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读图能力培养论文

2024-08-15

地理读图能力培养论文(精选9篇)

篇1:地理读图能力培养论文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最有效地载体之一,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一旦掌握了读取地图信息的方法也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读图、如何正确和高效读图已经成为了现代地理知识学习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就在这里简单的谈谈以下两点。

第一点: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正确读图,首先要看清图名,观察图像。具体来讲,地理地图也可以简单的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和人文地理地图。

自然地理要靠理解,细化自然因素又有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等,其实它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基本是不变的,它的题型也就那么几种,把围绕某个知识点的各种题型都做做,会有收获。在自然地理地图中,要关注阅读自然地理规律图,主要包括四幅图,这是在《必修1(人教版)》,每一个单元大家要关注一幅图,是什么呢?其中大气圈,大家比较关注气候类型分布图,水圈,就是陆地和海洋这一块,大家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图,当然陆地淡水,就是水循环的分布图也要给予理解。再有陆地环境中,大家还要关注自然带的分布图。最后是板块分布图。

人文地理,社会因素又有科技,经济等等,培养人文地图素养时,首先要读的就是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这是一个大的轮廓图。七大洲、四大洋,大家一定要熟悉他们的基本分布和轮廓,另外重要的运河、海峡的关键运口。我觉得这是读图的第一个层次,把整个世界最大的面貌先记住。而且这种记住,要作为一种常识。而让大家最头疼的就是区域图,大家觉得在读区域图时觉得复杂,而且担心考试中随便出了两条经线、纬线画一个小方块让你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这并不是现在考试的方向,现在考试并不是要考查你对某一块地方是不是可以背下来它在什么位置。而是考试中它一定会把非常明确的位置给你框定好,是在什么纬度,什么经度,典型的城市、典型的地形区都标注出来,让你肯定认出这个区域,就像在考试当中你自己读地图一样,确定了位置之后,让你干什么呢?要让你在这个区域图上分析问题,分析什么?分析自然的规律、人类活动的规律。

第二点: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总之,高中生对于读图是比较陌生的,也因此,读图应该是长抓不懈的,每天读图应15分钟,这是大家必备的一项工作。

篇2:地理读图能力培养论文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马 丽

地图是基于特定数学法则的对一定 时空尺度内客观世界的具体而微的直观表达,其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空间信息,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作为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地图是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必不可少工具,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色所在。地图具有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适时 “ 以 图辅学”,将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在一定的平台上予以形象展示,便于学生更好 地将文字表达与地图呈现结合起来,进 而深化理解、强化记忆、拓展思维,以 适应地理的时空跳跃性、空间关联性的 知识特征,培养过硬的地理科学素养。

一、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认知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 维相辅相成,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则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开发思维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地理学科内容保罗形形色色的地理事现,其具有鲜明的表象,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具有特殊意义。地理教学内容中不乏山、川、大气团、洋流、季风等各种可视或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形象思维就是从这些事物的表象入手,分析、综合、抽象其特征、机理、联系,从而形成对它的认识、获得相应 的知识。在学习中,丰富的形象资料是深化认知、掌握智慧的必需,没有形象资料的支持,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具体的环境中 ; 而高级复杂的抽象思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抽象思维将形象资料的概括、升华,学生会对深层次的地学现象和规律一知半解,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 读图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需求

素质教育 以教人成人为核 心理念,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平台,不仅应奉行的授业传道的宗旨,更应该有效践行其素质培养的使命。2 1 世纪,8 0 % 的信 息都与时空地理环境相关联,因此,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地理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图能力是构成的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必需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无论在地理教学还是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地图辨识、时空定位、地理要素辨析等相关地图知识,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 地图教 学的地位

现在地理教材中大量知识均 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并采取了以图注文的模式,这丰富了地 图的信息容量,使其成为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文渗透 构建起文 字理论 与地学现象之 间有机契合的桥梁,其蕴含的信息是教学基础内容,另一方面,地图是教学工具之一,其 “ 图形思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感觉器官,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延伸过程思维。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而地理图表却是教学和应试中不变的主题,依图分析、筛选、判断、推理进而提取有效信息,厘清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分布规律、过程机制,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基本的学习要求,更是个人的能力期望,由此可知,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读图能力培养的策略 1 . 建立兴趣基点,培养地图素养

地理教学与地图密不可分,教师应寻找多个兴趣点,促使学生喜爱地图,引导他们看 图、析图,使 之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为此,可有意地 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对地 图认知热情,如在课外让 学生在地 图册 中标注各大洲排名 前 5的大河的流域、找 到世界 面积

排名前 十的岛屿等,激发他们竞学情绪 ; 也可安排 实践课程,在实地由教师的教授如何 绘制等高线图、辨认经纬线,以增强技 能体验 :还可让学生制作 自己最感 兴趣 的世界、全国或省级、市级 的旅游路线 图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接触地图,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看图、探索地图的兴趣,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基本的读图能力。如此,学生对地图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解图的源动力。. 勤于积累资料,善于识记辨析

读图能力的培养须基于对一定量地图素材的识记之上,将地图的位置和轮廓印记于心中,才能熟练、灵活地从图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地球表层,气象万千,地图也形形色色,尤其是中小区域的地图其形状、地理位置更加难以分辨 ; 于是我曾特意安排学生利用栅格法绘制中国区域图、省区图,世界区 域图、各大国的行政区图,专题地图如 洋流图、气候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路 线图等,还强调学生了解特殊区域如马 达加斯加岛、南极半岛、苏拉威 西岛、希腊半 岛、济州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区位条件等,这些有意的训练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便能 日益对地图敏感,看到地图便会联想到相关区域的地理信息特征,增强辨别地图的能力。. 充分发挥联想,展开多维思考

在地理应试中出现的地图多是从某

篇3: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探究

一、帮助学生建立用图、识图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养成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领导学生继续学习。所以在新课改下,高中学生在地理识图学习过程中要先产生识图、读图、用图的兴趣,激发自己想学的兴趣,最终教师再适当引导,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地球经纬度的时候,教师就要运用地球仪帮助学生建立识图、用图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例子:在茫茫太平洋上,一艘货运船遭遇了恶劣天气,需要得到附近船只的救援,但是在惊涛拍浪的大海中要想寻找这样一艘货轮,就等于大海捞针,怎样才能用最快的方法找到这艘船呢?这就需要借助雷达定位系统,运用经纬度来确定这艘船的位置。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定位,确定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地球上根据教师给出的经纬度确定一个地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地球上的经纬度充满好奇,而且愿意在具体的地图上去运用经纬度定位,甚至有些学生马上就想用经纬度在地球仪或许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国家。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爱上识图、用图,愿意去琢磨地图,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读图。这一类方法是最基本的,就是通过信息的描述,然后结合信息在地图上找到并巩固其地理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神奇的北纬30度”中找到四川盆地,然后描述四川盆地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清晰掌握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最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对四川盆地进行描述和识别。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基本地理位置,而且还能结合“北纬三十度”的特点对四川盆地的温度、气候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种方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思维来读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之间进行有效切换,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的实际运用问题。例如,在世界板块运动学说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上有意识地对几大洲板块进行对比识读,让学生充分了解板块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大陆板块的轮廓以及相关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解决看图的问题,而且还能从读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在地图中去解决问题。

第三种方法就是分析法读图,这是对读图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对于“中国平均气温分布”与“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分析,学生在读图时就要从横轴、纵轴上去分析气温以及降水量变化,然后结合图中经纬以及海陆位置、地形等分析出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气候的分布情况。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的地图中涵盖了太多的信息,所以应帮助学生在地图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比如,在讲解新疆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就新疆的物产丰饶入手,但是马上又问学生,如果你想在新疆酿葡萄酒,那应该选择什么地方呢?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这块区域。其实这表面是做地域分析,实际上是要对新疆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讨论,才能正确选择。比如种葡萄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度以及日照情况,还有包括降水情况,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结合新疆各地历年气候、温度、降水和日照的地图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意见分歧,学生会去思考为什么,在读图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忽略什么,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篇4:高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归纳各类图表,掌握判读解析方法

(一)地理图表的考查分为图和表两大类。

地图分为:

1、分布图:主要主题如地形图、政区图、山河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图、资源、能源、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分布图。

2、地理原理图:用以表达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及运动过程。

3、剖面图:如地形、地质、土壤剖面图等。

4、地理模式图:如世界洋流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的模式图等。

5、地理统计图 :有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6、景观图 :用以反映自然景观和人类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图画。

读图应从循序渐进,从基础抓起

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大面积的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应循序渐进,从基础抓起。

(一)强化基础练习,建立地理空间思维

区域地理内容在高考分值中占有很大比重,是系统地理的背景、基础,区域地理的定位成为解题的第一步,区域地理的教学应把定位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强化基础训练。

(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变“怕做”为“会做”。

学生怕做读图题,一方面是因为读图能力不强,基础不好,更大的原因是他们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从基础做起让他掌握解题的步骤就显得十分必要。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在头脑在保持清晰图像,这是顺利解题的保证,是解题的开端和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解题时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没有认真审题引起的。理清解题思路,通过读图联想,将与题目有关的知识再现和条理化。

启发式引导读图,通过课堂教学,加强读图的训练

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关键在课堂。教师通过理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及其课堂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读图用图这个地理教学的关键和特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晨昏线时,就可以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读图。准备好手电筒和地球仪。1、手电从地球仪侧面照射,直射在赤道上,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晨昏线与地球的关系的侧视图、极地俯视图。2、手电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晨昏线与地球的关系的侧视图、极地俯视图。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以下两个图,让学生说出此时太阳分别直射在哪里?

通过教具演示,层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各类晨昏线的画法,给学生一段时间做练习巩固。事实证明,这种在课堂上启发式层层引导学生读图、画图、练习巩固强化的方法,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挥联想,培养学生读图过程中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個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地理读图过程中,常常需要发散思维,要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就需要培养发散思维。

(作者单位:福建省泰宁县第一中学)

篇5:地理读图能力培养论文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类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像系统”。这些图像系统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负载着大量显性的或隐性的地理信息,一方面为教师讲解知识、演示地理原理、说明地理成因及地理分布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变化规律提供了方便,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真正重视地理图像,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才能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清教材图像,解读课标要求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地理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

1、地图:包括各级各类政区图、地形图和专题图(如气温、降水量、资源、人口、交通分布图等);

2、示意图:包括线形图(如各类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等)、剖面图(如地形剖面图等)、立体图(如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等);

3、统计图表:如气温、降水量数据表格及各类扇形统计图等;

4、景观图;

5、以提示某一地理主题为内容的地理漫画。

关于地理图像的阅读,课标中有明确的能力要求。例如:掌握地图基本知识,正确阅读地图和各种地理图表,正确地从地图或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根据地理图像中的显性信息获取隐性信息等等。仔细解读地理课标,不难归纳出地理学科教学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即:学会识图、学会记图、学会析图。

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其根本要求是学生能看懂图像,看出“有什么”、“怎么样”。

首先,要为学生识图排除“障碍”。地理图像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看懂图像的起点和关键。我们知道,不同图像对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地图表达信息主要是依托其三要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达信息是依靠其坐标的意义等等。因而,教学中下大力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是学生能读懂图像的关键所在。于是,概念教学就应该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就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识图习惯的养成。

再次,要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图。图看三遍其“义”自见。但是,反复看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不仅能形成巩固,还能使认识全面。

此外,要引导学生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看图。特别是在看区域图时,不能让学生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是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但对于区域中的一些重点地区,又应该进行“放大”观察,细致入微地认识其细部特征。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又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2、析图能力的培养

所谓析图能力,就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其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

首先,在意识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像所反应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自然资源、能源、交通、人口分布等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等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联系分析,放开思路,瞻前顾后,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其次,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可着重进行两类思考方法的训练:一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普遍规律。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的分布面积小而狭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一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普遍规律;二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个别现象,分析其特殊原因。例如: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赤道及其附近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东非高原出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在析图过程中,片面、绝对、静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记图能力的培养

既然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很显然,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应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

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篇6:地理读图能力培养论文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铺开,教育创新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材中去,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脱离那种死记硬背的常规模式,使课堂中、书本里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方法,这本身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特点。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方便人们对空间认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地图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就提出“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对于文字而言,地图能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理解。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比如说地理名称、景观以及其联系等地理事实材料,都可以通过地图来表达。这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在地图上看来是直观、生动和具体。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是受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所影响的,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地理观念,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如地理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这样,才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才能使学生更容易、也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图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所以也成为各种考试命题理想的切入点。在地理学科的“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中,第四项规定:考生应能够“熟练判断各种比例尺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区,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可见,地图是地理考试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校八年级432名学生中,只有13.2%能够分清部分地图,仅5.7%会读图;而不知地图为何物的竟有62.7%。清楚知道地图三要素的只有18.6%,能有计划有步骤分析地图的仅有4.17%。可以看出,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差。及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已十分必要。

三、培养读图能力的原则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提高地理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在地理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以下几项原则:

(一)识图读图用图意识——培养能力的基础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但现在有很多学生却“有图不用”,“用图不会”。例如: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各类土地地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但是就会有学生给出“交通通通达度”、“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等答案。就读图识图而言,最关键一点是能识图。归纳地来讲,地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区域图”,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域的图形。这类图又可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分为区域地形图、气候图、洋流图、资源图、农业地域图、工业分布图、交通图等。读区域图,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珠江三角洲地图等。

2、“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这类图都遵循“等值线原理”即:凸向高(指数值)处反而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等),凸向低处(指数值)反而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等)。

3、“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有纵向的和横向的)、折线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状统计图等。这类图表读图的关键,是要读懂、读通坐标的含义,尤其是要注意坐标轴上数字的单位。

4、“变式图”,就是从教材中的图演变而来。这类图形虽然看上去没有见过,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寻根导源”,并非无从读起。如:光照变式图、地球公转变式图、气候类型变式图等。

(二)提取地理信息——读图目的这是读图的根本原则。地图里有许多信息,哪些才是我们要提取的呢?因此要明确任务,引导读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方法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中国地理(包括省区、地形区等)的地形时,要求学生画轮廓图、地形简图、河流形状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右图——地形简图。

(四)在教学中培养读图能力的实施步骤根据学科和学生实际,作者认为提高地图读图能力,可以在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如下:(现以初中一学期为例,高中可适当缩短前三阶段的时间)第一阶段(第一到七周):主要是识图和记图,初步了解析图。可以利用课本和地理图册里丰富的地图来进行。学生识图有一定的基础,但各种地图的区别还比较模糊,要更正过来(建议在第三或四周开一个专题课程)。记图是一个量上的问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要落实到每一节地理教学课堂中。初步了解析图能缓解单纯记图的枯燥,又能培养析图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记图的质量。第二阶段(第五到十二周):记图和析图,初步会绘图。通过讨论,我们认为,析图能力主要是学会析图的步骤。通过用四周时间,让学生熟练析图的基本步骤:①、看标题;②、看图例;③、看分布;④、总结规律。

1、看标题。标题是地图的重要部分,它说明了这幅地图主要要表达的地理信息。看明白了标题,析图已完成了一大半。

2、看图例。每一幅地图都有图例,但不同类型的地图所要用到的图形符号不尽相同(但很多图例又可以通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看清楚图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的第五大题,很多学生就因为没有看清图例,把草地看成了水稻。

3、看分布。指看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哪里有什么,某种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等。

4、总结规律。总结各种图例(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分布规律,哪里多,哪里少,沿什么方向,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间有没有内部的联系,不同地区分布的不同事物是什么等等。总结规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本阶段中还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还要在以后很长时间里不断提高。每节课的地图分析都严格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进行。第三阶段(第十到十六周、长期):熟练析图步骤,学会绘制一般地理简图。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析图的四个步骤,直到所有学生能熟练析图的步骤。同时教师通过板画简图,初步教会学生绘图的基础。第四阶段(长期):结合现有的资源,设计一些问题并由浅入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学会运用地图得出有用的地理信息。比如在一幅珠三角地图上找出珠三角包括的范围,肇庆是否在珠三角范围内,运用地图说明某地的位置特征,优势等,或者根据地图试布局工业、农业等。

篇7:地理读图能力培养论文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指导学生读(识、用、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色和地理常规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要通过地图获取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要落实到地图上,就要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地图和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理似“肉”,地图犹如“骨架”。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附在地图这副“骨架”上,通过地图形成清楚的地域概念,才能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他们在地图上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诱导-——读图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自己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读图方法,那是最为宝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读图内容,诱导学生做到手、眼、脑不离地图,左图右书,使地理教学达到“地理知识、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统一”,真正达到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的作用。例如,在秦岭—淮河线一节内容学习时,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投影展示秦岭——淮河图

1、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并同时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描出这条线。

2、请再仔细读图: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3、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4、秦岭—淮河的范围,包含哪些省区?(出示判断题,判断部分省区分别)a)先让学生先到到大屏幕前指出各省的名称。

b)描出各行政单位的分界线,再分别说出各行政单位的名称。

c)实战演习:出示湖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省区让学生判断分别位于秦岭和淮河南北

5.请同学们来讲述秦岭—淮河(综合复习分别讲述秦岭—淮河).二、“指导——绘图”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会读图的同时,模仿绘图,学会学习。首先,教师绘图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边讲边绘图,能绘出比较标准的祖国疆域图、河流、山脉、交通图、示意图等。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指图回答问题,做到边说边指,手口相应,这样,枯燥的地理知识才能具体化、趣味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的技能。然后,指导学生绘空白轮廓图。比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步教学方法:

1、自绘中国空白轮廓图板图;

2、师生共同填空白图:把我国主要山脉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山脉的顺序依次绘在板图上。

3、五分钟识记:对照板图边说边指,记名称、走向和位置。

4、实战演习:让同学们亲自到黑板前指出山脉名称

5、自描一副中国空白轮廓图,默填山脉。

三、对照——填图

通过地图掌握地理事象的分布,填图是不可少的,正确填写空白地图。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做填图题要注意的是,不能照着有关图抄,而要默填,做到看书不填图,填图不看书,才有好的效果。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一节后,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步骤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1、在中国铁路线分布图上首先识记南北铁路干线。

2、闭住眼睛二分钟默记。

3、在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依次填注我国南北铁路干线。

4、仿照上面过程进行东西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填图。

四、训导——作业

教师设计基础训练题,对学生进行反馈检测。设计多种练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完“祖国宝岛” ——台湾省一节内容后,针对本节内容知识点多,读图训练内容多的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一组练习: 一、填表

最大岛屿 最长山脉 最高峰 最大平原 最长河流 最大湖泊

二、连线题:

最大的港口 台北 食品工业基地

最早的城市 高雄 政治、交通、文化、经济中心

最大的城市 台南 重化工业基地

三、综合训练题

1、在右图填注下列地理事物 台湾岛 澎湖列岛 钓鱼岛

太平洋 台湾海峡 东海 南海 赤尾屿 兰屿 绿岛

3、假如你要赴台旅游,请你说出台湾至少三处风景名胜:

篇8:谈初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从2011年开始, 云南省各地州已把“初中学业水平地理考试成绩”纳入高中、中专录取总分, 比如红河州2011年与地图有关的分值就占58%, 2012年占66% (省统测) , 2013年占62分 (州统测) 。可见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已成为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高的关键。那么, 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以图代文, 帮助学生读图

学生开始学习地理知识, 我们总是习惯以文字形式展现。其实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各种地理事物, 各种地理形态的形成过程在地图上再现, 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地理位置并思考地理变化过程, 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 随时变换不同形式并储存于大脑中, 逐步形成“心理地图”。这样一来就可以锻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把握信息知识的灵活性、机动性, 培养其随“题”而变的能力。新教材中的各类地理地图直观、形象、生动, 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 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起到了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运用地理地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减轻学生负担, 落实双基,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读“大陆漂移示意图”时, 让学生讨论在终年严寒的南极大陆, 为什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提示学生参考森林分布图、大陆漂移运动图等,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煤炭是由古代的森林形成的, 而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后来由于大陆的运动、漂移才到了地球的最南端。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最后再通过相应的巩固练习, 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相关知识, 发散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以图代文”的学习方法, 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提高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读图训练, 感悟用图基本法则

地图能力和空间能力, 靠死记硬背是难以提高的。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规律和方法:

1.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这是读图的前提和基础。

2.明确要素, 引导读图。在教学中正确选图, 适时、适当地使用地图, 在使用地图时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方法, 说明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确定目标, 引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 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书右图, 看书读图相结合。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突出地理知识的特点和个性,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也是一种使学生真正掌握地图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视听结合, 手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教我国的主要地形名称时, 采用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 也便于记忆。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中国政区轮廓图, 然后边讲边画边问, 绘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及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二条西北———东南走向山脉;二条南北走向山脉。绘图使各条山脉的空间位置清楚醒目, 进而根据山脉的分割, 让学生熟悉各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大兴安岭的东侧为东北平原, 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的东侧为华北平原, 西侧为黄土高原;巫山的东侧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侧为四川盆地;雪峰山的东侧为江南丘陵, 西侧为云贵高原;天山以北为准噶尔盆地, 以南为塔里木盆地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的连线范围内为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称为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盆地, 为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该线以东主要为平原和丘陵, 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运用略图, 按这样的教学步骤, 可让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名称、地形分布、地势特点等, 形成非常清晰的框架, 使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画我国的主要地形名称略图, 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地理略图可以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直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建立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概念。显而易见, 精心设计地理略图进行课堂教学, 有助于师生的双边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既便于教, 也利于学, 可达到精讲多练多思的目的,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运用乡土资料辅助教学

课改提出:“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生一般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比较熟悉, 也愿意了解相关内容。在教学《降水的年际变化概念及特点》时, 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出示两幅传统民居照片, 分别是西北内陆和江南民居, 请学生观察两处房屋有什么明显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知, 房屋屋顶不同, 西北内陆是平顶, 江南民居是尖顶。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继续深入学习, 通过学习就知道原来房屋屋顶形式不同与当地降水有关。从而总结出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讲完书本的知识后, 可补充这样的练习,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建水县气象局网站, 下载建水县2000~2011年11年间的年降水量相关数据, 运用绘图工具, 将枯燥的数据转换成直观的折线图让学生观察。通过图表, 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对家乡的降水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五、构建心理地图, 提升学习水平

1.细心观察, 学会简化。首先要对地图进行观察, 形成感性印象, 进而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在观察中, 除了要认真仔细外, 还要学会简化。通过简图的构思设计, 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的目的。

2.展开想象, 巧记于心。初中学生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 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地图与一个具体形象联系起来, 就更容易记牢。例如在讲述世界地理时, 把意大利想象成皮靴、而西西里岛是一个足球、阿拉伯半岛想象成一只大象脚……

3.画图训练, 强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我不但自己经常在黑板上画图, 还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作画图训练。比如课堂上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草图、示意图。经常地进行画图训练, 使大脑皮层刺激的力度加大, 学生对这些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关系、区域间的相对位置就有了深刻记忆。

4.勤看多用, 装载知识。心理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的读图、用图, 要有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习惯性地把地图册放在桌边, 左手书右手图, 遇到生疏的地理事物名称或不明确的地理分布, 及时查阅。将所学的知识点如国家、地区、山河湖海都要在地图中一一找到, 落实在地图上, 用图装载知识, 正所谓功多艺熟, “功夫”到家了, 心理地图的空间感觉自然就有了。

六、重视各种地图在教学中的组合运用

篇9:高中地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读图能力 读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2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可以代替很多语言和文字,所谓“一图胜千言”,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其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地理重要的考核目标之一。纵观近年的高考,地理考试“无图不成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刺激,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的认知和记忆。传统教学可以通过经常使用教学挂图、教师边讲边画、学生动手、读图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目标,现代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增加了生动感,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并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新课导入时,笔者播放了“冰岛火山喷发影响欧洲航空业”新闻视频:当地时间2011年5月21日位于冰岛南部的格里姆火山喷发火山灰,从冰岛蔓延到波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上空,导致欧洲航空运输再次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看完视频后,对此火山喷发现象很感兴趣,笔者顺势提出问题:“火山灰为何会从冰岛扩散,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去课文中找答案。在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难点时,笔者播放了“三圈环流形成”Flash动画,并描述其形成过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形成原理。过去同样是讲解这个知识点,没有利用多媒体,反复讲三到四遍学生还是不理解。可见,多媒体具有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使地理课堂“活”起来。

二、教会学生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先看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明确地图所示的主题内容。例如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还注明了时间是北半球冬季。

2.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等有助于获取地图中的准确信息。

3.精读地图,综合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往往有体现,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例如,对比分析“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两幅图时,读出鞍山本地有丰富的铁矿和周边省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供应,所以能成为我国的大型钢铁基地;而宝钢及其附近既没有铁矿,也没有煤炭资源,相对于鞍钢来说,它的煤炭来自内地省份,而铁矿需要从遥远的澳大利亚等国运入,原料和燃料的运输距离较远,但在上海宝山同样也能形成一个大型钢铁基地,其原因则与上海的消费市场、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有关。

4.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地图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学生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5.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必修一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其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通过对比分析主图和辅图,可以得出规律: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故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由此可见,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切不可忽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多用图引导学生,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重视教材插图、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的使用,多用图、常用图、用好图,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实现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使学生对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逐渐熟悉起来。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勤用图,课堂上带好地图册,养成“左图右书”、经常查看地图的习惯,坚持一看图名、二看图边(即图例、注记、符号)、三看图中的顺序,看地图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图中某种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延伸方向或轮廓形状特征,必须仔细查看并进行记忆。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读图的过程中就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总之,地理图像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成绩。

上一篇: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六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学校教务处工作详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