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

2024-08-19

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精选6篇)

篇1: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

外商投资企业自行清算程序及相关法律实务

发布人: 金允国 崔美兰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自行清算程序

(一)申请解散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公司法》第181条解散原因之一的,经公司权力机构决议通过,可以提前解散公司。

公司申请解散阶段的具体程序为:

1、企业权利机构决议解散。外商投资企业经公司董事会表决通过,决定提前解散公司的,应由公司董事会作出书面决议,并由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或盖章确认。

2、向原审批机关申请解散。外商投资企业在公司董事会作出提前解散的决议后,应向原审批机关申请解散,并提交以下资料:(1)解散申请书(2)董事会决议(3)企业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4)所辖政府基层组织(如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或工业园)的意见。

3、原审批机关的批复。审批机关在收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企业解散的批复。

(二)成立清算组并向政府相关部门备案。

外商投资企业应在审批机关批准解散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依法开始清算。根据《公司法》及有关外商投资法律的规定,清算组由股东或董事或董事会指定的人员组成,并可以聘请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及律师参加。董事会指定清算组人员的应制作委派书,并由董事签字确认。清算自成立后,应按照规定分别向工商局、税务局、海关等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清算备案登记。

根据公司法第184条规定,清算组成立之日即为清算开始之日。公司自成立清算组成立之日起正式进入清算程序,从此公司不得进行任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确定清算开始之日的意义重大,其意义主要在于:

1、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应将整个清算期间纳入独立的会计,清算开始之日即为清算会计开始之日。

2、自清算开始后60日内,企业应向税务部门申报截止清算日前的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3、清算组应自清算开始之日10日内书面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且60日内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告。如清算组未履行该业务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时,清算组应承担赔偿责任。

4、清算组应自清算开始后10日内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备案,15日内向税务主管部门进行清算备案,15日内向海关申报并开始办理减免税进口物资销案手续。

(三)通知债权人及报纸公告

根据《公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已知债权人应以清算开始日前的公司财务报表和有关账册上记载为准。公告应根据公司规模和营业地域范围在全国或者公司注册登记地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进行公告。公告内容包括公司清算原因,债权申报期限,清算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

(四)对申报债权进行登记与核定

1、债权申报期限: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进行债权申报,未接到通知的应当自报纸公告之日起60日内予以申报债权,债权人申报债权时,应提交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材料,详细说明债权有关事项。债权人未在上述期限内申报债权,不会导致该债权消灭或债权人丧失有关权力,在清算终结之前债权人补充申报的,清算组仍应进行登记。

2、债权核定:清算组在接到债权申报材料后,应制作债权登记册,对债权进行登记,并对债权申报材料进行核定,确认债权的真实性,有效性,并将核定意见书面通知债权人。债权人对清算组核定内容有异议的,可以提起诉讼。关于债权人提起诉讼的期限及不起诉情形下清算应如何进行等问题,公司法没有具体规定。个人认为如果债权人对清算组的债权核定有异议,但在收到通知后没有起诉的,不影响清算程序正常进行。为此清算组有必要在债权核定意见中明确告知逾期不起诉的不利后果。

(五)制定清算方案

清算组应在债权登记及核定后,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清算日前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根据设计报告制定清算方案,并将清算方案提交公司权力机构确认。清算方案应详细记载公司财产情况,财产处置方案,债权债务解决方案及剩余财产分配方案等内容。清算方案必须经公司权力机构的书面确认。在清算方案未得到公司权力机构确认之前,清算组不应执行该清算方案,以避免因执行未经确认的清算方案而对公司股东或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六)执行清算方案(不分先后顺序)

1、资产变现

资产变现可以采用自行转让或委托拍卖机构拍卖。公司对现有资产进行处分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为了避免因资产变现价值过低,导致以后债权人可能行使撤销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的相关司法解释,资产转让价值不要低于评估值或市场价格的70%。

(2)向税务机关申报清算所得税时,针对企业申报的资产变现价值税务机关可能要求企业提供价值评估报告,按就高原则从实际转让价格和评估价格中核定资产变现价值,作为征税依据。因此为降低税务风险,清算组在对资产进行处分之前,最好未退评估机构对企业的清算财产进行评估。

(3)由于某种原因,如果公司资产根本无法变现,可以认定为资产损失,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资产损失鉴定,报所属税务机关备案。

2、企业对外债权的催收

清算组应对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债权予以催收。

关于清算过程中尚未到期的企业债权如何处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个人认为公司清算意味着公司法人主体资格即将灭失,因此可以比照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将未到期债权视为已经到期,可以要求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但因提前偿还债务给债务人造成损失的,清算企业应给与赔偿。

因债务人破产、或因其他原因,经过诉讼(或仲裁)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应认定为财产损失,进行损失鉴定,报所属税务机关备案。

3、尚未缴付的公司注册资本。公司注册资本未全部缴付不影响公司依法清算。但企业清算时,还未缴付的注册资本(包括未到缴付期限的注册资本),应包含在清算财产内,如果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公司股东在未缴付注册资本范围内,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4、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清算费用包括清算过程中法院的案件受理费、律师费、会计师审计费、评估费、拍卖费、公告费等为了清算的正常进行而支付的费用。

实践中,有部分企业于清算之前没有对全部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而相关职工均已离职并没有向公司主张权利,该情形下企业是否必须缴足社会保险费用后方能完成清算?对此目前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个人意见认为,参照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如在清算结束之前职工没有申报权利,该不影响企业清算并注销。其他应进入社会统筹帐户的社会保险费用,清算组应依法向社会保险机构申报并缴纳。

5、补缴清算日前的欠税

通过清算日前的所得税汇算清缴,补缴清算日前当期应交而未缴或少缴的企业所得税以及其他各项税款。在内外资企业企业所税统一之前,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以及其他相关税收的减免待遇,而享受税收减免待遇的企业应保持一定期限的实际生产经营。如果企业未满规定经营期限而解散时,应退还已享受的减免部分税款。其中包括:

(1)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未满10年而解散,已享受减免的企业所得税应退还。(2)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已享受退税(增值税)但未满5年解散,应将退税部分返还给税务机关。

(3)外商投资企业以利润境内再投资并享受再投资部分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在该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未满10年而解散时,应退还前述已享受的减免之所得税税款。

6、免税物品处理及补缴关税

企业应根据《海关加工贸易下货物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加工贸易未核销部分补缴关税,并进行加工贸易手册的注销。所有海关监管物品解除监管后,海关向清算企业出具《企业办结海关手续通知单》,企业据此办理工商注销登记。

未过监管期(5年)的免税进口设备可按以下办法处理:

(1)经海关许可并补缴关税(按照残值补税)和增值税后,销售给境内企业。如果境内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并且该外商投资企业尚有免税进口设备的额度,经海关同意后,可以不缴关税,通过结转方式将设备转移至境内外商投资企业。

(2)无法再境内变卖的设备,经海关同意后,可以向境外退运。退运时应经价值评估,并由投资方或境外接受设备的企业支付相应对价,该对价作为清算企业的资产变现价值进行清算所得税申报。

7、外汇管理局出口收汇核销。

(1)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的《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出口单位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收汇,必须在最迟收款日期后的三十个工作日内,凭解付行签章的核销单、结汇水单或收帐通知以及有关证明文件到当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如不能办理出口收汇核销,该部分产品出口将视为内销,税务机关将征收相应增值税。因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境外客户破产等原因,无法收回货款的,应向外汇管理机关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办理未收汇部分的外汇核销。

(2)关于清算企业与同一国外客户之间的出口收汇与进口付汇能否抵消的问题,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个人认为如果对外债权债务事前已经在外汇管理部门进行了备案,并且是相互间直接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相互抵消。

(3)关于未经外汇管理局登记的清算企业对外债务付汇问题:经清算组核定,虽认可境外债权人对清算企业的债权,但因其事先未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外债登记,因此在购付汇时可能存在一定障碍。该种情形下,境外债权人可以通过诉讼方式,以有效判决或通过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向境外债权人付款。

8、清偿对外债务

外商投资企业在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及劳保费用,欠缴税款后才可以清偿对外债务。企业的对外债务,主要发生于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同关系中,对于清算过程中如何处理合同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实务中应注意:

(1)清算企业对尚未履行完毕合同的解除权。清算企业对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是否享有有解除权,法律没有详细的规定。个人认为,企业解散后实际上丧失了履行合同的能力,因此根据《合同法》以及比照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清算企业对于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应当具有解除权。

(2)清算企业解除未履行完毕合同时,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清算企业因解散而解除对外签订的合同,依法应向对方承担赔偿责任。但在赔偿责任的范围上是适用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还是按照实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目前有一定争议。个人认为应比照《破产法》第53条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企业如解除未履行完毕合同,应根据对方的实际损失(直接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而不需承担违约责任。

9、应诉以及对判决的执行

在公司清算过程中,清算企业常因涉及诉讼或仲裁,导致清算程序被迫中止或长时间拖延。诉讼或仲裁对企业清算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清算企业资产被法院查封或冻结、扣押,导致清算组无 法按既定清算方案进行清算。

(2)因清算企业涉诉案件经过一审、二审甚至再审程序,致使 清算企业的清算活动随诉讼案件被长时间拖延,此不仅给清算企业增加了成本和费用,而且可能造成清算企业资产贬值。

关于如何排除或降低诉讼对企业清算活动的影响,个人认为可以考虑采取将相关案款提存或预留方式予以解决。也就是说,从清算企业的货币资产中提取与涉诉案件相同标的额部分资产,将该部分资产交至法院保全或通过公证机关提存作为债务担保资金,然后公司清算活动正常进行乃至注销。公司注销后如经法院判决,事先预留的债务担保资金有剩余时可由清算企业的股东支取。

(七)企业清算期间所得税申报并缴税

1、委托中介机构制作税收清算报告

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企业应对清算期间清算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清算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为清算企业。税收清算报告主要反映企业清算期间有无应缴清算所得税。

2、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以及缴税

企业应在清算结束后(财产变现、债务清理完毕后)向税务机关进行清算期间的清算所得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具体计算公式为:清算所得=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计税基础-清算费用和共益债务-相关税费+清算期间经营性收益-清算期间经营性费用+债务清偿损益。

根据规定,企业在申报清算所得税时,应向税务机关提交企业清算期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产盘点表,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及税务中介机构出具的税收清算报告。

3、清算企业分配给股东的企业剩余资产,应进行源泉扣缴,缴纳所得税。

企业在申报清算所得税时,应一同申报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资产。股东从清算企业分得的企业清算后的剩余资产,应按规定缴纳税款。纳税义务人未清算企业股东,但由清算企业代扣代缴。如清算企业的股东为企业时,股东仅就分得剩余资产减去未分配利润及投资成本后的余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清算企业的股东为个人时,应就其实际分得的清算企业的剩余资产缴纳个人所得税。

(八)制作清算报告

1、委托中介机构对清算期间财务情况进行审计

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反映清算期间债权债务处理情况以及税务缴纳情况等,企业在注销相关手续时应向有关部门提交该审计报告。

2、制作清算报告

清算报告主要反映,清算组在清算过程中对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的处理情况,以及对剩余资产的分配情况等。清算报告作为企业清算过程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书之一,不仅起到监督清算组清算工作的作用,而且是注销有关证书时必须提交的材料。

3、公司权利机构确认清算报告

清算组在制作清算报告后,应提交公司权力机构进行书面确认,只有通过公司权力机构的确认,清算报告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4、向股东分配剩余资产

清算报告经公司权利机构确认后,清算组可以将企业剩余资产分配给股东。除中外合资企业必须按照出资比例分配企业清算后剩余资产外,外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可以按照章程和协议规定分配企业清算剩余资产,如企业章程和协议没有规定的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企业在注销外汇登记前,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交完税证明后,可将股东分得的货币资产向境外汇款。向境外汇款时应提交注销税务登记证明、审批机关的批复、清算审计报告以及清算报告等材料。

(九)向外经贸局缴销批准证书

清算组在制作清算报告并经公司权力机构书面确认后,应向审批机关申请注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企业应提交清算报告及清算审计报告及批准证书,营业执照等材料办理注销手续,并取得审批机关的回执文件,以便下一步程序时使用。

(十)向税务机关、海关、外汇管理局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在取得审批机关回执后企业应依次向主管税务机关、海关外汇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主要提交材料为:董事会决议,清算报告,财务核查账册,税务登记证,海关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

(十一)向工商管理局注销公司登记

在上述办理完上述注销手续,并取得相关证明文件后,清算组应向工商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提交审批机关的批复,董事会决议,清算报告,相关部门注销登记证明,营业执照等材料。

二、相关法律依据

(1)《公司法》第181条至第190条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90条至第96条(3)《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72条至第79条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

题的规定

(二)》

(6)《青岛市企业清算环节所得税管理暂行办法》

(7)财税(2009)60号文《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

干问题的通知》

(8)商法字[2008]31号《商务部办公厅关于依法做好外商投资企

业解散和清算工作的指导意见》

(9)海关总署< 海关加工贸易下货物监督管理办法>(10)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1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

若干问题的通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篇2: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

律研究

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定义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七条的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资本即是属于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的资本。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防设施、城市公交、城市绿化、水利等特殊法人企业也是属于国有企业的一种,其是由政府全额出资并明确其法人地位,由国家通过专门的法规和政策来规范,不受公司法规范,本文主要讨论受公司法规范的国有公司的投资行为,该类企业暂不纳入讨论范围)。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包括教育事业单位、科技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等。

二、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设立公司的法律研究 1.国有企业

本文讨论的国有企业属于公司法人,因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国有企业全资或者参股设立子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八、四十七、一百、一百零九条:“公司董事会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股东或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并批准董事会的报告。”因此,股东(政府机关)只要达成决议同意投资设立公司,该决议即具有法律效力,便可投资设立公司。

另外,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第三条: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持有国家股权的单位以及以其他形式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以下统称企业),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产权登记。因此国有企业投资设立公司,应当履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手续。

2.事业单位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按规定权限审批本级事业单位有关资产购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组织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第七条: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审核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第八条:事业单位负责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综上,事业单位若要投资设立公司,应当先行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向本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再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设立公司。

同时,根据《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所办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以及其他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同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也应当履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手续。

三、投资新设公司的手续与流程 一)设立登记应提交的文件、证件:

1.《企业设立登记申请书》(内含《企业设立登记申请表》、《单位投资者(单位股东、发起人)名录》、《投资者注册资本(注册资金、出资额)缴付情况》、《法定代表人登记表》、《企业住所证明》等表格);

2.公司章程;

3.投资者的合法资格证明:投资者为本市国有企业的,出具加盖登记机关印章的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投资者为外埠国有企业的,出具当地登记机关核发的分支机构核转函及加盖本企业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投资者为事业单位的,出具加盖本单位公章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

4.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5.《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及《预核准名称投资人名录表》; 6.《指定(委托)书》; 7.《企业秘书(联系人)登记表》;

8.经营范围涉及前置许可项目的,应提交有关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步骤与流程:

1.领取并填写《名称(变更)预先核准申请书》,同时准备相关材料;

2.递交《名称(变更)预先核准申请书》及相关材料,等待名称核准结果;

3.领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同时领取《企业设立登记申请书》等有关表格;经营范围涉及前置许可的,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到经工商局确认的入资银行开立入资专户(全民所有制企业无须开立入资专户,应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手续);

4.递交申请材料,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等候领取《准予设立登记通知书》;

篇3: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

(一) 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背景

2011年到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 出台的一系列限购政策直接导致了国内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寻找企业项目的转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4年老年人口增长约1000万, 总数达2.12亿。老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为促进国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解决养老问题,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在这种背景之下, 养老地产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选择之一。

(二) 优势

目前国内大多数养老院都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即使有政府的拨款依然很难维持。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着养老机构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等困难, 在规模和效益上均受到很大限制。而养老地产却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 最大化地扩大了消费群体, 通过规模效应分摊了运营和投资成本, 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有着极大的优势:

1.房地产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很适应养老行业的需求, 如庞大的资金链、对整个工程的宏观把握、行业竞争的特性等等, 都能满足养老行业对规模和服务配置的要求。所谓竞争中谋求发展, 养老地产之间的竞争能够带动养老地产的发展, 更是能促进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在合理的盈利模式下发展, 会取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能够吸引对民间资本的进入,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事业。

3.养老地产模式养老可以很好的解决子女养老支出大、远距离不便利照顾老人、送至养老院容易造成两代人心理隔阂等问题, 满足各种养老需求。

(三) 发展现状

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大大鼓励了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 这不仅为养老地产的发展带来资本的支撑, 也为房地产企业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的转型提供了机遇。但在现实操作中, 因为养老地产暂未被纳入养老机构, 也就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相关的法规也并未配套。这为开发商、民间资本持有者带来很大的压力, 也为养老地产的发展造成阻力。

二、民间资本投资养老地产所遭遇的难题

(一) 养老地产尚未被定性为养老机构, 无法享受相应政策优惠和法律保障, 民间资本投资养老地产的成本和风险较大

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要求要仔细甄别养老地产与养老机构。与之呼应的,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也曾表示不能将养老地产纳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和管理的范围。

由此看来, 养老地产并未被定性为养老机构。也就是说, 民间资本对养老地产的投资不能享受国家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持。

此外, 也有学者认为。面对当今的养老局势, 养老地产可以成为养老行业的新鲜血液。但政府公益和市场营利的界限一旦模糊, 该产业就有可能会出现畸形繁荣。商业化的养老地产模式应该由企业自行探索, 承担风险自负盈亏, 不应由政府为其买单。

但是, 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养老地产作为养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区别于纯粹的养老机构, 其目的也带有营利性。但是它在养老服务领域仍然发挥着纯粹的养老机构所无法代替和超越的作用, 能够从更大程度上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然而它在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却并未获得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法律保障, 这是极不合理的。既然养老地产属于养老体系中的一支。那么, 为什么它不能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植与法律保障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

(二) 养老地产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无法享受补贴, 税收优惠落空

在养老机构税费优惠政策方面,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专项政策《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后国务院发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再次对养老机构建设及服务等相关税项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总结起来政策对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优惠仅表现在行政事业型收费减半征收, 相对而言支持力度较小, 企业所得税免征也只体现在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虽然在实践中, 许多地方政府普遍上调了养老机构床位的补助金额。但是在这些补助措施的文件中, 补助对象均标明为“养老机构”。

可以说在现行的政策下, 养老地产无法获得补贴, 其渴求的税收优惠也是难以实现的。

2.养老用地专项政策浮出水面, 但养老地产并未从中获益

在土地供应政策方面, 国务院早在2000年《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及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文件中便对养老供地方面进行了纲领性规定, 但具体的执行指导性不够。

随着国家对养老产业进一步重视, 第一部养老用地专项政策终于浮出水面。2014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 对于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范围、土地用途、土地出让年限、供地方式等方面的明确界定, 为地方养老用地供应明确了方向, 也为开发商拿地进行养老地产开发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根据现行的政策来看, 政府主导养老产业的趋势在加强。一方面公建民营中“公建”实际由国家建设基础设施, 由民间资本经营。这种方式从根源上抑制了房地产商等主体借养老的噱头圈地谋利的冲动。另一方面, 在民政部门对养老地产的定性中, 房地产企业等主体开发的养老地产是被排除在“养老机构”之外的。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中, 养老地产依然不能从土地政策中获益。

(三) 养老地产相关政策不完善, 部门间协调的效果不佳, 迫切需要相关法制和标准建设

最近几年国家密集的出台了一些比较宏观纲领性的政策, 各地省一级、市一级也在出台相应的对应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具体实施时却遇到诸多困难:1、发改委、民政局、卫生局、国土局在这一问题上的沟通存在问题。2、政策在地方政府很难落到实处, 虽然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支持方向, 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常常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做得不够充分, 也缺乏必要的创新, 以至于难以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但是, 相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养老地产对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立法规范的需求要更加迫切。

三、解决方法

解决以上问题, 为民间资本在养老地产的投资提供保障, 规范养老地产市场实现其健康发展, 进一步地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需要多方努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酝酿养老地产法规

独立设置养老地产相关条例即行政法规。目前, 我国已有针对养老机构的系列法规和标准, 但对于未被划分到养老机构领域的养老地产依然缺乏配套的行政法规和服务标准。这两者的建设与养老地产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 政府需要制定和出台相关标准以及专门的条例, 这样才能规范管理养老地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 相关标准的制定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 所涉及的内容也应当尽量全面和具体。

在行政法规方面,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是鼓励养老的, 开发商可以以养老的名义拿到协议地价, 但是缺乏专门条例的规范。开发商、民间资本持有者的利益得不到具体的保障, 可变因素也大大增加, 不利于养老地产的发展, 也不利于市场的竞争。因此制定出专门的条例予以规范是及其必要的, 这需要立法上的支撑。

(二) 适度的政策倾斜

制定相关行业标准, 对于符合标准的养老地产可以予以政策优惠。养老地产往往依赖廉价土地, 而政府理论上的支持和实际的支持是有差别的, 只有实现政策上的倾斜, 才能真正为养老地产带来资金上的补助。其中养老土地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是重点。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养老地产的商业性营利性, 不能无差别给予政策优惠。因此制定行业标准, 筛选出确实需要政策帮助的养老地产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打消民间资本投资养老地产的顾虑、规范并促进养老地产行业的发展, 又可以有助于解决养老问题。

(三) 实现养老地产与养老机构的合作

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 现实情况并不如预期的好。民营养老机构容易陷入市场不足、资金缺乏的困境, 仅有的服务方向的优势并不能维系其发展。而对于地产公司来说, 养老服务并不是自己的强项, 比较好实现的是地产项目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提升。以上使得养老地产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成为可能, 前者强项在于硬件配套, 后者强项在于软件服务, 两者的合作能更好的创建一个功能齐全的养老项目。

然而要实现养老地产和养老机构的合作, 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土地问题。土地性质是影响养老地产开发的关键因素, 但目前尚无养老产业用地划分。取得何种类型的土地, 对养老地产商运营模式的选择影响巨大。2、养老地产的规划。空气清新、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交通便利是养老地产选址的共通规律。配套设施的多功能复合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要也十分重要。

以上问题如果得到很好的解决, 养老地产与养老机构进行合作, 地产企业提供场地, 养老机构进行托管, 共同为业主服务, 将会成为一种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又能实现企业品牌效益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业的投资所受到的限制和阻力也大大减小。

但随着养老地产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所带来的一系列法律规制、标准制定、政策导向等问题, 依然需要我们设法解决。归根结底, 政策、标准、法规的建立, 仍然是解决政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环境下养老地产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的关键, 也是整个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四、总结

在目前中国严峻的养老局势下,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是及其必要的。为尽快缓解养老问题, 我们应当寻求突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借助市场的力量, 利用养老地产这一产业日益发展的机遇, 辅之以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规制, 正确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养老服务业地不断发展, 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 养老地产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成为趋势, 也会陆续出现新的养老模式, 随之而来的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2.

[2]苏振芳主编.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3]高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编.中国养老地产未来:国际老年公寓典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4]佳图文化编.养老地产规划及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5]刘美霞.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篇4: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

[关键词]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适用自然人股东

目前我国用于适用于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以及一些涉及股权并购、上市等问题的规定和通知。但是总体上说,我国学界对此问题所作的研究并不多。在此,我主要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适用制度和相关问题的分析。

一、有关于法律适用方面

在法律适用上,新修订的公司法第281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对外商投资股份公司适用《公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上述基本原则,应该理解为在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权宜之计,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即由两法同时适用逐渐过渡到单一的《公司法》。

1.外商投资股份公司适用《公司法》的理由

(1)在立法技术上,有关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的立法基本上采用制定单行法规的方式,同时表现为多层次立法、分散立法的特点,这使得外商投资立法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公司法》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统一性特点不仅能纠正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上述缺点。(2)市场经济要求各民事主体处于竞争的平等地位,仅从《公司法》的角度看,这就要求《公司法》应统一适用于各市场主体。(3)统一适用公司法是适应WTO基本规则的需要。世界贸易组织所提倡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国民待遇原则。与该条原则相反,我国外资企业法一方面向外国投资者提供较多的超国民待遇,比如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对外商投资企业又规定了一些限制措施,学者有的称为“次国民待遇”。

二、关于外商投资股份公司中的中国自然人股东问题分析

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股东,除中国股东外,還有外国和其他地区的股东。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法和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外国股东可以是公司、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这里的公司、企业和经济组织是指在中国境外设立的,而这里的个人,通常是指居住在中国境外的外国公民,但也包括居住在港、澳、台地区的同胞,甚至包括在中国境外取得了居住权的中国公民。根据《公司法》规定的精神,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而根据《暂行规定》的规定,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中国股东只能是中国的公司、企业和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其他经济组织,而不包括中国自然人。笔者认为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股东应该包括中国自然人。理由是:

1.允许中国自然人成为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股东具有可行性

在1979年制定第一部外资法,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时,中国利用外资工作刚刚起步,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人们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认识也刚刚开始,个人的经济能力也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国自然人排除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范围之外,是符合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这一限制已受到立法及实践两方面的挑战。

(1)在立法方面,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最近又在2005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取消了根据涉外属性对合同进行划分,承认自然人有订立“一切合同”的权利。2003年3月12日颁布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更是有条件地确认了中国自然人在并购后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地位。(该暂行规定第10条第三款规定:“被股权并购境内公司中国自然人股东在原公司享有股东地位一年以上的,经批准,可继续作为变更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理论上,并购后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应该包括外商投资股份公司。

(2)在实践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江苏、广东等地,已允许个体工商户经申报特批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2.允许中国自然人成为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股东具有必要性

(1)从各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来看,承认自然人对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投资权,本质上属于民法平等原则的逻辑结果。并且我国法律允许外国自然人参与到外商投资企业而禁止中国自然人参与到外商投资企业,是外国投资者权利大于东道国的投资者的权利,无形中赋予外国投资者超国民待遇,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不符。

(2)近年来,我国证券法律制度及证券市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已先后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两个股票交易市场。现实中存在大量的拥有股份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如果允许设立外商投资股份公司,但却禁止自然人成为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股东,从实际操作看,就是不允许自然人在股票交易市场购买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股票,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极度混乱,而对已经上市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来说,意味着其只能向机构投资者融资,这样的融资渠道与国内公司相比是很窄的。

篇5: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

[论文摘要]:经对政府投资项目BT承包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及法律后果进行分析,本文认为,BT承包合同属于违规合同,但一般不是无效合同;在BT承包模式下,BT承包合同约定的融资人超过银行贷款利息以上的投资回报有可能无法得到法律支持。

[关 键 词] :BT承包模式合同效力法律风险

BT承包模式是政府投资项目目前采用的建设模式之一。该模式要点是经政府授权或委托的项目业主选择具有建筑施工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作为项目的投融资主体及施工单位(以下简称融资人)与之签订BT合同,约定由该企业完成项目的投融资工作,并负责项目施工,项目完成后,项目业主按约定条件收购项目。

下面,笔者对该模式下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关于BT承包合同的合法合规性

在BT承包模式下,BT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可从以下方面考察。

1、是否与《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违背问题

2006年1月4日,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严禁带资承包通知”)。该通知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一律不得以建筑业企业带资承包的方式进行建设”。

笔者认为,BT承包模式与严禁带资承包通知内容是实质违背的,理由如下:

(1)严禁带资承包通知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完善宏观调控,防止政府投资项目超概算”。BT承包模式下,政府(或政府授权委托主体)的主要义务是以财政资金回购项目,在BT承包模式下,因政府除支付项目建设成本外,还要支付融资人投资利息及投资汇报,项目投资概算控制因素增多,概算控制难度更大。因此如采用BT承包模式,严禁带资承包通知之“完善宏观调控,防止政府投资项目超概算”实现难度更大。

(2)严禁带资承包通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笔者认为,在BT承包模式下,政府负有依约支付“项目回购款”的义务,在带资承包模式下,政府的主要义务是支付建筑企业垫支的工程款。该两种模式均构成政府债务,只不过名目不同,一为“项目回购款”,另则为“工程款”。不管采取什么模式,一旦财政资金安排出现问题,则政府欠款问题及其连锁反应将法避免。因此,在该种意义上,除BT承包模式下政府需额外承担项目投资利息及回报外,BT承包模式与带资承包并无实质性差异。

(3)严禁带资承包通知明确规定“采用BOT、BOOT、BOO方式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可不适用本通知。”注意,BT模式没有被排除出通知适用范围,同时该条没有表述为“采用BOT、BOOT、BOO等方式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可不适用本通知”。以上可见,BT承包模式是应适用通知。我们认为,在BOT、BOOT、BOO模式下,特许经营期届满后项目将无偿移交政府(BOT、BOOT模式下),或政府特许融资人长期拥有经营(BOO模式下),政府不需要利用财政资金支付工程款或项目回购款,政府不因该等合同而负财政债务。而BT模式显然构成政府债务,与BOT、BOOT、BOO方式截然不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BT模式(特别是BT承包模式)应属于通知严禁范围。采取BT承包模式建设政府投资项目是与通知内容相违背的。但需注意的是,通知属于政府规章范畴,根据合同法规定,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可以作为判定合同效力的依据,BT承包合同虽然违背了严禁带资承包通知内容,但该点并不能构成BT合同无效的法定事由。

2、关于BT承包合同与带资承包合同区别

笔者认为,BT承包合同与带资承包合同并无本质区别,理由如下:

(1)BT 承包模式下,项目业主在项目建设完成前支付项目建设资金,在项目完成移交后,按约定支付项目回购款。与带资承包比较,其项目建设资金支付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即项目建设资金实际支付时间与建设资金发生时间有较长的滞后期。从这一点看,BT承包合同与带资承包合同并无区别。

(2)通说认为,BT与施工承包合同的最主要区别是,BT融资人在项目移交前是资产所有人,在“T”的过程中,将项目资产所有权转移给政府,而施工承包则无该特征。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BT承包模式与施工承包并无区别:BT承包模式下,项目所有建设用地及报建手续均以项目业主(政府授权或委托主体)名义进行。《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合法持有用地证明文件或者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房屋竣工验收资料以及其他有关的证明文件的人是新建房屋的初始产权人。因此,不论BT承包合同对建设期项目所有权如何约定,从法律上看,在建设期项目所有权当属项目业主(政府授权或委托主体)无疑。BT承包合同约定的项目移交与施工承包合同约定是施工竣工移交并无本质差别,均不涉及所有权的移交,仅仅涉及工程是实际占有状态的转移。

3、关于招投标问题

根据《政府采购法》第二条的规定,项目业主选择BT投融资建设单位进行项目工程的投融资建设,属于《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政府采购法》第四条规定,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适用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第三条规定,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因此,在BT承包模式下,选择投融资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招标形式。部分地区因种种原因不经招标程序直接以协议方式选择投融资建设单位,是违反《政府采购法》及《招标投标法》强制性规定的。不经招标投标程序直接签订的BT合同应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二、BT承包合同的法律后果

通过以上对BT承包合同合法合规性分析,笔者倾向性认为,BT承包合同实质是垫资承包合同,违反了严禁资承包通知,但没有违反先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违规合同,但不是无效合同(除非选择融资人的过程未经招标投标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承包人请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的,应予支持,但是约定的利息计算标准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部分除外”。该条规定可能构成融资人巨大的潜在风险。

BT承包合同一般约定项目回购款包括建设成本、投资利息或投资回报等部

分,投资利息或投资回报一般是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一旦发生纠纷,BT承包合同被认定为垫资承包合同,根据上述司法解释规定,融资人依据BT承包合同约定主张的高于融资人高于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部分的利息或回报将不能得到支持。

篇6: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法律

根据《审计法》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强制审计的规定,随着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增多,相应的工程项目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政府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不少地方审计机关基于《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关于“审计机关可聘请专业人员参加审计工作”的授权规定,开始逐步尝试和探索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模式,如重庆市、苏州市、青岛市等地方审计机关开始陆续出台了委托审计的管理办法。为此,笔者结合对政府审计工作的认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委托审计所涉合法性、委托范围及相关法律风险控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委托审计的含义

(一)审计监督权内涵和外延

审计监督权作为国家法律赋予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检查、督促并进行处理、处罚的资格和权利,本质上属于行政监督权,理应由国家审计机关行使,且不得超越范围行使也不得随意放弃或拒绝。

根据《审计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审计监督权包括要求报送资料权、监督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建议纠正有关规定权、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权、经济处理权、处罚权、建议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权以及一些行政强制措施权等。

(二)委托审计的概念和要件

委托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聘请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完成审计机关指定的工作,并对审计机关负责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讲,委托审计属于行政委托,即被审计机关委托的中介机构或个人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特定的行政职能,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依法行政的理念,委托审计作为行政委托应具备如下要件:

1、委托审计需有相应法律法规规定依据,2、委托审计机关需具有相应的行政权力,3、受托单位需具备相应的履职资格,4、需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计委托。

二、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合法性分析

目前《审计法》未对委托审计予以规定,但《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审计署关于印发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审计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遇有相关专业知识局限等情况时,可以聘请符合审计职业要求的外部人员参加审计项目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专业鉴定。审计机关应当制定有关聘请外部人员的工作规范,加强对聘请外部人员工作的督导和业务复核,保证审计质量„„”。另外,在地方规定方面,如《四川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条例》(以下简称“《四川审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或者组织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聘请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

根据上述规定,国务院及审计署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委托方面已明确审计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即受托主体为具备相应资格的自然人,而四川省等地方立法机关将委托审计的受托单位扩大至中介机构,即可委托或者组织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

我们理解,上述规定从原则性已授权规定了审计机关可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但由于对于相关中介机构如何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及相应的方式、范围等未予以明确,因此,在审计机关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时,建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向立法解释机关请示报告后,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可委托范围、参与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责任和廉政建设。

三、委托中介机构审计所涉法律风险防范性分析

由于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系将审计监督权委托由非行政机关来行使而法律责任仍要由审计机关承担,因此,审计机关在实施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时更需谨慎,建议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按照规定程序向审计署等相关单位进行书面请示和报告后,对中介机构参与方式及范围、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廉政建设及审计责任方面予以明确。

1、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方式和范围

审计机关在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过程中仍应坚持国家审计的基本形式,即由审计机关发出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最终审计报告和其他业务文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和处罚等,同时,审计机关还需监督指导相关中介机构按照国家审计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严格限定委托审计的工作范围,不在涉及国家秘密、重大经济责任等政府投资项目上实施。

2、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一般均涉及公共利益,需保证审计工作和成果的高质量,因此,审计机关在实施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时,建议从择优选择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规范及纪律宣传和培训、实施审计作业程序监督及审计参与工作过程控制、追究民事及行政责任等方面对审计质量予以控制。

3、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审计责任

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则意味着审计机关将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建立完善的问责、约束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审计机关在实施过程中,建议建立相应的责任约束机制,如实行“谁参与、谁负责”,重大事项报告,应对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成果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负责,不得超越委托范围,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等。

4、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工作的廉政建设

上一篇:各行信用卡对比下一篇:有关夸赞学校的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