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学案

2024-08-08

语文文言文阅读学案(共6篇)

篇1:语文文言文阅读学案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说明】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舎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舎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注】

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赵王敖弗敢内宫

内:通“纳” .B.厉王母亦系

系:囚禁 蚤:通“早” 扛:把东西放在肩膀上

()(3分)C.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

.D.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

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舍之为筑外宫而.A. 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

家在焉厉王母之.B. 令从者魏敬刭之.立子长为淮南王.C. 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上以亲故,常宽赦之.D. 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B.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D.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杀了,而孝文帝也没有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怪罪他。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可黩近

黩近:亲近..B.柔举家适河北

.C.子盍去乎

D.袁公多端寡要

..

适:到 盍:何不 寡要:少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去而从曹操遂南之武陵..A.

B. 惑而不从师卒之东郭墦间..

表钦数见奇于遂委心服事焉..C.D. 勤而荒于嬉青麻头伏焉业精于..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3分)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1分)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五年进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

时藩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命兼兵部尚书,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逾二年,帝谓士奇曰:“恤民诏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废格者论如法。”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又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举所知,备方面郡守选。皆报可。当时是,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课其驹

课:征收 .B.今有辞矣

.D.帝怫然曰

辞:推辞 报:给回信,答复 怫:愤怒 C.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所伤恐为.A.海内号为治平.

岂真忘之朕向者.B.废格者论如法.

帝许中旨罢之.C. 今首行之.卿言罢耳不欲因.D.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杨士奇“正直”品格的一组是()(3分)①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 ②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 ③士奇为白其罔 ④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 ⑤士奇顿首谢 ⑥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士奇为官严谨,在家中从不言公事,公私分明,界限清楚,这是他自我约束的一种表现,也是作为良吏好官的一种修养。

B.皇上没有当场采纳杨士奇提出的反对让地方官养马的建议,后来有人提出同样的建议后,才起草实行,这是为了保护杨士奇不受伤害。

C.杨士奇为江山社稷着想,对不利于朝廷的事情坚决反对,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诬陷中伤,还受到了降一级官职的处罚。

D.杨士奇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显示了不凡的才能,他提议从多渠道为国家选拔人才,并辅佐皇上使国家长治久安。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21分)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C.君若宥而反之

秉:同“柄”,权柄 宥:宽恕 比:并列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今乃用之,可乎.A.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为君亦犹是也其.B.后名之曰“褒禅”以故其.齐彼知其将反于.C.赵尝五战于秦.授之其尸君何不杀而.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7.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3分)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1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22分)

宝绘堂记

□(宋)苏 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①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 ①锻炼:打铁。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C.常与寒士角

.D.以蓄其所有

去:归去 角:较量 蓄:收藏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皆以儿戏害其国轻死生而重于画..A.

B. 几以捕系死不患贫而患不安..

然为人取去.C.

君为我呼入.

譬之烟云之过眼.

D. 不知东方之既白.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2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九)1.D D.这个字读“ɡānɡ”,是“用两手举”的意思。

2.D A.而,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后者为连词,表转折。B.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代词,代辟阳侯。C.为,前者为动词,做;后者为介词,替。D.以,两者均为连词,因为。

3.D D.是厉王称孝文帝为“大兄”。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4.【答案】(1)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2)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本是前赵王张敖的嫔妃。高祖八年,(皇上)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有了身孕。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修建外宫让她居住。等到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汉廷将赵王也一并逮捕论罪,把他的母亲、兄弟和嫔妃都收捕起来,囚禁在河内郡官府。厉王的母亲也被囚禁,(她)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禀报给了皇上,皇上正在恼怒赵王,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通过辟阳侯向吕后进言请她说情,吕后心怀妒忌,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等到厉王的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就自杀了。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都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封地,共有四个郡。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厉王于是即位为淮南王。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祸害。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表露出来。到孝文帝刚即位时,淮南王自认为与皇上关系最亲,便傲慢不恭,多次不遵汉法。皇上因为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舎免他的过失。孝文帝三年,淮南王来朝见天子,行为更加放纵专横。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袒露上身向皇上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杀害了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现在替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舎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更加骄纵放肆,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法令,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厉王让但等七十个男子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马车在谷口县谋反,并派人出使闽越、匈奴。事情被发觉,朝廷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

5.D D.寡要:不得要领。

6.B A.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B.都是动词,到。C.前者做介词,可译为“向”;后者做介词,可译为“由于”。D.前者为人称代词,他;后者为兼词,于之,在那里。

7.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上所说的“汉士择所从”,有两层意思:其一,陈述对象应为要依附他人的“汉士”;其二,这些“汉士”是主动选择跟随的主子。据此不难分析出:句①的陈述对象是“袁绍”,他不是“汉士”;句②中陈留太守张邈本来就跟曹操亲近友好,也不属于“择所从”;句⑥说的是孙策答应吕范的请求,陈述对象不是“汉士”。③④⑤三项则分别讲郭嘉、赵俨、吕范这些汉士择所从的情况,符合题意。

8.A A项中“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一句误解了原文中“中平”一词的意思。原文是“汉自中平黄巾之乱”,“中平”是汉灵帝中平年间的意思。

9.【答案】(1)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

(2)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3)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只是为将军考虑啊!

【参考译文】

汉朝自灵帝中平年间爆发黄巾之乱,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跟随的对象,以此作为保全自己、避免祸害的长远大计,但是如果本人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荀彧年少时,认为颍川是战乱之地,他劝家乡人赶紧避难,家乡人多因怀乡不能离开。荀彧独自率领他的宗族前往冀州,当时占据冀州的袁绍用上等宾客的礼遇待他。但荀彧思量袁绍此人终究不会成就大业,就离开袁绍去跟随曹操。那些留在颍川的家乡人,大多数为强贼乱军所杀。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袁绍派遣使者迎接汝南地区的士大夫。和洽独自去了荆州,刘表用上等宾客之礼待他。和洽对人说:“我之所以不跟从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是因为要避开争战之地。昏世之主(刘表),不能过分亲近,久留不走,邪恶就会兴起。”于是南往武陵,那些留在荆州的,大多数被刘表杀害。

曹操为兖州牧,陈留太守张邈与他亲密友善。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高柔把全家都迁到河北,张邈果然叛变曹操。

郭嘉初次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道:“明智的人将会慎重地衡量他的主人,袁公头绪很多,但不得要领,好为谋略,但不果断,这样的人难于与他共渡大难,我要再次行动,另找新主人,你们怎么不走呢?”辛评等人说:“袁氏在当今天下是最强大的,离开他往哪儿去呢?”郭嘉不再说话,离开袁绍,去依附曹操。曹操召见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郭嘉出门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

杜袭、赵俨、繁钦因躲避战乱到了荆州,繁钦在刘表面前多次显露奇才。杜袭说:“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到汉献帝立都许昌,赵俨说:“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够拯救华夏,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

河间人邢颙在无终(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明,百姓已经厌恶战乱了,乱到极点就会平定,我请求先去投靠他。”于是收拾行装回到家乡。田畴说:“邢颙,是天下士人中的先觉者。”

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让他兼任丹阳的都督。孙策说:“子衡(吕范字子衡)已有了大批人马,哪能再让您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济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啊!”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结友好。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就一心为他服务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刘备服务。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10.B B.辞:借口。

11.C C.均为代词,代事情。A.介词,被;动词,称为。B.代词,用于时间词之后,“„„的时候”;代词,“„„的人”。D.介词,因为;副词,趁机。

12.B 句①说的是杨士奇在皇帝面前的表现;句⑤只是描述杨士奇拜谢皇上;句⑥说的是君臣同心治国。根据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13.C C.受到降一级官职处罚的是大理卿虞谦。14.【答案】(1)朝廷选择贤能的人授予官职,却让他们养马,这是以牲畜为贵,以士人为贱(的做法),拿什么向天下和后世交代呢?

(2)皇帝因为各地屡遭水旱灾害,召杨士奇讨论下令宽免体恤百姓,免除遭受灾害地区的租税和养官马亏欠的钱额(的事)。

(3)杨士奇又请求安抚逃亡的百姓,查处贪官污吏,推举有文才和学识、精通武艺而又勇敢的人,让被判死罪的人的子孙都可以做官。

【参考译文】

永乐二年宫中选太子属官,让杨士奇担任左中允。永乐五年进封为左谕德。杨士奇做事非常谨慎,在私宅不谈公事,即使是最亲密友好的人都不能从他那里听到公事。在皇帝面前,举止恭敬审慎,善于应对,议政总能合皇帝的心意。

当时地方官来朝见,尚书李庆建议发放军队多余的马匹给他们,每年向他们征收小马驹。杨士奇说:“朝廷选择贤能的人授予官职,却让他们养马,这是以牲畜为贵,以士人为贱(的做法),拿什么向天下和后世交代呢?”皇帝答应从宫中直接发圣旨停止这件事,但后来却没有消息了。杨士奇又极力进言,还是没有回音。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到思善门,召来杨士奇对他说:“朕之前难道是真的忘了吗?听说吕震、李庆这些人都不喜欢你,朕念你孤立,害怕你被他们中伤,不想因为你的话而停止这件事,现在有借口了。”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说让地方官养马不好的奏章,让杨士奇起草敕文实行。杨士奇跪拜称谢。百官练习正月初一朝拜的礼仪,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和黄淮上书请求停止,皇帝没有答复。杨士奇又上奏,在庭院里一直等到夜深,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过了一天,皇帝召见杨士奇对他说:“吕震常常耽误朕的事,不是你们上书,后悔都来不及了。”任命他兼任兵部尚书,同时享有三份俸禄。杨士奇推辞了尚书的俸禄。有人说大理卿虞谦议政不严密,皇帝发怒,降了虞谦一级官职。杨士奇替他辩明了冤屈,他得以官复原职。之后大理少卿弋谦又因议政获罪,杨士奇说:“弋谦响应诏书直陈议事,如果给他定罪,那么百官将从此不再言事啊!”皇帝立刻将弋谦提升为副都御史,并且发下敕文承认自己的过错。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皇帝因为各地屡遭水旱灾害,召杨士奇讨论下令宽免体恤百姓,免除遭受灾害地区的租税和养官马亏欠的钱额(的事)。杨士奇趁机请求一并免除拖欠的赋税和薪刍钱,减少官田的税额,审理堆积下来的冤狱,裁减工程劳役,来扩大朝廷的恩德。百姓非常高兴。过了两年,皇帝对杨士奇说:“抚恤百姓的诏令下了已经很久了,现在还有要抚恤的吗?”杨士奇说:“之前的诏令要求减免官田的赋税,但户部还是像以前一样征收。”皇帝生气地说:“现在开始实行,不遵守的人依法治罪。”杨士奇又请求安抚逃亡的百姓,查处贪官污吏,推举有文才和学识、精通武艺而又勇敢的人,让被判死罪的人的子孙都可以做官。又请求让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吏和二司官,各自推举自己知道的人才,充当地方官员的人选。皇帝都回答可以。那个时候,皇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人同心辅佐,天下称为太平盛世。

15.A A.加:施加。

16.D A.副词,却/副词,才。B.代词,代管仲/指示代词,那,指代褒禅埋葬的时间。C.介词,到/介词,和。D.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才。

17.A 句②是鲍叔牙举例说应该让管仲为宰。句④表现管仲对君主的忠心。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18.C C.原文中,鲍叔牙认为,虽然鲁国会重用管仲,但管仲是一定不会接受的。19.【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是国君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可以与诸侯交好,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让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披甲戴盔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要管理孩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如果宽恕了他并且让他回来,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请他回来。”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诏告使者这样对他说:‘我有一个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鲁国知道管仲将要回到齐国,必定要杀死他。”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夷吾侍奉君主,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去请他回来,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商议求和。(鲍叔对鲁君)说:“公子纠,是亲人,请你们替我国杀掉他。”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把他交回齐国。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能担负重任的人。他在楚国则楚国得志于天下,他在晋国则晋国得志于天下,他在狄国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把他的尸体归还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的国君要得到活着的管仲,在齐国示众,为教育群臣斩杀他;若是得不到活着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20.B B.“去”应解释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21.C A.均为介词,解释为“因为”;B.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均为介词,前者解释为“被”,后者解释为“替”;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2.C 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23.D D.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该项的阐述和原文不符。

24.【答案】(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参考译文】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自身。这就是沉溺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起初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书画,(我)都担心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看轻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为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和问难诗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篇2:语文文言文阅读学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八

复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能分清常见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能说出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特定的句子。

3、能大致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能将文言文中的细节同试题的选项进行对比。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

◆预习案

预习任务:

1、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2、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28“方法突破”中“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的前四种方法,并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预习自测:

一、(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

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

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孤,鞠于外家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

5、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7.翻译。

(1)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2)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探究案

三、(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去官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 C.士大夫以此称之称:赞扬

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见:被6.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

①陷于寇,抗声骂贼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3)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当堂检测:阅读下列文言文,翻译黑体字的句子。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翻译:

篇3:语文文言文阅读学案

笔者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深知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撰写此文, 笔者是想从“有的放矢地编写语文课外阅读导学案, 从而拓宽农村孩子的阅读视野”的角度, 与同行诸君一起探讨课外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 希望对延伸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视野会有些裨益。

一、根据单元课文文体和主题, 精选好段好文

课本和考试不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 而涵盖丰富的课外阅读就成了语文教育和学习的重要阵地。阅读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 总是在一定的文字情境中产生。因此, 在课外阅读教学导学案编写中, 精选好段好文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 在掌握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作合理、有度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 自有其知识体系。笔者认为, 关于农村课外阅读导学案编写, “立足文本, 因‘材’施教”必不可少。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为不同的文体, 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 也有其必需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虽然各知识点不需每篇导学案均必详细列出, 但在一系列的教学中, 这些知识的教授和渗透是必须的。语文教材, 七年级偏重记叙文, 八年级几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 九年级议论文的增多, 正是教材编者对文体知识的系统学习的重视。

二、分层次进行课外阅读导学案设计

我校学生来自全镇各村的小学, 虽有优秀生, 但寥若晨星, 低水平的思维活动仍是目前比较突出的现象。教学“一刀切”的话, 阅读教学则有如闭着眼睛捉麻雀, 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我们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导学案, 制定出A、B两个学习能力等级的标准, 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问题, 分别施教、分层推进, 力争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

如, 《老王》课外迁移阅读, 我们选了《一对脚上的修养》, 导学案共设计五个问题, 分别从不同角度, 由浅入深, 用亲切的语调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问, 从开始的“环境描写句子及其作用”, 到“‘我’愧怍的原因归纳”, 再到加点词“修养“的两层含义, 以上问题要求全员完成;接下来的题目是赏析某个对送水工的描写的画线句, 以及简单描述农村生活中的某些不文明言行和现象。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深入,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梯度, “你能……”“尝试……”等句式和用语, 使得问题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学生在情感上容易接受, 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心理基础,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确定一篇文章导学案的核心目标, 有的放矢

以《语文》课本为依托的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前承课堂教学后接课外阅读的关键链接, 教学任务的核心是“指导”。

有不少的教师生怕学生这点不懂, 那点不知, 经常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理解文章感情时无从下手。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本篇文章要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的积累, 哪些思想感情的提升, 敢于取舍。

设计合作探究之类一些比较难一点的核心的问题时, 要注重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四、根据不同文体、主题设计问题,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广泛阅读是学生求知的天性, 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地自主学习, 慢慢地就能外储内化, 我们语文老师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

在《大自然的语言》课外迁移阅读导学案编写讨论时, 我们反复讨论, 最后甄选了《气候的威力》 (节选) 一文, 设计了一些常规问题后, 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 既可以造福于人类, 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 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要求:举例典型, 表述具体, 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最好是自己家乡本土的实例) 。

说到灾害, 学生就自然会联想到增城“5·23”特大暴雨带给每家每户的重大灾害。作为人师,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身处农村的我们继续踩踏草木, 砍伐树木, 乱扔垃圾, 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我们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 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保意识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所以, 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任务出发, 还是从应试出发, 课外阅读的推进都不可或缺。我们深切盼望通过阅读经典, 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通过多种阅读途径, 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 优化农村初中的语文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唤民.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J].语文天地.2010 (.5)

篇4:学案导学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明确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出发点。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文言文学习目标一方面要明确与清晰,从细微处入手,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达成度。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要对文言文的学习目标进行简化,充分重视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品鉴。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字、词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从整体上对文言文进行把握。通过对文言文学习目标的明确,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明朗、有序,让学生保持较为清晰的学习思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文言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提纲,导致预习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要注重预习提纲的设置,对学生的自学进行引导。在文言文预习提纲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第一,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第二,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学任务;第三,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进行引导;第四,让学生对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记录。

三、利用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等,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导入法与描述导入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西北地区冬季的图片,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冬季的严寒情况,再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其寒冷、荒凉进行描述,表达诗人在朋友离别之际所流露出来的真情。通过图片与语言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想象,从而在情感方面与诗人达成共鸣,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文言文。

四、通过知识测试验收学生预习情况

在新课进行课堂导入之前,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验收。在测试内容进行设置的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包括作者概要、字词积累、文章内容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进行自学与了解,为课堂上文言文品鉴与探讨留出更多的时间。同时通过测试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五、实现分层达标

分层达标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学生的自学。学生自学并非指的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导学提纲”,学生以“导学提纲”为自学依据,在其引导之下进行文言文学习,确保自学的方向性与针对性。“导学提纲”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进行引导的提纲。文言文“导学提纲”在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导学提纲”在设置的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导读提示,让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提纲”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第二,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其梯度性,问题要由浅入深,而且必须具备启发性。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导之下进行自学,能够帮助学生对空间与时间进行更好地把握,成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体。

1.感知层次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对文言文进行感知,形成对文言文进一步的认识。阅读是感知文言文最为有效的方法,其中包括泛读、精读、朗读、齐读、范读等。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树立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言之美。

2.认知层次

在对文言文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探究等方式对文言文进行进一步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组长负责记录、整理、发言工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迁移层次

迁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朗读感知、探究认识文言文的基础上,将自身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或者顺应之后,形成容纳新知识的高一级的新认知结构,完成知识的拓展迁移。

篇5:语文文言文阅读学案

导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学重点: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导学难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导学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

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惟缴汝学弈鸿鹄盘盂专心致志沧沧凉凉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见两小儿辩斗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三、我知道。

1.《学弈》选自,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孟子》记录了孟子。《两小儿辩日》选自,此书中著有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辩日”是指。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弗?。

四、我不懂。

预习完课文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准备交流。

导学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课标第一网

(1)对照注释弄明白《学弈》每一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2)用两个成语形容这两个学下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3)“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2.小组内探究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一、我能行。

1.《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能。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的理解是:。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孰为汝多知乎?

三、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给我们的启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1.自读《点亮心上那盏灯》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文中向我们描述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谁点亮了我心上的那盏灯?哪个故事让你最受感动?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诵读。

课后作业

1.背诵两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篇6: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是社稷之臣也

(3)盖均无贫 (4)则修文德以来之

2.词类活用

(1)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 夫子欲之/ 既来之,则安之

3.且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且尔言过矣

4.为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何以伐为

5.也

(1) 是社稷之臣也

(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何以伐为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押

上一篇:人的全面发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着眼点下一篇:同济大学宪法与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