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2024-08-06

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通用11篇)

篇1: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猜谜语,老师这有一个谜语,看哪个小组猜的快,可要把握好机会呀!认真听

1、“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对秋季就是秋季,

2、翻开日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便是秋分节气,这就告诉我们从此雨水减少,气温开始下降,夏季已经结束,

3、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了(出示课题)。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寻找秋天的足迹,你们找到了吗?快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小组的好朋友交流一下吧!下面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秋天说给大家听,汇报的时候老师有3个小要求:1说话声音洪亮.2说完整话。3认真倾听别的小朋友的发言,不要说重复的话。能做到吗?看看谁找到的秋天最美。

秋姑娘不论藏在哪里都被大家找到了,老师带来一首儿歌秋天到,作为你们的奖励

4、让我们齐读秋天到。生齐读

秋天到了,许多花绽开了笑脸,果子也成熟了,真是个出游的好季节。今天,老师就请你们坐上智慧号游览车,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秋游,好吗?

5、师:坐智慧号游览车是有要求的:、眼睛要看清前面的风景,用完整的话把看到的风景称赞一下,坐稳了,车启动了。

6、我们来到了公园,看,看,公园到的风景真美啊!,

7、菊花:金黄色的菊花开了多漂亮呀!真是菊花怒放香味四溢呀!

8、串红:看串红开得红红火火

9、枫树:看这是什么树认识吗?有一首诗诗怎么赞美秋天的枫叶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0、看这片树林的树叶是黄色的树叶:秋天仿佛拥有一支神奇的画笔,有的涂成红色,有的涂成黄色。

11、天空:看天空可以用学过的词来说一下(天高云淡)

12大雁:看天空中的飞过一群大雁 它们正飞向南方

师:秋天的公园可真美呀!用学过的一个词语概括真是景色宜人:让我们继续前行一起到果园中去看一看吧。

13、我们来到了哪里,(果园)唉果园的大门怎么打不开呀!奥原来是用你们的智慧打开果园的大门,也就是猜谜语你们有信心吗?那我们看谁的小脑瓜反应最快,猜的最准。

14、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圆溜溜,掐它一把水溜溜,咬它一口酸溜溜。(打一水果)葡萄

15、黄金布,包银条,中间弯弯,两头翘。——打一水果(香蕉)恭喜你们顺利通过。做闻得动作,啊果园里的味道好香啊。 看谁把秋天的果实称赞的最开心。(多媒体播放图片:鼓励生把句子说完整。如:这是红通通的苹果。

16、苹果:红彤彤的苹果

17、梨:黄澄澄的梨

18、葡萄:红玛瑙似的葡萄

19、枣:甘甜的小枣挂满枝头

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称赞,秋姑娘可开心了。为了感谢大家,委托我给大家带来了智慧果在这里,但是只送给那些爱动脑筋的聪明的小朋友。

看看这些果实太可爱了,太诱人啊!,想不想把他们带回家。

20、下面我们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多媒体显示:你说我猜。)

(1)介绍游戏规则:请小组一位同学说出摸到一种果实的颜色、味道、外形特征,这个小组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猜出这个果实是什么(猜出这个果实的名称),猜对了就可以把水果带回你们的小组。

现在大家都得到了秋姑娘的礼物,这么多好吃的摆在我们面前,

21、大家就赶快品尝吧。找个学生给老师送点。丰收之歌(边播放音乐,边品尝)品尝的时候不要说话,请同学们注意在秋游的时候不要把瓜果皮乱扔,(准备好垃圾袋一个小组出一名代表专门负责收垃圾)下车后放进垃圾桶里。

你们觉得好吃吗?你想对秋姑娘说点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要感谢秋姑娘带给我们这么多香甜的礼物。

22、刚才果园里的景色我们用个词概括是瓜果飘香

23、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田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离开瓜果飘香的果园,下面让我们吧目光转向田野我们呢来到了田野,我接到通知田野的大门也需要同学们的智慧才能打开大门

24、叫瓜不是瓜,爱在土里趴,煮熟甜又面,孩子爱吃它。(打一农作物)----地瓜(红薯)

25、高高个儿一身青,圆脸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子数不清。——打一农作物(向日葵)

26、奇怪奇怪真奇怪,腰里长出胡须来,脱下几层绿衣裳,颗颗珍珠一排排。——打一农作物(玉米)

用你们的智慧打开了田野的大门

27、地瓜:丰收的地瓜 我们小孩都爱吃

28、玉米:金灿灿的玉米

29、谷子:沉甸甸的谷穗累弯了腰 知道谷子是我们吃的什么粮食吗?谷子就是我们吃的小米

30、荞麦:知道这是什么吗?荞麦是我们吃的什么粮食吗?荞麦是我们吃的荞面

31高粱:高粱笑红了脸 高粱可以酿酒

32、向日葵:就是我们说的毛克向日葵熟透了,羞得低下了头

33、黄豆:大豆粒粒饱 知道它有哪些用处吗?大豆能做豆腐„还可以榨油

田野中这丰收的景象用哪个词来概括呢?田野中这丰收的景象是怎么得来的呢?

你看到过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吗?

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什么?小结:是啊,农民伯伯非常的辛苦,所以,我们要感谢农民伯伯辛勤的付出。

让我们用一首诗 ,歌赞颂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吧!

34、悯农。也正是有了这些勤劳的人们才有了秋天的累累硕果。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

小朋友刚才我们坐着车,一路欣赏,看到了秋天的美丽,看到了秋天的丰收,小朋友如果走出了这课堂,那你最想在秋天里做什么什么游戏?

35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到了秋天都喜欢用树叶的叶柄咯噔玩。看谁的叶柄最结实,不知道你们玩过吗?

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秋天,

36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秋天吧!

你想把它怎样留住呢?

37、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它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齐读秋天的图画

38、来吧让我们都动起来,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秋天吧! (秋日私语)谁把你的秋天的图画说给大家听。让我们在这次秋游中留下美丽的回忆吧。(照相)

39、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我宣布本次秋游到此结束,好我们明年秋天再见。

篇2: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二、导入 师:描绘秋天,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词语? 生1:秋高气爽。 生2:叶子下落。 生3:菊米飘香。 生4:肥硕的果实,叶子由绿变黄。

三、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1:“青鳊鱼似的乌桕叶”读得不整齐。 生2:没有感情。 生3:“丁丁”读错字音。 师:我们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请看导读:“……深情絮语”(“深情”就是“有感情”,“絮语”就是“轻声诉说”)

四、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师:听了这首诗后,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肥硕的果子:桔子、苹果。 生2:露珠披在荷叶上。 生3:一片金黄色的稻田。 生4:绿油油的草野。 生5:芦苇在微风中摇晃不定。 生6:一条清晰的小河。 生7:渔人捕了很多青鳊鱼,脸带微笑。 生8:湖面上飘着一条条渔船。 师:“飘”字用得好。 生9:小河里有许多美丽的小鱼。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品味语言:你觉得哪些诗句美,美在哪里?或看到了什么?

(可以边独立思考边写。) 生1:1、2句露珠很美,伐木声很优美,环境清静。“满披”、“丁丁”、“飘出”用得好。 师:“丁丁”为什么用得好? 生:用声音来表现静。 师:“飘出”能否改成“传出”? 生:不能。因为“飘”有“轻轻地、慢慢地”的意思,更能体现出清静。学生齐读这两句。 生2:3、4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有肥硕的瓜果,“饱食”说明镰刀割稻谷割得很多。学生齐读这两句。 生3:9、10句“轻轻”写出了渔人:依依不舍、看风景(描述:岸上长着芦苇,湖里游着小鱼,湖面上飘着小船。),渔人不忍打破幽静的气氛。学生齐读第二节,抽读“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句,再齐读。 生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小鱼在捉迷藏。 生5:“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读这两句。 师:谁在吹笛? 生齐答:牧童。 生6:3、4句吃穿不愁,为农民带来幸福。 生7:11句蟋蟀在跳来跳去。 师:有没有听到过蟋蟀的声音? 生8:12句水清、浅,鱼往上跳。

五、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1:乌桕是什么东西?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乌桕叶,摘下一片,形状像青鳊鱼,并作解释(叶子会由绿变红,可以做蜡烛)。 生2: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生:叫得遥远,可见辽阔。 生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怎样理解? 师:指的是什么? 生:夏夜的笛声。 师:现在还存不存在? 生:不存在。 师:牧童不在?牧羊女梦寐什么? 生:想着牧童的笛声。 生4: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生1:秋天是农民丰收的季节,家里果实很多。 生2:还有其他三季,只有秋天才丰收。 师:鸟栖息在树上歌唱,悠闲自在。

六、学生有感情地一起朗读整首诗

七、分组各背一节,看哪一组背得快(先准备,接着尝试背,实在背不出可瞄一眼)

篇3: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1.学会本课生字“玉”、“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知道鸟岛的特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玉”、“密”的写法。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鸟岛的热闹。

教学难点:

体会正是因为人类能与鸟和平共处,才使小小的鸟岛闻名中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验

(一)检查生字词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鸟岛。今天我们继续游览鸟岛,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2.多媒体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3.指名读,相机正音评价,并给多音字组词。

4.齐读词语。

(二)回顾第一小节内容

师:小朋友们词语读得真棒!上节课我们不光学习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鸟岛吗?

生:喜欢!

师:这神奇美丽的地方在哪儿呢?谁来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湖()有一个叫“()”的小岛,那就是()的()鸟岛。

师:填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吧!

(齐读第一小节)

二、视频导入,整体感知

师: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多媒体播放青海湖鸟岛视频)

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只看了一遍就看出了这么多,你们真了不起!那课文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2、3两小节,注意读书的姿势。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感悟,突破重点

(一)精读第二小节

1.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师:现在正值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去鸟岛能看到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并评价)

2.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句子,谁来读读看?(多媒体出示)

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一群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用来形容鸟岛最合适?为什么?(生交流答案)

师:老师还有疑问,第二句说“一群鸟儿”不是也表示鸟儿很多吗?(生回答,师指导朗读,读出鸟儿的多)

师:这里的“陆续”能不能去掉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陆续”就是一群鸟儿飞来,过段时间又有一群鸟儿飞来,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吧!(指导读第二小节)

师:谁来读好这一小节的第一句?(指名2人读)

师:看来鸟岛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吸引了这么多的鸟儿来这里——我们来看看吧!(多媒体出示:鸟儿筑巢的图片)

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鸟岛就变得生机勃勃。让我们做一次回家的鸟儿,捧起书,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吧!(齐读第二小节)

(二)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春天大批的鸟儿来到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到了六月岛上会是什么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

师:恩,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到了岛上,猜猜看,都有哪些鸟儿?

生:喜鹊、麻雀(留鸟)、燕子、大雁、丹顶鹤(查查候鸟的资料)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鸟岛上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呢,来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鸬鹚、鱼欧等鸟的图片)

师:这些鸟儿种类繁多,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就叫做——各种各样。岛上的鸟儿共有十万多只呢!春天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相聚,真不愧为“鸟的世界”!谁能通过朗读把这鸟的世界带到大家面前的?(指名读并评价)

师:除了各种各样的鸟儿,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密密麻麻的鸟窝。

师:书上怎么说?

生: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多媒体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恩,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读出了它们的意思。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的?

师:我似乎有种密不透风的感觉。鸟窝真多呀!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3:我还看到了鸟蛋。

(多媒体出示: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师:鸟蛋怎麽样?

生:很多,而且有玉白色的、青绿色的。

(多媒体出示:鸟蛋的图片)

师:鸟蛋不仅多,颜色还很美呢!有的像玉一样白,有的青中带绿,十分漂亮!再看这个窝里还有一只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雏鸟呢,多有趣啊!这么多漂亮有趣的鸟蛋,谁来读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鸟蛋的多)

师:这一段没有一个“多”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感受到了一个鸟的世界。六月的鸟岛真是热闹非凡!谁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来?

(指名读第三小节)

(三)精读第四段

过渡:鸟岛真热闹呀!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小朋友们,如果此时你就在鸟岛,你会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来看看游客们都是怎么做的吧!谁来读读这一小节?(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指名1人读)

师:从“伸手”和“随处”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伸手”:鸟很容易捉了,说明——鸟多。“随处”:鸟蛋太容易拾了,说明——鸟蛋多。

师:可是——(引读:却没有人去碰一下)

师:因为——(引读: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对呀,鸟是人类的朋友,从游人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游客不光喜欢鸟,而且爱护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一读第四小节!(齐读第四小节)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谁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指名读)

师: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原因是——

师:老师想把原因放在句子的前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出示: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师:小朋友们看,这两句话虽然顺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种带有原因和结果的句子。比如说:周老师刚才表扬了大家,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所以——”

生:周老师表扬了大家。

师:谁来学着说一句?

生1:我们没有做早操,因为今天下雨了。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没有做早操。”

生2: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帮助了别人。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今天我很开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正是因为人们的爱鸟护鸟,所以这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鸟儿的乐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鸟岛,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五光十色的鸟蛋吧!捧起书,用朗读再现这壮观和谐的奇景吧!鸟岛,预备读!(齐读课文)

四、练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玉、密

1.指名认读。

2.讲解“玉”。要点提醒:最下面一横要写得长一点,不能漏了一点,竖要竖在竖中线上。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玉“

3.讲解“密”。提醒注意点:笔画比较多,在书写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一些,“必”的这一撇要长一点儿。

4.师范写,生描红。

五、总结全文

篇4: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篇5: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分钟课堂实录

二、授课对象:柴峰小学一年级一班

三、教学内容:语文学科二年级教材(上册)

四、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五、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

生:好。

师:全体同学请起立,两臂像老师这样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看谁坚持得时间最久,时间为一分钟。(师边看表边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坚持住。)

师:时间到。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好累!

师: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生1:长。

生2:不长。

(生自由谈)

师: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出示课件:一分钟)来,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钟”字,“钟”字是个生字,注意书写时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齐读课题:一分钟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同学们这么棒呀!我们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我会认

钟、零、闹、哈、欠、迟、叹、决、悔、元

师:特快列车在哪里?(边读边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生:(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篇6: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对称图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着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想像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白纸、彩纸、剪刀等学习材料一份。【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下面的图形吗?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如下的图形?(课件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观看感受。师:观察如下图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

师:启发这些图形都能从中间分开,被称为对称图形。

二、自主探究,感受对称美:

1、猜一猜:课件展示图形。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观察两侧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形两边是同样的。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3、探索发现。

(1)师: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都在哪些地方。、指明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在什么地方?(2)小组交流对称轴的方法。

(3)课件展示比较各种图形的对称找的方法。师:我们应该怎样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师: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折纸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师:我们用彩笔照画出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学生折纸操作,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的民间剪纸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三、应用拓展练习

1、课件展示:观察生活中对称现象?

师:我们在生活中哪些事物是左右、上下对称的? 你能找到对称的图形吗? 2、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①学生交流后并指名回答:门、窗户、黑板、五星红旗、五角星、火箭、正方形、长方形…

②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对称图形!3判断并分析以下两幅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四、联系实际 总结升华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

2、老师用一个字形容对称图形——美,课件出示对称的“美”字。师: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它们是不是非常美丽?

观看美术字“美”字,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美”就是一个的对称图形? 3.在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对称的事物?

篇7: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观察蜻蜓,能够说出它们外形特征,并能抓住其基本特征进行造型表现。

2、能够结合简单的情景以蜻蜓为主题创作一副有创意的作品。

3、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习惯,懂得珍惜动物、保护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抓住蜻蜓的基本特征进行表现,画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蜻蜓不同姿态。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蜻蜓图片。

学具:作业 纸、各种材质的彩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

1、师: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都很善于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请大家看屏幕。

2、猜猜我是谁。(课件)小飞机,纱翅膀,身体细细长又长。斗大眼睛照前方,飞来飞去灭虫忙。

(打一种昆虫)

生:蜻蜓。

3、师:大家真的很聪明,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蜻蜓飞飞。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师:刚才大家猜了谜语,现在老师有2个问题,出示课件。

(1)你都知道有关蜻蜓的那些知识?(包括生活习性、环境等)

(2)蜻蜓姑娘是美丽的,你觉得它美在那?

2、现在我们来分组讨论一下,把你了解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生:我知道蜻蜓在水中产卵;我知道蜻蜓有一双复眼,复眼有许多小眼睛组成;蜻蜓下雨以前飞的很低,晴天飞的很高;我还知道“蜻蜓点水”的成语„„。

4、同学们了解的知识真多,说的真棒,想知道老师收集的资料和看法吗?(出示课件)

我知道:是目差翅亚目昆虫。翅大,膜质,多翅脉。翅展开时可达16厘米。翅平展,与体纵轴成直角。复眼大,占据头的大部。是飞行最快和最善捕食的昆虫之一。蜻蜓的种类很多,全世界超过5000余种,在中国大约有300余种。

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每秒钟可飞行10米。平时,栖息在水塘边的树丛或芦苇中,很少出来,喜欢湿的环境。夏天,蜻蜓在低空飞舞,久久不肯散去时,就预兆着快要下雨了。因为在下雨前,空气湿度大,小昆虫翅膀潮湿,没法飞得很高,正是蜻蜓成群结队出来捕食的好机会。所以说“高飞晴,低飞雨”,蜻蜓是天气预报的行家。蜻蜓捕食蚊子、苍蝇等害虫,它们是益虫,我们要保护他们。

我觉的蜻蜓这些地方漂亮,如: 身体:它长长的细细的,有漂亮的花纹 翅膀:有两对,又长又薄,纹理很多眼睛有两对,复眼大又圆 颜色很丰富。

蜻蜓也成为画家表现的素材,这是齐白石老人的两幅中国画《荷花蜻蜓》。

你想了解更多有关蜻蜓的知识,课后可以到网上查找。

三、欣赏图片(微课)

1、师:刚才我们用语言来描绘了蜻蜓,我还给大家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同时,认真观察蜻蜓,蜻蜓有什么主要特征呢?

生:翅膀有漂亮的花纹。

我们可以从整个身体、翅膀、眼睛上分析。

2、师:蜻蜓还有一个特征,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身体是对称的。

师小结:翅膀的纹理;肚子的图案;介绍对称对蜻蜓的飞翔很重要。

看,用一条直线从蜻蜓的身体中间分开,它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方向相对,这就是对称。对称的翅膀可以控制平衡能力,这样就

有利于飞翔,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的身体都是对称的。

师:看了这么多漂亮的蜻蜓,“你能说说你现在的心情吗?” 生:蜻蜓是益虫,又很漂亮,我们不能伤害它。

四、教师示范蜻蜓的表现方法。(微课)

五、作品欣赏(微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他们是怎样表现蜻蜓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小结。

小朋友用线条表现了蜻蜓的身体和翅膀,画的很详细,表现了蜻蜓的动态。

六、作业要求:

请你为蜻蜓画一个故事。要求:、仔细观察蜻蜓的结构,大胆发挥想象力,把蜻蜓的美表现出来。

2、构图饱满,色彩搭配得当

3、大家有什么方法可以做的蜻蜓有快又好。

生答:将作业纸对折,在中心线的一半上画上蜻蜓的一半,剪下,再用彩笔画出蜻蜓的细部即可。

师:你根据什么这样做的? 生:因为蜻蜓身体是对称的。师:你真棒。

4、学生练习。

七、作业展评

1、谁的作品与众不同?谁观察蜻蜓最仔细?

2、这节课你除了学会了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观察了美丽的蜻蜓,了解了蜻蜓的基本特征,掌握了蜻蜓的画法回答。

八、拓展

篇8: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一、抓课题, 理解“丰碑”基本含义

师:刚才录像播放的是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是讲一支红军队伍在过雪山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齐读课题——— (生读:丰碑)

师:什么是“丰碑”?

生:丰碑就是高大的石碑。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丰碑?

生:天安门广场上有这样的丰碑。

师:看到这样的丰碑, 你会想到谁?

生:我会想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烈士们。

生:我会想起在抗震中牺牲的消防战士。

……

师:对, 这些人都为国家作出了伟大的功绩, 所以我们立碑纪念他们。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再读题目。

(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教师在课前播放红军长征爬雪山的艰难情景, 把学生带回那艰难的岁月, 拉近了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为学生走近人物内心作了一个情感铺垫。“看到丰碑你会想到谁”这一问题的抛出,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同样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所呈现年代的距离。)

二、抓“二愣”, 体会“将军”情感变化

师:一开始这位将军知道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

生: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用横线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生画)

师:老师已经把描写将军的语句打在大屏幕上了, 自己读一读, 并想一想将军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知道前“他红着眼睛, 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样子十分可怕”, 知道后“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将军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知道前是生气的, 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后是感动了。

师:将军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感动?

……

师:以为军需处长失职而生气, 知道他尽忠职守而感动。

师:前后心情发生了变化, 但有一个神情却没变。看谁能发现?

生:“愣”。

出示:

将军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说, 快步朝前走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师:自由读这两句话, 同样是“愣”, 有什么不同?

生:愣的时间不同, 一个是愣了一下, 一个是愣住了。

师: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读)

师:愣的时间有长短, 愣时的心理也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愣”, 请默读1、2自然段, 此时将军会想些什么?

生:环境如此恶劣,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战士们面临的严峻的考验是什么?

生: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可能吃不上饭, 可能睡雪窝, 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 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师引读, 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正担忧着, 就听说有人冻死了, 将军赶快前往, 看见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竟然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将军非常生气。

(学生齐读课文第8、9、10自然段)

师:当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将军又愣住了,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感到很意外, 因为没想到冻死的竟然是军需处长。

生:将军感到自责, 刚才不该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生气。

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队伍也停止前进的脚步, 大家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被冻僵的军需处长。

(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师:文中的将军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呢?

生: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而是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 (出示第12自然段) 是啊, 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敬佩。他什么也没说, 而是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到这个庄严而又崇高的军礼中。

(生配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充满信心。他什么话也没说, 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坚信——— (生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整体出发, 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语言学习会变得容易。于是在找出所有描写将军的语句后, 让学生根据“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这句话, 来比较将军知道前、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抓住将军神态的描写, 整体感知将军的情感由生气变为感动。接着又在异中求同———两个“愣”;又在同中求异, 引导学生理解“愣了一下”和“愣住了”的区别;同时了解将军作出这一反应的背景, 感受到将军从担忧到自信, 从生气到内疚到崇敬的复杂心情变化。

抓住两个“愣”, 就是抓住了将军前后情感心理变化这一主线, 辐射全文, 让学生既体会了行军的艰难, 又体会了军需处长丰碑般的形象, 真可谓承前启后, 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抓“二火”, 感受“处长”高大形象

师: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掌管军队棉衣棉袄的军需处长, 成百上千件棉衣从你的手里分发出去, 为什么你就不给自己留一件呢?

生:我已经老了, 他们还年轻, 革命需要他们。

师:为了多保存一份革命的力量。

生:天气这么冷, 我怎能看着年轻的战士挨冻呀?

师:心里装着全是战士, 唯独没有自己。

生: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军队, 即使把棉衣都发了, 也不是每个战士都能有一件棉衣的。

师:是啊, 如果我留下这件棉衣, 就意味着———

生:有一位战士拿不到这件棉衣。

师:我们都知道,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云中山里, 有了这件棉衣和没有这件棉衣意味着什么?

生:有棉衣就可能存活下去, 而没有棉衣就必死无疑。

师:是生与死的区别, 可军需处长怎么做?

生:他还是让出了棉衣。

生: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让出棉衣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他自己只穿了件单薄破旧的衣服。谁来读一读这段的最后一句?

(第7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们分“质疑, 走进内心”和“写话, 激发感动”这两个板块。当看到一个只穿着单薄破旧衣服的、神态却镇定安详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时, 你一定有什么想问军需处长?学生会抓住描写神态和外貌的词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不给自己留下件棉衣呢?为什么军需处长的神态会如此镇定安详呢?”通过对“单薄破旧”“贴”字的体会, 换位思考, 走进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是一个尽忠职守、舍己为人的人。)

师:军需处长, 为什么你面临死神, 还如此镇定、安详呢?什么叫镇定安详?

生:很沉着, 安然。

师:文中怎样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

生: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 军需处长坐下来抽烟时看见了什么, 会想些什么?

生: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 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 感到十分欣慰。

师:所以神态如此镇定安详。

师:让我们锁定军需处长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他面对恶劣的环境就没有一点求生的欲望吗?

生:他独自一人与死神作斗争。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的?

生:旱烟的火已经被雪打灭, 可他还夹着, 还想向战友借火, 说明他想活下去。

师 (点红两个“火”字) :“火已被雪打灭”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又像在向战友借火”, 可见他还想借火取得温暖, 极力地与死亡作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除了想到战士, 还会想到谁?

生:他还会想到家里的老母亲。

生:他还会想到自己的妻子儿女。

师:是啊, 处长是平平凡凡的人, 他也有妻子儿女, 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他们在家等着他回来。他也想活下来, 可是寒冷的云中山还是无情地吞没了他。

师:让我们把军需处长最后的一刻印在我们脑海里。 (生读神态这一句)

师:读出了一份坚强, 一份悲壮。一齐读。 (生齐读)

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战士。

(“整体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精彩!”这个片段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他高高在上, 让我们不得不举头仰望他。可他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火”字体会到。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描写让我们浮想联翩……可现实是残酷的, “火已被雪打灭”, 意味着死神正悄悄向他走来, 但他并没有向死神屈服, 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借火, 借温暖, 希望生命能延续下去。这种求生的欲望是一个人的本能, 因为他也是一位平凡的人。抓住两个“火”这一细节, 让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变得高大丰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

师:同学们, 假如你就是军队中的一员, 也许你就是那位小战士, 军需处长硬是把最后一件棉衣塞给了你, 也许你就是刚才那位没有分清事情真相就大发雷霆的将军, 此时此刻, 望着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一定有千言万语在你的心头涌动。请拿起笔, 把你想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写下来。

生: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山, 有棉衣和没有棉衣是生和死的区别, 当时我没有棉衣, 身子瑟瑟发抖。你看见了, 就硬是把棉衣塞给了我。我穿上棉衣暖暖的, 可你却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我真后悔当初接过你的棉衣, 我会永存你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师:穿着军需处长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你一定要活着走出雪山。

生:军需处长, 刚才我错怪你了, 我向你道歉。只要我活着一天, 就一定会把军队带出雪山, 不辜负你的期望, 在这里, 我向你致敬!你安息吧!

师:你读懂了将军的一份内疚, 一份自信。

生:军需处长, 你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你默默地一个人与死神做斗争。你不会白白牺牲的,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红军,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

师:化悲痛为力量。

生:在这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雪山中, 你给我们发棉衣。你知道这些棉衣根本不够我们几千号人穿。你也明明知道没有棉衣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你还是把棉衣让给了战士。处长, 难道你就不想再见见你的儿子吗?难道你就不想你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吗?难道你不想见一见中国解放时欢庆的时刻吗?

师:怎能不想他们呢?我也是一位平凡的人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齐读这段话。 (配乐读)

(在“质疑, 走进人物内心”这个环节, 通过换位思考, 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已矗立在学生的心头。这里通过想象写话, 让学生把心中对军需处长的感动、敬佩、悲伤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正因为军需处长的伟大是从平凡中走来, 所以学生的写话才不会唱高调、才不会空洞。学生的心语从内心有感而发, 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来, 从学生点点感悟中生发, 真情流露, 感人至深, 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四、抓二“问”, 瞻仰“丰碑”高大形象

师:刚才将军还在担忧———

生 (一齐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而此时他却坚信———

生 (一齐读)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是谁使他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是什么使他把重重的担忧化作了满满的自信?

生:是军需处长改变了他。

生: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改变了他。

师:是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给了他信心。

师:是啊, 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走进了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将军复杂的心情变化。将军的生气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将军敬佩又是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使他由担忧化为自信的还是———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所以文中对将军的描写使得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高大, 更加丰满。让我们再一次瞻仰这座晶莹的丰碑。 (音乐)

师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师读: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缓缓地举起右手, 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这位军需处长就这样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是军需处长的丰碑般的形象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 让我们听听战士们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

(生读课文第14自然段)

师: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军需处长、将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鼓舞了战士, 激励了后人。文中的将军和千千万万的战士也何尝不是一座座丰碑呀?同学们, 在战争年代中, 有多少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篇9:《九寨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教学过程

(课前听歌曲《神奇的九寨》,谈话。)

师:知道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吗?

生:九寨沟。

师: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名叫《神奇的九寨》。

(开始上课。)

师:美的景物、美的事物总能激起人们心中情感的涟漪,让人禁不住地想用歌声来咏唱它,用五彩的画笔来描绘它,用笔下的文字把它永远地记录下来。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文字再次走进——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点评:创作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认识和情感。教师的导入语意在告诉学生:言为心声,作者写《九寨沟》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对九寨沟的热爱与赞美。)

师:《泉城》一课,作者开头用凝练而优美的文字概括了泉城泉水的特点,引出了最著名的四眼泉;《田园诗情》一文,作者开篇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特点。《九寨沟》这篇课文,作者开头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呢?

(点评:由于公开课安排的时间原因,先上了第十课《田园诗情》。教师善于整合教学资源,抓住本单元教材均是写景文章的共同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写景的文章如何开头上,渗透开篇方法,巧妙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介绍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生:还介绍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一、二两节当中,有两个词我们能从中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感受,能找到吗?

生:是“神奇”和“童话世界”。(板书:神奇童话世界)

师:九寨沟真的如作者所说,是那么神奇,是一个纯净的、美丽的、奇妙的童话世界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读的时候,可以把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变成一幅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可以用“——”标画出来;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把这种景物写得很美,可以在下面标上着重号。

(点评:阅读写景的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画面。在这里,教师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仅要读出画面,读出感受,还要关注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画面的。)

(生默读第三节。)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你看到了哪些美景。说的时候,可以先读出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我觉得雪峰很高,都和云彩一般高了。

师:“插入云霄”,都伸到云彩里去了。

生:“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我看到湖泊就像一颗颗宝石,沟谷就像一条条彩带。

师:五颜六色的彩带上镶嵌着一颗颗晶莹闪亮的宝石,多美呀!

生:“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五彩斑斓。”九寨沟的湖泊真神奇,湖底的石块有各种颜色,这是别的湖所没有的。

师:这些彩色石块是钙化粉末沉积而形成的。

生:“每当天气晴朗时……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九寨沟的湖水就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美极了。

师:湖面上会有哪些颜色呢?

生:鹅黄、淡蓝、深绿、洁白、粉红……

师: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所以作者把这湖面比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出示:每当天气晴朗时……所以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生:老师您写错了,最后一句应该是“难怪……呢!”

师:我们来比较比较,看哪种好。

生:书上这样写更生动了。

生:书上这样写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很高兴、很喜欢。

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正站在五花海、五彩池边,听到他正啧啧赞叹——

生:九寨沟真是人间奇迹啊!

生:九寨沟的水真是与众不同啊!

生:九寨沟的湖水竟然这么奇妙,这么美丽!

师:原来“五花海”“五彩池”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呀!让我们把这种心情带进去读一读。

(点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感受“五花海”“五彩池”的美,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想象,从作者的用词用语当中感受作者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惊喜。因此,学生入境动情,读来特别有感情。)

生:从“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我看出瀑布很多。

师:仅仅是多吗?这瀑布特别吗?

生:“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很美、很壮观。

生:“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是天然的。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台阶是用水泥、石头铺就的,而这些台阶则是——

生:瀑布。

师:是瀑布吗?

生:是湖泊。

师: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作者用“恰似”,而不是“好似”,感觉——

生:很恰当。

师:很奇妙。看到这奇妙的、如白练腾空的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这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生: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

师:你太了不起了,居然知道“鬼斧神工”这个词!

师: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评:教师在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多、美、壮观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恰似”让学生与“好似”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感受到九寨沟瀑布的奇特、奇妙,引发了学生由衷的赞叹,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

师:这真是一路美景,如诗如画,令我们如痴如醉。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带着我们再去神游一番?

(生配乐美读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客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这一路,我们会看到哪些珍稀动物呢?请默读第四自然段,看到什么动物用“——”标画出来。哪些词句描写让你觉得这种动物很可爱,就在下面标上着重号。

(生默读第四节。)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看到哪些动物。

生:“也许,就在不远处……向你窥视。”我觉得金丝猴很想让人接近。

师:想让人接近还“窥视”吗?“窥视”是什么意思?

生:偷偷地看。怕人来伤害它。因为它生活在密林深处。

生:我觉得它蛮可爱的,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很机灵。

师:真是个小机灵鬼。(生笑。)

生:“也许,会有一群……前方的丛林中。”羚羊跑的速度真快,“窜”表示还没等你看清楚,又消失了。

师:真是来无影,去无踪。(生会心地笑。)

生:“也许,你的运气好……鲜嫩的竹叶。”“憨态可掬”表明这只大熊猫很可爱,一副憨厚的样子。

生:这只大熊猫还“若无其事”地咀嚼竹叶,显得很清闲。

师:用我们昨天在《田园诗情》一课中学的两个词语来说,是——

生:悠然自得、悠闲。

(点评:教师极富语言敏感和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生:“也许你还会看见……美滋滋地照镜子。”从“美滋滋”看出这只小熊猫很爱美。

生:这只小熊猫真臭美!(大笑。)

生:这只小熊猫也和我们一样,有爱美之心。

生:这只小熊猫行动敏捷,很灵巧。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这四种动物的时候,每句前都用了一个词,(板书:也许)能换个词吗?

生:可能。

生:或许。

师:为什么用“也许”呢?

生:因为这些动物是珍稀动物,很少,不一定能见到。

生:因为这些动物没有固定的活动地方。

师:四句话,用了四个“也许”,句式一样,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师引读“也许”,生接后面部分。)

生:读起来感觉很顺畅。

生:读起来有一种神秘感。

生:读起来很有韵味。

生:这是排比句。

师:对。排列很整齐的句子读起来往往感觉很顺畅,有韵味,很优美。同时,这四个“也许”还带给了我们些许神秘。

(生齐读。)

(点评:教学“珍稀动物”这一部分,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描写当中感受每种动物的可爱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现形式,体会“也许”一词的准确与妙处,体会四个句式的韵味与优美,极富“语文味”。)

师:请一位同学读最后一段。

师:你能发现这样的结尾有哪些妙处吗?

生:作者抒发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请你读出来。

生:这段话总结了全文。

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个词把前面描写的景物概括出来了,省略号说明九寨沟的美景还有很多。

师:你真了不起!

(点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现了结尾的多种作用,品尝到了自主发现的快乐,从中也学到了文章结尾的方法。)

师:你想用一两句话来赞美九寨沟吗?

生:九寨沟真是人间仙境,它让人流连忘返!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神秘的星球,我们进去就不想出来了。

生:九寨沟就像一块七彩画板,上面画满了七彩图画。

生:九寨沟就像一块磁石,它仿佛有神奇的魔力。

篇10: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如果你会唱,请跟着唱起来。放歌曲《嘀哩哩》(同学们跟着唱起来,有两个同学还加上了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唱的真好。(老师抚摸着一个边唱边表演的同学的头)你还学过舞蹈吧?老师真喜欢你们,我们交个朋友怎么样?(学生们情绪高涨,争着和老师做朋友)

师:刚才老师从这首歌里发现了点什么,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歌。

师:你们说得好极了。老师今年

师:那么春天来了,大自然会呈现怎样的景象呢?

生:春天来了,小草、树木开始发芽了。

生:春天,冰雪融化,河里的小鱼游来游去。

生:春天,桃花、梨花都开了。

生:我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的知识真渊博!是啊,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睡中唤醒,冰雪融化,树木抽芽,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睁开惺松的睡眼醒过来。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眼,红的、黄的、白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就像赶集似的奔涌而来,多美啊!好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来赞美春天的可爱。谁还能背出一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吗?

生背《春晓》。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阅读教学本质是感性体验性的,教师创设了一种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地通过言语、音响等手段构建了情感生成的舞台,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二、情境中导入古诗的学习。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古诗《咏柳》,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题目。(师板书,生书空)

三、扫清障碍,读通诗文。

师:同学们想不想读好这首诗?

生:想。

师:可是里边有好多字没学过,怎么办?

生:我可以看课后生字表学习它。

生:我还可以从诗文中把它找出来,通过读拼音记住它。

师:好,现在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生字的读音。一会儿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识字小能手”!

(学生自学生字后,出示卡片个体表现读。)

师:谁愿意当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学生更加踊跃)

师:同学们想不想把这首诗读会?好,现在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学生练读)

师:谁感觉自己已经读好了,愿意读给大家听?(生表现读)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四、读中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准确。现在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读不懂,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大家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怎么理解?(各个小组都有提出这个问题)

师:大家看“妆”字里有个“女”字,女子最喜欢什么呢?

生:穿花裙子。

生:我妈妈爱描眉、涂口红。

生:我知道了。“妆”是打扮,化妆的意思。

师:你说得真好。这首诗是说春天里柳树打扮得很美,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描写了柳树的美?

生:碧玉。

师:好,谁愿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生:春天把高高的一棵柳树打扮得很美,像用碧玉做成的。

师:(问其他同学)你们也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我觉得春天里不是一棵柳树发芽,有好多棵哪!

师:对,这里的“一”不是指的数量“一”,同学们看这里(边用手指着自己边说)今天老师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谁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一身”换个说法?

生:今天老师全身的衣服都很漂亮。

师:好极了。谁在来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春天把柳树打扮得很美,像用碧玉做成的。

儿童的认知世界有许多生动的生活情境。在古诗教学中,对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善于捕捉语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库存,凭借生活积累,从而展现了语言所描绘的景象。

师:你说得真捧。同学们你觉得这首诗哪句最美?

生:我认为“万条重下绿丝绦”写得美。冬天的柳树光秃秃的,可是春天的柳树就不一样了,千千万万根柳条变绿了,就像一条条绿色丝带,又像长满了绿绿的长头发。

生:我喜欢“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多美呀,整一棵柳树全身上下像用碧玉打扮起来的,堆砌起来的。

生“一知细叶谁裁出,二用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写得多神呀。春风一吹,就给光秃秃的柳条上剪裁出了细小的柳叶。

五、境中美读。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喜欢这首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去感受春光里柳树的优美:(配乐朗诵)“在河边,在湖畔,一棵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柳条,时面吹来一阵温暖的春风,千万根柳条抖动着细致而小巧的叶子,随风摇曳。”

(学生们紧闭着眼睛,小脸上露出欣赏、陶醉的神情)

这一设计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一边听老师描绘,一边想象,把古诗中的语言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使生饱览想象之美,语言之美。

师:这样的景色真美,我们都陶醉了。请你感受着这种美,好好读读这首诗吧!

(生有感情练读)

师:你感觉自己读得怎么样?现在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找自己的好朋友,美美的读出你的感受。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以体现,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入情入境、尽情诵读,为体验成功创造了条件。

师:你的好朋友读行好吗?快推荐推荐,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推荐,使学生学会彼此尊重、欣赏,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师:你们读得真美,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配乐朗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谁愿意和老师比一比?

这一环节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激将法”让学生与老师比赛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与赞美时,他会感到非常自信,这样让学生放松自己,在自我展示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潜能,树立起坚定的自我信念。

六、激趣延伸。

师:同学们真棒!春姑娘也被你们动听一读书声吸引来了,她拜托老师送给你们一些礼品盒,里面装着好多关于春天的优美词名,快读读吧!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篇11:小学二年级秋天课堂实录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稳定学生的情绪,组织好课堂纪律,检查学具。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告诉小朋友们一个好消息,有一家美化生活设计公司,听说我们二(4)班的学生聪明活泼,画画特棒。他们正好要开发新产品,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搞设计,你们说有没有信心啊?

生:有!

师:等会儿,我们在班里进行评选,挑出最佳的设计送往公司,你们说好吗?

生:好!

师:那大家很想知道,他们要求我们设计些什么呢?别急,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范图)你们瞧,这是什么画呢?

生:哇!很漂亮。……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这是一些很美丽的染纸作品。想一想,这些图片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呢?(如:窗花,桌布等等。)来装扮美化我们的生活。因此,这家美化设计公司,就是想开发设计美化日常生活的物品。但,这些图片是怎样制作的呢?它带给我们神奇美丽的世界,那究竟奇妙之处在哪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呢?

生:想!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受它的奇妙之处。(板书课题:染纸多奇妙)

(三)、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感知,并进行作品讲解。(出示课件并配乐)这里共有5幅作品。第一幅染纸作品,色彩鲜艳耀眼,运用红、黄、绿颜色进行搭配设计造型的,仿佛像一朵向日葵;第二幅染纸作品,是用单一的蓝颜色进行设计的,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形状仿佛像一把小雨伞;第三幅染纸作品,颜色也很鲜艳,造型独特美丽,仿佛像一块方巾;第四幅染纸作品,它运用了红、黄、蓝三原色进行造型,像一块有特色的桌布;第五幅染纸作品,造型奇特无比,就像是放射出的光芒一样,很有层次感。

2、引导学生观看范作,并说出对染纸的看法。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染纸作品,想看看吗?(出示染纸范作)

生:想。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染纸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些染纸作品实在是太漂亮了!

师:如此精美的染纸作品,其实制作起来方便快捷,而且操作过程简单。

我们看一段视频,看看染纸的过程。

看了小视频,我们知道了在染纸之前需要先把纸叠好剪好,才会有漂亮的花型。

3、一朵花的折叠步骤。(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操作)(1)将方形的生宣纸对折,再对折;

(2)将再对折好的生宣纸进行第三次对折,使它出现多余的部分;

(3)在第三次对折好的生宣纸上方画一条弧线,然后将其剩余的部分剪去,再展开。即完成。

(板书:一朵花的折叠步骤:折、剪、展)

4、学习染纸方法:(出示课件)(板书:染法)

(1)浸染法。

老师把折好的生宣纸浸在不同的颜色墨水中,给纸染上颜色,我们就把它叫做浸染法。(师生共同操作)

(板书:浸染法)(2)点染法。

为了让染纸色彩更丰富、更斑斓、我们可以请个小帮手来帮忙,也就是说毛笔沾上色彩,在折好的纸上点,我们把它叫做点染法。(师生共同操作)

(板书:点染法)

(3)学生动手尝试体验。(出示课件:你知道吗?)各小组进行比赛,并让各小组报告自己的发现,看看哪一小组发现的最多,并给予奖励;鼓励学生想办法动脑筋,变换更多的折剪法。同小组成员可以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发言。

(有些同学成功,也有些同学失败。)

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

一、纸太厚;

二、水太少;

三、笔的力度;

四、速度的快慢等等。

5、学习制作染窗花的方法。(老师演示过程)

先将纸折成一朵花的主单元形,再剪窗花形,后进行染色,再展开。注意染的时候要空白,主面积大,次面积小。

(板书:制作染纸作品的过程:折、剪、染、点、展开。)

(四)学生自主表现,老师巡回辅导。(出示课件并配乐)各小组精心设计比赛的染纸作品,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做出有创新风格的作品。

(五)品评欣赏。

先请各小组的优秀作品的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设计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解说,然后学生之间互评,最后老师点评。

(板书:附——学生作品展)

(六)课后拓展。(出示课件并配乐)

可以用这种方法制作生活中其它物品。如:衣服,围领、手套等等。欣赏其他染纸作品。

(七)小结。

今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探索了染纸的奇妙之处,学习并掌握了染纸的方法与技巧。即:用普通的材料凭借我们的 想象和灵巧的手加以刻画的。完成了美化生活设计公司交给我们的任务。

大家表现都很棒,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一张又一张的染纸作品设计稿,等会儿下课后,老师会把你们的作品寄给美化生活设计公司,相信他们一定对你们的感到惊喜的。

美就在我们的手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染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让我们用双手来美化生活,打扮世界吧!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下一篇:关于婚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