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2024-08-09

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精选6篇)

篇1: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指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先进装备

(联系人:范苑,电话:024-23983733)

重点聚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及部件、智能机器人创新链发展。

(一)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机器人集群自动钻铆、大飞机数字化总装设备,针对叶片、叶轮、涡轮盘、机匣、主轴等关键零部件加工用的精加工卧式加工中心、车铣中心、镗床等装备;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增材制造、激光制造装备;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高效加工/近净成形装备及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装配成套等装备以及其他成组工艺生产线。

高档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高精度插补、动态补偿和智能化编程、具有自监控、维护、优化、重组等功能的智能型数控系统和具有标准接口、模块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及可互换性等功能的开放型数控系统。

关键功能部件。高速电主轴、多轴联动主轴头、精密光栅、高速高精度主轴轴承、滚珠丝杠导轨等关键功能部件,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能源驱动装置及配套零部件、打印头、智能软件等。

(二)智能成套装备

冶金成套装备。高产球团焙烧、大型烧结、高性能超宽超薄镁合金板轧制、中厚钢板精整剪切、大型高效冷热轧机组等成套装备、配套零部件和超高温耐热等相关材料。

石化成套装备。海陆石油钻采、石油和页岩气压裂成套装备、石油和天然气长输管道;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百万吨级PTA、百万吨级PX、大型天然气液化、大型煤化工、大型炼油等成套装备、配套零部件和大型容器铸锻件等相关材料。

工程机械。高速精密传动装备、永磁柔性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和液气密原件及系统等建筑、水利、电力、道路、矿山、港口、城市轨道交通和国防等工程领域配套产品;大型掘进成套装备、散料装卸与输送成套装备、煤炭综采成套装备、高效筑路和养路成套装备等工程机械、配套零部件和稀土耐磨铸件等相关材料。

仪器仪表。离散制造、流程工业、智能制造、特种专用等高端传感器和仪器仪表产品。

轴承等基础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设计理论、寿命理论及试验方法,动态性能试验技术与方法;高铁轴箱轴承、风力发电机组主轴与齿轮箱轴承、特大型装备静压轴承等设计、试验和批量化制造核心技术;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多路阀和液压泵等。

(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应用于焊接、装配、检测、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等消费服务领域机器人和救援机器人、能源安全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特别是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可以完成动态、复杂作业使命,可以与人协同作业的新一代机器人。

关键零部件。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

二、能源装备

(联系人:何明哲,电话:024-23983346)

重点聚焦核电装备及部件、风电装备及部件、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及部件、燃气轮机及其他能源装备创新链发展。

(一)核电装备

大型先进核电成套装备,CAP1400屏蔽式核主泵以及更大功率屏蔽式核主泵和变频器、核环吊、阀、飞轮、导叶、主泵壳体及关键铸锻件等关联系统及材料,“华龙一号”核主泵及核二、三级泵及关联系统。

(二)风电装备

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及智能控制系统,5MW以上等级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智能控制系统和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齿轮箱、增速机、风机主轴、偏航及变桨轴承、变频器及储能电池等关键零部件。

(三)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

1000KV交流、±1100KV直流特高压变压器、六氟化硫全封闭组合电器、大容量换流阀等特高压设备及高压套管、避雷器等关键零部件;支撑智能电网的智能变电站成套装置、智能配电网成套装置、柔性直流输变电设备等。

(四)燃气轮机及其他能源装备

燃气轮机整机及配套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精密制造、热端核心部件制造特种工艺、大型转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与整机的高效装配及调试等关键技术;燃气轮机整机及配套透平叶片、涡轮盘、喷嘴、火焰筒等关键零部件。

三、交通装备

(联系人:何明哲,电话:024-23983346)

重点聚焦通用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及部件、新能源与节能汽车创新链发展。

(一)通用航空装备

干、支线飞机零部件制造和整机装配,干支线飞机整机装配技术、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通用航空飞行器的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和总装、试飞适航和教育培训。

关键设备及材料。适用于干线和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各型民用燃气轮机;基于北斗导航、天绘遥感等卫星系统资源的卫星数据应用系统;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等关键材料。

(二)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中高端自升式及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物探船、起重铺管船、平台供应船、多用途工作船、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立柱式平台(SPAR)、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FDPSO)、深海水下应急作业装备。

高技术船舶。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船、极地运输船舶、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超级生态环保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远洋渔业船舶、高性能执法作业船舶等高技术船舶等。

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高效低排放大功率低速船用发动机及关键部件、通讯导航定位系统、压载水处理系统、深海锚泊机动力定位控制系统、船用液化天然气等气体燃料供应系统及关键部件、船用曲轴、海洋观测仪器、智能监控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单点系泊系统等核心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用超高强度特厚钢板、钛及钛合金中厚板、高性能降阻船用涂料等材料。

(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高速、城际列车、重载列车。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车、时速160-200公里城际列车、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时速120-160公里市域快轨列车、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

关键零部件及材料。高速转向架、高速客车轴承、新型轨道交通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大功率制动装置;移 动闭塞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票检系统、机车信号设备、轨道电路接收设备、雷电防护设备;铝合金车体,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所需铜接触线、铜银合金接触线、铜锡合金接触线,铜及铜合金坯料等关键材料。

(四)新能源与节能汽车

节能汽车。节能内燃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高效内燃机及关键部件,高效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混合动力电机、发动机,变速器电控系统,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器、动力电池系统、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燃料电池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先进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高精定位系统、车载互联终端和集成控制系统。

四、新材料

(联系人:王旭,电话:024-23983430)

重点聚焦新型化工材料、高端钢铁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新型建材及功能材料创新链发展。

(一)新型化工材料

化工原料及其加工。重点支持石油、天然气深加工、煤化工新技术及工艺研究;烷烃、烯烃、芳烃及其衍生物、焦 油化学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

精细化学品。重点支持新型染料、颜料、涂料,高性能催化剂、表面活性剂、胶黏剂,合成材料助剂、特种化学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化工新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树脂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橡胶材料及制品、高性能膜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二)高端钢铁材料

重点支持开展钢铁冶金短流程、材料素化、稀土元素夹杂、材料构筑成型等共性技术及工艺研究;重点支持轨道交通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新一代汽车用钢、核电、火电用钢铁材料以及高品质工模具钢、耐蚀钢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三)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汽车、能源装备用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轻合金及高温合金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铜合金材料、超纯合金、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高性能靶材、形状记忆合金、泡沫金属材料、增材制造用高端金属粉末、稀土功能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四)无机非金属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碳化硅材料、碳化硼材料、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核级石墨、核电用硼酸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五)新型建材

重点支持特种玻璃、高端耐火材料、镁质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六)功能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纳米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光学晶体、功能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五、电子信息

(联系人:严欣欣,电话:024-23983346)

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元器件、新型应用电子、网络与通信技术、工业互连网、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创新链发展。

(一)人工智能

以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为重点,开展在线学习模型、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高级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研究;研发新一代机器视觉、智能语音及翻译、智能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开展面向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开发。

(二)集成电路与元器件

高端元器件与芯片。支持航天级石英晶体元器件、IGBT、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新型发光器件、半导体辐射探测器等 电子元器件研制。开展新一代MEMS微结构设计、芯片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研发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信息安全芯片、智能可穿戴设备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等产品。

先进封装与测试。开展混合集成电路、模块电路封装等高密度微组装技术研究,开展系统级SiP、高密度三维(3D)封装等新型封装和测试技术研发。

先进装备与材料。12英寸及以上匀胶显影机、刻蚀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设备、原子层薄膜沉积(ALD)设备、全自动装片机、全自动引线键合机、芯片绑定机、半导体晶圆多线切割机等设备;匀气盘、反应腔、罗茨干泵等集成电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表面处理全工艺;洁净(真空)机械手控制系统、生产线物料传输系统等;SOI硅片和外延片、高纯特种气体、光刻胶、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信息化学品等关键材料。

(三)新型应用电子

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开展全彩化柔性化电子纸、长寿命高亮度激光投影显示、无边界全景立体显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光电显示器件、激光投影电视、智能数字电视、全景立体影院、家庭综合智能系统等产品。

智能终端。重点围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等领域,开展智能终端设计、便携式可穿戴产品设计、北斗导 航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超小型音圈马达等移动设备摄像头核心配件、车载智能终端、北斗导航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网络化高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智能仪器仪表等产品。

(四)网络与通信技术

现代通讯技术。围绕4G及以上网络等方向,开展高速光传输技术、接入网技术、IP多媒体通信,以及多网融合相关技术等研究,开发光通信用高速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和光模块、特种光纤光缆、LTE无线通信及调度系统、ICT融合通信系统、IMS多媒体通信设备等产品。

下一代互联网。加强IPv6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网络过渡、网络安全、新型路由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嵌入式操作系统、重要应用软件、安全设备与系统等核心设备系统研发。

(五)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开展工业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开展多传感融合感知、无线传感节点设计、物联网中间件、高速高可靠工业无线网络接入、实时可靠的物联网异构网络接入及管理、开放物联网系统架构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制造系统等产品。

工业软件。开发面向工业装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数字医疗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特种专用数控软件、工业系统容错软件、优化控制软件,以及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品协同优化 设计、大型工业仿真模拟、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业软件。

网络安全。面向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工厂建设需求,开展智能工厂整体安全解决方案、动态网络主动防御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面向工业控制和智能工厂的高端防火墙、集成安全网关、动态网络主动防御设备、新型应用环境下的安全管理软件等产品。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重点围绕基础支撑平台、行业应用软件与解决方案等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展虚拟化软件技术、中间件技术、软件自动化设计技术、新型软件优化技术、新型软件测试技术等研究,开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平台和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与支撑软件,开发新平台和网络环境下面向智慧城市,以及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交通、物流、安监、环保等行业的应用软件。

六、生物医药领域

(联系人:袁贞伟,电话:024-23983676)

(一)化学药

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及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感染等重大多发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需求,开展手性合成、酶催化、结晶控制、高端制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加强 对传统药物的新剂型改进、二次开发和新型药用辅料研制。

(二)生物技术药

开展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培养、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蛋白质改构和修饰、人源化抗体构建及优化、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抗体偶联、疫苗制备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新型基因工程药物、抗体类药物、疫苗和微生态制剂。以精准化为重点,重点攻克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发细胞治疗产品,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三)现代中药

开展辽宁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现代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中药活性成分发现与辨识、中药质量评价与安全控制、中药制剂多组分定量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有效组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新药产品,对疗效确切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中成药大品种开展二次开发研究。

(四)医疗器械

重点围绕高端医学影像装备、新一代植介入器械、新型体外诊断产品等方向,开展动态成像和智能造影、手术精准定位与导航、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生物3D打印、介入球囊导管加工与系统集成、植介入材料覆药、高灵敏高通量生物检测诊断、生物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I、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DR)、多排螺旋CT、医用机器人、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心血管支架、骨科材料、口腔植入材料等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以及应用于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高值医用耗材等。

七、节能环保领域

(联系人:袁贞伟,电话:024-23983676)

(一)重点行业高效节能

开展工业锅炉清洁燃烧、新型高效电机、余能回收利用等关键节能技术攻关,加强流程工业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二)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

以环境质量改善、风险控制与生态安全为重点,开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等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优化和成套设备研制,形成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近海、湿地、河流等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突破一批生态监测、质量评估、系统恢复与安全保障、承载力预警与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智慧型环境监测、预警和治理体系。

(四)资源再生利用

针对菱镁、煤矸石、钒钛等开展尾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攻关和产品研发,开发以工业废渣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和低成本利用技术。

八、海洋领域

(联系人:袁贞伟,电话:024-23983676)

(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高效综合利用研究,重点支持海洋药物、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生物功能材料、海洋保健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二)海洋能源勘探与开发

开展海水淡化新技术研究,研制海水淡化专用材料和关键设备,开发面向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加快推进海洋矿产、化学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研发海水提取钾、溴、镁等系列产品的应用技术和成套装备,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三)海洋环境安全保障

围绕我省重大海洋安全需求,研发海洋环境质量监测仪器系统,开发集监测与预警为一体的近海海洋监测技术体系,为实现海洋环境的早期预警、动态保障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九、种植业

(联系人:石新辉,电话:024-23983401)

北方粳稻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粳稻规模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高产、优质、专用型大豆新品种 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设计并开发适于蔬菜、果树、花卉和食用菌的低成本节能现代设施结构及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研究适于现代节能设施的园艺作物高产优质生产模式及关键技术;北方优良乡土景观树种挖掘及培育,苹果、梨现代栽培制度研究与应用,果蔬主要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北方地区高档盆栽花、食用、药用型花卉新品种培育及系列新品种研发;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新型生物炭基高附加值农业投入品制备与应用技术;风沙地改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模式构建。

十、养殖业

(联系人:石新辉,电话:024-23983401)

细胞内寄生原虫在宿主细胞内寄生与免疫逃避机制研究;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梅花鹿优良性状基因筛选、高效快速繁育体系构建及鹿产品深加工技术;主要渔业资源种质创制、关键种恢复重建,渔业主要经济种类增养殖新模式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应用,养殖环境新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重要水产动物病害预警和防治技术研究应用。

十一、农产品加工及农机装备

(联系人:石新辉,电话:024-23983401)

寒富苹果及特色浆果高值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乳制品、肉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海洋食品工程化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大型海藻及其加 工副产物活性组分联产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农田信息无人机低空获取与精准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节能环保高效热泵干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十二、卫生与健康领域

(联系人:田璐佳,电话:024-23983293)

1.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搭建覆盖全省的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开展大规模临床循证研究、创新性转化应用研究、规模化应用推广研究、持续性防控战略研究和普及推广。通过2-3年的建设,建成一批具有辽宁特色、东北区域优势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多学科、跨地域、惠基层的临床医学协同研究网络,实现多层次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医学科技研究新格局。

(申报条件:由省科技厅批建的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进行申报,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50万元。)

2.资源平台建设。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东北地区地域特点的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健康队列及重大疾病专病队列研究(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随访,构建代表人群的全维度、动态、定量 生命组学的精准医学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建立样本和数据共享机制。(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50万元)

3.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病,攻克一批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关键技术,推广一批医疗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不断提升诊疗技术水平,优化疾病防控策略。(申报条件:项目负责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毕业;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10万元。)

①疾病防控研究。围绕重大慢病、常见多发病、重要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突出解决疾病防控能力的科技瓶颈问题,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一批先进诊疗技术和基层适宜技术,制定一批诊疗技术规范,推动医疗新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②应用基础研究。聚焦衰老调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个体化发育等方面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基础。

③前沿技术创新。聚焦生命组学技术、基因操作技术、新型检测与成像技术、生物治疗技术和康复辅助技术等前沿及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我省前沿领域原创水平,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④重点人群健康保障研究。围绕儿童、青少年健康、老 年人和残障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加强常见疾病的流行规律、危险因素、预防筛查、健康评估及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

⑤健康风险因素控制研究。重点针对健康促进、职业病防治、环境与健康等方面开展新技术研发,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探索环境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制定和优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提高健康水平。

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从理论传承与创新、健康服务、中医防治重大疾病研究、中医标准化等方面,构建适合中医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体系,加速推进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十三、公共安全领域

(联系人:孙瑶成,电话:024-23983405)1.食品安全领域

①食品生产安全研究。开展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品质评价、危害因子靶向筛查、多重风险分析评估、在线监测与快速检测及安全控制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等食品安全保障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②食品保鲜物流安全研究。开展物流过程中食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 技术研究。

③食品营养健康研究。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功能组分筛选、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

2.生产安全领域

①围绕安全生产领域。开展矿山重大事故和地质灾害防控治理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技术研究,开发实用安全和综合应急技术装备。

②围绕防灾减灾领域。开展重大灾害风险监测、预告、预警、防控关键技术及相关仪器设备研究。

3.社会安全领域

①围绕社会安全领域。开展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控和评价体系技术研究,开展公安交通系统大数据信息技术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刑事技术和生物安全综合应用技术平台,开展针对特定目标的深度检查、现场勘验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展火灾防控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施的研究。

②围绕维护国家安全领域。开展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金融安全、反恐、保密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③围绕维护辽宁涉外使馆等重点部位,开展安全防范相 关研究。

十四、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领域

(联系人:孙瑶成,电话:024-23983405)

1.围绕城镇功能提升和城市发展领域。开展城镇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镇生态修复、市政管网结构优化布局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园区建设,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围绕绿色建筑领域。支持研发适用于北方寒区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易维护及资源化利用的排泄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针对不同条件和类型,开展试点和工程示范。开展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决方案研究,开展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过程研发应用。开展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数化部品部件研究开发。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及大型公共建筑物安全检测、检测技术研究。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和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研究。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轻质高强的绿色建材研发。

3.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开展文化遗产认知、监测、保护、利用、传承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撑 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支撑馆藏文物、重要遗产地、墓葬、壁画等的保护,支撑智慧博物馆建设,促进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开展文化设施空间与服务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

十五、实验动物领域

(联系人:孙瑶成,电话:024-23983405)

开展实验动物新资源与新品种培育研究、动物实验新技术与新设备研究、实验动物福利、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人源化和复杂疾病动物模型创制与应用,加快实验动物科技服务平台和模型资源平台创建与应用。(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10万元)。

十六、软科学研究

(联系人:邢兰兰,电话:024-23983420)

重点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鼓励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政策措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高新区发展和加强科普宣传等问题开展研究。

篇2: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2018年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

围绕自治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支持我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协同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开展应用目标明确的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项目,突破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预期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先支持项目申报单位与国家大院大所、科技强省开展科技合作,鼓励面向区外聘请首席专家和骨干研发人员。

一、工业领域

1.装备制造领域

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大尺寸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煤矿机械、高速动车组配件、起重机械设备、新能源装备、高档轴承、精密铸件、高档电工电气、智能纺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智能输送设备等关键装置、关键工艺技术及新产品研发。

2.新材料领域

稀有金属材料、铝镁等有色金属材料、光伏材料、新型高性能储能材料、核电等特种行业专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炭基材

1.现代种业

(1)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搜集、整理、挖掘与遴选、创制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特色植物资源,开展大青葡萄、玉皇李子、红梅杏和叶用枸杞、欧李、食用花卉、菜用植物(黄花菜)优新品种筛选与培育,建立精细化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带动特色农业开发;

(2)特色小杂粮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糜子、谷子、荞麦、燕麦、豌豆、扁豆、胡麻等特色小杂粮品种选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及适宜轻简化生产新品种(系),完善耕作、施肥、轮作、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支撑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

(3)旱区玉米、宁夏食用百合等特色耐旱作物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集成创新旱地水肥耦合、地面覆盖等配套技术,开发拣选、贮藏及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经济效益。

2.现代农业生产

(1)滩羊肉羊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滩羊、肉羊精准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高效饲养、疾病疫病防治和“互联网+”智能管理技术,创建滩羊、肉羊高效、安全、优质生产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支撑现代养羊业升级发展。

(2)优质粮食绿色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绿色丰产、全程机械化与轻简栽培、防灾减损、病虫害预警与生态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技术研究,创制复合型、专用型生物肥料等重大产品,建立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和工艺标准。

(2)新型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开发。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建立有效生物防治体系。

4.精准农业

(1)宁夏土壤数据库构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耕地数据资料,重点构建宁夏土壤云数据库,实现土壤数据网格化、精准化、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决策服务。

(2)智能精准施肥技术研发。开展枸杞、葡萄、设施瓜菜、优势粮食和优质牧草产业带核心区精准施肥技术研究,构建区域化作物精准施肥微云平台,保障土壤健康。

(3)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研发特色作物水肥智能决策模型、自动化调控装置,建立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服务云平台和灌溉制度。

(4)现代灌区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重点研发适用于多泥沙水质的现代灌区渠系自动灌溉装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和评价体系,打造标准示范工程。

5.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加工

(1)特色食品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重点开发适合现代食品加工业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食品配料、即食制品及功能性制品,延伸特色资源产业链。

(2)新型大健康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重点开

穴播、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的水稻单式、复式旱直穴播机,实现精量播种、精细栽培、节本增效。

(5)山坡地柠条采收机械研制。研制适合山区坡耕地的轻简化柠条采收专用机械,集成改制集粉碎、柔丝、加水、加菌剂、打捆、包膜一体化柠条加工生产线,促进柠条加工利用。

8.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1)特色经济林现代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枸杞、红枣、苹果、设施果树花卉现代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创建枸杞宽行密植高干篱架栽培、苹果乔砧宽行密植栽培、红枣高品质栽培和设施葡萄高干水平棚架立体复合种植、桃优质早产早丰、灵武长枣促成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特色经济林标准化、机械化栽培和绿色、高效生产。

(2)林下经济种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品种筛选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创建林药、林草、林禽、林菇等生态农业开发技术模式,引领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3)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展以鱼改碱技术和抗盐耐碱高值特色抗逆作物品种引选,创建鱼菜一体开发技术模式和生态型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9.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示范

(1)宜居村镇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村镇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景观构建、村镇饮水安全、村镇生产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村镇固体废物无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村

地加工与贮藏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加强中药材精深加工新技术及新药产品(院内制剂)、保健食品、中兽药、食品添加剂等研发;开展中药材文化旅游关键技术研究。

(5)生物制药技术与新药创制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生物发酵核心菌种自主研发;特色原料药、高端原料药新产品开发;化学原研新药研发以及专利药、仿制药的研发及质量优化研究;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产品研发。开展康复器具工艺、材料、元器件研究与产品开发。

2.资源环境领域

(1)生态系统修复、重建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区域代表性生态问题,以及产业发展、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开展沿黄城市带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和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引扬黄灌区盐碱地水盐平衡等机理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宁夏中部草地保护改良和可持续利用技术、宁南山区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宁夏移民规模最优控制研究,开展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宁夏湿地资源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中水利用、废水再生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重点行业工业污水及废弃物高效处理和回用技术、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3)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居住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支持

等科技强国和国际组织间开展的联合研究、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我区有关单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合作与技术援助,支持我国有关企业、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及装备向阿拉伯国家的输出。国外合作方对合作项目要有相应的技术、资金或设备等科技资源投入。必须是经过合作双方对接洽谈确定的项目,申报时需提供与合作方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1.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及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新技术引进。采矿机械配套和智能控制技术;大型精密机床和加工中心的研发与引进;装备制造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器人控制软件优化;高速动车组配件制造工艺优化;高档电工电气、专用轴承、起重机械的研发;智能仪表调节阀(化工、电工、冶金)的研发;大型精密铸造技术及检测试验技术引进。

2.能源化工关键技术联合研究及新产品研发。煤炭多联产技术,煤制油、煤制烯烃催发剂、添加剂的研发,煤化工工艺模型建立及工艺技术优化,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及副产物加工利用,核心装置设计研发。铸造用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剂、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制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及新产品的研发。

3.稀有金属材料、轻金属和碳基材料新产品研发及优化工艺引进。高纯钛及低氧高纯钛制备技术;高比容钽粉、细径钽丝、钽电容器、铌粉、钽铌合金及其化合物,钽铌基电子元器件产品

18.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引黄灌区盐碱地治理及开发利用,宁南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修复,水土保持、沙化治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联合研究与新技术引进。9.重大多发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测新技术及重点新药创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肝炎等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早期预警诊断、干预治疗和检测康复技术;生物制药为主的新药创制、疫苗研发、靶标发现等关键技术联合研究。

篇3: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于2016年2月正式发布《“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等4个方向部署了35个任务。新型显示视觉健康研究作为其中方向之一,首次进入该研究领域。

针对指南要求和预期目标,东南大学联合国内从事显示基础研究、标准研制、产品研制,以及眼视健康研究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成立新型显示视觉健康研究项目申请组(下文简称项目组)。项目组对指南目标进行了仔细分析,梳理研究内容和预期产出,制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对参研单位和研究人员进行了组合分配和任务分解。经过预申报、正式申报、视频答辩、任务评审等环节,最终得到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获得资助。围绕为什么要开展相关研究、如何开展相关研究等核心问题,文章介绍了项目团队对新型显示视觉健康研究的主体认识和研究规划,包括产业影响和社会价值。

1 项目研究背景

新型显示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人类视觉感知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因为各类显示器件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信息设备的过度依赖,而引起的视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显示终端制造国和消费国,但显示视觉健康的评价标准体系与智能化评测平台匮乏,原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欠缺,必须通过显示质量提升倒逼显示产业升级,进而提高产品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1.1 信息显示已经成为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媒介

人类8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而随着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显示已经成为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媒介。美国光学工业贸易组织“视觉委员会”2015年第四次年度视觉健康调查显示,在美国大约10%的人群,3/4的工作时间在看显示屏幕;大约60%的人群,每天使用数码产品时间大于5小时[1]。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Facebook、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已发生变化。

1.2 视觉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

随着电视、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以及以虚拟显示、激光显示等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显示相关的视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美国调查显示,65%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数码视疲劳”症状,其中包括肩背酸痛(36%)、视疲劳(35%)、头痛(25%)、视力模糊(25%)、干眼(24%)。视觉疲劳短期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长期则会造成视觉危害。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视觉健康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6月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5岁以上的总人口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2]。保守估计,2012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高达5600亿元,占GDP比例高达1.1%左右。若无有效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人数将达7亿。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将面临巨大缺口,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目前国内外标准组织、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对显示视觉健康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1.3 信息显示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特色产业

信息显示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2014年,全球仅平板显示产业总产值已超1500亿美元,成为继石油、钢铁、化工之后的第四大产业。预计未来三年内,平板显示产值仍将保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趋势。201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6年,我国大陆新型显示产业按面积计算出货量力争达到世界第二,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000亿元。受经济危机影响,国际龙头企业放缓了产能投资,我国则加强了投资建设。平板显示成为我国信息电子领域最先能达到“制造强国”的产业。未来10年是中国信息显示产业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机遇期。

信息显示主要是通过对光电信号的处理与控制,经由视觉与人进行信息交互。由此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光环境、显示内容、呈现形式,会对人体生理参数、眼视功能、心理反应等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本项目旨在研究不同显示模式和器件属性对视觉健康和认知绩效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建立显示品质参数体系和评价方法。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从视觉健康角度出发,为企业与用户提供完整的显示视觉健康评价标准体系与智能化评测平台,督促与引导企业从视觉健康角度出发,设计与改进显示器件,引领显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利益。

2 项目研究内容

正确评价新型显示对视觉健康的影响事关国民健康,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对于综合反映生理、心理状态的视觉健康评测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和规范;对于新型显示器件的光电性能和观看条件对视觉健康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也缺乏相应的研究。为此,本项目围绕显示器件光电性能与视觉健康的关联性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立足于人类视觉感知特性和视觉加工机制,重点研究显示器件光电性能、观看条件对视觉健康的综合作用机制,形成建立显示器件视觉健康关联性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型,建立新型显示视觉健康智能化评测平台,为新型健康显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制定标准规范。

为此项目将着重解决两个关键科学问题:(1)新型显示视觉健康多维度参数表征及阈值获取,(2)显示器件光电性能、观看条件对视觉健康的综合作用机制;突破三个关键技术:(1)基于仿真人眼的显示器件光电特性测量方法,(2)新型显示视觉健康参数采集和多维度融合决策,(3)基于显示图像视觉认知过程的多层次状态变量分析方法。针对所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项目拟从光电特性的表征和测量、视觉健康的表征和测量、显示器件视觉健康关联性模型建立以及应用研究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光电特性的表征和测量

研制适用于直观式、投影式和虚拟成像式显示技术的通用光电特性测试系统,研究各种新型显示技术和观看环境的光电特性测试和表征方法,包括不同成像方式及不同显示机理的新型显示技术和观看环境的光谱、亮度、照度、光分布、颜色等各参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通过显示器件光电特性和光环境的耦合,探索优化显示器件光电性能和观看条件以提高视觉舒适度的可能性。确定用于各种新型显示器件评测的物理参量(评测体系)、测试规范、流程、方法研究,并制定标准。

(2)视觉健康的表征和测量

采集不同临床人群的视觉相关数据,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功能学、流行病学数据。建立规范化视觉特征参数的测量体系。研究不同人群视功能、脑电信号、生理参数、心理反应等因素,确定与显示视觉健康相关的核心参数,实现新型显示视觉健康多维参数表征;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获取视觉健康参数阈值,构建评价参数指标体系。从眼视光学、用户绩效以及视觉心理生理反应等多角度拟定视觉显示器健康舒适性评价系列标准。

(3)显示器件视觉健康关联性模型建立

研究不同显示器件光电参数、几何参数、显示图像内容属性和观看条件等对视觉健康核心参数的作用和影响规律;通过多层次状态变量分析,模拟人眼视觉认知过程,揭示显示器件光电性能对视觉健康的作用机制,建立显示器件视觉健康关联性模型。

(4)应用研究

构建新型显示视觉健康智能化测试评价平台,根据所确定的视觉健康参数阈值,实现对现有显示器件视觉健康的分级评估和对新型显示技术及其不同光电参数设置进行视觉健康的预评估。提出显示器件视觉健康评测方法和规范。基于关联性模型,着重研究新型显示高动态对比度、宽光谱、广色域、低蓝光、圆偏振等特性对视觉健康的影响,开发符合视觉健康要求的新型显示技术。

3 项目组织实施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项目按照基础研究,测试方法突破和测试设备研制,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新型健康显示器件研究四个层次,针对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和三个关键技术,将项目有机地分解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的四个课题。

本项目及课题的内部组织管理和协调将坚持科学管理,遵循负责人负责制,加强项目沟通,严格日常管理体系。项目牵头单位东南大学和参研的各个单位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标准建立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各具特色,利用已有的研究基础,发挥各单位优势,使各单位形成有机的整体,既分工负责,又团结协作,高效地开展项目的联合攻关。

3.1 研究队伍实现全链条协作

参与本项目的十一家单位包括国内从事信息显示技术研究的著名高校、标准化研究权威院所、从事视觉科学和眼视光研究的一流医院及我国显示制造的龙头企业,拥有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内归口单位。优势单位强强联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研究领域涵盖全面。

项目参与团队中包含五所国内从事信息显示研究、心理学研究以及眼视健康研究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东南大学长期从事显示视觉感知和视觉健康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973、863计划相关课题,在显示领域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从事三维显示、增强现实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新型虚拟成像显示器件、三维视觉感知机理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在立体显示视疲劳方面已开展了多方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心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是国家眼科学临床重点专科,在国内视觉科学和眼视光的基础、工程和临床研究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对于视功能及其测试方法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科研院所为本项目基础理论及测评方法的研究和相关测量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项目参与团队中还包含三家从事标准研制的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是国内从事显示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的权威单位及相关国际标准组织的对口单位,承担完成了多项视觉健康和视觉工效学相关的标准项目和科研项目。浙江三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新型电子显示检测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是TC284/SC4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相干光辐射安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代表中国参与并主导相关国际标准制订。这些单位将为本项目推进国内、国际相关标准的制订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项目参与团队中还包含三家大陆显示生产的龙头企业。武汉华星光电一直致力于健康显示方面的研究,是行业内首家开展短波蓝光对人眼危害特性研究的企业,已有低蓝光显示模组产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中国大陆首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发出了适用于多种显示器件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和相关设备。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中国最先进数字电视机生产线之一。这些企业将帮助本项目实现新技术研发并提供相关样机,最终实现新技术的器件应用。

项目各单位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于2015年5月成立了显示与视觉健康创新联盟,建立了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这与科技部重点专项跨界组合,全链创新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也为项目的有效实施和出色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坚持开展国际合作

东南大学在信息显示领域有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基础。1987年,经国家外专局指导,东南大学与美国无线电公司合作,成立电子束实验室;1994年与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联合成立东飞显示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获教育部“111计划”立项,建设显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并于2012年评优后获滚动支持。2015年获批筹建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富有成效的创新引智及国际合作机制,与国内外信息显示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和产学研生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国际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拥有ISOTC159的国际工效学专家资源,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承担相关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和管理工作。国际合作部致力于全面策划并拓展该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业务,为国家标准委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重要支撑,有效推动各业务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开展双边合作,以及开展国际标准化政策、对策研究,国际专家咨询机制建设,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等工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15年底,与国(境)外机构联合建立(具有正式签署的合作协议)科研合作平台22个;与英国Moorfield眼科医院建立了长期的互访交流机制,与英联邦最大眼视光行业协会ABDO签订了合作意向型显示视觉健康智能化测试评价平台,为新型健康显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制定标准规范。综上,研究队伍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

纵观国内外信息显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产业基础逐渐增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为了顺利实现该目标,必须以丰富视觉感知内容、提升视觉感知体验为目标,通过自我造血和交流引进,突破信息显示与可视化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必须集成国内外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显示器件、视觉健康、显示应用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推动这些成果向产业转化,并在全球推广,经得起国际检验,开创符合信息显示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合作道路,从而支持我国信息显示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4 预期效果与讨论分析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秉承思想,本项目将从视觉健康角度出发,为企业与用户提供完整的显示视觉健康评价标准体系与智能化评测平台,为企业提供设计方向,督促与引导企业从视觉健康角度设计与改进显示器件,共同为显示器件的视觉健康化、宜人性目标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同时,通过对新型健康显示器件的优化,降低显示器对人体视觉的伤害,保障国民视觉健康,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项目将建立显示器件视觉健康评价技术和测试规范,形成国家/行业标准,争取国际标准立项;申请国际PCT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研制适用于直观式、投影式和虚拟成像式显示器件的通用光电特性测试系统;构建新型显示视觉健康评价体系和智能化测试评价平台。培养一批专业从事视觉健康和显示评测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打造一批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显示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显示研发和创新基地。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和相关产出可直接服务于整个重点专项其他项目,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The Vision Council.Digital Eye Strain Report 2016[EB/OL].2016-05.http://www.thevisioncouncil.org/digital-eye-strainreport-2016.

篇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 等

可能有不少人想过:要是进医院跟进4S店一样就好了,能修的修,修不好了直接换掉,省心省事杜绝后患。这一设想有望成为现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开发出一种改进版的生物打印机,用它能打印人体尺寸的、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多种形状的人体组织。

电脑首胜职业围棋手

谷歌日前召开全球电话会议,旗下Deep Mind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宣布了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进展:该公司开发出的名为AlphaGo的电脑程序战胜了围棋欧洲冠军,这是第一次有电脑程序能在不让子的情况下,在完整的围棋竞赛中击败专业选手。

虚拟现实技术有望用于抑郁症治疗

英国科学家与西班牙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2月15日报告说,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试验性治疗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这种效果如能在更大规模试验中得以验证,可望开拓抑郁症治疗新思路。

5D数据存储技术能记录人类历史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在延长数据存储时间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该校光电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近日运用飞秒激光输入法,将纳米玻璃材料变成记录和检索五维(5D)数据的存储介质,使得存储数据在190℃环境下可保存138亿年。

神奇试衣间可为顾客挑选衣服

澳大利亚一家科技公司mPort最近设计出一款电子试衣间,系统会以顾客年龄及性别为计算基础,然后扫描身材,计算出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大腿围等数字,存入顾客个人资料库,并为顾客筛选尺码合适的衣服。此外,系统还能计算顾客的体重指标、瘦肌肉组织及脂肪比例等健康状况。

二维半导体材料家族又添“小鲜肉”

据美国犹他大学官网消息,该校工程师不久前最新发现一种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一氧化锡(SnO),这种单层材料的厚度仅为一个原子大小,可用于制备电子设备内不可或缺的晶体管。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有助于科学家们研制出运行速度更快且能耗更低的计算机和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设备。

3D打印可制作胎儿面部模型

日前,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胎儿模型已经风靡准父母圈,这意味着当宝宝还在母亲子宫里徜徉时,准父母们已经可以先看到他(她)们的真容了。此3D技术制作宝宝脸部模型的概念由驻英国兰开夏郡的公司Baby:Boo首先提出。根据超声波扫描结果打印模型,如实刻画宝宝在子宫内的面部特征和身体姿势。一个高约20厘米的模具打印浇铸成本约合人民币1415元。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首获许可

2月1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首次批准了“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研究人员将能深入了解健康的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体外人工授精培养的胚胎的发育质量,为不孕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

2月16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指南,这标志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公众熟知的973计划、863计划等被整合纳入其中。目前,科技部网站已公布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和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9个重点专项本年度的项目申报指南,近期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指南将陆续公布。

高分四号卫星首批影像图公布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月3日公布了高分四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这批图片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包括50米全色、50米多光谱、400米中波红外三类,观测幅宽优于400公里。

中国研发计量“神器”护航重大航天工程

通过10余年持续研究,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得天及其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载人飞船舱门快速检漏仪等计量“神器”,解决了航天、核工业等领域对微小气体流量的精确测量难题,对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转基因猴为治疗自闭症打开一扇窗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仇子龙等研究人员前不久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培育出一种转基因猴,使猴子及其后代都表现出与人类自闭症相似的行为。此研究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国内首条LTPS液晶面板六代线试生产

国内首条采用LTPS(低温多晶硅)技术的液晶面板六代线于2月10日在武汉华星光电试生产。这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攻克了第六代LTPS生产核心技术,初步具备了高端小尺寸显示屏生产能力,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高端小尺寸显示屏市场上的垄断,对拉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重庆大学将用人脸识别技术监考

中科院重庆分院人脸识别团队与重庆大学日前合作推出人脸识别监考系统,将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重庆大学在监考、阅卷上的身份认证环节。该技术在上一代人脸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对亚洲人脸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在识别率、识别速度、抗干扰性、多角度等关键性能上得到大幅提升。

马铃薯加工“废水”变“肥水”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缺失,成为多年来影响马铃薯淀粉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经过近十年研究,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刚及其团队近日成功完成了“马铃薯淀粉工艺水提取蛋白高值化利用与废水达标排放技术装备”开发,为相关设备加工企业和马铃薯淀粉企业直接新增效益1.47亿元。

福建宁德核电站11项指标

达世界先进水平

2月2日,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发布年度生产建设情况介绍,2015年,宁德核电基地3台在运机组共计11项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10项达到世界优秀水平。

我国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

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获重大突破,由中国广核集团自主开发建设的150兆瓦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不久前成功实现首批6台风机并网发电,这是国内第一个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场,采用全球首创的可拆卸式稳桩平台浮吊吊打沉桩工艺,实现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多个“第一”。

屠呦呦新课题瞄准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

近日,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科学家揭鸟类早期演化复杂性

近日,我国古生物研究取得最新进展,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及临沂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类新的基干鸟类化石,命名为“郑氏重明鸟”。它的发现揭示了鸟类早期演化的复杂性,对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科大团队实现综合性能最优单光子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近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优,为实现基于固态体系的大规模光子纠缠和量子信息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自然》日前介绍了该成果。

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首航南极完美收官

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2月3日从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机场起飞,转场离开南极。在南极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雪鹰601”完成各项测试飞行任务,并发挥了重要的科研平台作用,首航南极完美收官。

“活体染色”蝴蝶兰烟台上市

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花卉研究所近日推出“活体染色”蝴蝶兰,即让蝴蝶兰的根茎在生长时吸收足够多的天然色素后,花瓣呈现出各种色彩。目前,投放市场的10余种、上千株“活体染色”蝴蝶兰受到消费者青睐。

夸克星存在的重要证据被发现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团队日前通过分析最近发生的一次史上最剧烈的超新星爆发,发现了夸克星存在的重要证据。这是科学界首次发现夸克星存在的关键线索,该发现有望为人类理解物质的最深层构成以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帮助,为将来观测和认证此类天体奠定了基础。一旦夸克星被正式观测到,人类对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认识都将有重要突破。

重庆启用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

经过1个多月的试运行后,重庆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不久前在重庆朝天门港8号码头正式启用。停靠朝天门港8号码头的船舶在靠港期间的作业以后都能实现“港口岸电”替代船舶辅机燃油供电。按照测算,启用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的8号码头每年可替代柴油459吨,年减少碳排放量1480吨、减少燃油发电成本290余万元,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有望替代进口

碳纤维是新材料界的宠儿,多年来我国高性能碳纤维依赖进口。如今,这一局面有望被打破。日前,由哈尔滨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科技攻关重大项目“T700级碳纤维碳化中试生产线及工艺研究”,解决了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这两个关键瓶颈问题,提高了我国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产品可替代进口。

湖南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超1500亿元

湖南省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称,2015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52.16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利润1548.6亿元,同比增长0.3%,全国排名第12位。数据显示,去年,规模以上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实现盈利。其中,22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下降,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13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0个百分点。(据湖南日报)

湖南启动标准设计图集编制

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设计图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全面启动标准设计图集编制。《通知》要求,到2020年,要建立能满足发展需求的标准设计图集体系,涉及规划建设、房屋建筑、城市管理、能源供应、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环境卫生、社会事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水资源共13个领域,具体包括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业化建筑、绿色建筑等方面。(据湖南日报)

湖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再“终身制”

近日,《湖南省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出台。根据《方案》,湖南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再“终身制”,而是实行动态调整,以此推动学位点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实现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据三湘都市报)

勘察设计“湘军”夺3个全国一等奖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作为行业最高荣誉,涵盖建筑、勘察、道路桥梁、电气、园林等众多领域。日前,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发布,湖南省勘察设计行业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其中,省建筑设计院杨瑛等设计的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南大学艺术楼均获得设计一等奖,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胡惠华等勘察的吉茶高速公路获得勘察一等奖。(据湖南日报)

三诺生物晋级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

近日,三诺生物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成功完成对美国Trividia Health Inc公司的收购交割仪式。这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海外收购最大案例之一,收购金额达27250万美元。三诺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少波介绍,并购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向“全球血糖仪专家”的战略目标更近一步。此外,中美两地两家发展最快的血糖监测产品公司的结合,有望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创新、经济的解决方案。(据科技日报)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不久前,湘潭市农业委员会通报,2015年湘潭通过创建超级稻“百千万”示范片,实施双季超级稻“种三产四”(用3亩地产出现有4亩地的粮食)粮食丰产工程项目,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达80.27万亩,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7.55万亩。平均亩产550.39公斤,总增产6.12万吨,相当于净增面积12.9万亩,为湘潭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湘潭日报)

衡变“一带一路”收获大单

篇5: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项目立项,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根据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工作计划安排,经项目建议征集、项目凝练、指南编制、会议审定等程序,形成了2018年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现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具体申报要求如下。

一、申报范围

2018年度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紧紧围绕低碳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人口健康等领域创新需求,重点支持一批技术需求明确,在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能形成清晰的核心技术,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项目申报要体现明确的问题导向;要能形成明确的核心技术;能产生知识产权成果;要产学研用结合,与合作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要有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的研发团队。

项目申报时,预算编制要精确、合理,杜绝虚。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研发 经费以自筹为主、政府引导经费为辅的申报项目。申请财政资助额度在80万(含)以上的须同时编制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

(一)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专题

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专题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主题,以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山西省省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认定与建设为牵引,开展节能减排、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

1、支持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破解制约太原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着力点,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太原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落实,由太原市科技局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凝炼项目,组织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同时,支持山西省省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向相关关键技术研发。

2、以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攻克环境污染,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支持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地沟油和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 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产业化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

水污染防治方面,针对我省一些地区水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支持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地下水污染防治、水体生态问题诊断和修复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支持针对有机物污染、臭氧污染以及烟气污染等防治与控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支持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支持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研究,开展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支持汾河流域、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修复技术研发。

(二)公共安全专题

公共安全专题紧紧围绕安全山西、平安山西建设,围绕生产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和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一批关键技术。

支持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展信息安全核心硬件、软件及加密设备的研发。支持消防、防灾救灾、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方向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开展辐射源应急定位寻源系统研发与应用。

支持地震、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

支持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

(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与健康专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与健康专题,聚焦健康山西发展目标,围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牵头单位与网络成员单位为重点,围绕临床疾病防治重大需求、重大医疗器械研发、中西医诊疗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依托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国家相关领域优势资源共同开展研究开发。

1、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支持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依托单位牵头,联合省、市、县(市、区)医药卫生领域协同研究网络成员单位,围绕本领域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和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按照中心制定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发展重点,组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询证评价研究,开展防、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临床规范和疗效评价研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等。组织开展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 务能力。

2、健康领域关键技术研究(1)重大医疗器械领域

以健康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契机,以早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治疗、精准治疗为方向,以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复合内窥镜、新型显微成像、大型放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等重大战略性产品为重点,加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引领性前沿技术研究和医疗器械开发,加快推进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化和创新转型。

(2)中西医诊疗技术领域

围绕我省疾病防控需求,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重大疑难病症、急重危难症新技术的引进及临床转化应用;中西医预防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疾病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技术开发及应用、医疗健康数据管理技术开发及应用。(3)中药现代化领域

围绕国民健康饮食消费需求,以中药保健食品为重点,应用或借鉴中药新药研发技术,突破药食同源和功能食品综合开发,开发具有降血糖、增加骨密度、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睡眠、改善胃粘膜等功效的中药保健食品。进行黄芪、党参和连翘叶作为新食品生产试验,对山药、山楂、桔梗、芍药、沙棘、酸枣等重点品种进行药食同源综合开发。支持 给药产业技术、制剂技术和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形成一批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品种。

(4)公共卫生领域技术研究

支持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健康养老、心理健康、学生体质大数据分析、艾滋病、职业病、结核病、地方病等研究。

(四)其它领域

1、生物技术领域

为促进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创新发展,支持前沿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生物医用材料、绿色生物制造、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保障、生命医学仪器研发等方向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

围绕山西省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的实施,对全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项目布局进行研究,形成年度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2、社会事业领域

围绕提升旅游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支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支持文化体育事业、文物保护与古建修复技术研究、山西典型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支持智能园区、装配式建筑等技术研发。

开展信息化技术在全民健身科技创新中的应用研究,支持全民健身所需器材、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资格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须为在山西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具备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已与省内外或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

2.项目负责人是牵头申报单位在职在岗科研人员,具有三年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含副高);在相关研究领域和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技术优势;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二)申报方式

篇6: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2018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聚焦中央“一带一路”倡议和我省“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任务,支持我省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支持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平台建设,以实现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突破、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输出,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合作格局,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申报类别

2018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分为专项类和自主选题类两大类。

(一)专项类

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倡议和我省“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任务,推进京津冀晋协同创新,聚焦我省重点国别、重点领域科技合作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有关关键技术需求,支持重点国际科技合作、区域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速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山西集聚,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共资助项目约15项,资助强度为每项50-100万元。

1、重点国别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省内企业面向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挪威、俄罗斯、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且与我省具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联合研发或技术转移,优先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资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50%。

目标要求:

——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或技术引进; ——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等科技成果丰富。

2、重大区域创新合作项目。支持与省外“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及其他国家级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等开展区域创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已在省内落地。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资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50%。

目标要求:

——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或技术引进; ——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研讨会议;——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等科技成果丰富。

3、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项目。支持已认定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结合自身发展和建设目标,自主确定合作研发和示范应用内容,开展系统性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或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合作园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基地;支持海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省内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业务。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省内企事业单位申报。目标要求:

——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合作园/示范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或实现相关技术转移转化等合作成果丰富;

——深入开展科研人员往来交流,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对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引领带动作用显著。

(二)自主选题类

本类项目以我省重点技术需求为导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防控诊治、煤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自主选题开展相关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研究。

二、申报要求及材料

(一)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我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单位。企业具有与实施项目相匹配的资金筹措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必要的研发条件和较强的产业化能力。

2、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在职在岗的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包括引进外籍科研人员),并有三年及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信誉。省级单位申报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含副高);市、县级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含中级)。

3、申报专项类中“重大区域创新合作项目”,申报单位应与省外知名高校,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及其他知名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等就开展重大区域创新合作签署合作协议书。

专项类和自主选题类项目中涉及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申报单位应已与国外相关机构,或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知名专家学者,或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职务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等签署有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

4、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体申报。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应具有前期合作基础,并与其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以明确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申报材料

1、《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行性报告

3、相关附件材料:

(1)有效项目合作协议书(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双方电子邮件和书信不能作为有效协议;

(2)项目组成员中,若有出国留学工作经历人员,提交留学归国人员证明;(3)申报单位为企业需提供上一的财务报表;(4)项目负责人在职在岗和职称证明材料;(5)相关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证明材料;(6)项目申报单位研发投入(R&D投入)情况;(7)项目配套资金来源的证明材料;(8)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三)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采取网络申报和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进行。具体时间要求如下:

网络申报受理时间:2018年3月16日至4月24日。纸质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4月20日至5月4日。1.项目申报单位在网络申报受理时间内登陆申报网址http://218.26.227.179/,完成注册及在线填报工作。

2.在线填报成功后,将生成书面申报材料A4纸双面打印,按顺利将申报材料、附件简装成册,一式五份报送项目组织(推荐)部门审查,并盖章推荐。

3.在纸质材料受理时间内,将书面材料报送至山西省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太原市桃园北路50号510房间)。

上一篇:满月酒贺词短信下一篇:二年级小花猫的作文精选优秀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