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科学教案全集

2024-08-17

四下科学教案全集(精选5篇)

篇1:四下科学教案全集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走进丽江》和略读课文《五彩池》和《百花园二》组成。四篇课文以描写景物为主,语言生动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在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读中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要善于积累的语句,灵活运用。

单元目标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作者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4.体会丽江、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单元训练重点: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6、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静‛‚清‛ ‚绿‛。)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奇‛‚秀‛‛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2.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6.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本课第2、3两个自然段写法相同。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再总结出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第2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第3自然段的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桂林山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作者说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还像什么。

7、走进丽江

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教学难点: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美丽的漓江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漓江。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词语:雄伟城镇纯朴下旬纺织

百货 绵延 闪烁 昂然 挺立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5.指名说

三、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地图)。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滇西北高原之上的漓江古城。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

(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第五、六自然段:

(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文中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走进丽江

古城:历史悠久 布局奇巧

神奇而美丽

玉龙雪山:雄伟壮丽

8、五彩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板书设计:

8*、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颜色(美)

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3.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重点:1.分类积累词语。2.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教学难点: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2.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一个地方,看这是知识花园,你们想去看看那里有什么吗?知识花园有很多的地方可玩,但是只有答对问题过关才可以往下走。

二、出示词语

姐妹花园:来到姐妹花园你会发现有很多词语就像姐妹一样有相似之处。1.找姐妹: 想一想,下面哪些字可以和以上的字音搭配组成词语,试着把这些词语写下来。

()蝶()水

()驶衣()

山()()才炼()

()色()布()碑

2.(出示一株大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在姐妹花园里,有一株特殊的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想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试着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词和这些词差不多。

千山万水 千言万语 千变万化 千姿百态

千差万别 千丝万缕 千真万确 千奇百怪

三、丰收园

来到这个园子你们肯定能猜到,这里会有很多知识等着你来收获。出示:百花图

谁先背下来,百花园的花就会为你开放一次,看谁背得快。出示古诗、诗歌

同学们背诵得很快,百花园不仅为你们开了花,看还有很多硕果等着你们拿.看看这些诗歌中有哪些你喜欢的词语,把它写在卡片上的小花篮里。

四、妙语堂(练习句、段、篇)介绍:在百花园里我们有很多收获,妙语堂里更是妙语连珠,我们将在这里有什么发现呢?还是进去看看吧!同学们每天都在学校学习,校园里有你喜欢的地方吗?是什么样的?你心目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练习说 小组推荐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六、作业:把你们今天说的写在本上。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渔歌子》

二、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自己的照片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4.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一、笔下生辉------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将来的校园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3.幻灯出示要求:

(1)想一想:怎样把校园美丽的地方写具体呢?。(2)怎样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二、总结

三、学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11

篇2:四下科学教案全集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其中《种子》《只拣儿童多处行》《钓鱼》是精读课文,《爷爷的 芦笛》是略读课文。反映的都是儿童生活,表现了儿童的特点,表达了儿童的思想,抒发了儿童的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生字,能抓住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词语。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近义词、抓词语结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等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重点句的含义;能够简要而又清楚地转述别人说的话;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能把自己假期中最快乐、最精彩或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写清楚。

3.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质;领会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特点,理解冰心奶奶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地抵制各种诱惑。

单元训练重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单元教学建议:

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加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的基础上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轮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六、布臵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

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3.学习最后一段:齐读,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1.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臵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种子

种子 饱满 小姑娘 凝望

乌亮 虔诚

光泽 专注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出示春景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读题质疑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明确要求——学习生字——学生质疑——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写字指导——学生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5.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出示句子)

反复朗读,读中体会——谈感悟

四、小结

五、布臵作业

抄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什么样子?(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师范读第6自然段,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指名尝试背诵——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师范读第8自然段,生有感情地朗读。

6.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7.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8.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生讨论交流——练习背诵7—9自然段。

三、布臵作业

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默写词语。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

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求——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5.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三、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四、学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③齐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3.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4.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5.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6.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①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③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板书设计:

钓鱼

钓鱼------放鱼-------启示

教学反思:课上我抓住关键词语,带领学生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后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把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习和生活中。

4*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翱翔、婉转、温润、驱赶。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3.分段朗读课文。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六、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4.指导朗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七、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设计:

4*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比较表示“看”和“说”的词语,培养辨识近反义词语的能力;通过叠词训练,使学生感悟词语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2.通过“读句子,说体会”,培养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能力。

3.通过读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4.通过阅读诗歌《葡萄叶的梦》,体会葡萄叶的美好愿望。5.通过学习“指南针”栏目,掌握转述的方法。

6.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类积累词语。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教学难点:1.把句子写具体。2.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学习“语海畅游”

(一)出示词语:

盯着 讲

商量

告诉

劝告 1.讨论交流各自发现的特点。

2.请选择你喜欢的表示“看”或“说”的不同词语各造一个句子。3.寻找规律。

4.夺红旗:比一比,谁记得又快有准。5.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再说几个。

(二)认识AABC的词语。1.自由轻声朗读词语。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3.口头说词,必须用上AABC式。

(三)将句子补充完整。

1.学生同桌互相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2.你注意到了划线的部分了吗?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三、学习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诗句的意思。3.讨论交流古诗的意思。4.同桌互背,分组背,指名背。

四、课外作业

1.积累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语。2.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二、阅读平台——《葡萄叶的梦》

1.指名分段朗读诗歌《葡萄叶的梦》,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你读懂了什么?

3.那么,葡萄叶的梦是什么呢? 4.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由来。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读出对葡萄叶喜爱的情感。6.全班一起朗读这首儿童诗歌。

三、学习“指南针”

1.默读“指南针”中的内容,借助泡泡框提示,思考:(1)什么是转述?

(2)怎样才能简要而清楚地转述别人的话?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什么是转述?

4.怎样才能简要而清楚地转述别人说的话?

四、课外作业

回忆寒假生活,准备写作文。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能说会道——话说寒假生活 1.教师读题目的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出示基本要求: 4.教师适当指导。

三、笔下生辉

写一写:寒假里的见闻或寒假里发生的一件事。1.指名读题目,思考:题目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3.幻灯片出示要求:

4.学生动手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作。

四、举办展览

篇3:四下科学教案全集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更是思维的动力。本课旨在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究。以“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问题为主线, 探究活动开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呼吸是怎么回事?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推动下, 探究活动一步步深入, 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并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数据揭题

(1) 展示大课间时全班同学测试的一分钟跳绳前后每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的记录表。

(2) 观察这些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3) 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 知道了运动后呼吸是会加快的, 但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这个问题为接下来研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打下伏笔,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 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在探究前, 我们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 那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

(2) 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 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 (课件展示, 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3) 提问:吸入的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 (课件展示) 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4) 我们一起来看看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 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 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 经过支气管、气管, 由鼻腔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人体需要呼吸, 但对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的认识模糊、不全面。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 特别是课件中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 加深了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 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 吸进的空气在肺里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2) 你怎么知道?

(3) 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进的是氧气, 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氧气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4) 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 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 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你能把新鲜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5) 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 我们来收集一集气瓶呼出的空气。吸管里还有一段新鲜空气, 怎么办?

(6) 收集一瓶呼吸过的气体, 并用标签作上记号。

(7) 下面我们来收集一瓶新鲜空气, 作上记号。

(8) 开始实验,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9) 在呼吸时我们确实是吸收了氧气, 排出了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当学生猜测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后, 教师就紧跟其上“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收了氧气, 呼出了二氧化碳?”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吸收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 使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 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搞科学, 并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 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

(10) 那在一次呼吸中, 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 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排出的气体中一点氧气都没有了吗?

(11) 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 呼吸一袋新鲜空气,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 汇报一下, 呼吸了几次, 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 学生感受到越来越难受, 教师追问“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此处, 教师抓住学生的感受———难受, 越来越难受, 恰到好处的引导, 顺利得出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一结论。

(13) 其实在前面的实验中也有一个现象证明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个现象被细心的同学发现了。 (有火星, 说明还有氧气。)

(14) 同学们, 科学家早就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 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出示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00克空气中大约包含了78克氮气, 21克氧气, 0.4克二氧化碳和0.6克的水蒸气。

设计意图:呼吸的过程很抽象, 尤其是各种气体, 在课堂上很难通过观察区分。此时, 教师及时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对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 使学生确定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是不同的, 其他气体成分也发生了量的变化, 最终认识到人体呼吸的秘密。

(15) 那反复呼吸的这一袋气体 (出示反复呼吸的气体) , 袋内氧气的含量怎样?

(16) 生活中, 我们有的同学就在呼吸这样的不新鲜的空气。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 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 会引起恶梦, 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 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17) 我们教室里也可能出现大家呼吸不新鲜空气的现象。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8) 同学们, 研究到这儿, 你能解决我们课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吗?运动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呢?

(19) 运动后不仅呼吸的次数会加快, 一次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我们知道运动员经常参加运动, 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 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呼吸能力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资料。 (展示资料, 出示可乐瓶。) 医学上对人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 叫肺活量。成人的一次呼吸所产生的肺活量是3 500毫升左右, 相当于2个可乐瓶的空气, 而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到5 500毫升, 相当于3个半可乐瓶的空气。一次呼吸获得的氧气比普通人多多了。你知道现在你的肺活量吗?和运动员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怎么办?

(20) 经常锻炼身体, 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 获得更多的氧气, 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一段时间后, 大家再来测试一下, 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时候你也关注一下你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坚持锻炼, 人人拥有健康的身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肺活量的数据比较, 使学生知道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 认识到了锻炼身体, 会增加呼吸能力, 增进身体健康, 这也是本单元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篇4:四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常见的岩石,在实验中发现岩石的基本特征。

2、能够记录观察岩石的结果,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3、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4、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本盒。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盘子、岩石图片。

学生准备:课下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并整理有关岩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收集、观察岩石

师:地球表面是岩石构成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几乎都可以找到岩石,我们一起看一看岩石藏在哪里?(出示岩石图片)

交流: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岩石?你课下收集得岩石是在哪里找到的?

二、挑一挑哪些是岩石,说一说生活中岩石的用途

师: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岩石)

师:只不过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不小心和其他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了,能把岩石挑出来吗?

生挑岩石并说明理由 岩石属于自然界沉积的物体,煤是岩石。三:通过实验观察岩石的特征

生活中的岩石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地球表面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今天我们就学习地质学家的样子来认识岩石。

同学们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怎么研究?请各小组商量一下,把研究的方法写在“观察记录”上。

学生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们研究岩石哪方面的问题?准备怎么研究?(桌面上准备锤子、小刀、放大镜、铜钥匙等)温馨提示:

1、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弄破手指

2、用稀盐酸时应注意不要滴在衣服和皮肤上,因为稀盐酸有腐蚀性,会腐蚀皮肤,一旦不小心滴到皮肤上,要马上用清水冲洗。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试验结果

小结:研究岩石不能只看表面,需要研究新断面。在新断面上用小刀、铜钥匙、指甲刻画,观察痕迹可以判断它的软硬。

四、练习给岩石分类

刚才我们研究了岩石的不少特点,那你们能根据研究给收集来的岩石按硬度进行分类吗?

学生练习分类 交流分类结果及依据

交流:你们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五、课堂小结

关于岩石的研究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岩石的特征,取得了不少发现和成果。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课下进行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分别用来做什么?你知道是哪种岩石吗?

板书设计

认识岩石

形状、颜色(看)文理粗细(摸、用放大镜观察)

硬度(敲打、刻画)

遇酸的反应(是否冒泡)

虎滩中心小学 胡永梅 陈学玉

4、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制作中进一步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培养探究岩石的兴趣,并能初步利用岩石标本进行岩石探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制作岩石标本,在交流与制作中获取和了解岩石信息。教学准备:

采集的各种岩石,岩石百宝箱制作工具——厚纸片、小刀、锤子、胶水、硬纸盒、棉花、布片,岩石标本,岩石资料。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1、展示大自然的奇石和一些金属矿石以及一些岩石制作的标本供学生欣赏。

2、交流: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为什么要把岩石作成标本?

二、交流信息、欣赏体验。

1、谈话:岩石制作成标本,既有利于人们辨认,又有收藏的意义,从岩石标本中人们能学到好多的知识。

2、提问: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岩石,能向别人介绍一下你所带的岩石吗?

3、学生交流

4、各组采集的岩石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为了制作出更加丰富的标本,请小组间进行交换补充。

三、制作岩石百宝箱

1、谈话: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了很多种类的岩石,咱们做个岩石的百宝箱,怎么样?小组内研究一下要做岩石百宝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岩石百宝箱,学生欣赏岩石百宝箱,交流制作方法

4、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要注意贴上标签

四、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

1、展示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开岩石博览会。

2、学生进行展示并介绍。(如我们的百宝箱里有什么,岩石的特征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

3、师生小组互评:大家感觉我们的岩石百宝箱做得怎样,在刚才的制作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4、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评价)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制作如何?你在搜集岩石信息方面的表现如何?

第五课《岩石的用途》

教学目标

1.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够查阅岩石方面的有关资料。2.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正反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活动准备:教科书虽然没有做文字说明,但以金字塔画面蕴涵了探究岩石的用途及岩石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联系,并提示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的主题为课堂探究做资料和心理上的准备。活动过程:

一、交流岩石的用途

1、播放一些岩石用途的视频和文字资料

2、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岩石的用途,并对岩石的用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归纳整理。

二、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教师提出 “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岩石有什么关系? 地质学家怎么利用岩石寻找矿藏? 岩石中含有哪些矿物?

 拓展活动课下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办剪贴报。题目可以是岩石文化、岩石的用途、岩石资源的保护等。也可以做岩石艺术品,参观地质博物馆等等。

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那么岩石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课件出示:岩石的各种作用的图片。探索活动: 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包括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结果,生活、学习用品,所用岩石、矿物等。关于岩石的用途,我们知道多少?交流一下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交流。

(2)应道学生分析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记录。(3)小组汇报交流,资源共享。3 师生小结。

岩石的用途主要有四个方面:

(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2)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3)岩石可以雕刻各种工艺品。(4)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自由活动:

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拓展活动:

调查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

第六课《岩石的风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3、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4、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了解风化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课外拓展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岩石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岩石与地球文明、地球生命、地球历史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2、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图书资料,围绕本课专题内容专门制作的网站,为各小组提供信息资料卡,关于岩石用途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形成汇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展示。

三、1、展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资料了解人们乱开采矿产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篇5:四下科学教案全集

第二单元 共有的家园

21.昼夜交替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技能: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2.科学能力:

(1)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通过研究 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难点:学生比较、分析对比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现象。

三、教具、学具准备:小地球仪(2个每个贴上标志)、蜡烛(2个)、地球自转的光盘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学生看书上第20页图)谈话: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学生会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谈话: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另一种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这两种观点在教学中学生都有可能提出来,也可能只提出一种解释。根据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二)探究研讨 1.分组实验:

谈话:昼夜的形成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模拟实验,看会有什么发现。(板书:昼夜)

教师引导学生用蜡烛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在地球仪上的北京位置做一个标记。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2.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

谈话: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明显地分为明暗两半球,明亮的部分向着太阳,那里是白天;黑暗的部分背着“太阳”,那里是黑夜。当“地球”转动时,同一个地方会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板书:地球自转 交替)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光盘资料。

(三)巩固反馈

1.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思考问题:

(1)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2)如果没有昼夜的交替,会发生什么现象?(3)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推测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五、板书设计:

6.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

六、随堂检测:

1.昼夜交替是()形成的。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小时。2.由于地球(),所以人们就会看到每天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地轴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

上一篇:危机处理公关公司下一篇:故乡八年级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