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2024-08-14

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通用13篇)

篇1: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阅读是绝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十分有乐趣的活动。但怎样才能享受到这种乐趣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抛开功利,为兴趣而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是一种享受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在课余广泛地进行阅读呢?

一、在多元感悟中体验阅读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因此,不论是对教材还是语文教学活动,他们都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逐渐积累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例如,执教《寒号鸟》这篇童话故事,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谈谈学了故事后的感想。一个学生说:“喜鹊真好。它很关心寒号鸟,老劝它垒窝。寒号鸟要是能听喜鹊的劝告,就不会冻死了!”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寒号鸟太懒了,它是自作自受。”又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喜鹊也有错误,它不应只是口头上劝劝,应拿出实际行动来帮助寒号鸟。如果喜鹊动手了,寒号鸟一定也会跟着做。”我及时赞扬这位学生想法独特,爱动脑子。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寒号鸟是怎样对待喜鹊的劝说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我觉得喜鹊只是劝劝寒号鸟,寒号鸟就不耐烦了,寒号鸟是不会跟着喜鹊垒窝的。”“我认为寒号鸟太傻了,它冻死的那个晚上,干吗不到喜鹊的窝里去挤一夜?”“我觉得喜鹊在那个晚上应该去关心关心寒号鸟,看它能不能挨过那个晚上!”……“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寒号鸟是很傻,懒惰就是它最傻的表现,你们说呢?”

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享受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阅读乐趣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对于一些情节生动的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进入角色进行感悟,从而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文情节生动,道理浅显。我打破课堂界线,把教室布置成了“森林王国”,每个学生就是森林里的“小动物”,我则是“狮子大王”。“狮子大王”要招聘新大王,“动物们”跃跃欲试。“猫头鹰”要动物们白天睡觉,晚上起来干活,“动物们”怨声载道;“小鹿”要动物们跳着走,“动物们”不停地跳,最后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对小鹿也抱怨连连。大家对第三个候选人“小猴”,自然也充满了猜疑。听听“小动物们”的议论吧:“唉,这位新大王不知会怎么折腾咱们呢?”“我可是再没有力气了。”“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没想到,“小猴大王”让“动物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你可以感受到“动物们”的喜出望外和发自内心的欢呼。整个课堂沸腾了!

角色的变化带来了情感的变化,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对角色心理的揣摩,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阅读为经历生活,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感悟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真正促进了学生真心阅读,真实感受,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在丰富想象中体验阅读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重视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例如,教学《画风》时,在学习了课文介绍的四种风后,我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风。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我看见小姑娘的帽子被吹掉了,就知道有风了。”有的说:“讲台上的本子被吹跑了,说明有风了。”有的说:“海上的帆船撑着船帆在快速航行,说明风很大。”还有的说:“一阵大风吹来,小乌龟被吹得四脚朝天,躺在地上。”……用课文中的话来说,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风。找准这个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学生学起来就感受到了生动和愉快。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用叶圣陶的散文诗《风》做结尾,激起学生继续研究风、试着仿写小诗的兴趣。一些学生创作出了“但是当树叶飘落时,我们知道那是风在散步了”“但是当风筝高高飘起时,我们知道那是风在淘气了”等优美小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联系课文思考,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思维启发,并在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

真切的体验、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收到了心灵的交汇、情感的碰撞,充分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篇2: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虽然引入课外传统文化典籍的内容,教师非常辛苦,增加了工作量,但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更给德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是怎么做的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叶老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课外读书会,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小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带到班级中,实行资源共享。当学生面对着一本又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时,自然迫不及待地想看,于是学生在无形中就积累了知识,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又会去积累。

开展传统文化典籍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阅读的成果,扩大阅读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其思维,陶冶其情操。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从书中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感染他们,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操。

二、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真理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能无形地左右学生的审美观、道德观。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接触传统文化,潜心阅读,自己咀文嚼字,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小学生如诗的嘉年华学习古诗可谓恰逢其时,更何况古诗阅读鉴赏也是他们的必修课。我有意识地推荐一些课外诗作,让学生品味理解,让古诗的光辉浸润到他们的思维深处。他们在课堂中的交流,就如同扑面而来的明媚的春光,沁人心脾,无形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不正是我所想要的吗?

三、引导学生突破阅读与生活之间的障壁

教师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要善于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与其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调动并利用其中有利于道德素养提高的因素,尽可能地使课外阅读贴近学生的生活。

我在教《夏之绝句》这一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要学生们搜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见解对它们诠释,结果是丰硕的。同学们找来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等诗句,道出了自己对春天的向往,也表露出他们对美的见解。这不正是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吗?正如教育家商友敬所说:“‘知识’有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脾;沉在下面的是‘文化’,他沉淀成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

篇3: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一、通过以读为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倾向,教师只顺着课文的情节不断提问,学生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回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被教师的分析和提问所挤占。这样,学生在程序化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忽视了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应该将读贯彻其中。或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读,长篇大论的泛读、浏览;或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完成有效阅读;或指定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细细聆听并感悟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同时获得读书的权利和时间。

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以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的农村,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这一环节。如教授《小石潭记》时,以课件展示所记景点,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并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三、尊重并倡导学生阅读的闪光表现

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强调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创意。例如教《口技》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谈。一学生提出开头一段不要更好,直接给听众留下悬念,对此我作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第二,尊重学生张扬的个性。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如教读古诗《过故人庄》,我要求学生想象诗中情景,大家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一位同学很快就站起来了———诗人孟浩然迈着闲适的步子,到恬静优美的农家小村做客,和农家朋友临窗而坐,欣赏着打谷场、菜园子的景色,吃着农家饭,悠然地喝着小酒,好不畅快。临走时相约重阳再见。可能诗人还抱拳:“请留步!”然后打着酒嗝而去。虽然不太全面,却大致表达了诗歌要义。教《愚公移山》时,将课文场景置于现代社会,让学生评价文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然后再回到当时社会进行比较,学生就彻底明白了愚公的不愚,智叟的不智。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或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四、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学生用既得知识评价生活,拓展视角和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三峡》时,要求学生写一段景点概况介绍,师生进行交流。顺势让学生针对本土红色景点———会师园,用刚才积累的知识再写一段介绍文字,然后出示比较正规的文字介绍,将两者对照,以明得失。既实现了文本的再塑造,又渗透了情感价值观。这样,知识转换成能力就得到了落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有效拓展课外。

五、以活动促进积累,培养阅读习惯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经常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游刃有余的运用才有基础。为此,我首先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阅读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积累或阅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诵十首古诗加一颗星等。学期末,给星星最多的学生以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竞赛,不仅引发同学们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同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维持对积累和阅读的长久兴趣。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篇4: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阅读效果,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首先,课前激趣就很重要,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我们都知道初中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富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因为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会给学生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用充裕的时间来品读悟读文章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

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留给学生,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读等。例如在讲《醉翁亭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多次朗读课文,首先是初读感知,当学生疏通文意后,让他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朗读,随后,在对课文的美点赏析之后,又让他们带着一份美感朗读课文,最后,让他们在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思想终于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乐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现出的情感是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要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而不应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理解,应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要把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四、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寻找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与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与“大语文”教学观也是相吻合的。讲《桥之美》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审美观点对当地的一些建筑和景点进行了品评,从而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见解。当然,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有待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究,我愿与同仁们在这条路上不断进取。我相信,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更加不断地开拓与深入的。

篇5: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小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对作品中的美感很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文章中的那种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且有动感的画面图式,然后再创设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或是氛围,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学生与作品形成审美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这样的阅读就是毫无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阅读文章,然后再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和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时,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段子记录下来。动笔的方法有很多种,诸如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或者是在文章中作出相应的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在阅读中更加省力、高效,而且还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和人们的交际需要密切联系着的。基于此,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也应该是将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不断地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只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需要紧密联系日常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着的一些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其活化为一盘盘美食甘味让学生去品尝,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且还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获取知识,积极地使用所学的这些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的这个问题,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作文选材进行有效的讲读,让学生意识到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阅读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等都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这样教学会生动活泼,学生也会学得津津有味。

四、延伸语文阅读课堂,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故事是每一个学生都爱听的,听到教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也都个个精神抖擞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也早已经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另一个境界当中。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教师这个时候留下悬念,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读物,然后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现身说法的教学方式激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将学生对读书的渴望彻底地激发出来,这样也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得当,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篇6: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阅读教学中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效仿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一、读中仿写

“文章只是例子”。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语文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要明确阅读教学为写作训练提供哪些条件或打哪些基础,以及写作要运用阅读中获得的哪些知识或技巧。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树立榜样,使学生写作时有所借鉴。因此,阅读课重点讲了什么就应该让学生写什么。比如,可以仿写句式表达、段落结构,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甚至是整篇文章。例如,学习《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仿写一段喇叭花早、中、晚变化的话;学习《翠鸟》,就可以先指导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从上到下” 的描写顺序上或“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方法上,然后再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这样做学生自然就会很轻松地完成《可爱的小白兔》《美丽的孔雀》《能干的大象》等作文片段的练习。

二、巧补空白

补写课文的空白简称补白。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补充、解释和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进行补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引导学生仔细读、仔细体会,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进行巧妙补白,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灵感,还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学习闪现智慧的火花。例如,《去年的树》在小鸟不断寻觅树最后却只看到已化为火焰的树的时候是这样写的:“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花看了一会儿。”这一句简单的话蕴含着意味无穷的想象空间,学生感悟对话后心理感受也会不断积聚,这时正是诉诸纸笔的最佳时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鸟儿看到这凄凉的一幕时会想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三、续编故事

有些文章的结尾比较含蓄,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最常见的续写方式是依托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续写方式,往往是要求写一篇有所发展但情节又不同的新文章。例如,读完《龟兔赛跑》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写《龟兔第二次赛跑》。这类续写,新故事与原故事情节要有一定的联系,新故事的中心思想可以是原来的也可以是全新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类续写要指导学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仅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或一致性,还要有新意。再如,寓言故事《滥竽充数》的结尾是: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竽,而是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那位南郭先生无法在乐队混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

读完这一段,学生往往会产生南郭先生会去哪里、会去干什么、结果又会怎样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当一回编导,设计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例如:

(1)这件事后,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再想这样浑水摸鱼是行不通了,于是便痛下决心去音乐学院拜师学艺。每天早上,别人还没有起床南郭先生就早早地开始练习吹竽了;每天天都黑了,南郭先生还在练习先生新教的曲子。就这样,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南郭先生认认真真地苦练三年后又回到了齐王府。这次,他不仅受到了齐湣王的称赞,而且还因为表现出色得到了比原来多两倍的俸禄。

(2)这件事后,南郭先生虽然知道自己再想这样浑水摸鱼是行不通了,也去很多地方学了很多技艺,但最终都因为吃不了苦而一事无成。临死前,南郭先生懊悔不已地对儿子说:“没有真才实学只能混一时不能混一世,你一定要勤学苦练真本事。这样才不会像爹一样一事无成,遭人白眼。”

篇7: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过阅读获得,阅读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而阅读能力主要依赖于幼儿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所以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先阅读后识字

在早期教育中,不少家长把教孩子认字当作阅读成功的判定标准,使孩子渐渐失去阅读兴趣。在这次学术会上,专家却提出了“先阅读、后识字”的早期阅读新方式。专家认为,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仅仅比别的孩子多认得几个字。“先阅读、后识字”的分享阅读方法为家庭和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分享阅读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此后几十年里,分享阅读被广泛介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逐渐成为早期阅读的主流开展方式。近期我国的北京、天津等地的研究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李文玲研究员介绍,分享阅读是通过老师或父母与儿童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桥梁。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舒华教授认为,通过分享阅读,可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使儿童大面积实

现早期阅读、大量阅读。

分享阅读是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读本,配合特定的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和教育辅助材料,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分享阅读旨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让儿童在互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分享阅读的四个阶段 分享阅读主要是通过利用专门的阅读材料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引起阅读兴趣,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学习并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阶段阅读活动展开,重点培养儿童的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阶段是阅读分享活动,重点是帮助儿童将图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第四阶段是阅读拓展活动,重点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信心。

分享阅读的价值

从国内外“分享阅读”的实践结果来看,分享阅读对儿童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与家长有更亲密、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分享阅读要求成年人与儿童共读,在共读的游戏中,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得更自主、更自信。分享阅读强调让儿童成为阅读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行动者和评价者,在分享阅读中儿童可以表现出极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分享阅读中丰富的创编、改编、续编、表演故事的活动,儿童的想象空间被极大扩展,创造力得以有效激发。

篇8: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收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五、设置情境,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景象和让学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节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学生在积极将准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课文的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们能够在色彩或表演中收获意外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充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任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个精美的词句都隐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利用文本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教学的结尾时,我提示学生: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许多画面。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上的一场春风,它必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语文教学必将欣欣向荣,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9: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一、建立自信,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习惯,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要敢为班上先,敢于第一个发表见解,回答问题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嘲笑,敢于面对问题。为了鼓励这样的学生脱颖而出,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吃螃蟹,敢于做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每当有一个学生率先举手打破沉闷气氛时,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为他鼓掌,使举手的同学建立自信意识。让争相发言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学生们发言的次数多了,师生互动也就变得默契了,当教师讲到动情之处时,他们还会发出会心的笑声,逐渐进入了自主参与的情境。课堂有了亲和力,课堂氛围开始活跃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离不开讨论,小组讨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小组讨论使绝大多数学生建立了自信心,使学生打开了内心喝望表达的闸门,使思绪终于汇成了交流的话语,流泻到课堂集体的智慧中。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每次小组讨论时,笔者都在黑板上列出课堂学习评价表格进行评比,鼓励所有学生在组内对语文活动积极参与。这样,即使再内潋的孩子,为了珍惜本组的荣誉,会会展示其逼人的锋芒。慢慢的,全班学生都愿意发表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我和学生们赏析了《散步》之后,我请学生谈一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想,有一位学生这样说:“学完这篇散文之后,我对我曾经听到过的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如果你想到了你要对你的父母做什么,那你就要赶快去做,不要等到将来后悔。’”听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后,我被学生对文章的要点领悟之准确所感染。一名初一的孩子,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识到这种深度,除文章本身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之外,我想我对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启发训练的确起到了作用。他们的语文学习真正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用心施教的结果。

二、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扬课堂民主,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教育是用心交流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依托文本,让文本中的真切情感进入学生的内心,让感人至深的思想震撼能够抵达学生的灵府深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某次,在学生们的周记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您好!这个本子从现在开始将成为我与您的沟通工具。我喜欢语文课,但上课时,我不喜欢认真听讲,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来到新的学校,我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能会有很多问题问您,您可以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吗?”这段话使我十分感动,还有什么比师生之间的信任更宝贵呢?我没有急于给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给她写了这样的批语:“我很喜欢你,更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很高兴你能喜欢语文课,望你保持已有的成绩,我对你非常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后,每到上课时,她经常第一个举手,而且问题回答得越来越好,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在我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公开课上,听课教师就坐在她的旁边,她主动举手发表意见,其见解独到,自然得体,为本次公开课增加了亮色。

三、面向全体,鼓励思维,活跃气氛,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 有些课堂是少数人的课堂,甚至一个人的课堂,因为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点燃,或少数冒尖的学生被思维的炉膛引着了,而大多数学生还在灶门外观望,这样的课堂实际上不是大众的课堂。而我所向往的课堂则是学习气氛民主,学生地位平等,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我班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但是她总是非常踊跃地提问题,尽管她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着边际。每当她举手提问时,我总是微笑着看着她,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正是因为如此,班里的其他学生也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的“导航器”,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能力的载体。我想,如果没有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就难得有精彩、活泼的发言。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一个平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迟缓、学习极为被动的班集体变成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善于思考质疑的班级。

篇10: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在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黄金时期,更应该重视美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古诗中蕴含着我国数千年文学大家所创作出的诗歌作品,这些均可以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美育教育渗透入古诗课堂教学中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1加强朗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韵律性强是古诗最大的特色,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大都是按照“押韵、对称、平仄”等创作格式来创作出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作品。在开展古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欣赏古诗作品所体现出的富有节奏的语言美。古诗实际上同流行歌曲一样,均具有和谐、流场的旋律和委婉动听的歌词。但是他们均需要朗诵出来方可得以体现,所以为了使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古诗中蕴含的语言美,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多朗诵。例如,在讲解李白所写的《静夜思》这首诗歌的时候,其中的“光”、“霜”和“乡”三个字非常押韵,并且句间和句内的平仄交错感非常强,借助学生的反复朗诵,学生很容易体会诗句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又如,在讲解《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时候,该首诗整体写的飘逸灵动,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但是要想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这首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切感情,就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诵方可体会,否则断无法会把握整首诗歌索要体现的思想感情。

2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形象美

在古诗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古诗作品是对某一个或者多个形象所展开的描绘,其形象不仅生动,也与当前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借助学生对于作者所写古诗作品的描绘进行想象,则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古诗中所包含的形象美,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平时的古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合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古诗作品中所包含的形象美。例如,在讲解骆宾王所写《鹅》这首的时候,诗中所包含的词语简单,却将白鹅在水中嬉戏游走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用词简练程度可见一斑。语文教师可以边讲边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所描述白鹅的具体形象,并鼓励学生在课下去亲自观察一下白鹅具体的游水形象,对比一下和作者所描述的有无差异。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且可以更好的体会这首诗所展现出的形象美,提升他们的想象力。

3视听联动,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也是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很不成熟,学习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理解古诗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意境美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语文教师为了可以更好地传达古诗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意境美,就不可以将正确的答案直接写在黑板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使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古诗所要表现出的意境美,其中视听联动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柳宗元所写的《江雪》的时候,由于作者采用了飞鸟、群山、孤舟、船夫和寒江等景物来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幽的意境美,尤其是一个在茫茫白雪寒江中的老翁独自垂钓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为了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个意境,单靠文字阐述和诵读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音乐或者视频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孤寂的意境。

4巧借故事,体会古诗的人格美

虽然古诗大都是写景状物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无法展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感情。借助古诗字词的描述一样可以反映出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而这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时机来合理渗透美育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郑板桥所写的《竹石》这篇诗作的时候,其虽然表面上在歌咏竹子挺拔坚韧的品质,但是实际上确凸显了作者自己拥有正直、坚强的品格,这正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了使学生切实感受作品中的人格美,教师可以先将作者创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命遭遇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诗作中所凸显的人格品质。

篇11: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特色丧失

教师经常进行公开示范课,是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同时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进行这种示范课的时候,其教学仅仅是停留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特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讲授示范课时都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尽力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展现课程的特色,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在整个示范课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跟着老师在一点点地进步,但是,教学却已经完全失去本身的特色和新意。教育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积极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新颖的方式学习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不少好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不能真正地了解和学习语文。

(二)语文教学知识缺失

许多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发现,在提升学生课堂活跃度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语文本身的价值。比如,讲解一篇课文时,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再让学生自己讲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什么,最终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后就会发现,当前,改革后的语文教学与其他的课程特色其实毫无区别。语文的课本教学,本身的意义就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包含的深意,在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道德等观念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文本身的文学色彩,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语言的语境等方面内容。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其他方面,就会使学习内容失去学习文章本身包含的文学色彩这一方面,也就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有其固定模式的,不能和其他的学科类同,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对语文的教学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文学素质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语文知识的教育

语文学习应该尽量减少和其他学科的重叠程度,要适当减少一些和本身的文学知识不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停留于教学形式的改革,而和本身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其实,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之中,重要的是知识的收集,而不应该停留于知识的扩展上面,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新的学习和发现。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是比较灵活的,而真正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一些实践研究表明,讲课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激情的,但是,如果教学的氛围过于活跃,其实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思考,将听到和看到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形成了自己思考的习惯,也就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独立的思考,有利于进行语文的课程学习。语文的教学需要切实地进行讲解,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摒弃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进行语文的教学和学习,这样就可以降低学习过程中外界的影响程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将语文知识的教授作为重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语

篇12: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堂要在经典诵读中创新和谐育人,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创建和谐温馨的家园:温馨和谐的家园是对学校人际关系的概括。学生、教师、领导相互之间溢满亲情,和睦相处,和谐是各种力量的最优搭配,人的教育应该是和谐的教育。学校运用整体优化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着力塑造“和文化”品牌形象,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积极营造充溢着人文光泽的校园氛围。二是创造和谐与快乐相伴:快乐是一种人人向往和追求的愉悦的精神状态,它使人感觉到满足和和雅。学校以快乐为源,在快乐中育人,在快乐中兴学,让快乐充盈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与学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其乐融融的学校氛围中达到教育配置的最优化和最强化。小学时期,是人生的起航阶段,以快乐的心态学习,则是最健康的成长状态。学生拥有快乐的心态,才会乐于探索,实现兴趣求学;在乐学的基础上,才能够大胆实践,激发创造活力;在积极的求索中,方可汲取新知。从而,让快乐装点成长轨迹。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师生兴趣,展现师生特长,激发师生潜能,使其真正实现了内强素质,做弘扬正气、智慧丰盈的雅正之人,外树形象,成文雅有礼、趣味脱俗的高雅之人,从而使整个校园时时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文化气息,散发着育人的芬芳与雅趣。

语文课堂要在经典诵读中创新和雅育人,集中强调 “立学、成才、知识” 三大要义。立学——为学,才华至雅;智者雅;各雅其雅;雅以治学;为学治学皆求雅;雅在我,则雅其知;雅在人,则雅其行;雅求真美;雅则奥博灵动;知雅行雅者慧美;大雅高雅。成才——雅,取义才;雅立才;才学大雅;雅致才真;雅言雅行者高贵;雅为艺文之才;读万卷书我自高雅;雅有大雅小雅,大雅者才;修我则才求雅;智大才高。知识——文其博,雅则美;与己养以诗书心,为雅;雅而博识;雅而不华;诗书万卷圣贤雅,我雅须学圣贤雅。

语文课堂要在经典诵读中创新和润育人。《礼记·中庸》曰:“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则立,和则生,和则顺,和则达,和则盛。其内涵为与人共处、与自然共融、与科学为伴、与时代同步、与美丽同行。《说文》有言:“润,水曰润下。”润,即是有水,有孕育,有生命。因水润万物而有生命,水润之德,泽被天下。《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学校关注天道自然,以察时变,注重社会人伦,倡导以德为先,要求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以育人,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于春风化雨中润泽学生心灵,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涵养美德,成为有饱读诗书、举止文雅的优秀学子。在经典诵读中和润育人又指生态育人,一是生命,绿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我们的学校关注每一个生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释放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其生命更加多彩。二是健康,绿色是自然健康的表征。绿色文化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学校以绿色教育为途径,引导师生享受纯净、自然、积极、健康的“绿色空间”,激发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创造绿色生活环境、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谐发展的人。三是快乐,绿色蕴含着快乐成长的教育态度。教育的快乐是让师生体验学习魅力,共享成长快乐。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使教师成为快乐的磁场,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以快乐的精神感染学生,以快乐的教学愉悦学生,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四是发展,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内蕴所在。学校的绿色和润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立足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力求创设一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境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可持续发展。

语文课堂要在经典诵读中创新和乐育人,倡导学生为本,就是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就是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看世界。努力做到四个让:一是让学生自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得到成长,必须要让学生爱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感受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在经典诵读中教师要更多地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教师要自觉地将学习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教师甚至要成为学生的“学生”,学习学生所长、补己之短。二是让学生快乐。在经典诵读中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方式,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真正持久的快乐。自我成长的快乐、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自我获得他人认可与赏识的快乐,这才是学生想要的真正快乐,而不是教师“给”的“快乐”!三是让学生成人。在经典诵读中把学生教育好,不一定个个能成才。但是,一定得个个成人。良好的行为习惯—— 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孝敬父母、扶贫济困、关心别人、遵纪守法、远离毒品;尊重他人的情感、有同情和感恩的心;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善的品质;善于思考、善于学习、自尊和自信心;耐挫能力、逃生自救意识与能力……这些对于学生一生而言,远重要于让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科学。四是让学生成才。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不拘一格人才。在经典诵读中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机会,抓住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灵光一现,拓展学生在某一智力方面的发展空间,进而诱发其他智力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有效的发展,都拥有一个充分展示特长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因材施教、差异教学”中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到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进,不同视角的成才!

篇13: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教学札记写什么呢?有些教师觉得无从下笔。其实,教学札记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一般包括目标达成的过程、引发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应变得当的措施、现代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创新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在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之后就写了以下内容。

(1)以情动人。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带着饱满的激情真诚地与文本对话,与阮恒对话,与学生对话,不仅自己深深地被阮恒感动了,而且这种心境也感染了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情感教育效果。

(2)读中体悟。这节课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导,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泛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从而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

二、写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

课堂上教师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为此,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梳理,并作进一步的深刻剖析,以便使之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例如,我上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就在教学札记中总结了如下内容。

授课过程中我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前他们收集的资料。其实,课堂上我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让课堂灵动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分析理解过程中自然地领悟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三、写教师的教学机智

例如,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祁黄羊》后便将他的教学机智及我的体会写了下来。

课堂上学生对祁黄羊推荐解狐当中军尉提出了不同看法。就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执教教师说话了。他说:“祁黄羊推荐解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要是他公报私仇会用这样的策略吗?同学们先别急着回答。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关于祁黄羊的资料,上面介绍了他的为人和志向。大家仔细阅读后再发言。”之后,学生便对祁黄羊有了更为确切和深刻的认识。

在学生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执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应体现在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借助课文、资料等资源,通过交流,使片面认识趋于理性和合理上。

四、写学生的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总会有创新火花要闪烁。教师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材料。

例如,上《孔子拜师》这课时,我让学生互相说了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针对“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这句话,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爱动脑子想,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貌,还有的学生认为孔子善于向别人学习,更为可贵的是还有学生提出了“孔子和老师不仅学识让人佩服,人品更是令人敬重”的观点。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由此,我引导学生得出了这样的启示: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良好的品行。

五、写教学中的困惑

例如,我用两种不同教法上完《酸的和甜的》这课后就记下了如下教学反思。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教学寓意明显的童话故事是按照老套路先学故事然后再从故事中引出道理有效,还是先引出道理然后再用这个道理去检验故事中人物的是非有效?

教学《酸的和甜的》时,我在两个班试用了这两种方法。两节课下来,我感觉后一种课的教学流程更受孩子们欢迎,因为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他们更有话说,他们续编的故事也更生动。于此同时,我也担心先引出道理会弱化对孩子们综合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设法解决的新课题。

上一篇:桥梁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财管项目投资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