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2024-08-09

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共16篇)

篇1: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暑假里,这个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惊喜、让我惊奇,让我明白了许多东西。使我仿佛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四处寻找智慧的答案,她就是——《千万个为什么》。

认识她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无聊的我来到了新华书店,无聊的看着书架上陈列的书,偶尔一个熟悉的名字进入眼睛——《千万个为什么》,似熟悉又陌生,哦不对,我知道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千万个为什么》,太惊奇了。这时候,我有了一种要读一读的冲动。刚看了几页,我就深深的被吸引住了,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科学、地理、历史等,知识非常有趣,每一页都有彩色的图片,如果你遇到不会的字,就可以看拼音,学会多一些新的字,还有箭头为你分辨方向。于是我决定买下来回家好好的看一看,就这样她成了我的好朋友。

暑假里,我完整地看了这本书,已经有三次多了,知道了飞机为什么会飞,知道了电话为什么能够让距离遥远的人互相通话,知道了电脑为什么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在电脑上见面……同学们,你们想多懂点课外知识吗?想就看看这部书吧!我想这部书里面的精彩内容一定会非常吸引你们的。

篇2: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这年夏天,13岁的少女海瑟薇一家三口去泰国海边度假。傍晚,在海边看日落时,爸爸不幸被海浪卷走。搜救无果后,母女俩不得不回国。从此,她们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了。在爸爸失踪的日子里,海瑟薇了解到了父母之间的感情密码,体会着母女俩生活的艰辛,还要对周围人有意无意地隐瞒父亲失踪的真相……在巨大的家庭变故面前,海瑟薇学会了体谅母亲,学会了独自面对困难,学会了面对现实、成长和坚强。一年后,当父亲失踪的事实尘埃落定,母女俩已经从失去父亲的痛苦中挣扎着站起来,振奋精神来迎接千万个明天……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日子也不是永远平安的;风险需要时刻警惕,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到。但也让我见到了一个坚强的女孩,一个相信“爸爸并没有离开,空气中他无处不在”的女孩――海瑟薇。她第一次看见死亡是在自己家里。妈妈要带着海瑟薇早早出门,很晚才能回来,她在碗里装了满满一碗米,心想:这样,她的鸡雏们就不会饿死了。没想到,她回来的时候,鸡雏们全都四脚朝天,一动不动了,小肚子胀鼓鼓的,好像给人充了气,小碗里却粒米不剩,原来,它们全都撑死了。

海瑟薇第二次目睹死亡是在学校里。在体育课上,她去器材房拿东西,忽然,一个小男孩重重地摔倒在她面前,头磕在一块石头上,顿时血流如注,这个和她一般大的孩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但海瑟薇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事情居然会发生自己身上,她无法承受爸爸死去的事情,也没办法理解死亡原来离自己这么近。直到在墓园,她望着墓碑上的爸爸,不是伤心,不是郁闷,甚至也不是悲哀,她感觉到自己的心皱缩起来,变成了一粒小小的、软软的、烫烫的核,就像她那深褐色的包含着水分的眼眸。这时,她才相信爸爸是真的.死了,永远的离开了。

海瑟薇那颗快乐无忧的心仿佛被一把突如其来的重锤一下子击得粉碎,但她含泪拾起这些碎片,用坚硬的壳包裹起了自己的心。一年中,海瑟薇经历了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她在泪水中学着面对生活的无常,学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学着给予别人爱,学着快快长大……是她撑起了妈妈世界的一片天空,是她把妈妈拉回到了现实世界,是她敞开了妈妈的心扉,让妈妈学着去释怀,去坦然地面对一切。

因而,这一年,是母女俩共同成长的一年,她们在痛苦和煎熬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当第二年的夏天来临的时候,他们在大海中获得了重生,就像蝴蝶一样,破茧而出,长大翅膀,飞向千千万万个明天。

读完这本书,我的眼泪流了一地。我同情海瑟薇的遭遇,佩服她的坚强,学习她的勇敢,庆幸自己的幸福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义。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离我们而去,这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我们只能勇敢地去面对,只有向过去告别,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成长的四季中,有繁花似锦的时光,也会有草木凋零的时候;有鲜艳明媚的日子,也会有萧瑟灰暗的时刻。无论在这些时光里发生过什么,都要记得,我们还拥有千万个明天。为了千万个明天,快乐地过好每一个今天。这,就是人生,就是生命的意义!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退缩,不要放弃。如果连眼前的挫折都克服不了,还如何去度过一个又一个明天?不管明天是苦难还是幸福,都是要经历的,逃避不了。让我们打起精神,抓住今天,一起迎接千万个明天!

篇3: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关键词:我,真我,虔诚,爱,交往,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关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篇4: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而让我拿起这本书,是假期的南宁之旅。南宁有个广西科技馆,我们一家和朋友一家去的,看完科技馆孩子们开始了问答题的游戏,当他们不知道,我们大人也为某些问题争辩,为问题不能回答时。让我感觉知识的平乏。而最能贴近孩子,最涨见识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一本儿童版的书籍通俗易懂,并用简明的语言将事物说清楚,而且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样样具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要多涨知识啊。

在书中,我最佩服的是威廉。他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做出了口径16.5厘米,焦距2.3米的反射望远镜。他每天观察天空,终于发现了一颗比土星还远的行星——天王星,还发现了声音产生的原理。

有一次,我把橡皮筋绷在椅子上,用手一碰就有一阵美妙的乐曲声。这声音是从哪来的呢?我看了以下《十万个为什么》,“他”告诉我,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簧片、钢丝震动能发出声音,所以乐器师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口琴、胡琴、小号、小提琴、铃铛等。噢!原来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

篇5: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使我感触很深,受益不浅。《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极为丰富也很有趣,让我看了第一页就想看第二页看了第二页就想看第三页……。这一本书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民族风俗类、医学类、动植物类等等。难怪它的书名叫《十万个为什么》了。

这本书我没几天就把他给看完了,看完之后我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是就翻开来看一看,就会了。有时候无聊时我还会简单的翻阅一它,它就跟我结成了一对“莫逆之交”因为我从它身上学到了很多课外我不知道的许多知识比如科学课讲了一些科普类的知识我不懂我就在这里面查找,上语文课老师讲了一些名人的故事,我就可以在这查询这位名人的出生年月,写作文时可以找他帮帮忙。我读完十万个为什么,我对这本书印象十分深,因为这本书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知识,这一书让我学会了在课堂学到的是远远不够的,要多看一点课外书开阔视野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我的伙伴。这本书给予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繁荣。当我们成为国家栋梁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的启蒙老师———《十万个为什么》。

篇6: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自我们出世的那一刻起,世界无时无刻不再向我们展现他的深邃与神秘。每个人,无论是懵懂无知的孩童,还是天真烂漫的少年,或是沉熟稳重的成年人„„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无数个为什么,使我们猎奇的脚步一刻也不停歇。《十万个为什么》就是这样一本解答我们奥秘的书。

小时候的我迷上了解放军叔叔,希望向他们一样扛上冲锋枪,穿上绿军装,保家卫国去站岗,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抢战,如今我读了这本《十万个为什么——军事之谜》之后,我又再一次陶醉了,遨游在丰富多彩的军事世界中,外表彪悍、攻击力强的“沙漠之鹰”,威名显赫、高精度

射击的MP5冲锋枪,帅气简易、适宜恶劣环境的AK—47突击步枪„„,《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四大军事伟人”之一的汉尼拔、美军空军之父阿诺德„„一颗比一颗更灿烂的明星照亮在我的脑海之中,尽管《十万个为什么——军事之谜》并不是只讲一个人、一件事的书籍,但他用他那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我们知道的还是太少,他让我自以为骄傲、知识广阔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让我勇于探寻与发现。在生活中的某一次,我对着好朋友讲诉着我所谓“滔滔不绝”的言论,却不知好朋友图的冒出来的一个问题:“你知道反恐精英的‘利剑’是指那些先进的武器吗?”我一下愣了,我不懂这行,也从不看这行,好朋友嘲笑我说:“你不是懂很多吗,怎么答不出来了?”我当时羞愧的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我第一次问自己:“我自己怎么知道的那么少?”面对我们大脑缺乏的知识,我们应该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努力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换取更多拥有无限价值的知识,想一块日久不吸水干瘪瘪的海绵一样,拼命吸取更多丰富纯洁的泉水,让自己懂得更多、更广、更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篇7: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也有人认为, 美国政治中的平等观念是托克维尔最为奇异的事情, 托克维尔为美国“无处不在的平等精神”叹为观止。

通览《论美国的民主》, 读者不否认托克维尔关于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平等的洞见, 我对此也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但我们更想知道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平等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借助托克维尔的慧眼, 透过《论美国的民主》,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价值。

《论美国的民主》是在托克维尔游历美国9个月之后写成的, 除了《论美国的民主》这个主标题之外, 给它加一个副标题“托克维尔美国游记”也未偿不可。因为, 托克维尔这个法国贵族的儿子, 听闻了美国的“美丽传说”后, 多么渴望去一睹为快啊!1831年4月的一天, 他来了。正如踏入一个新的地域, 我们首先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人民的生活以及历史一样, 托克维尔也是由此为起点开始观察美国的。在《论美国的民主》前半部, 托克维尔用他独到的视角, 为我们展现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的国家。

1620年, 五月花号的一群人到达了美国这块新大陆, 他们在近岸构筑了一个村落。随着移民的增多, 新的村落出现了。而后, 数个村落结成乡镇, 再后来, 由乡镇组成县, 进而形成州。美国从一开始的村落, 就不像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在国家形成之前的部落那样, 由部落首领导统治, 而是村民平等自治。从而, 造就了美国正式建国后的国家政治活动是“自下而上”的。在自然形成的乡镇组织, 乡镇保持着很好的独立性, 州是不能干涉乡镇本身的事务的,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的权力被分配到几乎各个公民, 公民通过选举委员行使他们的权力, 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因为“人人都是本身利益的最好裁判者”。乡镇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确立了共和政体。乡镇的政权组织不仅向人民传播自由, 而且让人民享受自由, 并利用自由为其造福。此种自下而上的政治活动, 公民有权自已管理涉及自身的事务的模式, 反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政治效果。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所述的那样, “在美国, 到处都使人感到有祖国的存在。从每个乡村到整个美国, 祖国是人人关心的对象。居民关心国家的每一项利益就象自己的利益一样。他们以国家的光荣而自豪, 夸耀国家获得的成就, 相信自己对国家的成就有所贡献, 感到自己随国家的兴旺而兴旺, 并为从全国的繁荣中获得好处而自慰。他们对国家的感情与对自己家庭的感情类似, 而且有一种自私心理促使他们去关心州”。

另外, 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国家, 也就没有封建的权贵与贱民, 没有森严的等级体系。北美这块大陆的早期移民接受过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熏陶。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美洲大陆, 贫穷、灾难使得他们更加渴望自由与平等。事实上, 这些移民从一开始也是最“平等”的:他们中没有贵族;他们具有相差无几的文化水平和素养, 相同的宗教信仰, 一样多的财富———可以说正是这样一批经济、文化水平、地位等多个方面最相当的人, 把自由、平等、民主的种子撒播在北美大陆, 进而建起了一个平等的国家。他们视平等为生命, 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它。这种平等的相对性, 又迫使人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谁要是破坏它, 谁就是人民的公敌。美国的民主, 是一种由内而外显示出来的力量, 并且固化在每个美国人的脑海中。

在18世纪美国建国时, 全球其他褚多地区和国家仍实行着专制统治的时代, 美国这个后发国家从建国始就已经站在了平等与民主这对“风火轮”上。难怪法国人很嫉妒美国人, 他们认为美国人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就取得了民主, 民主对美国人而言简直就像是空气的存在一样理所当然。

而正是因为上述这一切, 才诞生了美国的、独特的民主。同样的法制和民情放在别处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吗?托克维尔本人也“很难作出证实的回答”, 因为“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 产生了类似美国那样的实例”。

19世纪的欧洲, 民主势不可挡, 美国的民主遥遥领先。但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民情、政情的考察, 提醒当时的欧洲, 美国的民主不可复制。托克维尔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要放弃完善民情的努力, 也不要放弃以民情来改变、完善和促进民主制度的希望, “我们不能照搬美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方法, 而应根据上帝和时代为我们规定的社会情况采取自己的方法, 建立我们自已的民主制度。”

中国的民主将朝向何方?这只能由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决定, 只能由在这片热土上生存了数千年、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人民决定。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逐渐发展促进民主的法制, 培育促进民主的民情, 是我们赢得自由的最好手段, 也是唯一的手段”。

摘要:180年多前法国青年托克维尔游历美国, 耳闻目睹了美国初期的社情、政情, 并记录成书为《论美国的民主》。抛开学术价值不说, 该书也是我们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宝贵资料。笔者仅从一个视角, 即美国民主产生的基础和过程的角度, 来研读此经典著作。建立美国民主的基础有褚多异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地方, 这种民主基础的独特性, 成就了美国式的民主。民主不能脱离各国的社情、民情, 故民主具有其独特性, 也不能随意复制。

关键词:民主,基础,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2.

篇8: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咬一口面包,喝一口茶,我便拿起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十万个为什么》,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原来我们平常看到的普通世界里有着许多奥秘:我知道了,为什么看云也能识天气;为什么会有瀑布;为什么蜻蜓要点水……

在这么多文章中我百里挑一,发现最喜欢的一篇还是《为什么黑猩猩最聪明》。书中讲到:黑猩猩的脸可以像人一样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行为也和人一样复杂多样。同样黑猩猩还可以用手势和符号与人交流,如果让它照镜子,它也可以马上辨认出自己来。动物学家们认为:黑猩猩的智力其实和人类两三岁孩子差不多,因此,孩子能做到的,黑猩猩同样也能做到。比起其他动物起来,黑猩猩就要显得聪明得多了。

《十万个为什么》使我走火入魔,把我带到了一个充满知识的世界里,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幻世界,走进知识的海洋,尽情地去徜徉吧!

篇9: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书。这是一本很适合小学生的一本书。里面有各方面的知识,比如:有人一体的奥秘、动物世界、植物王国、历史、生活常识、天文地理、现代社会与科技等渊博的知识。

我看完之后觉得我又重新看了一下世界,原来这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觉得我越来越喜欢这本【十万个为什么】了。它能告诉我这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和奥妙。我看完【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我觉得我懂得了许多新知识,像花儿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牵牛花为什么总在早晨开放、仙人掌为什么不怕干旱、冬虫夏草是虫还是草、古人为什么称灵芝为“仙草”、枫叶为什么会变红、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等等这些都是从【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学到的知识。难道你不觉得这本【十万个为什么】对你很有用吗?

篇10: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动物、植物、军事、交通等各个方面,它就像一座缩小版的图书馆,里面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比如为什么恒星会发光而行星就不行呢?为什么日本的火山特别多呢?为什么变色龙会变色呢?为什么说草木也有感情呢?为什么人会做梦呢?为什么火焰通常是橙色的呢?为什么天体是球形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十万个为什么》它都能解决。

读完它,我了解了大千世界无穷无尽的奥秘,知道了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我合上了书,望向远方,陷入了深思。我想:这本书里包含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向我们表达地球上的那些“未知数”也有很多。而这些多而复杂的“未知数”难道轻而易举就知道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扑朔迷离的问题都是由科学家通过长期不断的去实践、坚持不懈地的去探索和不厌其烦的去证实所得来的。这中间的过程,有的也许会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并且这十几年时间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难题要解决,尽管这样,但是科学家们还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再看看我自己平时做作业时,只要一碰到有挑战性的题目时,就会停下笔,“举白旗投降”了。现在我明白了,要想做成功一件事就必须不怕困难,克服必经之路上的一切障碍,勇敢地向前冲,决不被打败!

篇11: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从行文思路来看, 作者写完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由荷塘美景自然引发了对采莲事件的联想。联想到采莲的热闹, 联想到古典诗词中关于采莲的描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到了采莲的季节, 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 泛着一叶叶小舟, 在湖面边采莲边歌唱, 场面非常热闹。而今晚作者自己也是在荷塘游历, 这里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但却不见采莲人, 不能再现江南采莲时的热闹场景, 只有独自徘徊, 排解心头的郁闷。一冷一热、一快乐一愁闷, 两相对比, 作者自然就会想起曾经的江南采莲场景, 惦着江南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江南采莲是“有趣”的事, 采莲的时候是热闹的、风流的, 采莲人可以自由地嬉戏。在这里采莲人是自由、快乐的, 采莲的青年男女可以不拘礼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情。所以, 江南是自由、欢快、幸福的象征, 而现在的作者却是郁闷、孤独、不平静的, 想做自由人而不得。在这里, 作者是将现实的处境与记忆中的或是文学作品中的江南对比, 突出现实的不自由, 表达自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因而, 作者在这里“惦着”江南, 也就是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自然流露。

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 蒋介石在南京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员, 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凡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都会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朱自清先生当然不能例外, 肯定会对国家形势的发展密切关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所以文中引用的《西洲曲》就不单单是写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了, 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借这首诗寄托对南方革命形势的关切与感慨。所以, 在这样的形势下, 朱自清不可能不“惦着”江南了。

同时, 革命形势的急转直下, 也让他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有一定的考量。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心, 也是他关注南方革命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会遇到生存的问题, 特别是在乱世, 能不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能不能养活家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文人也不例外, 虽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大多很有骨气, 决不受嗟来之食, 但骨气是要有经济为基础的, 鲁迅的骨头为什么那么硬, 更多的是因为他在经济方面底气十足。虽然朱自清最后还是不受嗟来之食, 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而病逝,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 他不能不从个人命运、家庭责任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也正因如此, 他不可能漠视南方的革命形势, “惦着”江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 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的一生四处漂泊, 读书、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 来往于南北之间。在写作《荷塘月色》时的1927年之前, 稍稍安定的时期, 也只有在扬州的那十余年少年岁月。大学毕业后的五年, 又辗转于江浙一带教书。因此在他心中, 江南就是他的故乡。而思念故乡, 是身在异乡的天涯游子共同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在异乡生活不顺畅, 郁闷、孤独难以排解的时候, 思念家乡、怀恋故土就在所难免。因此, 《采莲赋》中清纯如水、蜜甜如饴的爱情, 以及那种幸福和惬意、自由与快乐, 都是作者心驰神往的, 将思乡之情定格在生他养他的江南, 也就不足为奇了。

篇12: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为什么”这个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喝水吗?”类似这样的问题,你知道正确的答案吗?下面我们就走进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你不知道的秘密吧!

活图书馆的故事,你知道吗?读到这里你可能在想:活图书馆会是自动为你挑选书吗?在多年前有一名叫伊采利的富商。每天都要邀请300左右的人到家里做客,因为客人们都在谈论一些名人和名著,伊采利什么也不缺,但是就是没有学问,甚至连字都不会读。就算有人愿意参加他的饭局,那些人也在背后嘲笑他。于是他让200个绝顶聪明的奴隶们每人熟读一本名著,在合适的场合他需要哪一段名言,只需要他给管家使个眼色奴隶就开始背了,奴隶们以各自熟读的书取名,让伊采利在罗马城因为发明活图书而被夸耀,得意没几天,因为一次谈论《伊利亚特》书中的选段,伊采利因管家实话实说伊利亚特因为肚子疼他没有来,让伊采利当众出了丑。通过这个故事,警告后人投机取巧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每读一个故事就会明白一个或两个知识,这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原因。

篇13: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当你拿起一个水杯时,你会不会想到它过去是长什么样子的呢?

它们的答案就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在里面你就可以知道,很多水杯曾经是用瓷做的,而且还被画上了美丽的油画。

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人都知道,书里并没有真正的十万个问题。

当你仔细看看这本书后,会发现这本书里写的问题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这样写的妙处就在于,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还会出现更多的小问题和有趣的故事。

就像刚才,我们讲的那个瓷杯,你会想到像这样的瓷器有怎样的一段故事吗?其实,从书里你就可以知道,在欧洲,也曾经有人发明出一种和中国古代的那种瓷器差不多的瓷器。可是,到了最后,那个人也因为不断的研究、实验,被国王永远“关”在了工厂里。是的,他付出了很惨痛的代价――永久失去了自由。

篇14: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人类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最近,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就使我从中增长了不少知识。就说养花这件事吧。我家十分爱养花,家里养了好几盆,我十分爱护它,常常在中午给它浇水爸爸看见了,连忙说:“花不能中午浇水。”我问:“为什么?花都快枯死了!”爸爸也讲不出个道理来。这时我想起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打开书后,我仔细翻看,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中午气温较高,这时植物根系吸水和叶面蒸发基本相同。如果冷水浇,土壤温度就会降低,这就会使植物生理失水,甚至死亡,所以中午不能浇水。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中午不能给花浇水的道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离不开水,兔子也一样。但是为什么兔子平时不能喝水呢?因为兔子的主食青菜里面含有大量水分,足够身体的需要。而且它的消化器官很脆弱,肠里面的水一多,就会患肠胃炎,不停地拉肚子,如果治疗不当,还会死掉。但是兔子体内缺水时,也是可以喝的。

《十万个为什么》的确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帮助我解决了生活当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我想:利用假期,我一定要把它认真地阅读一遍,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15: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这是书中第58条建议:“用记忆来代替思考, 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 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 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作者在这条建议开篇就这样写道, 然后运用了翔实的资料证明为什么本来有着敏锐牢固记忆力的学龄前儿童, 在入学两三年后变得记忆迟钝起来。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 常常因学生记不住某个单词、某个概念而着急上火, 甚或批评体罚。读过这本教育著作, 我方才如梦初醒, 是我们将孩子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储存所, 变成了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你看看, 每逢考试前夕,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被不同科目老师轮番找去, 然而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仍稀里糊涂。读过先生的书才知, 其实, 怪不得孩子, 是我们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 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 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太注重用一份试卷、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了。人是自然的, 你想, 自然的东西能用一个砝码来标明它的价值吗?想想平时的教学, 往往只为考核、考试而多了让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引导学生用思想去钻研因果, 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是用到思考上。

看看国外的某些教学, 课堂上学生似乎很随意, 老师提出问题后, 不是让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讲或进行花样繁多的表演、活泼热烈地讨论, 而是引导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实践操作, 寻找答案, 图书室、档案室、社会、大自然成了他们的课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反思我们的教学, 虽说现在有不少课堂是启发式教学, 然而, 多数情况却往往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受多年惯性教育的影响, 不由自主地去灌输, 逼迫学生去记、去写, 做许多机械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 老师也在做着很多应付性的无用功, 因此也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阅读决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的阅读量小, 视野狭窄,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远的不说, 就拿四大名著来说, 我们当教师的读完全部原作的又有多少人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的阅读量少, 又怎能妙笔生花呢?

现代教育中的张扬个性, 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是很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自然人, 既然是自然的, 就要培养其自然的天性, 不能扼杀其率真、自由、天然的本性, 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 认识自然, 这样才能激发其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能源, 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 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想想一个学期下来, 我们教师究竟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指导观察过多少次呢?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去做环游和社会实践呢?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课《乌塔》, 讲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德国小女孩, 通过平时参加社会劳动挣钱和家长的资助, 利用假期独自去欧洲游历的故事。这之前, 孩子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自己查阅资料, 购买用品, 遇到问题自己思考如何处理。想想我们的老师家长, 往往顾忌太多, 或怕生气劳神, 或怕出现安全问题, 而让学生固守校园和家园, 不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 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指导其观察, 我们的学生又怎会深入思考呢?一说作文, 老师学生都犯头痛, 作文教学, 仿佛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癌症。试想, 学生不会观察,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新发现, 又怎么会有话可说可写呢?

所以, 我想, 老师首先要打破思维的遗传性, 更新观念, 从培养应试型人才转变到阅读型、观察型、思考型人才的轨道上来。当孩子学会了思考, 他的人生便会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中心小学)

篇16: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其中我最爱的一篇是《为何吃豆腐最佳配点海带》。书上说:豆腐和其余大豆成品,确是养分充实,价钱廉价,是填补优良卵白质、卵磷脂、亚油酸、维生素B1、维生素E、钙、铁的卓越食品。豆腐中还含有多种皂角苷,能阻挡过氧化脂质的孕育,统制脂肪汲取,催促脂肪散乱;但皂角苷又可催促碘的渗出,―简单惹起碘―缺少。所以―常常吃豆腐者,应当适应增加碘的摄取,一般来讲,只要坚持吃碘盐就能够了。自然,海带含碘充实,将豆腐配上海带一块吃,也是非常公道的。

看了《十万个为何》,不但帮我们广阔了视线,延长了学问,还大地面帮我们提升了学习意思。它让我们了解了:惟有有意去观看、去议论,才能找到真实的谜底,正所谓“到处留意皆知识”。

上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