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24-08-09

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精选6篇)

篇1: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内容提要:通过对158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在SCL90

量表中,中小学教师的10个有关心理健康因子的平均分值都高于国内常模,表现突出的是强

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女性和年龄较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优于男性和年龄较

小的教师。

一、研究方法与材料

本研究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陕西榆林、延安、商洛、汉中、渭南等地区的158名农

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测验。其中男62人(占调查总人数39%)、女96人(61%),年龄在18-29岁的96人(占调查总人数61%)、30-45岁的62人(31%)。测验工具采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ptom checkIist,90,简称SCL90),是当前研究心理

健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因子中小学教师N=158国内常模

N=1388

躯体化1.67±.531.37±.48

强迫2.04±.581.62±.58

人际关系敏感1.95±.801.65±.6

1抑郁1.91±.601.50±.59

焦虑1.75±.551.39±.43敌对性1.73±.611.46±.5

5恐怖1.60±.521.23±.41

偏执1.86±.601.43±.57

精神病性1.68±.491.29±.4

2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所用的SCL90量表的90个项目可概括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

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睡眠及饮食障碍)。158名农村中

小学教师的自评结果显示,10个因子均分在1.60-2.04之间,总分最高275分,最低97分,平均162.37±43.63,阳性项目数48.59±20.69,阳性症状均分2.42±37,这些分值均高于

国内常模(见表1)。

以各因子平均值高低为依据排序,农村中小学教师较突出的因子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以单项2分以上作为阳性项目计算,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10个症状如表2。

项目人数百分率(%)

1.我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7547.52.我的忘记性大。6239.23.我做事必须反复检查。59

37.34.感情容易受到伤害。54 34.2

5.容易烦恼和激动。53 33.5

6.别人对我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评价。53 33.5

7.感到苦闷51 32.3

8.过分担忧。51 32.3

9.感到比不上他人。51 32.3

因子男n=62 女n=96 t值 18-29岁n=96 30-45岁n=62 t值驱体化 1.70±.60 1.65±.46.591.69±.65 1.65±.48.47强迫2.15±.651.96±.52 2.02* 2.13±.811.90±.5

12.45*

人际关系2.12±.63 1.84±.542.97** 2.08±.631.76±.48

3.39***

抑郁2.05±.641.82±.552.10** 2.05±.641.69±.47

3.79***

焦虑1.88±.681.67±.502.18*1.84±.56 1.60±.48

2.76**

敌对性 1.80±.661.69±.561.121.81±.641.62±.53

1.93

恐怖1.59±.571.62±.48.351.64±.551.55±.46 1.06

偏执2.06±.631.72±.523.68*** 2.01±.60 1.63±.52 4.07***

精神性 1.78±.521.61±.442.20*1.77±.51 1.53±.39

3.14**

其它1.89±.691.72±.521.75*1.87±.65 1.66±.50

2.15*

注:*P<.05**P<.01***P<.001

农村中小学教师SCL90自评结果的性别、年龄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睡眠及饮食障碍)等7个因子的得分方面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非常显著(P<.05,P<.01,P<.001)。只有恐怖因子的得分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优于男性,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从年龄对比来看(见表4),18-29岁的比30-45岁的教师在上述7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且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P<.65,P<.01,P<.001),躯体化、敌对性和恐怖因子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5),但均值较高,表明年龄大的教师比年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提示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提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与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

1.竞争的危机加剧了农村教师心理的焦虑感与强迫性。如果说没有“民办转公办”“竞聘任教”“评职称”“升工资”等管理措施,就不会有大批的在职人员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去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的紧迫,他们似乎都是在种种压力下工作学习的。当然这种强烈求知欲的产生也是对社会的一种积极适应,人就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周围环境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确是迫于无奈而“逼上梁山”,他们既急于求成但又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在学历文凭上努力“提高自己”,以免学历不够而被淘汰;另一方面又迫于环境压力而紧张工作,如中考压力,课任教师之间的竞争等,有47.5%的教师产生“我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的焦虑感,以及强迫因子分值位居各因子之首,平均值达到最高(2.04±.58),其缘概出于此。

2.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家务农活的繁重与在职学习的矛盾。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家居乡村,他们既在学校承担多门课的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等,又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特别是一些民办教师、代理教师(有些地区称代课教师)在工资待遇低甚至工资还兑现不了的情况下,还要为家庭经济生活而奔波忙碌。而在职学习也并不轻松,在抓管理、抓质量的思想指导下,成人教育与普通高校一样都非常重视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如加强课堂管理、布置大量课堂作业、撰写论文、严格考试纪律等,这与在职学习尤其是“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中小学教师很容易产生许多矛盾冲突。他们经常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还未做完,又急忙赶去参加函授学习和考试。一方面要赶做前次函授课程的作业、复习考试,另一方面又要上新课,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要在短时间内立刻很好解决,势必产生“容易烦恼和激动”(33.5%),甚至“感到苦闷”(32.3%)等心理问题。

3.人格素质因素。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和估计自己,自信不足自卑有余。本调查中的中小学教师有近39%的年龄偏大,在学习方面他们既有理解力强的优势又有对概念不能迅速精确记忆的劣势,由于没有很好地把优势发挥出来,反倒认为自己的“忘性大”(39.2%),唯恐考试过不了关,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失败的次数多了,也就愈加产生“过分担忧”(32.3%)、“做事必须反复检查”(37.3%)、“感到比不上他人”(32.3%)的自卑心理。二是缺乏教师基本素质的修养与锻炼。在农村基层中小学,由于师范学校毕业的部分学生不愿回乡或不愿去边远山区从教,加之管理部门选择教师条件不严或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只要有点社会背景不论个人素质如何就可当教师,使农村基层中小学师资队伍的质量不能完全得到保证。有些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既不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心理,更谈不上科学地教育学生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难免出现心理不健康问题。三是自卑心强而情感又很脆弱。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历低、工资低、缺乏职业安全感等,有些教师对自己当前所处的地位并不满意,但又不能适当调节,因而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1.95±.60)、“感情容易受到伤害”(34.2%)。对那些冷言冷语的强制性管理极为愤概,可又不敢抵制,常有“别人对我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评价”(33.5%)的牢骚、抱怨心理。

4.年龄、性别因素。本次调查显示30-45岁的教师比18-29岁的教师、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好。年龄较大者经历的生活事件多,积累的人生经验丰富,加之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较长,人格成熟程度相对较高,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种矛盾,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这也符合人生成熟发展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年龄较小者阅历浅,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不良情感和人际交往的困扰出现心理问题较多。从性别差异来看,本次调查与以往研究不同,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男性比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好,并将原因归咎于女性认识范围狭窄、容易想不开,加之女性比较要强好胜,对任何事都较为敏感,心理承受力弱,常常心境不佳。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与以往结论截然相反。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障碍等7个因子的得分方面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差异非常显著(P<.05,P<.01,P<.001),特别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4个因子方面(见表3)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男女在社会、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同。目前在农村教师中明显表现出性别单一化倾向,男性教师愈来愈少,其主要原因就是微薄的工资待遇不能较好地维持家庭经济开支,有的男性不愿当教师或从教师职业转到其他行业,这说明男性教师的负担、压力较女性为重。(2)在工作学习方面女性较男性扎实认真,成绩较为稳定,“后顾之忧”较少。(3)也许是传统女性的人格特征在逐步发生改变等。

篇2: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好!这个心理测验量表是测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回答下列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回答时请在“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的方框里划“∨”就可以了。谢谢!

性别:年龄:职称:文化程度:民族:所教学科:班主任(是、否)

职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填写测验日期:年月日

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

1、头痛。□□□□□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4、头晕或晕倒□□□□□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6、对旁人责备求全□□□□□

7、感到别人能控制你的思想□□□□□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9、忘性大□□□□□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1、容易烦恼和激动□□□□□

12、胸痛□□□□□

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17、发抖□□□□□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9、胃口不好20、容易哭泣

21、同异性相处时但到害羞、不自在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你

23、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25、怕单独出门

26、经常责怪自己

27、腰痛

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29、感到孤独30、感到苦闷

31、过分担忧

32、对事物不感兴趣

33、感到害怕

34、你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35、旁人能知道你的私下想法□□□□□□□□□□□□□□□□□□□□□□□□□□□□□□□□□□□□□□□□□□□□□□□□□□□□□□□□□□□□□□□□□□□□□□□□ □ □ □ □ □ □ □ □ □ □ □ □ □ □ □ □ □

36、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37、感到别人对你不友好、不喜欢你□□□□□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的正确□□□□□

39、心跳得很厉害□□□□□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41、感到比不上他人

42、肌肉酸痛

43、感到有人在监视你、谈论你

44、难以入睡

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46、难以做出决定

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或火车

48、呼吸有困难

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51、脑子变空了

52、身体发麻或刺痛

53、喉咙有梗塞感

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55、不能集中注意

56、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 □□ □□

□ □ □ □ □ □ □

□□□□□□□

58、感到手或脚发沉□□□□□

59、想到死亡的事□□□□□

60、吃得太多□□□□□

61、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不自在□□□□□

62、有一些不属于你自己的想法

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64、醒得太早

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

66、睡得不稳不深

67、有摔东西或破坏东西的想法

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

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71、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72、一阵阵恐惧或惊恐

73、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74、经常与人争论

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

76、别人对你的能力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宁79、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 □ □ □ □ □ □ □□□ □□□□ □□□ □ □

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的陌生或不象是真的□□□□□

81、大叫或摔东西□□□□□

82、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晕倒□□□□□83、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

85、你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86、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

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89、感到自己有罪

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

篇3: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工作压力大

一是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师资力量不足, 大部分教师平均每天需要上四、五节课。二是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由于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必须进行知识自我更新, 这使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三是课后家庭教育缺位。由于农村学生的家长在文化素质和自身教养方面不足, 无法配合老师的课后教学, 教育学生的工作全权托付给老师进行, 加大了工作强度, 使得教师身心疲惫。

2、教育对象的变化

一是近年来, 农村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加之都是零零后的孩子, 这些学生相对于之前的学生来说,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 一方面个性十足, 敢说敢做, 自我意识增强,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娇生惯养, 吃苦耐劳精神不足的缺点, 由以前的害怕与老师见面到敢和老师当面较劲。二是留守儿童比例增加。目前,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 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 缺乏沟通, 与普通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在有“心理孤单感”, 性格内向, 甚至存在放任、自卑、冷漠、孤僻等现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学习上, 更体现在生活上, 体现在心理疏导上, 而这方面工作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比单纯的教学要求更高, 这也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加。

3、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众所周知中国城乡差别较大。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我们知道, 人的心理对周围环境有着很强的依存性。在某种程度上,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是周围环境的具体表现。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教改的大力发展, 农村教师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

二、促进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及途径

1、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

其一,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教育的发展, 教师是关键, 而编制又决定着教师队伍的规模。编制的配备标准实质反映的是政府对学校教育的投入重视程度。要解决农村教师工作压力过大, 首先应解决农村教师编制标准低、教师缺口大的问题, 必须加快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统一城乡学校编制标准, 并积极引导城镇超编学校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 及时补充农村教师队伍, 同时, 针对山区人口分散、学校规模较小、单个教师工作量大等特点, 注重编制分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以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改扩建校舍, 增强农村教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投入专项资金为农村中小学购置图书、实验设备和体育器材, 丰富教学渠道和物质文化生活, 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步伐, 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必须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提高收入水平,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倾斜力度, 努力做到一定区域范围内同工同酬, 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二, 建立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由于城乡教师在工资、津贴、住房条件、培训、晋升前景等方面的差异, 很多农村优秀教师向城镇优质学校或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地区流动, 向条件更好、收入更高的学校流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优秀教师的规范管理, 明确流入地承担优秀教师的责任, 对教师流出地必须做出补偿, 使得流出地学校有足够的资金聘用教师, 或为在岗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培训等机会。

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育人技能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 P指内外压力总和, E指自我强度 (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 。他告诉我们, 我们应该引导农村教师在个性品质方面的培养和健全, 增强自身心理适应能力, 学会反思。反思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它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 从而积极地面对社会压力。

一是加强培训,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适应新课改的能力。组织教师去师范院校、普通高校进修, 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优先安排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教师继续教育, 针对农村教师实际, 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 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模式和培训内容。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设备,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同时加大对农村优秀教师的培养, 加强对其在教学、教研方面的指导, 使其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促进农村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是实施城乡结对帮扶, 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开展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协作帮扶, 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 优质学校要选送中层干部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和挂职锻炼。农村学校要选送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学习培训, 与城区教师一起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建立优质学校骨干教师讲师团, 定期去农村学校开展教学示范活动, 送教育下乡、送科研下乡, 指导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城市学校应面向农村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开放日”、“区域联片教研”等活动, 以促进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三是关注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和检查, 加强在职心理健康培训, 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 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检测标准, 提高农村教师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特别是媒体应客观实在的报道农村教师的生活处境和心理健康问题, 让农村教师的心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要正确对待教师的合理需要, 并制定完善维护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法律法规。

3、整合资源,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重要组成, 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43%, 做好这一特殊的庞大群体的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教师、学校的力量远不能解决, 必须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凝聚多方力量,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目标管理和考核奖惩机制, 加强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规律, 做到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有保障、困难有帮助、生活有依靠、情感有寄托、成长有引导。唯有这样,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不会成为农村教师额外的负担。

4、完善农村教师的评价体系, 减轻其心理压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师评价体系, 要让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公平、真实、具体的反映农村教师的工作。合理看待农村学校的升学率, 重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善各类教育制度, 让规章制度在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 也能促进农村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今天非常重要, 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 为其提供良好的各方面支持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摘要:农村教师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 加上其周围环境的特殊性, 面临很大的压力, 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及途径在于: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育人技能, 整合资源,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完善农村教师的评价体系, 减轻其心理压力。

关键词:农村教师,心理状况调查,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发布[EB].新华网, 2010-10-6.

篇4: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关键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96—02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迅速提高,高校较高的学术要求和科研竞争使高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他们由于年龄特点、个人修养、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承受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压力及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身心备受困惑[1]。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中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左右[2],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面临着职业适应、社会适应、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婚姻、住房、家庭安排、职业定位等等诸多挑战。近年的一些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些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已成为危害高校青年教师的杀手,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问题日益突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欠佳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结合黑龙江省、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高校调查结果[3~5],从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较高层次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较好。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青年教师期望值不断提高,高教系统的全方位改革,竞争渐趋加剧,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应激情绪状态的出现,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概括起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适应不良症状: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2.生理—心理症状: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青年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

3.人际交往症状:青年教师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4.神经官能症状: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致使大腦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总称。在青年教师中常见的主要有神经衰弱和强迫症两种表现形式。

5.职业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职业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对教学完全失去兴趣,工作不求进取,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二、影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期望过高: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要从德、学、才、识方面示范于学生。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博学多才、儒雅风趣的君子和淑女形象展示于人。这种角色期望使青年教师内心苦不堪言,感到压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有意识控制正常的需求和行为。青年女教师尤甚,主要原因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他们面对同样的社会要求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与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模式的转变,使得教育的性质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觉得自己花钱获取知识,理应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要求,这使得学生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尊重,没有敬畏感,青年教师也因此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神圣感,产生失落情绪。

2.竞争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内部进行了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改革,这种改革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一系列改革中,高校普遍采用教授、导师轮流坐庄、按名额分配、由领导指定等办法,这种模式无疑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在这种机制中的劣势尤为明显,普遍感到困惑、茫然。

3.福利待遇差距大:随着高校收费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教师收入的增长。目前,高校分配制度多以职称高低和承担科研课题的多少来分配,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较低、承担的课题较少,所获报酬也相应较低。由于高校扩招,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身体超负荷运转。青年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获得相对较低的酬劳,更加重了其内心的失落感、挫折感,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不自觉成为高校校园内特殊的打工族。

4.人际交往狭窄:首先,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性质相对封闭,每天接触的只有同事、学生、家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社会交往的单一,使青年教师遇到困难时,更加感到孤独无助、束手无策。其次,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以及教育对象(学生)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由于社会阅历浅、自我意识强,傲视一切、有恃无恐,其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碰壁较多,造成自我伤害较多。再者,青年教师缺少外出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缺乏对新事物了解、接受的机会,也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更缺少职业倦怠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渠道。

5.其他因素: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女教师尤为明显。

三、维护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1.学校要关注青年教师健康,从精神上减压:一是以人为本,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实绩考核制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心理得以松绑和减压。二是经常与青年教师沟通,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疏导不良情绪,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教学工作中。三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进修、交流、再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工作的信心和激情。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走出个人小天地,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加深情感交流、消除工作误会,培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增强集体凝聚力。再次,青年教师在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同时,还应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耐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

3.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主观理解所带来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尊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此外,要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尽可能使理想与自身能力和现实生活接近,更要克服文人相轻的传统思想。最后,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自我解脱,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健康、永葆激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75.

[2]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杜会科学,2007,(6).

[3]王晓英,张明.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284.

[4]庄国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5).

篇5: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对于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年龄、职称、学历、教育科研、职业认同、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抽样调查,明晰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和问题,提出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政策与培训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素质 建议

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对加快区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辽宁省D市农村中小学分布情况,对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样本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5605份,问卷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为5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计5280人,其中高中教师840人,占比15.9%;初中教师1600人,占比30.3%;小学教师2840人,占比53.8%。通过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情况:从性别状况来看,女性教师占比55.9%,男性教师占比44.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16.9%,31~40周岁教师占32.9%,41~50周岁教师占32.7%,51周岁以上教师占17.5%;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占49.4%,中级职称教师占41.9%,初级职称教师占7.6%,无职称教师占比1.1%;从教师最初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0.4%,本科学历占18.5%,大专学历占31.2%,大专以下学历占49.9%;从教师目前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本科学历占52.8%,大专学历占33.4%,大专以下学历占12.4%;从教师所学专业与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一致性来看,所教与所学一致的教师占比76.2%,所教与所学不一致的教师占23.8%;从教师的骨干级别来看,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0.6%,市级骨干教师占13.2%,县区级骨干教师占16.6%,其他非骨干教师占6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然情况和学科素养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和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又能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着力点。

1.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

(1)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目前学历和最初学历相比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4%提升到1.4%,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8.5%提升到52.8%,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31.2%提升到33.4%。从各学段情况来看,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0.6%提升到4.7%,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74.2%提升到93.5%;初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5%提升到0.8%,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6.9%提升到65.5%;小学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5%提升到26.4%,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7.3%提升到45.3%。

(2)农村中小学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目前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50周岁中青年教师合计占65.6%,处于“两头年龄段”的30周岁以下新入职教师占16.9%,51周岁以上即将退休教师占17.5%。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状态。

(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普便较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并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调查中,有72.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职业,24.6%的农村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合计共有97.2%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好。

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问题

(1)16年以上教龄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通过对教师学科素养得分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6年以上教龄的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职业倦怠问题,并直接导致该教龄段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分相对偏低。从各教龄段教师的平均成绩来看,成绩最低的为16年以上教龄教师,平均分为48.8455,且标准差最大(见表1)。由于这个教龄段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得分最低。

(2)5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有待提升学历

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学历较最初学历有所提升,但仍有2419人是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其中50周岁以下有再学习可能性和学历提升空间的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1550人,主要分布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具体为初中403人,占26%,小学1147,占74%,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初中、小学专业不对口教师比例大且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初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比例分别为44%和52%。教师的专业一致性与教师素质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专业一致性教师学科素养平均分为50.7361,高出专业不一致教师1分多(见表2)。从标准差来看,专业一致性教师的素质差异性较小,教师素质均衡性要好于专业不一致的教师。教师专业不一致不仅影响到其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

(4)中青年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部分中高级职称农村教师科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至今无一篇科研论文。在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比12%,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28.2%,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7.3%;在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9.5%,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1.5%,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17.4%。这些中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其科研素质的低下必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区域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培训建议。

1.充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为: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48.81%)、新课程标准解读(36.1%)、现代教育技术(29.53%)、最新教育教学理论(29.06%)、教育科研方法(28.18%)。对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为:观摩考察(42%)、参与式培训(32.9%)、讲座式培训(9.9%)、专家指导(9.4%)、网络培训(5%)、其他(0.8%)。明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是有效设计和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前提,只有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在职培训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强化政府责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素质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确保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全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激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热情,解决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继续开展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以订单的方式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顶岗、援岗、特岗等支持政策。

3.改进教师评价,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

要解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改进传统教师评价机制,注重动态、形成性教师评价。要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的方式,允许教师选择评价资料,建立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档案袋,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职称的动态管理,打破教师职称评定终身制,建立教师职称监督管理制度,根据教育教学能力和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并形成“高职低能低聘、低职高能高聘”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在教师职称聘任中实行高级职称分级化,细化职称等级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定期评价机制和荣誉、奖金鼓励挂钩制度,为进入中年的高级职称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动力。

4.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

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使他们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学习资源,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严格坚持市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学历、学位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学历、学位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5.控制与改善相结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不一致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不一致、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一方面要控制好教师招聘、选拔的入口关,在教师选拔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教师招聘单位一定要本着教师所教与所学必须一致的原则录用新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学专业不一致的教师进行改善性学习和培训,此类学习和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教师补修目前教学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课,要求教师必须选考与其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的专业课程,通过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其二,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6.强化教研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组织研训教师聚焦课堂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领,切实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研讨,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科研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使教师学会对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表述,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篇6: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作为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并且,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近年来已陆续走上领导岗位,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值得关注。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出现的新特点

今年1月―8月,我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全国40岁以下(1971年以后出生)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五个城市的135所高校发放问卷54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8份,回收率95.1%。此外,课题组还采取个别访谈、集体座谈和研讨交流等社会群体研究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60余场,学生座谈会30余场,深度访谈500多人,最终形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受现实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际特征明显。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1970年代,有少部分出生于1980年代前期,在高校中形成了“70后”、“80后”老师教“90后”学生的独特格局。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比老一辈学者具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不少人已开始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年代,听到的大多是“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阅读的是“伤痕文学”,在成长过程中,又面临升学、就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很多青年学者还有较长时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对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和西方价值观有比较深刻的体认。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下,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与老一辈学者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们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如拥有多类资格能力证书),敢于展现自我,渴望自我价值实现,希望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度关注自我,一切努力都围绕着是否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和职务升迁,谋求“工具合理性”。他们不是老一辈那种理想的、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

2.对国家发展道路存在一定疑惑。在被问及“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时,仅有12.7%的受访者选择“存在中国模式,这一模式虽不成熟,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具备”这一选项,而 69.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不存在一个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中国模式”,另有18%则认为“问题太复杂,不好说”。结合深访发现,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认可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认为这种发展方式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可推广的价值。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次第展开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国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爆发,这使得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而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并没有形成关于中国国情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经济增长可以实现跨越、但社会问题很难跨越这一时代背景,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思维方式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而是片面地运用西方的某些学术观点和后现代理论加以简单论断,因而不能得出有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认知。

3.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输出方式。高校青年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与青年群体的交叉集合体,一方面,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思潮,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十分重视自我尊严与价值的实现,重视自我权利的维护。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伸张时,他们不会像社会弱势群体那样去选择沉默,也不会采取激烈的行为表达,而是往往采用迂回的、以退为进的方式,把各种不满通过自我暴露、自我鸣冤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些青年教师将课堂或讲座变成自我价值宣言的场所,将自己的不满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或牢骚满腹、或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调查发现,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生活

经历”,超过40%的受访者会“告诉学生社会的阴暗面”。消极的认知态度结合独特的价值观输出方式,虽然对青年教师自身利益实现作用不大,但势必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4.政治参与意愿与渠道相背离。高校青年教师注重参加民主生活实践并重视自身的民主权利,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选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抱有浓厚兴趣,对政治活动参与意识十分强烈。调查显示,有75.5%的受访者希望尽可能多地参政议政,仅有10.8%的受访者没有参政议政的意愿。同时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对参政议政渠道的认识可以发现,认为参政议政渠道相对畅通的比例仅为15.8%,而认为不够畅通或者完全不畅通的比例则高达84.2%。通过对比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存在着意愿与渠道相背离的情况。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与较少的政治参与渠道,导致了该群体不得不通过网络等公共平台表达对政治问题的认识。

5.对生活质量抱怨较多。在受访青年教师中,年工资收入 3万―6万元占八成,31.1%的受访者每月有结余,而68.9%处于收支平衡或“赤字”状态。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工资和职称相对较低,申请课题经费难度较大,同时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又需要很大开销,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挤压作用迫使很多教师在工作之余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活动,这些兼职活动有的已经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住房困难,对住房政策不满意,在5分的工作满意度评价中,“与住房相关的补贴政策”仅得到1.7分的评价,排名倒数第一。看似福利待遇不错的高校教职,仍有许多服务保障工作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认知。

探索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我们要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又遵循青年成长规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水平提高相结合,坚持党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高校要把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与政治培养统一起来,在业务培养中加强政治培养。改变党组织和党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考核硬指标少、具体内容少、考核效果少等状况,研究探索考核指标的定

性分析和量化问题,细化党组织和党员的考核标准。

2.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建设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适应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需要,坚持党建工作重心前移和重心下放的原则,探索灵活多样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党务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中去,了解青年教师群体的工作情祝和思想实际。

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青年教师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青年教师思想上的不稳定与职称、住房、收入等问题有很大关系,如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必然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建立以学术评价体系为准绳、公平竞争为导向的职称评聘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真正做到职称和工资体现业绩与能力;对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级考核,推行岗位竞争、岗位轮换等措施,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认真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在福利待遇和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住房、医疗、子女升学等方面关心照顾,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青年教师,加大社会优抚力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上一篇:最新团组织生活策划书下一篇:计算机维修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