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2024-08-11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精选8篇)

篇1: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学院:文学院

班级:09级6班

姓名:文承乾

学号:200902140630

指导老师:曾红军老师

一、课题名称: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二、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后,逐渐打破了中小学教研各自为战、彼此孤立的传统局面。在视导和教研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中小学。它所带来的影响阻碍孩子的语文学习乃至终生学习,反过来又抑制着中小学教师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教学能力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抱怨的推诿心理。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知识底码浅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低下,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语文基础没给打好,小学教师埋怨中学教师把学生兴趣教跑了。如此形成非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孩子的终生发展很无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如何在新课改形式下,充分运用新理念,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语文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采取以某学校某班级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调查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和熟练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

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小学教学教学方法上进行理念的衔接性变革,由中小学各自为战变为相互沟通,通过实践探索一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规律,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寻找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研究视角是从侧重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入手,调查中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等,发现课堂教学中来自于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师、教法等方面的导致中小学脱节的原因,寻找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课堂教学改进点。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向课外学习方面拓展,探索有效衔接的良策。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1、整合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探索构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心理学显示,学习者认知过程和身心特点在不断变化,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差异并非跳跃性的。因此本课题通过比较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理论。

2、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寻求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家庭、社会大语文教育相协调的,适应社会变革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能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理论支点和对策。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与学有机统一。

3、实现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理论设想。现代化指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要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指继承发扬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突出汉语文的民族特点。只有中小学语文教学均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二)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在应用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可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重视,运用研究的有效策略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效衔接的学习方式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加强语文素养,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感悟积累,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形成发自肺腑的倾向和喜爱。

(三)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泰安市中学让中学教师充实小学师资,更新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邀请全体小学毕业生到中学进行联谊活动,了解中学的校史、校风、校容,介绍初中的学习任务、要求和方法;小学毕业生入校第一个月集中学习学校自编的《中小学教师衔接实验教材》。江苏于殿信老师提出要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通过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和思维、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并展开读写双翼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海宁市郭连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迅速适应中学学习。

(四)创新程度

中小学衔接的研究之前综合性研究居多,语文学科方面也多侧重研究中学如何做。而本课题在于发现新课改背景下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因素,并通过中小学双向互动,打破固有的界限,积极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整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方法,调整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和评价方式,从而探索适应新课改和中小学生新特点的有效衔接策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和立意有一定的新意。

(五)研究假说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果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脱节问题,并运用合理对策解决其问题,那么就有利于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培育小学生毕业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习得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发展语文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中学新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具备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三、研究目标

(1)构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课外学习途径。

(3)激发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学习者和语文学科的研究热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四、研究内容

(1)探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关系。

(2)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调查。一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包括不同的学习心理、态度、习惯、方法、需求等;二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状况,包括教学态度、手段、评价方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归类、统计分析,比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找出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

(3)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

五、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可选取某校某一小学年级(6年级最优)和某一初中年级

六、研究方法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尝试筛选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②座谈调查法。③课堂观察法。通过调查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极及原因。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小学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的分析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筛选法

就同一教学内容或同一类问题,可以设计几种方案,经过尝试、对比、分析、论证,从中筛选出可行性方案。

4、经验总结法。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课例、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研究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研究中提高。

为了确保实验积极稳妥地进行,要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需成立课题组.课题组负责制定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深入实验学校,以听课、座谈等形式,了解实验的动态,对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2、任务落实

课题组成员做好开题报告、中期论证报告和实验总结。每学期认真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研究记录,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组织好实验研讨会

3、活动落实

认真落实实验活动计划。活动力争做到: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效果明显。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

(一)准备阶段(用时七个月)

(1)确定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

(2)学习新课改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相关的外地教学经验。

(3)请专家辅导,了解语文教学前沿性策略。

(二)实施阶段(用时一年)

(1)制定实验计划,做好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等活动安排。

(2)为实验班学生建立学生档案,通过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和效果。

(3)为实验教师建立教师档案,通过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方法。

(4)组织研究人员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认识学科性质和特点,了解语文教学阶段目标,把握知识与能力的衔接点。

(5)做好实验课例研究,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研讨。

(6)进行形成性检测和质量分析,做好阶段性总结。

(7)做好实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三)总结阶段(用时三个月)

(1)整理资料,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总结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实验报告,搜集其他资料。

(3)筹备、召开结题会,请专家听取研究汇报,接受意见与建议。

八、成果形式

本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课例、案例分析、论文随笔、典型教案、课堂实录、学生读书笔记等。

20011年11月17日

篇2: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实 验 方 案

顺城中心小学 刘志明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中小学。它所带来的影响阻碍孩子的语文学习乃至终生学习,反过来又抑制着中小学教师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教学能力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抱怨的推诿心理。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知识底码浅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低下,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语文基础没给打好,小学教师埋怨中学教师把学生兴趣教跑了。如此形成非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孩子的终生发展很无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如何在新课改形式下,充分运用新理念,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摆在中小学语文教研员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语文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和中学七年级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调查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和熟练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

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小学教学教学方法上进行理念的衔接性变革,由中小学各自为战变为相互沟通,通过实践探索一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运 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规律,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寻找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二、核心概念界定

研究视角是从侧重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入手,调查中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等,发现课堂教学中来自于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师、教法等方面的导致中小学脱节的原因,寻找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课堂教学改进点。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向课外学习方面拓展,探索有效衔接的良策。

三、理论依据

1、整合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探索构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心理学显示,学习者认知过程和身心特点在不断变化,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差异并非跳跃性的。因此本课题通过比较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理论。

2、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寻求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家庭、社会大语文教育相协调的,适应社会变革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能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理论支点和对策。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与学有机统一。

3、实现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理论设想。现代化指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要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指继承发扬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突出汉语文的民族特点。只有中小 学语文教学均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四、研究目标

(1)构建怎样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怎样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课外学习途径。(3)激发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培养自身对学习者和语文学科的研究热情,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探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关系。

(2)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调查。一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包括不同的学习心理、态度、习惯、方法、需求等;二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状况,包括教学态度、手段、评价方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归类、统计分析,比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找出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

(3)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研究对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与初中七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尝试筛选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②座谈调查法。③课堂观察法。通过调查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极及原因。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小学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的分析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筛选法

就同一教学内容或同一类问题,可以设计几种方案,经过尝试、对比、分析、论证,从中筛选出可行性方案。

4、经验总结法。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课例、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研究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研究中提高。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3~2011.7)

(1)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中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实验方案。

(3)召开课题论证会,完成课题论证,修改实验方案。(4)实验前测,提炼第一期实验因子,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5)召开开题会,签署协议书,各实验学校建立实验档案。(6)提炼实验因子,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工作。2.第一批因子投放阶段(2011.9~2012.7)(1)投放第一批实验因子;

(2)对各项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一批实验因子;(4)提炼第二批实验因子。(5)写出学期实验总结。

(6)召开首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3.第二批因子投放阶段(2012.9~2013.7)

(1)投放第二批实验因子,继续投放第一批调整后因子。

(2)对各项第一、第二批实验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

(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二批实验因子,基本确定第一批实验因子;(4)提炼第三批实验因子。(5)写出学期实验总结。(6)组织进行阶段性验收。

(7)召开第二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4.第三批因子投放阶段(2013.9~2014.6)

(1)投放第三批实验因子,继续投放第一、二批调整后因子。

(2)对各项第二、第三批实验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

(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三批实验因子,基本确定第二批实验因子;(4)写出学期实验总结。

(5)召开第三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5.课题实验结题、成果验收阶段(2014.6~2014.7)(1)调整第三批实验因子;

(2)资料汇总,梳理三批实验因子,形成有关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帮助中小学生培养提高自理能力、掌握有效学习策略的途径与方法报告书,提炼相关管理模型和教学模型。

(3)汇编成果,提交实验报告书,组织第一期终结性验收。

八、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实践智慧得到了提高。

课题组教师坚持研中教,教中研。中小学教师经常聚在一起,根据小学生感知事物、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表现、意识等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对小学教学的方法、措施展开了讨论,通过发言、文章交流等形式,教师在教法的改进上达成了共识,并一致表示在教学中要锐意改革,努力进取。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形成了一支智慧型的骨干教师队伍,真正实现了师生生命智慧的共同成长。实验教师实现了以下“四个转变”: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二)、小学毕业生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懈努力,以语文衔接为突破口,从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习惯良好,基础扎实,爱好广泛,品德高尚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 发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小学语文教学已基本步入素质教育的良性轨道,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提高了。

九、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1.中小学价值的取向问题。

中学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的要求陡然提高。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七八年级是学生身心发育的一个转折期,而小学的理解、包容、期待与中学的规则、自律、严格的不同,使得中小学之间缺少学生人生发展的可接受的中间过渡。

2.教育管理模式问题。

小学是一个“类家庭的社会”,而初中是一个“类社会的家庭”,中小学学生在两种管理模式的“调教”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认知与习惯,这种“行为认知”和“行为习惯”间的急速切换,必然导致小学生升入中学的不适应。

十、参考文献

篇3: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少走弯路, 提高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特别是提高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就非常必要。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篇目很多都是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 适合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 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 知识点少, 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 ( 解决“ 是什么”“ 怎么样” 等问题) , 思维难度不大。 课堂教学容量较小, 测验题量少, 难度小, 知识面不够广, 考试时间充裕, 而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 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 完成好作业, 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难度加深, 知识点增多, 而且七年级开始就大大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除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之外, 还要侧重于分析与理解。课堂教学要求解决“ 是什么”“ 怎么样” 和“ 为什么”等问题。 相对小学来说, 初中课堂的时间比较紧迫, 课堂的容量大, 知识点多, 班级人数多, 教师不可能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细致辅导, 他们的作业也不可能精批改。 这就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任务, 而且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度的自觉性。

另外, 初中阶段学科增多, 考试题量大, 难度高, 灵活性强, 而且还有一定的拓展延伸内容, 考试时间也比较紧张, 要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一次两次的失败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影响不大, 但对心理素质较差或者压力较大的学生来说, 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这种教学情况在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 初中语文在教材编排、 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上都上升了一个新层次, 所以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 兴趣也相应的减退了, 有些学生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 分化” 与“ 滑坡”。

因此,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脱节现象,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小学语文的过渡和衔接, 提高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 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克服不良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感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 ( 1) 课前主动预习、 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 2) 课堂上思路活跃、 勤记笔记的习惯; ( 3) 课堂上大声答问、 大胆质疑的习惯; ( 4) 课堂上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 ( 5) 阅读时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 ( 6) 眉批圈点、 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 7) 作文时先构思、 再写提纲、 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 ( 8) 有文章写成以后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 ( 9) 课外阅读时随手摘录、 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 ( 10) 勤于动笔、 写心得体会、 记日记的习惯。

二、 加强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交给学生“ 钥匙”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语文学的好坏, 是教师“ 引” 出来的, 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学生升入初中后, 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 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 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 激发学习兴趣, 不仅教他们“ 学会”, 而且让他们“ 会学”。 教师除教知识外, 还应多教方法, 不仅“ 受业解惑”, 还应该交给学生“ 钥匙”, 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三、 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切实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 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 文章再妙没有字、 词、 句不行。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识字量, 掌握汉语拼音。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师通过课外阅读、 看报纸、 听广播、 组织收视等活动, 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 通过“ 书法课” 等语文实践课以及文学社团活动把学语文与学生生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与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就会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学生阅读的基础打好了, 还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训练力度,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培养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 加强防差转差上的衔接, 关键时刻拉一把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习成绩必然会出现好、 中、 差三种情况。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 防止学生成绩早分化、 多分化, 语文教师要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 这项工作早做比迟做困难小, 效果好。 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认真分析原因, 及时制订防差转差措施。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但运用能力差; 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 但写作能力差。 基于以上情况, 教师要因人而异, 因人制宜, 差什么就补什么。 在中小学衔接阶段, 学生思想容易波动, 成绩也容易滑坡, 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 就能不让他们掉队, 使他们和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一起教研, 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 扩大交流是做好磨合、 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衔接问题的找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 警示和指导作用, 我们要加强小学的薄弱环节, 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避免中学的重复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燕芬.中学教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篇4: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英语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久而久之不但英语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学习内容量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课堂容量较小,课程学习进度较慢,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讲,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而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课都有难点和重点,每单元又有训练要点,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了有大量需记忆的外,更侧重于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中学英语学习内容量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再者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太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次次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初中英语教学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很多学生确实不能适应。

近年来我校的小学英语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英语学科如何衔接问题已经摆在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如果小学英语教学能顺利、成功地进行,就能为初中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如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高低悬殊的现象,两极分化现象提早出现,且比较严重,就可能成为初中学习的障碍,甚至造成初中英语教学的困难。如何使小学生尽快适应初中英语的学习呢?这就是研究初中与小学英语衔接的根本目的。

二、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我校,把小学五、六年级及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从纵向联系的角度开展研究,让学生顺利完成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过渡。

(二)研究思路和操作措施

1、组织保证。

组建以校长为负责人,教导处分管,相关英语教师参与研究小组。从组织学习到展开研究到总结成果,保证全过程的组织,指导、协调。

2、研究构想

(1)英语教师组成研究组,写好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

(2)中小学教师师徒结队,落实衔接细节。

(3)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现代化教育理论。研究组教师学习中小学相关衔接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4)开展以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探索教学方法,学习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衔接。

(5)组织举行相应班级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交流会,师生娱乐活动、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寻找研究突破口。

(6)组织研究组教师撰写研究体会,经验总结论文进行交流,择优向市教研室等级推荐。

(7)学校领导对相应的参加研究的班级进行教学质量检测评价。

(8)学校领导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评比。

三、衔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老师一般通过听和直观感受积累,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学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決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

2、注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好问。进入初一后,他们依然天真浪漫,有正义感,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会表示憎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例如竞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竞赛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112(

3. 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112(来 源 于:784普 及 网 833 http:/

小学生步入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学生初进中学时存在的习惯行为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就没事干了,建议老师加大作业量。这件事说明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

篇5: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东城实验学校中学校区课题研究小组

2016/5/7 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东城实验学校中学校区课题研究小组

九年义务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将其划分为小学、初中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段进行管理和评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招生政策也随之改变,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初中实行划片招生,由于学生基础不一,加之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便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从而导致了两极分化提前,厌学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与初中教育的有效过渡与衔接,是我们教育人不得不引起深思的一个课题。作为广元城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理当率先做好小初衔接教育工作,使小学与初中教育能够更好地协调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幅度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为了让这项工作做出成效,我校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拟申报市级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小学与初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管成绩好坏的小学生,毕业后都无条件升入初中接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毕业后,必须经过全市或全省统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才能升入高中学习。所以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检测一般都重视基础,而初中阶段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与检测都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后,不但要增加学习的科目,而且还要有的放矢地拓宽了个别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的知识面。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在接受新知识、自我管理、学习心态等方面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科目变化等方面的不适应,还因为他们在学习心理准备、学习方法的转变、课程难度加深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遇到学习障碍,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重、转换角色难,从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从而使之更好的适应 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并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前些年,四川沿海地区一些些学校也对这个课题开展过一些探讨,但这个衔接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比较科学的解决。我们主要想通过“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力求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小初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最科学的解决方法,为学生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二、研究背景

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来看,“课程改革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看,所有学科的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交融。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所以,九年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没有小学与初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之分。而在当前全广元市的中小学校中,单设初中或单设小学远远多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让初中与小学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小初衔接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有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3.学生从第二学段升入第三学段学习,在学习方法、思维、课程、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六年级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普遍存在早熟状态。因此把六年级与七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更符合孩子们的“生命”特征,符合“种群”特点。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真正实现小学与初中无缝对接的需要。

4.从学校发展来看,我们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为了让学校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好九年一贯制的资源优势,让全校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才能,实现科教兴校,创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因此,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意义

1、从现代教育学理论看,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容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看,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知识迁移的根本。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总有影响。

3、从学习心理理论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4、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通过角色的 转变来达到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就要让教师改变陈旧的理念,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衔接能更好地使小学毕业生适应初中的教学。

5、从生本理念来看,“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开展“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就是要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

中小学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研究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衔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寻找两者更好衔接的途径和办法,让教师重新梳理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小学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水平。

四、研究综述

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容量大、头绪多、涉及面广,很多学校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来相关的研究不是很多。总体来看,相关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

1.应高度重视小学初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如:张建丽的《小初衔接:从探寻衔接向实现衔接迈进》指出,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教师的需求;初中教师不知道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学习的,形成了各管一段的独立状态。

2.从学科教学的层面提出解决小初衔接问题的策略。如:伏荣超的《比较解读文本,促进小初衔接》中提出,就语文学科来说,教者应从文学常识、词汇积累、文本阅读、主旨把握、写作指导等方面比较解读文本,把握不同学段语文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3.从心理、青春期、老师交流等影响因素层面提出解决小初衔接问题的策略。如:苏更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小初衔接问题与对策的思考》一文中提高:解决小初衔接问题要进行换位思考、整体认识,并为小、初教师的沟通交流创造条件和机会。

五、课题界定

小学初中:“小学”本来是指第一、第二学段,本课题中指第二学段中的六年级;“初中”本来指第三学段,本课题中指第三学段中的的七年级。

衔接教育:是指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之间的过渡与对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在本课题中,从教师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评价的衔接、师生交往的衔接;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学习心理的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从学校层面来看,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着力开展小学与初中衔接教育中的班级管理研究。小学和初中都应创造条件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以实现小初教育的平稳过渡。

六、研究目标

小学初中的衔接教育虽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但医生十分深远。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能探寻并总结归纳出一些在衔接过程中的规律、方法,并适当运用。这样做能防止急功近利,避免教师由于在学生上下两个学段的过渡期缺乏正确的引导甚至是失误而对学生造成终身影响。此外,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不仅在于能使在知识的学习上较为顺利地完成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思想、能力、气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学业优良、个性鲜明、自信阳光、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杰出公民。

七、研究内容

1、从教师层面来看,要加强小学与初中教学的业务交流,组织小学与初中 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小学与初中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初中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师生交往的衔接。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娱乐之中;初中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从学生层面来看,努力完成三个方面的研究。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 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初中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初中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从学校层面来看,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着力开展小学与初中衔接教育中的班级管理研究。

因年龄存在差异,故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分析与实践,找到一种主要针对“六升七”过渡期的有效管理办法。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以及小初衔接策略性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

2、调查研究法:调查小初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衔接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八、研究的保障

1、课题研究的时间保障

(1)每两周进行一次参研人员会议,组织教师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和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

(2)各教研组实行一周一次备课活动,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工作。(3)主研人员每月集中一次例会,进行对本课题的探讨、小结工作。

2、课题研究的硬软件保障

东城实验学校是2002年8月原东坝中学与小学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探究小初衔接教育已历时4年,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况且就学校目前的硬件和软件来看,完全有条件开展好“小学初 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的相关工作。中学校区共计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12人,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人、大学本科91人,专科及以下学历31人。校区现有理、化、生、科学等实验室6间,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共7间,其中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均能按照四川省Ⅱ类标准配备。校区还建有校园局域网,网络接点配置到教师办公室和班级,开通校园门户网站平台,目前拥有学生机房2间,计算机共100台,互联网+平板教室4间,平板电脑200台,“班班通”多媒体教室60间,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总之,小初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搞好小初衔接教育工作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准备阶段:宣传启动

试点先行(2016.4—2016.6)

1、制定《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并上报市教育局审批,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方案,开展前期观察、调查、积累有关资料,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研究常态模式,落实配套措施,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规范设计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

4、选班研究,试点先行。中学校区先选取六年级5-8班、七年级1-4班共8个班级作为实验实验研究对象,分年级进行试点研究。

研究阶段:深入研究 逐步推广(2016.7—2018.1)

1、在试点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把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推广至下一个年级(2020级),同时下一个年级的参与班级也要有二至四个班。

2、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的重组等讨论会,及时总结归纳出平稳过渡的最佳教学方法。

3、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进行 横向定期对比研究。

4、学校定期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课题阶段性总结会。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细节问题的研究。

5、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组织、引导参研教师按照课题方案对“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进行探究,研究组成员要写出相关研究型文章。

总结阶段:全面实施 结题鉴定(2018.1—2018.4)

1、全面总结“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实验成果,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2、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实验报告,举办“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课 题 顾 问

王锡安(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教科所副所长)李 芹(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马德安(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廖鸿滨(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副组长:姜国蓉(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中学校区执行校长)

杜文志(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副校长)何文一(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实验学校副校长)

成 员:唐海容 杨永平李国荣 余思孟

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杜文志(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副校长)副组长:唐海容 成 员: 余小慧 成爱平王彩琼 胡玉莲 昝 超 权华忠

何 琼 严 春 陈其莲 何萍华 范红丹 向秀梅

十二、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报告、工作报告。

2、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调查报告。

3、小初学科衔接教学校本辅助教材。

4、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5、课题参研教师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参研班主任经验论文集。

十三、参考文献

[1]金庆军 赵海涛.以沈阳市第七十三中学为例对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的实践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篇6: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探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小学;中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40―01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却骤然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则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在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学习“断层”。因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中小学教学的无缝衔接,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心理状态的衔接

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涉及的是处于两个年龄阶段的同一批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儿童期和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调节,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环境,进而逐渐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小学毕业考试的突击复习和一个假期的休息,再加上心理上对学习的松懈,必然造成学生对小学所学语文知识的遗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较小学毕业前有了一定的变化,如,表现自我的欲望不如小学阶段强烈,学语文的兴趣逐步下降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教师要试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做好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喜欢上初中的学习环境,继续保持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是靠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当好“桥梁”,多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希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摸索激趣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愿学、乐学、勤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讲授蒲松龄的《狼》时,笔者让学生八人一组研究文本,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串译、讲解课文。讲课的学生在准备阶段全身心投入,将课文及课下注释完全背诵了下来。上课的时候,小老师们各显神通,有的用图画展示故事情节,有的讲故事,有的表演课本剧,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真正地把学生摆到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上,教学自然收到了极大的成效。

三、加强语文知识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构想得再好,没有砖瓦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在严格训练、讲究实效的基础上,教师应着力于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只有切实打好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教师才能在写作训练上加大训练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做好考试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衔接,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与中学的考试有很大不同,如何做好衔接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努力,即小学六年级教师在考试中应适当渗透一些初中一年级考试的常见题型和考试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学初期则应尽量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

初一上半学期是第四学段(7~9年级)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由小学学习生活向初中学习生活过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一语文教学中要有一个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教师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帮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实现中、小学衔接的平稳过渡。学生只有在初始阶段打好基础,增强自信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作为初中教师,也要深入探究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迈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第一步。

篇7: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摘 要:语文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同时,由于每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内容不同,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衔接工作。结合中学和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对如何做好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初一语文;小学语文;有效办法

初中知识与小学知识的衔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做好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初中语文内容和小学语文内容,进而找出衔接点,以做到完美衔接。同时,针对初中语文知识和小学语文知识脱节的问题,教师也应该通过拓展知识的方式,弥补脱节的问题,并且要在教学中加强初中内容和小学内容的互动。

一、注重中小学课本内容的衔接

要做到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有效衔接,首先,教师要做到对各阶段语文内容的充分了解,发现两个阶段语文课程的相同点,进而通过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将其衔接起来。例如,在初中学习《寓言四则》时,教师就可以与小学语文进行衔接。小学也学过寓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小学时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以及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思。有了这些铺垫,教师在开展初中寓言教学时就会更加容易。同时,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加强中小学语文知识的互动

加强初中知识与小学知识的互动也是促进衔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帮助学生适当地回忆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曾经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目前所学的知识。例如,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中都有古诗教学,初中古诗学习虽然与小学不同,但是大多数诗人都是学生在小学时了解过的。所以,教师在初中古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背诵小学学过的这位诗人的作品。背诵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同时也能做到有效的衔接。

初中语文知识与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两个阶段知识的衔接,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曾经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初中语文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做到对两阶段课程的充分了解,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进而在教学中将两个阶段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篇8: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探索

一、从语文基础知识入手, 在阅读中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面广量大、内容丰富, 单靠中小学九年教学是无法学尽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九年的语文教学, 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因而, 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认识, 我从如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以字词教学为突破口, 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1) 重视写字教学。

写好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阶段, 大部分学生已能写好字, 但也还有一部分学生字写得潦草, 态度不端正;即使能写好字的学生, 也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因而, 中学阶段必须加大写字教学力度。每天中午安排一刻钟的写字课, 让学生临摹、仿写;老师给予指导, 严格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认真写字。字写好了, 作业也就清爽了, 学习的注意力也练得集中了, 识字量也增加了。

(2) 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在学生拿到语文课本时, 就要求学生通读全册课文, 划出各课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然后把它们摘抄到读书笔记手册中去。闲暇时, 茶余饭后, 临睡前拿出来诵读、记忆。随后, 再让学生加以归类整理:如写人物的词语, 写景色的词语;再细分为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外貌的词语, 心理的词语等。最后让学生把这一工作扩展到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心里词语丰富了, 语言也就生动了;也锻炼了分类、辨析的能力。

(3) 将词语的认读、理解、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①借助书中注释, 查字典认读生僻词语, 掌握字音、字形, 同时结合形声字的结构特点, 认识汉字音、形的一些规律。②借助书中注释, 查字典弄清词语的意思, 结合具体句子或段落理解词语的含义, 通过换词、比较等方式领会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培养语感。③模仿书中的语句造句, 或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造句。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能正确运用词语,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词语。抓住了字词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并且自由地驾驭它们, 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扎实。因此, 教师要努力教会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

2.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 指导学法, 提高能力。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了, 读正确了, 读流利了;再讲一讲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课文读懂了, 还不够, 还要读出感情, 真正读得流利、有感情了, 才能算是真正理解、真正读懂了课文。在这个基础上, 再要求背诵。能够背诵了, 再适时安排一些迁移运用练习, 如复述、造句、片断仿写等。这样也就能掌握所学知识了。通过这样反复练习、指导, 使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就是“朗读——理解——再朗读——迁移”的过程。借助于朗读, 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借助于朗读, 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把学生从枯燥、烦琐的文字内容的分析中解脱出来, 在轻轻松松的阅读欣赏中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积淀语感。

二、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提高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因此, 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 培养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养成运用工具书 (字典、词典等) 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 作业清爽、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读书做笔记, 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思考的习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等。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意志薄弱, 自觉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进入中学后,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分项、分阶段地逐步向学生提出要求, 并且加以指导、督促、检查。在某项习惯形成后, 再提出新的要求, 最终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些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 有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 难度也加深了, 知识点增多了, 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精雕细刻,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学。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与分析、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等, 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技巧。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 独立思考、分析, 质疑问难。在这一过程中, 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 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能否准确地分段, 概括段意, 归纳中心思想, 将语言文字组织成文, 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他们往往难以从整篇课文中概括出文章的精髓或者剖析出各段落间的有机联系。因此, 进入中学阶段, 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掌握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前后一致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发展他们综合、归纳、类比的思维能力, 以适应学习的需要。

上一篇: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下一篇:找春天4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