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

2024-08-17

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精选7篇)

篇1: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

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

小时候,因为脸上的那一圈白斑,布朗会受到小伙伴的嘲笑。每当她哭着跑回家的时候,妈妈总是安慰她:“别着急,等你长大了就没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布朗发现那些白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来愈明显。她也慢慢明白,这个病是无法根治的。对于一个女孩来说,这个现实是残酷的。

虽然痛苦不已,但又能怎么样呢?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身上也布满白斑,她总是长衣长裤,即使夏天,也从来不穿裙子。她以为这样就没有人知道她的秘密了,可意外还是发生了。一次上体育课,布朗不小心摔倒在地,膝盖受伤,有同学上前去扶她并察看她的伤势,裤子撩起的瞬间,她腿上的那一块块白斑露了出来……很快,布朗不仅是脸上,身上也布满了白色斑痕的消息便传开了,有人给她起了个外号―“花花牛”。

布朗变得更加自卑了。一天,当再一次被人嘲笑后,她伤心地对妈妈说:“我就像一个小丑,上帝为什么这样对我?”妈妈摇了摇头,说:“你不丑!你只是和别人不一样罢了。上帝这样安排总有他的道理吧。”妈妈递给她一个苹果,说:“你尝尝,这是妈妈刚买的,特别好吃。”

她看着手中的苹果,“这苹果好难看啊!疤痕累累的,会好吃?”她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没想到很甜。妈妈告诉她,这些苹果产自高原,上面的疤痕都是冰雹打的。“由于气温骤降,被冰雹打过的苹果不仅肉质结实,还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果糖,味道更好。其实,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她在心里念叨着这句话,一刹那,她突然意识到:一味的悲哀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无法改变已有的缺陷,那么何不换一种方式对待?当布朗改变了对待自己的方式后,她发现周围人看她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那些白斑似乎并没有那样可怕了。

16岁那年,有人无意中把拍有她的照片放到网上。没想到这些照片一下子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许多人留言说,美从来都不只有一种标准,照片上的女孩看起来很漂亮,斑驳的皮肤自有一种卓尔不群的美。

人们开始注意到布朗的独特之美,大量的`机会也随之向她涌来,摄影师邀请她做模特,一些时尚杂志开始刊登她的照片,有一家模特网站要推荐她参加美国超级模特大赛。

经过训练后,布朗终于登上了全美超模大赛的舞台。或许是报名参加比赛的美女太多,人们反倒更欣赏布朗,斑驳的皮肤成了鲜明的印记,为她增分不少。最终,布朗打破选美传统,成功晋级14强。

面对记者的采访,布朗说:“身为一个白癜风患者,我曾经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自卑,甚至绝望,是那个疤痕累累的高山苹果让我明白,缺陷并不一定总是坏事。上帝给予你的缺陷,其实是他的另一种馈赠。接受它,面对它,事情也许并不如你所想的那样糟糕。”

是呀,缺陷并不一定总是坏事,有时表面上的缺憾,反倒隐藏着你意想不到的美好,这份美好,正是上帝的另一种馈赠啊!

篇2: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

布朗变得更加自卑了。一天,当再一次被人嘲笑后,她伤心地对妈妈说:“我就像一个小丑,上帝为什么这样对我?”妈妈摇了摇头,说:“你不丑!你只是和别人不一样罢了。上帝这样安排总有他的道理吧。”妈妈递给她一个苹果,说:“你尝尝,这是妈妈刚买的,特别好吃。”

她看着手中的苹果,“这苹果好难看啊!疤痕累累的,会好吃?”她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没想到很甜。妈妈告诉她,这些苹果产自高原,上面的疤痕都是冰雹打的。“由于气温骤降,被冰雹打过的苹果不仅肉质结实,还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果糖,味道更好。其实,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她在心里念叨着这句话,一刹那,她突然意识到:一味的悲哀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无法改变已有的缺陷,那么何不换一种方式对待?当布朗改变了对待自己的方式后,她发现周围人看她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那些白斑似乎并没有那样可怕了。

16岁那年,有人无意中把拍有她的照片放到网上。没想到这些照片一下子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许多人留言说,美从来都不只有一种标准,照片上的女孩看起来很漂亮,斑驳的皮肤自有一种卓尔不群的美。

人们开始注意到布朗的独特之美,大量的机会也随之向她涌来,摄影师邀请她做模特,一些时尚杂志开始刊登她的照片,有一家模特网站要推荐她参加美国超级模特大赛。

经过训练后,布朗终于登上了2014年全美超模大赛的舞台。或许是报名参加比赛的美女太多,人们反倒更欣赏布朗,斑驳的皮肤成了鲜明的印记,为她增分不少。最终,布朗打破选美传统,成功晋级14强。

面对记者的采访,布朗说:“身为一个白癜风患者,我曾经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自卑,甚至绝望,是那个疤痕累累的高山苹果让我明白,缺陷并不一定总是坏事。上帝给予你的缺陷,其实是他的另一种馈赠。接受它,面对它,事情也许并不如你所想的那样糟糕。”

篇3:“错误”的另一种用法

一、通过实验错误对知识进行拓展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 但是很多时候效果不甚理想, 探究的层面比较肤浅, 仍然需要教师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再次教学补充。如何深挖知识, 加深学生的印象, 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 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我们往往对一些“错误”印象深刻, 犯错过后会让记忆变得更为清晰。

例如, 七年级下册的《空气的成分》这一节内容, 围绕“空气组成”这个主题, 我只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的成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有的大于总体积的1/5, 有的小于1/5”的状况。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了解到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左右, 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相悖, 使一部分学生陷入了迷茫。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的某个环节出错, 一部分则认为只是实验误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红磷放得不够多;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集气瓶的温度没有冷却到室温, 就打开了止水夹;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装置气密性不好, 漏气了。各小组成员从氧气的性质、气压的变化, 甚至燃烧的条件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并努力寻找对方小组的漏洞, 提出质疑进行反驳。对以上假设讨论的结果让大家发现, 这些因素只能导致测出的氧气体积小于总体积的1/5, 无法解释大于1/5。讨论出现了冷场, 接下来由我演示这个实验。我把燃烧匙伸进集气瓶中时, 故意把橡皮塞过一会再塞紧, 果然出现了大于1/5。学生看见我的操作想到了红磷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 使空气膨胀, 如果没有及时盖紧橡皮塞, 会使一部分空气跑出瓶外, 当冷却后会使瓶内气压变小, 从而使进入其中的水体积大于了1/5。通过这个实验我告诫学生不能忽视实验中的一些小细节, 卡文迪许把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除尽, 发现仍然有少量残余, 但是他忽视了, 错过了稀有气体的发现。

围绕这节内容展开的讨论, 虽然花费了较多时间, 但使学生对于空气成分的组成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加强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同时对前一节的大气压强知识进行了巩固, 还把下一节有关氧气性质的部分知识进行前置。这样做, 既拓展了知识, 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节约了时间, 总体进度就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缓解了探究过程和教学时间限制的冲突。

二、在“错误”中创新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要拓展, 还要有创新。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中的探究实验, 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 无法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迎合结论而编造数据。为了实验而实验, 失去了探究的本意, 学生没有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无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同样是《空气的成分》这节课, 我在另一个班级试着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探究。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请用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做出:进水量不等于集气瓶总体积1/5, 并附上你的解说。为了节约课上的时间, 我把这个任务布置为家庭作业。第2 天的课上我欣喜地发现小组内爆发了激烈的讨论, 他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目的 (不等于1/5) 。让我惊喜的是有小组做出了大于1/5的结果, 而且他们给出了2 种方法。一种就是橡皮塞晚点塞紧, 还有一种是对装置漏气的另一种解释:当红磷在瓶内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一部分气体从细缝中跑到空气中, 然后趁瓶内温度下降但没有达到实验前的温度时 (瓶内气压略小于大气压) , 打开止水夹使水进入, 也可以使实验结果出现大于1/5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可能现在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做到, 但我相信他们会带动其他同学。不让探究变成摆设, 我们只能不断追求创新。

三、让“错误”带来轻松的学习氛围

很多教师一直致力于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完美的形象:他拥有渊博的知识, 滔滔不绝的口才, 翩翩的风度, 还有———永远不会犯错, 这是很多教师追求的目标, 包括我。但是在给你带来学生崇拜的目光的同时, 也让你和学生之间拉开了距离。适当地在课上犯错, 有利于调节上课气氛, 促进师生和谐的关系。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 我故意把照相机的原理说成是“成正立缩小的实像”。班上的活跃分子马上就说:“平老师, 不对吧。实像有正立的吗?”立马有人接上说:“你倒着站, 不就行了。”我笑眯眯地说:“哎呀, 我说错了, 谢谢大家帮我纠错啊!”有同学问了一句:“老师, 帮忙有奖励吗?”“有。以后帮平老师纠错, 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加1 分个人分。”这样不但调节了课上的气氛, 还让学生更注重老师的讲解, 他们都在等着帮老师纠错呢!

篇4:上帝给我的另一双眼睛

问:如果可以使用一个形容词,无人机更像你的什么?

答:眼睛。无人机更像上帝重新给我的一双“眼睛”,能让我从另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并记录下来,这放在100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更别说现在那么简单地就能拥有它。

第一台无人机:惨遭3次炸机

锦字的第一台无人机是2014年买的大疆精灵2,挂搭着GOPRO3+,可是那时候还得手动安装图传、监视器,起飞后也无法进行视频和照片的切换,但是他还是很着迷,无人机带来的是跟平时看到的不一样的世界。因为经验不足、人为操作不当,锦字的大疆精灵2发生了3次炸机返修事件。

半年后“悟”、“大疆精灵3”就出来了,锦字表示,真的不能想象科技进步是那么的快,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到手即飞,也刷新了整个行业的标准。“我只能说大疆真的太牛了!”

第二台无人机: 400多次安全记录

锦字很庆幸自己两年前买了大疆精灵2,不然也没法感受那种刺激的过程。在无人机还没那么普及的时候,他已经拿着它拍摄了几个片子,积累了很多的飞行经验,更新到“悟”以后这一年半的时间里,400多次起飞还没发生过炸机事故。在他看来,安全比什么都重要,除非有特殊的需要,否则尽量不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操作。

锦字带着无人机去了好多地方,他的航拍照片,不僅仅是景点,更多的是路上的风景。他觉得,旅行中所有最美的风景都是在路上,而不是在于目的地本身。

不作死就不会死

锦字一直记得,当年的大疆精灵2的最后一次飞行。当时无人机经过一个信号塔,飞过去后,信号突然给屏蔽了,看着屏幕里飞机突然掉落,他头心一凉!无人机两秒后直接撞到信号塔上,他眼睁睁看着它掉下山头,最后花了2个小时在一个坟头上把它捡回来,那也是它最后一次飞行。锦字总结:不作死就不会死,远离各种信号塔、各种大型铁建筑,那都是“白花花”的人民币换来的教训啊!

尽量不在人群上飞

飞行技术再牛,也要顾及地面人员安全。几斤重的无人机飞到几百米的高空上,除开人为的因素,也会有一些突发的原因如天气、飞鸟干扰,都有可能导致炸机发生。现在锦字除非需要拍摄一些特别的镜头,会选择在有人的地方飞,否则基本不再选择在有人的地方放飞,不是对自己的飞行技术不放心,而是一旦发生意外,机器炸了只不过是经济上的损失,但你很可能面临的是另一种烦恼:危及地面人员的安全。为了不给自己添加麻烦,最好尽量不在人群上空飞,也呼吁大家为了你我他的安全,避免负面事件的发生。

篇5:寻找自信的另一种方式美文

上大学时,有位苏教授,其貌不扬,但博学多才、风趣幽默,深得学生的喜爱。

有次在课堂上,苏教授问我们:“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苏教授问这句话的意图。

见我们都不敢开口,苏教授便自嘲道:“在你们眼里,我一定是个矮小又刻板的糟老头子。”他的话音刚落,底下就炸开了锅。这个说:“哪有啊?我们觉得您是一个蛮了不起的人。您不管是办画展,还是出书,总能引起轰动。”那个说:“苏教授,给我们说说您的成长历程,是不是从小您就比一般人优秀?”

等我们议论得差不多了,苏教授才慢吞吞地说:“老实说,小时候我是个极其自卑的人。我长得比同龄人矮,功课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在我快要自暴自弃时,我发现我在美术课上画的一幅画,远比那个骄傲得翘尾巴的`班长要好。这让我很惊喜,原来优等生也有不如我的时候啊!自那以后,我就对美术发生了兴趣。再后来,我又发现我们班的语文科代表,竟然在一篇作文里写了5个错别字。这让我信心百倍,原来要超越语文科代表,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我的作文写得没她的那么声情并茂,但至少我不会写那么多的错别字。心里豁然开朗后,天地陡然间变宽了。现在你们再瞧,我身上还有自卑的影子么?”

谁也没有说话。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都要求我们盯着人家的优点去生活:人家考试得了多少分?人家的钢琴达到几级了……有谁替我们想过,当我们在这些优点面前相形见绌时,我们又该如何建立自信心?

篇6:上帝的另一窗高二作文

在生活中,会发生许许多多令人无法预料的灾难。我们也许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承受苦难。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中,保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没有被压倒,他眼睛看不见,就把字刻到木板上,摸索着这个字的字形,以此来完成创作,这样的精神值得人们尊敬。

由胡歌主演的神话电视剧《轩辕剑之天之痕》在湖南卫视热播,因拍摄仙剑系列而成名的“仙剑王子”胡歌又一次的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但是,之后在一次的拍摄过程中意外受伤,致使脸部毁容,自那以后,胡歌便销声匿迹。今年,整容后的胡歌再次出现,随之而来的是他的第一部抗日电视剧《伪装者》,还有第一部以智力为主要技能的《琅琊榜》上映。这让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在遇到困难之后就消沉的。

当你在承受苦难后,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擅长或喜欢做的事因为身体的.原因而不能再继续时,你是怎么选择。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在生存和毁灭之间徘徊不定,是生存,或是毁灭。如果是生存,那么我该靠什么生存?如果是毁灭,那么我会甘心的放弃一切吗?

中国的近代文豪鲁迅先生,他曾写过无数的文章,藉此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他成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精神的天籁之音。殊不知,他在创作之前却是一位医生。鲁迅先生本来志向是当一名医生,他想要救助一些受伤的人。而后赴日本学医。但当他回国之后才发现,原来,作为一名医生,你的职责只能是治愈病人,即使你是世界一流的医生,你能救助的仅仅只是人的肉体,无法拯救人思想与灵魂。鲁迅先生想把中国人从现实的泥潭中拉出来,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他弃医从文,拿起了那支写下震撼人心的文章的笔。

篇7:《药》的另一种教法

《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 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 再分析人物, 最后归纳主题, 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 (1) 。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 感觉理解单一, 教法呆板, 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 学习兴趣不大, 所获甚少。

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典名篇, 比如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一定要当鲁迅的作品来教” (2) 。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 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 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在他的创作中, 每一个具象的形象 (人物、场景、细节等等) 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 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 鲁迅的小说细节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 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 (3)

因此我们在分析鲁迅小说时就不能按照一般的由情节而人物再主题的思路, 而应直接从细节入手, 通过对细节的沉潜咀嚼去探究鲁迅小说背后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 这大概就是“鲁迅的作品一定要当鲁迅的作品来教”吧。

如何从细节入手进行品读分析呢?小说的人物分析和情节分析又如何进行呢?

首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交流。读前要让学生明确细节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细节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动作, 还有人物的对话。然后再细读全篇。先朗读, 尽量读出小说中人物的语气情感。一位同学读, 其他同学可做点评。有些重要的细节就让学生反复读。如康大叔的说话, 就找了好几个男同学读, 女同学点评。这样一些人物的分析通过读就基本解决了。再如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也让学生反复读了几遍, 体会这句话的背景意义和夏瑜的身份。再默读, 要求学生对照吴中杰先生的点评找出自己印象较深的细节, 写一段鉴赏文字。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须提醒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不要只囿于他人的点评, 把印象深刻的细节和疑惑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交流时有些学生的感受就比较独特。比如有的同学觉得中国人竟然半夜起来看杀人, 真是无聊透顶;有的同学说牢卒阿义无耻, 搜刮犯人的油水, 一点都不“义”, 作者名之“义”意在讽刺。华老栓夫妻愚味无知, 把辛苦挣来的钱换人血馒头来给儿子治病, 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还涉及到对作者思想的认识。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质疑, 如:鲁迅写了华大妈上坟的情节, 为什么还要再写夏四奶奶上坟, 这不都一样吗?鲁迅结尾为什么详细地写乌鸦呢, 就因为它是不详之鸟吗?学生的真实感受出来了, 有了自己的体会。

第二步笔者将学生的笔记收上来, 从中选择出几个典型问题重点分析, 选择问题的依据是:

第一, 已达成共识的就不再关注。

第二, 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或学生基本不关注但在作品中依然是很重要的细节。“重要”不仅指直接关系着作品思想深度的理解, 而且还涉及到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品质, 这可能比前一种还要重要, 这是读法的问题, 具体说就是怎样阅读鲁迅的问题。

第三, 选择的问题具有典型的鲁迅特征, 有较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 能让学生思维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 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最好能结合以前所学读出吴先生社会学分析之外的理解来。

第四, 每部分最好有一个能体现其主要题旨的问题, 这样可由点及面, 由细节分析带动情节分析, 可节省教时, 起到一石数鸟的作用。

第二课时根据选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小说第一部分我选择了围观夏瑜被杀的细节, 学生讨论形成下面几个焦点:

1.老百姓的愚昧和麻木, 对革命者的不理解。这点吴中杰先生已指出, 学生不是自己读出来的。

2.鲁迅的态度是讽刺的, 心理是厌恶的。这是从“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这句中的比喻悟出的。

在指导学生分析细节时, 我提醒学生可比较一下鲁迅其他作品的相似细节。

立即有学生指出这个细节和《藤野先生》中“看电影”的细节有相同之处, 更有学生看出《孔乙己》中也有类似围观细节, 接下来的讨论就热烈了。有的说都表现了中国人的愚昧麻木;有的说表现了中国人没有爱心;也有的说表现了中国人无聊自私的心态;还有的认为鲁迅特别关注“围观”, 但这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人, 鲁迅心里是否过于悲观了……这说明学生真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有了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这是教师应该出场的时候了。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表扬了一些善于提问的同学。在读法上, 对学生能将鲁迅的部分作品联系起来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接着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钱理群先生的两段话来将讨论引向深入, 同时也是暗示鲁迅作品的读法。

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 一面被看, 由此而形成“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 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做戏来看。看与被看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也构成了人与人的基本关系。

先驱者与群众的关系, 本来是一个“启蒙者与被启蒙者, 医生与病人, 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 但在中国的现实中却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 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4)

我要同学们谈谈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结果同学们又读出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鲁迅写的不仅是中国人, 而且是全人类;有的联系课文第四部分两个母亲相见却不能理解, 夏四奶奶误会儿子的细节, 说鲁迅把人与人的关系看得是很悲观的, 好像完全就是冷漠, 没有理解……

显然, 学生的理解已超出了吴中杰先生的评点, 有点“走进鲁迅”的意思了, 实际上学生已经在品味细节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了, 不管理解是否正确全面, 学生已经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作品之中了。

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对话暗示了夏瑜之死是由其长辈亲戚告发的, 这一点学生疏乎了, 提醒学生对话也是重要的细节, 不能轻易放过。

四个部分的细节问题分析过后, 小说的情节也顺势牵出。这样从细节问题入手的教学设计不仅凸显了鲁迅作品的个性特点, 也顾及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能力, 同时也关注了小说的三要素,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 《高级中学语文参考资料》一年级第二学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36页。

2 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46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帝的另一种馈赠美文】相关文章:

上帝分数的励志美文05-24

上帝的使者美文故事06-08

上帝的足美文07-14

上帝已经很爱你励志美文05-27

馈赠的造句04-25

家庭馈赠礼仪教案07-06

商务礼仪馈赠06-25

有关馈赠礼仪知识07-23

馈赠与送花礼仪范文06-13

馈赠的礼仪有哪些05-03

上一篇:农村爱国卫生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