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2024-08-12

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共10篇)

篇1: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数字图书馆不仅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而且是来源极其丰富的网上资源库。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和合理、有效的组织,使之成为永久、有序的知识源泉。数字图书馆不仅要进行信息整流,而且还要进行知识增值服务。数字图书馆将构筑起信息与知识转换的社会大平台,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创造条件。

2.1 图书馆受到Internet巨大冲击

Internet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迅猛扩大,越来越加深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的行为和方式。目前,Internet上已拥有各种日报、杂志及时事快报、新书报道,世界上大多数主要的检索系统、数据库都已上网,并且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Internet信息服务商以其雄厚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优势,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开发信息产品,图书馆不再是信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产品受到巨大冲击。

2.2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增值服务

数字图书馆如何才能挽回以前的老用户,并吸引更多的新用户?这是图书馆转型的根本所在,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为此,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要比目前网上的信息服务更加独具一格,数字图书馆要向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的知识化方向转型发展。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优势将在什么地方?

知识增值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占领知识服务市场的优势所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应是可扩展的知识服务网络系统。

数字图书馆对于有高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高质量的加工,实现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的便捷的数字知识存取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说,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是Internet网络技术的巨大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人类知识需求速度的猛增。人类不仅需求更多的信息,而且需要更高质量的知识。数字图书馆将面向知识增值服务系统的转型发展。

2.3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交换和知识利用。大力促进和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换和利用的水平、规模和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1)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创新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信息经过加工和改造形成知识。知识是人脑创新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慧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永恒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核心。

知识一般可分为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提供概念和事实,描述系统状态、环境和条件,使人们知道是什么。过程性知识提供有关状态的变化、问题求解过程的操作、演算和动作的知识。

个性知识单元由最小的知识元素“知识元”组成,知识元的不同排列构成了不同知识单元之间的差异,知识元也是知识结构的最小元素,在知识结构中可以由知识元直接组成新的知识单元,这就是知识学习与知识创新的过程。

(2)知识创新的度量方法

在考虑知识创新度量问题时,我们应尽可能从知识单元与知识结构之间所表现的特征寻找描述度量的方法。就某一篇文献而言,它的知识包含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局部的,即是围绕该文本主题有关方面的判断、推理、结论等。另一个是全局的、总体的,即是相对该学科主题现状的知识增量。比如,一篇综述性文献,由于采用知识的提炼与合成技术,它本身的(局部的)知识容量增加了,建立了新的知识链关系,就有知识创新产生。

从知识度量角度讲,我们所研究的知识是事实性的、静态的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分类、属性、事物间关系等的科学事实或客观事实。具体到某一篇文献而言,知识是指关于其所研究对象(主题)的结构、关系、属性和取值等方面所做的概念、判断、推理,即有关该主题对象新有的结论。相对学科主题而言,它的知识则指的是新增加的那一部分,即知识创新的增量。知识是可学习的、可复制的,而智慧是不可复制的。目前对知识创新度量最简单的方法是对产生新的知识增量及其效应的判别和估价。这种估价的.结果表现为一种数量现象,实质上估价知识的增量隐含着对智慧的测度,因为实现知识创新的根源是智慧,但对智慧的度量目前则是太困难了。

(3)信息与知识的变换

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条规律说明:当把两门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学科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可能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当把两种似乎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联系起来,就可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某些进展或突破。不同学科的文献常有内在的联系,包含隐含的知识或信息,可以从中重组出全新的知识或信息,得出全新的推理或结论。

・隐含信息的关联

隐含信息的重组是知识的外化和外延。一些信息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在它身后却隐藏着另外一种很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延伸或潜在的信息单元、知识单元,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不易被人发现,一旦被开发出来,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却可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

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研究生院、信息中心的Swansan  D.R.等一直在从事认知科学和文献内容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信息重组和知识创新过程进行了不少研究。由于他们一直对文献的隐含信息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设计了一种新颖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检索软件(ARROWSMITH算法),能辨别出生物医学文献中两个词语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发现隐含信息的关联,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知识的消息通信

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结构都以信息的方式在文献中表现,把隐含在文献中的大量复杂知识元以消息通信的方式连接起来,提高隐含知识的明晰化程度,将是未来数字图书馆向知识创新努力的关键[4].

知识检索是在知识结构中获取知识的过程,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单元间接地获取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元直接获取知识;信息检索只能通过间接的知识单元信息获取文献。

知识链接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图书馆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关键技术。因此,采用知识链研究知识标引与检索是合理的,研究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结构之间的信息与知识的变换是可实现的。

从人工智能观点看,知识是对事实的合理推理的结果。知识的表达与处理可以有多种方法,且已有许多优秀成果,但最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知识元与知识单元和知识结构之间的继承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实现它们之间的消息通信。

・信息转换成知识

从标引“知识元”层面研究,揭示单篇文献的个体“知识元”信息与某领域共性“知识结构”的链接关系,从而找出信息与知识的转换的普遍规律[5],是提高用户通过检索系统直接获取有效知识而不是一大堆文献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信息服务只提供文献的信息或提供作为知识素材的文献,并没有揭示文献中的知识链。人们获取的只是文献数据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比如人们看到了题录摘要,从中未必可以看到知识。即使读完了一次文献,也许仍不能准确了解其中的知识所在。

数字图书馆中存在大量的文献信息库,文献信息库中的知识是非结构化的,知识元之间的关系是隐含的,需要一种能把文献中的知识元及其信息背景一起封装的技术,实现知识与访问该知识的信息成为独立的知识元,又要使得在检索需要的时候,独立知识元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它们所带的信息实现连接,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知识链概念。具体方法我们将另文介绍。其基本框架有:

(1)将标引的每一个工序合理安排;

(2)借助历史数据尽快完成知识增值标引;

(3)在系统中捆绑专家工具,以便快速抽取知识元,建立知识链关系;

(4)自动整理现有工序操作流程,并在知识库中总结工作吸取教训;

(5)自动形成标引的标准;

(6)校验后决定是否修改;

(7)将结论整理存入知识网格库;

(8)用户查询的经验及要求的加入等。

人们期望数字图书馆能提供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正在由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增值服务转型。数字图书馆将造就一门新的学科――知识管理工程。它将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管理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为骨干的新型学科。信息过滤,信息与知识转换,将对知识管理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的工作者将是信息整流和知识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如镜。开发知识资源发展知识产业服务知识经济。在“数字化信息资源与知识仓库标准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2 温有奎。计算机检索中的情报取样与滤波分析。情报学报,1993,12(1):61――68

3 林鸿飞,战学刚,姚天顺。基于概念的文本结构分析方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3)

4 赖伯年等。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社科基金

5 温有奎,徐国华。信息与知识变换。情报学报,2002,21(5):613――617

篇2: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摘 要 题】信息服务

1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整流

数字图书馆把传统图书馆的功能由信息的查询和图书资料的借阅扩展到知识服务的新阶段。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解决许多技术和社会问题,其中有两个最关键的技术是信息的整流和知识的创新。前者涉及数字图书馆的知识链建立问题,后者涉及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变换成知识的知识增值服务问题。

1.1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链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资料库,包括所有资料的数字化存储,在线网上资料、多媒体资料、电子出版物等。数字图书馆根据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将文本、图片等原件制作成不同数字形式。一般有纯图像形式,目录文本形式,正文图像形式,全文本形式和全文索引形式。但关键还是知识链的建立。

为实现知识链信息,数字图书馆将资源分成为元数据和对象数据。对象数据指数字化的文本、图像、声言、影像等,元数据则指那些描述和管理对象的数据。对象数据分布式地存放在各地的资源站点内,元数据则集中存放在数字图书馆中心的超大规模服务器上。用户查询时,中心调度系统通过元数据来调度各对象数据库以提供服务。

知识的控制单位长期停留在文献这一级上,而人对知识的需求一般不是以文献为单位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有专家指出,知识的控制单位将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一旦实现知识的控制单位由文献深化到“知识元”,大量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元”及相关信息间的链接将产生极大的知识增值,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从而也将推动知识资源业的重大发展[1].

一篇文献反映作者的科学研究成果,包含着作者的知识创新的过程。于是文本结构本身就隐含着对某学科问题的知识链。

假如我们把每篇文献的知识看成是人类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与知识结构就组成了个性知识与共性知识的知识系统。个性知识体现在知识的创新上,共性知识结构则表现在知识的完整性上。于是我们就建立了个性知识与共性知识的知识链。事实上,专利文献就明显地表现了个性知识单元与人类知识结构的知识创新链关系[2].

数字图书馆对文本的知识标引,既体现了标引者应用学科知识结构的背景知识的能力,同时又体现了标引者识别和提炼作者的知识创新点的判断和知识组织能力。因此,是一个知识链建立的知识增值过程。

1.2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

知识链的建立过程是知识发现和知识再组织的过程。知识发现的主要目标是采用有效的算法,从大量现有或历史数据集合中发现并找出最初未知、但最终可理解的有用知识,并用简明的方式显示出来。知识发现一般包含如下几个步骤:(1)理解相应的问题领域;(2)准备相关数据子集;(3)发现模式(数据挖掘);(4)所发现模式的后处理;(5)应用发现结果。

(1)文本知识结构分析技术

尽管与多媒体信息相比,文本信息显得比较普通,但文本仍然是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最主要媒体,因此对文本信息知识发现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本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文本表达主题概念的物理组织结构,由物理结构自动重组主题概念的逻辑结构,实现对文本知识的抽象化和具体化推理检索。

文献[3]把文本结构分成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物理结构={标题,段落,句子,词汇},它表示了文本的组成情况。可采用向量空间模型表示文本及文本各个部分,进行文本结构分析,其中主要是文本的层次分析,从而得到文本的逻辑结构。逻辑结构={主题,层次,段落,句子,主题词},它更着重于表示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的逻辑方式。

(2)知识链结构

文本的物理结构是文本的外表形式,逻辑结构体现了作者表达目的的逻辑顺序,而文本的知识链结构则是作者的目的和灵魂,知识链结构={问题,已有解的优缺点,新解的方案,性能评价,今后方向}.研究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文本的知识链,以创建新的知识链。

引文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文献链,表现了引用文献与被引用文献之间的多种关系。但它并不完全直接表现知识链关系。文献链是一种庞大的文献引用系统。知识链则是一种巨大的知识引用系统。若能完成这一巨大的系统,人类将可能进行更有效的知识学习。

1.3 信息整流的实现

知识链是文本知识结构的普遍特性,是人类学习、创新的纽带。信息整流与信息滤波不同。信息滤波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即过滤掉不相关的文档以及将相关文档列表分为新的文档和已经查阅过的文档,并按相似度大小排序,对已检索的相关文档,通知信息Agent不必返回全文文档,以减少通信费用。信息整流的目的在于建立数字图书馆的知识链库,提供知识链服务。

信息整流是建立知识链的过程。从全文提取出知识单元,形成独立的知识基础,构成知识单元库,把各种知识单元库进行链接,构成数字图书馆广泛的知识网络库。

知识网络库形成了学科横向交叉和学科纵向延伸的科学知识体系。描述了人类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知识网络结点。把人类知识学习和创新活动之间的距离大大的缩短。在知识网络库中,用户可以跨知识单元库学习所感兴趣的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单元库直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和办法。

知识单元库的实现是知识网络库建立的基础和关键。已有的信息置标语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的超级链接功能使Web技术从计算机世界走向社会、走向千家万户,实现Web与数据库的超级链接。HTML表现出Web显示数据的通用方法,而XML提供了一个直接处理Web数据的通用方法。HTML着重描述Web页面的显示格式,而XML着重描述Web页面的内容。XML是文档的各种数字表示方式,用XML表示的数字文档可以由计算机处理,也可以供人阅读。XML文档是一种纯文本文档,可以包含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信息,可以是百科全书,也可以是一封电子邮件,或一则天气预报、一张电子商务交易单等。如对〈商品〉的描述中,若在应用中的名称、质量、价格还不足以描述一个商品的特征时,还可通过其他模式增加新特征,只要加入的元素在它们各自名域的前后关系中是有效的。这就为知识单元的描述提供了工具,通过XML标记将文本标记成知识单元,继而将知识单元链接成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链。

与引文索引不同,在用XML实现知识单元的描述中,可以将被引文献中的知识单元采用指针的方式加以直接标记,于是实现了知识链接的作用。

篇3: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1.1 服务资源的评价与监督

服务资源是信息与知识服务的基础和主要条件,是保障服务质量与效果的客体因素。基于经济学观点,在信息和知识服务过程中,服务资源配置是指能使资源浪费最小化和使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各种服务资源投入要素的有机组合。信息与知识服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使其运用到产生最大服务效益的地方。

服务资源评价与监督的目的,就是对体现服务资源投入要素及组合效果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估与督促,以促进服务资源有效配置,实现机构的目标和价值。

1.2 服务能力的评价与监督

服务能力是信息与知识服务的前提和充要条件,是把握服务质量与效果的主体因素,决定着服务资源的利用。从个人角度来看,能力是保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服务能力评价与监督的目的,就是对体现服务能力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估与考察,以促进服务机构科学决策与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竞争力。

2 信息与知识服务评价的对象与范围

在信息与知识服务中,体现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的主要方面包括:服务资源配置、服务质量与水平、服务方式与手段、服务设施与支撑环境、服务效益。

2.1 服务资源配置的评价

从信息与知识服务的过程出发,衡量服务资源配置的主要指标包括资源分布的时空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合理性。时空性是指在时间上资源配置要体现其强时效性,在空间上要满足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多种要求。所以,服务资源配置的评价主要是评估服务工作所需的各项资源要素建设与配置能否满足目标任务需要,并达到评价指标的程度。

2.2 服务质量与水平的评价

服务质量与水平是一个主观范畴,同用户的感受有很大关系。由于每个用户的个人经历、职业环境和信息需求不同,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及感知也不同。根据克里斯蒂·格鲁诺斯 (Christian Grongroos) 的服务想到理论,用户可感知的服务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服务交易时用户(顾客)获得实际支出(收货)的技术(或产出)层面,另一方面是用户对如何得到这种服务关心的职能(或过程)层面。

2.3 服务方式与手段的评价

服务方式和手段其实就是服务的组织过程。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服务、特殊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远程信息传递)、宣传教育、知识服务(解答参考咨询、提供定题情报、开发情报产品)。此外,多样化、人性化和便利化等都是评价优劣的标准。

2.4 服务设施与支撑环境的评价

服务设施和支撑环境属于服务的技术过程。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和网络属于服务设施。文献信息的广泛数字化处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网上运行的数据信息,是信息与知识服务的支持环境。

3 信息与知识服务评价的体系

3.1 评价的原则

3.1.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信息与知识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服务的积极作用所在。通过对这两者的结合分析,促进服务的不断完善,满足机构本身和用户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并促进社会进步。

3.1.2 短期直接效用为主,兼顾长期间接效用。

信息与知识服务的滞后性使服务效果往往难以在近期得到完整的体现。因此,要使评价客观科学,既要注重短期内服务成果一次利用获得的直接效用,又要看到长期内服务成果被二次、三次再利用产生的效用。

3.1.3 结合服务的具体对象进行评价。

由于信息与知识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用户实际的需求与其表达常存在着差异性,所以,需要在对用户的主观需要和客观需求具体分析基础上加以评价。

3.2 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评价的主体是指服务组织者、提供者和业务承担者,主要有三类:其一是学术领域专业人员即专家;其二是互联网站点或搜索引擎;其三是接收服务的用户。

评价的客体就是评价活动要把握的对象,如提供服务的机构、过程及产品,信息机构的服务态度与效果,服务的项目设置、资源配置、技术设施,服务产品的信息量度、内容价值等。

3.3 评价的流程

可采用决策论中“层次结构分析”的科学思想,遵循定性分析→定量排序→综合评价的辩证思路。

3.3.1 根据服务的过程、对象,搜集评价素材,提出评价服务对象的目标,并分析影响评价的因素。

3.3.2 分析服务所涉及的内容和评价指标,筛选出对评判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一组指标,然后根据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层次结构体系,建立评价模型。

摘要:评价与监督是科学管理的手段。本文着重阐述了信息与知识服务评价、监督对象与范围以及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衡量和管理信息与知识服务活动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与监督, 主要应围绕服务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展开。

关键词:信息与知识服务,评价与监督,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侯振兴.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 (2) .

[2]马彪, 刘伟.高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基于上海市理工科高校2009年科技统计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2) .

篇4:图书馆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探索

关键词:知识服务;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

收稿日期:2010-09-10

作者简介:杨静(1976-),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学科馆员。

一、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是向用户提供知识信息、知识挖掘手段及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它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传统信息服务的最大不同是:知识服务不只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积累、加工和传递的低层次上,而是转向了高层次的知识开发与利用。在实现这些服务功能中,人们充分重视信息服务中的智力参与,增加服务中的知识因素,使服务成为发现和培育新想法、新思维的过程,实现服务增值。

(一)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目标驱动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服务

传统的信息服务关注和最终的评价是“我是否提供了你需要的信息。它只是通过信息搜索、组织、传递,不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即只是把素材化的材料直接提供给用户。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点、重点和终点是信息资源。而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是面向知识内容服务,为用户的决策提供解决方案,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由于知识资源与与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用户需求的多层次化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促使知识服务的方式多元化。因此,要求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以用户目标驱动为中心,针对用户的知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并要求采用新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形成集目标服务、专业服务、直接服务、全程服务、远程服务和创新服务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二)知识服务是围绕知识增值和创新为目标的服务

与信息服务相比,知识服务更注重文献的深层次开发。知识服务要求根据用户的实际任务搜集选择各种信息,对信息客体中的知识要素进行结构上的重组,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为用户便于理解和吸收知识提供评价性和解释性知识;为用户解决难题提供经过加工整序后的新的知识产品,这都是知识信息增值的结果。知识服务关注和强调的是: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为用户解决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用户创造价值,通过提高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来实现价值。

(三)知识服务是贯穿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服务

知识服务是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服务,它贯穿用户的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应用过程,并根据用户要求动态地和持续地组织服务。它是围绕解决方案的形成和完善而开展的,而不像传统信息服务是基于固有过程和内容的服务。

(四)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和时效性的服务

知识服务要求按照具体专业或课题项目来组织和开展服务,其特点主要是在专业信息内容方面。科研人员希望能获得针对性更强、专业化更高、便捷性更强、更省钱的基于专业内容的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网站,将专业信息资源导航、专业化网络检索工具、专题文献报道和专业咨询频道集成到这个网站上,做到对用户问题和用户环境的准确把握,及时跟踪,提高服务质量。

二、信息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信息”是个外来词,经英文词information翻译而来。而information来源于动词inform(意为“告知”),可见其与某种可被告知的事实密切相关。“信息”的概念应该放在数据和知识诸概念之中加以考察。数据时有关某一事件的一组特殊的、对象化的事实。[1]信息是被赋予相关性和目的性的数据。其相关性和目的性是就信息被组织而具有潜在意义而言。信息向知识的这一非常复杂的转换过程是信息的质的飞跃,说明信息已实现从事实特性向智慧和观念特性的转换。这也可反证信息原来就具有事实和资源的特性。台湾大学胡述兆教授为图书馆提出的定义是:“图书馆是为资讯建立检索点并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机构。”[2]郭依群先生从图书馆的职能角度来定义图书馆,认为图书馆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3]。前两项职能无疑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沈国弟先生所给的图书馆定义为“系统地收藏文献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4]。以上这些关于图书馆的定义,既可指称文献的分类,编目和排架等传统的和初级意义上的图书馆读者服务,也可指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组织、推送发布之类的现代的和高级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为资讯建立检索点”、“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之列。我国近年来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提法则更进一步:“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心理倾向、信息需求和行为方式等充分激励用户信息需求,支持用户习惯行为方式、促进用户对信息的应用和在此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凝聚与个人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基于灵活分析的个性化资源组织机制,形成针对个人需要的虚拟信息资源[5]。

三、图书馆服务的知识化——知识服务

第一,知识服务是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讲究的是信息资源规范化的组织和服务,而知识服务要求每一项服务当中强调它的知识含量。知识服务就是要求把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时候,要根据对象增加知识含量。可以向他推荐和这本书相关的

参考文献,读者会更好地理解它。在这个推送过程中,我们要了解文献,了解专业的知识,就具有相当的知识含量。图书馆的阅览服务要向知识服务发展,这就需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兴趣,每天统计来馆读者的类型、年龄等;关注读者阅读的心理状态,与读者交流,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项工作都可以提供知识服务,如采访、编目、流通阅览、办公室等。这种知识服务实际上是用智慧结合读者的需求所做的知识含量比较高的信息服务。

第二,知识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目前,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有三种:第一种叫结构化的服务。比如说将图书馆的数据库整理成特殊数据库,将采访的书进行分类、编目、归架,进行新书的通报和内容报道,发布在图书馆的网站上;第二种叫专业化服务。知识服务说到底一定要面向学科,深入到每个专业,每个方向。第三种叫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是考慮每一个人的需求。信息服务的方式大部分是一对一的方式;知识服务主要是考虑价值和效用,要发挥图书馆的价值,使用户的创造性成果能提早实现。由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使用户的研究水平从国内先进提升到国际先进,这就是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不同的地方。信息服务只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而不管它有无用处,所以信息服务讲究广、快、精、准。而知识服务是以效用为标准,提供的都是有价值的知识。具体地说,知识服务有几种模式:第一种是参考咨询中心模式。第二种是门户网站的服务模式。第三种是个性化服务模式。第四种是团队服务模式。第五种是协同沟通的模式。

四、图书馆服务信息化——信息服务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发展联系的特征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导方向。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宣传报道服务等。传统服务功能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基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并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各种类型的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等的出现,使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发生了变化。

(一)网络信息服务

通过校园网及因特网、OCLC服务中心等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电子期刊以及通过网站获取加工整理的信息动态、网上学术交流、E-mail等项服务。其中OCLC(On 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即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它是一个综合性强、信息量大、收费低、操作简便的联机信息检索系统,以实现全世界的资源共享为目的。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43559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公共图书馆使用这个系统。

(二)数据库检索

数据库是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重要来源,具有访问量大、检索速度快、增量实时索引、检索功能全面等特点。图书馆可利用本地信息资源,根据读者的需求情况,开发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在网上向人们提供以科技信息为主体的信息资源。

(三)网站导航

任何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馆藏是不可能满足读者无限的信息需求,开展网站导航的目的就是使网上用户能从一个网站直接漫游到导航链接的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帮助读者查找所需信息资料。咨询员作为导航员,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利用网络导航器引导读者快速找到关于某一专题的网址或数据的集合。

(四)网络阅览

网络阅览是为缓解图书馆藏书复本有限、人多复本少的矛盾,为适应当代文献呈现出多类型、多媒体、非规范的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的网上服务,为用户提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新闻、光盘数据库等各类电子读物资料的在线阅读服务。

(五)网络用户培训与教育

为读者提供关于网络信息资源及其查询技术的教育,以促进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通过在线帮助或在线教学的形式分专题对网络用户进行培训,使用户掌握网络查询、信息资源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如何进行光盘数据库检索等实际操作技能,以提供读者的查询效率。

图书馆读者服务应切实进行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馆员加工和组织信息这一核心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扩大他们的自由选择。图书馆应该本着对真理、公正和美的根深蒂固的忠诚来发挥其教化作用。从而更加关注的不是图书馆的内在价值和功能,而是个人的需要和权力;不是图书馆教化育人的使命,而是它满足个人需要的责任;不是图书馆与道德、秩序的关系,而是图书馆与自由、民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Amrit Tiwana.知识管理十步走[M].董小英等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胡述兆,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定义[J].图书馆学研究,2003,(1).

[3]郭依群.应用图书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

[4]沈国弟.对图书馆定义的反思[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1).

[5]刘广明等.信息时代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篇5: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图书馆服务价值研究-应对知识失业时代挑战,图书馆如何加强知识信息服务

21世纪我国正面临新型失业即知识失业,本文从图书馆应对知识失业的挑战,就如何加强知识信息服务进行论述.

作 者:李志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25 关键词:知识失业   知识信息服务   创新  

篇6: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图书馆馆员知识服务

对图书馆馆员的知识服务和用户信息需求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为用户提供有效知识服务的相关建议.

作 者:吴晓英 Wangying Wu xiaoying Wangying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250关键词:知识服务 用户信息需求 馆员知识服务 图书馆知识服务

篇7: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关键词:数据挖掘,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类资产管理,共享

1数据挖掘概念

所谓的数据挖掘技术就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我们需要的信息,这些数据往往具有传统信息数据所具备的信息量大、随机性强、不完全性和带有一定模糊性的特点。数据挖掘技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它就是一个数据的寻找过程,即是从事实的基础上或者一些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有用信息。如果将信息数据看作是集合Z,那么数据挖掘就是在这个集合中去寻找隐含的信息模式P。根据数学上的映射理论,假如将信息数据集合Z看作是输入集,P代表输出集,那么数据挖掘就是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前的数据挖掘,不仅仅只是针对特定的数据库,往往还包含一些其他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集合可以是结构化的,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甚至还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2数据挖掘在信息服务管理领域的应用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数据统计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服务工单分析的需要,信息服务不仅需要对信息的内容作分析,还要从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挖掘隐藏的有用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中的数据规则和关联信息,为用户提供更高级的信息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数据挖掘在信息管理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各种各样的数据挖掘工具应运而生。最近这些年的信息数据管理中,数据挖掘技术开始普及。而在信息服务领域中,由于原始数据较详细、数据质量较佳、数据量较大,尤其适合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服务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如何在信息服务数据中了解业务需求动向、了解信息服务质量瓶颈成了做好信息服务管理的重要课题。数据挖掘在信息服务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迫切。

3信息服务与信息类资产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3.1信息类资产信息是信息服务运维对象的属性

在原信息服务系统中,信息服务运维对象的信息只停留在计算机名的程度,并没有过多的设备信息。但在日常运维中可见,信息服务事件经常与计算机的品牌、型号、配置等呈相关关系,而计算机的品牌、型号及配置等信息是信息类资产信息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得,信息类资产信息是信息服务运维对象的属性,建立信息服务与信息类资产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对信息服务进行分析。

3.2信息服务信息是信息类资产的后验数据

在传统信息类资产管理中,信息类资产管理只关注信息类设备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但对设备的健康度或用户体验是完全不关注,使每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都是一次独立的周期,由于没有经验累积,相似的问题常常会重复出现,影响资产的使用体验,甚至缩短资产的生命周期。因此,信息类资产管理需考虑资产运行状态,资产运行状态既可以验证资产采购的合理性,亦可以判断资产应可时结束生命周期。而信息服务信息正是反映资产运行状态的最准确数据。

4信息服务与信息类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场景分析

4.1信息服务基础数据分析促进信息类资产管理的场景

建立信息服务与资产信息的强关联关系,并依托这关系可实现以下几个场景:

(1)根据用户报障量,统计关联设备的故障发生频率及故障性质,从而判断某些设备是否到达退运条件或分析某批次设备是否质量存在问题,为信息类资产的采购提供品牌和硬件参考。

(2)从用户申请的硬件资源中分析用户需求倾向,推测业务需求趋势,为信息类资产采购的配置标准提供参考。

(3)从用户通过信息服务中心提的需求进行分析,为信息类资源的分配提供参考。

4.2信息类资产基础数据分析促进信息服务管理的场景

(1)从信息类资产各年份的分布数据,结合各年份设备的故障发生频率及故障性质,为特定年份设备提供特定信息服务,如为某些年旧但数量较多的设备提供每年三次的健康巡检服务等等。

(2)根据信息类资产在各单位的数量及构成,为各单位提供相应量级的信息服务资源。

5结论

总之,信息服务与信息类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可使各种数据信息的利用尽量的最大化,从而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运营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不但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分配,还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依托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具体建设时涉及到较多的方面,这个信息共享平台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孙青霭,梁业生,胡华进,伶施.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

[2]钟英姿.基于数据挖掘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篇8: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关键词:高校管理;知识信息服务;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32-03

大学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资源的支撑下,已经成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平台。时代性、共享性、快捷性、交互性、融合性、开放性是这一平台新价值内涵的特征表现[1]。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大学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模式日新月异,在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学科提升、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运用整合优化的知识信息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一、高校管理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特点

高校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办学自主权越大,高校业务管理职能越发突显。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深入挖掘和运用知识信息的管理功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知识信息需求具有以下新特点:一是针对性。高校职能部门是高校管理和业务指导的承担者,明确的工作职责,准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方向,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深远、目标明确的知识信息选择与运用,是保证工作指向性、针对性的核心。二是时效性。高校职能部门需要分阶段、讲层次、有步骤开展业务管理工作,每一个节点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既需要独具特色的知识信息,更需要及时准确反映事物个性的知识信息。三是综合性。高校业务管理工作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开拓性和指导性的动态知识信息服务,提供的知识信息最好是整合加工的二、三次文献信息源。四是预见性。高校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的。高校职能部门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不仅要着眼于现实,更要关注未来。既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文献信息,也需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对未来发展有指导作用的知识信息。

二、知识信息服务高校管理的实现路径

管理系统是一个知识信息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系统,其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以知识信息为依据,也必须以知识信息作为相互联系的条件。没有知识信息,就无法选择和决策,就没有了管理的基础[2]。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集散地,只有进一步更新理念,提升素质,强化效能,才能真正成为大数据时代知识信息的利用者和提供者。

1.理念强化是先导

理念决定行动。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定题服务、嵌入服务应该成为当今大学图书馆倡导和遵循的工作理念,并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传统的信息服务是以馆藏建设为中心,提供文献的搜集、整理、检索和利用服务。大数据背景下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知识信息单元的挖掘、优化、重组、分析、关联,提供综合的、全面的、可靠的服务内容。一切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应该贯穿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既主动满足教师、学生教学科研需要,又主动满足管理人员组织决策需要,将游离于教学、科研、管理的中介式咨询服务,转变为合作式、嵌入式、辅助式知识信息服务。服务方式可以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深化。通过多角度、深协作、高层次的服务方式提升知识信息服务的内涵与深度。

2.本领强化是保障

大数据的日益成熟,移动终端的日新月异,对知识信息服务模式提出了更专业、更快捷的新要求。但技术环境的发展、信息载体的丰富最终都离不开图书馆员、图书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支撑。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并非真知。图书馆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通过继续学习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基础知识深厚、服务技能精湛、职业道德高尚的知识信息服务队伍。要强化馆员问题意识,对读者和用户提出的问题和需求,不漠然钝化,要敢于发声,敢于面对,用心用脑用力,从根源化解问题,满足需求;要强化馆员对知识信息的敏锐感,提升信息获取、加工、应用能力,在知识信息服务中承担起“信息管理员”、“网络导航员”、“主题发现员”等角色任务,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知识信息服务工作。

3.效能强化是核心

效能即事物蕴藏的有利作用。图书馆效能即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教育职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的效率和能力,主要包括领导决策效能、组织实施效能、激励控制效能、监督反馈效能。效能建设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是把图书馆诸要素有机融合实现效能最优化的管理活动。馆员是效能建设的体现者,用户和读者是效能建设的受益者。效能强化的着力点是办馆理念、管理决策、制度建设、协作意识及精神状态。要强化办馆理念,用科学的办馆理念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要完善管理机制,发挥部室职能,优化团队协作;要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员工工作激情,约束员工服务行为;要褒扬奉献精神,打造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图书馆人精神。图书馆效能发挥最优时,也一定是知识信息服务业绩最突出、服务满意度最高时。

三、对知识信息服务高校管理模式的思考

1.优化资源,完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

据调查,2009年4月,全国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图书馆网站中,50%建有电子教学参考系统或链接相关数据库[3]。近年来,许多大学图书馆主动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在现代技术力量和网络平台的支撑下,致力于馆内外资源的搜集与整合,提供由教材资源、教学参考与辅导资源、精品课程资源、教学互动平台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有特色教学管理信息服务。

优化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建设要以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按着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及教育部推荐教材;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等择优选新原则,着力采访近三年发行纸质、视听、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文献资源,并加工整理为教学用书书目数据库。根据教学大纲的新要求,积极吸纳教学业务部门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数据库实行动态维护。

丰富教学参考与辅导资源。教学参考与辅导资源建设是丰富和充实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绩效必要的服务手段。通过对所有教学辅助资源系统甄选、组织,提供专业知识分门聚类一站式服务和导航,有效开展教学参考与辅导资源管理。包括权威教参资料数据目录索引、阅读参考资料、习题自测库、问题设置与解析、实验资料等等,通过导航、链接等方式提供给教师和学生。

提供教学互动平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式、讨论式、协同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关注。建立有图书馆员、教师、学生、公共用户共同参与的全面、开放、实时互动教学平台,成为图书馆服务教学管理的新目标。通过平台,实现多人对同一知识点的补充、更新和内化,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自学和创新能力。

2.拓展空间,健全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是高校重要职能。大学图书馆要融入科研一线,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特别是名望高、造诣深、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深度和信息需求,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推进知识、跟踪知识和传播知识为主线[4],嵌入科研工作各个环节,为科研管理提供持续、系统的知识信息服务。

服务立题论证。选题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无论是撰写科研论文、学术著作,还是设立科研项目、科研课题,贴近现实、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广博而深厚的知识信息储备是必要前提。大学图书馆要通过信息检索,广泛搜集相关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主动协助科研人员做好科技查新、定题咨询,集成有影响力的专题文献综述,在深入讨论、反复凝练的基础上共同选出思路创新、内容新颖的课题。

服务研究过程。研究阶段是科研工作规划和实施的重要阶段,也是科研人员寻求知识信息深度支持进行创造性工作阶段。大学图书馆要做好跟进服务,一方面紧紧围绕选题,系统而深入地梳理馆藏资源,形成相关的主题文献资源流,随时导向科研主体;另一方面密切跟踪相关研究动态与学术前沿,及时更新和提供国内外新信息新材料;利用信息分析工具,对研究现状、前沿热点和发展态势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形成并提供分析综述,确保科研主体获取最新信息。

服务推广转化。项目成果是科研活动的最终表现,它的应用开发和推广转化是实现其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重要途径。大学图书馆要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和资源,主动提供比较研究、投稿指南、项目评奖申报和市场竞争力分析等成果推广转化信息。要与学校科研部门联合,共同整合学校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及时发布科研成果信息,既保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又充分调动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发挥优势,打造就业创业引导服务平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青春激扬,有激情,有梦想,他们的创业不仅成就自己,还能促进就业。随着就业创业新政策、新平台的陆续出台和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形式、制度体系、服务机制和文化环境正在不断完善和成形。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也更加丰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图书馆应抓住时机,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整合就业创业文献资源。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具备宽厚的知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处理问题、开创事业才能目光远大而敏锐,见解精辟而独到。图书馆一方面要注重各学科、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上的连续性、系统性、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创造创新学、创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就业创业书籍、资料的采访与优化。大学生CEO张露曾说过,“创业真的不容易,至少要了解法律、管理、计算机、会计、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光靠自己的专业和课堂上的那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还好有图书馆这所没有边界的大学”[5]。

推广就业创业数据平台。政策和资金的投放,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森图就业、创业数字图书馆》的推广使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其中云职·微职、职业深度解析、就业、创业能力测评系统、创业精品项目库、行业就业指导、创业实训数据库、政策法规解读、求职知识超市等栏目,与时俱进,注重实践,启迪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大学图书馆要通过设立门户网站、咨询答疑、论坛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推广,促进就业创业。

遴选就业创业示范资源。榜样的力量是生动和强大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遴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企业,推介给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更能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创业成功者、校友企业家由于师出同门,背景相近,更容易得到在校大学生的认同,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4.完善标准,提供人才队伍建设评价平台

目前国内对高校人才的评价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周青萍、李璞、祝建设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量化评价体系[6-8],为高校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参照标准。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和建设的软实力,是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硬指标。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把握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内在规律,不断整合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信息保障机制和环境,为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建立高校人才队伍数据库是提供长期有效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图书馆要主动协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库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提供人才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及学科分布等基本写实信息;图书馆要发挥文献资源和信息检索能力,搜集相关人员教学、科研及社会影响力方面的能力评价信息。要充分考虑人才队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能力评价信息应侧重近年来的工作实绩。教学方面应主要涵盖承担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或选修课课目、课时量,督学、学生的动态评价,上级或本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教学活动获奖情况等。科研方面应侧重与学校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研项目及研究专利等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理工科的人才还要考虑发表论文的收录引证和影响因子等要素。社会影响力应侧重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言、交流情况,学术报告场次、范围,学术机构、团体任职情况及同行评价等信息。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力求从宏观和微观上全面把握高校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能力和方向,科学评价出人才队伍学术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张东烜.信息文化建设中图书馆集散平台新价值内涵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6):13-14.

[2]穆丽红,王丽敏.图书馆信息研究与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8-9.

[3]马瑛.试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教学参考系统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0-24.

[4]刘细文.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56):5-9.

[5]刘炜彬.图书馆里走出的大学生CEO[J].今日科技,2008(5):27-28.

[6]周青萍.关于高校拟引进人才量化评价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2004(11):123-124.

[7]李璞.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层次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9-411.

[8]祝建设.高校人才队伍评价的建模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133-134.

篇9: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1 循证决策的兴起

循证决策指基于证据的决策, 是循证医学的决策模式。循证医学是由加拿大Sackett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 其核心思想是指"医生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 对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患者的处理做出决策。"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目前的循证医学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临床上对个体病人的诊治, 还包括医疗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公共卫生和预防策略的制定、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和管理、卫生技术准入、新药审批、医疗保险计划的制定、临床指南和统一式服务流程的确定、病人对服务项目的选择、医疗事故法律诉讼等一切与医疗卫生服务有关的活动和行为。当前对循证医学公认的定义是"基于现有最好证据, 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

循证医学的兴起, 标志着医学实践的决策方式开始从传统的基于经验的主观臆断式向现代的基于科学研究证据的循证决策模式转化。传统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 即根据医师的经验、直觉或病理、生理原理来处理病人, 其实践的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在长期、广泛使用。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 强调循证决策, 即根据科学研究的依据来处理病人, 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 要求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 运用评价临床文献的正规方法, 发现最有关和正确的信息, 最有效地应用文献 (即证据) , 根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 制订疾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实施循证决策将加速有效低廉的干预措施的应用, 淘汰现行医学实践中无效的措施, 防止新的无效措施进入医学实践, 从而不断增加医学实践中有效措施的比例,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

循证决策要求对病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的基础上。证据是关于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转归一般规律的科学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 医学实践从来都是依据证据进行决策的, 传统的医学实践与循证医学区别的关键在于对证据的定义和定位不同。经验医学把医生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生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作为临床实践的主要证据, 而循证医学认为, 与医学实践和决策相关的证据是多层次的, 有些证据是可靠的, 有些是不可靠的;有些是直接相关的, 有些是间接相关的。直接可以用于指导医学实践的证据来自以人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关于疾病和健康一般规律的医学观察和科学研究, 这类研究的方法论是流行病学。基础研究的结果也是科学证据, 如生化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动物研究的结果, 是医学实践新思想、新方法的来源之一, 对医疗卫生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这类证据不能直接用来指导医学实践活动, 需要在人群中流行病学研究的验证。

循证决策的实施, 在方法学上得益于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而技术上的支持则依赖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检索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因为要进行循证决策, 决策者必须首先系统地收集和评估现有的研究证据, 在现有最好证据的基础上, 兼顾可用资源的多少和资源分配的价值取向, 做出合理的决定。因此, 信息检索是循证决策的必要环节, 没有医学信息检索技术作为获得证据的保障, 循证决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信息检索的正确与否, 决定着循证决策的成败。

2 循证决策对信息检索学科的要求

所有循证医疗卫生决策都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研究证据、可用的卫生资源和资源分配中的价值取向。作为循证决策的实践主体, 临床医生是否具有实施循证决策的意识、愿望和能力, 对循证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循证决策的实施, 不仅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临床管理, 同时也对医学信息检索学科的建设和服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提高医生对循证决策的认识

临床医生的循证决策的意识和愿望是实施循证医学的首要条件。受传统医学诊疗模式的影响, 医生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为主进行临床实践, 大部分医生依据证据进行决策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使许多经研究充分证明有效低廉的医疗方法没有得以广泛的推广, 许多证明有害的方法还在临床上常规使用。在循证医学普及过程中, 医学信息检索服务机构承担着对医生进行循证医学培训的任务, 培训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提高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使临床医生真正认识到循证决策的意义, 提高实施循证决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2 提高医生的信息管理能力

医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是实施循证决策的基础, 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证据评估能力和管理个人知识的能力。在循证决策的环境里, 决策者有必要成为收集、检索、评估和管理信息的能手。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 临床医生才能从更大范围的别人的临床研究中获取最新的、可靠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治疗决策, 也才能够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提高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因此, 在医学信息检索学科的教学和培训中, 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和实验内容, 从而不断提高医生的信息管理能力。

2.3 提高证据保障的水平

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最可信的证据来自于国际公认的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 然而由于RCT研究相对较少, 医学文献中其他类型的临床研究也可以作为证据。但是, 如今的医学文献浩如烟海, 全世界现有的22000多种生物医学杂志每年刊载200多万篇文献, 数量大而且老化快, 医学教科书和专著平均半衰期为7年, 医学期刊文献的半衰期为5年。医生由于工作繁忙, 再加上受自身信息检索能力的限制, 不可能总是独立获得所需的证据。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通过各种服务满足医生对医学证据的需要。

3 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建设与服务的知识化发展对策

循证医学是一场将知识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革命。循证医学的出现, 对医学信息检索学科意味着新的机会,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应该以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为指导, 采取措施提高学科建设与服务工作的水平。

3.1 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进行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建设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 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管理理论。信息检索学科是信息管理学的子学科, 当然也要以知识管理为指导。传统的信息管理是一种自动化的思想, 认为计算机技术是无所不能的信息管理因素, 忽视人的主观因素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 使得传统的信息管理局限于显性知识的管理或者数据的管理。与信息管理理论相比, 知识管理既重视信息技术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 也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特别重视人的隐性知识的作用。知识管理理论对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优化医学信息检索学科研究、教学和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首先医学信息检索人员要有一定的生物医学的学科背景, 这样他们才能具有相关的隐性知识, 才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服务。其次, 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医学信息检索人员的工作兴趣、工作经验和技巧以及奉献精神等隐性知识的水平, 这些隐性知识是作好医学信息检索相关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 要进行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信息检索学科的相关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广泛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传播学、接受学以及管理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 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 这种多学科的交叉有助于在知识创新中发挥各学科因素的作用。对医学信息检索学科来说, 应以知识管理为指导进行学科定位和相关研究: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应该以支持循证决策为目标, 通过加强与生物医学、管理学、决策科学、流行病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特别是医疗临床实践等学科的研究来为循证决策服务。

第三, 应加强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医院的发展, 传统的医学信息检索学科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循证决策对信息检索的要求。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应吸收循证医学、网格技术、元数据理论、人工智能和医学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探讨适应医学信息检索需要的理论基础。

3.2 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进行医学信息检索的教育教学和培训

1992年, 循证医学以"医学教学的新模式"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首次亮相时, 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医生解读医学文献的能力。因此, 循证决策的实施对包括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在内的医学各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基于循证决策的医学信息检索教育中, 知识管理理论可以提供非常有益的启示:

第一, 医学信息检索应该以提高用户的循证决策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知识管理理论认为, 人的能力主要由隐性知识构成, 而隐性知识包括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信仰要素和情感要素, 这就要求在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 主要应该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 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加强该学科与循证决策的联系, 从而提高用户循证决策的直觉、灵感、技巧等隐性知识水平。

第二, 医学信息检索学科教学要重视医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循证决策是基于证据的决策, 证据本身就是知识, 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同而导致严谨性有一定差异的知识。就干预措施的效果而言, 最可靠的证据来自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其次是单个随机对照试验;第三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第四是病例回顾和临床经验;第五是个人的主观意见;第六是动物实验和离体实验室研究。知识管理理论认为, 数据、信息、知识、情报和智慧构成了信息的纵向价值链, 知识是从数据转化而来的。循证决策的过程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在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 智慧起着关键作用。智慧主要是隐性知识, 包括质疑、批判、思考、认知和决策的能力等。因此, 为提高用户的循证决策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在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 要摒弃死记硬背、单纯讲授的做法, 要通过吸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等知识创新能力。

3.3 为循证决策提供知识化服务

所谓知识化服务, 是指在循证决策实施过程中, 医学信息检索服务要全过程参与, 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更能帮助医生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更新观念, 参与信息服务的全过程。为了给循证决策提供全过程的服务 (包括对文献的鉴别、筛选、评价、合成等) , 信息检索人员要经常深入临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虚心向医学专家请教, 了解和掌握具体的临床难题, 以便有针对性地主动为临床医护人员检索和提供最佳证据。

第二, 参与文献的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实现循证医学的技术依据是随机对照试验和对其进行的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 其中引文分析、文献检索、资料的整理等工作是荟萃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检索人员应广泛收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对其进行评估, 在医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统计学家共同参与下撰写出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文献。

第三, 主动为临床循证决策实践提供服务。除了要为循证医学提供准确的证据来源外, 还应该采取各种方式, 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有关循证医学、临床科学证据检索以及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循证医学数据库检索方法的培训, 以便他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检索与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最佳科学证据。

第四, 进行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证据保障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医院信息系统是医生工作的主要工具, 将医学证据系统整合入医院信息系统中, 将极大地提高医生查找和应用证据的效率, 是医学信息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为此, 医学信息检索学科应加强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子病历与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的证据保障服务的研究和实践, 使医生在使用这些系统为病人服务时就能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证据, 实现知识管理理论提出的"在恰当的时间, 将恰当的知识提供给恰当的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Muir Gray, 唐金陵和著.循证医学.循证医疗卫生决策[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1.

篇10: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

【摘要】科技园区有集群化趋势的企业群对各方协同资源的知识化信息需求,受到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域的关注。协同知识服务平台以解决有集群化趋向的科技园区内企业的信息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为目标,从传统信息服务转向协同知识服务,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专业整合各方资源,解决产业链各方的知识资源共享和利用,探索现代服务业领域中信息服务新模式。

【关键词】科技协同 知识服务 科技入园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99-02

新世纪以来,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开放为主战略,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入园”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江西省科技厅党组2006年首先提出,现在已经成为我省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入园”逐步在全国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江西品牌”。

随着2012年年初,科技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因科技信息咨询等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的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而倍受国家重视,《规划》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等方面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科技信息服务,发展壮大江西省科技信息服务产业,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决策与宏观管理服务,为科技跨越式发展服务,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决策服务,为我省“科技人园”工程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我单位在实施“科技入园”工作中,深入企业调研,并尝试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协同知识服务的信息服务模式,将解决企业经营与生产中的问题贯穿于信息服务全过程,并且通过整合、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递企业上下游协同单位的信息与服务资源,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信息,以“知识”的形式传递给企业,解决了企业、尤其是不具备信息收集分析能力的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所需求的各方信息,探索了“科技入园”信息服务新模式——即“协同知识服务”。

1、企业的信息需求分析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依存。企业通过信息释放与获取,获知市场机会、协作伙伴、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谋求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企业信息能力,已成为企业能否良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1.1 企业的信息需求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及特点,是开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工作基础,因此,密切关注企业的信息需求应贯穿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全过程。我们通过在线调查、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以科技园区为单位,对江西地区机械行业六个产业基地近500家企业(以小微型企业为主)进行调查,企业信息需求汇总如下:

1.2 企业的信息需求分析

从表1可见,我省机械行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标准、项目信息、企业生产经营上下游企业的服务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变化与顾客需求等信息需求较为强烈,显示企业在上述需求的获取渠道有限,企业需求较为迫切。

集群化企业群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希望与优质的合作对象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从而整合合作伙伴的资源,变产业集群内的不良竞争为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产生集群效应。

企业需要的信息是对产业链协作单位及竞争对手的整体实力和表现业绩的综合分析,对市场动态、科技技术、投融资等信息要求具有时效性、可靠性。简而言之,企业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最切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过综合分析的知识型信息。

表1还显示,企业对科技成果、文献资源(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等)、政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度不高。我们认为,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力度加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丰富了企业获取公知信息(如政府政策、科技成果等信息)的渠道。

2、现有的面向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调研

2.1 调研的结果

充分利和企业内外各方资源,与上下游及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而建设并利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是快速获得信息的最佳途径。面向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既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创新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中介,它为用户提供获取和交换信息的空间,是企业改进技术、创新产品、了解市场的重要渠道。

小企业由于自身资源、能力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信息平台的建设,一般利用科技园区政府提供的服务平台或利用架设于互联网的各类服务平台来获取相关信息。我们对现有的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进行了调研,结果如表2:

2.2 调研分析

从上述调研可知,我国面向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多为政府或政府所支持的科技部门主办,面向企业提供以综合信息为主的服务,或以专业化行业性的信息服务为主,或以综合性强地域属性明显的服务为主,服务一般不收费,但关键数据或重要资料面向会员收取费用;收费的服务平台,信息更新情况明显好于免费的服务平台。

调研中,结合企业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企业目前已不满足于单一式、泛在性的信息资源服务,而对信息重组后深层次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信息需求更为迫切,这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知识服务越来越深入人心、创新越来越依赖于跨行业、跨专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团队协作密不可分。企业的创新需求,要求信息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企业与各创新主体密切合作与互动,以协同知识服务的形式,重构各类信息资源,点对点地提供信息服务。

网络的普及,一方面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信息海洋里有用与无用的信息混杂,造成信息的真假难分、缺乏时效性。传统信息服务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组织、检索与传递,信息针对性不强、有效知识含量较低,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不能提供满足用户针对具体、个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协同知识服务,因服务对象针对的是科技园区、集群化企业群,以及其周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具有服务对象明确,网式服务、协同服务的特点。协同知识服务必须分析用户的知识需求和问题的环境,提供经过信息的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形成的知识产品,并跟踪服务于解决用户问题的全过程,以用户为目标,关注的是通过信息而能为用户解决的问题。

3、知识服务模式

3.1 知识服务

知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要素2_--,是从无序的数据上升为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处理的成果,是有价值的信息升华的过程,更是一种资源。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比重与创造的价值正呈上升趋势。

在知识服务发展历程中的主角多为图书馆、档案馆等,而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各类提供信息咨询与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原有的停留在基于数量规模的信息值的知识型产品或服务上,上升为对知识的深加工,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的增值的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的提法由来已久,常见的知识服务是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经过信息采集、过滤、分类、摘要,精华萃取等处理后,再运用交互式方法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

3.2 面向企业的知识服务

面向企业的知识服务,目前大多依靠的是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利用软件系统或其他工具,对组织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其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方法。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3.3 现阶段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在于:知识服务面向单一的服务对象,体现不出知识服务对产业链整体需求的解决方案,其过程是将互联网的信息进行以关键词基础的检索,为单一用户通过安装知识管理系统软件的方式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体现的是在单一企业内部的知识存储、处理、分享和检索功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自身建设提供了优渥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该系统仅限于企业内部使用,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利于产业链的信息资源共享,此外,这种知识管理系统,以人工设定的关键词成为信息检索、沉淀与浮现的标准,关键词质量决定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的高低,还存在使用成本较高等问题。

4、协同知识服务平台

近年来,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的新趋势是集中精力于自身有专长的核心领域,把零配件供应、物流配送、各种专业服务等通过外包来解决,这样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时间,避免管理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从而降低企业管理难度,同时通过选择专业化的供应商可以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

企业的情报信息研究存在资源不丰富,不具备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的特点,信息数量几何级数的上升造成有效信息获取难度增加,信息服务外包在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4.1 协同知识服务的提出

协同知识服务,是我单位在多年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针对科技园区内有集群趋向的制造业企业群,提出的一种以共享为理念、协同为目标、促进企业及其产业链周边基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服务型单位共同发展的科技信息创新服务模式。

协同知识服务的关键在于利用统一的服务平台,把微小的力量或个性化的服务集成,以知识的形式再次分配、重组,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将企业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通过“协同知识服务”的信息服务模式,集成为统一的平台,成为企业的科技助手,减轻企业发展的包袱,为企业的发展添加动力。

4.2 协同知识服务平台

“协同知识服务”平台的各方资源,通过服务平台的信息再加工,以知识的形态反馈给平台各成员,在平台内部,实现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互动,产生“竞争一合作一协调”的关系,既体现个性化需求,又互相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型生产,有助于不断壮大产业链,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各方专注于核心环节,以合力的效应,颠覆“规模制胜”的固有模式。

“协同知识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科技园区内有集群化趋势的企业群。协同知识服务的实施者为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此类机构本身是是知识型服务组织,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客户关系的管理、服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服务实现方式的风险分析、服务产品跟踪、客户需求信息反馈等一系列业务已经积累了广泛的专业知识,而且这些机构能够以高效率的协调机制为依托,联合专业机构,提供一系列针对高成长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推进高成长企业加速发展。

4.3 协同知识服务平台的可行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相关文章:

整流措施08-18

整流继电保护06-11

三相整流装置06-24

整流性负载08-08

单相PWM整流07-13

半波整流电路08-18

倍压整流电路08-27

整流电路说课稿04-17

RFID中整流电路05-21

三电平SVPWM整流06-04

上一篇: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讨论会上发言下一篇:软笔字书法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