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录

2024-08-16

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录(共6篇)

篇1: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录

国有林场改革启示录

提起国有林场,你会想到什么?偏远?贫困?亦或森林植被良好?

2004年冬,记者去湖南省永州金洞林场采访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先到长沙,从那儿开车到永州,但因为当时雨雪交加,路上花了好长时间,到了祁阳县城,再往林场去的时候,路就变成土路了,非常不好走。而我们以为的偏远,道路不好在当时的林场党委书记李培生看来,已经算好的了。他上任的时候由于下雨,车陷到泥里,人不得不一脚水一脚泥地趟过去,实实在在地来了一个下马威。

到了场部,场区四周墙上还残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标语,让人觉得仿佛时光倒流。林场的礼堂正在进行建场50周年的演出,偌大的礼堂没有取暖设备,可林场的工人、家属、孩子们都看得津津有昧,似乎感觉不到寒冷。工人们几代同场,一代代人在这里出生、读书、就业、结婚,这里有医院、有学校,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机遇,似乎一个人的一生就可以在这里终老。报纸要比别处晚到一周,不在场部的地方,水、电都没有保障,更不用提别的娱乐设施了。像一个世外桃源,又像被遗忘的角落。到了晚上,茂密的森林一片漆黑,寂静得让人害怕。

金洞林场只是我国4855个国有林场的一个缩影。就全国林场来说,金洞林场算是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其他林场困难更多。半个多世纪以来,数十万林场职工,就是在这样生活不便的情况下,一代代传承,一辈辈奉献,培育出我国最好的森林,支撑起我国林业建设的生态脊梁。

国有林场 生态建设的中流砥柱

60多年的实践表明,国有林场不仅成为生态建设骨干,为我国生态安全提供保障,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木材战略储备,为林业生产提供了示范,成为科技示范基地,生态文明的载体。

国有林场是由国家投资建立、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其建立的目的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60多年的实践表明,国有林场不仅成为生态建设骨干,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战略储备,还为林业生产提供了示范,成为科技示范基地,生态文明的载体。

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骨干。由于其设立初衷是保护生态环境,这就决定了林场的位置大都在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地上。如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中上游,主要湖泊水库、风沙前沿、石质山区、国防边境、黄土高原区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就有3900多处。

国有林场是生态公益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林场经营的森林面积中,公益林(地)面积达6.45亿亩,占国有林场林地面积的75%。国有林场也是重点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林场纳入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有1310个,占国有林场总数的27%;纳入三北等防护林工程的有1582个,占国有林场总数的33%。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国有林场是林业生产典范。国有林场在林业生产方面的示范作用有目共睹。国有林场既是营造林典范,也是森林保护典范。国有林场经营的森林公认是最好的。在多年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凡是森林植被好的地方,都是国有林场的经营管护范围。它的高效生产、科学经营、合理利用资源的专业生产模式,为集体林业、社会林业生产和农户开展涉林经营活动提供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国有林场是我国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支持国家建设,国有林场提供了大量木材及林产品。同时,国有林场也是林木优良种质资源遗传基因保存基地,是林木

种苗的重要供应基地,也是林副产品生产基地。

国有林场是科技试验场所。国有林场注重科研工作,并将之作为推进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林业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科研到生产的重要场所和媒介。国有林场是林业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的重要基地,也是许多林业先进技术,特别是森林培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地,更是林业科技研究、应用和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教学实习基地。

国有林场还是生态文明载体。国有林场蕴藏着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造林和森林经营保护,形成了山清水秀的森林景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其中,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的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有1300多处,全国2747处各级森林公园中,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的占80%以上,许多科普基地、自然遗产地、植物园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也都是以国有林场为依托。

国有林场 60年书写生态辉煌

全国4855处林场,75万林场职工,经营着全国森林面积的22.92%,提供了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7.43%,累计生产木材2.4亿立方米,保护了8亿多亩国有林地。2011年,木材销售收入81.4亿元,森林旅游年接待游人超过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41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林场总资产1023.3亿元。站在这样的生态最前沿,我们的林场人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饱蘸辛劳和汗水,用60年的坚持,书写出我国林场建设史上的生态辉煌。

培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林场已有4855处,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多个县(市、旗、区),经营总规模达到9.68亿亩。其中,林地面积8.65亿亩,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9%;森林而积6.72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2.92%:森林覆盖率69.42%.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3.41倍,森林蓄积量23.91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7.43%,形成了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稳定的植物群落和我国最好的森林之一,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基地。

开创了大规模造林绿化的先河。国有林场在我国最早开展大规模造林和森林经营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人工造林和改造天然疏残林4.3亿亩,形成了集中连片100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在5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国有林场和林场群上百处。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全社会开展营造林起到了示范作用。

提供了大量木材和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林场累计生产木材24亿立方米;年加上锯材、木片,人造板、家具等消耗原材约150多万立方米;2011年,木材销售收入81.4亿元,纤维板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截至2011年底,森林旅游年接待游人超过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41亿元。

积累了可观的森林资产。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林场总资产1023.3亿元,保护了8亿多亩国有林地。形成了类型丰富的森林景观,建设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逐步壮大了队伍力量,全国国有林场系统职工总数达7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48万人,离退休职工27万人。还在少数偏远地区行使基层政府职责,代管农村人口115万人。国有林场为山区、沙区和林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贫困 国有林场发展之隐忧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有林场的职工却未能享受到相应的发展成果。长期以来,由于国有林场在定位、体制、机制、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国有林场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目前,国有林场贫困面已达72%。2011年,全国国有林场负债总额超过20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2%;累计拖欠职工工资72亿元,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3亿元。当前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

险的在职职工分别达15万人、25万人和30万人。

在为国家提供大量木材、高森林蓄积量的同时,国有林场自身的发展却未能尽如人意。金洞林场各方面条件还算好的,更多的林场,由于位置偏远,长期“输血”而得不到“造血”,林场举步维艰。同时,由于国有林场在定位、体制、机制、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积累了许多影响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成为加快国有林场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定位不科学、体制未理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大部分国有林场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的生产性事业单位,国家只进行前期林场建设投资,林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长期不列入编制、不纳入财政预算,实行自收自支,同时还承担经营有关税费及管理费等。偏远地区的国有林场还要自办学校、医院,承担当地社区建设责任。且大部分国有林场停止商业性采伐,“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定位与体制,与国有林场的性质和任务不相适应。

政策边缘化,缺乏发展活力。国有林场足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既不能与其他企业一样自主经营,又不能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一样得到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地方财政对国有林场的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大幅减少。处于农村又独立于乡村,成为政策孤岛,既没有被地方政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又没有享受到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 建设等支农、惠农政策。政策边缘化导致国有林场发展缺乏活力。

债务负担重,民生问题突出。目前,国有林场贫困面已达72%。2011年,全国国有林场负债总额超过20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2%;累计拖欠职工工资72亿元,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3亿元。当前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在职职工.分别达15万人、25万人和30万人。加上林场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基础设施缺失、老化严重。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全国尚有236个林场不通公路,涉及里程2.6万公里;尚有1595个林场、9384个工区(护林站)吃水困难或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尚有170个林场场部、6474个工区不通电,涉及10万职工;3163个林场8.6万公里断头路急需维修。大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生存状况远不如当地农民,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低于林业系统职工收入水平。

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粗放。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国家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加上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大部分林场停止了商业采伐.部分国有林场森林自养能力十分有限,并承担繁重的社区建设职能,无力开展营造林工作。截至目前,尚有1亿亩宜林地未造林;自2000年起就停止了森林经营活动,现有3亿多亩中幼龄林急需抚育,国有林场承担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任务难以完成。

在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同时,国有林场的职工却未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越来越边缘、贫困。与此同时,新时期对国有林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有林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 国有林场发展之希望

目前正在编制的《全国国有林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描绘了我国国有林场发展的最新蓝图。即到2020年,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到12亿亩,森林面积达到7.45亿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来,年均固碳达到7292万吨,木材战略储备达到25亿立方米,中专学历以下职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比例达到100%,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场所个数达到3000个以上,优质林木种苗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所在省域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国家级重点扶贫林场基本实现脱困。

穷则思变。

贫困使得国有林场开始了多方探索,在国有林场改革的探索上,原山林场是当之无愧的“领

头羊”。

这个经营面积只有4.3万亩,十几年前还是欠债累累的“要饭林场”,2012年综合收入已经突破5亿元。“十二五”期间,职工的工资每年上涨10%,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原山林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保护生态。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说:“森林是我们的立场之本,也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

原山林场1957年建场时森林覆盖率不足2%,现在这一数字已经达到92.6%。正是依托了丰富的森林资源,1997年,原山开始发展森林旅游;此后,渐渐将经营的“触角”伸到了工程绿化、印刷、机械加工、房地产等诸多领域,走出了一条综合发展之路。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原山林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也从68,380立方米增加到144,520立方米,从资源上等于又长出了一个原山林场还多,实现了生态产业并举。

原山林场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日光,更为国有林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从全国大多数国有林场来说.其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的第一个阶段是从1998年至2003年,是自我探索式的改革。这一阶段由于国家开始实行禁伐、限伐政策,林场的经营目标开始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变砍树人为种树人,国有林场收入减少,贫困进一步加剧,为了生存,大多数国有林场都开始了各自的改革探索。原山林场也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不得不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但由于长期以来得不到“输血”,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同期的国家投入没有跟上,好多林场都是负债经营,国有林场的贫困面达到72%。

为使国有林场尽快脱贫,中央财政从1998年开始安排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林场发展牛产,截至2012年底,累计投入226亿元,有效解决了国有林场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由于每年安排的资金总量较少、增幅较慢,距离国有林场的整体脱贫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改革的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至2010年,是改革的研究阶段,改革力案几经周折.三度搁浅。

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场的改革正式提上了日程。

根据中央精神,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承担了方案的制订工作,在做了大量调研、征求意见后,场圃总站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但由于当时国有林场欠债较多,林场债务和职工养老问题成为改革的一个掣肘,改革资金无法落实,该方案几经周折.三度搁浅。经过大量反复的工作,几乎停滞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又重现曙光。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201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同年,国务院第1 1 1次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国有林场的改革工作开始紧锣密鼓。

自 2011年至今,是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启动并全面推开的阶段。

2011年,酝酿多年的国有林场试点改革在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甘肃7省开始试点,至此,国有林场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2013年,国有林场的改革经过7个省的试水,今年有望有更多的配套政策研究出台。被75万林场职工寄予厚望的改革,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

正在编制的全国国有林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描绘了我国国有林场发展的最新蓝图。即到2020年,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和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夯实林业“双增日标”基础。显著改善林区民生和基础设施条件,林业产业发展

步人良性循环,科技含晟稳步提高,林场发展能力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建成森林优质

高效,管理科学规范、基础设施完备、民生和谐幸福的现代林场

具体目标包括:经营总面积达到12亿亩,比2011年增加2.32亿亩;森林面积达到7.45亿亩,比2011年增加0.73亿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比2011年增加5.09亿立方米;年均固碳达到7292万吨,比2011年增加999万吨;木材战略储备达到25亿立方米;中专学历以下职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比例达到100%;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场所个数达到3000个以上;优质林木种苗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比2011年增加504万亩;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所在省域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国家级重点扶贫林场基本实现脱困。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关于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配套政策,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当前,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甘肃7个省国有林场改革已经启动,改革资金也已落实。今年,又有3个省将加入到这一行列,国有林场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

国有林场改革大幕已然拉开,这是75万林场人的福音,更是8亿亩森林资源的利好。新时期,我们期待国有林场提供更好的森林资源,更多的生态产品。同样,我们也盼望改革能够给林场带来活力,给林场人带来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术种苗工作总站提供)

篇2: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录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5日透露,继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又出新举,国有林场改革2011年将在部分省启动试点,“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开。

贾治邦是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据介绍,目前我国共有国有林场4507处,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经营面积9.3亿亩,其中森林面积6.7亿亩,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亿亩,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和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23%和26%,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和重要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由于多种原因,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不仅使林场发展陷入困境,林区民生问题突出,而且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建设大局。贾治邦说,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林场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改革思路基本形成。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从深化改革、根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国有林场改革矛盾多、涉及面广,各地要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职工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

据介绍,过去5年,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全面推开以来,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集体林地22.36亿亩,占总面积的81.69%。6825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3亿农民直接受益。配套改革正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93个县展开。

贾治邦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要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年底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

资料图片:郁郁葱葱的洪田村毛竹林(2007年7月1日摄)。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从1998年起,率先在省内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村9019亩商品林按人口平均分山到户,在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走出了一条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2010年全国林业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期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调整为目前的38∶53∶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27亿吨。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未来5年,我国将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

林业十大主导产业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林产工业、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

“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和林业产业集群等,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做出突出贡献。”贾治邦说。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未来5年,我国将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会上表示,力争到201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

这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着力建设好这十大生态屏障,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贾治邦说。贾治邦指出,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是“十二五”时期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双增”目标的重要举措。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林业紧紧围绕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框架。

全国人大代表刘志新谈国有林场改革

全国两会临近,我开始打电话联系河北有关林业方面的两会代表和委员,想知道他们有什么好的提案、议案带上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志新的一份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提案让记者最感兴趣。

作为林业行业的老兵,刘志新在任何场合都从不掩饰他对林业的深厚感情。

“我一毕业就接触国有林场。我们的国有林场多少年来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管理中却是非企非事,体制机制不顺,自身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林场水、电、路、讯四不通,发展举步维艰。这与新时期国家生态建设形势极不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形成强烈反差,国有林场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今年就是想好好呼吁这件事。”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财政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几代职工50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国有林场已发展到4507处,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

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2亿亩,森林面积6.7亿亩,森林蓄积量23.4亿立方米,是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科技兴林的中坚力量,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

刘志新在提案中列举了国有林场今天陷入危困局面的主客观原因。

一是在地理位置上,先天不足。大多数国有林场,都处在高山远山、交通不便、偏僻荒凉或省、市(地、州)、县交界地段,远离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场的发展。建场之初,只抓生产,不重视生活设施建设,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木材产量不断攀升,居住条件、交通状况却没有随之改善;改革开放后,国家支持的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网络通信、电网改造、电视工程等相关优惠政策,国有林场都享受不到。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的鞭长莫及,使林场成了国家政策“阳光照耀不到的盲区”。二是在单位定性上,出现错位。国有林场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林业特别是生态林业完全是社会公益性质。但是,一直以来,国家把以造林经营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定性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列编制、不给事业费,职工也不享受国家事业单位的劳保福利待遇,林场的生产管理费用,也要由林场自己创收解决。

三是在资源产权上,主体不明。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法定为国家所有,实行省、市(地、州)、县三级政府分管,由林场管护和经营利用,生产的木材由计划部门统一调拨,所获利润上缴政府主管部门。但森林资源的产权主体一直不明确,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乃至林场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国家,有权管理和处置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因此,不断出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被划拨、撤并、占用、甚至破坏等事件,使国有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对于这些行为和现象,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由于不是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法定出资人代表,无权干预;林场是当地政府隶属的单位,更是无能为力。国有林场资源产权管理混乱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四是在角色转换上,准备不足。在国家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新形势下,林场的经营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各地对林场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在角色转换上,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表现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天然林的限伐、禁伐靠行政命令很容易就实现了,达到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禁伐后,林场的配套产业如何发展、富余人员如何分流、资源资产如何管理、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如何减轻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林场如何实现转型,转型后内部的“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如何改革,还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程,林场今后的路到底怎样走?大家茫然!

五是在财政投入上,严重不足。国有林场建设初期,实行以省为主,中央、省、市(地、州)、县分级管理的办法,林场的生产建设投资和管理费用,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承担。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后,原由中央掌握的国有林场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切块下放,改为省、市、县财政管理,逐步形成了现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森林分类经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国有林场的绝大部分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木材生产收入几乎为零,由于国有林场多数处在老少边穷地区,当地财政也无力为林场投入。林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来源的“三无”状态,使林场处于无力发展的境地,且呈现日益萎缩的趋势。此外,国有林场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除承担着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等基本任务外,很多林场还设有公安、卫生、学校等社会职能单位,林区管理具有部分行政事务职能,使林场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刘志新说,国家将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他想就这一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是将国有林场明确为国家事业单位性质,职工享受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待遇。资金来源以国家和省级财政为主,市、县配套为辅。在此项制度落实之前,可将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年100元/亩,并以此为基数视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调整,以解燃眉之急。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国有林场林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包括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危旧改房造等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林绿化、森林经营等所需费用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预算。国家要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度假、康复、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篇3: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录

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发展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仓区目前共有坪头、凤阁岭、潘家湾、八里庄、冯家河五个国有林场, 经营总面积149.95 万亩, 其中林业用地145.69 万亩, 有林地面积113.02万亩, 森林蓄积量441.68 万立方米, 分别占陈仓区林地总面积、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54.5%、59.4%、67.5%。共有林业职工355人, 其中在职221 人, 离退休134 人。1986 年以前, 全区国有林场全部为事业性质的造林林场, 86 年后, 由于事改企, 国有林场被确定为以营林为主造林为辅, 自收自支的差额事业单位。

2 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林场职工逐步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近年来国有林场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据调查目前林场停薪留职人员占林场在职职工的15%。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日益增大。实际在岗职工领到的就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中基础性部分, 奖励性部分根本无从谈起。

2.2 管理体制不顺, 国有林场被地方政府边缘化

国有林场建场初期, 均被确定为造林林场, 属事业单位, 基建经费、人员经费均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86 年改制后, 国有林场通过林木采伐销售收入, 维持林场生产经营及职工待遇保障。天保工程实施后, 国有林场失去了自营收入, 完全依靠中央财政的森林资源管护费及公益林建设资金开展造林和资源管护工作。职工工资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2.3 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僵化, 林场发展缺乏活力

2.3.1 国有林地经营权未放开

目前, 集体林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已全部落实了林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有效调动了山区林农的积极性, 处处呈现出一片造林、护林的可喜景象, 而国有林场仍然遵循旧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 将林地经营权牢牢控制在国有林场, 职工没有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

2.3.2 利益分配采取平均主义

由于国有林场在职工工资、五险方面资金不足, 便实行工资预算、“五险”补助采取平均主义。国家核定的我区享受五险补助人数为208 人, 实际人数为208 人, 多出34 人, 这34 人在天保二期不享受中央财政拨付的人均6226 元/年的五险补助经费。

2.3.3 奖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为国有林场在招商引资、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缺乏有效直接的奖励办法。

2.3.4 国有林场基层管理松懈

近年来, 基层管护站似乎仅仅维持在“留好人看好门”的状态, 导致日常的巡山护林、林区防火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3.5 国有林场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林业行业工作条件差、待遇低, 对林业大中专院校学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同时林场内部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所以国有林场严重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和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大学生人才。

2.4 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近年, 虽然通过有关部门的争取, 国有林场职工五险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 缴纳逐步走上了规范化, 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住房公积金均无力缴纳;国有林场职工大多为“一头沉”家庭, 许多家庭收入依靠职工工资收入, 家庭无法纳入当地低保, 家属就业困难;因工资连续上调和资金短缺, 国有林场普遍在一期拖欠职工工资, 全区累计504 万元, 这成为了国有林场沉重的负担。

3 陈仓区国有林场改革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并结合陈仓区实际, 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3.1 争取地方政府对改革工作的大力支持

通过及时向地方政府领导反映国有林场实际困难, 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对改革工作的支持。

3.2 加强投资争取和资金监管力度

在天保二期实施过程中争取将中央投资设置为动态投资, 在各类投资中重点加强人员管护经费及五险补助经费投入力度, 确保各项涉及林场职工利益的资金足额、准时、快速地拨付至国有林场, 严格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审计、林业进行定期进行督查, 确保专款专用。

3.3 结合国有林场改革, 理顺国有林场的体制问题

国有林场改革主体思路为将国有林场按照生态区位及区划界定情况实行分类经营。即将属于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国家和地方级公益林比例高的国有林场划分为公益型林场, 转变为由财政供养的全额事业单位。对生态区位一般, 国家和地方级公益林比例低, 而商品林面积较大的国有林场划分为经营型林场, 实行财政差额补贴。

3.4 整合国有林场, 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 依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我区的4 个国有林场进行全面整合, 可以将国有凤阁岭林场与坪头林场进行整合, 将国有冯家河林场与国有八里庄林场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资源整体优化, 有利于资源管理和项目、资金分配。

3.5 加强内部管理, 努力营造创业干事的好氛围

一是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 形成干部职工能上能下机制, 实行全员聘任制, 将管护及公益林建设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或管护站进行完成, 逐步形成贡献和创造价值与待遇挂钩的利益分配体系。二是要制定出台各类奖励办法, 与人力资源部门协调, 积极吸引高学历、知识全面的大学生进入林场工作, 全面提升国有林场职工文化水平, 努力改变职工知识层次结构。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 开源节流。对于天保二期未享受中央财政五险补助人员, 可通过协调地方财政予以解决。四是依据改革方案对国有林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特殊岗位人员进行定编, 争取财政供养, 其余人员则一律由国家通过森林抚育、森管护等社会化购买劳务方式予以解决就业。

3.6 完善国有林场职工保障体系, 解决林场职工后顾之忧

对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拖欠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 积极与地方财政协调争取补助, 通过职工拿一点, 单位挤一点, 上级补助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对于国有林场职工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 要与当地民政部门协调, 纳入当地低保;对于林场“一头沉”家庭, 职工家属的就业可采取以下形式解决。一是可以组织成立国有林场专业造林绿化施工队, 对外承揽绿化工程, 解决部分职工家属就业;二是发展森林旅游, 开办农家乐安置部分职工家属;三是成立国有林场育苗合作社, 安置一部分职工家属。四是由地方财政对一期拖欠职工工资进行补助发放, 切实保障绝大多数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工资收入。

3.7 转变森林资源管护形式, 提高资源管护质量

篇4:微生态·国有林场改革

幸福朴实的村里人:国家对国有林场改革是对的,现在有的国有林场职工没有工资,家属也没有口粮田,吃没的吃,花没有花的,太苦了,农民还有土地呢,还能吃上饭呢,我们希望早日林业改革。

顽石:我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转产的林业工人,只要勤奋,会被社会接纳的。

河南微债通:期待尽快改革到位!更希望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尽可能减少阵痛!

沂水林业:国有林场改革要严守保生态保民生的底线。

米兰九爷09: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林业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青山绿水已成为湖南最宝贵的财富。

lg844210399:我们家就是林场的,父母在林场干了一辈子,真的是特别辛苦,母亲身体不好,退休现在工资不到一千,父亲在职,工资一千出头,能想象吗?

漆小帝:国有江西会昌林场实施改革两年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林业得到发展,林业职工得到实惠,实现改革三赢。将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前置条件,将林改效益最大化,实现改制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共同提升,达到山林增绿百姓受益效果。接地气生态为重,正能量民生为本。三赢!

山东林业:山东公益林场分类经营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改善了林场职工的生产条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至2014年底,全省155处国有林场,有76处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占林场总数的49%。

微言环保:广东省现有国有林场217个,大多分布在西江、北江、东江等江河、山脉和沿海地区,是岭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国有林场改革,目前,已有81个国有林场转型为森林公园,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的公益功能。

海城林业微博:早在几年前,国家就选择江西、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从国家林业局跟踪督导的情况看,试点省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职工的年收入由改革前的2.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4万元。

篇5:国有林场改革典型材料

互助县北山林场

(2020年10月12日)

天道酬勤,数十年来,北山林场几代林业人步履匆匆,精彩不断,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改革探索中前进,在科技创新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奉献,在青藏高原铸就了一道历久弥坚的绿色屏障,谱写了一曲播绿撒翠的雄壮乐章,践行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理念。

林场成立于1956年,是集营林、护林、育苗、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益型林场。现有各类职工617人,其中正式职工88人,大学生志愿者3人,社会护林员184人,生态护林员253名,分散面积管护人员89人。经营总面积16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7.9万亩,森林覆盖率80.01%,是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青海省最大的天保工程区,天保工程面积145.7万亩。

自2016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我场紧紧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坚持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6号)和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互政〔2017〕251号)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我场各项改革,通过改革初步实现了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的总体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领会精神,明确工作目标

2016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青办发〔2016〕5号),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的一项重大决定,是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我场党组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作为改革前期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由场主要领导亲自带头,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扎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北山林区的实际情况和林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认真学习宣传《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在林区张贴宣传标语480张,发放政策解读材料3100份,把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以及《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原原本本传达到林场每个职工当中,及时让广大职工掌握文件精神,了解熟悉政策。通过学习宣传让职工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学习结束后,在全场职工中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之我见”的征文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形成了改革的良好的氛围。在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的同时,林场先后指派场长、副场长、业务骨干到北京林业干部学院参加国有林场改革培训班3次,通过培训提高了认识、吃透了政策、掌握了方法,使林场的管理者真正成为了推进改革的中坚力量,确保了高质高效地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

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改革方案

国有林场改革事关林场的发展、林区的兴旺,涉及林场职工切身利益,必须稳步推进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才能保证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为此,林场党组在学习宣传改革政策,形成改革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开展了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由场长带队深入到2个营林区、8个天保站、24个护林站点、14个行政村以及林区2个乡镇进行广泛的调研,召开专题调研会16次,在全林区下发国有林场改革征求意见表120份。通过调研摸清了家底,分析梳理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了职工和林区群众的诉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林业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青人社厅〔2015〕424号)精神,围绕林场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天然林保护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等,起草了《北山林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初稿)。初稿形成后,将初稿下发到林场场属各单位再次征求意见,根据征求的意见,形成初步改革实施方案,公示后于2016年6月上报至县林业局。

三、落实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改革

2016年7月至8月,场主要领导多次参加由县政府组织的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研讨会议,会上就我场改革的思路、林区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天然林保护机制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将改革意愿向县委县政府作了陈述和汇报。在2017年9月15日发布的《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中,我场起草的改革方案基本被纳入全县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范围当中。

一是明确界定林场性质和人员编制。

根据互助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互助县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主要职工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我场被确定为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3名(2018年3月精简事业单位编制时调整为96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1正3副)。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为承担区域内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培育、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公园管理和森林防火等工作。

二是有效推进林场政事和事企分开。

我场自1991年起为县政府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资金实行报帐制。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多年实践,符合我场实际,正科级和林场党组的设置便于和林区两乡镇协调关系,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便于接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本次国有林场改革继续稳定现有的录属关系。根据省财政厅、省林业厅下发的《青海省国有林场(苗圃)财务制度》,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我场对2002年成立的北山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6月进行了企业注销,林场下属的三个苗圃归生产技术科管理,苗圃经营性收入除生产成本外全部上缴县财政。对原划归种苗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认定和核查,全部归入林场固定资产,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切实建立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天保管护制度。

2010年我场有正式职工134名,其中护林员84名,占林场职工总数的63%,护林员全部为财政供养的正式职工。因林区点多面广,分散到林区的41个护林站点,平均每个站点2人,每个站的平均管护面积3.55万亩,平均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1.775万亩,管护难度大,管护强度高,管护效果差。自2010年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后,我场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资金,逐步从林区群众中发展社会护林人员,每年签订一次聘用合同,实行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管护工资由2010年的8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400元。到2018年12月共发展社会护林员184名。自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我场继续加强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依托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补助资金、天然林保护新增管护资金,优先从林区贫困户中发展了266户贫困户担任林区生态护林员,占林区贫困户的68.5%,每年每户发放工资1.56万元,到2018年12月累积为贫困户发放管护费723.26万元,实现了一人从事生态护林工作,全家实现脱贫的目标。截止目前,林场有各类管护人员617名,其中正式职工88名。正式职工主要承担各天保站的管理工作,管理辖区内的各类管护人员。我场通过国有林场改革真正建立了以购买服务为主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天然林管护机制,管护人员结构由正式职工逐步向林区群众转变,林区群众的爱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贫困户纳入生态管护行列,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从林区“就地取材”的现象大大减少,林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是建立健全责任明确的森林资源监管机制。

根据改革方案要求,我场对林区内的森林资源按照林地性质、面积大小、监管事项、管护难度等进行了一次梳理,根据每个站点的位置和管护人员的数量,合理划分了责任区,在管护合同上明确管护面积、管护范围,要求每个护林员每天要按规定填写管护日志。八个天保站要求每周召开一次全体社会护林员参加的周例会,汇报每周的管护情况,站长对护林员日志进行调阅,对汇报的重大事项及时向营林区汇报。在日常工作监管上,实行主管场长一季度一督查、营林区主任一月一检查、天保站站长一周一大查的监管机制。林场在注重护林人员监管的同时,建立了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林场与场属各单位、各单位与职工逐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根据方案要求,我场将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优先提升职工生活条件,先后对基层两个营林区、八个天保站和七个管护站点进行了原址重建或翻修;购置冰柜11台;办公桌椅345套。同时统筹各类基本建设投资,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森林消防摩托车2辆;建设森林“三防”智能管护系统一套、监控点11处;森林消防物资库3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车1辆,防治器械13套等。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500万元,用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资255.36万元,锅炉房及设备购置24.4万元,设施建设98.45万元,职工饮水管道建设89.79万元,其它投资32万元。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职工对改革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在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我场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场长多次与县人社局协调沟通林场岗位设置情况,科学设置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高级职称由原来4名增加到7名,中级职称由原来的14名增加到26名,初级职称由原来24名增加到32名,改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明确了职称考评的细则,建立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2016年、2017年先后有12名大中专毕业生考入我场,为我场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6:国有林场改革与探索

国有林场改革与探索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

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主权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森

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

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林业,围绕林业作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在全社会关注生态利用,新时期生态建设的相持阶段,坚决预防新的生态破坏,要求全社会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在自然资源利用中找准依托和产业方向。通过对资源现状的调查和适宜性分析,找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地区经济,使林区职工收入稳定提高的发展思路。

上一篇:四时田园杂兴改写下一篇:qq繁体字网名大全:壹种叫做男人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