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2024-08-08

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精选8篇)

篇1: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信息技术学院学术科技交流会方案

一、活动背景及目的“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异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基于我校开展了校级的学术科技竞赛,为了引导我院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拓展创新能力,满足我院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信息与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了校级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学院学术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一定得成功。为了进一步引导我院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优良学风,就各位参赛同学的参赛及学习经验,我院开展了本次的学术科技交流会。

二、活动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

三、活动对象

嘉宾老师、信息技术学院学术科技竞赛参赛者、团学干部、各班学习委员、各班学生代表

四、活动时间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12:50—14:10

五、活动地点惟实楼3402

六、主办单位信息技术学院团总支

七、承办部门学术科技部

八、活动流程

1、关于学术科技的短片播放(10分钟)。

2、主持人进行开场白并介绍到场嘉宾。

3、由团总支书记王老师致辞并宣布交流会开始(5分钟)。

4、由主持人公布第二届昆明学院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同学的获奖名单

5、由我院学术科技竞赛获奖同学XX和XX分别上台和大家交流学术科技竞赛经验心得(30分钟)。

6、由学习委员代表XXX和大家作学术科研经验交流(8分钟)。

7、由学生会主席XXX就学术科技工作经验作指导交流(5分钟)。

8、由副院长申老师就学术科研经验和大家交流并对本次学术科技交流会作点评(9分钟)。

9、主持人宣布学术科技交流会结束。

10、工作人员清理会场。

九、工作人员安排

1、会场布置(学习部)

2、签到组两人(学习部2人、组织部2人)

3、会场拍照(宣传部)

4、视频放映、音响调试和投影机调试(网络信息部)

5、后勤工作。包括嘉宾用水、获奖同学奖品(生活部)

6、会后会场清理(全体工作人员)

十、注意事项

1、各位工作人员准时到场、格尽职守并注意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并记得带上工作证。

2、各班学生代表准时到场,不得缺席,非重要事件不得中途离场。

十二、经费预算

水10瓶

获奖同学奖品12份

共计

15元480元495元

信息技术学院团总支学术科技部

2011年4月16日

篇2: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1、主讲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教程》第一册)、(《信息技术教育教程》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

2、培训时间:

小学教师每周星期日、上午8:30—12:30,下午2:30—5:30(如遇特殊情况做另行调整)。中学教师培训时间由教导处具体安排。

3、培训方式:

(1)中小学分别办班。本计划培训两批,每批至少培训62学时。培训人员见培训花名册。

(2)培训形式以集中培训为主,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以离岗和在岗自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上机操作相结合。

(3)教委信息技术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培训人员。中学具体负责培训和管理。

4、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必须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

5、收取培训费标准:每学时为2、00元,每批每人收取120、00元。

附:

1、边滩教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花名册

2、边滩教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制度

3、边滩教委信息技术培训主讲教师职责

边滩教委

篇3: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1. 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

教育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把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就是寻求运用教育技术解决自身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2. 培训方法陈旧单一,缺少互动交流。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单纯采用讲授式,受训教师参与机会少,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同时,培训中缺乏交流,培训教师无法掌握培训的真实情况。

3. 培训难以满足个别化需要。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仍普遍沿用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试图用统一的教学内容、需求多样的教育对象,不能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往往容易对教师重复同一层次的低水平操作技能培训不能促成教育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

4. 只注重培训本身,不注重培训绩效。

目前多数教育技术培训功利性明显,为证书而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忽视了培训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即培训的绩效问题。培训的绩效不仅包括培训的行为,还包括培训的价值。

二、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适应性

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造成培训效果不佳的现实:教师教育技术意识淡薄;追求技术上的形式化;缺乏信息技术环境下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缺乏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1. 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培训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师培训,有效解决在职教师学习的工学矛盾问题,提高教师培训效率。

2. 有利于满足教师的个别化培训需求。

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教师仅仅会使用教育技术的一些操作;二是熟练掌握操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把IT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三是把IT作为学生认知工具。

3. 有利于实现学习过程的互动协作性。

单向传输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利于有效培训的实施。信息化学习环境造就了双向互动,实现同步或异步交流研讨,并可借助适当软件工具进行协同创作。

4. 有利于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

教育技术培训是学习教育技术,同时又是利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多感官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为任务驱动学习等培训新方式提供可能。

5. 有利于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感性认识。

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直接的案例,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统一。“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的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6. 有利于跟踪评估与绩效改善。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一定的信息平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培训,完善培训效果评测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培训的应用成果分享与后续跟踪评估的一体化进程,对教师终身教学体系的建立起推动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

在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整个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在学校师资培训中进行实践探索,以期能够切实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 培训目标。

从信息化社会需求、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树立科学的、基于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加强教师改革传统课堂的意识。

(2)基本知识。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教育技术工具知识的掌握水平,了解现代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使每位教师获得实践层面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能力。

2.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设置需要考虑学校需求、教师发展要求和教育技术学科特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包括教学论、学习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方法,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等。

(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各种工具软件的应用,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开发技能等。

(3)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教育技术应用方法与案例与课程不同层次整合的方法与案例等,旨在形成并逐步提高教师融理论于教学、用技术于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3. 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学习自主性、协作性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宜采用任务驱动、专题讨论等适合成人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方法,面授、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相结合。(1)案例教学法。典型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培训者与受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教育技术各层次的教学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反思,促进交流,同时激发实践的兴趣。(2)自主探究法。受训教师以自学为主,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参加网络专题讨论,交流经验,展示自我。(3)任务驱动法。培训者根据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学习的实际需求,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内容+实际问题+自主探索+专家引导=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4)协作学习法。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通有无;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4. 培训考核。

培训不仅要注重教师学什么、怎样学,更要关注培训的效果,即教师将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的能力。培训效果往往通过培训考核加以考查和保障。培训考核是整个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是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反复的绩效跟踪反馈与改进过程。

5. 支持服务。

要顺利完成培训过程,完备的支持服务必不可少,包括为满足受训教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提供的学习条件等各种学习资源及全方位的帮助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更有效地实现培训支持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托环境。

摘要:本文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出发,分析了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技术培训新需求的适应性,结合学校培训实践,从培训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支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育技术,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杨平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主训练模式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篇4: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育技术;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全球信息化宏观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挑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被视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对策之一。

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1.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教育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把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就是寻求运用教育技术解决自身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2.培训方法陈旧单一,缺少互动交流。目前的培训方式多单纯采用讲授式,受训教师参与机会少,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同时,培训中缺乏交流,培训教师无法掌握培训的真实情况。

3.培训难以满足个别化需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仍普遍沿用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试图用统一的教学内容、需求多样的教育对象,不能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往往容易对教师重复同一层次的低水平操作技能培训不能促成教育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

4.只注重培训本身,不注重培训绩效。目前多数教育技术培训功利性明显,为证书而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忽视了培训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即培训的绩效问题。培训的绩效不仅包括培训的行为,还包括培训的价值。

二、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适应性

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造成培训效果不佳的现实:教师教育技术意识淡薄;追求技术上的形式化;缺乏信息技术环境下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缺乏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1.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培训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师培训,有效解决在职教师学习的工学矛盾问题,提高教师培训效率。

2.有利于满足教师的个别化培训需求。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教师仅仅会使用教育技术的一些操作;二是熟练掌握操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把IT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三是把IT作为学生认知工具。

3.有利于实现学习过程的互动协作性。单向传输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利于有效培训的实施。信息化学习环境造就了双向互动,实现同步或异步交流研讨,并可借助适当软件工具进行协同创作。

4.有利于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教育技术培训是学习教育技术,同时又是利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多感官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为任务驱动学习等培训新方式提供可能。

5.有利于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感性认识。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直接的案例,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统一。“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的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6.有利于跟踪评估与绩效改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一定的信息平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培训,完善培训效果评测制度和激励机制,推进培训的应用成果分享与后续跟踪评估的一体化进程,对教师终身教学体系的建立起推动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

在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整个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在学校师资培训中进行实践探索,以期能够切实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培训目标。

从信息化社会需求、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树立科学的、基于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加强教师改革传统课堂的意识。

(2)基本知识。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教育技术工具知识的掌握水平,了解现代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使每位教师获得实践层面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形成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设置需要考虑学校需求、教师发展要求和教育技术学科特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包括教学论、学习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方法,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等。

(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各种工具软件的应用,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开发技能等。

(3)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教育技术应用方法与案例与课程不同层次整合的方法与案例等,旨在形成并逐步提高教师融理论于教学、用技术于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3.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学习自主性、协作性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宜采用任务驱动、专题讨论等适合成人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方法,面授、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相结合。(1)案例教学法。典型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培训者与受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教育技术各层次的教学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反思,促进交流,同时激发实践的兴趣。(2)自主探究法。受训教师以自学为主,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参加网络专题讨论,交流经验,展示自我。(3)任务驱动法。培训者根据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学习的实际需求,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内容+实际问题+自主探索+专家引导=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4)协作学习法。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通有无;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4.培训考核。

培训不仅要注重教师学什么、怎样学,更要关注培训的效果,即教师将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的能力。培训效果往往通过培训考核加以考查和保障。培训考核是整个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是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反复的绩效跟踪反馈与改进过程。

5.支持服务。

要顺利完成培训过程,完备的支持服务必不可少,包括为满足受训教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提供的学习条件等各种学习资源及全方位的帮助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更有效地实现培训支持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托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平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主训练模式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篇5: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共筑中国梦,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我院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广大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院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倡导大学生以文明的姿态学习、生活,决定在全院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主题活动。

一、活动主题: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二、活动目的: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

三、活动时间:长期

四、活动安排:

(一)宣传发动

1、层层动员:学生工作部向各系作动员;团委向全院各系团总支书记做动员,各系团总支书记向全系青年团员做动员;各系党总支书记向全体党员、辅导员、学生干部做动员;辅导员向学生做动员。

2、媒体宣传:通过共青团网站、食堂电子大屏幕、海报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全面实施

1、开展一次大讨论主题教育

主要针对:非吸烟区吸烟,乱扔乱抛,高声喧哗、起哄,损坏公共财产,寝室违章电器,早餐进教室,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三晚(晚归、晚睡、晚起),宿舍卫生差,男女不正当交往等现象,制

定相关的文明公约,督促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主题教育流程(供参考):

(1)阐明活动的目的意义

(2)观看校园不文明行为图片(学工部提供)。

(3)观看校园安全教育PPT(学工部提供)

(4)观看校园拍摄视频“我是清洁工”(学工部提供)

(5)展开大讨论

注:请在QQ群共享下载附件。

(责任人:各辅导员,完成时间:3月31日前)

2、签订校园文明诚信保证书(模板由学工部提供,见附件)。各班级以宿舍为单位签署校园文明诚信保证书,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杜绝不文明行为。(责任人:各班辅导员;完成时间:3月31日前)

3、学工部、团委在校园内、教室、寝室等地点进行不定期巡查,并将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先进做法及时予以表彰和宣传,同时对不文明现象及时予以通报、曝光。(责任人:粟杰)

4、建立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长效机制。坚持日检查(学生公寓日常巡查,责任人:方毅)、周小结(系辅导员例会,责任人:各系党总支书记)、月通报制度(责任人:黄军友)。

五、活动要求

1、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教育广大学生以文明姿态,做一名新时代大学生。

2、各系要高度重视此次主题教育。建议各系总支书记召开一次全系学生大会,统筹部署,保证活动抓出成效,落到实处,要在全院范围内全员发动,做到学生“人人受教育、人人有行动”,并且要求各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活动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基础文明的表率。

3、活动期间,在统一规划、部署的基础上,各系可以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在机制上有所建设,争取形成本系特色,创出本系品牌。

附件:校园文明承诺书

学生工作部团委

二〇一四年三月六日

校园文明承诺书

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自身文明行为的培养,我们承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诚实守信,自尊自爱,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

2.遵守上课秩序,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上课期间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

3.爱护公物,不在教室或宿舍的门窗、桌椅及内外墙壁上涂写、刻画或随意张贴,不随便搬动桌椅;

4.爱护校园和宿舍环境卫生,不随便丢弃垃圾,不随地吐痰;

5.公共场合不吸烟,不喝酒,不大声喧哗;

6.情侣之间文明恋爱,公共场合有节有度;

7.餐厅吃饭不插队,反对铺张浪费,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8.提倡低碳、环保、安全出行;

9.寝室内不养宠物,不破坏正常生活环境;

10.不乱拉电线、不用违章电器、杜绝一切宿舍违禁品,营造和谐、安全的宿舍环境。

宿舍承诺人签字:见证辅导员签字:

篇6: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一、注册成立责任承包制校办计算机信息技术科技公司

注册成立校办计算机信息技术科技公司,充分利用好学院各种资源。把公司发展为萍乡最大、最有实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科技公司.为学院创办其他校办公司探索出一条新路,给计算机系老师对外承接业务提供一个窗口。扩大学院在社会影响。总结过去20年的发展不成功经验,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

1产权不清晰

2权责不明确

3政企不分开,集体大锅饭形式

4管理不科学,不符合市场要求

5发展无思路,定位不明确。

要把这个公司做起来要有以下保证:责任承包制:承包负责人是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政企分开,公司前期要花很多的人力财力去建立客户关系网络。没有责任承包制是做不好的,集体大锅饭发挥不了承包负责人积极性。为了校办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政企分开,主要专职员工由承包负责人聘用,校办公司和系部老师关系是聘用和被聘用关系,公司聘用系部有相关能力的老师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工作。系部老师要想专职在公司上班,由个人申请,学院不发工资,由校办公司负责发工资。3 为了保证校办公司发展能够起步,需要学院的支持,店面租金学院给予优惠每年交1万,学院电脑、办公耗材等方面的业务要保证给校办公司做,但不能高于市场价格。校办公司和学院要签定协议。

二、校办公司业务范围

销售:电脑及电脑配件 打印机 办公耗材 网络设备 各种正版软件 电子产品等 软件开发: 为企业开发各种应用系统,网站等

网络组建: 提供网络设计 施工 维护等

服务外包: 承接企业电脑,网络维护,数据报表处理等

电脑艺术: 动漫设计 包装设计 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 画册设计 书籍装帧 摄影摄像 课件制作 装修设计

IT技术培训: 面向企业或社会提供 IT各种课程培训

团购网:建立萍乡第一家网上团购网站

打字复印:提供打字排版复印服务

成教招生:做为成教院的一个分点,开展招生报名和咨询

三、发展思路

1依托店面的打印和销售、学院的业务、成教招生业务等收入支付公司的店面租金、税、员工工资,新业务开拓等费用。

篇7:信息技术科技教育方案

平定县阳胜中学语文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悄悄产生了改变。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勇于挑战新事物。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力强,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购置了能满足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近50多台,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为实验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保证。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大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宝贵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热衷于教育改革实验的教师队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迅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尽快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2、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优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传统语文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网上组织管理机制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以课题研究带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带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①.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②.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推进。③.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四、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整合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显得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总结的方法及表现形式,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构想变成教学过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典范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合理的创新。

4、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体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检测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调查辅导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发展状况,通过实验,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六、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如果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我们一系列的研究,即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机的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目标

1、改变语文教师的工作方式,让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探索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素质要求,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且能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的科研型的语文教师队伍。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

5、关于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信息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教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6、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信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要探索和总结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在信息环境下学习语文,初步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查找搜集处理信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8、研究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环境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优化语文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育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都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些设备的作用有没有被充分发挥,投入与效果是否成正比,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语文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撰写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完成前期现状调查报告,根据研究需要增加硬件设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进一步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术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理论问题。完成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基本技能培训。在大量扎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代

表意义的、涉及多种教学形式的典型学科教学案例,编辑成学科案例集。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数据和资料,不断完善先前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构想,并给予操作化、系统化,最终提出较完整的教学策略体系,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撰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报告》。

2、展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案例。阶段负责人:曹金良

3、展示学生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下的系列成果。

4、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九、具体要求:

1、制作多媒体课件,高效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希望能达到: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达到课堂教学高效、大容量,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开办语文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并利用该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第二阶段实施情况及时总结。以前两阶段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办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初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较复杂的软件,设计出交互性强的互动课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形成“主体——主导——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用多媒体教室制作大型网络课件,并建立语文学科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教会学生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生交流、同学对话,在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学习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十、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冯嘉靖(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王兆景(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成 员:王学凤、杜俊慧、孔庆峰、赵如田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杜俊慧(语文教研组长)

成 员:孙文娟

王建华

张艳青

王东凯

篇8:信息技术性壁垒突破方案

技术性贸易壁垒 (简称TBT)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 (SPS) 、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现在一般均是指广义上的范围。与关税壁垒相比, 技术性贸易壁垒更灵活多变、更隐蔽且针对性强, 常用于国际贸易中各国保护本国的企业和产品, 增加进口成本和手续。

随着近年来大量的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等贸易壁垒的取消和消除, 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有所进展。近年来, 我国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从2005年开始就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而201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首次超过4万亿美元。为了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 以保护本国同行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

在非关税壁垒中, 如果直接采用进口配额等传统的措施限制进口, 不仅常常要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而且容易遭到对方的报复。同时, 随着当前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发展, 可以绕开对进口配额的限制, 而技术性壁垒却很难对付。因此, 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逐渐失去贸易保护功能的情况下, 在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有明显差距的现实下,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或本地区贸易利益的主要手段。欧盟各国、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韩国等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实施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少、质量落后。据专家估计, 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 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 而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占次要地位。而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 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仅就德国而言, 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 800种, 大多数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 相比之下, 我国标准体系混乱, 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 数目多且水平低下, 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例如, 我国农产品因违反添加剂使用标准、微生物、重金属超标等原因而被贸易对象国拒绝入境等。

二、信息技术性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性壁垒是指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信息表述不标准、不衔接、不与国际通行表述方法一致, 不符合进口国的要求, 不利于商品流通所造成的贸易障碍。常见的信息技术性壁垒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 (EDI) 标准和条形码等方面。

(一)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标准。

由于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有关电子商务的标准也正日益成为贸易技术性壁垒。随着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 一些国家开始强行要求以EDI方式进行贸易。从世界范围来看, 电子商务的成功应用大多是在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和欧洲, 他们从中获取了极大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计算机软硬件设备、通信设施以及法规建设都不健全, 很难达到EDI的硬性要求, 还不能执行完全的电子签证系统。1996年, 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已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 将彻底执行针对柬埔寨、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电子签证系统, 所以EDI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一种信息技术贸易壁垒。

(二) 条形码。

条形码是用数字和条码标志表达国家名称、制造厂名称、物品以及和物品有关的诸多特征的信息系统, 以使其物品符合国外物流系统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为实现快速、有效的自动采集、识别、处理和交换信息提供了保障, 为商品进入超级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条码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图书、档案、医疗、票证、工业自动化等各个领域, 而且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国际上条码发展很快, 就目前统计来看, 西欧各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的商品条码普及率已达90%以上。没有条码的商品很难进入已经使用条码国家的超级市场, 商品没有条码, 不能自动扫描识别, 只能进入低档商店。过去, 我国有些出口商品质量很好, 就是因为没有使用条码, 在一些使用条码的超级市场里却被放在货架下或角落里。因此, 商品形码是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目前, 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上都有明显超过发展中国家, 并获得了战略性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因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不完善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而受到影响, 在电子商务时代处于明显劣势, 导致信息不透明, 如合格认定程序;信息传递不及时, 如技术标准更改、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等。

三、信息技术性壁垒的突破方案

(一) 企业服务拓展。

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薄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赶超。在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形成过程中, 政府可以借助有形之手推动国产企业间的联合整合。比如, 2013年在工信部和银监会的大力支持下, 浪潮主导成立了国产主机系统产业联盟, 成员涵盖了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产业关键环节, 初步建立了主机产业生态系统。目前, 联盟成员数量已经从初始的23家发展到38家。

打破信息产业链上下游的壁垒, 加速电信运营商、内容和应用服务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软件服务商等企业将自身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 并围绕自身优势打造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的一体化特色服务。比如, 小米科技用互联网方式涉足手机行业, 短短三年内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而余额宝则在几个月时间内聚集了4, 000亿元的资金。

同时, 专家指出, 政府还可以利用采购的优势和议价能力, 引导国外企业加大对国内产品的应用支持。据统计, 2013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 有1/10以上的企业通过收购或并购海外企业, 提升本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比如, 华为在营收规模上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商, 联想超越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等。

(二) 信息技术创新。

报告显示, 国外品牌操作系统占据中国超过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一领域的自主创新大有可为。然而, 2014年2月, 国内装机量最大的国产操作系统红旗Linux的研发商———中科红旗公司却不得不宣布破产。一直以来, 国产操作系统仿照Windows的操作界面和操作习惯来开发, 没有突破, 而苹果、安卓用全新的思路做系统, 却大获成功, 还改变了用户的习惯。以产品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 充分市场化。提供更容易使用、更有效, 同时也更经济的产品, 这才是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关键。

(三) 移动端跨境电子商务。

易观国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上半年, 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规模达3, 053.8亿元, 环比增速达71.6%, 仅2014年第二季度, 中国手机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 680.9亿元, 同比增长256%。这些数据都在表明,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同时, 2014年被称为“跨境电商元年”。随着海关等政府监管部门将跨境电子商务政策进一步明朗, 原先处于灰色地带的海外代购正逐步转变成更为规范化运作的跨境电子商务, 天猫国际、亚马逊等都成为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佼佼者。在这背后, 以电子商务平台、菜鸟物流平台、云计算以及大数据能力等为核心的全球化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

鉴于以上所述, 移动终端或成电子商务的竞争高地, 应用二维码来融合移动端和实体店, 利用开拓的电子商务境外市场, 设计移动端丰富且功能繁多的商务平台, 推动交易量, 以实现销售额和交易效率的增长新高点。

参考文献

[1]傅华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分析及其应对策略.中国科技博览, 2012.10.

[2]朱榄叶编著.WTO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 2004.

[3]谢阳群, 魏建良, 郝新蓉.信息技术性壁垒及其对策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5.

上一篇:一位有30年班龄的班主任给学生的忠告-班主任寄语下一篇:公司年会邀请函措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