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2024-08-19

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通用6篇)

篇1: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生命教育》

班级:AP10054班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上课时间:2011--2012年第一学期13-18周 所选话题:

1、生命的孕育(2011年11月21日)

2、善待生命(2011年12月12日)

3、生死当如歌,视死当如归(2011年12月19日)

《生命教育》

标题一:生命的孕育(2011年11月21日)

很高兴能选中《生命教育》这门有趣、充满活力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讲述了生命的孕育。

生命的孕育,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开始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经过不断地吸取养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就开始慢慢地勃发,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或是繁花似锦。常常感叹于生命的神奇与美丽。看着身边可爱的宝贝,也常常忍不住幻想将来老婆孕育宝贝的那一段美丽而充满期盼的幸福时光。

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 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海中似的自由遨游。

上课时,高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生命的来源,播放了生命孕育视频的整个过程,以及女人希望自己能体验怀上宝宝的幸福感。

此时我便想起生活的种种困难。生命的孕育就像一杯苦酒,饮了,便是寂寞、无奈的愁绪和不甘失败的奋斗。它必须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沁人心脾的佳酿。因为生活其实是终生的跋涉,终生的追求。别得意于自己的一帆风顺。笑过之后就必须背起行囊,因为前方还有另一个遥远的目标等待你去孕育、跋涉。别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感到惋惜。不必悲观,因为你正在孕育新的奇迹。有一天,你会站在成功的颠峰,一览众山小。别悲伤地浪费你的青春。请从现在起孕育生命,因为青春不是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境。二八芳龄有之,八十老人也有。别埋怨挫折太多。苦过之后就必须上路,因为前方已为你孕育了胜利的曙光,勇敢地走下去,你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标题二:善待生命,善待身体(2011年12月12日)

活着的时候能时刻想着“我还活着,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这便是善待生命。

《生命教育》

人生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谁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但很少有人懂得善待生命、服务生命。

大地春来,万物峥嵘,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活力。这激情涌动的时节,有谁不去享受这人间时光的美丽。健康是生命中的绿色;健康是人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健康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健康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懂得健康的重要。

由此让我想起现在大学生活。特别是冬天,当太阳透过玻璃窗晒进宿舍时,很多同学都还躲在被窝里舍不得起床,早餐也不用吃。长期以往,也许会导致胃病。大家总是习惯性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头痛,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洗头没有吹干头发引起的?手脚突然有点麻痹,可能是一直以来喝酒过量导致的?而身体肥胖有没有想过是因为自己一直吃太多含脂肪较高的食品又不锻炼?对于各种疾病,我们多少都有些讳疾忌医的心理,就像躲着鬼一样躲着病,就希望他永远不来临,像鸵鸟一样不问不闻。而当一旦自己或者亲人朋友身体出现问题时就显得惶恐不安。

善待生命,善待身体。健康的身体是生命的本钱。如果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过度,那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自己,对辛苦养育你的父母、对时刻关心你的亲戚朋友的一种不负责。人生短暂,健康时要懂得珍惜,不要当生命走到尽头时才倍加珍惜,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护,切不能为一时的美色之欢、一时的酒肉穿肠而贪婪,忘掉了患病的潜在,病情恶化的祸根。保重身体宁要一生清贫,不贪图一时富贵,这才是做人之悟性。

医学专家在痛惜人类挥霍生命,糟蹋健康的同时,大声向社会疾呼: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了健康,我们一定要尊重科学,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身边的点滴入手,活出健康的幸福的人生!

标题三:生死当如歌,视死当如归(2011年12月19日)生死是命顺自然,人生总要有起点,也有终点。人生苦短多磨难,有苦有乐也有甜,时光美丽失无返,倍要珍惜每一天。因为生命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值得我们用心去领悟,感悟生命的每一次美,记住生命中的每一次快乐。

无论病魔怎么折磨你,我们也要与命运抗争,战胜了自我,战胜了生命,要有活着的勇气。因为,上帝只赋予我们一次生命。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我们用生命唱着一支一支永远的山歌,这也是我们因为激情而萌生了活力,有了活力就要承载生命。生命也会老去,生命的消逝和岁月的流逝一样,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有谁能留住岁月的脚步?又有谁能掌控生命的长短?我珍惜生命的存在。既然活着,就要尽量去诠释出她的真正意义,为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和服务!

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成年的稳健,老年的不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

《生命教育》

增长,那些幻化的浮躁渐渐远去,心境更趋于平静,更加淡漠了凡尘的纷扰,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

你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知足常乐,善待生命,快乐的享受每一天,让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喜过悲过,欢过苦过,笑过泪过,情过欲过。

生死当如歌,视死当如归。当我们快要离开人世间,去另一个属于我们的天堂时,不要忘了要为人间留点自己仍有用的东西,为其他人带来光明,也让我们的生命能在另一个生命上得以延续。

生死当如歌,视死当如归。人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可谓短暂的一瞬。权势是过眼云烟,金钱乃身外之物。对生命的感恩,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对本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这7周的学习时间,让同学们懂得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高老师您的讲课方式经常给大家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关于生命的热点问题,这毫无疑问深受大家的喜爱,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感悟出大学生活的真谛。不过我觉得上课时不应该把教室的灯光都关掉,可以开着后面的几盏灯。因为长时间关着灯上课、看着多媒体屏幕会使学生的眼睛越来越近视。希望经过高老师这一学期有意义的生命教育课,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开心,越来越精彩。

最后,真心地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以及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方面的进步,老师您大女儿的病能够在奇迹中康复!

篇2: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作者:易秋良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只有生命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离开生命,教育便无从谈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学校教育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提升公民素养、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作出更大贡献。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价值日益突出。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共处、如何做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命质量。因此,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班主任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在生命教育中凸显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班主任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更不能囿于原有的教育方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班级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提升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生命质量,积极用生命教育理念构建班主任工作的新模式。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中指出“班级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提高学生班级生活质量和建设班集体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2]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班级工作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3]新一轮课程改革同样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要求学校要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我想既然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化活动,那么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就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简单地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充满人道、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自主、全面、和谐、生动的发展,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班级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然而,审视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往往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各项评比、获奖等可见成果,忽视、淡漠的是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提高;班主任工作满足于常规的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的完成,而忽视了营造良好的班级生活环境;班主任老师往往强调管理、服从和控制,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学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近几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花季少年因不能承受挫折或学习压力而出走、自我伤害、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年轻的生命一瞬间就被自己无情地毁灭,多么叫人痛心而惋惜!我们感到:这些青少年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对人生价值的体会是何等的贫乏,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又是如此的脆弱!究其原因,关键就是我们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错位,缺乏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对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及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淡薄原因的进行深层次思考。

(一)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班级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园地。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素质高低及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建设,切实发挥班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生活指导的直接责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社会形势和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班主任工作比以前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难度更加增大,班主任所负担的责任也更加重大。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即怎样主动、系统地开发和利用班级的多种教育功能,使它成为学生乐于交往、适于个性成长和融入群体与社会的、民主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并在民主参与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一个精神家园。这既是新时期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改革形势,科学把握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格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新型的班级教育模式,以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为中心,注重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高度认识到班主任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任课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全面、主动地发展。在工作中,要通过建设民主的班级管理体制、建立开放的班级活动机制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把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生命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眼光、宽阔的胸襟去欣赏学生。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什么?具体来说,什么是生命教育?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国际上有不同提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另一类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国内教育研究学者比较系统的建立生命教育理论架构的是南京师大的冯建军教授,他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针对当代中国教育“对生命的疏离和对生命的遮蔽现象”,以及青少年自杀、杀人、残害动物的事件和漠视生命的心理倾向,提出了“教育即生命”[4]的命题,并构建生命教育学的理论框架。

2005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中小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如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5]。其含义有以下两点:其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就应落实在以健康为基础,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以情感为纽带,即珍惜、热爱、尊重生命;以价值为导向,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走好人生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历程中进行的,而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自然和内心自我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者的和谐关系。

台湾学者王学风对学校生命教育给出这样的定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6]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吴文菊同志对学校生命教育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生命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7]这些定义都很具体,应该说国内学者在生命教育的概念定义上基本不存在什么分歧,只是在外延的大小方面稍有区别。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它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以至敬畏生命、超越生命。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

1、生存意识的教育。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具体又包括生命安全的教育、生活态度的教育以及死亡体验的教育。

2、生存能力的教育。主要在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以及安全防范和自救能力的提高。

3、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长沙市中小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致力于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适应和处理好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使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捍卫生命尊严、实现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人本精神。根据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教育与民族兴衰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必须倡导“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奠基”这样一个核心理念,使教育工作者树立这种教育追求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必须把珍爱生命、热爱和平、关注环境、关爱他人、关怀人类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标准。然而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任何教育,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培养目标,那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追求,教育的一切目标都将无法实现或者失去了教育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善良的生命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生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人本精神,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念。

总之,生命教育是引导个体了解、休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价值的教育活动。学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珍惜生命与人生,热爱生命与人生,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并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既可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又可以避免学生不爱惜生命、自我伤害等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

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青少年坠楼轻生、校园暴力、绑架虐待、杀人分尸等骇人听闻事件的不断发生,促使我们对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探究。应该说,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当今社会受科学和技术支配程度的增强,人类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环境也有不同程度的忽视。特别是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社会上自杀等自我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青少年抗干扰能力低,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这些无疑会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负面效应。2.学业负担的日益加重

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校、家庭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无休止的上课、补课,做不完的各种作业,致使不少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倾向,他们觉得学习生活枯燥单调,厌烦作业,害怕考试,对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3.生理心理的严重失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早熟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年龄较生理年龄要低,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自我克制能力差,容易产生情绪的紧张和行为失调。有些学生意志品质差,自由散漫,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好打架、赌博、沉迷于游戏机房,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4.学校德育的日益淡化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忽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德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致使不少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没有追求生活激情、没有持久学习动力和毅力。他们一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无所适从,不懂得珍视生命,追求生活乐趣。5.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

虽然近几年学校从多方面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创建平安校园,但各种事故还时有发生,特别是由于安全意识不高和活动的安全措施不当造成的意外伤害让人触目惊心,每年因水、电、火、交通等事故造成的学生伤亡人数仍比较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十分缺乏。

面对上述情况,除了优化社会教育环境,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更需要班主任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策略,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班主任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机会,从认知、体验和情意三个层次上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生命、体验生活,力求做到“知、行、思”相结合。通过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对各种不良行为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消解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避免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和生活幸福之人。

二、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生命意识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所在地。班级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所以,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基础教育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呼吁班主任“把班级还给学生”,强调我们在班级建设活动中,注意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班级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集体和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提升和超越,形成一个民主、平等、生气勃勃、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集体。1.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并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学生在一系列不同性质的活动中创生的,个人对自己在班级中承担的角色、所处地位的体验,以及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满足程度,构成了个体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由衷的感到快乐。因为学生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学生的肯定,他才感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同学是有价值的,才会感到受教育的快乐。这种快乐同样也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2.实行管理角色轮换

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增强个体创造精神和合作、发展能力是学生生命价值在班级中的具体表现。在班干部的产生上采取竞选制,在班干部的任用上实行轮换制。班长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经同学表决通过。这样既可避免少数班干部的以权谋私,也可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其他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管理体制。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制,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加强了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许多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尤其是通过实行角色轮换,使学生越来越开始认识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进而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统一。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得到明显提高。3.共同美化教室环境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尽最大力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精心设计,努力使教室四壁生辉。教室前面的国旗和校训,时刻提醒学生、激励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关心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在教室的两侧悬挂的名言警句、名人画像,让学生时刻感受伟人们实事求是、不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激发起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气;班级植物角、图书角,既美化教室环境、净化教室空气、陶冶学生情操,又成为培养学生观察力,了解植物生长知识的一种途径,培养生命意识的一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兴趣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二)在师生关系中体现生命关怀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发展”。班级是学校机体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细胞”,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家”。要使班级成为孩子们充满生命潜力的精神家园,班主任必须在工作中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学生,用一颗爱心,一片真情为他们构筑增进生命主体意识的“新家园”。

1.理解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唯一。

在现实生活中,“误解”是导致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基本原因之一。理解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学会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表现是好还是差。要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喜悦需要有人分享,成功需要有人欣赏;烦恼需要有人共担,失败需要有人慰藉。而要善于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班主任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倾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要学会运用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自尊心的得到尊重和满足来产生认识并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

2.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尊重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发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当学生以生命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生命的演变,不能漠视他的存在。尊重生命,就是要学会宽容。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诱导学生敢于放大自己的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3.宽容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没有宽容就没有教育,就精神世界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宽容不等于纵容,它是严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宽容学生就意味着班主任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尊重他的人格与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班主任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

(三)在集体活动中拓展生命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一个班集体要想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把实践和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活动体验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塑造自己的人格。1.在班会课中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题

班会课是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平台。生命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下去。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孕育成长的不易,知晓生命降临的过程,进而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可贵,感受生命的美好。通过班会课探讨有关生命认识的话题,组织开展有关生命教育方面的竞赛活动,如:网络的危害、毒品知识、艾滋病预防等方面知识,逐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同时,突出与生命安全相关的教育,比如饮食卫生、交通规则、遵纪守法、紧急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增强生命安全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2.在集体活动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中,班主任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的培养,把学生热衷的集体活动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增加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懂得生命是美丽而脆弱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任何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伤害的念头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亵渎。提高珍惜生命的觉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通过集体活动中的互帮互助,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通过多样的竞赛,体会成功的快乐与自豪;通过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以感恩之心善待自己的躯体;通过种植花木、饲养动物,从中体会生命的奥妙与可爱等等。还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如通过拜访敬老院,参观工厂、商店、法院、监狱,增加对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认识生命的丰富与多彩;通过旅游领略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之美;通过劳动,感受奉献的快乐与满足等。总之,要充分挖掘集体活动中所隐含的生命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合作、拼搏、进取、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不断提高生命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3.在主题教育中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

以“生命教育”为主旨的主题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生命意识教育。如“清明节”举行“接过先烈的旗帜”的扫墓活动、“世界环境日”举行绿色环保行动、世界禁毒日开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更加热爱生活和社会,具有主体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在各种欲望、利益、追求错综交织的世界里,把握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将“自我”融入社会大背景中去拚搏,奋进;懂得在学习有困扰、生活有矛盾、心理有压力、思想有疙瘩的时候,不妨跟老师、好友谈谈,不妨与有坎坷经历的人交流对话,不妨为亲友照料一次小孩,不妨走出户外看看晴朗的天空,不妨种植一种花卉、饲养一种动物„„从中得到生命的启迪,排遣心中的郁结,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在班主任工作渗透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现代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生命涵养,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应该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我班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班级气氛温馨和谐,班风学风积极向上,整个班级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班级先后获得崇明县优秀雏鹰中队和崇明县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实践研究中,我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认为要切实做好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前提 1.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面地生活。

所谓体面,就是在生活中要保持自尊与自信。在班级生活中,要让学生生命的快乐,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自尊与自信犹如鸟儿的一对翅膀,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不行,这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人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坚强基石;缺少自尊与自信,犹如鸟儿折断了翅膀,是很难走向成熟的。

2.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改正中前进。

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是不成熟的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要给学生“再次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成长的过程,充分感受班级生活中的欢乐与愉悦。

3、让每一位学生悦纳和表现自我。

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和凸显学生潜在的成功,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中看到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让他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4.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关爱。师爱是师生间情感维系的纽带,是学生情感力量的无穷源泉。不论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顽皮的还是听话的,教师都要一视同仁、一样对待。教师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无声的微笑、一道柔和的目光、一个轻轻的抚慰„„无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奏出和谐的心灵奏鸣曲。师爱,可以唤起学生心底的爱,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可以在情感方面给孩子以更多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形成群体的教育合力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关键

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班主任忽视与学科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那么他的班主任工作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在班主任面前一般表现的乖巧和老实,如果班主任仅从自己的视角去了解学生,就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对自身的角色有新的认识,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要从班级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促进者,班主任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绝对主体,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引领学生确立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要从班级活动的指导者转变为班级活动的设计者,班主任要在了解全班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要善于有创意地设计活动,最重要的是能够让班级的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要从教育孤立者转变为教育合作者,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征求学科教师和家长对班级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意见,主动、坦诚地与学科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学科教师和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形成教师之间、家校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发挥群体的教育合力的作用。

(三)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是渗透生命教育的起点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行为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实践证明,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生命的生成性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进步的可能,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不断激励的力量。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就必须要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以生命去影响生命,以生命去激励生命。

1.学会期待:教育要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急功近利,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期待,不是消极、无为地等待,而是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耐心地引导着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2.学会赏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大多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而教师要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发现学生的每一位成长足迹和成功的可能,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加以鼓励,赞美可以赞美的一切。

3.学会宽容:我们要尊重学生生命的初始状态,不成熟的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容易出现各种错误,而大部分错误都可以随着成长的脚步而改正。既要宽容学生,又要宽容自己,这样可以从容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4.学会选择:激励不是灵丹妙药,不是万能的,有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我们要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的激励方法,发挥它的最大的效能。5.学会合作:教育教学是一种合作性的集体行为,与同事合作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进步,与学生合作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友好关系,并且由合作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6.学会创新:时代在前进,理念在更新,学生在变化,具体的教学情景是不可复制的,要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改进教育方法,或者进行新的尝试。

总之,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启迪良知、陶冶情操、引人向善、催人奋发的工具,在社会历史的进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教育作为培育生命的事业,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必须触动人的灵魂深处。让我们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来滋润学生,用生命的感动和人生的温情来打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让班级真正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温馨场所,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3]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

[4]刘济良,《生命的沉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5]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6]冯建军,简论学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J],教育评论,2003.2 [7]李家成,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J],人民教育,2004.21 [8]李家成,论教育生活的生命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9]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班主任之友,2002.9 [10]柯政,生命教育与人格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11]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D],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篇3: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园本课程开发策略是: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整合观;挖掘和开发安全资源, 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研究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逐渐形成园本课程, 供教学参考选用, 丰富幼儿园课程。

二、园本课程开发内容

1.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 提高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我们依然根据《纲要》要求, 以《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办法 (试行) 》和《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 (试行) 为立足点, 根据实验数据、反思笔录等资料, 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思考和斟酌, 我们经历了“制定——实施——修改——实施”的过程, 完成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逐层分解大、中、小班水平目标的制定工作。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自我保健及自我防护两个项目, 制定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目标既完善了课程体系, 更提升了我园研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目标性。

2.结合幼儿园自身条件及生源特点, 开发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我们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以园本课程中制定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总目标及相应分目标为基点, 根据课题开展情况, 开展了各项安全教育活动, 进而逐渐开发蕴涵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1) 根据地理环境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是一个地属城区闹市的幼儿园, 走出园门口就是交通较集中的十字路口, 行人车辆非常拥挤。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 我们从立项开始就非常关注交通安全这项内容, 现今这一年着重陆续开展了交通安全系列活动。如:针对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 多数孩子面临自己步行上学, 步行回家, 几乎天天要在道路上行走的问题, 开展了《走在马路上》、《怎样过马路》、《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上学、放学路途安全》等, 让幼儿懂得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 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增强了交通意识, 提高了防护能力。

(2) 根据生源多样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生源较为复杂多样, 农村或移民的孩子占幼儿园的50%, 针对生源多样的实际情况, 我们从各方面考虑各层面孩子的需求, 开展了一些农村或者移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或间接感受的、涉及农民生活生产最基本的安全知识的系列活动。如:根据农村家庭中农药、农用工具随手放置的常见现象而引发的误食、割伤等情况, 我们开展了《认识农药》、《劳动者的工具》、《农具使用安全》等活动。此外根据农村附近河流、水井、鱼塘众多, 易发生溺水事故,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开展了《水的安全》、《认识周围的环境》等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对危险物品、危险环境的鉴别能力和自护能力。

(3) 根据生源差异性挖掘教育资源

我园每班都有一半为农村或移民的孩子, 一半为城里的孩子, 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农村或移民的孩子父母或全天上工或外出打工较多, 过着“放养式”的生活, 自护能力较强, 但卫生习惯较差、攻击行为较多;而城里孩子的家庭一般相对比较稳定, 有固定带养人, 比较讲究自我卫生、安全知识比较丰富, 但也存在不足, 自护能力较弱、行动反应较差。他们之间各有优势, 我们采取“结对子”的方式, 开展同伴间强项带弱项活动, 推进优势互补。

(4) 根据“浅”和“近”两原则, 收集、创编教育资源

根据“浅”和“近”两个基本原则, 全园教师还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幼儿园学习、生活等去收集大量资料, 创编故事、情景活动、音乐活动、儿歌等, 如:创编歌曲《危险的东西不能碰》、情景活动《遇上火灾怎么办》、创编故事《邦迪小熊》, 制作了各种标识、道具、玩具、多媒体课件、预设了许多主题活动。

3.运用幼儿周围生活、社会事件资源, 丰富生命教育园本课程

“生活即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使生活成为课程的源泉, 让幼儿喜闻乐见的资源成为幼儿的课程内容, 利用孩子最熟悉最常见教育资源来开发园本课程。

(1) 抓住社会突发事件, 生成主题活动

抓住生活中的社会突发事件, 生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安全教育内容并开展活动。手足口病和大地震事件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关注, 孩子们从电视上、从大人的交流谈论等渠道了解了多方面的信息, 且非常关注, 来园后会主动与同伴谈论相关的话题, 此外我园一墙之隔正进行县城紫金南路旧城改造工作, 孩子们经常能听到机器隆隆的声音、看到拆迁的场面。基于此, 我们适时抓住契机及时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地震来了》和《拆迁话安全》等主题活动。在《地震来了》主题活动开展前, 与幼儿谈论大地震的所见所闻, 进而引发幼儿共同制定、开展具体活动。如《收集地震资料》、《讲述地震中的故事》、《认识地震》、《地震中如何逃生》、《逃生演练》以及《送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爱心捐款》等。

(2) 采集孩子特例事件, 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入手, 通过捕捉不安全因素, 及时开展针对性的集中活动, 帮助幼儿归纳、总结、提升自身的认知知识与经验, 促进其安全意识的提高。

如针对中、大班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有拥挤推打现象, 及时拍摄各种行为剪辑成短片创设成多媒体课件开展《知道等待》、《上下楼梯慢慢走》等集中教育教学活动, 让幼儿在观看课件的同时, 能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感同身受,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制定一些简单规则, 进而促进幼儿将情感向良好的行为转变, 顺利完成了上下楼梯及相关的安全教育。

三、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

1.善于发现, 敏锐捕捉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 有教育价值的;要善于发现哪些是幼儿已有的经验, 哪些是他们必须知道的知识, 我们就可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 选择组织活动的内容和采用教育组织形式。

2.认真思考, 努力再构

幼儿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纳入幼儿园的课程,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有益的、有教育价值的, 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幼儿生活经验进行认真思考, 进行价值筛选、重组之后进入课程中。

3.合理使用, 有机整合

园本课程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 要注重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有机整合, 根据活动主题开展及幼儿需要进行选择、渗透及拓展使用, 当与其他领域进行渗透整合时要科学设计、合理契入, 才能避免牵强附会, 才能保证园本课程的有效性。

开发和建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诚然, 关于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构, 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尚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遵循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使我们的生命安全自护园本课程建构在发展中日趋完善和丰满。

摘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载体。选择和利用课程来促使幼儿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及幼教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本文从课程开发策略、课程开发内容、开发研究的体会与建议进行过程性的阐述, 希望能为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园本课程,开发策略,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子建, 杨晓萍, 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朱家雄.对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

篇4: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关 键 词】生命化 生命化教育

一、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必然

简单地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利富自个性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中针对现代教育中对“人”的忽视,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的确,如果教育忽视了世界上最可贵的生命而仅去关注没有生命价值的“分数”之类的东西时,教育的本质便是可悲的异化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承担着生命化教育的重任,.其理想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善恶观、是非观,学会正确地判断纷繁杂的社会现象和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用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开启学生智慧,把学生培养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

格,鲜明个性,有创造性的智慧人。

二、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实践

1.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活着的状态。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让学生关注生命,首先要敬良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丁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都已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住着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较为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基丁上述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真正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进而主动去思索生命的意义,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确立自己人生奋斗的方位。

在《珍爱我们的生命》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情有感地讲了这一个故事:四川省巴尔县女护士王飞越身患绝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很想留点什么给这个曾经给她温暖、让她懂得爱的世界。可是此时她的全身已经开始溃烂,捐赠遗体用丁实验已经不太可能,于是她想到了捐献眼角膜。但她最担心的是眼球是否能完好无损,就向人夫提出请求:拔掉氧气管和输液管。生命之花最终凋零了,但却有四位患者承接了她的光明。她有一段临终的录音,那是对承接她光明的人说的:“你好,我不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我祝福你,希望你重见光明,尽情享受春光。”故事深深感动了学生。在感动之时,教师提出:“珍爱生命——让我们用真心书写对生命的感悟吧!”。学生书写一些有关生命的格言警句和生命感言,如“生命的永恒在追求中,生命的价值在发现中。”“人,在世生命虽有长短,生命的意义却各有千秋! ”等等。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用感人的故事启发着学生珍惜和爱护生命,肯定生命的珍贵沉重,张扬生命的顽强伟人,认同生命的社会价值。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活出意义和价值。所以,生命化教育的目标,最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有对生命的炽烈追求,活山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2.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

要让学生自己体验生命的价值,教师必须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还学生以自尊,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这一系列的“还给学生”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学生的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操作上要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互动、交往和对话的活动,在民主平等的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这样就能真正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达成让学生自己体验生命的价值的目标。

在《师生交往新观念》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参与活动。第一组同学课外阅读小说《窗边的小豆豆》,挑选其中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对小豆豆的班主任、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理解;第二组同学采访身边的同学,谈谈自己希望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我们和老师之间通常会有哪些矛盾,又是怎样化解的?第三组同学采访老师,请老师谈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的烦恼和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在课堂交流中显示出体验生命富有意义,收获可观,体会真切,汇报交流的形式更是多样。有将小豆豆的故事精彩片段以文字镜头呈现说明的,有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教师烦恼的,还有以小品形式表现师生如何沟通的等等。课堂中形成了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交往应“民主平等、主动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等结论不再是通过老师枯燥的说教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和课堂活动主动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当在,笔者写下了一句感言,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生命的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自主、合作学习真的好!

3.促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生命化教育,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真实地面对学生的生活,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学生生活的喜悦与烦恼,了解他们因社会生活变动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而且要引导学生过积极的的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进步,关怀他人,关怀民族、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促进个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的融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提升自己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和发展中完美。

在《享受学习》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学习是苦多还是乐多”的辩论活动。要求赞成“学习乐多”的同学调查周围同学对学习的真实感受,寻找周围热爱学习、学业有成的典型人物,寻找自己学习中快乐的事;认为“学习苦多”的同学查找有关表达“学习是辛苦的”的成语或诗句,寻找自己学习中感到困苦的事。课堂中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自由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辩论中,学生联系自身实际,阐述学习是苦乐相伴的,但只要努力克服,寻求解决的方法,困苦会是暂时的,懂得学习会给我们带米超越自我的快乐。教师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示“我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人眼睛’的故事和利伊拉克战火中的失学儿童”等材料,以让学生了解当我们在享受学习权利的同时,还有我们的同龄人却远离课常,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在对比中体验拥有学习权利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感受生活、生命的美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柔情,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最终促进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三、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教育已见初步成效,课堂上平等、和谐的气氛,教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重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都是生命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这些也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更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现生命化教育的成果,如多数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较好地调整心态,乐观地面对挫折等。

为继续探讨并更好地开展生命化教育,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富生命气息,笔者尚有以下思考:

1.积累案例,拓展资源

生命化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善丁积累案例,拓展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生命之所在,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空间是思想品德新课程资源的广阔大地。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同归生活世界,要打破书本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和艺术加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积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情景直触学生的感官,从而引发学生共鸣。但是,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靠的是平日里的不断积累,要慢火炖老汤。

2.关注差异,关注细节

生命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细节。生命化的教育是关注所有人的,关注独特性从而促进所有人发展的教育。由丁不同的主体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同,采用的学习方式也自有不同;不同的主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因此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有差异;不同的主体也不可能有相同的性格与喜好,因此采用的表现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化教育要天注差异。关注细节,就是关注着生命的成长。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一个人在各个不同时间段的表现与变化,无不告诉着我们生命成长的轨迹。“一颗水珠可以映射出太阳的七种颜色。”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作为老师如能再细心些,再深入些,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将会在我们的用心地呵护下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3.善于总结,提高素养

生命化教育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这就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润泽生命是一个默化的过程,它散入于生活的各环节中,各种细节之中,具有视而不见的无痕性,必须用心去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作为教师的素养,第一个就是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对人类精神成就的分享的广度与深度。简单的说就是学识的修养与人格的修养。第二,就是对教育的一个理想与信念的问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基于信念和心灵的行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性行为,不是去模仿什么一招一式,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只有是你自己很确信的东西,是你自己内心世界流露出来的东西,你才能够打动人,才有感召力、感染力,才能使师生都得到感悟,而提高生命的质量。第三,就是教学的智慧,教学的技艺。一个老师在课堂中,他的讲解,他的自我展示,都折射出教师自己的文化厚度,还有思想的高度。教师对生命,对学生,最终都要反映教师背后的这种素养。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生命相遇,心灵相会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平等对话的过程。生命化的教育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使这种关注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生命化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让课堂成为张扬生命个性,挖掘生命潜能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3-11-8 阅读: 出处: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读《温家宝谈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源远流长,任重道远。温家宝同志出身教师世家,心系教育,情系师生,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十年间,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他深入各地校园课堂,无论是灾区教室,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都留下了他对广大师生的真切关爱。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专家、学者选编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全书紧紧围绕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论述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办教育的根本宗旨。从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力求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2011年8月28日,他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项重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2012年9月27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我国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教育是民生”的思想,是我们党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崭新阐释,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确立。让人民享有发展的成果,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民的权利,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凡是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二、坚持教育强国,着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站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抉择,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温家宝同志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反复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同志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与教师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议中,温家宝同志进一步强调,“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温家宝同志强调,要在总体战略中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无论是在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的斗争中,还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他都一如既往关心教育,把教育作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规定国务院每年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要求各级政府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2011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承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012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明确要求:2012年中央财政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2013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从1993年4%目标提出,到2012年4%目标实现,经过了20年。4%目标的实现,是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近年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2009年5月3日,温家宝同志在与清华大学即将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座谈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要做到成才报国;要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培养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会学问,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要有才能,做一个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针对我国的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还不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不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的状况,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学校制度等由来已久,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改变起来绝非易事,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但要想提高教育质量,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温家宝同志围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和要求。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更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也就是要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第二,要改变教学方式。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励个人兴趣;要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第三,要合理设置课程。各阶段教育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第四,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第五,要改革办学体制。一是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要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管理和办学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是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和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各级各类教育如何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政策逐步确立。温家宝同志指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温家宝同志一直致力于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他指出,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他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他指出,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要把办好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他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引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了好的老师,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如果没有大师,楼盖得再多也没有用。

温家宝同志还十分重视农村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他反复强调,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提出,要采取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尽快使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2012年,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64.5%,比2002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2.1%,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推动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比2002年提高42.2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番;通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等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普职比接近于1∶1,职业教育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我国正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就要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根据我国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层次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高和普及程度逐步深入,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五、扎实推进教育公平,人人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等重大论断,阐明维护人民群众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他指出,社会公平首先是教育公平,孩子们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和希望。要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好学”的问题。他在对待教育公平问题上充满辩证思维,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不主张削峰填谷,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给人民群众合理的选择。

均衡发展是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温家宝同志指出,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很悬殊,由此出现“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其中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温家宝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2005年开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实施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初步解决了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1亿多名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2011年,温家宝同志进一步指出,为了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下一步要着重解决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辍学问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同志指出,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有利于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3年,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提出要求,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2003年,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其中一部分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8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2009年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2012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0年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2011年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9月29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研究生。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制度设计不断完善,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延伸,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和财政支持。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孤儿照顾和教育工作。2005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来到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语重心长地说:社会上最值得关注的是孩子,最值得关注的是困难、残疾儿童,要求社会各界“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信心”,给孩子们一个活泼的童年。他极其关注残疾儿童教育,在2006年“六一”儿童节给残疾儿童的慰问信中指出,国家批准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基本普及残疾儿童教育目标。他还视察强制戒毒所,看望和接待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儿,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阳光,鼓励他们健康成长,做社会有用的人。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特别是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不但成就了亿万孩子的人生梦想,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温家宝同志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9月7日,他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要时刻加强师德修养,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办好师范教育,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制度;要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地区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和表彰。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敬业奉献。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奉献给培育下一代的神圣事业。二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做人的模范、道德的模范、学习的模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进取精神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热情和决心。三要严谨笃学,追求真知。严师出高徒。教师只有严格教学,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应该诲人不倦地为学生解疑释惑,并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温家宝同志身体力行倡导尊师重教。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同志在北京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同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亲切交谈。他提出,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温家宝同志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制度。2007年教育部直属的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等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时指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实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使1000多万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可靠保障,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教师。二是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以来共招收7.2万名免费师范生,9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22个省区市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三是实施“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2006年以来招聘35.6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和国家扶贫重点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留任比例连续四年达到87%以上,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自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施展才华。四是启动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培训了350万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许多农村教师第一次有了进城学习培训的机会。五是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覆盖近百个地级市,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认可,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六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中央投入108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七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计划。到2011年,高校共引进“千人计划”创新人才1171人,占全国总数的64.4%。八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有了大幅改善,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2011年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十二五”投入26亿元,支持45万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万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篇6: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甘肃省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郭永才

王红玲

摘 要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信息素养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师资,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使之更能切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

信息化教学

策略

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为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做出了规划。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信息素养高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师资,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时代下,面对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从容应对,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使之更能切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求呢?

笔者所在的甘肃省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26人,在校学生1614 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 育信息化建设,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初步完成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本建设,同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不断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结合学校专业特点进行学校个性化的信息化建设。在18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笔者目睹和体验着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新,并对全体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了我校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践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一、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现状

1、硬件环境现状

我校校园网络畅通,有 2 台服务器供信息资源存贮,所有教室、教师电脑都连入互联网,校园及楼道装有摄像头。目前共有班级授课教室40间,多媒体微机室6个,各类实训室22间,全部安装了台式电脑、实物展台、投影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各种多媒体设备,符合多媒体教学环境。

2、软件环境现状

学校建立了数字教学平台,供全体教师的教学使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现状

1、信息化教学设备掌握现状

绝大部分老师能够熟练掌握投影、实物展台的使用,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只占 25%,比较熟练的占 20%,其余 55%的老师掌握情况不理想,由此可见,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使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2、信息技术工具掌握现状 浏览器、PPT、word 等常用办公软件掌握情况较好,能够较为熟练掌握这三项的老师的比例在 60%-100%之间,较为复杂的制作、编辑类软件主要以中、青年老师使用为主,其中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掌握情况较动画、网页制作等软件略好一些。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现状

1、课堂使用资源现状

在授课过程中,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的教学资源分别是:参考书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老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的渠道分别是:教辅教参自己制作的简单资源网络搜索日常积累。而有接近一半的老师表示,从网络上搜索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再加工编辑才能使用,大部分资源与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可见目前能够使用的资源主力依旧是教辅教参,其他渠道获取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这对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一个障碍。

2、信息化教学资源需求现状

除语文、外语、数学、德育等学科有现成的配套训练题外,其余学科及专业课老师需要随用随找,自己组织编写试题进行课堂训练、单元检测和评价考试,这说明目前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几乎为空白。

二、存在问题

1、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认识不到位

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的传统教学,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进行非自主的被动学习。而信息化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的教学模式,学生是教学活动与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水平与能力,通过资源与信息的搜集,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很多老师都简单的认为是在教学中使用图片、PPT 课件或者播放录像视频,虽然使用这些手段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式变得多样,部分教学内容能够以图文等形式直观展现,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根本上仍是教学内容的顺序罗列,学生依然是根据教师的安排,非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对信息化教学没有正确的理念认识,就无法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也是中职课堂教学信息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个人技术水平制约等,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主动参与到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来。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化,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PPT演示文稿,其本质是屏幕显示代替板书,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学生长时间面对电子白板,容易产生大脑疲劳和视觉疲劳,其结果是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反而起到副作用。教师作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主体,其意愿、行动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推进速度,也是制约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信息化应用层次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性内涵,从整体情况来看,诸如投影、电脑等硬件设备、office 系列的 Word、PPT等常用软件掌握情况较好。而对于较复杂的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设备、仿真实训软件、制作加工教学资源的网页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等难度较大的软件,教师则基本不会使用。除了操作上的难度外,也与教师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年纪较大的教师无论从学习意识还是接受能力以及精力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推广。

4、教学资源应用特色不明显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照搬普通教育的应用策略,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方面的独特作用,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教学资源建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众多课程门类的需求,资源的数量虽多,但整体质量相对不高,对职业教育缺乏专业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改进策略及做法

要改进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学校层面

1、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平台,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

从2010年起,教育部每年举办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在间隙举办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专家报告会,组织参观信息化建设示范校,在大赛颁奖典礼暨闭幕式上展评优秀作品,赛后在网站发布获奖视频和专家报告会视频,并通过QQ群在线解答问题、交流经验、分享资源,这些举措可以有力地促进参赛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方筹集资金,科学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硬件方面,建成了多媒体微机室6个,视频会议室1个,多媒体报告厅1个,全部接入校园网络,全校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办公电脑,接入100M光 纤。现有电脑总数近500台,并组建了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数字广播、视频监控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时,校园内40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系统、电子白板,极大方便了教师课堂教学。在软件建设方面,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内网信息化平台,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手段,做到了新颖性、实效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2、开展师资培训,打造教师信息化水平

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先进省份的中职学校,课件和信息化教学普遍采用了三维动画、虚拟现实与仿真、教育游戏等新技术,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农村中职学校要想缩短差距,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借鉴先进省市和名校名师经验,主动到先进省、市学校学习取经;积极参加中职教育信息化研讨会、成果展示会和培训班;邀请中职信息化教学名师前来上示范课和说课、评课,介绍信息化教学经验和信息化专业发展心得。

我校在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方面,除了“走出去”和“请进来”之外,将教育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作为强师、强校的途径之一,除了参加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各种学习与培训之外,每学期全校性质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间不少于10个课时,先后组织老师开展课件制作培训、微课制作培训、电子白板使用培训,通过培训,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3、整合优质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涉及的专业多,可直接拿来使用的 网络资源十分匮乏。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际上多停留在低水平的自制上,成为一个一个的相对孤立资源,无法形成资源库。而教学资源建设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搭建多层次、智能化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可行的资源共享途径。

我校在每学期都举行一次课件制作竞赛,评选出优质课件;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选送一至两个优秀学科教案、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作为优质案例在学校办公网上共享,供全体老师教学参考、交流。每学期中期和期末,每位老师都根据自己所任学科命制技能和理论考试题,来充实更新题库,考试和考核便可以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达到教考分离的目的,这样在丰富和充实了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量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校园信息资源库的质。

4、以微课为载体,探索信息化教学与教研新模式

当前,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它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是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而开展基于微课的作息化教研,包括说课、上课、评课和分享交流,将成为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教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校在微课的培训和制作上,先后采取派骨干老师外出培训、参加了国培、省培老师技术引领、信息技术骨干老师培训、组织网络培训等校本培训的方式,同时采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辅助微课制作,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比如使用简单易用的”微讲师微课制作工具”制作微课,满足了大批量、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微课的需求。通过这些方式以点带面,上学期我校将微课制作 作为每一名老师的必备教学能力进行了考查,50岁以下的全体教学人员已完全掌握并能很好地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有12名老师参加省、市微课制作大赛,取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教师层面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笔者认为,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还可以从下面几点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是要明确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目标不改变教育的本质,只是转变了学习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联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强调发展性评价,主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最终培养出具备行业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是要对培养主体——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学生都是具有主体地位的,都蕴藏着巨量的财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开采这些财富,而教师在其中要起指导作用。通过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要明确所有的学习及培养方式的改变,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从而不断累积知识财富。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让网络教学变成现实,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开辟了新局面。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资源、获取资源、下载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不断地对教学资源进行选取和利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教师主讲模式变成学生自主建构性、发现性学习模式,从学生被动学习模式变成为主动学习模式,完成知识建构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进行角色转变

信息化时代,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数字信息化时代势必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巨大挑战,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媒介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和学生有相同的条件共享相同的教学资源,这毫无疑问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学生往往表现出比教师更多的优越性,教师应给予极大的鼓励和表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面对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重新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的侧重点。面对同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要对学科和课程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还要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做出自己的理解、评价和前瞻,并对前沿性问题进行介绍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敏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性系统的延伸和引导,形成专业素质。

4、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信息时代,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强化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成为学生的“活水源”,不懈地努力学习,扩展视野,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一是自觉接受培训,积极参与社会或上级部门举办的一些高层次培训活动,可以通过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进行本专业深造或取得第二专业学历的学习,还可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的培训等;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收集、组织、整理和运用,做好与自己学科的最佳整合,注重互动式教学,启发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培养学生在实习实验操作中的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相互学习探讨、激励启发,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积极参与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用信息技术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亲自实践创新,学习和应用新的教学软件,建立信息资源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结束语

中职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时间来一步一步推进与完善,各校可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教学效率,为实现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打好基础,进一步优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出有益于教师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对策,更好地推动中职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与发展。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 《教育评论》2014年第1期 2.周晓玲 《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4期

3.刘志伟 《广东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年第7期

4.《电化教育研究》, 2005年第1期, “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 5.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姬如

上一篇:xx镇以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为突破口强化社会治安整治下一篇:如何助推“三大攻坚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