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2024-08-08

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精选10篇)

篇1: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们心日中的头等大事。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在游戏中的适宜指导有利于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师要善于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宽松的游戏氛围

幼儿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征的制约,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他们的主体性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开展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的游戏环境,利用玩具柜、桌子、椅子等,将活动室分成若干小区,如娃娃家、积木角、食品厂、美工角等,并在相应的小区墙壁上布置与其相吻合的墙饰内容,在这样的游戏环境里,幼儿的主体潜能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当然,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外,还应该让幼儿的游戏处于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事实上幼儿的主体潜能往往就是在特定的人际环境中发挥出来的。在这里,教师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是幼儿最崇拜的偶像,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因此教师要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将幼儿主体的内在潜能诱发出来,转化为动机乃至于现实的主体性活动。我认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给了孩子选择游戏的内容和伙伴的自由,激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组合游戏伙伴

小班孩子对扮演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这与他们的群体性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低有关。任何人尤其是幼儿,其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其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前者的条件之一;否则,幼儿就只能处于无法挣脱的“自我中心状态”(皮亚杰语)。“自我中心状态”对发展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利的。要改变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状态”,我们可采用相互协商的方法帮助儿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一种“民主”的伙伴群体行为中养育其主体品格。例如:在每一次角色游戏中,很多小朋友都乐意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弄得有些角色没人当,教师在这时可让幼儿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才开始游戏。当然有时幼儿的意愿与角色之间因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订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均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对作出谦让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积极参与游戏,实行间接指导

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们一起做些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够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和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游戏顺利地开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把“姐姐”做的小丸子端去煮,做姐姐的小朋友大哭大闹,这时,“奶奶(老师扮)来了,请他们说说在家里小孩子应该听谁的话,她俩说:“应该听大人的话。”“那么,妈妈把小丸子端去煮,小孩子该不该大吵大闹?”“奶奶”这么一说,做姐姐的小朋友马上止住了吵闹,并和做“妈妈”的小朋友重归于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间接指导宋解决幼儿间的矛盾;能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

四、提供必要替代物,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创造性在不同年龄的个体身上有水平的差异,但在不同个体身上也有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就是说,即使在较低阶段的个体身上,也可能有发达的创造样式。在我们看来,幼儿奇特的幻想力就是这样一种样式。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如果得不到培育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开发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在游戏中,我们除了要为幼儿提供部分主要玩具外,还应提供大量可“以物代物”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更能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想像,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根据小班幼儿知识经验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诸如棒冰棍、洗衣粉桶、饮料瓶(罐)、白纸、碎绉纸、包装盒等,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

篇2: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同样对本文所讲的游戏中儿童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幼儿时期是儿童创造力的启蒙时期,在儿童游戏中多见的是角色扮演类的活动。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游戏中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游戏中所创造的场景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的表现自己。幼儿教育注重的的是幼儿自主性、独立性、主体性的发挥,角色游戏中教师作为儿童成长的领导者,应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下面,本文作者将从具体的方面对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进行阐述。游戏在幼儿主体性中发挥的作用

1.1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主动的去学习。教育知识理论曾深刻的探究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动物是消极的适应社会,而人是主动的适应社会。幼儿同样的在对外界的新生事物也有主动探索的好奇心,好奇心促使幼儿求知欲的产生。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主动的扮演角色,并且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作出适当的反映。长久的习惯促使幼儿主动的学习新东西,促使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笔者在实际的一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动物本身,增加对动物种类的熟悉度,由于幼儿的年龄过小,先组织儿童通过视频观看动物,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并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竞猜。通过此游戏既娱乐了儿童,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1.2 游戏中的参与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学期教育中,一般都会创设许多新的环境、模拟许多游戏的场景,能够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根据自己的记忆力想象力发挥。幼儿在所创设的环境中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主动的与人交流,扮演好学龄期儿童需要扮演的角色,增强儿童的自主性。

1.3 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场所。“主体性的发挥”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主张儿童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儿童在参与游戏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师创造能够促使其主动性发挥的场景。所以,在游戏中激发主动性的发挥是素质教育创造的重点。游戏在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的角色扮演中更好的发挥幼儿主体性。

2.1 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幼儿创造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幼儿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在幼儿的教育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应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创造游戏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游戏场景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材料的制作、场景搭设的过程中,并适时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行为,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式。正如上文笔者所提到过的实例。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事先对幼儿进行询问,询问他们最喜爱的动物,然后利用实物创造模拟的环境,并鼓励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样的做法充分的引导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

2.2 游戏过程中的选择,应充分的尊重儿童的意愿。素质教育一直提倡儿童是游戏参与中的主体。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人意愿,下面将从具体的方面对此主体展开论述。

2.2.1 在游戏主题中尊重儿童的意愿。幼儿在参与游戏中对于游戏主体的选择一般都来源与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而大部分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应主动的多与孩子交流,发觉儿童的兴趣,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创造更多的主提,为孩子选择主提提供更多的余地。例如:幼儿教学中,有的孩子选择“菜市场“角色的扮演,几个孩子在一起分别扮演菜市场中买与卖的角色。此儿童对于此主题的选择可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所见所闻,也有能折射出一个孩子的心中所想。

2.2.2 在游戏中充分尊重儿童对于游戏情节的选择。不同的游戏具有不同的情节,同样的游戏各个情节的扮演角色大大不同。情节角色扮演的不同姓能够激发孩子的参与性,对情节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情节选择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不能强加于他们。正如上文所提到过的,菜市场角色的扮演有“买和卖”两种角色,具体到个人来讲,有的孩子想要扮演“买”,而有的孩子想要扮演“卖”的角色,不同角色的选择决定的情景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在情景的选择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2.2.3 游戏参与中尊重孩子对不同玩具的选择。游戏过程中,玩具的选择对孩子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同的孩子面对不同的玩具所萌生的创意也有所不同,在游戏参与的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也不同。小结

篇3: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意义

1.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例如, 幼儿在进行“快餐店”的角色游戏时, 扮演店员的幼儿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招呼顾客, 积极介绍餐厅美食, 热心为顾客服务, 这就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主动交往能力, 从而锻炼儿童接受社会公共生活, 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2. 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模拟不同的生活场景, 感知成年人的社会生活。在这个扮演模拟的假想环境中, 他们可以把椅子当作火车, 把积木当作电话, 还可以自己扮演老师、医生、警察, 这些都是幼儿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后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假定的, 当幼儿脱离真实的场景和实物后还能联系真实的世界进行假设想象, 这就是幼儿思维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3. 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和其他小伙伴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游戏, 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之间的情谊, 同时也是对他们交流能力、分享能力和协作能力的一种锻炼。例如, 在“模拟消防员”的游戏中, 幼儿知道分配任务, 有的负责救人, 有的负责灭火, 有的负责救治伤者, 相互之间帮助, 协作完成。

二、幼儿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

幼儿角色游戏无疑是以幼儿为主体展开游戏, 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幼儿进行引导、启发, 协助他们完成游戏。但是, 从目前角色游戏实际进行的情况来看, 幼儿和教师在游戏中的责任担当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错位现象, 即“主体”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游戏中过多干预幼儿的行为活动造成的。在游戏中, 教师为了维持游戏的秩序并保障儿童的安全, 经常会说“你要先做这件事, 再去做那件事”或者“不对, 你不能这样做”, 这些都对幼儿有所限制和束缚, 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幼儿的想象力被抑制, 对游戏的兴趣也大不如前。

三、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1. 建立良好的幼儿角色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是角色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与保障。首先, 要为游戏准备各种适宜的材料, 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并进行以物代物。其次, 还需要有民主平等的自主发展空间。教师在游戏中要做到了解幼儿、鼓励幼儿、尊重幼儿, 使幼儿感到来自老师的支持, 建立自信心, 为角色游戏建立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

2. 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首先, 幼儿应该参与到游戏主题的选取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幼儿商定游戏主题。教师在选取主题时应该给幼儿参与的机会, 与幼儿交流, 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 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

其次, 在安排游戏的角色时, 要按照幼儿的个人意愿来安排,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每个角色的意义和乐趣, 让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 也可以让幼儿之间互相商量, 自己安排角色。

再次, 教师在准备阶段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游戏过程, 设计游戏发展情节, 这是幼儿主体性被激发的过程。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 必须要避免对游戏的过程或幼儿的表现进行干扰, 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发展游戏情节。这样才能使得幼儿的游戏天性和处事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和锻炼。

最后, 当每次游戏活动进行时, 教师应当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 在游戏后要及时反思总结, 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的游戏表现, 并进行指导评价。讨论的过程是孩子们分享经验的过程, 也是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总结并让幼儿意识到自己不足并进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分享自己的经验, 自发地进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教会幼儿表达自我、评价自我。

篇4: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在平时的表演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如下一些现象:幼儿的动作、语气、表情,就像从同一模子里出来的一样,缺乏游戏的乐趣。幼儿失去表演的积极性,表现出消极被动、无聊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在于教师组织指导表演游戏时存在以下不良倾向:

一是表演方式不当。教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表演游戏时,一种会将孩子分成若干组,进行独立表演;一种会请个别孩子表演,其余孩子观看。这两种组织方法分别存在如下的弊端:(1)全班幼儿虽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在有限的活动室内,幼儿缺乏独立的讨论空间。若干组幼儿同时进行故事表演必然相互干扰,彼此影响。同时,教师也顾不过来,没有精力进行指导。(2)教师对表演控制太严,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统一进行表演。由于游戏时间的限制,往往多数幼儿因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耐心。

二是重表演轻游戏。教师在幼儿熟悉故事、初步学习对话之后,就急于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扮演角色进行示范性表演。教师在指导中逐步将表演模式化、统一化,虽然快捷,但抑制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三是语言禁锢。在表演游戏的指导中,教师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记忆故事、模仿人物对话上,让幼儿反复听故事、复述故事。有些作品内容需要加工,角色对话相应需要提炼,但教师往往照搬照抄,不利于幼儿的吸收。

要纠正这些弊端,就要从转变教育教育观念、改变指导方式做起。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学习形式要多样化

以往,表演游戏往往是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教师先复述故事、提问故事情节,接着幼儿看图复述故事、分角色复述故事等,环节枯燥、拖沓。以《三只小猪》为例,我播放了《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改教师讲为学生看。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看故事更给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幼儿看到了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形象及动作,看到了稻草的柔软,看到了砖头的坚硬;不仅听到了故事角色的对话,还跟着音乐的情绪体验着轻快与紧张。一遍看完,孩子们意犹未尽。

二、让幼儿做故事的主人

1.让幼儿参与改编故事。有些故事的描述性语言不适合直接表演,有些故事的环节在表演中可以省略,这是一个加工的过程。因此,我和孩子们在看完动画片后及时进行讨论,集体完成改编设计。

2.节奏型儿歌对话。以《三只小猪》为例,故事中大猪和二猪看到稻草和木头,都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和对话。如,大猪看到稻草时想:稻草盖房子又快又省劲。它就对二猪和三猪说:“我就用稻草来盖一间房子。”这点不仅不适合表演,而且对话也很平淡。

孩子们受动画片的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大猪的想法融入到对话中去,改编成:

×·×|×× ××|×0·××|××××|× -|

我用稻草 盖房子,我用稻草盖房子,

×× ××|×××|×× ××|×× ×‖

稻草 盖房不会累,我才 不怕大灰 狼。

有大猪的对话版本,二猪只要将稻草改为木头就可以了。三猪改为砖头的同时,我又引导幼儿:“砖头很沉,盖房子累吗?”“三猪为什么要盖砖头房?”

大家改编为:

×·×|×× ××|×0·××|×× ××|× -|

我用砖头 盖房子,我用砖头 盖房子,

××××|×× ×|×× ××|×××‖

砖头盖房很辛 苦,但是 不怕大灰狼。

这样简短有节奏的对话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不分角色同步表演

以《三只小猪》为例,孩子们不分角色,跟着故事同步表演。让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对话记得越来越牢固,他们的表演更是异彩纷呈。孩子们都进入了情境,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表演小猪盖房子的动作和逃跑的样子。当故事进入到大灰狼时,刚才还躲在“床下”瑟瑟发抖的小猪,立刻跳起来瞪着眼,粗声粗气地说:“把门打开!让我进来!”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真正按自己的理解自主表演,演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并且个个情绪高涨,演兴浓郁。幼儿的自主性带来了表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一步提高了幼儿表演的情趣。

四、鼓励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和准备

合适的道具是表演游戏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进行表演。因此,我尝试让幼儿思考和寻找适合替代的物品。如,在三猪家要准备一口大锅,孩子们有的说在一张大纸上画个锅、有的干脆指着地板上的图案说这就当锅。对于大猪的稻草,孩子们就想到用皱纹纸、手帕、纱巾代替。幼儿准备的道具富有童趣与创造性,更切合他们的水平,适合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让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工作过程,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有了表现的机会,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从而成为游戏的主人。

篇5: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1989年11月2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今天, 人们对儿童的权利有了新的认识, 并达成了以下共识:儿童不再是成人的缩影, 而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 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 成人应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生活和活动, 不应将成人文化无条件地强加给儿童;儿童应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这些现代儿童观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 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就是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指导

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它是个性的一个方面, 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即不依赖他人, 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人在2岁左右便进入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自主性的萌芽时期。然而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来说, 父母的包办代替、教师的权威形象, 无疑是遏制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人格教育, 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 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 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教育者应顺应儿童的发展, 充分发展儿童的潜能, 焕发出儿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 提高主体意识。培养发挥三岁幼儿的自主性, 我认为角色游戏是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角色游戏是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 它是幼儿自主自愿地在假想的情景中, 通过扮演角色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的游戏活动。

三、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自主性

1. 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

皮亚杰说过: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幼儿的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一点, 就在于情景的差异。环境、心情、气氛等对游戏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 良好的心理环境。小班幼儿刚入园, 对环境本能地存有陌生感、畏惧感, 因此,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更应该注意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教师应尽可能让幼儿感到自己与老师是平等的、是受重视的。教师可以置身于幼儿中间给予身体的接触, 或蹲下来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你想玩什么?”“想和谁一起玩?”“怎么玩?”“在哪儿玩?”用目光交流情感, 用微笑缩短距离, 用鼓掌来传递信任, 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做, 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想玩的游戏, 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2) 丰富的物质环境。A.游戏场地:足够的游戏场地是幼儿自主开展游戏的前提。游戏前, 我们划分出了几块比较安全、宽敞的区域, 带领幼儿参观, 让幼儿知道这里可以玩他们想要玩的游戏。B.游戏材料:充裕的游戏材料是幼儿自主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 因此, 我们提供了大量地仿真性的游戏材料, 如桌子、小床、炉子、小碗、小勺等, 并且把它们分类集中放置在场地一角, 供幼儿自由选择;另一些如纸盒、塑料瓶、玩具等废旧、安全、卫生的物品, 我们则放置在“宝贝箱”里, 让幼儿自由地选用作为替代物, 如浩浩用纸盒当电视机、好好用塑料瓶当调料瓶、美美用方形玩具当切菜板, 等等, 以此去实现他们在游戏中的新思维、新创意。

2. 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

早在40年代, 陶行知就提出了“六解放”的思想, 即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一切生机勃勃的主动性都是在最大程度地享受、体验自由后带来的。因此, 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 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 身心得到无比的放松与愉悦, 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 变教师确定主题为幼儿自选主题。小班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能力弱, 往往不知道可以玩什么。我们采用了积极的、较为具体的提问引导, “你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你看见过什么好玩的事情?”“平时爸爸妈妈会带你做什么?”“谁想把这些好玩的在游戏里玩出来?”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游戏。如月月在春游回来, 玩起了“梅花山公园”, 蒙蒙去医院看望外公后, 玩起了“儿童医院”等。 (2) 变教师指定伙伴为幼儿自选伙伴。我们让提出主题游戏的幼儿优先选择伙伴, “你想和谁一起玩?”“你的游戏需要几个人?”“大声地去请你的好朋友!”。对于有退缩行为的幼儿, 我们则鼓励并帮助他找到能干的幼儿搭档, 使能力强的幼儿在同伴的赞扬声中激发潜能, 能力弱的幼儿在共同游戏中学习、模仿, 增强自信。 (3) 变固定材料为自选材料。以往主题游戏的活动材料都相对固定, 如门只能是娃娃家用, 别的主题游戏不能采用, 而将游戏材料分类集中摆放后, 幼儿可以自由选用, 构造自己想要的主题场景。如蒙蒙的“儿童医院”就用了原先娃娃家的围墙和门。然而, 小班幼儿对于材料的灵活使用与布局安排上有所欠缺, 我们便在游戏前给予说明, 并启发、帮助幼儿归纳、整理某些材料的多种用途。如:“泡沫垫可以做什么?”“它像什么?”“怎样拼接?”“拼接起来又像什么?”……结果, 蒙蒙用它拼起当成了病床, 文文则把它拼接后竖起来当成了隔开卧室与饭厅的墙。 (4) 变指定场地为自选场地。幼儿可以与同伴商量, 自由选择教师事先划分好的几块场地中的一块, 自主布置游戏场景, 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5) 变教师设定内容为幼儿自定内容。强大的内动力是个体自主性发挥的关键。因此, 我们坚持少对幼儿说“不”, 而多说“你想怎么玩?”“别害怕, 自己试一试!”“我相信你会玩得很好!”等鼓励的话, 帮助幼儿独创性地设定游戏内容。如月月的“梅花山公园”对小孩实行“免票入园”, 蒙蒙的“儿童医院”住院处可以让“爸爸妈妈陪床”, 等等。 (6) 变教师制定规则为幼儿自定规则。我们鼓励幼儿参与讨论, “你认为可以怎么玩?”“你有什么不同的玩法?”“觉得怎么玩会更加好玩?”等, 帮助幼儿比较并推广较为可行的游戏情节、游戏规则。例如:原先医院的两位医生总是做同样的工作, 于是顾了看病处, 顾不了住院处, 顾了住院处吧, 又顾不了看病处。经过大家的讨论, 一致认为他们应该分工———一个人负责看病处, 一个人负责住院处, 有时可以“换岗”。在大家的帮助下, 调整了游戏规则后, 两人各行其是, 玩得井井有条, “病人”都说“医生”很负责。 (7) 变教师评价为幼儿自我评价与相互交流。小班幼儿缺乏评价经验, 于是我们让幼儿先从介绍自己在游戏中开心 (或不开心) 的事开始说起, 逐步过渡到评价他人、自我评价, 如“你觉得售票员好吗?好在哪里?”。多引导幼儿正面评价, 鼓励幼儿的自主行为。

四、思考与体会

1.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刚处于萌芽状态, 教师应多去关注, 了解幼儿的游戏, 观察理解幼儿的想法与做法, 少讲解、少干预, 做到“有扶有放”, 让幼儿的自主性持续发展。

2.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说的自主、自由, 并非是幼儿是为所欲为、放任自流, 而是在一定的规则、秩序下的自主

3.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 往往不知所措,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 帮助其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梅花山公园的售票员, 不管来的游客多少, 只卖一张票, 于是我以游客的身份加入其中, 一边买票, 一边假装生气的说“我一个人来玩就买一张票, 他们那么多人来玩也买一张票呀?”, 启发售票员发现问题, 自行纠正, 实现“不教也是一种教”的效果。

4. 小班幼儿好模仿, 一旦出现新情节, 都跟着学, 我们在肯定的同时, 也启发、鼓励幼儿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 玩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新情节。到学期末, 我班共出现了“雨花台公园”、“儿童医院”、“梅花山公园”、“幼儿园”等多个新主题游戏, 娃娃家中的新情节则层出不穷:“爸爸妈妈”们发明了空调、油汀、热水袋, 给宝宝取暖;发明了热水器给宝宝洗澡;孩子住院了爸爸妈妈轮流照顾, 等等。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 真可谓一举两得。

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我们应该珍视孩子的自主性, 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并尽我们所能为孩子创设有利于自主性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摘要:儿童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 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在幼儿教育中应尊重其主体性、参与性。本文提出通过角色游戏这一途径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在角色游戏中必须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 为幼儿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此外指出角色游戏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角色游戏,游戏环境,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赵艳.幼儿自主性能力培养的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5) .

篇6: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的提供者,观察的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影响孩子主动地学习。在环境创设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超市的游戏生成后,我就问幼儿:“我们可以在哪个位置开超市,需要怎样布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建议:“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设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还有收银台,如果人少就一个,如果人多就设两个。”有时我发现孩子们玩了几次后,对原有的游戏区兴趣不大,于是在讲评活动中,我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戏材料,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个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那么幼儿就能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去创造游戏。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凸显幼儿游戏的自由性

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自由选择主题:幼儿游戏主题的来源往往是幼儿周围生活中见过的或者体验过的事和物,从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人和事,如从“娃娃家”到“照像馆”、“图书馆”。教师在主题确定上要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

2.自由选择情节:主题确定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游戏怎样玩,以此来发展游戏情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情节,如:娃娃家里的妈妈总是在那里做饭,教师见到后就让妈妈去买菜,可是妈妈却不愿意,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了解原因,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游戏情节。

3.自由选择角色:在选择游戏的角色时,要体现按意愿选择角色,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问一问愿意担任什么角色,中、大班幼儿则鼓励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4.自由选择玩具: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就是游戏材料,在选择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如我班的西西小朋友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突然萌发了 “做手术”的情节,因为没有口罩,他将理发店的毛巾当口罩,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清楚而误认为他乱拿别人的物品,就会抹杀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5.自由讲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讲述的自由与时间,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以让幼儿分组讲一讲,特别是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丰富指导的方式,增强幼儿参与的意识性

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落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要好得多。

实践中,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宣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于是,我鼓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四、优化游戏的评价,提高幼儿评议的自主性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当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应适时地抓住机会,让幼儿把游戏中开心的、好玩的或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勉。而当前角色游戏的评价往往被教师忽略,或由于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兵,起不到指导游戏发展的效果。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自主评议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游戏过程成为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创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篇7: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与高校职业指导机构的定位

职业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社会发展缓慢、相对稳定的时期, 职业往往也是一个与个人终身相联系, 甚至代代相传的概念。如中国古代对“职业”一词的界定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事业;二是职分、职务;三是官事与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1]。随着社会发展加快, 职业的稳定性不断降低, 更加注重发展性, 强调职业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主张职业生活与其他生活如休闲、退休等统一起来, 主张职业既是手段更是目的[2], 从而使职业与生活本身结合起来。随着科技迅猛发展, 国际化和新经济的出现, 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特性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维护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 更多的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之间转换, 以及在不同组织之间流动, 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3]。无边界职业生涯使得职业者逐渐脱离了常业之工作职责, 更强调与具体的工作职责之间的相互选择。因此, 当代的职业生涯既是人们在选择中实现与社会逐渐契合的过程, 也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 在与职业的关系中按照自主意愿能动地改变职业, 驾驭、支配职业的过程。大学生在职业中的主体性是与职业生涯本身相关联的, 是当代职业的必然要求。

在职业指导中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也应当认识到高等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 也是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 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阶段。很多国家在高校设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如职业指导在美国高校整个运行体系中处于中心和先导地位, 在管理上, 学校专门设主管副校长负责职业指导工作, 地位仅次于教学副校长, 学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制订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 都要请职业指导机构从专业的角度指出意见[4];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从中学时就开始职业指导, 使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大学选择相互联系, 这些国家通过高校职业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选择和职业规划。

高等教育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它不同于普通职业指导机构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的一种过程[1], 即郭秉文先生所翻译之“职业之引导或职业引导”, 还承担着将大学生们培养、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因此, 一方面我们应当通过建设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协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 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就业技能, 另一方面应当遵循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 将激发、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职业指导的重心。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摩擦性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观念、方式、途径也随之发生变化, 而大学、大学生应对这种变化的准备和实践明显不足, 反应较慢,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 空岗与大学生失业并存等多种现象。

1.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 许多学生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5]。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受观念、制度的不断更新,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与市场、用人单位的相互作用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表现为找到与大学生相匹配的工作比较困难和就业时间拉长、就业成本增加等形式;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意愿和职业规划得到了进一步尊重。

2.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不匹配。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互动不足, 导致大学生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而形成结构性失业。通过对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和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调查显示, “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基本问题能力”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分别列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五位, 而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分别列第一位、第五位和第二位[6], 显示出大学生培养的目标顺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能力之间的脱节。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工作能力略有提高, 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提高的速度高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速度, 二者之间的实际差距不降反升。

3. 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与途径的变化与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矛盾。

招聘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也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都在积极努力克服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如召开、组织或积极参加高校招聘会, 通过专业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和求职申请等, 但对比具体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求职行为, 我们认为大学生群体仍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用人单位在筛选求职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求职者的简历、专业、工作经验;在决定录用求职者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结果、笔试结果和简历。可见一份优秀的简历在获得进入下一步的机会和求职成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很多大学生并不重视个性化的简历, 仅仅依赖制式简历而忽视了个性特征, 对工作经验的表述比较笼统, 从而形成了千篇一律的个人简历。在面试和笔试的环节中, 用人单位采用了文件筐作业、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日益规范化的面试笔试方式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大学生对这些招聘方式还了解不多、准备不够。

4.地域选择、薪资期望、岗位期待等是摩擦性失业的重要成因。

大学生就业“难”, 还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 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 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5];一些大学生在岗位选择中不愿从事销售等基础工作, 较少考虑职业发展、个人特征等现实因素而脱离实际热衷于白领、管理岗位, 显示出职业选择中客观环境研究不足、对自身了解不够的盲目和从众, 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符合实际的规划。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努力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就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匹配造成的;而磨擦性失业的原因则主要来自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与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的不同。因此, 在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中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 帮助他们获得客观认识自己、能动改造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适应迅速变革的社会需求。

1.转变传统观念, 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市场变化, 克服自身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大学生以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方式就业只是近十年以来的事, 在此之前的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基本上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 由此而形成的大学和大学生与市场脱节的传统依然影响着当代大学和大学生。高校职业指导应当帮助大学生克服业已形成的传统文化中“等、靠、要”等思想对大学生的控制和束缚, 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结合自己个性特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并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深入地了解自己希望进入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以及他们招聘的方式、特点等。在《职业》杂志设计的《中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显示出52%的大学生没有研究过自己想要进入行业的发展前景, 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这一环节的不足。

在指导的方式上, 我们也应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指导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和说教方式。在实践中, 大学生接受过的职业指导服务方式中, 职业发展规划、辅导求职策略等服务的比例明显低于大学组织的招聘会, 对上述服务的有效性评价中大学组织的招聘会也占有绝对的优势。这种情况说明那种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方式既不受学生欢迎, 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招聘会则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和接受。这并不是说大学招聘会直接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就业岗位, 他们每拿到一份工作, 本科生与高职毕业生需要分别投出平均12份、6份工作申请[7], 但是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对话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因此, 在职业发展规划、辅导求职策略中也应当以大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用案例研讨法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 用现身说法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有效的行为模式, 逐渐改善传统就业方式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束缚。

2.科学分析职业期望, 逐步克服摩擦性失业。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 从而导致整体预期水平偏高[5]。对于这种情况, 大学职业指导机构不应只站在自己的视角上空洞地要求或教育他们降低就业期望值, 而应在尊重大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 创造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实现路径。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 他们正处于职业导入期, 这一阶段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设定人生目标, 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人力资本,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 比起创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来说, 报酬并不重要[8]。基于对以上客观事实的认同, 协助大学生分解各阶段应当完成的目标, 最终实现自己较好的职业规划。

3. 开展实践活动, 切实提高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主体性。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性, 必须重视实践环节。从用人单位来看, 他们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说明大学应当重视大学生的非认知性知识培养和训练, 通过实践环节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化为实际能力。当然, 实践活动也不能自动完成这些任务, 需要大学职业指导机构科学设计实践活动、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实现多维目标。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环境下改善其中某个变量很难实现根本性转变。然而通过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主体性, 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自我的价值与不足, 了解社会化的环境, 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 更好地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元, 李兴军.论职业指导概念的形成与发展[J].职业与教育, 2008, 21 (33) .

[2]龙立荣.职业生涯管理及其结构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吴晓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7 (9) .

[4]顾雪英.构建大职业指导体系深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

[5]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就业战略报2004[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6]唐.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4, 11.

[7]麦可思研究院 (MyCOS Institute)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6.

篇8: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摘要:《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由于游戏具有自主性、兴趣性、虚拟性、社会性,具体性的特点,因而在游戏中,幼儿的参与主要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是主动地选择与决定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和活动的方法的。作为创造性游戏之一的表演游戏……

由于游戏具有自主性、兴趣性、虚拟性、社会性。具体性的特点,因而在游戏中,幼儿的参与主要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是主动地选择与决定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和活动的方法的。作为创造性游戏之一的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扮演作品的角色。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表演游戏环境的创设是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良好契机。表演游戏的环境大致可以分成三类(1)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2)游戏道具的设计与准备。(3)游戏中替代物的合理使用。以往,在表演游戏环境的创设中,大多存在“以教师为主创设环境,包办过多”的现象,致使幼儿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通过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近一年的研究,获得以下几点初步的认识。

一、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创设有意境的、丰富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萌发参与游戏的愿望。在环境创设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上,可以以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的需要摆放场景、道具。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设置好的场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游戏结束后,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助整理游戏场地、道具。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如:在《小铃铛》这一游戏中,教师提出了:想一想,小花猫可能在哪儿遇见小狗、小羊、小兔?有的幼儿说在树林里,有的幼儿说在草地上,有的幼儿说在公园里,有的幼儿说在幼儿园门口一——教师请各组幼儿确定一个设想,创设不同的游戏场景。于是,活动室里出现了在树林里、草地上、公园里、房子外等不同的游戏场景一一同时。在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中,教师还应重视与幼儿共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宽松的环境下心情愉悦地游戏。

二、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的设计与准备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在游戏中启发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半成品材料或废旧材料加工制作道具,也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良机。以往教师在进行某一表演游戏前,教师都要为幼儿准备许多教师认为表演需要的道具,在指导游戏中教师还要反复地交代刀具的摆放与使用方法,而幼儿对这些道具并非喜欢,只能被动地认同,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有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为此,我们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这些道具应该怎么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并注意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一起来制作游戏所需要的道具,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与准备中来,使幼儿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如:在表演《大灰狼和兔子》前,教师讲完做事纰织幼儿分组讨论:除头饰外,还需要那些道具?有的幼儿说:“要一而镜子,这样王后才能天天问镜子谁最漂亮。”有的幼儿说:“要两问房子,一间当皇宫,一问给小矮人住。”还有的幼儿说:“还需要头巾、围裙、手套让王后化装用。”一一幼儿的发言不禁令我赞叹,他们提山的一些道具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如:魔镜、头巾、丝带,而这些道具对表演有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着,教师请幼儿分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组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准备活动中,成果颇为丰富:用胶粒、插塑拼捅出各种形状的镜子:用大型积木或纸箱来搭房子;用彩色皱纹纸揉成丝带;到娃娃家找来头梳、围裙、手套——幼儿准备的道具更切合他们的水平,适合他们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能不断深化游戏内容,锻炼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对幼儿动手设计与准备道具材料的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评价哪一组幼儿的道具准备的最好?为什么?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幼儿互相启发、相互学习,使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的萌芽从中得到发展。让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的过程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有了表现的机会,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从而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启发幼儿在游戏中合理地使用替代物,提倡一物多用。

乌申斯基说:“最好的玩具是那些我们能够随意地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随着游戏主题的不断增多,对道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个“百宝箱”,肩发和引导幼儿“以物代物”。如一根竹棍既可以当麦克风又可以当金箍棒,还可以当指挥棒:一块方形捅塑既可以当蛋糕又可以当面包。还可以当糖果盒、饼干箱……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寻找替代物,如按色彩、形状、大小、使用和操作方法相似等特点来替代相似的玩具,学会一物多用,从而使幼儿的分散思维更活跃,获得更多的乐趣。

篇9: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指导者

要想帮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将游戏带入到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幼儿园中最多的就是进行游戏,而这也成为学前教育中的基本内容,通过开展游戏教育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获得更好地发展。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就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同时还要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发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平行、合作、指导等游戏,同时还要做好指导工作,成为游戏中的指导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游戏融入教学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做好安排工作,同时还要掌握好教学的时机,将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结合在一起,针对幼儿的不同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这种学习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到游戏中的知识与乐趣。

二、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观察者

在学前教育中观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进行准确评价与诊断的基础。而观察也是体现教师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来掌握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解释相关的行为。首先,通过细心观察,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从而实现自由选择。其次,教师还要对幼儿的日常活动进行观察,如幼儿对哪些游戏玩具感兴趣,或幼儿的玩伴是谁等。再次,教师还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掌握好幼儿的意图与能力等方面。最后,教师还要对游戏以及幼儿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来掌握指导方法与行为,这样也就可以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从而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三、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更好地发展与学习。因此,教师就要认识到自己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同时还要协调好幼儿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幼儿的弱点,以此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还要掌握好参与的时间与方法,在幼儿出现参与热情不高、玩具缺乏以及玩伴缺乏等现象时,教师就要适当参与到其中。教师在参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自己的地位,积极将自己看成是游戏中的一分子,避免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其中,同时还要处理好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增加幼儿对游戏的体验。

四、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干预者

一些幼儿教师认为,开展幼儿游戏教育教学就是突出幼儿的作用,而不应当干预幼儿,因为干预就会造成幼儿的参与热情降低等,且一些教师也并不清楚干预幼儿游戏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幼儿身上,所以也就不愿意干预。但让教师干预就是为了保证游戏可以持续进行,所以干预也是保证游戏继续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进行干预是要做好设计工作的,避免强加干预,且在干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幼儿才是游戏中的主角,进行干预只是为了辅助游戏可以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平行式、交叉式以及垂直式等,以此来影响幼儿,将幼儿引入正确的方向,提高游戏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评价工作,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还要与幼儿一起来对游戏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组织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摆正教学目标,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帮助幼儿实现更好发展。

总之,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析好游戏,明确自身在游戏中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好幼儿,让幼儿可以产生出参与幼儿的兴趣,从而也就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乐趣。

参考文献

[1]李玲.如何使幼儿三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小记[J].青年文学家,2013(22):114.

篇10: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一、增强观察幼儿游戏的意识

通过区域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介入幼儿的游戏,既会观察介入游戏,又会分析、促进游戏不断提高。如何通过我们的指导,使幼儿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的得到提高。例如有一次,多多和凡凡选择了象棋,两人对象棋这么着迷,一定玩得有意思。于是,我坐在他们的中间观阵。多多真威风,一路吃吃杀杀,只一会儿的工夫,就吃掉了凡凡的車、马、卒、炮若干,我高兴的为多多点头,同时也为凡凡着急,可是凡凡不急不躁,让他吃。但是凡凡紧盯着多多的老将,一会儿就活捉了他的老将,第一局以凡凡为胜。我刚才还为凡凡捏了一把汗,现在又佩服起他来。第二局又开始了,多多还是一路斩杀凡凡的兵,但是还是没有保住老将。我暗自庆幸没有急于指导,否则哪里能观察出他们各自的问题呢?于是我告诉多多:不但要吃掉对方的棋子,还要紧紧守护好老将。我对凡凡说:“不但要吃掉对方的将,还要保护好自己的实力。”于是,我和他俩一起玩了一盘。让他们体验如何进攻和防守?在游戏的指导上,我们有时总是急于介入游戏,尤其是爱帮助弱者战胜强者,就好像“救助者”一样。今天我平静地充当了一名观众,因为我的旁观和及时有效的分析,发现了孩子各自的问题,因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前进了一步。

二、转变观念,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

1、我们是孩子聪明的玩伴

我们只有将居高临下的姿势放低,把巡警的角色改变为伙伴,把教师说了算,改为真诚的倾听与接纳,尊重幼儿的表现,才能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记得我和天天下棋,心想陪他玩,那不是小儿科吗?我一步一步按我的棋路摆阵。没有想到,他一个炮打过来,直奔我的老将,我赶忙支士,心想:“不能掉以轻心了!”还行,损失还不大,还是赶紧加强预防吧!我正准备飞象、出车,睿睿的马飞奔而来,又给我来个左右难取舍,一边踩炮一边踩象,我还是丢炮吧!丢了炮,我更加不敢放松警惕,可是来不及了,他的马向前一步,直奔老将,一边是车一边是将,还是丢车保将吧。后来,我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进攻之力,惨败而归。这次和孩子下棋,竟然输给了孩子,真没面子。我是在孩子面前找回面子呢,还是教育孩子“胜败乃兵家常事”呢?老师的威严、自尊和虚伪的搪塞,会给孩子们什么影响呢?然后我选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还给孩子一个平凡、真实、可亲的同伴形象,想必会对他乃至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这虽是普通的一次下棋,但是,却让孩子懂得了做人要真诚,对人对事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远比下棋本身的教育价值要重要得多。

2、相信孩子,他们会做得更好

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而不是全权代理,包办代替。陶行知说得好:“凡是小孩子自己能看的让小孩子自己去看;凡是小孩子自己能说的让小孩子自己去说;凡是小孩子自己能想的让小孩子自己去想;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小孩子自己去做……”还记得我和孩子们准备很多的黄泥,本来打算我来和泥,但是我暂时没有时间,孩子们总是问:“老师玩黄泥吗?”于是我打算让孩子来完成。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孩子,孩子们一听欢呼了起来,带着几许担心,我也参加了和泥的过程。我请大宝为我们倒水,只见宇飞一会站起来,使劲的和,一会儿用手拍,一会儿用小拳头捶;多多说:“老师,我的泥太硬了,再加点水吧!”大宝给他倒了一点水。佳佳说:“老师,真好玩,就像和面一样。”旁边的小朋友说:“妈妈可不让咱们和面!”宇飞说:“老师我觉得太累了,可是我还想坚持做完。”其他区域的孩子也好奇的来参观我们和泥的热烈场面——整个和泥的过程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进行,没有任何压力和不安,有的是吸引和关注的眼神。看来,老师的担心是多余的。把和泥的过程教给孩子,其实就是交给了孩子主动体验、主动感受、主动学习的权利。从孩子们的话语中、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不该包办代替的,教师要放手、放权。”这绝对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孩子会干吗?”“能干好吗?”这些担心,我们应该转变为“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三、把握幼儿游戏特点,使我们的指导到位

我们的指导太直接,会显得教师的意愿多一些。因此,根据幼儿游戏的特点,我们不妨在指导中,加入一定的情节:或是充当小棋手,或是充当裁判员,或是充当一定的角色等,使我们的指导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孩子。当幼儿熟悉区域游戏的规则或知道该如何做,出现退缩行为的时候,我们最好采取动作暗示、表情暗示,大班的幼儿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因此,会从老师的暗示中马上调整自己的行为。记得我们刚投放刺绣的材料后,好几个女孩子都选择了刺绣,晨曦拿着花撑子左看右看,然后起身对旁边看刺绣的冯语彤说:“你来刺绣吧!”显然她觉得有一定的困难。我对晨曦摇摇头,晨曦又返回坐在椅子上,拿起花撑子,我在上边缝了几针,然后说:“没事,缝错了再改!”他点点头,开始缝了起来。到了拐角处,她也没有问我,而且她还自己配线,我走过去夸赞到:“你比老师缝的都好,你多棒呀!”到了活动区结束时,晨曦对我说:“老师,我明天还来,我一定把它缝完。”此时教师的指导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相应的技巧,其实更深层次的指导是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怯懦心理。通过刺绣这件小事,让幼儿懂得不怕困难,勇敢面对困难的大道理,这为她将来做任何事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价值不仅要关注幼儿的现实需要,更要关注其长远发展。

上一篇:智慧能源互联网下一篇:管理知识:拿破仑·希尔的十七项成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