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疗法教案

2024-08-11

液体疗法教案(精选8篇)

篇1:液体疗法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案 教者:王士杰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了解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使用压强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索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侧壁开口的玻璃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a)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b)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2.新课引入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新课教学

1.研究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演示:实验装置如右图,指导观察,得出实验结论。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2.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实验步骤:

将水倒入水槽,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将金属盒放入水中,再观察液面的变化情况; 逐渐将金属盒放入水中的不同深度,观察在此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保持金属盒在液体中的同一深度,调节金属盒朝着各个方向,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

比较金属盒在水和盐水中同一深度时,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课堂讨论

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小结:

通过讨论、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的压强增大。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强大小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板书设计: 液体压强的特点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 1.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一、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1.对容器底部有压强(重力)

2.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流动性)

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随着深度增 加而增大。

作业设计: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册 教后反思:

篇2:液体疗法教案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本节教材安排在固体压力压强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液体压强,是对压力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为以后学习气体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大小等奠定基础。液体压强的规律对学生了解自然,及其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质的存在状态不同,压强表现的特点也不同。压强的概念应该包含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本节从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受重力作用出发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只是得综合性较强,它是学习密度、力、平衡力和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又为后面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及压强的方向。(3)初步学会用压强计探究液体的内部压强。(4)掌握液体压强的规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用“控制变量”和”转换法”的研究方法。(3)通过介绍拦河坝,形成应用科学解释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善于探究,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品质。(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验科学规律对生产建设的指导意义,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液体压强的规律

难点:用压强计探究液体的内部压强实验设计四、教学手段

本设计以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液体的压强获得直观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各小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液体压强的规律,通过介绍连通器、联系拦河坝、潜水服巩固液体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液体压强的规律。方法是:通过演示、探究等递进式的实验,强化液体压强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介绍连通器、联系拦河坝、潜水服液体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巩固学生对液体压强规律知识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用压强计探究液体的内部压强实验。方法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师生磋商,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展示,加以指导磋商—合作学习,使学习变成多向磋商,独立学习加上关注彼此学习结果、质疑、达成一致。在实验过程中经历讨论、小组间交流、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进一步处理实验数据,得到液体压强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体验实验,感受液体内部压强

观察实验,初步了解液体压强

探究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总结评价所学内容

课后延伸,知识拓展

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1、堤坝为什么要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2、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3、潜水艇为什么要做坚硬的外壳?演示实验:当水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来。(橡皮薄膜的形变说明了液体压强的存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活动旨在设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味,引出课题。说明知识建构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分组实验,亲身感受液体先让学生亲身感压强。受液体存在压强。让学生在手上带一次性塑料手套,放入水槽,感受液体压强。

篇3:液体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1 病理及病因分析

1.1 按病理形态的改变分为一般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支气管肺炎两类。前者多由细菌所致, 后者则以病毒为主。临床常笼统地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1.2 发达国家的小儿肺炎以病毒病原为主, 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以细菌病原为主。一般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所致者, 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占细菌性肺炎的60%以上。

2 治疗

2.1 液体疗法 对于小儿肺炎的液体疗法, 按着儿科理论要求, 一般患儿可经口保持液体入量, 不需补液, 对不断进食的患儿, 可按生理需要进行静脉输液, 但总量不宜过多, 速度应较慢, 婴幼儿总补液量以60-80 ml/ (kg·d) 为宜, 一般选1/4张溶液, 速度应控制在5 ml/ (kg·h) 以下, 如果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静脉途径滴注药物, 则一次量以不超过20 ml/ (kg·d) , 主要是用10%葡萄糖液, 肺炎如伴有重症腹演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时, 可按消化不良的补液原则处理, 但液体总量及电解质液量均应较同等脱水者减少约1/4, 输液速度应较慢。

如有时为了抗炎, 在加大剂量时, 可以适当增加液体, 以延续抗炎为主, 这样可提高疗效, 及早控制病情, 其次是通过分次分别给药, 可降低药物配伍的浓度, 合乎用药常规而已, 实际患儿根本不需要液体, 但这时需特别注意, 由于液体量的增加, 有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有时则又影响不大, 因为在输液的过程中, 滴速是相当缓慢的, 同时又是在强心药的控制之下, 补液量虽说是增加了一部分, 其次是适当而言, 患儿的心脏功能是否需要再次纠正, 还要慎重考虑强心药的作用时间及其对心脏的效果如何, 必要时可在6~8 h之后, 再重复给药一次, 可用维持量来维持。

在抗生素的选择上, 如何组合合理并有效[1]:①要借助理论根据, ②要靠临床实践来验证, 如:较则重选用头孢类药物再与中药制剂, 双黄连及抗病毒抑制剂, 三氮唑核苷注射液相联合使用, 可以增加疗效, 因此药物主要用于耐青霉素全葡菌及敏感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 也可用于病毒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再因副作用也较小, 除头孢类药物对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外, 而次见于胃肠道反应。临床上虽说与青霉素钠有交叉过敏性, 但致过敏反应者甚少, 不过在用药时, 为了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必须先作青霉素钠的敏感试验, 并要询问家长, 了解患儿是否有对青霉素及头孢类用药过敏史, 如无或皮试阴性者, 才方可使用。

所以在临床对症和加强抗炎过程中, 选用头孢类药物, 主要表现在用时放心, 疗效较肯定, 不仅是治疗小儿重症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物, 同时也是治疗其他重症感染的主要药物。就拿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来说, 例:头孢唑啉钠, 在必要时, 可用至100~200 mg/ (kg·d) , 双黄连2~4 mg/ (kg·d) , 三氮唑核苷15~30 mg/ (kg·d) , 如果患儿同时伴有发烧、哮喘及因肺炎而引起的并发症发展的同时, 还可适当选用激素类药物相并用, 其抗类效果和缓解全身中毒症状会更好, 但要慎用, 不宜长期应用, 在一开始, 是为了积极控制病情, 可用大剂量, 待患儿好转时, 可保持治疗量, 最后患儿接近恢复期, 可用小剂量逐渐去停用, 既要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又要达到治疗目的, 将药物共同溶解在1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配制成4 ∶ 1或5 ∶ 1溶液中, 因为重症肺炎患儿, 大部分为等渗性脱水, 按要求要适当控制输液量, 液体的成份和输液速度, 为不增加心脏负担, 滴数应控制在8~12滴/mm, 同时可随着患无儿液体量的需要和病情的不同进展, 进补一日一次抗炎或一日二次抗炎, 有时在极特殊情况下, 还可保留血管连续给药, 去实现全天用药计划和持续缓解全身中毒症状等。

在控制小儿肺炎心衰常用的强心药物, 多以毒毛旋花子甙k或两地兰效果为最佳, 因为作用快, 毒性较小, 适用于急重性心力衰竭的患儿, 正常小儿毒毛旋花子甙k的全效量为0.007~0.01 mg/ (kg·次) , 在给药时, 为了保证安全与疗效, 认为取最小或中间值比较合适, 比如按小儿体重10公斤计算, 他的全效量可为0.07~0.1 mg而1支毒毛旋花子甙k的含量是0.25 mg, 如果取中间值1/3支即为0.083 mg克, 或取最小值1/4支0.063 mg, 进补一次给完, 对于不足用药量, 可不用补给, 因为部分患儿有时对强心药物的作用敏感性很强, 小剂量就可以达到高效能作用, 特别对新生儿, 未成熟儿童其肝肾功能尚不完善, 所以对洋地黄的耐受性也不一样, 必须要因人而异, 灵活掌握。同时还要注意酌情补钾忌钙以预防和减轻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等[2]。

综上所述, 多年来在诊治抢救小儿肺炎心衰及合并脱水时, 都采用了静脉补液给药的办法, 可使许多危重患儿及时得到医治和挽救, 如不采取静脉补液给药来抢救患儿用药就要受到限制, 治疗就要失去原则, 矛盾就得不到缓解, 抢救就难以保证, 而通过静脉补液给药, 抢救患儿是最有效的, 不仅能为患儿输送营养, 增加抗病的能力, 亦可使药物作用快, 用药全面合理、剂量充分、抢救及时。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09.

篇4:浅议新生儿液体疗法

【关键词】新生儿;液体;治疗方法

1新生儿体液总量及生理性体重下降

胎龄越小,体液所占比重越大,胎龄26、30、32及37周时,其体液各占体重的85%、82%、80%及75%。出生以后细胞外液逐渐减少,体重随之下降,每天约降低1%~5%,至生后5~6d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上升,7~10d后,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早产儿体重下降更明显,持续时间也更长(表1)。在生理性体重下降期间,补充液体量按出生体重计算,体重恢复后则按实际体重计算。

2新生儿生理需要量的维持

新生儿和早产儿实际水的需要量与日龄、出生体重、活动度、环境温度、湿度和疾病都有关,在基础代谢时的水需要量见表2,不同日龄的需要量见表3,足月新生儿第一天尿量少,排出的电解质不多,补充液体时可以不给电解质,以后钠的需要量在足月儿约1~2mmol/(Kg•d),小于32周的早产儿约3~4mmol/(Kg•d)先后数日内可不给钾。

3几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的液体疗法

3.1新生儿窒息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为全身性的,对肾功能、心肌和内分泌都有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和肾功能衰竭均可发生尿少,临床难以区分。应严密监测出入量、体重、血和尿渗透压,血、钠、钾、BUN、血气等。根据监测结果每天设计补液方案,其中以体重、尿量、尿比重三项最重要。正常新生儿尿量见表4。SIADH或肾衰少尿期均应限制液量,血钠<125mmod/L,发生迅速出现严重症状时,可用高渗盐水(1.5%)治疗,使血钠升至125~130mmol/L,也可应用速尿,在利尿同时适当补充电解质。多尿期间可丢失大量水和电解质,应及时根据水电解质改变的情况进行补充。缺氧多伴有代谢性或混合性(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呼吸严重者,须用人工呼吸机、代严重者可先按所需5%NaHCO3计算,所需的ml数二(BE×0.3×体重kg数)÷2,以所测值的1/4~1/2量,用葡萄糖液稀释成1.4%浓度,缓慢静脉滴入,余量酌情加入静脉输液中,24h内滴入;或用5%NaHCO32~3ml/kg,稀释后静滴,也可将维持液中的生理盐水改为1.4% NaHCO3,对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主要应设法消除病因,PH<7.2时,可适当补充NaHCO3、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的液体总量不宜过多,液量过多时,将使动脉导管保持开放状态,加重肺出血,使原发病恶化。

3.2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腹泻多为等渗脱水,当腹泻为水样便,次数多,伴发热不显性失水增多,小儿拒乳或喂水不足时,2~3d就应考虑有高渗性脱水的可能。轻型腹泻可用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口服补充盐,但其张力过高(2/3张)最后稀释至1/2~1/3张。重症患儿宜静脉补液,新生儿细胞补液多,累积损失相对较多,但补液速度要均匀,以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而致肺水肿和心衰。累积损失、继续丢失和生理维持液三者液体总量[ml/(kg•d)],在轻度脱水时日120~150ml,中度脱水为150~200ml,重度脱水为200~250ml。体重不足2500g或作治疗者酌情增加20~30 ml(kg•d)补充累积损失的液体宜用1/2张含钠液。

篇5:《液体压强》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难点 】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 教学过程 】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来 ]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 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 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 / 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 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 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选方案,推导公式 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 h 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 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 h处的压强为: P= gh

意识到公式中的 h 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 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 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 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 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 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 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 ? 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1)液体内 h 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 实践活动 】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篇6:初三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

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

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提问: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篇7:9.2液体的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 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难点:正确理解液体的深度,能从题设条件中分析出隐含条件。【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器材:薄塑料袋、盛水的容器、、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身扎竖直方向扎三个小孔,各异底部挖空、侧壁扎一小孔、瓶底瓶盖包上橡皮膜的各一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上窄下宽,为什么潜水需要不同的装备,还有海洋馆的潜水员,被压扁的深海带鱼,看起来非常厚重的潜水艇,是不是在水里面存在一双无形的打手对这些东西有压力作用呢?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上节课我们学过固体的压强,一物体由于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作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压强,满足公式PFS,那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做实验前可想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

都不一样。(可先将三个小孔封上,让学生一个一个思考他们的射程。)让学生知道射程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液体的压强不一样,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且压强随液体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在矿泉水瓶另一边再扎一个小孔与其中任一个小孔等高,观察水的射程相等,说明同一液体的深度,压强相等。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2)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也可引导学生猜想(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通过以上了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液体的压强到底有多大呢?接下来我们以水的压强为例,同学们猜想一下,水的压强会和那些因素有关?

三、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四.巩固练习:

1.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各图中的操作。

(1)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的三幅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的两幅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__________。

(3)比较代号为______的三幅图,可以知道: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两只容器中分别盛有相同高度的酒精和水,A、B、C三点中,液体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pA、pB、p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提高题:

3.如图两一样的试管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不同种液体,液面恰好在同一水平线上,则管底受到液体的压强()

A.P甲=P乙

B.P甲

C.P甲>P乙 D.无法比较大小

五.布置作业:课本P73---

1、2。

篇8:“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说课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次课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范玲主编的《儿科护理学》 (第2版) 第八章第三节“小儿腹泻”。腹泻病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 属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 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特别是12岁以下的儿童, 腹泻发病率始终居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前3位, 全球每年约400~6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据有关资料, 我国5岁以下小儿腹泻年发病率为201%, 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 死亡率为0.51%。小儿腹泻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 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已成为感染、消化和儿科领域的关注重点。该内容是本章乃至教材的一个重点, 是儿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儿科重点疾病。

本节课教材内容理论性强, 相对枯燥, 为此, 在教学中, 我们立足于教材拓展教学内容, 以一个病例为主线, 基于操作过程设置多个情景, 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巧妙联系起来, 实现与临床工作零距离, 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儿腹泻知识, 又锻炼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2 学情分析

本次课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二年级学生, 他们已经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开始学习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相关课程,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解与分析能力, 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 擅长用具体形式来解决问题, 对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有优势[2];但由于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学习兴趣不浓, 新旧知识脱节, 动手能力较弱, 且比较胆怯, 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因此, 组织教学时,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针对新旧知识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调整授课内容, 使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衔接;并在原有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 运用案例导入法、情境教学法和任务导向教学法, 注重操作训练, 促进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 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 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 以及小儿液体疗法的特点、常用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备对腹泻患儿进行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实施的能力, 以及与儿童、家长和社区群体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以小儿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理念, 成为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护士。

4 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 依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设置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小儿腹泻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液体疗法的实施及补液的护理要点。其中, 小儿腹泻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与液体疗法的实施是本次课的难点。

5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学科,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反映由于教材内容多, 时间紧, 缺乏实践能力锻炼等, 导致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这些难题,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本次课采用了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会学习的人。

5.1 教学方法

5.1.1 理论讲授法

该法是护理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次授课过程中, 由教师讲解小儿腹泻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以及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小儿腹泻的护理评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和相关护理措施。

5.1.2 案例教学法

以病例和问题为先导, 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1.3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同时, 鼓励学生参与, 通过角色扮演检验学习效果。

5.1.4 任务导向教学法

该法在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的讲解中应用比较广泛,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中结合教师下达的任务, 模拟临床工作情境, 学生通过参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 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形成属于自己的行动能力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

5.2 学习方法

高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沟通能力不强, 相比理论知识学习来说更喜欢动手操作, 而且此时他们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无知到有知, 而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出来的[3]。因此, 对于本阶段的学生, 教学的重心不是教他们如何学习, 而是教他们如何促进对知识的有效感知, 即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通过观察、探究、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学习方法进行练习、讨论、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从学会到会学, 既掌握知识, 又提高能力, 以实现培养高技能护理人才的目标。

5.2.1讨论式学习法

“学贵有疑, 疑则进。”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采用“问题导入—互动点拨—感悟反思—教师讲评”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展开讨论, 养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好习惯。讨论中各抒己见, 开拓思维, 做到教师教学生, 学生教教师, 学生教自己, “教”与“学”同参与, “教”与“学”共促进, 发挥双方的积极性。

5.2.2 角色扮演法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情景进行练习, 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认同教师的讲解和讲评, 加深对小儿腹泻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液体疗法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学程序设计

本次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所用教具为多媒体教学设备 (计算机、投影仪) 和黑板等, 采用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媒介。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遵从护理工作过程, 兼顾学生素质, 重实践、重体验、重反馈、重考核, 将教学程序划分为课前准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4个环节。本次课共用3个学时。

6.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一周完成小儿腹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并给学生一个临床病例以检查学习效果和预习新课, 将20名学生设为一个任务小组, 随机组合, 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以利于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美国教育专家诺尔斯曾提出契约式学习理论,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课结束之前通过多媒体形式将下一节课的要求告知学生,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习资料。在上课前一天, 学生将收集的信息以书面形式上交[4]。这种契约式学习可以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学生, 可使其由被动接受、独立式学习变为自主、研究、合作性学习, 启迪智慧, 促进智能开发, 提高自学能力。

6.2 课堂教学阶段

6.2.1 导入临床案例, 回顾旧知 (10分钟)

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之前所学小儿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内容, 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导向教学法, 让学生结合病例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如案例:患儿, 男, 10个月, 因“发热、吐泻3天”于11月25日入院。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流涕、轻咳, 体温38.5℃, 随即出现呕吐、腹泻, 呕吐每天5~6次, 为胃内容物, 进食水即吐, 大便为黄色蛋花汤样, 每日十多次, 量较多, 近1日加重, 已8小时无尿。体温39℃, 体重10 kg, 呼吸快, 精神萎靡, 皮肤弹性极差, 口唇樱红色、干燥, 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110次/分, 心音略低钝, 肝肋下2 cm, 脾未触及, 肠鸣音减弱。手、足冰凉, 肌张力低下, 双侧腱反射未引出。化验:血钠128 mmol/L, 血钾3.3 mmol/L, 二氧化碳结合力11 mmol/L, 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任务一:患儿存在哪些健康问题?导致患儿发病的原因是什么?目前主要存在哪些护理问题?

6.2.2 导入新课, 进行理论教学 (约30分钟)

教师采用启发式理论讲授法, 通过点拨及精讲, 总结和归纳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以及液体疗法的实施与护理, 突出重点, 使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图片、图表形式进行难点内容的系统讲解, 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 解决学生学习困惑。

6.2.3 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 (约70分钟)

创设合适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情境教学法可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想象串联起来, 同时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具体的实践锻炼, 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动手应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5]。教学围绕一个病例, 通过不同情境引出不同的知识点。

任务二:向家属交代患儿的病情状况, 以及目前对患儿实施的液体疗法方案。

任务小组积极讨论, 根据所学理论知识, 结合小儿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以纠正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补液方案需上交并作为考查依据, 同时, 随机抽选一任务小组结合案例设计与临床一致的情境, 进行角色分配, 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讨论过程中,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 如脱水程度和性质,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评估, 实施液体疗法的基本原则等,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开拓和创新思维, 做到教师教学生, 学生教教师, 学生教自己, “教”与“学”同参与, “教”与“学”共促进。本阶段任务完成后,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 患儿第一天的补液总量; (2) 补钾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任务三:对患儿实施液体疗法, 做好输液前准备, 并指导患儿家长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任务三考查学生对小儿腹泻护理综合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求学生通过任务小组讨论制定个体化的腹泻患儿护理计划并上交, 随机抽取一组结合案例模拟情境, 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其中, 将腹泻患儿的饮食护理和液体疗法效果的观察作为任务三的重点内容, 教师注意引导和强调。

通过对病例进行一系列治疗护理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讲授。这种基于工作过程,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 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 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与不同“患者”接触, 合理运用沟通技巧, 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为学生日后顺利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6.2.4 教师点评, 归纳总结 (约10分钟)

首先, 教师聆听学生互评, 针对学生讨论、角色扮演及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 并综合学生互评成绩作为评定其平时成绩的依据。而后, 通过提纲形式, 引导学生复述本课要点, 进行归纳总结, 首尾呼应并梳理难点、重点, 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实现教学目标。

7 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 突出过程与阶段性评价, 重视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完成课程学习后, 教师、学生分别填写质量评价表,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 以及取得的整体效益, 从而对课堂教学设计给出结论, 评鉴优劣, 最终为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8 教学反思

过去教学中易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 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导向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案例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环环相扣, 不仅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核标准, 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施过程中,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定结果,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组员间交流学习, 能缩小个体学习差距, 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此外,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仿真练习, 不同角色的转换, 学生体会到不同人群的心理变化, 从而提高了沟通能力。

同时, 本次课亦存在不足之处, 如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理论与实践脱节, 情境设计与临床仍存在差距, 角色扮演略显困难;学生虽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导致任务完成质量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 如何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形成完善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仍是护理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 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为职业技能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齐海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127-128.

[2]黎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思想基础及案例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3) :96-98.

[3]张瑞芹, 李荣.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护理专业英语情景教学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3) :63-65.

[4]应碧待, 王伟杰, 王丽, 等.契约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 :62-63.

上一篇:人事专员实习周记下一篇:计算机与农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