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天津卷

2024-08-14

2024年高考天津卷(精选6篇)

篇1:2024年高考天津卷

2016年高考作文天津卷

【高考真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解码】

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

今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一道针对当下青年人阅读方式命制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与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作文题切合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向积极,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构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是当前社会的共识,阅读是青年人学习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阅读方式的选择关系到阅读效果。年青人富有朝气,自主性强,更愿意尝试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但也可能有率性的一面。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e时代,总结和思考“我的青春阅读”,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笔者认为,“阅读”这一话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围绕“阅读方式”设题,引导学生反观自身的阅读行为,却颇具匠心。该题立意明确,角度多元,考生可写传统的书本阅读,也可写时尚的网络阅读;可写精读的深入,也可写速读的实用;可写传统阅读方式的局限,也可以反思快餐式阅读的不足;还可以写自己在阅读方式选择上的心得或困惑„„

今年的天津卷作文题是时代与青春的约会,科技与阅读的邂逅,思辨性较强。考生可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多维度地展开写作。同时题目聚焦在“青春”和“阅读方式”上,开放有度,有利于防止宿构与套作。另外,作文题在文体的选择上较为自由,可议可叙,便于学生展示个性,写出好文章。

解析角度:

(1)“阅读方式多元化”: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的拓展,传统阅读方式随着科技进步与文字载体改变而发生变化,以前是纸质书,阅读是“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那么现在运用新媒体阅读,可以是光、声、影,也可以是碎片阅读,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进行评判,但是一定要跟阅读有关,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观点,进行拓展。

(2)阅读变化的思考,方向主要是思阅读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出现了变化,基于此种变化进行思考,探讨背后的本质,是时代的变化,还是生活心态的转变,但是一定要注意,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不能脱离自己的体验,单纯谈现象,发散需要,但是更需切合题目要求。

【审题误区】

得分较低的作文题暴露出的首要问题是审题不清,偏题。有的考生没有围绕“阅读方式”来谈感受,而且大谈阅读的益处,以致离题千里。老师阅卷时先看审题立意,如果偏题,得分往往在36分以下,如果再加上文笔不好,最多得10来分甚至零分。

高考作文在语文卷中占了将近“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标题是文章的眼,对于读者——阅卷老师来说,标题是“第一吸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眼睛画得好,则美目流彩,顾盼生辉,全文皆活,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但有些考生就会抛开题目,围绕“书籍”为文,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失分。

而堆砌辞藻,矫揉造作则是不少考生在考场上常犯的通病,他们认为,在文章里多用一些好词佳句,就能取悦阅卷老师,因而不从表达的需要出发,在作文中滥用一些漂亮的词语或段落。殊不知,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是绝对不和谐的。

有的考生或因为临场作文缺乏自信,或因为平时训练不当,于是准备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五段模式”,即引论部分导入话题,本论部分三段并列,结论部分联系自己。这样的套用模式怎么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而有个性的文章呢?套话作文还会使材料陈旧化、结构模式化、主题平面化,因此,高考阅卷特别打击套话作文,确定为套话作文的,不能进入一类卷,表达能力差的则在40分以下。

高考作文一般要求自选文体,把选择文体的自由交给了考生。这样,考生就能够自由地展示个性与才气。但是,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高考时,文体特色必须鲜明,必须入“体”合“辙”,既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文体,又要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

书写漂亮是硬件设施,是作文成功的敲门砖,能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书写水平也是一个人思想水平与语言修养的反映。可是在考场上,的确有不少考生不重视甚至漠视书写要求。或率性写作,以致边写边改,铁丝网密密匝匝,天窗一扇一扇打开,黑堡垒一个一个堆,确似“涂鸦”;或顽固地坚持一贯的书写习惯,不注重字体的大小;或“独创”一些多一笔、少一画的字;或乱写简化字,滥用繁体字;或一逗到底,以点代逗号、句号,标点极不规范,更不用说有丝毫的表现力了;更有甚者,根本不懂考试常识,用铅笔、红笔或彩笔作文„„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还未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就先在书写上败阵了,这岂不是考生最大的遗憾?作文想要得高分,先过书写关。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书写习惯,在动笔前构思成熟,拟好提纲并想好语言后再流畅地书写下来,这样才可能写出形质兼美的文章。

【高分作文一】

幻想青春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而读书,更像是在读作者本人。在你翻看手中的书,沉浸在故事当中时,无论情节怎样曲折意外,作者的性情、喜好与人生观都会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自然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最美妙的应该是将书中的故事情节配合着想象力在脑海中慢慢勾画,有时甚至会有那种会意共鸣的快感,这往往比故事情节更加让人着迷。对于影视,由此而来的感触却少得多。

太多的影视作品只在意故事走向,鲜有细节雕琢。即便是极好的演员,演绎也是有限。而文字却可以细细地描绘,轻轻拨动你的心弦。

我始终认为书籍最大的作用,就是传承人的思想。你在翻看一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是通过一个已知的窗口探寻未知的世界,找到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获取精神的营养。

有一部影视作品对于我而言是例外的。每个女生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懵懂的青春时光对于爱情的些许期盼,在想象力不足以支撑的时候,一部优秀的作品才能弥补这一缺憾。

当我看到黛玉微微侧目,宝玉神采奕奕地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眉眼里全是笑,和书中的情节有着几乎完美的契合度。举止、动作、言谈间的眼波流转,都几近真实的还原了这部名著。优秀作品的背后,是遵循原著,分析故事情节及角色,是让演员潜心创作,与角色融为一体。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为忠于原著,为寻找表达这部巨著的更合理方式。这份艰辛也说明了影视与文字所需跨越的距离有多大。不过值得庆幸的事,87版《红楼梦》遇到了一个认真负责的团队,《红楼梦》成就了他们,他们成就了《红楼梦》。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而即使是这样优秀的一部影视也很难替代文字,虚拟的场景以及拍摄的种种约束,都限制了它的表达。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触感,会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不一样的心灵碰撞。只要你用心感受,渴望从书中汲取能量,那么文字和想象力的组合完全可以为你幻化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不求感人,只为自己。

【点评】

作者选取了一个很独特的角度来构思,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对话题“青春”与“阅读方式”的理解,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内容在一等评分。

全文思路清晰,文体选择有创造性,语言简洁流畅,对话娴熟自如,笔锋犀利。表达在一等评分.文章构思新颖,联想丰富,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透露着深刻的哲理,堪称佳作。发展在一等评分.【高分作文二】

阅读,浸润我的青春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只要阅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你见过斜红叠翠,也许你赏过耀阳鎏金,也许你行过南水北山。也许你经历过了太多的浮华,太多奇幻„„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一本书的厚度,不过是沉淀了一本书的灵台清明。腹有诗书气自华,沉淀了多少喧闹与浮华,化为了我青春最好的陪伴。

有人问我:“整天捧着一本书,不觉得很枯燥吗?”我想说:我喜欢读书,我喜欢经历书中不一样的人生,我可以在《红楼梦》中和金陵十二钗一起吟诗作对;可以在《水浒传》中和梁山好汉一起劫富济贫,感悟快意人生;可以在《飘》中与乐观、坚强、美丽的郝思嘉一起度过艰难的南北战争„„读书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小的时候,我觉得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捧着一本书,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相处。到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第一台电脑,它们让我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我与阅读的距离更近了。全家去旅游时,我再也不用烦恼带着我最爱的书行李太重的问题,只要我想,我可以随时随地开始我的阅读之旅。不仅如此,手机上还有一些可以听书的应用软件,以前读书久了,眼睛会不舒服,现在好了,我可以听一些我喜欢的书,既阅读了喜欢的书,也不用担心视力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在手机中,我阅读了种类多样、更加丰富多彩的书籍。我觉得手机阅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阅读任何我喜欢的书,从中外名著到名人传记,从网络优秀小说到名家散文,这里应有尽有。虽然我感谢手机阅读带给我们的便利,但我同样喜欢纸质图书阅读时的幽幽墨香。

坚信,每一个腹有诗书的人,抬头不仅可望星空浩渺,俯首也能依旧脚踏实地。他们能用素养来处理万事的纷扰,能用走名山大川的毅力与勇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以后,人们的阅读方式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但我相信,不变的是我们对阅读的热爱。感谢阅读,浸润了我的青春,我的青春因阅读的相伴而如此精彩。阅读?悦读!

有书香陪伴的青春,才不算辜负。

名师点评:文章首先通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引出阅读是我青春最好的陪伴。紧接着作者通过阅读表明读书是一种人生享受。然后通过电子版书籍阅读与纸质版图书不同方式的阅读对比,表明两种方式都各具特色,对“我”的阅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最后点明不管阅读方式如何变化,“我”的青春因阅读而精彩。文章主题鲜明,开篇点题。通过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态度。文章论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是一篇考场佳作。

篇2:2024年高考天津卷

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3.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4.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7.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8.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10.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4.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落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1.【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4.【答案】D 【解析】依据“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并不能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业余科研传统”日益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而1830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有优势,故B项排除;“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合,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科研产生危机感,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6.【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中时间信息可得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是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通过的,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和关税战,导致国际贸易萎缩,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影响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②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材料中并未体现,①排除,贸易战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④不符合史实,故A、B、D项排除。

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①②③地点均不合题意,故A、B、C项排除。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既脆弱又顽强”,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脆弱”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顽强”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信息可知国家的重视,“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反映了过渡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名师点晴】本题以农业为核心内容,与三农相关,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三农问题,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需要关注一些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等。

13.【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

(1)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国力进一步强盛。

(2)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

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4)答案示例:“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大战与世界战争格局的演变。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雅典民主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回顾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德国统一,势力增强,大力发展军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据此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如英国扩军备战,调整与法国、俄国的关系,组成三国协约,最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心态可根据“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分析即可;原因可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的最终结果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三是冷战,据此回答即可。

篇3:2012年天津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 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 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 老鱼向他们点点头, 说:“早上好, 孩子们, 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 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 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 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 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 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 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解题】

本题由寓言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构成。寓言清新活泼, 浅显易懂, 蕴含深刻, 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提示语语意明晰, 从两个角度提示了考生。试题没有什么审题障碍,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审好此题,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认识两大角度。提示语从两个角度提示考生, 即“我们常忽视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和“看似简单的事情, 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应是考生审题立意的重要视角。

2.把握两组矛盾。考生可从提示语入手, 把握“常见”与“忽视”, “简单”与“深思”两组词语, 常见的却被忽视, 简单的却引发深思。这些矛盾对立之处应是考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切入点。

3.重视一个词语。“不可或缺”是引导语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它是“常见”的限定语。若忽视了它, 会使我们的认识、思考失去严密性和准确性。

4.挖掘内在意蕴。小鱼竟不知生命之水为何物, 因此材料潜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即为什么“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 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为考生提供了深入认识生活, 思考生活, 探究因果, 挖掘内蕴的广阔平台。

【范文】

着眼平常关注简单

常常惊艳于伟大所呈现的绚丽光芒, 总是感叹于罕见所蕴含的独特风姿。仰望参天大树的同时, 从未低头观览它身旁卑微的小草;执着称赞成功的一刻, 很少细细品味那一滴滴凝聚力量的汗水……“平常”是如此简单, 简单到总是被忽视, 只是在那回首间才彻悟:简单也可不平常。

关注平常, 我们如此坦然、淡定。时间是由秒一点一滴流淌出来的, 每一秒都是光阴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每一秒也是时间长河中最平常的一瞥。然而抓住每一秒, 努力珍惜每一寸光阴, 则是对生活最大的致敬。因此, 关注平常, 是一种态度, 它让我们努力完善每一个细节;关注平常是一个良方, 它让我们不再恐惧, 让我们浮躁的心变得坦然。将每一个简单发挥到极致, 生活何处不淡定?

着眼平常, 关注简单, 也许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生活本真。归去来兮, 在空山鸟语的“平常”中, 在濯濯清泉的单调流淌中, 陶渊明感到了心灵的宁静, 发现了这再普通、平常不过的大自然正是他心灵的栖居之地。因而他以采菊东篱, 南山悠远的画面, 完成了他生命的洗礼, 让生命回到了洗尽铅华的本真。

心存高远, 意守平常。简单与平常, 表达着我们最浓重最真挚的情感。你看, 不只是战死沙场, 殒身不恤是英雄气概, 也不只是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是民族大义,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世人顿悟:原来爱国还可以如此表达。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将普通的充饥之物变成了一个色香味的世界。它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诉说着一个民族对这片沃土的崇敬。那是山的味道, 是风的味道, 是阳光的味道, 是时间的味道, 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思乡念亲、勤劳坚守的信念融合在一起, 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深沉的爱。

爱, 也许就是这样简单, 无须豪言壮语, 无须嘉言懿行。一碟小菜, 一碗老汤, 一捧稻谷, 一杯陈酿, 无不诉说一种情感, 而这些都和我们的生命彼此相溶。这些最最平常最最简单的美食, 饱含着最最浓烈最最淳厚的大爱情怀。

人生之哲理, 人间之真情, 无须到锦巷绣囊中找, 也无须到历史长卷伟人身影中去寻。脚下这一方土, 头上这一片天, 无不在诉说着无上微妙之法, 感天动地之情。

篇4:2024年高考天津卷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題浅析】

“阅读”是2016年高考作文的核心主题之一。天津卷的这则作文材料给我们列举了现代社会中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互联网和多媒体都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位考生都非常熟悉的生活体验,每位考生都将有话可说。

题目要求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这就需要考生就自己的阅读经历,阐述对“青年人阅读方式”所持有的态度,表达鲜明的观点。

每位有阅读经验的考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写:可以推崇进行传统阅读时的“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也可以钟情于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下的“碎片化阅读”;在素材的运用上,有丰富阅读经验的考生可以写一些自己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时的独特感受,课外阅读经历不多的学生谈课本或影视剧中涉及的名著给自己带来的阅读感悟也可以。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可以描述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或者观看影视剧、阅读电子书的经历,阐述这些“阅读”给自己“三观”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深挖一步,从“深阅读”和“浅阅读”的角度,阐述两者并存的合理性和互补性,分析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深阅读保留的情怀,以及浅阅读的方便快捷和未来发展趋势……角度不少,选择很多。

这篇作文的得分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阅读积淀。这也给未来备考的学生更多的启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有了丰厚的阅读积累,再多一些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面对高考作文中各种各样的人文类题目时,你都会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斩获高分。

【佳作展示】

阅读的三重境界

天津一考生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可以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就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新闻热点,搜集几条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一般上班族的阅读也大多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追求的另一种形态,这总比无所事事、无事生非要好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及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读,快速扫描,从中筛选出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出于很切近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两位大家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点评]

作者将阅读分为“消遣性”阅读、“充电式”阅读、“精神性”阅读这样的“三重境界”,并精要地指出其主要特征——“打发时间”“现趸现卖”“修养身心”,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如果单是这样分条陈述,未必就算得上上乘之作,因为这篇作文的要求是“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一离开“我”,全盘皆输。所以,作者便将“我”的阅读经历与这阅读的“三重境界”融合在一起——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的调剂放松的“消遣性”阅读;出于学习工作的一时之需的“充电式”阅读和虽不能至勉力而为的“精神性”阅读。如此,这篇文章就成了一篇既有理l生深度又有感性“真度”的佳作了。整篇文章条分缕析,论据丰赡,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我、引用与写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文笔老到,很耐读。

阅读,与光明和希望牵手

天津一考生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宋朝诗人周弼的这首《夜深》,道尽了沉浸于文字世界而浑然忘我的读书境界。回首望去,我的青春也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看似只有黑白两色的书页,却如朵朵繁花,装饰了我那原本单调贫乏的青春岁月。

篇5:2024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天津卷的话题作文试题是要让考生们写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的,其重视考生自我体验的命题思想十分明显。命题者力求让所有考生都能在他们自己的作文中对其面对的“世界”发出由衷的赞美。这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体验乐观向上的健康生活状态的引导的命题意图。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审清题意。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话题中“我”“生活”“世界”这三个关键性词语,因为这三个关键性词语对考生作文内容的取材范围和作文主旨作了明确的限定、说明或提示。“我生活的世界”说明所写内容以自我的生活为范围,也提示考生写作时要涉及多个方面,而含蕴其中的情感基调是赞美、歌颂。

二、选准材料。品读作文题中的“提示语”部分,便会发现命题者已经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比如,可以叙写我五彩缤纷的绘画生活,也可以写我学琴的真实经历;可以写一次发明创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生活;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挚友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平凡真实的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处着眼,可以写得深刻开阔;小处落笔,可以写得细腻感人。

三、巧妙构思。在写作之前对我们的作文做一个巧妙而完整的构思,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开篇入题后,在主体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对文题进行诠释,而在每一个方面的诠释结束后,都用一句话点题,最后再通过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这样的构思十分精妙,它能使作文扣题紧密,主旨鲜明。优秀作文一

生活在清雅的世界里

□天津一考生

轻轻薄雾的飘舞,如丝如缕,静谧安详;清幽别致的院落,似有淡淡花香,却不见花团锦绣。

我生活在这个有诗有词、有古雅文学的味道的世界里,总是充满无限的遐想与奇特的构思。无论是意蕴深远的文言诗词,还是优雅经典的散文小说,抑或是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让我这个酷爱文学的少年领悟了一些生活的意义。

忽而飘过点风,还伴着阵阵清香,轻嗅,是桂花香。喜欢风,喜欢风的恬静,喜欢风的温雅。虽古人曾云,惊风乱飐芙蓉水,似乎给风添上了一些莫名的罪恶感,可我依然喜欢端着一杯水,徘徊在此处,轻轻地抚摸着风,静静的聆听风的甜言蜜语,忽而停住脚步,仰着头,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偶尔地提起杯子,饮一口似酒非酒而愁浓。风总是会唤起那种莫名感动,像是这个世界在召唤我,给我清幽的生活,给我清丽的环境。

风本没有颜色,但她可以将春天吹绿,风本没有味道,但她可以赋予花儿芳香。随风而去,随风而来,感受风的气息,倾听风的声音。

身居此清幽的庭院,世界的奇特是我无法了解的,那广阔的世界,我也无法亲身感受,而我可以诵点诗词。李白带着我领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雄伟;杜甫与我一起亲临高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与我泛舟游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煜向我倾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儿女私情。文学引领的世界也是此般美丽。

“铮……”忽闻优雅的古琴声。侧眼看去,青竹为栏,幔帘轻垂,古雅香炉袅袅、沁静之香。一张青竹琴案,一张古琴。琴声淙淙,如高山中穿流而出的小溪,清澈见底,水波清亮,溪底的鹅卵石在闪闪发光,仿佛每一个石子都有它小小的快乐、小小的忧伤。喜欢这般琴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仿佛一切尘嚣都已逝去,只有这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在这优美的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宛如“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悄无声息,又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更如“朗照松间”的明月,清幽明净。让人身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之感。

生活于此般清雅的世界,也就不再羡慕陶渊明的田园风光,想此处,可以吹着充满花香的风,诵读经典的诗词,还能听到优雅的古琴声,生活绝美,此生亦为快哉!

评点

一篇文章要想出彩,除了立意高远、素材典型之外,语言的运用也很关键。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骨骼,素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语言则是文章生命力的眼睛。本文的语言可圈可点,是一篇语言运用的典范之作。第一,语言富有诗意。“轻轻薄雾的飘舞,如丝如缕,静谧安详;清幽别致的院落,似有淡淡花香,却不见花团锦绣。”诗意的语言将我们引入那清新、幽雅的环境中,引发遐想。第二,诗文名句信手拈来。如第五自然段中引用李白、杜甫、苏轼和李煜等人诗文句子的引用,这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第三,多用对偶和排比句,丰沛的感情一泻而下,给人强烈的感染。生活于清雅的世界,可以吹着香风,读着诗词,听着琴声。这绝美的生活世界,真乃人生快事哉!

优秀作文二

给生活调色

□天津一考生

高三的生活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五彩缤纷的绚烂,有的只是单调的平静,但是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支画笔,可以在忙碌中给单调的生活调色。

——题记

“叮铃铃……”闹钟准点喊我起床,我迅速地堵住了它的“嘴”,嬉皮笑脸地说:“就两分钟,再睡两分钟?”还没说完,便用被子将头一蒙,继续做我的周公美梦。可谁知,那床就像一个大磁场,深深地吸附着我的身体。等我再次睁开眼,两分钟已变成了十五分钟。“糟了,糟了,要迟到了!”我跳将起来,以风速将自己“整理”完毕,冲到了教室门口。可惜,还是晚了一步。班主任已守在那里,等待着我这只懒虫。没招儿,我只有低着头,避开她严厉的目光,灰头灰脑地溜到了座位上,唉,又迟到了一次。二

每天的早自习也实在太早了吧,天刚蒙蒙亮就……经过几十分钟仍带着睡意的“高歌”,我感到自己已经声嘶力竭了。后来,“高歌”渐渐变得无声。挨到下课铃一响,我就“唰”的一声倒在了课桌上。先不管它打雷还是下雨,先闭上眼睛眯会儿再说。现在,睡觉乃第一要事也。

“五、四、三、二、一……”放学的铃声终于动听地奏响。饥肠辘辘的我们,心思早已飞到那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食堂去了。可是老师仍陶醉于《水浒》之中,好像根本不知道已经下课了。我们都快急晕了。终于,有人忍不住“愤愤地”向老师说道:“老师,下课了!”老师这才放人。于是,教室里好像猛刮了一阵秋风,一下子就看不到几个人了。

昨天,我兴冲冲地跑进教室,谁知,迎接我的却是一个不及格的数学测验分数。眼泪刚要往下掉,我又强忍着退了回去,我告诉自己,高三了,要学会承受挫折,更要学会从挫折中站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是的,我应该勇敢地去追求我的梦,我的七彩人生,风雨面前我要坚强。

或许高三就是这样,懒散中有着刻苦,挫折中有着坚强,无聊中有着乐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给这单调的生活涂上色彩,等待着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评点

文章撷取高三生活中的几个片段,串联成文,这既避免了琐屑的高三生活的叙写,又层次清晰地构建了文章,写出了有失有得、有苦有乐、苦中作乐的高三生活,还不失风趣、幽默。另外,文题、题记都不错,“给生活调色”这个题目,既简洁又不失诗意,还彰显文意。

优秀作文三

幸福,从心灵深处弥漫

□天津一考生

星期日的早晨,我在书本里神游了许久,感到有点累了,便站起身来,伸了下懒腰。无意间,我朝窗外街上望去。一个菜贩蹬着车载着妻儿,车上还有一些没有卖完的剩菜——这一家人显然是刚从早市的菜市场回来。

那个妻子坐在车上不知说了什么,把约摸三四岁的儿子逗得哈哈大笑,撒下一串清脆的笑声,惹得路人注目。妈妈也是一脸的灿烂,一脸的陶醉。菜贩在前面埋头蹬车,不时朝车后看几眼。偶尔笑一笑,摇着车铃,洒下一路欢快。行至一段坡路,妻子并没有下车,依然是开心地逗着孩子,一路指点着孩子看两边的人流和商埠。

菜贩使出全身的力气,吃力地蹬着车。他的身子向前微微倾斜,伸长了脖子。一下,两下,三下……终于爬过这段坡路,菜贩停了下来,用衣袖擦擦额头的汗,回头看了看他的妻子和儿子,露出憨厚灿烂的笑容。

我知道,他们的劳动并不轻松,他们的生活未必富有,但他们或许并没有为今天还有多少菜没有卖出去而忧愁……看看他们灿烂的笑容,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很快乐。我甚至觉得,他们远远比我们想象还要幸福得多,至少,他们比我们还要多一些幸福。

生活注定了我是一位早行人。清晨,每每穿行在城市的路灯下,想想此时还在睡梦中逍遥的人,心里就难免落寞。常常自叹是一位“苦行僧”——自己的学业还没有尽头。然而,当我踩着城市的路灯的微光去学校时,我总会遇到三三两两的卖菜人,或挑着菜,或推着菜,有的急匆匆的走,有的三三两两的边谈论边前行,也有洒下一路铃声的,急匆匆的前行。偶尔还有浪漫的卖菜姑娘,脚步轻快,一路惬意的哼着小曲,一路洒下一串欢快。常常被他们的笑声感染,脚下便轻松多了。你看,呼吸的是城市最清新的空气,欣赏的是城市最美丽的早醒图,耳听的是城市早晨美妙的交响乐。走进教室,我弥漫在同学们的琅琅书声中……

突然间我明白了,平时在书本上看到的快乐和幸福,在生活中总是用不上了。快乐或幸福,要因人而异。在我看来,快乐或幸福,仅仅是人的一种感受,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生活态度。

评点

篇6:2024年高考天津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有关上述两种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锂离子电池放电时,Li+向负极迁移

B.锂硫电池充电时,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理论上两种电池的比能量相同

D.右图表示用锂离子电池给锂硫电池充电

(1)H的分子式为。

(2)B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

(3)含两个—COOCH3基团的C的同分异构体共有种(不考虑手性异构),其中核磁

共振氢谱呈现2个吸收峰的异构体结构简式为。

(4)B→D,D→E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5)G为含六元环的化合物,写出其结构简式:。

(6)F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可得到一种高级吸水性树脂,该树脂名称为。

(7)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

(8)A的结构简式为,A与等物质的量的Br2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共有种

(不考虑立体异构)。

9.(18分)Na2S2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易溶于水。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

I.制备Na2S2O3•5H2O

反应原理:Na2SO3(aq)+S(s)

实验步骤:

①称取15g Na2SO3加入圆底烧瓶中,再加入80ml蒸馏水。另取5g研细的硫粉,用

3ml乙醇润湿,加入上述溶液中。

②安装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加持装置略去),水浴加热,微沸60分钟。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水浴加热浓缩,冷却析出Na2S2O3•5H2O,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问题:

(1)硫粉在反应前用乙醇润湿的目的是。

(2)仪器a的名称是,其作用是。

(3)产品中除了有未反应的Na2SO3外,最可能存在的无机杂质

是,检验是否存在该杂质的方法

是。

Na2S2O3(aq)

(4)该实验一般控制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否则产品发黄,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II.测定产品纯度

准确称取Wg产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1000 mol•L‾1碘的标准溶液滴定。反应原理为:2S2O32‾+I2=S4O62-+2I‾

(5)滴定至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变化:。

(6)滴定起始和终点的液面位置如图,则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体积为mL。

产品的纯度为(设Na2S2O3•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M)

III.Na2S2O3的应用

(7)Na2S2O3还原性较强,在溶液中易被Cl2氧化成SO42‾,常用作脱氧剂,该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0.(14分)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反应原理为:

N2(g)+3H2(g)2NH3(g)∆H=—92.4kJ•mol‾

1一种工业合成氨的简易流程图如下:

(1)天然气中的H2S杂质常用常用氨水吸收,产物为NH4HS。一定条件下向NH4HS溶液中通入空

气,得到单质硫并使吸收液再生,写出再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2)步骤II中制氯气原理如下:

对于反应①,一定可以提高平衡体系中H2百分含量,又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a.升高温度b.增大水蒸气浓度c.加入催化剂d.降低压强

利用反应②,将CO进一步转化,可提高H2产量。若1mol CO和H2的混合气体(CO的体积分数

为20%)与H2O反应,得到1.18mol CO、CO2和H2的混合气体,则CO转化率为。

(3)图1表示500℃、60.0MPa条件下,原料气投料比与平衡时NH3体积分数的关系。根据图中a

点数据计算N2的平衡体积分数:。

(4)依据温度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在图2坐标系中,画出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内,从通入原料

气开始,随温度不断升高,NH3物质的量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5)上述流程图中,使合成氨放出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的主要步骤是(填序号),简

述本流程中提高合成氨原料总转化率的方

上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下一篇:参加幼儿园家长助教活动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