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2024-08-16

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共11篇)

篇1: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管理,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三公”经费是指因公临时出国经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其中,因公临时出国经费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

第三条 全市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适用本规定,包括市委各部、委、室,市政府各办、局,市人大,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乡镇街区,市属和部门所属财政全额拨款、财政补助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管理事业单位。

第四条 “三公”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单独列示,由市财政局结合各单位工作职能下达“三公”经费年度预算。各单位要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认真执行预算,不准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三公”经费支出。对超预算支出的单位相应减少下一年度预算,并向市政府、市财政局书面报告超预算原因。年度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追加,特殊原因需追加的,应严格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

第五条 建立“三公”经费支出定期报表制度,各单位每月15日前按时向市财政上报上月份《“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表》,便于动态掌握、分析和考核各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第六条 各单位要按政府收支分类会计科目细化填列“三公”经费支出数据,分别按照“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据实核算“三公”经费,并做到相关报表与会计账簿一致。

第二章 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管理

第七条 市外事管理部门要加强因公临时出国(境)计划的审核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出访团组计划审批管理制度。各单位要坚持因事定人的原则,不得安排照顾性和无实质内容的因公出访。

第八条 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由市财政局按预算统一管理。各单位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需经市政府审批,然后由市财政局审核据实拨付。

第九条 各单位不得接受或变相接受企事业单位资助,不得摊派或转嫁出访费用。出国(境)经费的支付,要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的核销管理,详细核实出国人员国(境)外费用报销单,认真审核出国(境)相关批件及有效费用明细票据。必须按照批准的出国(境)人员、天数、路线、经费预算及开支标准核销经费,不得核销与出访任务无关的开支。

第十一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管理,相关报销凭证必须由单位财务负责人签字审核,单位分管领导签批,主要领导予以审签,明确审核审批责任。

第三章 公务接待费管理

第十二条 各单位必须控制公务接待费预算,未经市政府审批不准超预算支出。

第十三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公务接待费的支出管理,认真执行公务接待费开支标准,细致审查公务接待费报销凭证(包括财务票据、派出单位公函和接待记录)的合规性,杜绝违规报销。

第十四条 各单位不准用公款接待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对于正常公务接待,接待单位应当如实填写接待记录,并由相关负责人审签。

第十五条 各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各职级人员住宿费标准安排接待对象的`住宿用房,出差人员住宿费应当回本单位凭据报销。公务接待用餐不得超标准安排,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不得在接待费中列支与接待无关或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费用。

第十六条 各单位公务接待费支出,应在规定科目和部门决算中全面、准确、真实反映,不得列入其他项目支出科目。不得以举办会议、培训等名义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

第四章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管理

第十七条 认真执行公务用车配备规定,对于可配备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要按规定范围、编制和标准从严控制。各单位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

第十八条 各单位申请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要编制年度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市财政局按照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对年度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进行严格审核,提出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审批后纳入预算管理,并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九条 市财政局根据本市实际制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经市政府审定后依据各单位编制内公务用车数量核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预算。各单位公务用车维修、保险等费用实行定点采购,降低运行成本。

第二十条 各单位购置公务用车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应切实加强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内部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节约运行费用支出。

第五章 职责与监督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单位“三公”经费预算、决算编制工作,严格执行“三公”经费预算。

(二)加强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完善“三公”经费控制制度和措施,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三)负责本单位“三公”经费预算、决算等信息公开工作。

(四)接受承担监督职责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关和各类媒体以及群众的监督,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工作。

第二十二条 市财政局主要职责。

(一)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三公”经费管理有关制度和政策,具体负责“三公”经费管理工作。

(二)通过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结算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三公”经费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加强对各单位“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和分析,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年度预、决算公开工作。

(四)组织开展对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违规问题。

第二十三条 市审计局主要职责。

加大对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的审计力度,依法处理、督促整改违规问题,并将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第二十四条 市监察局主要职责。

加强对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受理群众举报和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及时查处违纪违法问题。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根据各自部门工作职责,每年按一定比例对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市直各部门、各乡镇街区参照本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三公”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三公”经费管理的规定,凡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规定执行。

篇2: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直党政机关、市人大、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和市直事业单位。

第三条 “三公”经费包括因公临时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

第四条 “三公”经费管理应当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及工作计划在每年编制部门预算时,单独编制“三公”经费预算,并上报市财政局。“三公”经费预算下达后,严格执行预算,原则上不得调整,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安排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年度预算执行中不予追加,因特殊需要确需追加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五条 “三公”经费支出应在“因公临时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公务用车购置”科目中分别列支,并在部门决算中如实填报,不得列入其他支出科目,不得转移到其他单位列支或由个人支付。

第六条 “三公”经费预决算向社会公开。各部门负责公开本部门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时间为预决算批复后20日内。

第七条 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三公”经费除按规定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银行转账外,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

第八条 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开支标准和报销程序要严格执行《市财政局、市外侨办关于转发〈省财政厅、省外事办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佳财行〔〕2号)。

第九条 严格公车购置审批制度。必须按照规定的配置范围、配置数量和配置标准进行车辆配置,严格按照使用年限规定更换旧车,不得擅自添置公车。凡车辆报废、购置、更新由各单位(部门)报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审批。

第十条 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应当建立台帐,包括车辆使用台帐、车辆维修保养台帐、油卡使用台帐等。车辆使用台帐、车辆维修保养台帐实行一车一档,油卡应实行管用分离,集中管理。车辆使用台帐、车辆维修保养台帐、油卡使用台帐每季度统计一次并归档,作为“三公”经费公开的重要内容进行公开。

第十一条 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单位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佳木斯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佳发〔〕9号)及相关规定,执行公务用车改革政策。

第十二条 公务接待范围、费用结算等严格执行市委办、市政府办《佳木斯市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实施细则》(佳办字〔2014〕12号)。

第十三条 各部门、各单位是“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强化管理。

第十四条 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开展常态化的明察暗访,对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及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等相关条款严肃查处,不仅要给予相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还要对相关单位及相关领导严格实施问责,典型案件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审核批复以及经费的核拨,并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开展财政监督。对于无预算或超预算、超标准安排“三公”经费支出,不按规定履行“三公”经费审批程序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

第十六条 审计机关在实施年度审计项目时,依法对市直部门、单位“三公”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重点审计监督。

(一)“三公”经费预算编制、调整情况;

(二)“三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三)“三公”经费管理使用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四)“三公”经费是否统筹安排、计划开支、合理使用;

(五)“三公”经费支出公开情况。

第十七条 审计人员在对“三公”经费进行审计时,应当重点关注下列违纪违法行为:

(一)未经预算批准安排出国(境)任务;

(二)擅自提高出国(境)经费开支标准和虚报出国(境)团组级别、人数等套取出国(境)经费,擅自增加出访国家、地区及城市,接受企事业单位资助或向下属单位摊派出国(境)费用;

(三)超标准配置公务用车、违规配置和向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转移摊派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经费;

(四)超规格、超标准接待和赠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及土特产品等;

(五)变相公款消费,将公务接待转入环境奢华的私人会所;

(六)采取分开发票或变通入账的方式报销大额招待费用;

(七)虚开发票、套取现金给相关单位或个人过节送礼;

(八)应当执行而未执行接待定点饭店制度;

(九)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财政、财务收支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对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要移送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处理。

篇3: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2011年5月, 国务院要求中央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同年5月, 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比照中央财政做法, 公开“三公”经费;2012年4月, 国务院再次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就两三年间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来看, 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细化程度都是在不断地提高的, 但公开三公经费尚属尝试阶段, 公开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 有的部门“三公”经费报表只是罗列大量的数字, 没有必要的解释或说明, 对经费如何使用、以及使用的效果等问题均未做任何说明和解释;有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仅有寥寥数语, 让人读来一头雾水, 被网友戏称为“天书”。

其次, 各部门对三类经费的归类可谓是五花八门, 将部门的“功能支出”与“经济支出”混淆。有的单位担心晒出的“三公”经费有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求, 刻意隐瞒了部分不合理支出;有的担心公开的三公经费的数额太大, 将一些支出项目转移;例如, 有意将出国费记入差旅费或培训等科目;办公室用于接待客人所用的烟、茶等这类支出本应反映在招待费当中, 却计入了办公费。三公经费的公开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纳税人对这些数据如同雾里看花, 看到的都是一笔笔弄不明白的“糊涂账”。

再次, 从公开的具体时间看, 有些部门尽量拖延公开时间, 有些单位选择在周末, 甚至下班后才公布“三公”经费, 就如媒体所评论的三公经费的公开是“挤牙膏”式的, 总显得那么没有底气, 给人一种不愿公开和敷衍的感觉。

随“三公经费”公开的不断深入, 由此而暴露出来的问题, 给我们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挑战。在这个新时期, 为了给三公经费的全面公开提供货真价实的原材料, 从而经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考验, 我们该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呢?本文认为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做起。

一、财务处理要规范

公开“三公”经费是一个政治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性、业务性很强的问题, 涉及到对“三公”经费的界定、确认与计量、归集与核算。为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消费性支出, 财务部门应从严把握三个“关口”, 把基础工作做好。

1、严格原始凭证审核关口。严守财经纪律, 制定原始单据审核细则, 加大对原始票据在合法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审核力度, 要求各预算单位认真落实, 细致审核, 制定审核支付业务流程, 从源头杜绝虚假经济业务的发生。

2、细化会计账务核算关口。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是从诸多相关的科目中去寻找、归集, 这极容易造成人为取舍, 导致各部门“三公”经费的口径不一, 缺乏可比性, 特别是在有些部门对公开存有不解和抵触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全面、准确反映“三公”经费科目情况, 在全面理解三公经费内涵的基础上, 完善三公经费的会计核算体系。按照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因公出国 (境) 费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从细化“三公”经费核算出发, 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明细核算, 并结合单位实际建立三公经费备查账。杜绝将“三公经费”支出列入其他科目等人为粉饰的行为, 做到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三公经费的数据是来源于部门预算, 决算, 会计账目的, 所以要做好他们之间的协调一致, 使三公经费的数据有据可议, 有帐可查。

3、守住资金支付结算关口。根据《会计法》和国库集中支付等有关政策, 鼓励核算单位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和比例。对于授权支付资金, 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 限额以上必须采用转账方式结算, 防止现金结算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 杜绝财政资金被“移花接木”。

二、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约束

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龙头”。财务部门在对以前年度预算的收支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任务, 分清轻重缓急, 遵循节约原则。将"三公"经费严格纳入预算管理, 严格控制其所占比例, 并制定出相应的支出计划, 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 不得转嫁相关费用。进而在各级预算单位范围内牢固树立起"先预算, 后支出"的观念, 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的约束力, 从源头上加强监管, 进一步降低单位公用经费的开支, 遏制公用经费的增长, 从而有效地压缩行政成本。

在预算执行环节, 建立支出控制机制, 要根据批复的预算严格控制经费支出, 避免"超支"现象的发生。对于没有预算的不能支出, 对于批准的预算则需要严格按照规定开支, 对于三公经费需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渠道, 严格控制行政性消耗, 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做到不混淆。

三、健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细化标准,

目前, 国家出台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等制度, 各省市也结合实际将此条例落到实处, 如河北制定了《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交通费、出国费和招待费支出的管理办法, 做到有章可循。科学核定“三公经费”的支出标准、范围, 将列支标准予以细化。确定哪些属于正当的“三公经费”、应该如何审批、应把握什么标准、控制每年的“三公经费”上限是多少等等, 均应制定合理的“三公经费”标准。

总之, 三公经费的公开是历史的必然。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归根究底应从财务管理角度入手, 只有把财务管理做好才能从根本上将三公经费公开做到透明、可信、靠谱。

摘要:三公经费公开尚属尝试阶段, 随"三公经费"公开的不断深入, 由此而暴露出来的问题, 给我们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新的挑战。本文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建平.汤蕾.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财会通讯.2013, (25)

篇4: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三公经费管理措施

目前仍然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三公经费不够了解,所谓的三公经费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的购买以及行驶过程的一些运费、公共的一些接待费用。近几年来虽然有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了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减少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但是目前仍有很多的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在三公经费方面所制定的制度也不够完善,监管的力度、监管的方式都存在很大的漏洞,使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大幅度降低。

1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制定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管理的力度来看,要想减少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就应该实行内部控制、内部管理政策,建立完善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

1.1制定相关的公务接待制度对公务接待而言,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广的,上有中央、下有地方,因此在公务接待上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是有必要的。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上的制度并是不很健全,而且也不够科学、一些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原则性,没有做到细化,这就导致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上要不断的修订、完善,做到细化、科学。如:单位减少公务接待随从的人员、严格规定接待的地方,规定接待的费用。

1.2合理的分配公务用车在三公经费的支出中,公务用车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对于这一问题,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制定严格的公务用车分配制度,对公务用车的出行做好记录,同时对公务车辆的购买要经过上层领导的批准。实行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单车核算制度,要奖罚分明,严格的对公务用车的运行费用做好控制,降低公务用车的行车费用。如:在行政单位常有工作人员没有经过领导的批准就私自动用车辆,因此,管理人员要做好监管工作,实行奖罚制度。

1.3对财务管理制度要不断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包含各个方面,如:出差、接待、考察、购车、会议、出国境的批准、报销等等。在费用的结算方面,应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避免进行现金结算。同时还应该将公务卡制度推广到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结算以公务卡结算为主。在出国境的问题上,出国境的费用首先要经过审核,减少出国的费用,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做好监控,防止行政人员拿公款出国旅游。

2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管理力度

2.1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责任意识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首先应该从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做起,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增强责任感。因此,行政单位的领导应该做好领导工作,要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让管理人员明白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对单位经费如何的运用、都要经过领导的批准才能运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做好榜样,以身作则,三公经费的管理自然能做好,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也会大幅度的降低。

2.2严格的对三公经费进行审核管理在三公经费的审核批准上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做好以下两个工作。①做好发票的审核工作,在审核发票的同时要确定发票是否真实,发票上的数据是否符合规格,避免弄虚作假状况的发生;如果是公共接待,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依据单位的接待制度为主,避免一切的超额现象;同时还要看是否经过了单位领导的审核批准以及是否在三公经费的开支范围之内。②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在财务的核算上,财务管理人员要严格的按照会计科目的指定进行会计核算,避免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带来的支出问题。

3总结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幅度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但仍然不能跟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脚步,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单位内部的管理,不断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做好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旭人.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J].中国财政,2011(24).

[2]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一[J].财务与会计,2011(12).

篇5: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新闻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其中着重提及,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专家解读认为,这是财政公开步伐向纵深推进的一个标志。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而所谓“三公”支出因其不透明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公众普遍质疑,庞大的“三公”支出中很难避免奢侈浪费等腐败现象。正是在建立透明、法治政府的要求之下,为了回应民众的质疑,近年来,在中央部门中,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收支情况俗称“晒账本”渐渐成为一个规定动作。

尽管“晒账本”风行一时,但公众很容易发现,在这个潮流之中少有基层政府的身影,不仅如此,为了维护知情权,一些地方的公民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希望当地政府财政公开的行动也多以失败告终。

【意义】

推进县市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的正面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财政公开步伐向纵深推进的一个标志,而且摸清家底对未来财税体制的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都有很大裨益,于屡屡为“吃饭财政”而抱怨的基层政府来说也属利好。

【原因分析】

不公开“三公经费”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应有四个大类原因:

一是基层群众不懂得行使监督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宠坏”了相关政府不愿意接受 “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并理直气壮的声称是“给政府找麻烦”;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关于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客观上为“三公经费”的不公开制造了大环境;三是乡镇等基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包括“三公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和记录不科学、不规范,超支太多,不敢公开;四是问责力度不到位。正是因为三公经费不公开少有问责,公开了是自找麻烦,当事官员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致使三公经费的公开一拖再拖。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需要来自公众监督的压力,需要完善后续跟进制度。同时当然要重视行政机构内部由上而下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示范作用。具体可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反应。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促成像廖红波这样的权力斗士越来越多,通过他们的努力实践,带动起更多的基层群众产生监督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意识,提高他们监督能力,以社会监督倒逼政府部门及早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二是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执行,让那些不公开“三公经费”的政府的违法成本大幅度提升,使他们产生“我要公开”的主动意识和主动作为。

三是地方政府的持久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必须扫清财务管理不规范障碍,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一以贯之的抓好“三公经费”公开的落实工作。唯有政府的有力贯彻,才能使其他各方的努力变成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有力推手,真正促进“三公经费”的合理化、最小化。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督促基层政府如实申报的制度,保证公开结果的真实性。对未作申报、故意作不准确申报、其他罪状三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积极的监督监察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对廉政风险高的岗位进行重点排查,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追查问题。同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广大群众敢于举报、乐于举报。中公版权

篇6: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A. 调入单位

出国人员乘坐国际列车,国内段按国内差旅费有关规定执行:国外段超过6小时以上的按自然(日历)天数计算,每人每天补助()美元 “三公”经费包括哪些内容()

1.公出国(境)费用 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3.公务接待费

“三公经费”实行预算管理()

总额控制

下列关于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基本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业务,经办人应先行办理,时候向上级部门报告

购票人通过公务机票销售渠道购买国内航空公司航班的,应当以标注有政府采购机票验证号码的()作为报销凭证

《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

党政机关应当从严审核报销公务接待费支出,报销凭证应当包括()

1.派出单位公函 2.公务接待审批单 3.财务票据 4.接待清单

党政机关会议费报销制度,实行一会一结算。会议费报销时,应当提供哪些单据()

1.会议通知 2.实际参会人员名单

3.会议服务单位提供的费用原始明细单据 4.应报批会议的批复文件

根据山东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办法规定,国内公务员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

三分之一

培训费是指各单位开展培训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

1.住宿费 2.伙食费 3.讲课费 4.培训场地费

下列企事业单位去的与验收环节属于不相容职务的是()

1.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和执行 3.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1.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安全完整 2.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3.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全面性 2.重要性 3.制衡性 4.适应性

内部控制构成五要素:

1.控制环境(内部环境)

2.风险评估(识别风险)是行政事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业务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是单位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监督(内部)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正

内部控制主要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重采购,轻管理)3.财务管理弱化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财务控制)

下列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的是()

1.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2.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3.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观念薄弱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整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4.管理人员工作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求(人事管理只进不出)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监督检查不够

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要素:

1.操守和价值观 2.能力评定

3.管理哲学和领导风格 4.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分配 5.人力资源政策 6.文化建设

单位层面风险评估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

1.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 2.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权责是否对等

3.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中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

1.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2.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3.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主要包括:

1.日常授权 2.特别授权

单位内部控制控制方法有关财产保护控制说法正确的有:

1.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

2.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防护措施)

3.对资产和记录实施授权控制 4.对资产和记录实物实施防护

良好信息与沟通的特征:

1.信息系统能够向管理层提供有关单位管理服务业绩的报告及相关的外部和内部信息 2.向适当人员提供的信息是充分,具体和及时的,使其能够有效履行职责

3.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变更与单位的战略计划相适应,与单位整体层面和业务李澄面的目标相适应 4.管理层能够提供适当的人力和财力,以开发必须的信息系统

5.管理层通过适当的监督程序监督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开发,变更和测试工作 6.主要的数据中心,建立重大灾难数据恢复措施和计划

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

1.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 2.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惊醒专项监督检查 3.提及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行政职业单位应当将下列哪些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1.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单位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2.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3.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4.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

1.设计缺陷 2.运行缺陷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时常出现的误区:

1.管理层在实施内部控制中未承担应有职责 2.过分强调控制成本 3.片面强调人员素质 4.认为内部控制包治百病

单位预算是对计划年度内各单位的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与去向所作的预计,是计划年度内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单位预算控制分为:

广义预算控制和侠义预算控制

单位预算控制方法包括:

1.预算管理组织控制 2.预算工作岗位控制 3.授权批准控制 4.内部报告控制 5.内部审计监督控制

有关预算执行控制的说法:为了确保预算目标的全面完成,关键应做好以下哪些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预算执行责任制度 2.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必须合法 3.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程序办理

预算分析与考核内容包括()

1.预算执行情况 2.制度建设情况 3.资金使用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哪些:

1.行政拨款(补助)收入 2.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 3.其他各项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收入的是()

1.行政事业性收入 2.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3.其他预算外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中的项目支出主要包括:

1.基本建设性项目 2.行政事业项目 3.其他项目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并加强下列哪些支出控制,以及实现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1.支出审批控制 2.支出审核控制 3.支付控制

4.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的总称,是一种对采购管理的制度。

1.采购政策 2.采购程序 3.采购过程 4.采购管理

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政府采购情况包括()1.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2.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的执行验收程序‘ 3.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有

1.货币资金 2.固定资产 3.无形资产 4.对外投资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有()

1.确保现金及银行存款收付的合法,合理和正确 2.确保现金及银行存款收付的适当和及时 3.确保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安全与完整 4.确保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的真实可靠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的方法有()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2.授权批准控制 3.会计系统控制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说法正确的是()

1.单位应将现金支出业务与现金收入业务分开处理 2.单位应实行定期单位轮岗,减少发生人为的舞弊行为 3.单位应放置将现金收入直接用于现金支出,防止小金库 4.货币资金收付及保管应有经过授权的出纳人员负责办理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方法错误的有()

1.现金总账应有出纳人员登记

2.负责应收账款项目的人员应同时负责现金收入及支出账目工作 3.保管支票簿的人员应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目和银行存款帐目的调节

现金收入业务中常见的漏洞主要包括()

1.大量使用现金 2.身兼两职 3.挪用现金 现金支出业务中常见的漏洞主要包括()

1.锦上添花: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上的漏洞和工作方面的便利条件,在凭证上添加经纪业务内容和金额,从而达到加码报销而贪污现金的目的。2.一石二鸟,重复报销:把以报销的凭证重复入账,再次报销,贪污现金。或会计人员把报销人员留下的不能报账的原始单据报账,将支付的现金占为己有 3.虚构内容,贪污现金:虚列工资,补贴等,而将报销的现金占为己有

4.偷梁换柱:会计人员或有关业务人员利用工作便利条件和机会,更换发票,贪污现金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支票支出的内部控制要点说法正确的是()

1.所有支票必须预先连续编号,空白支票应存放在安全处,严格控制,妥善保管,有权签署支票人员不得保管空白支票 2.每项支票支出都必须经过授权的支票签署者审批并签字 3.任何有文字或者数字更改的支票应予作废

银行存款业务常见漏洞主要包括()

1.私自提现 2.公款私存 3.涂改银行对账单 4.套取存款利息

银行对账单核对时应当注意的是()

1.单位应当制定专人定期核对

2.负责银行存款账目调节的人员与负责银行存款帐目登记的人员应当相互分离 3.负责银行对账单调节的职员应直接从银行取得对账单

4.对于超过一个月或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列出清单上报查明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

1.防范固定资产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

2.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3.合理配置国有资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

关于固定资产处置与转移控制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以下哪些环节的职责分离()

1.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分离

2.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分离 建设项目控制的基本目标()

1. 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工程项目资产的安全,完整 2. 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3. 降低项目建设的风险

4. 确保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提高开项目的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可行性风险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高度重视可行性分析在项目投资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2.规范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惊醒多案比较

3.建立咨询资格审查制度和项目后评价体系,组织行业协会,评定咨询执业资格 4.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充分发挥技术经济人员的作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

建设项目控制的重点()

1.概预算控制管理 2.招投标控制管理 3.合同控制管理 4.工程结算控制管理 5.竣工决算控制管理

下列有关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有()

1. 单位应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2. 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 3.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4.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5. 单位应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管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建设项目立项时应考虑的风险通常包括()

1.人为风险 2.经济风险 3.自然风险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列有关建设项目招标控制说法正确的有()1. 单位的工程项目一般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禁止转包或违法分包 2. 单位可根据项目特点决定是否编制标底,标底应当严格保密

3.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限制接触的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价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4. 单位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哪几个方面的风险()

1.合同风险 2.供应风险 3.新技术新工艺风险

4.由于分包层次太多,造成计划执行和调整实施控制的困难 5.工程管理失误

建设项目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包括()

1.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2.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3.合理地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

4.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5.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

建设项目款项结算风险主要包括()

1.合同风险 2.会计风险 3.资金短缺风险

竣工决算应重点审查下列哪些内容()

1.准确性和完整性

2.审查竣工决算表内有关项目填列是否正确 3.建设项目支出的审查 4.竣工时间的审查

评价与监督按照实施主体可划分为()

1.单位内部监督 2.政府监督 3.社队监督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说法正确的有()

1.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独立

2.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方法、范围和频率 3.内部监督是单位实施内部监控的基础

4.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下面选项中属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内容的有()

1.声明单位领导对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负责,并履行了指导和监督职责,能够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完整。2.声明已经遵循有关的标准和程序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 3.对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简要描述

4.声明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合理保证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 5.保证除了已经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之外,不存在其他重大缺陷

判断

1.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是风险基本构成要素。风险因素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2.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采用综合方法编制年度预算(√)

4.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5.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验收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入库,编号,建卡,调配等手续。(√)6.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7.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的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确保合同有效履行(√)

8.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方法、范围和频率,内部监督方式包括持续性教案都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

9.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因公临时出国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因公临时出国经费总额,科学合理地安排因公临时出国经费预算,将因公出国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在预算中单列(√)

10.行政单位会议应当实行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将会议费纳入预算管理(√)

11.出差人员实际发生住宿而无住宿费发票的,如果是住在自己家里的,或到边缘地区出差,无法取得住宿费发票的出差人员说明情况并经所在部门领导批准,可以报销诚实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室内交通费,其他情况一般不予报销差旅费。(√)

12.公务人员出差需要购买机票的,必须使用公务卡在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购买机票。(╳)

13.省直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公务出差审批制度,出差必须按规定报经单位有关领导批准,从严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

14.接待单位对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

15.党政机关国内发生的公务差旅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费的支出,除按规定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者银行转账外,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

篇7:机关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一、“三公”经费定期上报制度。

严格按照公司《公务接待制度》和《公车使用管理制度》,做好每月的上报、审批、核算、累计等基础性工作。每季末,在公司党委会议上公开上季度公司和子公司的“三公”经费支出执行情况,同时在公司内网予以公示,接收全体员工的监督。

二、公务卡制度。

由综合部负责,拟办理公务卡制度。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开立公务卡,其他干部职工根据工作需要原则自行确定;因工作需要,经公司领导批准,在具备刷卡条件的商户进行公务消费时,用公务卡进行结算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交通费、招待费等商品和服务支出,原则上不使用现金结算。

三、公务考察制度。

公务考察,在两周前将公务考察目的、内容、地区向公司党委进行汇报,经同意后方可实施;外出一周前将审批手续、考察日程、外出人员名单报综合部备案,严格按规定控制天数、人数、次数。

四、备查账制度。

公司综合部负责专项登记公务接待、公务考察相关详细信息,同时负责登记公务用车的燃油、维修等费用信息。公务接待按公务接待表及实际支出;公务考察登记外出考察审批表相关内容;公务用车建立公务用车登记备查制度,司机班负责人每月向综合部上报公车运行的公里数、里程数、百公里油耗。公司综合部每季度向党委公布“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篇8: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消费现状

虽然中央乃至地方政府要求严格治理“三公经费”,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正所谓上有执行制度下有应对策略,基层变通操作报支“三公经费”使得中央政策形同虚设,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如按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并接受社会监督,而在现实中公开的事项不尽人意,有些避重就轻,一些应细化公开的被模糊抽象替代,致使一些领导干部恣意妄为,视“八项规定”于不顾。部份干部自以为工作之余公款吃喝、公车高配及利用公务出行游玩等,只要不是贪污,就没问题。对于公车私用亦是普遍现象,更有甚者将个人费用通过变造发票用途冒充“三公经费”以达到骗取公款的目的等,如此不正之风盛行也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当前外部(纪检、审计)监管已将“三公经费”列为重点监察对象,各单位也提高了对“三公经费”的重视,将“三公经费”纳入管理层的年度考核,政府部门也对“三公经费”进行强化约束,并将经费支出实现零增长的目标与领导考核挂钩。

二、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车使用及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管控手段。

一是公车配置不太合理,存在超编超标配车现象。虽然有关部门制定公车数量配置和编制管理规定,但政策门坎较低且仍未对在编的领导岗位人数配置作调整,部份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仍配有专车,车辆编制核定管控不利导致实际配置的车辆大于按规定应配置的数量。有些单位未批准购置车辆,有些以下属企业的名义买车且购置车辆按上限的标准,或长期固定租用高档车办公,办公车辆俨然成为某些领导地位与权利的象征,致使公车购置成本剧增。二是公车私用监管缺失,导致车辆运行成本较高。据统计日常公车使用情况通常是单位公用、领导私用及司机个人使用呈三足鼎立现象。日常公车接送孩子上学及婚丧嫁娶中公车成行屡见不鲜,公车私用的现象在节假日也尤为常见,以上现象虽屡遭媒体曝光,但追责机制缺失使得绝大多数的领导和司机使用公车已成自然。三是公车使用成本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部份单位每部车辆年维修费高达9万元以上,少数领导甚至将公车维修费当作隐性的提款机。以上种种导致公车在采购、维修和行使等环节产生的费用均存在高于社会车辆成本3~5倍的不争事实。

(二)公务接待缺乏有效监管,虚实难分。

一是公务接待名目众多,公务接待管理不规范且随意性大。接风、送别等迎来送往之风较为盛行,诸如上级检查、兄弟单位学习、向领导汇报工作、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资金等。工作餐、会议及庆典是例行的饭局,而打着“公”字名义的私人聚餐、外联、娱乐消费、补助补贴以公务接待报支亦成常态。二是公务接待规格较高。接待规格逐年递增,虽不能忽略物价上涨的原因,但诸如借招商引资名义旅游吃喝、小请未限人数最终变成大请等也是致使接待费用支出远超预算规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公费旅游屡禁不止。

当前假借因公出国学习、培训、工作考察等外出旅游已然成为领导干部的福利,如伪造邀请函和会议通知或授意旅行社变通旅行线路设计等进行出国旅游,变相出国旅游还给腐败分子创造了转移资产、甚至是潜逃的机会。

(四)部份领导干部思想意识淡薄及责任意识不强。

错误地认为公款接待、公车使用、公费出国费用未落入个人口袋就未触及纪律,则无关紧要。

三、加强“三公经费”内控管理的路径

从“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看来,主要是外部监管不力及内部控制薄弱造成。应从加强外部监管力度,从内控治理视角完善和规范单位管理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并加大查处及追责力度,形成有效的良性约束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预决算制度,预算从严、监督有力、审计到位。

财务部门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加强并完善“三公经费”审批流程,即事前申请、事后报销、审核及支付均需严格行使财务全过程监管。一是事前申请。日常三公经费项目由使用部门负责人事前申请、财务部门审核、分管领导及单位负责人审批,如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审批的,需逐级上报审批,待批准后,方可开支。二是事中监督。费用报销环节由使用部门经办人持事前审批单、发票及结算清单报销,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由单位分管领导和单位负责人审批。费用支付环节由财务部门负责对审批手续完整的报销单进行支付操作、支付款审核,确保费用合理及资金安全。三是事后分析。财务部门每月对“三公经费”使用进度进行统计,对实际支出与预算执行进度金额的不利差异进行分析并向单位负责人反馈,每月及时进行纠偏,确保对“三公经费”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四是加强外部协同监督。政府在外部监管方面采取将“三公经费”纳入审计、纪检重点监管的项目,每年组织审计部门对“三公经费”进行专项审计,强化并发挥纪检、审计、财务协同监督作用。

(二)建立公示制度,强化内部及外部协同监督职能。

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向单位职工公开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内部职工监督;定期向上级财政、主管部门上报“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接受上级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开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三)完善单位内控制度,使得管理有章可循。

一是公务用车。公车使用费用在“三公经费”中占的比例较高,且在公车改革中备受争议。虽然公车改革中已将货币化补贴提上日程,而实际工作中仍然需要必备的交通工具。当前需按车改要求配置公车,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加大从市场上购买公车服务的比重,分别统计公车使用规定、时段、范围、油耗、修配及保养情况等并定期公示,鼓励公众对公车的不当使用行为进行举报、监督,从严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对此可结合公车管理要求,加强车辆使用、运行、维修全过程管控。公务用车需要履行正常的事前审批手续,单位用车统一由办公室安排,填报公务派车审批单;特殊或紧急情况未及时报批的,需口头申请、报批并在3个工作日内补报审批手续。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燃油费按规定用公务卡进行结算;按规定数量和标准配置车辆,不得超标、超配,将预算分解至每辆车并实行预算总额控制;公车的维修、保养应放在指定的维修单位进行。二是公费招待。公务接待的奢侈消费饱受社会公众争议,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审核、审批流程,严格将接待申请事由、接待人数、接待标准等按制度执行,并按规定用公务卡进行结算。报销时经办人需提供公务接待的审批表、发票及结算清单,由财务、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逐级审批。三是公费出国。虽然当前在制度上封闭或限制因公出国的人次,但取而代之的是国内因公考察及异地会议费,如工作总结、学习培训等。相关费用报销时,财务部门必需严格把好流程关,审核报销附件是否符合要求,如会议、培训通知及会议审批单、费用结算单及发票等手续是否齐全。

(四)明确责任。加大部门考核及追责力度,将部门经费考核结果同相关负责人的奖惩紧密结合。

摘要:由于前期监管缺失,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不当消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了纳税人的强烈质疑并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度。中央对此出台了“八项规定”并将”三公经费”的管控提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由此“三公经费”也成为财务管理重点关注对象。本文针对“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探寻加强内控管理以达到降低“三公经费”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三公经费,内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李晓玲.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4,5

篇9: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部门年初预算编制及批复不完整、不科学。从统计数据看,12个单位有 “三公”等经费部分明细项目预算,53个单位没有“三公”等经费明细项目预算。从抽查的5 个部门预算编制情况看,部门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化,均存在打捆编制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等现象。从部门预算批复看,大多数单位支出仅批复到经济科目的类级科目,没有细化到具体明细科目(款项科目),无“三公”等经费支出明细项目预算,缺乏预算监督的刚性约束。当然,也应该看到随着基层单位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公开,预算编制和批复有了很大的改善。

1.2、支出手续不完备。一是存在相关会议审批、会议通知、会议安排和参会人员签到等情况不完备的现象,二是有的招待费支出无清单和公函。三是个别使用旅行社出具的发票打捆列支外出学习考察费用,无法真实反映相关支出的实际情况,不利于于进一步降低各项公务支出成本。四是个别会议存在发放纪念品的现象。

1.3、超预算、超标准列支三公经费、会议费及培训费,主要表现为:有的单位使用会议费、培训费科目列支招待费,形成“隐形”招待费;有的单位相关经费支出超出批复的预算。有的单位招待费开支超标准,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财预字〔1998〕159号)第三条第一款“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的规定;有的单位成为其上级单位转嫁有关经费支出的对象。

1.4、公务用车运行费政府采购不到位,公务用车油耗管理有待加强。整体来说,管理不到位、控制不严格。一是部分车辆保险、全部维修及燃油等费用没有实行基层政府集中采购,没有严格执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二是没有严格登记和公示用车时间、事由、地点、里程、油耗、费用等信息,没有对公车油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抽查发现,有的单位实行油耗定额管理后,放松了单车登记和核算事项,公车司机“倒油”现象时有发生。

1.5、个别存在公务用车产权不明晰、使用企业车辆的现象。抽查发现,2个单位公车挂个人牌照。1个单位使用专项资金购置2辆车,其中1辆协会牌照。目前协会已注销,车辆后续管理存在隐患。1个单位长年使用企业车辆。

1.6、与专项资金有关的“三公”等经费支出问题。一是个别单位专项资金用途不明确,无法界定能否列支“三公”等经费,有的单位存在打“擦边球”和“钻空子”在专项资金中列支“三公”等经费。二是个别单位存在“三公”等经费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

1.7、借账转移“三公”等经费。有的单位使用协会账、工会账,隐匿本单位招待费和公车运行经费,有的单位打着协会的“旗号”组织公款旅游,造成不良影响。

1.8、支出决算不实。基层单位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实际支出与决算金额差距较大,大部分存在决算金额少、实际支出多的情况。

1.9、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公务卡结算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从抽查情况看,一是各单位国库直接支付比例上升很快,但有的单位大额现金支付占比仍很高;二是公務卡结算制度推进较慢,大多数单位使用个人未进行公务消费登记备案的信用卡结算“三公”等经费支出,入账原始凭证中没有消费交易凭条,无法进一步审查公务消费的真实性,也无法实现公务消费对账,不利于监督和管理。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支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未根据新规定及时建立健全单位的有关制度,未执行新的公务接待费报销凭证规定;没有制定公务用车油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和节奖超罚制度;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支出制度不健全,相关标准、审批流程等不明确。

2.2、预算开支标准不科学、不明确,没有形成定期根据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整相关开支标准的机制。有的开支标准不明确,有的开支标准与实际情况不协调、不科学,不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批复。

2.3、根据形势发展国家将实行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大多数单位处在等待观望状态,容易形成管理漏洞,不利于降低公车购置及运行成本。

2.4、对于基层单位,由于行政级别低,要求其对口上级单位持公函进行公务活动存在很大的难度,这成为部分公务招待未附公函的主要原因。

3、几点对策

3.1、完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在科学测算行政运行成本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经费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扎实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审核、批复等基础工作,确保各项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二是抓好支出决算审核和把关,加强预、决算对比分析,提高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中央及省市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可行的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因公出国(境)管理规定,完善会议、差旅费、培训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住房、用车等工作生活待遇方面的规定。

篇10: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三公”经费, 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 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支出。而近年来, 经媒体曝光的公费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公众对“三公”经费管理的质疑愈加深层, 已成为群众反映激烈的热点问题。“一包烟、一月粮, 一顿饭、一头牛, 屁股下面是栋楼”这些百姓对公费私用的嘲讽也确实深刻地反映了当下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三公”经费管理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 不仅会危害到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形象, 使人民群众对政府信心动摇, 败坏党风纯洁;同时, 也会加重财政负担, 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三公”经费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公费旅游屡禁不止、公务配备过甚以及公务接待超标等上面。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可以概括为:特权意识依旧难以破除;行政体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财政预算不够精细合理;监督执行疲软无力。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支出比重过高以及经费管理失控的问题, 一些部门间相互攀比身价, 为了显摆阔气, 想方设法地竞相更换车辆并且档次越挑越高。还有一些单位在津补贴规范化后, 以公费旅游的方式变相为职工谋取利益, 常将外出学习考察、开会等视作福利待遇, 扭曲公费使用正途。

二、“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不合理

财政预算管理是经费管理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本应具有总体规划和宏观控制的功能。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在制定公费预算时, 往往过程简单、计划简陋, 并未按照实际业务的需要进行安排, 而多为单一地仅从在编人数额定, 这往往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总有较大分歧, 不符合单位实际运营的需要, 既使预算的作用分崩离析, 也造成财政支出活动的无计划无规则性, 时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同时还有部分单位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十分不足, 管理模式仍然延续过去落后模式的束缚, 导致“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混乱不堪。

(二) 制度不规范

在中央的“八项规定”深入落实之后, 反腐治贪力度不断增大, “三公”经费管理备受关注, 公费支出也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 但仍有少数公费使用存在制度上的问题, 这给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三公”经费带来了困难。

1. 公务接待方面

由于受地方差异等现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公务接待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使得接待变得随意性大, 接待超标的情况仍然存在。有少数行政事业单位钻制度的漏洞, 将原先的公款接待暗中转为由企业主作陪买单。而在某些官员的手中权力之下, 一些企业主或委曲求全或勾结贿赂, 严重败坏了政府公正廉洁的正面形象, 使政府在百姓中失去公信力, 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百害无一益。

2. 公务用车方面

“三公”经费中占一大比重的还有公务用车费用, 包括公务用车购置价款、车辆购置税和其他相关支出。由于车辆维修价格不一、差距巨大, 维修企业操作混乱、鱼目混珠等原因, 目前财政部门虽然对车辆消费核定了预算标准, 但超支现象普遍存在。高昂的公车使用费用带给国家和地方财政沉重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助长了某些公务员的特权意识和腐败消极行为。

3. 公费外出方面

近年来, 由于严打严治, 借公务考察之口实则外出旅游消费的现象已经有了明显好转, 但严抓之下仍有极少数公务员干部利用职权之便顶风作案, 巧立名目, “变相公费旅游”, 就为了用公款为自己的消费买单, 这是一种典型的滥用权力谋私利的腐败行为。同时一些单位受到制度改革的制约, 过去向职工提供现金及物质福利的方式难以实现, 于是转而借团体学习考察之名组织公款旅游, 这也成为了公款旅游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三) 监管力度不够

财务和审计部门在“三公”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够, 纪委监察未能发挥应有监督作用, 各部门间的相互制约能力失效, 也是造成当前“三公”经费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受不明晰不完善的制度影响, 外部的审计部门通常难以对被监督单位进行详细的监察;另外应当担起监管作用的内部审计往往独立性不强, 依附于组织内部, 无法正常行使其监察权力。这在内外监督之间空留有一片不受约束之地, 滋生了“三公”经费监管上的漏洞。

三、当前对“三公”经费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 加强思想教育

“为民务实清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纳税人的钱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而挥霍“三公”经费就是在贪污腐败, 就是在败坏党风纪律。要彻底解决当前“三公”经费的管理问题, 需要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各尽职守, 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精神, 厉行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绝不能骄奢淫逸、贪图享受。要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中深入展开思想教育, 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党性修养, 自律自省, 积极配合做好经费的管理和公开透明化工作。对存在攀比排场、特权主义等不良歪风邪气的地方, 要严格进行作风整治, 促使各级工作人员自觉抵御诱惑, 树立公仆意识, 改进工作作风,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假公济私的错误性、严重危害性。

(二) 完善使用制度

只有制度的约束力才具有长期性、规则性和根本性。要在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加大控制力度, 减少经费支出, 一是要在公务接待制度上严格制定要求, 要细化接待标准, 健全接待制度, 要有原则性、科学性, 不断修改完善执行中存在漏洞的制度。二是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合理制定公务用车分配制度, 要规范公车配置的标准和数量, 设立专用公车维修点以解决维修报销费用不实的问题, 对车辆的购买需求应严格按照制度审核并经过上级部门批准, 同时, 要严格对公务车辆的出行做好使用记录, 严禁公车私用, 加强监管工作。三是要严打公费旅游现象, 制定详细合理的出差、考察、会议等事务的批准规则和流程以及报销制度, 对因公出国费用的审核应更加严格, 防止官员借公款旅游消费。同时应建立财务负责人制度, 落实财务责任, 加强报销管理制度, 对不符合规则制度的单据一律不予报销。

(三) 合理预算安排

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主管部门不能重视预算管理并进行完善安排, 预算编制工作将失去有效的参考价值和约束能力, 因此, 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制定预算安排对“三公”的管理尤为重要。在进行预算编制时, 要注意收支平衡, 做好“进”和“出”两方面的工作, 确保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要严格控制预算支出, 杜绝铺张浪费, 减少不必要开支;要从实际出发, 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可在审批过程中适当引进内部听证、讨论等环节;预算工作要重视全面性, 避免出现过多计划外开支影响预算的科学性;同时要做好预算透明化工作, 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一旦预算安排通过审查, 应予以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更改变动, 以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使经费的实际支出尽可能向预算靠齐。

(四) 加强经费监管

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管, 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 也要加强财政不定期审查, 同时还要加强审计的监督力度。要加强内部监管, 就要分摊责任制度, 构建相互制约的岗位结构, 防止权力过于集中, 要用制度约束权力。要加强财政审查, 就要形成不定期的财政监管审查制度, 限制“三公”经费使用在许可范围之内。要形成事先内部控制, 事中财政审查, 事后审计监督的一体化监管制度建设。另外, 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负有主要的约束管理的责任, 要加大对下级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检查力度, 对下级上报的经费使用需求应严格依据制度进行审批, 要不定期展开抽查工作, 一旦发现违规情况要彻底调查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同时也要严厉禁止主管单位将某些违规或超额支出转移、分摊给下级单位, 导致下级单位经费管理混乱。

四、结论

“三公”经费作为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随着中央反腐倡廉的不断深入, 随着行政效能的不断提升, 对“三公”经费的管理问题也成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焦点问题, 经过几年时间的整顿与改革, 在总的层面上说已取得一定成就,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继续加强改善。要树立勤俭节约的风尚,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从预算编制上, 使用制度上, 及监管制度多个方面加强“三公”经费管理, 进一步缩减公费支出, 端正党风作风, 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近年来, “三公”经费的管理问题频频引发各界关注, 加强和规范“三公”经费管理已成为政府各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做出努力的一项工作。为响应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号召, 必须坚持厉行节俭, 加强和规范“三公”经费管理,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使经费开支更加透明化。

篇11: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无财政预算,或实际支出超预算、超公告

目前各地一般情况只有公务用车的购置运行和会议费编制了年初预算,招待费未编制预算,导致开支随意性大,仅靠单位提供的报表和账簿很难反映其真实性;部分单位在做决算时,将“三公”及会议经费调整到其他科目,且大部分单位未将财务对外公布。

(二)政策执行不到位

1.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超支。按照财政部1998年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审计发现,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招待费占公务费比例在10%-28%,远远超过规定的比例和标准。

2.部分单位公务车辆维修、加油未实行集中采购或定点管理,随意性较大,或者虽然实行了定点管理,但未经定点采购;部分单位公务车购置前无审批手续、购置时未经政府采购审批,超标配置或占用下属单位车辆,或者是占用相关企业的车辆。

3.部分单位会议场所超标准、超规格。部分会议在超标准的高档酒店召开,或者在其他非定点场所召开,而且借会议名义发放礼品;部分会议经费支出时内部无预算,审批不严格,资料不齐全。

(三)财务管理不严、会计核算不规范

1.发票附件不齐全。审计中发现许多大笔的业务招待费、汽车费用、会议经费仅以一张或者几张大额发票报销,无任何相关附件和说明,有时也没有经办人签字。

2.支出事由不明确。招待费、会议费报销中不乏一些单位将应由个人负担的请客、便饭、过节送礼等开支以接待上级名义予以报销,也有些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将亲朋好友的请客送礼开支纳入本单位招待费、会议费中报销。

3.账务处理不合规,隐匿招待费开支数额。一些单位为了“控制”招待费开支比例,将业务招待费以其他形式进行报销。如有的将业务招待费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形式报销。

4.违规结算。一些招待费、汽车费用、会议经费支出明显超过现金支付限额,却仍用现金支付,不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二、规范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三公”及会议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区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

有关部门、单位及财政部门在年初做预算时,应将“三公”及会议经费进行单独预算,以通过控制“三公”及会议经费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二)规范审核审批制度

公务接待应实行一票联审制度,即报账人员填写《单位公务接待审批单》,写清姓名、报账事由、金额、票据张数,并将原始菜单、接待饭店餐饮发票附于审批单后送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审批,然后到财务部门办理结算手续。会议费支出需要附会议通知、会议预算、会议签到册、会议相关说明等。车辆购置费严格执行审批和政府采购制度,不得超标准购车。

(三)规范结账列支

单位发生的“三公”及会议经费必须纳入本单位财务进行管理,分别在相应科目中单独列支,不得列入其他费用支出项目,也不得将其他费用支出项目列入此科目中。财务人员要依据规定严把审核关。

(四)大力推行公务卡制度

在“三公”及会议经费支出中,大多使用现金结算,经手人单一,大量现金结算缺少监管。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不仅使用便捷,而且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减少了虚假发票抵账等问题存在的技术原因。为此,建议大力推行公务卡制度,规范公务卡刷卡流程。

(五)加大“三公”及会议经费监督力度

首先,要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审计部门要把“三公”及会议经费审计作为财政收支审计、专项经费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审计的必审内容和重点内容,恰当评价其规范性和经济性,真实地揭示“三公”及会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规定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其次,要加强纪委监督力度,把“三公”及会议经费管理情况列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的必查内容。再次,要加强群众监督力度,实行定期公示制度,将本单位“三公”及会议经费支出情况通过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上一篇:孤独无助作文450字下一篇:年级组幼儿园大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