舆情信息在网络平台中飞速传播和舆情浪潮的持续发展。

4、内容的广泛多元性。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当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焦点事件、校园公共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校园公共事件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联系,都会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对其发表看法,引发集体共鸣,并希望借此把自身诉求反应给高校管理部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优势往往在第一时间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了解分析,各自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激烈探讨,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理念分析

1、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堵”到“疏”的转变。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出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很容易使高校网络舆情偏离正常轨道,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堵”为主向以“疏”为主转变,提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网络舆情中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内化思考,将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变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以良好的高校舆论环境引导教育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网络宣传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给大学生以正确导向。

2、角度定位上,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尽早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点讯息进行了解、掌握,及时变“主动”为“被动”,以权威的信息和真实的声音占领高校网络舆情主阵地,是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的主要方式。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依托各高校党委宣传处、学工处和各类学生组织等政工机构,并设立舆情观察室,对全面收集各方面的舆情信息,对高校网络讯息中的敏感词汇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走向,并主动公布真相,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乃至误解。[2](p65)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在舆情危机发生之前定下讨论基调,并以理性说服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3、具体操作上,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舆情的封闭状态,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传播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诉求和表达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信息时代,完全封闭的高校舆情系统不仅难以生存,而且一旦学生了解学校公共事务的渠道和诉求渠道受阻,将对高校的舆情引导甚至校园的和谐发展构成直接威胁。相反,只有对高校网络舆情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保高校公共管理事务的公开透明,畅通大学生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对高校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开放性网络平台,才能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常、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组织协调机制的健全。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和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协调方案,把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日程上来,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总体安排。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预警,涉及到所有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构,调动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联合协调努力,建立起纵向垂直协调管理和横向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覆盖全校的舆情管理网络,以确保舆情危机发生时对学校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动。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应建立长期从事高校舆情调查、分析、预警和公关工作的高校舆情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继续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真正发挥专家教授在高校网络舆情领域的顾问咨询作用,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学生广泛参与,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舆情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nlc202309041047

2、保证高校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畅通。对于拓宽大学生信息表达渠道,提高网络舆情表达中学生的“安全阀”机制,高校管理部门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高度重视。建立学生舆情自主管理部门并培养学生骨干,以构建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采集渠道,全面、准确、及时收集高校舆情信息,以便获得高校舆情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并提供准确可靠的预警信息及时对高校群体性网络事进行遏制,保证高校系统平稳的运行。在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不透明和封闭性很容易形成受众的误解,因此开放、透明、高速、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手段。高校管理部门需要按照管理信息透明公开的原则,建立开放、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系统,达到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的效果。[3](p168)同时,建立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和完善官方微博,了解公众的关注方向,通过网络及时发布相关动态信息,实事求是地将客观真实的信息告诉学生。将正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高校舆情危机的化解。事实上,主动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考验,不仅不会破坏大学的育人形象,而且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学生诉求表达的尊重与包容,增强高校管理者的公信力。

3、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应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支撑,以保护信息传播高效稳定的运行。在网络立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坚持适当的立法时效,当某类网络事件或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时,应在适当的时间区间内根据实时网络环境和实际情况实现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第二,注重立法程序的整体协调性,在构建网络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网络法规与现行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第三,随着网络领域的不断扩展,法律法规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力求避免出现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4](p2)面对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很多大学生感到茫然和困惑,未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和敏锐的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应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入手,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和净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的筛选与网络技术管理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在对网络安全管理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加大对大学生丰富多彩精神文化需求的提供,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系统,以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和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4、完善高校舆情信息预警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预警,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在第一时间够检测到问题根源,对问题发生做出准确预警,因此,构建意见收集机制并保持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盲点,是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5](p55)在网络信息收集过程中,紧紧抓住与高校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信息,通过建立系统的高校舆情收集制度,对收集到的高校舆情信息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殊性,既要注重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注重高校学生与普通网民之间的差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相关的法律,以提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始终把舆情信息的实效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融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才能够系统的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8

[2]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3]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66-169

[4]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4

[5]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54-57

作者简介

杨爱杰(196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规划资助课题《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社会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研究》(2012206)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网络民意表达视阈下社会管理的创新研究”(2013-Ib-074)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下一篇:舞蹈室总结201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