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2024-08-06

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共9篇)

篇1: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幼儿是在环境中学习,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环境的作用,我国现代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大家都知道,儿童爱模仿。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毫无疑义,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

一、环境创设的标准以幼儿为主

许多幼儿园也重视环境的创设和教育作用,经常开展环境创设的考核活动,活动中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一双双灵巧的手制作出了美丽精细的环境陈设。开学之初某幼儿园的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环境,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孩子们在生活老师的看护下有的在看图书、有的坐在小椅子上东张西望、还有的跑到了老师身边看老师做东西。宁宁看着老师手中的美人鱼说:“我觉得美人鱼戴上金色的头发更好看。”老师头也不抬地说:“你懂什么?黑色的头发配上五颜六色的鱼鳞才好看。”听了这话宁宁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老师开始往美人鱼身上贴鱼鳞了,那是一些涂了五颜六色的贝壳,宁宁看了很喜欢,想去摸摸贝壳,伸出的小手还没碰到贝壳就被老师拦了回去:“哎,这可不能碰,颜色碰掉了就不好看了”。说完这话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其他孩子说:“这些美人鱼贴到墙上以后大家能不能用手去摸?”孩子们听懂了老师反问句里的否定意义,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听到回答,老师满意地笑了。宁宁失望地看了看老师,掉头走开了。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制作,美轮美奂的美人鱼诞生了,因为害怕孩子们触摸破坏美人鱼的美丽,老师们决定把美人鱼贴在墙的上方—孩子们碰不到的地方,这样美人鱼就可以长时间保持美丽了。刚开始的几天孩子们还挺新鲜,经常抬起头看墙上方的美人鱼,可是没过几天,可能是因为仰着脖子看东西太累了,很少有孩子再去看美人鱼了,大家都忽视了美人鱼的存在。老师觉得很委屈:现在的孩子真难伺候,费这么大劲做出这么美丽的东西,居然没人欣赏。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出:老师们因为忙于布置环境,将幼儿的活动放于次要位置。环境创设的过程及标准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成人化倾向,环境布置的标准由教师制定。当幼儿就美人鱼的头发提出异议时,老师想都没想就给否决了,这无疑让孩子感到很沮丧。幼儿的创造力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幼儿的参与热情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采取了“一言堂”的形式,什么事教师说了算,儿童只是一个被动的观赏者、旁观者。幼儿不但不可以随意玩耍触摸环境陈设,而且还要远离美丽的环境陈设。那么试问,这些美丽的适合于成人眼光的环境对儿童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幼儿每天到园看上几眼,记住这些美丽的东西是××老师做的,××老师的手有多巧?显然这些不是我们创设环境的初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艺术教育中要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幼儿园环境是属于孩子们的,因此在环境创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不妨蹲下身子听听幼儿的喜好,不要越俎代庖,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和兴趣来决定幼儿的欣赏范围,从而于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创作激情和能力。只有让幼儿发挥环境创设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幼儿从环境中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再美的环境陈设也只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摆设,幼儿从中得不到任何的乐趣和学习经验。那么如何定位以儿童为主体的环境创设呢?从幼儿的生理和学习特点来看,幼儿喜欢新奇的、变化的东西,因而环境创设要富于变化和新意;从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的创作激情创设出符合幼儿兴趣的环境;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注意听取幼儿的想法,切忌实行“格式化”“一言堂”,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意志、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付诸于实际作品中。另外还有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幼儿的身高局限了他们的视域,因而环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视线。上面案例中教师把美人鱼贴到高处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高处不胜寒”,再美的环境陈设如果不被幼儿欣赏分享,那只能算是一堆废物。综上所述,教师在酝酿环境创设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把幼儿看成环境的主人,那么我们的环境创设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二、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

今年上半年我班准备创设和春天有关的主题墙,主题的活动内容有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手工、绘画等。创设环境前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活动,讨论中幼儿得知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创作主题墙,现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主题墙上应该布置些什么东西?怎么布置?讨论中幼儿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的想法和建议。教师一一给予了肯定,尽管其中有些想法建议不太合理,但我们没有加以否定,因为那样做的话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创作积极性,我们决定在实际操作中让幼儿自己认识问题,从而加深印象。首先根据大家的建议把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的内容搬到主题墙上,孩子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的用彩笔画起了小雨点,有的用橡皮泥捏起了小雨点,还有的用剪刀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小雨点。手工折花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经过他们的创作和发挥,牵牛花有了各种颜色和形状,就连篱笆墙也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了墙上,转眼间一面色彩斑斓的主题墙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孩子们满足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我又询问孩子们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贴到春天的主题墙上,孩子们有的用皱纹纸做了一朵桃花贴到墙上,有的用纸折了一只小鸟送到主题墙上的大树上,还有的在主题墙上画了几只小蝌蚪、几只蝴蝶、几只蜜蜂„„就这样一面主题墙被大家布置得满满的。

一面主题墙如果单靠老师一个人来实施,不但工作量大,时间消耗长,而且因为老师忙于布置主题墙,不会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孩子们能做的就是盲目等待与观望,从而形成了幼儿活动时间的隐形浪费。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环境创设,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显然聪明的老师都知道选择哪种做法。通过师幼合作、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而且是在进行实际的学习和操作,这样环境创设就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幼儿的学习机会和锻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幼儿得到某些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环境,推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这样是不是就挖掘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呢?其实不然,我们要把静止不动的环境陈设变成幼儿的学习伙伴,形成环境和幼儿间的互动,这才完全挖掘了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园互动活动中,几个巧手妈妈编织了一些小毛衣、毛裤、帽子、鞋子„„,老师把这些编织物挂在了活动室显眼的地方。按照预定的活动目标,老师猜想幼儿看到这些东西,肯定会猜测是不是自己的妈妈编织的,从而引出交流讨论:我的妈妈手真巧,我的妈妈真能干,激发对妈妈的崇拜、热爱之情。可是一整天下来,只有几个孩子跑过来看看,并没有更多的孩子对妈妈们的作品感兴趣,更别谈提问、交流了。这个案例中,教师在环境创设前没有和幼儿有任何的沟通交流,在环境创设后没有给予幼儿任何的指导和提醒,致使环境成为一种摆设,没有达到预设的环境教育目标。如果老师在活动前就和幼儿进行谈话,让幼儿知道老师请他们的妈妈编织衣物,并且还要把这些衣物展示在活动室内。通过谈话,幼儿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期待感,这种期待感会一直延续到环境的完成,随之而来的新鲜和好奇会引导幼儿进行下一个由环境而引发的交流讨论活动。由此我们看出,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2.环境陈设要有利于引导幼儿活动

(1)不要让环境陈设成为幼儿活动的绊脚石

环境创设决不仅仅是幼儿和教师兴致所至的摆放和罗列,它需要教师有运筹帷幄的思考和统揽全局的能力。环境布置能不能让幼儿深入而又有序地进行活动,幼儿能不能在活动中放开手脚、不受环境陈设的限制,这些问题在环境创设前教师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尽量不要在幼儿和环境进行互动时才发现问题给予补救,从而影响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效果。例如老师在布置区角游戏“动物天地”环境时,在“动物天地”门口贴上了四双小脚印,这就意味着只能有四个小朋友进入到“动物天地”里面游戏。当四双小脚印上放满了四双小鞋子以后,轩轩也想进去玩,可是他知道自己的鞋子没地方放了,所以轩轩只好在“动物天地”门口观望、徘徊,始终没有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设计小脚印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游戏环境的趣味性,她可能没有考虑到小脚印会成为限制幼儿活动的“罪魁祸首”。幼儿进行游戏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是老师通过的语言告知幼儿的,还有的则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布置中。这样就要求老师在环境创设前就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幼儿游戏时出现的各种和环境陈设有关的矛盾和冲突,环境陈设力求做到既美观又合理,既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引发幼儿投入地进行游戏活动。只有这样,环境创设才能在幼儿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还是那句话,环境创设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真实需求展开,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2)环境创设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游戏环境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时间阶段陈设出来,比如在陈设区角游戏环境时,如果把比较热闹的角色游戏“美食天地”和比较安静的益智游戏陈设在一起,势必会造成游戏间幼儿的相互影响。益智区的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益智活动,在“美食”的诱惑下,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益智游戏,加入“美食天地”的游戏活动,这样又会打破“美食天地”的人数规则,从而影响“美食天地”的游戏效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老师在环境创设之初考虑到这点,将热闹的“美食天地”和同样热闹的“美美发廊”陈设在一起,那么游戏中不但不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还能促进这两个游戏间的互动,“美食天地”的孩子在品尝过美食以后,可以到“美美发廊”做个漂亮的发型。同样“美美发廊”的幼儿也可以在做完发型以后到“美食天地”品尝美食。不但如此,诸如此类的游戏环境都可以陈设在一起,这样就会促进游戏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游戏环境空间上的合理陈设可以提高游戏的教育作用。

有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幼儿对她们辛苦创设出来的游戏环境不感兴趣,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环境陈设不够美观,不能吸引幼儿的眼球;还有的是因为游戏项目本身就不能吸引幼儿; 但是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游戏环境陈设在时间上的一成不变,教师没有随着时间阶段的变化而更换各种游戏环境。例如游戏“玩具超市”连续陈列了一周,孩子们连续玩了一周,等到第二周老师再将“玩具超市”陈列出来,你说孩子们还会对它感兴趣吗?就象每天都吃同样的菜,胃口都没了,当然就不愿意再吃了。如果我们把各种游戏罗列出来,统筹规划、制定出一个计划,每天都能布置出不同的游戏环境,将各种类型的游戏全面而又不雷同地穿插于每一周的每一天,不断更换花样,不断给孩子以新鲜感,那么孩子的活动兴趣又怎么会消失呢?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但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灵活机动地从空间和时间上加以考虑,力求环境创设更加有利于引导幼儿的活动,更加有利于促进幼儿和环境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我们预想的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如果说幼儿教育是一扇大门,那么环境创设就是一把重要的钥匙,我们只有把幼儿当成幼儿教育的真正主人,才能用环境创设这把钥匙去开启幼儿教育的新天地,收获意想不到的奇葩!

篇2: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提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而在学习纲要之前,我们的教育活动并没有做到形式多样,去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现在回想起,会有种不称职的感觉。我们班级有一名小女孩,名叫丁雯婧,性格很内向,入园三个多月了,在班级几乎不怎么说话。询问家长后,才知,宝宝在家的性格很活跃,并不像幼儿园这样,这时便对她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组织了幼儿最喜欢玩的呼啦圈,孩子们都很有秩序的排着队去玩,可丁雯婧小朋友却呆站着一旁。我轻声走过去,询问道:“丁文婧,你为什么不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呢?”她看着我,没有任何的表情。我轻轻的拉过她,又询问了一次:“你喜欢玩这些呼啦圈吗?”我以为她会依旧不说话,却出乎意料的听到她说道:“这个,上次玩过了,我不喜欢玩了。”听到这些,我顿时傻眼了,这个几乎平时不说话的小女生,一开口却让我失措,不知该如何往下接。活动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一下:原以为这样彩色的呼啦圈,会让小班的孩子特别的喜欢,殊不知,任何一样事物,都有它的新鲜感与难易度,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如果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充分的考虑幼儿,注重活动的趣味性,那么就不会出现我与孩子对话的那一幕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将呼啦圈与其他的晨间材料相结合,让彩色的呼啦圈在红色的木板上滚动起来,幼儿瞬间就觉得很新奇,在说明游戏的规则与玩法后,就请幼儿示范,孩子们玩的可开心了,站在一旁的我,偷偷的向丁雯婧的方向瞄了一眼,竟发现她也玩的不亦乐乎,嘴角还不时的露出了微笑,这样的结果是我未预料到的。

由此说明,任何一节教育活动,教师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然后再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去进行设计与创新。

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而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弯下身段、平视孩子,以孩子的语言去学会倾听,去学会了解,去学会走进,去学会感悟,让我们真正地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工作,有时会因为缺乏耐心,而未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很“特别的孩子”,他的名字叫胡泽宇,入园的三个多月,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哭,只要一起床背上书包,哭声就开始了。因为是小班,在入园前,我已经做好了孩子哭声一片的准备,但没想到时至今日,依旧如此,渐渐的我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

记得一次区角活动,孩子们都在拿区角牌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幼儿在玩鸡蛋宝宝找朋友、有的幼儿在玩喜洋洋吃饭、而有的幼儿在玩桌面玩具,整个班级的秩序都很仅仅有条。可刚没一会儿,不远处就传来了哭声,条件反射的我,立即向胡泽宇小朋友的座位望去,果不其然,他又开始“特别”了。我轻轻的走过去,俯视着问道:“胡泽宇,你怎么又哭了,为什么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不问还好,这一问,哭声就更大了,班级其他幼儿也跟着起哄了,一下安静的班级,瞬间开始嘈杂了起来,心里莫名的火气一触即发。为了让他的哭声能停止,我再一次的说道:“不许哭了,在哭晚上就不要回家了。”我以为会有预想的效果,却不曾想,哭声再一次提升了一个分贝,整个班级顿时变成了一个“交响乐团”,哭声笑声一片,心里的火气也一下窜到了头顶,气冲冲的把他拉到一旁,抱在了怀里,拍了拍背,咦,哭声竟然小了许多,我很惊奇,小声问道:“你喜欢玩这些游戏吗?”“喜欢”他也小声说道。“那你为什么哭呀?”“我想玩那个”。看着他泪汪汪的大眼睛,心里突然扑哧笑出了声,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接着我又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潘晨昊与臧嘉睿小朋友正在玩喜洋洋吃饭的游戏,顿时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在设计区角牌时,生活区的喜洋洋吃饭游戏,是为了让小班孩子在游戏中,以竞赛的方式比比谁吃的多,以此来达到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在进餐时的速度与多少,所以只设计了两张区角牌袋,而这个游戏已经被幼儿选走了,所以胡泽宇小朋友就没有玩到,不善言表的他只能一个人哭了起来。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的只看眼前美好的,而忽略了那些即将成为更美好的人或事。如果在区角游戏开始时,我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合理的去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相信班级的孩子都可以成长的更优秀。事后,我与胡泽宇小朋友一起,以商量的口吻去与潘晨昊和藏嘉睿小朋友交谈,问他们什么时候玩好,我们排队也想玩这个游戏,他们也很大方的说道,“胡泽宇,给你玩吧”,这时的胡泽宇小朋友脸上才出现了笑容。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在我心里,却有了很深的感触:胡泽宇小朋友的哭声为什么从大到小,这与教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我以一个成人的姿态去俯视他,呵斥他,无形中也就与孩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聪明的教师就应该与孩子平视,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安全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去倾听幼儿,学会细心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并适当的给予指导,既不让孩子感到我们在干涉,又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相信在《纲要》的学习与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活动会开展的越来越好,让每位幼儿都能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

单位:向山镇中心幼儿园 姓名:朱丽丽 年龄:25岁

篇3:让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

一、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吸引幼儿自主、愉快、自由地参与,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适宜的环境。环境的创设应让幼儿共同参与,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在环境创设过程中,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制作,教师稍加引导便可。收集一些废旧材料, 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体验自主设计和制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开展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时,我让幼儿设计每一个区角,布置主题墙,幼儿制作了桃树、迎春花,还从家中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挂在活动室的上空,自然角里种子在发芽,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幼儿一走进活动室,春天的气息便围绕在他们身边。在表演区,幼儿用绿色皱纹纸做成小草头饰,用粉红色皱纹纸做桃花,表演春天里的故事。建构区,幼儿带来在公园游玩时拍下的照片贴在墙壁上,然后游戏时,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公园。幼儿最钟情于娃娃家,每次总有好多幼儿想玩娃娃家, 课间经常有幼儿挤在娃娃家里,在孩子眼中,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家,孩子们心中的家就体现在对娃娃家的布置上。

一个个区角布置好了以后,就该添置一些材料了。我为幼儿提供材料时,主要考虑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材料的投放与主题相结合,其次材料大多是半成品,深受幼儿欢迎,最重要的是材料丰富、难易适当。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通过游戏学习使用材料,不同材料有不同功能和特点。材料的投放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主题刚开始时,材料较简单,随着主题深入,材料逐渐复杂,让幼儿慢慢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开展主题活动“小鸟,你好”时,我在益智区投放了一些常见鸟的图片,开始时,我只要求幼儿知道这些鸟的名字,认识它们。后来,要求让幼儿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及本领,并为鸟儿找到合适的工作。孩子们虽然每天都拿那几张图片,可每天要求逐渐提高,幼儿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并在玩中学到一些知识。

幼儿有喜新厌旧的行为,所以材料要不断变化、更新,以便创设的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吸引幼儿,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同时,要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太长和太短都会让幼儿失去兴趣,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的度。

二、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

幼儿开展游戏时, 教师处于怎样的地位是游戏的另一个关键所在。以往教育中,总以教师为主,教师要求幼儿怎么做,幼儿就怎么做,而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幼儿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应适时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幼儿游戏, 帮助幼儿成为发展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 而不能以成人的经验和认识塑造,改变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民主、亲切、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在游戏中,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幼儿,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孩子年龄小,但可塑性很强,易受暗示,只要一个眼神或简单的言语,他们就会明白该怎么做。参与幼儿的游戏,使幼儿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一起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例如,有一次,我看到娃娃家里东西乱丢,于是我去他们家做客,并说:“你们一定很忙,我来帮你们收拾屋子吧! ”孩子一听,马上说:“不用了,你是客人,我现在有空了,可以收拾了。”孩子很乐意地收拾屋子了。如果我换一种方式, 生气地说:“你们屋里怎么乱糟糟的,还不快收拾干净。”我想这样孩子虽然也会收拾,但心里一定不舒服。所以,教师在游戏中要慎言,不要给幼儿造成压力。教师不应该过多地支配、干涉,更不能教幼儿如何做或代替他们做,而应积极地合作和支持,鼓励和引导幼儿构思,协助幼儿思考和创作。

此外,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因孩子年幼,忽视幼儿需要,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幼儿。对于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以合作者身份帮助解决,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点滴进步,教师都应积极鼓励,使幼儿不断进步。

三、幼儿在游戏中的地位

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那么,幼儿就是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的主人。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多地保护牵制,使幼儿不能自主,从而不能成为真正主人。幼儿只是为了好玩而玩,他们注重的是体验过程,至于结果如何并不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指导。游戏的开始很重要,教师可根据幼儿上次游戏的优缺点,提出一定的要求,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对不同幼儿提不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仔细观察,提供的材料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主题,玩具、材料都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游戏情节、内容应该是幼儿经验的再现。例如,开展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时,几个调皮好动的男孩说:“我们想开一个玩具修理厂。”我说:“好啊,那你们怎么开? ”我为他们提供场地,接下来完全让孩子们自己活动。他们从家中带来一些坏了的玩具,我则为他们准备修理工具,看着他们一个个专注的神情,我都被他们吸引过来了,好多幼儿纷纷加入,虽然玩具没有修好,但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感到很满足。

起初,我为幼儿游戏制定了一些规则,慢慢地我发现幼儿并没有完全遵守。只有教师仔细观察游戏,才能根据幼儿需要制定规则,幼儿才乐意接受。观察的另一个目的是看看材料是否需要改进,游戏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只有明确幼儿在游戏中是真正的主人之后,才能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孩子们才会接受老师参与游戏,才会无拘无束地玩游戏。

篇4: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关键词:游戏;创设环境;地方特色;自主

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可以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游戏会给幼儿带来许多快乐,让他们自由发挥,无拘无束,让他们有宽敞的活动、想象空间,还学会人和人之间彼此相处。幼儿园活动如果剥夺了幼儿的游戏活动,则会窒息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将会造成他们发展的畸形。因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区域游戏活动,但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多数老师在指导游戏时,反客为主,剥夺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幼儿犹如傀儡,为了游戏而游戏,兴致荡然无存。

近几年,我园将“区域游戏的开展”作为园本教研的一个重点内容来开展,针对“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实践研究,老师们对游戏的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对

游戏的功能及指导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更加注重游戏环境的创设及材料的提供,注重整合班级特色和地方特色,老师们尽力放手,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

1.有限空间,无限利用

我们园的幼儿寝室和活动室是分开单独使用的,寝室除了提供幼儿午觉之外,便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乐园。教师们充分利用寝室的空间,创设了一些设施设备较多的区域活动,如“拖鞋超市”“娃娃家”等。小班的幼儿对娃娃家的游戏特感兴趣,教师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在幼儿游戏时间,把寝室的床重叠摆放,腾出足够的空间,同时开辟了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孩子们游戏的欲望;中班的孩子喜欢表演“星光大道”的舞台节目,这也是相对热闹的节目,因而选择钢琴旁边空间较大的部分,便于使用音响设备;大班则充分利用走廊,创设了“超市”“小吃一条街”等游戏区域,可不受室内活动环境的变化的影响,从早上来园玩起,一直保留着,午饭后及下午的活动时间幼儿可以继续玩,直至放学前,再全部整理好,玩具放回原处。

2.空间安排,井然有序

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套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活动起来,但又互不干扰。我们充分利用可移动的玩具柜、幼儿桌椅、硬纸板等作为间隔。如小二班的“娃娃家”和“汽车城”相邻,其间用玩具柜做间隔,一面可以摆放“汽车城”的玩具,另一面则可以按“娃娃家”的要求进行装饰。设计巧妙,独具匠心。

为了使孩子便于辨认区域分界,我们许多班级利用CK板,吹塑纸及色彩斑斓的飘纱做上游戏区的标记,悬挂于空间,这样既美化了活动室的空间,又使孩子们一目了然,如中三班的“星光大道”,中一班的“理发店”等。

3.操作材料,丰富多样

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注意了层次性。如小班的孩子角色交往较少,常常是单独游戏,我们则为他们准备了大量的毛绒玩具和“娃娃家”的餐具。大班则增加了各种家用电器和卫生设施(扫帚、拖把)等。

中班的“超市”只提供各种物品,顾客只限于买和用等。大班的“超市”则有了收银台、各种对应的价格和价格目录表,幼儿使用标有数字的“货币”按商品标注的价格购买物品。幼儿角色交往相应地增加了,情节也较为丰富了,幼儿操作的兴趣更浓了。

二、在游戏中彰显本地特色,提升幼儿生活经验

1.结合乡土文化,开辟特色区域

我们兴化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景色优美的鱼米之乡,各

种小吃琳琅满目。我们中班的“小吃一条街”,正是家乡特色的展现。游戏区域中,老师和孩子们利用海绵纸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栩栩如生的食品,各种小吃应有尽有:煮干丝、蒸饺、小笼包子、串串香、戴南杂菜等。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不断地升华游戏。如“串串香”店前,人迹稀少时,“老板”便会大声吆喝:“好吃的串串香啊,买一串送一串啊!快来买啊!”买一赠一的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响应,片刻间,“串串香”店前便被围得水泄不通。在此类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招呼客人,并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戴南也是全国闻名的“不锈钢之乡”,在多年的经营生产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我们在“娃娃家”“小厨房”等区域游戏中投入了大量的不锈钢制作的餐具,供幼儿游戏时使用。在“不锈钢一条街”张贴了广告画、系列不锈钢产品介绍,让幼儿充分了解我们家乡的产品。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动手,利用不锈钢垫片及边角料制作了一幅幅风格别具一格的不锈钢粘贴画。就这样,我们带着孩子们慢慢地走进本土企业文化,让孩子们在本土企业文化的沃土上成长。

2.引进民间游戏,充实区域游戏

民间游戏可以说是各地区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种类也丰富多样。我们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了多种民间游戏活动。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的,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花绳”“转拉线陀螺”“抓包”“手指游戏”“滚铁环”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在大班的“小舞台”中,我们增进了民间的“舞龙”这一节目,教师们用彩纸、雪碧瓶子和竹竿等做成一条可以随意舞动的长“龙”,孩子们几人一组,建立一支舞龙队,为大家巡回演出,备受欢迎。小演员们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在这一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3.利用传统节日,丰富区域游戏

中国的民族文化古老而悠久,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折射出优良的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在元宵节,我们组织大班的孩子制作花灯,悬挂于观赏区,组织孩子们猜灯谜。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元宵,投放到“小吃一条街”,全园幼儿共同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劳动的愉悦。在端午节,通过诠释节日的起源,让孩子了解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学包粽子、品尝粽香的过程中,打造孩子高尚的人格雏形。

三、真实记录游戏场景,进一步深化游戏

以往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不断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为幼儿解决各种纠纷,根本无暇去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摸索出一套经验。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并不参与幼儿的游戏,而是不失时机地利用手机、照相机等等,拍下幼儿游戏的过程,在评价中再现游戏场景,让孩子们通过真实的景象再一起分享交流。如大班“小超市”游戏中,老师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超市的两名收银员均不在岗,一名幼儿去买“串串香”,另一名幼儿去“美发店”理发。结果“超市”门口,顾客手握纸币,排起了长龙队伍,等待买单,影响了游戏的进展。老师播放这一视频后,然后请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收银员该怎么做?大家议论纷纷,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才不会出现混乱现象。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就像爸爸妈妈上班必须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一样。这一交谈,提升总结了游戏经验,为其他幼儿的游戏开展提供了范样。我们还设计了幼儿游戏的记录表,教师记下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并对此进行分析,改进游戏方案,以促进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

在游戏探讨活动中,老师们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到现在的滔滔不绝;孩子们从最初的角色分工,到现在的自主相互协商合作,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园区域游戏发展成长的见证。我们全体老师和孩子们将继续开拓游戏之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篇5: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作者:王桂忠 | 人气:1919 | 时间:2013-01-14 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作者简介:王桂忠、教龄:17年、职务:教师、职称:小教一级、单位:兴化市机关幼儿园

内容摘要:环境是幼儿进行生活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作用,环境创设的标准以幼儿为主,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创设环境。教师要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切勿让幼儿成为被动的观望者、欣赏者。不但如此,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还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切勿让环境陈设成为幼儿活动的绊脚石,要充分考虑环境创设中空间和时间因素对幼儿活动兴趣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创设 幼儿 主体 游戏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幼儿是在环境中学习,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环境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大家都知道,儿童爱模仿。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毫无疑义,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1〕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运用“环境”这把钥匙更好地去开启幼儿教育这扇大门呢?笔者认为,摈弃其他一切不谈,最重要的是要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一、环境创设的标准以幼儿为主

许多幼儿园也重视环境的创设和教育作用,经常开展环境创设的考核活动,活动中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一双双灵巧的手制作出了美丽精细的环境陈设。开学之初某幼儿园的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环境,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孩子们在生活老师的看护下有的在看图书、有的坐在小椅子上东张西望、还有的跑到了老师身边看老师做东西。宁宁看着老师手中的美人鱼说:“我觉得美人鱼戴上金色的头发更好看。”老师头也不抬地说:“你懂什么?黑色的头发配上五颜六色的鱼鳞才好看。”听了这话宁宁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老师开始往美人鱼身上贴鱼鳞了,那是一些涂了五颜六色的贝壳,宁宁看了很喜欢,想去摸摸贝壳,伸出的小手还没碰到贝壳就被老师拦了回去:“哎,这可不能碰,颜色碰掉了就不好看了”。说完这话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其他孩子说:“这些美人鱼贴到墙上以后大家能不能用手去摸?”孩子们听懂了老师反问句里的否定意义,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听到回答,老师满意地笑了。宁宁失望地看了看老师,掉头走开了。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制作,美轮美奂的美人鱼诞生了,因为害怕孩子们触摸破坏美人鱼的美丽,老师们决定把美人鱼贴在墙的上方—孩子们碰不到的地方,这样美人鱼就可以长时间保持美丽了。刚开始的几天孩子们还挺新鲜,经常抬起头看墙上方的美人鱼,可是没过几天,可能是因为仰着脖子看东西太累了,很少有孩子再去看美人鱼了,大家都忽视了美人鱼的存在。老师觉得很委屈:现在的孩子真难伺候,费这么大劲做出这么美丽的东西,居然没人欣赏。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出:老师们因为忙于布置环境,将幼儿的活动放于次要位置。环境创设的过程及标准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成人化倾向,环境布置的标准由教师制定。当幼儿就美人鱼的头发提出异议时,老师想都没想就给否决了,这无疑让孩子感到很沮丧。幼儿的创造力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幼儿的参与热情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采取了“一言堂”的形式,什么事教师说了算,儿童只是一个被动的观赏者、旁观者。幼儿不但不可以随意玩耍触摸环境陈设,而且还要远离美丽的环境陈设。那么试问,这些美丽的适合于成人眼光的环境对儿童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幼儿每天到园看上几眼,记住这些美丽的东西是××老师做的,××老师的手有多巧?显然这些不是我们创设环境的初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艺术教育中要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幼儿园环境是属于孩子们的,因此在环境创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不妨蹲下身子听听幼儿的喜好,不要越俎代庖,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和兴趣来决定幼儿的欣赏范围,从而于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创作激情和能力。只有让幼儿发挥环境创设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幼儿从环境中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再美的环境陈设也只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摆设,幼儿从中得不到任何的乐趣和学习经验。那么如何定位以儿童为主体的环境创设呢?从幼儿的生理和学习特点来看,幼儿喜欢新奇的、变化的东西,因而环境创设要富于变化和新意;从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的创作激情创设出符合幼儿兴趣的环境;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注意听取幼儿的想法,切忌实行“格式化”“一言堂”,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意志、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付诸于实际作品中。另外还有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幼儿的身高局限了他们的视域,因而环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视线。上面案例中教师把美人鱼贴到高处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高处不胜寒”,再美的环境陈设如果不被幼儿欣赏分享,那只能算是一堆废物。综上所述,教师在酝酿环境创设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把幼儿看成环境的主人,那么我们的环境创设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二、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在许多环境创设中教师是独裁者,幼儿只是一旁的观望者和欣赏者。教师拒绝幼儿的参与热情,试想如果幼儿的参与和创作热情经常被扼杀,那么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死气沉沉、毫无主见、动手动脑能力的逐渐丧失……不是危言耸听,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孩子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呢?陈鹤琴先生指出“室内布置应以儿童成绩为主,儿童画的图画,剪的剪贴,做的纸工、泥工、木工和其他手工,都应该陈列出来,这样可以鼓励儿童”。〔2〕“陈列出来作业,不一定是一班中最好的,应该将儿童成绩分别布置出来,使儿童可以得到自我比赛的机会。”〔3〕在陈鹤琴看来,用儿童的成绩来布置环境,不仅丰富了环境内容,还可以激励儿童相互学习和竞争。

今年上半年我班准备创设和春天有关的主题墙,主题的活动内容有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手工、绘画等。创设环境前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活动,讨论中幼儿得知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创作主题墙,现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主题墙上应该布置些什么东西?怎么布置?讨论中幼儿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的想法和建议。教师一一给予了肯定,尽管其中有些想法建议不太合理,但我们没有加以否定,因为那样做的话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创作积极性,我们决定在实际操作中让幼儿自己认识问题,从而加深印象。首先根据大家的建议把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的内容搬到主题墙上,孩子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的用彩笔画起了小雨点,有的用橡皮泥捏起了小雨点,还有的用剪刀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小雨点。手工折花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经过他们的创作和发挥,牵牛花有了各种颜色和形状,就连篱笆墙也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了墙上,转眼间一面色彩斑斓的主题墙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孩子们满足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我又询问孩子们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贴到春天的主题墙上,孩子们有的用皱纹纸做了一朵桃花贴到墙上,有的用纸折了一只小鸟送到主题墙上的大树上,还有的在主题墙上画了几只小蝌蚪、几只蝴蝶、几只蜜蜂……就这样一面主题墙被大家布置得满满的。

一面主题墙如果单靠老师一个人来实施,不但工作量大,时间消耗长,而且因为老师忙于布置主题墙,不会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孩子们能做的就是盲目等待与观望,从而形成了幼儿活动时间的隐形浪费。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环境创设,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显然聪明的老师都知道选择哪种做法。通过师幼合作、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而且是在进行实际的学习和操作,这样环境创设就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幼儿的学习机会和锻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幼儿得到某些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环境,推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这样是不是就挖掘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呢?其实不然,我们要把静止不动的环境陈设变成幼儿的学习伙伴,形成环境和幼儿间的互动,这才完全挖掘了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园互动活动中,几个巧手妈妈编织了一些小毛衣、毛裤、帽子、鞋子……,老师把这些编织物挂在了活动室显眼的地方。按照预定的活动目标,老师猜想幼儿看到这些东西,肯定会猜测是不是自己的妈妈编织的,从而引出交流讨论:我的妈妈手真巧,我的妈妈真能干,激发对妈妈的崇拜、热爱之情。可是一整天下来,只有几个孩子跑过来看看,并没有更多的孩子对妈妈们的作品感兴趣,更别谈提问、交流了。这个案例中,教师在环境创设前没有和幼儿有任何的沟通交流,在环境创设后没有给予幼儿任何的指导和提醒,致使环境成为一种摆设,没有达到预设的环境教育目标。如果老师在活动前就和幼儿进行谈话,让幼儿知道老师请他们的妈妈编织衣物,并且还要把这些衣物展示在活动室内。通过谈话,幼儿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期待感,这种期待感会一直延续到环境的完成,随之而来的新鲜和好奇会引导幼儿进行下一个由环境而引发的交流讨论活动。由此我们看出,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2.环境陈设要有利于引导幼儿活动

(1)不要让环境陈设成为幼儿活动的绊脚石 环境创设决不仅仅是幼儿和教师兴致所至的摆放和罗列,它需要教师有运筹帷幄的思考和统揽全局的能力。环境布置能不能让幼儿深入而又有序地进行活动,幼儿能不能在活动中放开手脚、不受环境陈设的限制,这些问题在环境创设前教师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尽量不要在幼儿和环境进行互动时才发现问题给予补救,从而影响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效果。例如老师在布置区角游戏“动物天地”环境时,在“动物天地”门口贴上了四双小脚印,这就意味着只能有四个小朋友进入到“动物天地”里面游戏。当四双小脚印上放满了四双小鞋子以后,轩轩也想进去玩,可是他知道自己的鞋子没地方放了,所以轩轩只好在“动物天地”门口观望、徘徊,始终没有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设计小脚印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游戏环境的趣味性,她可能没有考虑到小脚印会成为限制幼儿活动的“罪魁祸首”。幼儿进行游戏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是老师通过的语言告知幼儿的,还有的则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布置中。这样就要求老师在环境创设前就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幼儿游戏时出现的各种和环境陈设有关的矛盾和冲突,环境陈设力求做到既美观又合理,既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引发幼儿投入地进行游戏活动。只有这样,环境创设才能在幼儿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还是那句话,环境创设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真实需求展开,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2)环境创设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游戏环境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时间阶段陈设出来,比如在陈设区角游戏环境时,如果把比较热闹的角色游戏“美食天地”和比较安静的益智游戏陈设在一起,势必会造成游戏间幼儿的相互影响。益智区的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益智活动,在“美食”的诱惑下,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益智游戏,加入“美食天地”的游戏活动,这样又会打破“美食天地”的人数规则,从而影响“美食天地”的游戏效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老师在环境创设之初考虑到这点,将热闹的“美食天地”和同样热闹的“美美发廊”陈设在一起,那么游戏中不但不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还能促进这两个游戏间的互动,“美食天地”的孩子在品尝过美食以后,可以到“美美发廊”做个漂亮的发型。同样“美美发廊”的幼儿也可以在做完发型以后到“美食天地”品尝美食。不但如此,诸如此类的游戏环境都可以陈设在一起,这样就会促进游戏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游戏环境空间上的合理陈设可以提高游戏的教育作用。

有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幼儿对她们辛苦创设出来的游戏环境不感兴趣,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环境陈设不够美观,不能吸引幼儿的眼球;还有的是因为游戏项目本身就不能吸引幼儿;但是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游戏环境陈设在时间上的一成不变,教师没有随着时间阶段的变化而更换各种游戏环境。例如游戏“玩具超市”连续陈列了一周,孩子们连续玩了一周,等到第二周老师再将“玩具超市”陈列出来,你说孩子们还会对它感兴趣吗?就象每天都吃同样的菜,胃口都没了,当然就不愿意再吃了。如果我们把各种游戏罗列出来,统筹规划、制定出一个计划,每天都能布置出不同的游戏环境,将各种类型的游戏全面而又不雷同地穿插于每一周的每一天,不断更换花样,不断给孩子以新鲜感,那么孩子的活动兴趣又怎么会消失呢?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但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灵活机动地从空间和时间上加以考虑,力求环境创设更加有利于引导幼儿的活动,更加有利于促进幼儿和环境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我们预想的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篇6: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出类型,拟定出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下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目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习惯,仍然不自觉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在根本上没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应该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注意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等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分组,这正是我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一种体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搜集、加工、整理材料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地位最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虽然是在课下进行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正如有的老师在课后点评时所说:“这节课真正的价值在课外。”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间有效的沟通。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仍然继续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各小组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都是由学生自己做主持,自己进行讲解。在整个汇报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能高效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都得到了培养和熏陶。

二、在师生交流中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知识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每一课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生活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课文中的链接,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从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篇7: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论文

“目标导学,自主有效”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教为学服务和师为生服务的新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新课标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因此,在“目标导学,自主有效”的教学模式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法与学生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去探索并积极实践。

一、明确学习目标有效实施导学

“目标导学”的核心是以“学习目标”为中心,教师要为围绕目标而教,学生要带着目标去学。首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其次就是要求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认真制定学习目标,并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围绕目标而教,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真正主人,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以教师为主导,探索教法改革

实施之法,贵在启导。“目标导学”的关键之一是“导”。“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控制上。教师要把握教学的目标、内容,并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作用表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是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善于“诱导”,变“厌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以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师只有启导得法、到位,才能体现出教为学的宗旨。

三、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法指导

在“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中,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改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从根本上把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才能自觉地担负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有成效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当特定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时候,这种教学情境的进行过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饱含趣味性的,正是这些创造性、趣味性的因素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具有开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可以通过教师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等来实现。

例如,在刚学完六年级上册的前几个单元时,我曾尝试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和话题,并事先找几位同学一齐排练,然后展现给学生们一幕生动的英语短剧。而后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模仿教师的编、导、演进行创作。通过这种表演课的实践,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如怎样自我介绍、如何与陌生人相识并成为朋友等一系列的交际活动,而且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也大大提高了。 四、构建有效课堂,尝试艺术教学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要想使学生有进步、有发展,真正做到乐学、活学、会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课堂节奏、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都要有精心的准备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艺术。

备课艺术化是上好一堂英语课的前提。教师要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掌握该课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体结构,并进行优化组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还应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思想状况及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利于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双边活动。

课堂艺术化是上好一堂英语课的关键。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而适时地使用体态语言,不但能活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帮助学生加速理解所学内容。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3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一单元时,我和同学们使用了游泳、跳舞、吹拉弹唱等大量的模仿动作和体态语言,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激情饱满的情绪中完成了情态动词的教学任务。

教师的语言也应讲求艺术性。如纯正优美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生动的语趣等,既能在课堂上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很多同学往往是先喜欢任课老师,进而喜欢该任课老师的课。教师可充分利用自身魅力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和注意力,把他们带入学习轨道。

教师还应兼顾提问操练的艺术性、情境设计的艺术性等,充分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与舞台让给学生,使知和情统一起来,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所学的语言知识更容易得以巩固。

篇8: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要肯付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是说教师什么也不干,让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这样的教学,教师的工作量会很大,付出会更多。一要精心备课,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备练习、备板书等,做到胸有成竹。二要巧妙构思,精心布局,能够预见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突发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前进并最终实现课堂目标。三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查找失误和欠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做得更好。

其次,要能放手。放手并不等于教师撒手,而是需要教师更多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需要教师深刻领会课标、把握教材,做到学生自己能看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等方法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教师通过讲解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领会、去探索、去交流、去表达、去创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强大的内驱力、自发性,也才能真正地学有所获。教师不讲并不是完全不讲,而是要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讲易考点,这样就会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同时,教师的讲解要有表情、有热情、有激情,要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轻松、快乐、和谐的课堂。

再次,还要相信学生。在课堂上,我们要相信学生个个都是最棒的!我们的课堂就缺少这样的空间,教师统率课堂,一讲到底,学生齐步走,无论你能否跟上,反正我在前面领着,没有了学生的参与,成了教师的表演,有的教师甚至练习也要边讲边做,不相信学生,恐怕学生出错,不让学生思考,快的脱口而出,慢的随声附和,缺少思考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学生回答的精彩,也就不能暴露学生的思维弱点,教师更不能对症下药。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要放开些、再放开些,给学生一点时间、一点空间,相信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得很好,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有活力、有生机、有创新的高效课堂。

篇9: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一、带领幼儿亲近自然,接受活教育

班级活动《落叶》,本次活动之前,我让幼儿去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落叶,然后课堂上利用课件向幼儿展示美丽的落叶。幼儿在生活中亲身感受了落叶的五彩缤纷。因此请幼儿描述落叶的美丽时,幼儿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落叶像一只只飞舞的彩蝶,有的说落叶像一把把漂亮的扇子,有的说落叶像小姑娘翘起的小辫子,还有的说落叶像小金鱼的尾巴。这些都是幼儿已有的生活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同时为本文后面小动物们把落叶当做各种有趣的东西做了铺垫。在一次认识超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想幼儿接触超市是最多的,心想不需要创设大情境,讲解过后让他们玩超市游戏,结果一大半孩子弄不清先后顺序,概念模糊。我立刻醒悟到孩子的思维毕竟具体形象,对单一的讲解不感兴趣也无法理解。我于是和幼儿园附近一超市联系并取得家长支持,趁人少时带幼儿分组去参观超市,并买一些小物品,当时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不仅清楚购物的程序,还学会了礼貌与人交往。回教室后,我再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大超市,让孩子尽情地“购物”。哎呀,孩子个个投入而且井井有条,营业员和顾客之间彬彬有礼。利用活社会进行教学比课堂上的讲解强得多。

二、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幼儿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抽象而又枯燥,但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融入其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家家”是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玩具的色彩和形状感到好奇,对物品的摆弄与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在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中理解“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能力。在分类活动中还可以给小动物分食,逐步增加分类难度,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又如,在学习“按数出场”时,我们可以采用“种小树”的游戏形式,给每个幼儿一捆游戏棒和一块“种植地”,要求幼儿按所给数字在园内种上相应的“小树”,比比谁种的又快又好。再次游戏时,让幼儿交换“种植地”进行操作。这种游戏化的情境活动不仅有效地让幼儿练习了“按数取物”,还让幼儿复习认读了1~10的数字。

三、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有效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活动是大量的、分散的、个别的,是在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无拘无束,随时随地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讲述、谈话,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可使他们在不自觉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中班幼儿学习“一边……一边……”词组有些困难,尽管故事中有实例但孩子怎么也不理解,在造句时没有几个会说的,大多数孩子词不达意。我在练早操时有意强调老师一边做早操一边喊口令。中午起床时老师又有意地和孩子们说:老师一边帮你穿衣服一边和你说话。中午吃饭时老师又有意引导幼儿仔细听:小朋友们一边吃饭,一边讲话等等。下午组织幼儿造句时,大多数孩子都能准确说出句型,还能用动作演示呢。

四、创设故事情境

看图讲述是语言教学中的难点,往往由于图片不会动,没声音,形式较死板,难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而配合图意伴上合适的音乐进行教学,效果就大为不同,音乐的旋律使图片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栩栩如生,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注意的持久性,可帮助幼儿理解图意,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大班教材“大象救小兔”,配上一段跌宕起伏的音乐,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幼儿表现出焦急、快乐、害怕等不同情绪,孩子们都被图片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为小兔子的命运担忧,个人仿佛身临其境。教师在幼儿耳听音乐、眼观图片、精神极为集中之际,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图片,有条理地加以讲述,还改变了以往只是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顺序上进行讲述的旧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掌握了多种讲述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不只是会教你的幼儿,更要会善于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总之,幼儿园要进行有效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

上一篇:视频会议讲话下一篇:乡镇干部考核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