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亲缺失

2024-08-13

家庭教育父亲缺失(共6篇)

篇1:家庭教育父亲缺失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严重。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下面两个父爱缺失的的案例足以引人深思: 在一栋正装修的房子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叔叔,抱抱我好吗?”房主6岁的女儿妞妞竟然向家里的装修师傅提出如此要求,妈妈感到万分惊诧:“妞妞平时一向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妈妈问妞妞为什么如此亲近那位装修师傅,妞妞可怜巴巴地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原来,妞妞的爸爸两年前出国工作,其间只在过年时回过家,孩子特别想念爸爸。

2003年3月湖南省的一个6岁男孩儿通过一则《征父启事》表达了他渴望爸爸的呼声。他说:“我想有个爸爸!我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星期天有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去公园”;“爸爸能像别人家的爸爸一样,帮妈妈的忙,对妈妈好,对我好!”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状况到底如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父亲如何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笔者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的现状

1.1听听孩子和母亲谈眼中的父亲形象

几个孩子接受家庭教育问题调查中的咨询,向调查人员讲述了自己的父亲:

“印象中我的父亲只是个赚钱的机器,对我们的感情很淡薄。”

“我从小对父亲是较少表露情感的。事实上,父亲很疼我,只是他不知道要如何表达情感。这是我始终感到遗憾的地方。”

“妈妈负责我的生活、学习问题。爸爸只会管理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情。如果我犯了很大的错误,爸爸就会严厉地处罚我。平时,爸爸对我的事情多半是不理不睬。”

父亲的行为也引起了母亲的极大抱怨:“他什么事都不管,回到家还会指责我没把孩子带好,我觉得他对家庭一点都不负责任!” 1.2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低

来看一项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您家里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的人是 父亲 母亲 父母共同承担

15% 60% 25%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更有优势。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参加家长会的85%是母亲)。

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每天和父亲相处的平均时间不到15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单向询问式,即警告或斥责孩子的过错。一项调查显示:父亲在家的业余时间安排中,教育孩子放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看报、看电视和做家务。

种种迹象都说明这样一个现象:父亲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父亲一旦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性格与人格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心灵的扭曲与心理的异变,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等。1.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表现

1.3.1 耐性不足,忽冷忽热

大部分男性做父亲后,在养育孩子方面明显不如做母亲的有耐性。高兴时哄得孩子欢天喜地,心烦时骂得孩子摸不着头脑,生气后打得孩子哭哭啼啼。一旦孩子有了错,父亲可能毫无顾忌,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通,对孩子抱有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往往是用“一边玩去”、“你知道什么”等话语把孩子支开等等。

1.3.2 借口多多,推卸责任。

有很多做父亲的对家庭教育这样认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块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

1.3.3 刚多柔少,宽严失度。

很多的父亲认为——男人嘛,就该像个说一不二的“男人”,把对孩子的柔情等同于“女子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对父亲“敬而远之”。然而,这种远离只代表沟通的失败,没有任何教养的魅力!其实,一个能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会因为其刚柔并济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能。

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是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沟通是否顺畅。据统计,无论是严格的家教,还是宽松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

1.3.4 目标不一,教育失衡。

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往往不一致,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说孩子还小呢,我来帮他穿省事些;孩子犯了错误,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马改正不可。俩人经常为这些生活或者学习的事情发生冲突,搞的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一种角色或一种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综上种种,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从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又枝繁叶茂。”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

父亲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相对更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游戏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外部环境,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进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2.2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热情、幽默、勇敢等个性特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亲这个词意味着秩序,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实施人生观教育。

以我个人为例:在我遭遇挫折时,我能很快寻找到积极力量振作起来,我发现父亲的人生观在早期教育中影响着我和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我能走出脆弱,充满勇气地面对生活,因为有一个支撑点:父母无条件的爱,其中来自于父亲的力量是我这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2.3父爱有助于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父亲参与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对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男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等知识的人,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妈妈抚养长大,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显然,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2.4父爱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父亲能给予孩子更丰富的知识,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智力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向父亲请教问题,很少有父亲象母亲那样详细地把结果告诉给孩子。可能稍微讲几句就有些不耐烦,把问题扔给孩子,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但是这样做却推动孩子动脑筋,这样的知识传授能发展孩子的智力。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

2.5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起到平衡作用

母亲带孩子比较多,母子、母女之间有许多的矛盾,爸爸就是一个平衡器。在母亲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致得了“儿童成才焦虑症”的家庭里,父亲的平衡作用非常关键。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受到母亲暴风雨般的指责后,父亲的一个微笑、一次拍抚或一句宽慰的话,都能迅速使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通过缓缓引导,使孩子受挫的羞愧转化为奋起的决心。

再就是一个出气阀的作用。妈妈气量大的也有,但多数好象是爸爸气量比较大,能起到宣泄作用。父亲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减轻母亲的负担,能够增进夫妻感情,具有调适或平衡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感情的作用。

2.6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作用

实际上,孩子生长在有父爱的家庭中,不仅智力水平会正常发展,而且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健康发展。父爱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

我教过一个学生,是个男孩子,他给人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这个孩子5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事故。专家认为“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进入工作环境后与上级领导的沟通障碍。”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强。但是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势,很多特点,比如说勇气、发展、风险,甚至于马虎。

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我先以两个案例列举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的严重后果:

第一个案例:

一个妈妈无奈地向老师诉说:“我家斌斌太娇气了,今年都要读小学了,但是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不让他喝汽水哭,被才1岁的表妹打了一下也哭,女孩子都没他爱哭。为什么我家的孩子那么爱哭?”老师在对徐女士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后,得出一个结论,斌斌的爱哭与爸爸在斌斌的家庭教育中缺失有很大关系。在斌斌的家里,妈妈暂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照顾斌斌上,因此职业是司机的爸爸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让家里生活无忧,斌斌爸爸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工作,下班后回家只顾自己看电视,或找人下棋、聊天,很少与孩子交往,似乎孩子并不存在。为此,夫妻俩常吵架,怄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懦弱、胆小,没有创造性,爱哭的个性,爸爸在斌斌的教育中,可以说是缺席的。

在前面我们说过,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这些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而斌斌每天和爸爸相处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因此斌斌的性格更多地受妈妈影响,显得娇气和软弱。

第二个案例:网络成瘾者小东,16岁,3年前开始沉迷网络,经常不回家。初二辍学,已经一年多没有读书了。终日留恋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多次被治安队教育,性格叛逆。那么他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小东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很少和儿子交流,加上年龄上的差距,父子之间的代沟十分严重。自小东出世以来,母亲基本包办了对儿子的家庭教育,父亲在整个教育环节里很少插手。

在孩子性格成型的过程中,来自父亲的教育对于健康性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父亲相对伟岸与粗旷的形象会令他们联想到男子气概,同时父亲往往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性,树立自豪感、权威感和责任感。但由于母亲的教导往往注重生活细节和谨慎性格的培养,显然不能代替父亲教育的作用。小东在缺少父亲影响而单凭母亲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这就造成了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低,辨别能力低,情商低的结果。在小学阶段母亲还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一旦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交际圈的扩大,母亲对于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力不从心。小东受迷上了网络游戏,加上自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走上了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之路。这两个案例都是父亲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性格产生缺陷的不良后果。

许多调查和研究也已证实,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情感或行为问题都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都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缺乏自尊心,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人们把这些表现称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症状。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甚至硫酸泼熊事件,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缺乏父爱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就可能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给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困扰,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正常发展。美、英、德等国的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愈大,并且对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有统计数据表明,生长在缺乏父爱的家庭,男孩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是女孩的 1一3倍。尤其令人深省的是,那些双亲均在但父爱缺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美国婚姻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统计还显示: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享受到充分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4.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

4.1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4.2确定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

“我是如何看待孩子与我的关系的?”这会影响你教养孩子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观念并不理性。他们可能随意支配孩子的生命前程,可能放任自己的情绪。

对于亲子关系,哲学家纪伯伦说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是你创造的。跟随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的话,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飞箭。”这正证实一句话: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爸爸要做家庭领导者和负责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精神支柱。你对于家中每一个成员的了解程度如何?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母亲现在到底有哪些担心与不安?孩子到底有哪些需求或不满?母子的关系如何?等等,必须要正确地掌握这些状况。

父亲可能因为忙碌而无法与母子进行密切的接触,但可利用电话与妻子交谈,或利用文字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与妻子向你诉说心里话时,他们无疑在认为你是他们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父亲必须意识到他对孩子的重要性,并要慎重对待。

4.3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

父亲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人父者应充分认识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那么,父亲应如何表达这种父爱呢?

4.3.1付出时间相处

父亲每天应该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

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4.3.2爱要让孩子知道

要知道,在外面挣的钱再多也比不上在家带孩子辛苦,再多的钞票也换不来与孩子在一起共享的天伦之乐。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生养子女,只要经济来源稳定,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在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之外,如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适当的教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长大,才是每一位父母应该耗费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的问题。父亲要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4.3.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更不要摆出父亲权威,命令和束缚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4.3.4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

尽管小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们还是能用姿态和声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地处于不良情景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了解、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体验孤独无助的感觉。孩子的路还很长很长,父亲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父亲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也是绝对不可估量的。事实证明,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内涵。既然如此,别让你的父爱停滞在心底,适时付诸行动吧,让自己的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国际拓展官网

篇2:家庭教育父亲缺失

近年来,随着对有关离异、分居、单亲等家庭研究的深入,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众人关注。在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影响下,很多父亲“淡出”家庭教育,认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比父亲的作用要大,父亲只是亲子关系的补充。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之间在性格、体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父亲作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除了极少数的社会文化状态以外,在大多数社会形态中,男性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主体。男女两性选择着不同的职业,在家庭中有不同的工作分工;男女两性有着不同的智力发展进程和特点,分别具有人们可以接受的角色行为并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 权威和力量,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婴儿从一出生就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父母和其他人开始按照社会意愿能接受和期望的男性和女性的行

为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综合了那些被认为适合其性别的行为,从而获得特定的性别角色类型。

父母亲作为男女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别,对孩子的潜在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男女的气质特点是相互补充的,有优秀的一面又有缺憾的一面。我们希望婴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这就是我们说父亲和母亲都要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父母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在家庭中只有母亲而缺少父亲的角色或者相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都是欠缺的。事实上,女孩对父亲角色易于表露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等特征产生影响,男孩也会受母亲角色易于表现的温柔、依赖性等特征的熏陶。在婴儿期,父母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虽然是潜在的,但却十分重要。毫无疑问,父亲对婴儿的影响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父亲的参与也为母亲提供了情感的支持,并能促进父母作用的发挥。

因此,父亲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之中,对孩子、对母亲、对家庭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严重。

2003年3月湖南省的一个6岁男孩儿通过一则《征父启事》表达了他渴望爸爸的呼声。他说:“我想有个爸爸!我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星期天有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去公园”;“爸爸能像别人家的爸爸一样,帮妈妈的忙,对妈妈好,对我好!”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状况到底如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父亲如何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接下来呢,我们共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的现状 1.1听听孩子和母亲谈眼中的父亲形象

几个孩子接受家庭教育问题调查中的咨询,向调查人员讲述了自己的父亲:

“印象中我的父亲只是个赚钱的机器,对我们的感情很淡薄。”

“我从小对父亲是较少表露情感的。事实上,父亲很疼我,只是他不知道要如何表达情感。这是我始终感到遗憾的地方。”

“妈妈负责我的生活、学习问题。爸爸只会管理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情。如果我犯了很大的错误,爸爸就会严厉地处罚我。平时,爸爸对我的事情多半是不理不睬。”

父亲的行为也引起了母亲的极大抱怨:“他什么事都不管,回到家还会指责我没把孩子带好,我觉得他对家庭一点都不负责任!” 1.2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低

来看一项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家里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的人是 父亲15% 母亲60% 父母共同承担25%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更有优势。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参加家长会的85%是母亲)。

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每天和父亲相处的平均时间不到15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单向询问式,即警告或斥责

孩子的过错。一项调查显示:父亲在家的业余时间安排中,教育孩子放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看报、看电视和做家务。

种种迹象都说明这样一个现象:父亲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父亲一旦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性格与人格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心灵的扭曲与心理的异变,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等。

1.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表现 1.3.1 耐性不足,忽冷忽热

大部分男性做父亲后,在养育孩子方面明显不如做母亲的有耐性。高兴时哄得孩子欢天喜地,心烦时骂得孩子摸不着头脑,生气后打得孩子哭哭啼啼。一旦孩子有了错,父亲可能毫无顾忌,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通,对孩子抱有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往往是用“一边玩去”、“你知道什么”等话语把孩子支开等等。

1.3.2 借口多多,推卸责任。

有很多做父亲的对家庭教育这样认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块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

1.3.3 刚多柔少,宽严失度。

很多的父亲认为——男人嘛,就该像个说一不二的“男人”,把对孩子的柔情等同于“女子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对父亲“敬而远之”。然而,这种远离只代表沟通的失败,没有任何教养的魅力!其实,一个能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会因为其刚柔并济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能。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是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沟通是否顺畅。据统计,无论是严格的家教,还是宽松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

1.3.4 目标不一,教育失衡。

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往往不一致,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说孩子还小呢,我来帮他穿省事些;孩子犯了错误,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马改正不可。俩人经常为这些生活或者学习的事情发生冲突,搞的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一种角色或一种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综上种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从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又枝繁叶茂。”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

父亲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相对更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游戏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外部环境,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进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2.2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热情、幽默、勇敢等个性特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亲这个词意味着秩序,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实施人生观教育。

以我个人为例:在我遭遇挫折时,我能很快寻找到积极力量振作起来,我发现父亲的人生观在早期教育中影响着我和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我能走出脆弱,充满勇气地面对生活,因为有一个支撑点:父母无条件的爱,其中来自于父亲的力量是我这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2.3父爱有助于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父亲参与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对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男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等知识的人,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妈妈抚养长大,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显然,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2.4父爱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父亲能给予孩子更丰富的知识,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智力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向父亲请教问题,很少有父亲象母亲那

样详细地把结果告诉给孩子。可能稍微讲几句就有些不耐烦,把问题扔给孩子,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但是这样做却推动孩子动脑筋,这样的知识传授能发展孩子的智力。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2.5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起到平衡作用

母亲带孩子比较多,母子、母女之间有许多的矛盾,爸爸就是一个平衡器。在母亲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致得了“儿童成才焦虑症”的家庭里,父亲的平衡作用非常关键。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受到母亲暴风雨般的指责后,父亲的一个微笑、一次拍抚或一句宽慰的话,都能迅速使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通过缓缓引导,使孩子受挫的羞愧转化为奋起的决心。

再就是一个出气阀的作用。妈妈气量大的也有,但多数好象是爸爸气量比较大,能起到宣泄作用。父亲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减轻母亲的负担,能够增进夫妻感情,具有调适或平衡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感情的作用。2.6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作用

实际上,孩子生长在有父爱的家庭中,不仅智力水平会正常发展,而且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健康发展。父爱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

我教过一个学生,是个男孩子,他给人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这个孩子5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事故。专家认为“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

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进入工作环境后与上级领导的沟通障碍。”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强。但是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势,很多特点,比如说勇气、发展、风险,甚至于马虎。

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3.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我先以两个案例列举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的严重后果: 第一个案例:

一个妈妈无奈地向老师诉说:“我家斌斌太娇气了,今年都要读小学了,但是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不让他喝汽水哭,被才1岁的表妹打了一下也哭,女孩子都没他爱哭。为什么我家的孩子那么爱哭?”老师在对徐女士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后,得出一个结论,斌斌的爱哭与爸爸在斌斌的家庭教育中缺失有很大关系。在斌斌的家里,妈妈暂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照顾斌斌上,因此职业是司机的爸爸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让家里生活无忧,斌

斌爸爸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工作,下班后回家只顾自己看电视,或找人下棋、聊天,很少与孩子交往,似乎孩子并不存在。为此,夫妻俩常吵架,怄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懦弱、胆小,没有创造性,爱哭的个性,爸爸在斌斌的教育中,可以说是缺席的。在前面我们说过,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这些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而斌斌每天和爸爸相处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因此斌斌的性格更多地受妈妈影响,显得娇气和软弱。

第二个案例:网络成瘾者小东,16岁,3年前开始沉迷网络,经常不回家。初二辍学,已经一年多没有读书了。终日留恋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多次被治安队教育,性格叛逆。那么他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小东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很少和儿子交流,加上年龄上的差距,父子之间的代沟十分严重。自小东出世以来,母亲基本包办了对儿子的家庭教育,父亲在整个教育环节里很少插手。

在孩子性格成型的过程中,来自父亲的教育对于健康性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父亲相对伟岸与粗旷的形象会令他们联

想到男子气概,同时父亲往往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性,树立自豪感、权威感和责任感。但由于母亲的教导往往注重生活细节和谨慎性格的培养,显然不能代替父亲教育的作用。小东在缺少父亲影响而单凭母亲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这就造成了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低,辨别能力低,情商低的结果。在小学阶段母亲还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一旦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交际圈的扩大,母亲对于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力不从心。小东受迷上了网络游戏,加上自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走上了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之路。这两个案例都是父亲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性格产生缺陷的不良后果。

许多调查和研究也已证实,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情感或行为问题都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都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缺乏自尊心,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人们把这些表现称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症状。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甚至硫酸泼熊事件,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缺乏父爱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就可能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给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困扰,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正常发展。美、英、德等国的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愈大,并且对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有统计数据表明,生长在缺乏

父爱的家庭,男孩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是女孩的 1一3倍。尤其令人深省的是,那些双亲均在但父爱缺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美国婚姻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统计还显示: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享受到充分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4.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

4.1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4.2确定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

“我是如何看待孩子与我的关系的?”这会影响你教养孩子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观念并不理性。他们可能随意支配孩子的生命前程,可能放任自己的情绪。对于亲子关系,哲学家纪伯伦说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是你创造的。跟随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的话,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飞箭。”这正证实一句话: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爸爸要做家庭领导者和负责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精神支柱。你对于家中每一个成员的了解程度如何?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母亲现在到底有哪些担心与不安?孩子到底有哪些需求或

不满?母子的关系如何?等等,必须要正确地掌握这些状况。父亲可能因为忙碌而无法与母子进行密切的接触,但可利用电话与妻子交谈,或利用文字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与妻子向你诉说心里话时,他们无疑在认为你是他们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父亲必须意识到他对孩子的重要性,并要慎重对待。4.3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

父亲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人父者应充分认识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那么,父亲应如何表达这种父爱呢?

4.3.1付出时间相处

父亲每天应该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4.3.2爱要让孩子知道

要知道,在外面挣的钱再多也比不上在家带孩子辛苦,再多的钞票也换不来与孩子在一起共享的天伦之乐。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生养子

女,只要经济来源稳定,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在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之外,如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适当的教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长大,才是每一位父母应该耗费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的问题。父亲要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

4.3.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更不要摆出父亲权威,命令和束缚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4.3.4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

篇3:缺失的亲情教育

亲情者, 亲人之情也。亲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其直接性、现实性的亲情, 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情, 子女的孝顺之情。《五字经》云:“父母须孝敬, 以报养育恩”。这是一种因和果的关系。当年上小学语文《麻雀》一课, 本文的编者用意是母爱教育。我结合一些母爱的故事, 比如唐山大地震中的血色母爱等, 大讲母爱的伟大、无私, 没想到一名女孩子当堂反对:“我才不爱妈妈呢, 她把我生下来就没管我, 是我奶奶把我带大的。”啊!不由得使我心中凉了半截, 母爱难道不再是永恒的主题?我坚信教育的力量, 但要面对的是生活现实, 生活是教育的第一课堂。逃避养育责任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 这种家庭的父母子女之情是大打折扣的。亲情原本是在一种相互依赖的环境里培育出来的。孔老夫子说:“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父亲不像个父亲, 儿子又怎么像个儿子呢?血和肉从来是不可分离的。

“亲”, 在历史上列入神龛“天地君亲师位”的第四位, 仅次于神授的君主。封建专制时代, 皇帝至高无上, 皇帝的话就是“圣旨”, 违者就是抗旨, 抗旨要诛灭九族。即是如此, 居然也有圣旨为亲情让路的事例。写《陈情表》的李密数次违抗圣命, 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的理由辞谢了晋武帝的“委任状”, 结果荷蒙圣恩, 网开一面, 君命让道于亲情, 毕竟那个晋武帝也是父母所生, 亲情在这时候高过了圣命。李密尽的是孙子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孝顺的前提是“臣无祖母, 无以有

小学教学, 是一个具有较强特殊性的过程。小学生的独特在于大多数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应以适合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真正意义上学懂、学透。

一、互动的前提:良好氛围的建立

在很多人看来, 老师教学就是应该“以知识为本”, 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快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其实, 久而久之, 这样往往形成了注重知识的灌输, 而客观上造成一种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

我认为, 要让学生喜欢课堂, 首先就要建立起积极互动的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氛围, 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教学“循环小数”的内容, 老师适时提出这样的课堂互动:将一个比较有趣的循环小数, 换成分别由几个学生代表一个数或小数点, 然后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在小组内可以自由换换, 最后看哪个小组能将循环小数最先解释清楚。由于将这个问题的放在了小组之内解决, 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让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完全激发出来, 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就创设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学习环境, 学生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今日”, 算是隔代孝顺了。孝文化是亲情教育的重要部分, 报养育之恩是人性的道德底线。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其中有“孟宗哭竹”、“王强卧冰”的故事, 它教育人们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孝心, 可以感动天地万物。陈毅身居国防部长的高位, 探家为老母洗衣;毛泽东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一九五七年, 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韶山冲, 独自去父母坟前祭拜, 当时随行的政治局委员找来, 他的解释是:“生我者, 父母也”。父母是身体发肤之本, 木有本, 水有源,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朔源追本, 才不至于忘乎所以。

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亲近的人, 如何去亲近他人, 热爱祖国, 如果对自己家人都不懂得关心爱护, 他能够去关心社会、帮助别人么?祖国、人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词,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始于每个人脚下的方寸之地, 十三亿人民融汇着每一家, 每一个的具体公民。热爱我们脚下的方寸之地, 就等于热爱祖国, 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也是热爱具体的人民。

亲情教育, 感恩教育, 都是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教育与培养合格公民是一致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正是切中时弊。近年来, 针对亲情缺失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 国家少工委及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教育的具体措施正在弥补缺失亲情教育的不足。

国外的亲情教育寓于公民课的品德教育之中, 让孩子们从小就为将来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打下基础。比如美国的小学品德教育, 始终将孩子如何生存和怎样做人作为教育的“主旋律”, 他们的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围绕人的生命和生命的质量进行的。在教育孩子们关心国家、社会、他人的同时, 更要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无疑是最切实际的亲情教育。

我国留守儿童的产生, 亲情教育的缺失, 日趋显现出缺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社会继代教育的新课题。顺代亲与隔代亲的教育方式是当今普遍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亲情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来弥补缺失的亲情教育。

小学教学中

如何加强课堂互动

◇陈勇

二、互动的设计:教案和其他课前准备

教学中, 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与让学生独立解决, 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能锻炼出合作的价值, 这样才能让互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学生在合作中思维才能发展, 能力增强。

篇4:反思幼儿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幼儿成长

·G78

随着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两季的热播,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应该承担哪些家庭教育责任的话题,又一次引发了街头巷尾的广泛热议。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曾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香港作家梁凤仪说:“恐惧时,父亲是一块踏脚石;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亲是一湾生命的水;努力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还有人曾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都旨在说明父亲在家庭中担当了关键性角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父亲”角色存在着诸多误解,对幼儿的成长来说,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幼儿班级家访中不难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影响下,大多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有的父亲忙于工作,从不过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有的父亲将孩子交给上一代老人照管,以为爷爷奶奶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可以万事大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孩子,责怪幼儿园老师不尽力等,多种原因所带来的“父亲”角色的缺失广泛存在。然而,作为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的日常交流中,得出的结论却是幼儿最希望也最喜欢爸爸陪他玩。只要爸爸在身边陪着,幼儿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但令人失望的是爸爸通常很少能陪伴在身边,有时一天甚至几天都见不到面。没有父亲的陪伴,孩子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都离他们而去。

北京师范大学陈建翔博士首次提出“父性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有利于孩子的体格发育, 有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 有利于孩子确定性别角色,有利于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可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義。

既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那么好爸爸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1.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给幼儿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满足孩子安全感的需要。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与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三岁之前,母亲为幼儿提供了生理和情感上的依靠,幼儿的安全感更多来源于母亲;三岁之后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崛起,开始崇拜父亲,希望父亲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安全感。例如,父亲可在幼儿面前表现出对妻子的爱慕行为,不失时机地夸奖、赞扬自己的妻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庭非常温暖,从而增强安全感。父亲应该保持自己与妻子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和睦关系,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2.定位“父亲”的教育角色。德国幼教专家福培尔说:父亲可以帮助孩子确定性别角色,孩子最直接也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就是观察和模仿身边亲近的人,如果男孩4岁前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他们在性别角色发展中就易倾向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毕竟不同。母亲是感性的,更会关心人、体贴人;父亲是理性的,更加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

研究表明,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孩子智力发育影响更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很多幼儿之所以会出现焦虑、孤独、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易担惊受怕、多愁善感等表现,就是因为在父教缺失的情况下,母亲过多地承担了既是父亲又是母亲的角色,加之幼儿园缺乏男教师,这就使得男孩子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作为平衡孩子成长的跷跷板,父亲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是无可替代的。

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催化剂,建立亲子之间稳定的情感联结,孩子更容易接受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从而增强家庭教育功效。共同的游戏活动是亲子间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父亲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吻、拥抱和抚摸等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这样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4.慷慨给予孩子夸赞与赏识。学会欣赏,慷慨地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与鼓励是改善现状的良好有效手段。很多父亲即便是对孩子的表现很满意,也羞于表达,更很少肯定和鼓励。有位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谈到,当问到孩子们最希望得到谁的表扬时,有八成以上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其次才是母亲,他们在作文里写到,父亲除了给他们买喜欢的东西以外,好像就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鼓励方式了。作为父亲,不应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赏与鼓励,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自己的父爱,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和关心。

5.给孩子更多用心的陪伴。傅国涌先生在《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指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需要时间的历练,教育是一个“慢”过程。学会陪伴孩子成长,父亲应该从忙碌的工作中多抽时间留给家庭和子女,与孩子的母亲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教养孩子的职责。在工作之余,陪孩子散步,陪孩子旅行,陪孩子运动,陪孩子阅读,陪孩子游戏,陪孩子聊天……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用心陪伴在孩子身边,也是暖暖的温情。然而,很多父亲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也一定会很开心。关键是心与孩子的心要在一起。父母不能再等孩子出问题后互相指责和抱怨,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的参与。父亲在忙自己事业的同时,也应顾及家庭和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地照顾孩子本身也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

父亲是儿童成长的指示灯,父亲的持续出席才能保证孩子的平衡发展。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是幼儿成长中无法弥补的缺憾,千万不要让“父亲”只是孩子口中一个称谓。希望《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能够唤醒更多父亲的家庭教育责任感,让孩子在优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和儿童的成长,外国教育研究,2006.

[3] 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与父爱的作用,教育科学,1998.

篇5:中国家庭教育缺失什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

篇6:家庭教育父爱缺失的危害

1、父爱缺失导致易男孩性别意识不强。

男孩女性化,过于阴柔,是父教缺失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为什么现在网络上各种“娘炮”、“伪娘”等词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据世卫组织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2、父爱缺失易导致女孩性别角色混乱。

父教缺失可能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造成混乱。心理学家赫塞林顿的研究发现,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面对陌生男性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

3、父爱缺失易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完全。

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4、父爱缺失易导致父子(女)关系疏远

上一篇:毕业实习周记评语下一篇:迎接新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