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2024-08-15

《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

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

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习,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篇2:《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篇3:《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十几减8是在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想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是很难。列出15-8的算式后,学生的算法很多,整个探究空间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案例 中的7、8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算法的交流中我让他们进行了对比,得出“破十法”比较容易理解,还有一些想加算减的方法也受到一部分学生的喜欢。在实际运用中,我要求不同的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对于加法口算比较熟练地学生我就允许他们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而那些口算速度比较慢我就让他们用“破十法”来计算。经过明确地要求后,学生一开始算时还是有些慢,但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已有了明显地提高。

篇4:《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为了体现课标所倡导的“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的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充分发挥教材提供的《小猫观鱼》图的作用,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还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整体观察主题图,并与同桌交流,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反馈时,大部分学生说“有5条黑金鱼,8条花金鱼”,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这两条信息最直观,但与本节课的要求不符合,这点我早就预料到了。所以在学生交流时,我早已把图中的条件以两个层次出现在黑板上了。

(1)鱼缸中有花金鱼和黑金鱼共13条,其中花的有8条。

(2)花金鱼和黑金鱼共13条,我首先引导学生解决

(1),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举起了小手,异口同声的说:黑金鱼有多少条?当学生列式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由于算法多样化在我班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本节课我打算加大引导力度,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算,是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大部分学生很自信的举起了手,我点了几个平时不太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他们都能很熟练的说出“因为8加5等于13,所以13减8等于5”,我接着问:你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读皱着眉头,似乎很为难。好!有一个学生举手了:我是这样算的,先算10-8=2,再算2+3=5.。我给予肯定:说得好。但从学生的表情看,似乎不太明白,我就用学具演示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学生明白了,都开心笑了,还给这种方法起了好几个个名字,都还像那么回事,我告诉他们,这种方法叫“破十法”,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我趁此机会继续启发:还有别的算法吗?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还可以先算13-3=10,再算10-5=5.,我竖起了大拇指:说的好,这种方法叫“连减法”。看来学还是有潜力的,只是我启发不到位而已。

解决完问题(1)后,我指着(2)中的一个仅有的条件,说,这个题缺少什么?你能补充完整吗?没想到,学生不仅补充了条件,还根据条件提出了问题,并顺利的解决的问题,并在计算13-5时,对刚才学习几几种算法进行了巩固。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篇5:《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低年级的小朋友爱听故事,也特别乐于助人,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小猫兄弟遇到了难题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孩子非常兴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后,我出示了主题情境图“小猫观金鱼”,引导学生:通过两只小猫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列出减法算式作为例题,引出两个算式“13-5、13-8”。学生因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故能将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几的计算上来。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并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反馈计算方法时,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如:13-8=?学生汇报的算法有:①10—8=2,3+2=5②8+5=13,13—8=5③13—3=10,10—5=5④8—3=5,10—5=5……我在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学生善学、乐学!

篇6:《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 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篇7:《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反思:

1.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学习动机非常具体、直接、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而对数学内容的兴趣不是很明显。在这一课学习前,他们已经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经历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这一阶段的学生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富于挑战与竞争的游戏、评比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愿望。

篇8:《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学习十几减9、8、7、6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算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3.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退位减法。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用“破十法”和“看减想加”的方法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教学过程:

一、口算:

9+5= 11+4= 5+7= 16-3= 10-9= 10-7= 4+8= 6+6= 19-9= 15-4= 10-8= 9+3=(说说计算方法)

二、新授:

(一)十几减9 1.学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列式计算吗?

3.请你自己研究你怎样算这道题。(1)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师提问:你为什么要用10减)(3)教师边演示破十法,边说过程。(4)谁愿意把你学到的方法讲给大家听。

(5)看着算式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说说怎样做这道题吗?(6)生说师板书。

(7)师小结:用小棒、看算式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叫破十法)4.用你的好方法做题:13-9= 14-9= 5.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二)十几减8 1.看图说图意15-8= 2.用小棒验证

3.汇报:能看着算式说过程吗? 4.口算:14-8= 13-8= 5.你发现什么?

(三)十几减7、6(方法同上)

(四)小结: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今天学的都是什么样的题。引出课题:十几减9、8、7、6。

三、课堂练习

1.课件:小动物也来参加我们的课,它们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题: 11-9= 11-8= 11-7= 11-6=(1)口算。(2)说方法。

(3)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小窍门,会帮你算的更快。)2.课件:放飞气球。3.课件:送信。

4.口算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做题。

四、课堂作业

课后4题做在数学本上。

篇9:《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一)一、填空

二、在○里填运算符号, 在口里填数字 9○□=13 12○□=5 7○□=14 11○□=11 6○□=13

三、应用题

(1)小明要做14朵小红花.做好了7朵,还要做几朵? 算式:______(朵)答:还要做□朵。

(2)商店有熊猫玩具11只,卖掉7只,现在有多少只? □○□=□(只)口答:现在有____只。

四、列式计算。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一、4, 6, 9

二、9+4=13,12-7=5,7+7=14,11±0=11,6+7=13

三、(1)14-7=7,7(2)11-7=4,4

四、①16-7-5=4 ②5+4+7=16

用心

爱心

篇10:《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好多习题。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第10页第2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

“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

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平十减”,此时,“破十减”或“平十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

篇11:《十几减8、7》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十几减6、5、4、3、2》一课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大量练习及计算技能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就前两课而言,本课的教学相对轻松,也因此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懈怠和忽视,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失。课后就此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与其“舍近求远”不如“顺水推舟”

和前两课出现的求剩余的情景不同,本课出现的是求另一加数的实际问题的情景。由于课前对教本研读的不够仔细,认为此课单纯只是前两课算法的迁移,所以备课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很好的做到求同存异,而是一仍旧贯的沿袭之前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教学例题时提问:“小兔一共采了11个蘑菇,蓝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多少个?”出现了两种算式:11―5=6和5+6=11,当这样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教学中时,我只是匆匆地引导孩子们理解:已知两种蘑菇一共采了多少及其中一种蘑菇采了多少,要求另一种蘑菇有多少,也用减法来计算。接着再引导孩子们说算法,一步步按照教学预设走过程,就是避而不谈孩子列出的5+6=11这道算式,没有适时的对教法的设计进行及时的变通,舍弃了一个因势利导出“想加算减”思路的绝佳契机。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与其“舍近求远”,不如“顺水推舟”。

二、与其“一成不变”不如“灵活多变”

本课仍然是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因而在导入部分设计了卡片接龙的方式,以复习十几减9、8、7和20以内进位加的口算,为学习本课作铺垫。卡片出示了这样一组口算:15-8=? 14-9=? 6+9=? 12-7=? 8+7=? 11-9=? 14-7=? 5+9=? 12-8=? 6+7=? 16-8=? 3+9=? 孩子们挨个都能对答如流,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新课也在这样得心应手的导入环节中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然而在课后的交流中,领导们指出:可以将“想加算减”的这一方法蕴藏在这些加法口算中,将6+9=?→6+()=15或()+9=15。这样细微之处的变化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又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从练习的实用性出发,从与教学内容的实际联系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与其“一成不变”不如“灵活多变”。

三、与其“拐弯抹角”不如“一针见血”

“想想做做”练习中反复强调让孩子们感受相关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我也关注到了这一点,问孩子“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孩子似乎有点难,他们只能答出“算式的后两个数颠倒了”。如果我们换了问题“你能想到与哪道加法算式有关?”给孩子们的问题就简单多了,他们也易于回答了。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视角提出简单直接的问题,更易于他们理解。我们与其“拐弯抹角”不如“一针见血”。

四、与其“一枝独秀”不如“满园皆春”

在帮小蚂蚁找家的练习中,采用了让孩子送小蚂蚁回家的游戏方式来巩固他们对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样令他们感兴趣的游戏练习也只限于十来个人,远远满足不了其他孩子想要参与学习的热情,如果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参与其中,不仅加大了计算的训练量,提高了计算的能力,也能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何乐而不为?与其“一枝独秀”倒不如“满园皆春”。

篇12:十几减8、7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虽然书本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但是孩子们似乎对前面两种方法很难理解,所以,课堂上当有学生列出15-8这一算式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发现许多孩子知道答案是7,但说不上来是怎么计算的。能说上两句的,是这样两种方法:一是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二是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这也就是书本上的第三种方法。至于书本上的前两种方法没有一个孩子提出来,于是我就结合书本上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理解,但是尽管如此,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在后来的《一课一练》的练习中就暴露出来了。

总之,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上一篇:教师节特别发言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