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长不大歌词

2024-08-19

永远长不大歌词(精选16篇)

篇1:永远长不大歌词

永远也长不大的小狗作文

去年暑假,我在广州爸爸妈妈那里度假,从晶阿姨送我一只德国种的狗。

狗的名字叫“小黑”,因为它浑身长着像黑缎子似的毛,没有一点儿杂色,连眼珠也是漆黑发亮的。小黑个头不大,但很结实,这种品种的狗,大概长到四五岁时,就不长了。

小黑平时性情温驯,人情味儿十足。最有趣的`是它的耳朵,它的耳朵很长,像兔子的耳朵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吃午饭,它在睡觉。它可能是闻到骨头的香味了,立马醒来,跑到我跟前望着我。我知道它饿了,便丢了根骨头过去,谁知骨头还没落地,它却一口接住了……

每当我在楼下骑自行车时,它总跟在我的后面。

小黑除了会看家,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捉老鼠。别人都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可小黑不管那一套,每天晚上,它都能抓住一两只大老鼠,早上便拖着我去检查它的“战利品”。我就用一个大筒子骨头去鼓励它。

小黑,虽然我现在看不到你,但放暑假后我又可以跟你见面。

小黑真可爱!

篇2:永远长不大歌词

常会没来由地大发脾气,对别人的问话,也会随自己的高兴予以反驳或根本拒绝回答。

我知道这样很不好。我也努力改变过。

可是最后发现我还是我。

一直悲观。永远悲观。

喜欢与自己较劲。

钻牛角尖钻到觉得天就要塌了。

没有安全感。总觉得如果自己足够优秀也就不需要别人给我带来的安全感。

可我终究不够优秀。

我努力微笑坚强。寂寞筑成一道围墙。

每次冷不丁回望一下过去。就像一个巴掌打过来。

没事干想过去干什么。过去的人儿都走了啊。

一步三回头的人走不远。过去早都成回忆了。

我要努力大踏步向前走。昂首挺胸向前走。

成熟,就是用微笑来面对一切小事。

我爱哭爱笑。可是以后我必须笑对生活。

看到了比自己坚强的人。看着她笑着说自己的痛。

我没有理由不坚强。

又不是天塌了地陷了。又不是没人疼没人爱了。

我何必将自己关起来终日不见阳光。我想我还是比较喜欢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

像过去那样依然肆无忌惮地大笑。那才是我。

像过去那样没心没肺的吃。那才是我。

像过去那样一心扑在学习上。那才是我。

姑娘。努力微笑坚强。做回最初的自己。

加油!别辜负他们对你的期望,好吗?

加油!相信自己,努力奋斗!

篇3:永远长不大

来到露天平台上放松休息,我就听见他们在一英里外向这里飞奔而来,伴随着摩托车轰鸣,喧嚣和尖叫,他们就像世界末日到来般疯狂,毫无疑问,开放的酒吧“生来就野蛮”正好呼应他们空虚的头脑。这些人是纤维素、添加剂、叛逆者,永远的青春期天使,挑战技术的异教徒……

有人称它是病态,不管你给它贴上彼得潘综合症、装嫩综合症还是永远的青春期等标签,都显示这些人拒绝长大或者没有能力长大,不愿意按年龄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最近经常有人描述这种现象,但是没有一本比戴安娜·韦斯特(Diana West)的新书《成年的死亡:美国的发展停滞让西方文明衰落》的描述更彻底。该标题可能有点夸张的味道,但是韦斯特令人信服地指出大孩子是不能成为合格公民的。

韦斯特刚开始谈论了青少年的出生, 大约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某个时候的历史事件。在二战前,成人和儿童之间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进入青春期后,多数孩子因为生活所迫走出校门,挑起生活重担,作为交换,他们得到食宿,家人可以在冬季到来时免于饿死。很自然,青少年很少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因而也不存在类似于少年市场的东西。所有这些在1950年代发生了改变。

战后的财富不仅逐渐增加,也让孩子们的可支配收入大量增加,因而购买杂志和喷发胶的青少年引起好莱坞和麦迪逊大街的注意。年轻人的文化被商业化、资本化、机构化,一夜之间整个低俗文化围绕少年颓废者成长起来。

60年代一代人的审美观念可以概括为“我的一代”的摇滚赞歌的老调“希望我在长大前死掉”或者言论自由运动的口号“不要相信30岁以上的任何人。”

虽然年轻人文化取得胜利,传统的成年人美德如“克制和荣誉,耐心和责任,洞察力和智慧,冷静,端庄稳重,彬彬有礼”以及了解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的智慧等被看作过时、落伍的老脑筋。即使那些影响自由民主的美德——比如粗犷倔强的个人主义也被激进化或者幼稚化。随着野蛮的花朵成长为“我世代”,青春期的最糟糕的过分行径成为社会主流,反叛成为时髦。自我迷恋成为新的宗教。在一代人过后,曾经被看作反社会的行为(如即刻的满足、任性、愤怒、自恋、依赖他人、操纵他人、破坏规范)反而成为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

这种不由自主的发展是解放性的,但它决不会有尽头,即使你做了第二次的臀部修复手术。婚姻是为50岁的人准备的,里面有各种责任,理性,抵押贷款和孩子。即使你已经60岁仍然能够穿得像10多岁的孩子,穿(No Boundaries)牌牛仔裤和色情明星体恤衫,或者如果有钱的话,做除皱美容手术、拉皮手术,腹部抽脂整形术等。接着你需要做的就是把剩下的头发扎成马尾巴小辫,戴上哈里摩托车头盔出发了。

如果放任不管,青春期思维甚至侵入公司董事会。安然公司从前的员工说“安然公司的麻烦就在于里面没有任何成年人。”

为了说明问题,韦斯特提供了一些让人担心的,或者应该让人感到担心的统计数据。怎么解释18~49岁的成年人观看卡通频道的时间比看CNN的时间多这个事实,或者在孩子般的成年人中流行玩具和影碟游戏这样让人讨厌的东西?而且,存在更加明显的证据显示青春期的延长:散漫的、儿童般的时尚、模仿青少年的俚语和粗话。但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和20多岁30多岁的年轻人不愿意承担成人责任,不愿意履行自己的承诺等严肃的社会问题相比更不值一提了。

永远的青春期的一个主要后果是美国人变得越来越自我迷恋,越来越被宠坏了,无法理解我们面临的众多挑战。

韦斯特严厉警告说永远的青春期将让我们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将继续设想和平、富足、完全平等的列农(Lennon)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在这样一个乌托邦世界中没有边界、没有宗教、没有法西斯分子、没有资本家、没有圣战者、没有让我们多数人忙碌的工作,但是他们不得不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不得不养家糊口,不得不一天工作9小时。一般来说,他们要按自己的年龄做适当的事。

篇4:我的“长不大”爸爸

一次我和我那孩子气的爸爸出去买早餐时,爸爸长不大的性格又露出来了,他竟然要求我猜拳来分配早餐,对于钟爱吃的我,当然得好好划算一番,可不能吃亏呀!我先看了看今天我们买来的早餐,四个香葱鲜肉包子,四个红枣烧麦,一份两元量炒粉,它们都是我十分爱吃的,经过一阵战略计划后,我欣然地答应了。

虽然我们抱的都是随便吃吃了事的态度,但很明显,我们的目光同时盯向了那一份诱人的炒粉,看着那散发着油光的葱,鲜红的大辣椒,俯首在我们面前的鸡蛋,都无不让我“垂延三尺”

激烈的战争一触即发,随着一声“锤子剪刀布,”第一轮胜负以分--爸爸胜利,我惨败。那天我运气十分不好,爸爸发出的欢呼声一阵比一阵高,最后我以8:0败下阵来,看来我与最后一盒炒粉也无缘了。可是爸爸接下来的举动出乎了我的意料,他只是拿走了四个烧麦,一个包子,并大喊:“哦,远离油炸战利品,减肥万岁!”把那一份诱人的炒粉给了我。

还有一次爸爸再次向我“下战书”要和我pk象棋,我不加思索地答应了。

经过上次爸爸告诉我的经验,我那天无疑是“棋神”附体“,变成了现实版中的”常胜将军“而爸爸一反常态,次次都败,并且每次都说:”你肯定耍赖。“”你吃了“下棋牌”技术得乐吧?“让我感觉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家之主“的爸爸,而是我的好朋友。

篇5:长不大的妈妈作文

我热衷于抓娃娃,妈妈比我更胜一筹。每次遇到娃娃机,妈妈的脚就像灌了铅一样挪不动步,扯着我的`衣角说:“优优,抓个娃娃吧!”我真是被她的天真打败了。但十次有八次都是无功而返,可我们仍乐此不疲,对抓娃娃情有独钟。

我的妈妈爱吃零食,总是从网上买各种各样好吃又新奇的东西,为此家里专门建立了一个大大的零食柜。就算这样,她还喜欢从我手里抢零食吃,当我津津有味的吃着零食时,吃货妈妈会靠灵敏的鼻子找到我,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我身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走我手中的零食,还美其名曰:“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食物才更美味。”

我的妈妈还喜欢闹,爱开玩笑。经常对着我喊:“姐姐,这道题怎么答呀!”我也会顺着她的意思,一副姐姐的模样,“妹妹,这道题我来教你。”每天晚上睡觉时,妈妈会缠着我,要我唱催眠曲哄她入睡,还说:“听着你的歌声入睡会做美梦,要不然我睡不着。”

篇6:长不大的宝宝作文

这个“宝宝”骨瘦如柴。虽是运动将,却爱好允手指头,一刻都不停。上课时,休息室,甚至睡觉时,都能见他正有滋有味享受手指头的滋味。

可吮手指头,往往引来如许的目光。

一天,我们正在上课。突然,只见老师停止说话,目光投向了一位同学。她的眼神带着严肃,感到在警告谁。

我们不知所措,老师又要发火了。

“你们看,他在干嘛!”老师有点火冒三丈。

顺着老师的目光,朝那位子望。

只见他缩成小球一样,一个劲儿地往桌柜里爬。尤其是那只右手,竟伸进嘴里,像在享受棒棒糖那样甜蜜。露水一般润滑的.嘴唇,一嘟一吸,仿佛自身处于桃花源似的。当我往下望的时候,大吃一惊:他的左手挽起裤角,一粒粒蚊子叮过的包凹凸不平,便用手在上面抠个不停,抓出一道道白色痕迹,甚至还有红色血迹,让人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但这画面却让人忍不住发笑。

同学们“咯咯”的笑了,捂住嘴角。

他似乎察觉到他人异样的目光,急忙抬起头,慌乱的眼神左顾右盼,希望能得到一个人帮助。

接着他尽快拿出手指,羞涩地往衣服上擦了擦,口水便如一只只小蜗牛,缓缓地从衣服上往下爬。

“好,我们继续读。”老师放过他,回到诗意般的语言里。

只有那位“宝宝”,为一时的尴尬陷入窘境,无神地趴在桌上,书本盖着脸。

篇7: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彼得·潘之外。“小飞侠”彼得·潘已经差不多100岁了,可是他还是小时候的样子,他永远长不大。他和一群孩子生活在一个仙境里。那个岛屿中的一切植物和动物青春长驻。那个地方的孩子永远是绝对的主宰,他们不会长大,这样一如既往没有烦恼,欢乐嬉戏。那是一个凡人去不到的仙境,那个地方叫做永无岛。彼得·潘飞来飞去,带着普普通通的英国小女孩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他们去荒漠野外探险,他们拿枪弄棒同海盗打斗救出酋长的公主……彼得·潘是会飞的。

据说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都有翅膀,所以小时候我们老是会觉得肩膀痒痒的。温蒂在永无岛玩得好开心,可是有一天,她说,她想妈妈了。永无岛的孩子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温蒂走了,离开了永无岛的她渐渐长大,自己也当了妈妈。而彼得·潘还是那个“飞舞着轻盈的翅膀,身着绿色树叶般的衣服,口含一支芦管,驰骋在自由的天空中,孩子般的微笑永远挂在脸上,浑身散发着蓬勃生命力的快乐天使”。

《彼得·潘》抓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彼得·潘》还被搬上了屏幕,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潘在这里!

这动人的小飞侠之父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巴里一生写过很多小说,大部分的作品不为人知,唯独《彼得·潘》令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传说《彼得·潘》的创作还有一段浪漫的故事呢。巴里住在伦敦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一天,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孩子们把肯辛顿公园当作是他们进行海盗游戏的大本营,他们用树枝搭起一个小屋,抠起地上的泥土,捏成了供奉给海盗的点心。男孩子们在腰间扎起宽宽的红布条,佩着他们引以为豪的大刀,头上自然少不了海盗们的标志性头巾。女孩子则扮起了童话中的仙女。这游戏吸引了这位黑胡子的作家,他站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孩子们煞有介事的游戏。后来,一个胆大点的孩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黑胡子作家高高兴兴地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于是这支肯辛顿公园海盗小队又多了一个独眼大海盗。他们一直玩到天黑。

在回家的路上,巴里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后来,孩子们从家长那里听说巴里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便把他围住,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他们才知道自己一个个都在故事里了。后来,巴里把这些小朋友都称为他创作的合作者。《彼得·潘》公演时,孩子们每人还分到五个便士的稿费呢!

真正的彼得·潘

实际上,巴里自己就好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不仅仅因为他的身高只有5英尺1英寸(略高过一米五),更因为他的视角和孩子们接近,他非常喜欢跟小孩子在一起。因为《彼得·潘》的风靡世界,巴里身后留下了丰厚的财产,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巴里把《彼得·潘》的全部版税收入都捐给奇里缪尔的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

篇8:长不大的老爸作文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头晕目眩!老爸长不大,长不大又怎么会成为老爸呢?不会是身高?要不是智商?不要胡乱猜疑了,统统都不是,到底是怎么回事?答案即将揭晓——

伴着防盗门一声响,老妈提着一大袋子零食回来了。我两眼冒绿光紧紧盯着,嘴里顿时感觉水分在增多。老妈边换鞋边说:“大闺女,近段时间一直帮妈妈做家务,这些是犒劳你的。”说完,妈妈将零食放到了我的“百宝箱”——零食储存柜。老爸不知何时从卧室溜了出来,几步走到妈妈面前委屈地说:“我也帮你做家务了,为什么只给这个小吴买零食奖励,却没有我这个小吴的?”妈妈白了一眼老爸,匆匆地向厨房走去。看老爸可怜巴巴的样子,我顺手从零食储存柜里拿出了一些零食准备分给老爸。谁知,老爸居然将储存柜抱了起来,来了一个顶朝天,零食一下子撒了一地。他伸手拿了一个,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是我的,这个是你的。这个……”什么?我看着老爸要平分我的最爱,我气急败坏地说“老爸,老爸,你搞错没有。我好心好意分给你,你却得寸进尺,居然要和我平分。不行,绝对不行。”边说边从老爸手里夺回我的零食。老爸也不甘示弱,就这样你争我抢,一场争抢零食大战拉开了帷幕。眼看我要吃了大亏,幸亏老妈及时现身,老爸才气哼哼地败下阵来。

老爸也不是总这样,有时候我遇到困难她还帮我呢,只不过一见到零食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怎么样,老爸是长不大吧!

篇9:“长不大”的爸爸作文

上次,我和王一涵、东东一起在城东幼儿园玩砸人游戏,每个人可以拿任意个泡泡球砸别人。我定准目标王一涵,个个砸他,我百发百中,要不砸中头,要不砸中肚子,打得王一涵连声叫痛。这时,我爸叫了一声:“我也来!你们三个打我一个吧。”我们爽快地答应了。我爸率先发起猛攻,因为王一涵太胖且目标大,就攻击他,一颗颗“子弹”争先恐后地朝王一涵飞去,个个命中脑门。不知怎么的,我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爽”!差点把王一涵气死。王一涵寻找着机会复仇,趁我爸跟东东打得热火朝天时,冲上前去,伸出“小黑手”猛得砸了几下。我爸被砸懵了,停了几秒,后立马还击。我们打得不亦悦乎,真像一群几岁的小孩,在一起嬉戏、打闹。

我爸也很幽默,每次跟我交谈时,总会冒出一些天台土话,让我捧腹大笑。我也会跟爸爸说些学校发生的事情,或什么笑点来缓解压力。有时我爸也很幼稚,经常拿一些东西来吓唬我,但是我吃一暂,长一智,我现在已经不怕爸爸的吓唬了,但是我爸还是会抓住我的漏点来弄我,这个漏点就是我怕痒。

篇10:“长不大”的爸爸作文

而人类之间的爱永远都是那么复杂,因为人们有着健全的大脑,所以人们总是能够理解这种复杂的爱。我的爸爸他总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他的爱,不信你看!

1、抢食中的爱

有一次,我们出去吃饭,爸爸点了我最爱吃的鸭舌,我毫不谦让一个劲地吃起来。爸爸看到了就和我抢着吃,我们拼手速拼眼速,哈哈大笑的同时不忘给妈妈夹几个。爸爸用他特殊的方式提醒我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能一个人独占。

2、过山车上的.爱

爸爸胆子很大,去游乐园总是爱玩那刺激的过山车,可我的胆子却很小。这个时候,爸爸就会一遍遍耐心地鼓励我,帮我克服了恐惧。每次他都会紧紧地陪在我身边,亲自帮我检查安全措施,然后和我一起体会那风驰电掣的感觉。在这一次次的挑战中我战胜了恐惧,变得勇敢和自信。

3、动画片里的爱

我爱看名侦探柯南,爸爸也爱看。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剧情,分析到底哪个才是凶手,他又用的什么原理。遇到我有疑问的,爸爸会耐心地给我解释,有时还和我一起查资料求证。在一次次的探讨中,我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

篇11: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

小习侠的诞生

小飞侠的诞生是个偶然但却经过锤炼的过程。苏格兰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一天在肯辛顿公园无意中看见孩子在游戏,他们用树枝搭房子,泥巴做蛋糕,扮演仙女和海盗。

这个场景激发了他的灵感,开始创作关于会飞的淘气男孩彼得·潘的童话剧。该剧从1904年开始创作,1911年小说版首次发行,1928年最终定本,获得巨大成功。自从小飞侠这形象诞生以来,就被改编成许多动画片、电视、电影等,热潮经久不衰,已成为西方本土创作的超级IP。

距离小说出版3年之后的1924年,小飞侠的故事被美国派拉蒙公司改编,以无声电影的形式搬上荧幕,片长105分钟,由赫伯特·布列努执导,贝蒂·布劳森、黄柳霜等主演,电影名字就叫《彼得·潘》。现在,关于这部无声电影的记录已经少之又少,但是存当时的电影拍摄条件下,派拉蒙公司敢于将这样一个充满梦幻的故事用无声电影的方式在影院放映,足见这个故事的深入人心。

从此,小飞侠和他的Neverland就成为了无数童心未泯的人们向往的地方。1988年,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斥巨资买下一座豪宅,占地2800英亩,对儿童免费开放,名字就叫做Neverland。

1953年,华特·迪士尼公司拍摄了第一部动画电影《彼得·潘》。片子色彩明亮绚丽,小飞侠头戴尖尖的帽子,一身绿色衣服轻盈飞舞,成为迪士尼的经典动画形象。与原著的设定有所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奇妙仙子(Tinker Bell)在剧中娇小可爱,却一句话也不说,总是爱闹小情绪,吃点小醋,还差点因此酿成大祸。

但是这一形象却令人印象深刻,迪士尼还将她用在一个叫《彩色世界》的电视节目中,让她为开场施放点烟火的魔法,一点就是40年。另外,该片还在2002年拍摄了续集《梦不落帝国》。“小飞侠的飞行”也成为迪士尼乐园里的经典娱乐项目。

小飞侠的中年危机

199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大胆创意,将小飞侠的故事进一步衍生,拍摄了喜剧冒险电影《虎克船长》。影片主演阵容豪华,达斯汀·霍夫曼扮演虎克船长,罗宾·威廉姆斯演绎40岁的小飞侠,奇妙仙子则由朱莉娅·罗伯茨出演。

影片在保有原著色彩的基础上,展现了斯皮尔伯格的风格,并提出一个新命题——小飞侠的中年危机。

真人电影

2003年,环球影业精心准备,拍摄了第一部全部由真人演绎的有声电影《彼得·潘》。主演杰瑞米·桑普特在开拍前接受了长达4个月的剑术训练,在拍摄过程中道具儿童窗重做了4次,以适应他不断长高的身材。

该片可算是第一部遵从原著改编的真人版小飞侠,在故事情节安排,服装道具,特效运用,主题展现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将舞台剧和动画片中描绘的奇妙景观完美展现,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2004年,导滨马克·福斯特以小飞侠作者为原型,拍摄了一部半自传电影《寻找梦幻岛》。该片剧本改编自著名作家艾伦·尼的舞台剧本《那位曾经是彼得潘的男人》,讲述了小飞侠的作者詹姆斯·马修·巴利如何获得灵感并创作出彼得·潘的神奇经历。

具有忧郁气质和独特风度的演员约翰尼·德普,毫无疑问地出演了这位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另外,彼得·潘的人物原型由童星弗莱迪·海默饰演,他敏感的气质,真挚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而凯特·温斯莱特的加盟也为影片增添了亮色。

新版小飞侠《幻梦启航》

2015年,华纳兄弟影片公司、雷特派克沙丘娱乐公司另起炉灶,为小飞侠故事创作了一部前传性电影《小飞侠幻梦启航》。影片于10月22日登陆内地院线,重新开启小飞侠的冒险之旅。

影片讲述了还未成为小飞侠的孤儿彼得·潘初次来到梦幻岛,认识了鲁妮·玛拉扮滨的印第安部落虎莲公主、加内特·赫德兰扮演的詹姆斯·胡克,并带领朋友战胜休·杰克曼扮演的大反派黑胡子海盗,成长为人们熟知的小飞侠的故事。

这一版的小飞侠,跳脱出原著的故事套路,从彼得·潘如何成为小飞侠入手,加入了许多大胆的想象与设计。片中,彼得·潘将以孤儿的身份出场,而反派也变成了新角色黑胡子海盗。

篇12:“长不大”的爸爸作文

就比如说吧,我特爱玩套圈,而我爸爸也爱玩。每天我一放学,有空的话,我总是找来几个塑料圈和一个瓶子,爸爸总是闹着也要玩。我自然而然是和爸爸一起玩啦!我们规定好谁输一次,就在脸上贴一张纸条。爸爸呀,真不争气,老是输,脸上的纸条越来越多,最后只露出两只眼睛了。肉眼可见的地方小得可怜,好像一个京剧大花脸,逗得我哈哈大笑。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发现他每次玩得比我还开心呢!他还真是个老顽童。

除了玩,爸爸更喜欢和我抢东西吃,是个十足的馋猫。只要我在吃好吃的,爸爸总是会对我说:“孩子,把你的好东西分给爸爸吃一点呗!好吃的就该分享。”还装出要抢的样子。有时,我不甘示弱,指着爸爸喊道:“爸爸,您都这么大了,还和我这个小孩子抢东西,羞!羞!羞!”他也故意装装鬼脸。抢到好吃的,爸爸总是故意吃得很大声,还笑着说:“好东西嘛,一定要和爸爸分享才会更有味道呀!再说了,我也是一个大方的人,又不会不分给你,是吧?”我总是回答:“是!是!是!”

还有,每天晚上爸爸还要我给他讲童话故事呢!

篇13:长不大的我作文

要说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爱跟爸爸妈妈睡。从小到大每次睡觉都爱与爸爸妈妈睡,现在也一样有这个念头,虽然一个人睡早就习惯了,但我还是喜欢与妈妈睡。你不信,昨天我就和妈妈睡了呢!

我还比较爱哭。不知道为什么,我只要受点委屈,受点感动,只要有点不高兴,眼泪就不自觉地掉下来了。这或许是我泪腺太发达了的缘故吧。

还有一点,就是我比较喜欢娃娃,是那种毛绒绒的玩具。有一次,我有一个娃娃了,很喜欢。妈妈发现了,便又给我了一些。渐渐的,我的娃娃多了起来,于是我整天抱着娃娃在被子里睡觉。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我很有趣呀。

长不大的我作文250字

篇14:我的爸爸长不大随笔

在吃饭时,他也不安分。每当遇见我和他都爱吃的菜,他就会说:“这个菜小孩不能吃,吃了会变笨。”如果我相信了,他就可以“独享”美味了。我才不上当呢!我总是反驳道:“为什么你可以吃?大人小孩都是人,难道你不会变笨吗?”可他总有充足的理由反驳,比如他会说:“大人抵抗力强,不会变笨,小孩子抵抗力弱,会变笨。”我无话可说,可我至今也想不明白,这和抵抗力有什么关系。

吃完饭,我开始写作业。本以为这下能安静一会儿了,谁知有人用力捏我肩膀。“啊!”我吓得魂飞魄散,扭头一看,是爸爸!“你干什么?”我不太高兴地问。

“我帮你按摩呀!”爸爸笑嘻嘻地回答。

“那你给我妈按吧。”我不给面子地说。他还真的去给我妈按摩了。

篇15:永远长不大的作曲家

翻译:许婉燕

The Composer Who Never Grew Up

每当提到肖邦,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音乐。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从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恋情说起,为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另一面—

For pianists and lovers of piano music, it is impossible to escape an acquaintance with the works of Frederick Chopin, who was perhaps the greatest composer of piano music during the Romantic Era of the 19th Century. What could almost be compared with his well-known music, however, is his final lover, George Sand注1, who was as famous for her love affairs as for her novels. In fact, her fictions made her, in the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probably second only to Victor Hugo注2.

The relationship with Chopin is the last great emotional turning point in George Sand’s life. Chopin was the greatest 1)genius who ever loved her. It is rather strange that he loved her. She had known him for two years, and had not seriously thought of him. Then at last she once more met Chopin, when he was in a state of 2)melancholy, because a Polish girl had proved unfaithful to him.

Sand found him at a piano, 3)improvising a 4)lamentation. She stood beside him, listening. When he finished and looked up at her, their eyes met. She bent down without a word and kissed him on the lips. This kiss attached her to Chopin for eight years.

It was Sand who stage-managed the concert at the Salle Pleyel注3 about which her “little Chip-Chipworried so much. Chopin, in fact, disliked grand concert halls. His 5)delicate piano technique was better suited to 6)intimate salon performances. But his fear of appearing before a crowd of strangers has 7)psychological reasons too, suggesting the childlike insecurity which remained with him all his life. Chopin appeared to have had a 8)shaky sense of self. At the time of his early death in 1849, he was already a myth: the “an-ngelicartist, the heroic Polish 9)patriot, the 10)doomed lover. But of the thousands who crowded into ParisChurch of the Madeleine for his 11)magnificent 12)funeral, few, if any, really knew him.

Chopin’s life was 13)dominated by the 14)exile’s sense of 15)alienation. His adulthood was spent in France, far from his native Poland, but even as a child he must have felt like an outsider as the son of a struggling, self-made French immigrant who had risen above his peasant origins to become a language teacher. Chopin’s musical promise showed early, and by the age of eight he was named as a “second Mozart.” How to grow up is always a problem for the child 16)prodigy, and Chopin, it seems, never quite managed it.

It is hard not to conclude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of Chopin’s life, with the older, more experienced George Sand, was in some ways 17)infantilizing. He was unable to resist her 18)overwhelming personality because it answered his neediness. She 19)took the reins and managed his life, creating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he could work and dealing with his failing health.

Liszt注4 once said that Chopin gave everything but himself. One feels this may have been because, in the end, he had little selfto give. What comes over most obviously from most biographies on Chopin is a weird sense of 20)disjunction between the 21)profundity of Chopin’s music and the comparative 22)shallowness of his character. He was emotionally dependent on others, yet his fragile 23)ego 24)barricaded by his pride.

His music, however, is so powerfully rooted in the tradition of Bach and Mozart that it found a voice that seemed surprisingly new and original to its audience, so intimate that listeners felt it was speaking to the hidden depths of their souls. For alongside its instantly recognizable style, Chopin’s music has an ability to reflect each listener’s own emotions. If the loss and longing we read into his music 25)derive more from its technique than from its composer’s depth of soul, so what? To u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his music remains fresh and 26)untarnished by the hands of time.

只要是钢琴家和钢琴曲的爱好者就不可能对弗雷德里克·肖邦的作品感到陌生,他也许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钢琴曲作曲家。然而,几乎可以和他的著名音乐相提并论的,要数他最后的恋人乔治·桑—这位个人情史和她的作品一样有名的女性。事实上,她的小说将她推上了法国文学史上可能仅次于维克多·雨果的崇高地位。

乔治·桑与肖邦之间的恋情是她人生中最后的重大感情波折。肖邦是爱过她的人中最有才华的。他爱上她是一件非常让人惊讶的事。她认识他两年了,(一开始)并没把他当回事。后来她终于再一次遇见肖邦,当时他正因发现一个波兰女孩对他不忠而备感沮丧。

乔治·桑在钢琴前找到了正在即席演奏悲叹调的肖邦。她站在他身旁,默默地聆听着。当他一曲奏毕抬头看她时,两人目光相遇。她一语不发地弯下腰,在他唇上吻了一下。这一吻便将她和肖邦此后的8年捆到了一起。

在她的“小心肝”为巴黎普莱耶厅的演出焦虑不已的时候,负责全面策划的正是乔治·桑。事实上,肖邦并不喜欢大型音乐厅,他精巧的钢琴技艺更适合在私人沙龙演出。但他对在满堂陌生听众面前表演的畏惧也有其心理原因—这体现了伴随他毕生的孩子气般的不安全感。肖邦并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当他于1849年早逝时,他已经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是一个“天使般”的艺术家、英雄式的波兰爱国者以及天生的情人。但是在他的盛大葬礼上,在成千上万挤满了巴黎马德莱娜教堂的人当中,几乎没有谁真正了解他。

肖邦的一生都充满了被放逐者的疏离感。成年后,他住在法国,远离祖国波兰;但即使在童年时期,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因为他的父亲是法国移民,经过一番挣扎求存和独立奋斗才脱离了原来的农民出身,成为一名语言教师。肖邦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展现出来了,8岁时便被誉为“莫扎特第二”。如何成长一向是神童都会遇到的困扰,而肖邦似乎一直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感情—与比他年长且更富阅历的乔治·桑交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大小孩式的恋情。他根本无法抗拒她的迷人个性,因为那正是他所需要的。她掌握了主控权,为他打理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得以专心工作和应付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

李斯特曾经说过,肖邦付出了一切,除了他自己。有人认为,说到底,这是因为他最终并没有多少“自己”可供付出。大部分肖邦的传记都明显出现一种怪异的两极分化:肖邦的音乐所蕴含的深刻和他与之相比显得浅薄的个性。他在情感上很依赖他人,但他的自尊心不允许他表现自己的脆弱。

然而,他的音乐却深深植根于巴赫和莫扎特的传统风格,让它的听众感受到一种惊人的、崭新又有独创性的声音,如此扣人心弦,以至于听者会觉得他的音乐似乎在与他们隐匿的灵魂深处直接对话。因为伴随着那一听到就能辨认出来的风格,肖邦的音乐能反映出听者自己的情感。即使我们从他的音乐中体会到的失落与渴望,更多是源自其中的艺术技巧而非音乐家本人的深刻思想,那又如何?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他的音乐将永葆青春,时间之手也抹不去其永世光芒。

注1:乔治·桑(1804-1876),法国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印第安娜》、《魔沼》等。

注2: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大文豪,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注3:普莱耶厅,巴黎有名的装饰艺术派音乐厅,肖邦、拉威尔等大师都曾在这里演出。

篇16:读《没有秘密长不大》有感

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阳光姐姐小书房出的第四辑――《没有秘密长不大》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它写了两个小故事,《没有秘密长不大》和《书迷小组在行动》。我比较喜欢《没有秘密长不大》这个小故事。它主要讲“单翼天使”张小伟一直感到很孤单,因为妈妈的严管,而不能与差的同学交往,因此感到很孤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离开妈妈,和开朗喜欢数学的朱子同成为好朋友……这两个男生的友情中包含着许多成长中的“秘密”,包括早恋、沉迷游戏等等。张小伟从这些秘密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经验及教训,而这一切,又都成了他自己成长过程中永远的秘密!

“没有秘密的孩子怎能长大?在自我消化那些秘密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去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以有效抵抗来自这个现实世界的各种压力,从而获得自信。所以,当你面对内心纷繁复杂的秘密和困扰时,不必恐慌。”阳光姐姐这句说得很好。一个没有秘密的小孩是长不大的,每人从小就有一个“秘密库”,我也同样,当我面对内心纷繁复杂的秘密和困扰时,也不必恐慌。我的“秘密库”里装有同学之间的秘密、老师与我的秘密、爸妈与我之间的秘密等等。

读了《没有秘密长不大》,我受益匪浅,原来从小没有秘密的小孩是“长不大”的。

上一篇:班级学风建设趣味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2023年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