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科技带动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2024-08-08

如何通过科技带动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精选3篇)

篇1:如何通过科技带动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如何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农林司司长高俊才曾经说过,发展镇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发展镇域经济既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又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我结合近年来本街道镇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谈一下我对如何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选择镇域经济发展道路

镇域经济从行政区和经济区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方面,镇域经济是指镇级行政区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他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影响和制约;广义方面,它是以镇(街道)为中心形成的开放经济系统,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这种概念下,镇域的边界是模糊的。一个乡镇(街道)要在镇域经济发展上破题,显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第一位的,我们++区XX街道,地处**市的商业核心圈,坐拥**市火车站、联运汽车站以及小商品城、茶叶市场等商贸中心,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集中,因此我们更愿意选择广义的镇域经济概念,以科学的产业规划、高品质的城市建设、灵活务实的服务机制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的“资源洼地”,推动镇域经济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镇域经济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很多经济强镇,但也有一些乡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昙花一现的问

题,究其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过低、可持续性不强、体制机制过于落后,因此镇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加大科技引领力度、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科学编制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确保资源优化分配、结构布局合理。近年来,我们++区XX街道的城市发展规划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按照2006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出台的《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在现有城乡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将强项做强、将精品做精,逐步向高质、高端、高效化推进。按照南居、北商、东游、西产、中贸的思路,形成了“六区七街”的产业结构布局。六区即:中央休闲商务区、火车站南广场商业片区、休闲旅游居住区、文化产业区、现代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七街即:青年路IT科技街、五道庙商业步行街、健康西街五金机电商业街、文化工艺品商城街、中华茶文化特色街、盛和步行街、丁家老过道大众餐饮街。其中,中华茶文化特色街已经成为街道的一张名片,仅茶叶的年交易额就能达到4.2亿元,每年的“**市茶·萝卜文化节”也能吸引大批客商参展、洽谈,随着北方茶都、中华茶博城的建设,辖区的产业聚集度、产业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推动可持续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镇域经济是一个基础单元。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是镇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以达到减排、增产的目的。我们在 “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引进了“低碳社区”这个概念,每个项目都采用“6+2”节能体系,即采取6项强制标准项目: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供热分户计量及温控装置、社区环境及公共建筑部分应用节能照明系统、墙体应用新型保温材

料和人行道或广场应用节能环保地砖、社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雨水收集利用两项自选项目。这些技术的采用,不但降低了小区能耗,更提升了小区的档次,有效地推动了休闲旅游居住区的华丽转身。三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招商引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环境,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环境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配套设施完善、信息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地区对投资者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镇域经济建设上我们本着把提高社区的科技含量和成熟度作为重要的一环来抓,努力为广大群众和投资者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乡镇一级政府的决策制定和审批权限有限,在自主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方面难度较大。所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权限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调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既要扮演监管者又要扮演执行者。也就是说,在服务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乡镇(街道)政府既要把自己当做区域经济的一枚“棋子”,服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棋手”,充分发挥经济建设的自主性和自身职能,在权限范围内,对辖区经济运行进行全面监管。XX街道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紧紧把握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思路,以“三区”建设为契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着力点,狠抓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了街道经济的产业附加值,同时,全面、细致、有利的监管确保了辖区经济运行有序、发展环境稳定。二是做好沟通协调。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乡镇政府不能作为旁观者出现。要积极

与企业、商户进行沟通,同时协调经济运行主体与上级监管部门,保证各项手续办理的便捷、快速,真正将意向投资转化为实际项目,让在建项目尽快形成实际效益。我们在推动辖区重点项目建设方面,采取“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提质加速。三是工作机制灵活务实。在推进经济活动中,要做到引进投资上提前介入、服务项目上向后延伸,将引进标准上调、把工作重心下移,确保经济运行实时掌握、项目细节全面了解,同时,大力推行现场工作法,将办公桌搬到经济运行的一线去,并主动请上级领导到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机构设置优化组合。我们今年将招商办和经贸办合并成立经济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了经济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杜绝了各科室之间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同时,为了实现镇域经济工作一盘棋、一体化,街道组织村居干部和街道机关干部进行上挂下派、交流任用,使上下交流更顺畅,工作执行更有力、政策落实更到位。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增强镇域经济的集约化和辐射性,将镇域经济做大做强,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为推动镇域经济向集约、集群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如何通过科技带动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一、要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科技 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任务。我们要扎实落实好中央提出的科技改革各项任 务,大胆革除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上有新 突破,把科技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真正使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 须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要切实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究 开发机构,并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参与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对于对行业影 响大、研发实力强的企业研发机构,认定为国家级研发机构,如国家工程技术类 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形成聚集技术、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平台。二是要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产业技术研发由政府主导 的局面。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 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是要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创新调查,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发现和分析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因素,为优化企 业创新环境提供依据。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 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 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 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 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 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已成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一要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二要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提交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流程和进展,并依法向社会开放;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

4、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必须使我们的科技管理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一是要完善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科技重大决策机制;二是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加快建立与科技报告制度相适应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

二、要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视角进行创新布局,准确把握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变化最新动向。必须立足国际科技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实际,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1、要瞄准世界前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突破的先兆已显。要积极做好我国科研布局,努力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先导性成果。

第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强化对海洋科学、空间科学、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学等重要科学前沿的部署。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加强对页岩气成藏机理、PM25源头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部署。

第二要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对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对于方向明确的显国威、强国力、振民心的战略高技术,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

第三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高起点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推动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全球合作。鼓励我国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鼓励企业全球配置科技资源。

2、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着眼于未来世界竞争格局,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目标任务凝练,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加强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支撑产业结构调整。要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快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的扩散、转移和应用。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围绕高产稳产、高效安全、优质生产,要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支撑能力建设。

3、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把落实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三、要着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必须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和落实现有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一批新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重点研究和出台扶持新型研发组织的财税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第二要优化人才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篇3:如何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镇是县域经济的载体,是连接和沟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将镇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与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不断完善相应配套体制和发展机制。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撤乡并镇。撤乡并镇的目的在于为基层组织“消肿减负”。同时,撤乡并镇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帮助农民摆脱传统的依靠土地的生产模式,更多发展非农产业和非农经济,实现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单纯的撤乡并镇会造成因管理半径扩大而带来的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和公共服务提供匮乏等问题。因此,撤乡并镇必须和扩权强镇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但其经济和行政权力却极为有限,很多乡镇政府都面临着“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一事权与责权不匹配带来的现实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切实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对财政权进行重新分配,实现镇政府的责权匹配,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为此,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机制建设。

资金筹集机制。政府的财政资金必须落实到位,并建立相应的乡镇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数量需要根据情况逐年增加;政府应积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到基层设点,并放开农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营资本能够投资设立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借款,逐步实行农村宅基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产业发展机制。乡镇政府应在辖区的有利位置建立工业园区,并在土地、税收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或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待相关产业建立起来之后,再由市场检验产业本身的生存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产业,乡镇政府应继续予以扶持,并引进上下游产业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农民参与机制。确立用货币购买农民劳动的理念,尽可能把镇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农民的劳动结合起来,用货币购买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劳动。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等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主动参与到镇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加强农民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民自主管理的能力。

生态维持机制。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围绕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物流、仓储、专业市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服务业(农业技术服务、农业劳务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管理服务)的产业链,避免和县域城市产业同质化,最终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合的集约、节能、保护生态的新路子,真正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镇域平衡机制。在对乡镇进行合并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落后的乡镇,应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起飞。要建立科技帮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实行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帮助落后地区的乡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程度。实行乡镇政府官员的异地交流制度,选拔发达地区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官员交流到落后地区和乡镇,推广经济发展经验。

为保障相关机制发挥出应有功能,切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需解决如下现实问题:

适时推动“超级大镇改市”,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权矛盾。在我国,超级大镇改市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市”的设置模式上,即采取“切块设市”模式还是“县辖市”模式。切块设市虽然使得本级政府的权力更加完备,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却面临着与所在县区的利益分割和行政边界确定问题;县辖市虽然可以避免利益分割带来的问题,但会加剧层级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基层政权的混乱。虽然两者各有利弊,但从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切块设市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搭建镇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融资平台。成立镇域经济建设投融资公司,充实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的方式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最后通过上述收益清偿债务。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以股份制、公有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大力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实现商业金融、社会互助金融和政策金融等多种金融形式的有机结合。

改革考核制度,实现对官员的有效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一方面根据各乡镇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中心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三个层次,依据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财政收入、生态保护等种种指标对每一层次的乡镇进行年度考核,对中心镇和重点镇给予税收返还和补助奖励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要将上述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对官员进行考核打分,使考核结果起到奖罚激励作用。

上一篇:纪检监察综合室工作职责下一篇:销售个人简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