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中央教科所)

2024-08-06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中央教科所)(精选6篇)

篇1:浅谈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中央教科所)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2009年1月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

曹向忠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057151)[摘 要]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联系 结合 审美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是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口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应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意识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 贯通,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如教材第三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对美术语言特点的阐释。教材以其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将美术语言的特点阐释为“美术语言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待殊语言。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都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只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虽然以上阐释科学、准确,但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可用阐释使学生一日了然,生动形象地了解美术语言的特点。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途。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人。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进一步展开。

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子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特征,又在欣 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知识学习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广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就像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原理、引擎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 而获得特有的“美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是通过怪诞的造型和地狱般的色彩来揭露出法西斯的罪行,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所有这些,苦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综上所述,使我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2、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2005年3月

3、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1998年6月

4、高中美术选修课(实验本)《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2:浅谈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中央教科所)

摘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在美术领域亦是如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新精神为美术作品的发展补充能源,而创新也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应该重视创新精神在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地位,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美术欣赏是通过名作直接感受大家风范,掌握表现手法和创作意念,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经验,在欣赏教学中的侧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课堂才更有意义。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创新精神

在美术领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美术是一种精神产物,它对自身的独创性要求很高,美术领域的美是可以创造的。美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关于美的感受,是美术产生的直接缘由,不同流派的异彩纷呈促成美术领域的繁盛发展,由此看来,注重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是美术领域的重中之重。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创新意识、活跃创新思维,最后依靠创新精神带动美术事业的发展。

一、审美能力

创新应该从学会欣赏开始,只有体会到美魅力才能尝试去创作美。也许凭借现阶段高中生的知识层次不能独立创作出新颖的作品,但是却能切实的感受美的存在,“发现美的眼睛”是接触美术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于美的认识,提高审美能力,锻炼自己的审美眼光,只有领悟到美,才会酝酿创造美的意识。哲学上讲量变引发质变,在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美”素材的积累,有储藏的基础才可能有质上的突破,那就是作品的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本学段学生的喜好及审美特点,学生可以参与评价,自由发挥心里所想,促进美术的学习。传统的美术教学,以美术作品的纸张图片、书籍照片欣赏为主,从临摹到写生绘画,学生依赖教师的较多,学生创意思维的较少,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美术教师也可以提供相关相关的网站,学生可以自主浏览学习,欣赏作品,下载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挣脱束缚,突破自我障碍,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品。

二、创新意识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同学们具备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新事物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美好的事物维持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欣赏不同流派的作品之间的差异,可以深入探究美的共性,来创新美术的表达形式,或者将不同的美巧妙结合。这就需要创新意识作为连接,敢想敢尝试。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特征,充分挖掘教材,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获取创新的成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评论,不是就画面而画面,让口,手,脑全面开动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思维

重视学生思维的启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

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小组交流的方式极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形成新的想法、新观念、新作品。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把不同特色的作品拉在一起欣赏,美神维纳斯的欣赏让他们对雕塑的语言,美的理解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我再将谅解“女神”放在一起,维纳斯与埃及涅菲尔蒂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比较欣赏,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与解读让我都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有句俗语:幻想乃是创造之母。想象力是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因子,为何不放手让学生们的想象力去飞一把呢,那绝对会有预料之外的收获。美术欣赏过程中也可以多问、多思、多想,成为占据主动地位的一方,这样就会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新中,思维也成分散式发展。“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没有固定发展路线,只要大胆想象,就有可能突破自己的瓶颈。

四、表现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的整个过程里,不能将美的概念统一化,教师不能树立唯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这样会捆绑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抛开顾虑,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的评鉴语言及创作手法都会得到解放,而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大家敢于表达,挖掘学生的美术敏感。这样,学生的欣赏美感、创新意识可以在表达自己中得到形象和发展。这同时要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每位教师应有开始多个教学模块的能力,最好有一门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能够吸引学生并能在具体的教学中更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师生的讨论,同学间问题的碰撞与整合逐步形成。结束语

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从美术欣赏教学中获得审美能力,在发挥自己的活跃思维,打破固有的形式,完成创新的目的。期间,通过审美活动锻练了学生高尚的情操与敏锐的观察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领航作用,由潜在的审美意识引导,在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的帮助下发展自己,完善美术创造。参考文献:

篇3: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 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 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 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因此, 我们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开展不能只满足于教材内容, 还应补充和延伸课外, 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展教学, 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要防止美术欣赏课变为故事会, 一些教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常常把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甚至作者的私人感情作为讲课的重点, 教师口若悬河,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看似一堂成功的欣赏课, 却与教学重点、目的丝毫无关, 也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对理解美术文化, 形成人文素养毫无作用, 本末倒置。当然美术欣赏也不该是“看图识义”, 如果单纯注意欣赏这一方面, 会导致学生忽略对图像生成规律的认识, 对图像生成方法的学习, 对图像美感的评价。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力图避免的正是这种单一的倾向, 而注重人文性和技术性平衡, 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 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 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 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 是现代教育理念, 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 还需了解所谓的“姐妹艺术”。例如, 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 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 让学生随教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 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例如, 高中欣赏课《中国民间美术》视频欣赏大秧歌表演, 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好, 引出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和作品形式, 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生在身边的民间美术作品, 看课件, 欣赏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 总结民间美术的特点, 学生分组发言: (1)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 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 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应该是民间美术。 (2) 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 节日活动中, 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3) 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4) 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 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以下几大类: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譬如, 剪纸这一环节, 剪纸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 是以纸为加工对象, 以剪刀 (或刻刀) 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欣赏课件剪纸作品, 列举剪纸的种类 (单色, 染色, 套色) , 让学生欣赏课件库淑兰的剪纸, 分析一下陕北“剪纸娘子”库淑兰剪纸的形式和风格是什么?这位自称“剪花娘子”的老人, 1921年生于旬邑县赤道乡王村的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库淑兰从小生性活泼机敏, 六七岁时随母亲学剪纸作画迄今不止。八十年代初, 旬邑县文化馆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 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后来库淑兰的名字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 走出了山沟沟, 走出了国门, 登上了大雅之堂, 令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之倾慕, 被评价为能与“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相媲美”的人物。她曾迈动着一双小脚, 走进北京, 出入香港, 震动了艺术殿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她的剪纸讲究构图对称, 色彩对比强烈。对造型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分组实践剪纸, 展示。这样, 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知识、民间故事切入,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是美的艺术, 又能把握欣赏课的性质, 达到满意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说, 实现师生互动,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 重视讲授法、谈话法, 师生交流是单向的, 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 围绕教材安排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滔滔不绝,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洗耳恭听。

善于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弥补以前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传统美术欣赏的苍白, 这种融合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技术使得许多教学上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 在欣赏过程中, 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 再配上当地音乐,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当然, 它也不是万能的, 无论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评价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的作用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教师如何合理运用,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4: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

关键词:联系;结合;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60-0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是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口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应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意识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途。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人。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进一步展开。

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子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特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知识学习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广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就像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原理、引擎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

篇5: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桓霾痪哂薪锨可竺酪馐兜娜耍苄郎颓罢叨荒苄郎秃笳摺T谏虾>侔臁胺ü?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篇6:浅谈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中央教科所)

王镛书法作品欣赏

一、王镛生平及创作道路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一、名师高徒

少儿时代,王镛就开始学习字和画,字是晋唐名家的楷书,画是看见顺眼的就临,高兴了胡涂乱抹,画什么总能像点什么。身边也无高人指点。当时他特别崇拜齐白石,12岁那年父亲带他去看“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遗作展”,回来想学刻印,一动手特别上瘾,放学后做完功课一刻到半夜,很快就能“创作”了。14岁那年考上了北京少年宫金石书法组和国画组,作品当年就入选了“首都书法篆刻展”。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就是“文革”,王镛下乡插队。在内蒙古也常有写写画画的机会,但篆刻基本上停了。那六年他经了些磨难,得到了历练,而不幸中之大幸是:由于地僻人稀,“阶级斗争”不易抓紧,自我意识在荒野中得以萌醒。回京后任中学美术教师,又大干起来,强烈地想探求艺术的个性风格。

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李苦禅教授首次分别招收5名山水、花鸟画研究生。报名者数百人,竞争激烈。且5名山水研究生,只招一个兼攻书法篆刻的。考生中大多数是艺术科班出身,王镛只能以同等学历的身份报名。凭着自学的杂家功底,书、画、印甚至素描、油画等都摸过,他获得了山水兼攻书法篆刻的那个研究生名额。

导师李可染先生的人格魅力与艺术理念,给了他深深的震撼。先生授课,从不讲技能技巧,即使一定言“技”,也要提升到“道”的高度去阐释,这个道,即是自然与艺术的根本规律。副导师梁树年先生,擅诗文,亦擅篆刻,格调很高,对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镛艺术年表

1948年 3月生于北京。

1955年 读小学。喜欢书法、绘画。

1958年 观看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遗作展,开始学习中国画。

1961年 就读于北京市第13中学,考入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和金石书法组,受教于马耀华、刘博琴先生。隶书毛泽东《长征》诗和篆刻一组,入选《首都书法篆刻展览》。

1962年 国画作品入选《北京市小幼苗画展》,楷书作品获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少年书法比赛”一等奖。魏碑书作和篆刻一组入选《首都书法篆刻展》。

1963年 书法作品入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革命烈士诗抄书法展览”,并被收藏。获全校作文奖,被推举参加全市作文比赛。自制第一本印谱。

1967年 高中毕业。

1968年 下乡插队,先后落户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和阿荣旗。

1974年 调回北京,任中学美术教师。

1979年 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在导师李可染、梁树年先生指导下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

1981年 在研究生毕业创作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留校执教。

1982年 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作品展”。

1983年 参加“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山水画两幅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国画展”并赴法国展出。

1984年 参加张仃先生主持的北京地铁车站绘制的大型山水壁画《大江东去图》、《长城万里图》。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

1985年 山水画十幅参加“五岳三山中国画联展”。其中《峨嵋早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宁河晚照》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行书《自书诗一首》入选“国际书法展”书画作品被辽宁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收藏。

1986年 山水画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东京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展览”。作品入选“国际交流绘画展”、“中日书画联合展”、“当代篆刻邀请展”、“第一回日中水墨画联展”、东京“现代中国美术家作品展”、“第三回读卖国际画展”、“中外书法家作品展”。被聘为“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委。

1987年 书稿35幅发表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石谱》、《百树谱》。参加“国际临画大展”并被聘为该展评委。《中国书法》发表《汉晋砖文的书法艺术》。《书法》、《中国书法》、《金石书画》发表专题评介。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并举办四人中国画展。

1988年 入选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着名书法家百人展”。山水画五幅参加“国际艺苑第二届水墨画展”。山水画1 0幅参加二十四届奥运会汉城“中国现代水墨画特别企划展”。应《冲绳时代报》邀请赴日举办“中国书画五人展”。现代书法lO幅参加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八人展”山水画在国际水墨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参加“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首届中国新书法大展”。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镛书画篆刻集》。作品14幅发表于《现代山水画库》。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西冷艺报》、《中国美术报》、《青少年书法》、香港《大公报》、《明报月刊》、台湾《书法艺术》、香港《文汇报》、《中国文化报》发表作品专题评介。

上一篇:中心信息室副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人间四月天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