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2024-08-18

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精选4篇)

篇1: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摘 要】二胡选修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是众多专业技能选修课的一种,通过二胡演奏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民族音乐的感知与听辨能力。笔者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当前教学现状的剖析,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促进当下本专业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二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14-01

一、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本无演奏基础,专业素质低

根据我校近几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大部分是通过文化课统考进入本专业,未经过艺术加试的筛选与训练,因此,基本上无二胡演奏基础,并且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能力较低,为二胡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一定难度。这部分学生接触二胡时的年纪都在十八、九岁左右,骨骼的生长基本定型,在手指的控制力、灵活性以及音准的辨别能力和演奏模仿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但是大部分选修二胡课程的学生都饱含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与兴趣,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性,也为二胡选修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动力。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二胡教材

现存二胡教材多为以专业音乐院校教学内容为主的作品集,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的二胡教材。这些教材专业性较强,涉及到的音乐作品多为传统的民族器乐内容,在演奏技巧的教学内容和作品的选定上都较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缺乏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成长特点的音乐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遵循既简单又悦耳,实用性与速成型相结合的通俗儿童音乐作品进行教学。

(三)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二胡课程是众多器乐选修课程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它是一门融合了演奏技巧教学、识谱视奏训练、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普及的综合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本身的专业特点盲目进行“大而化之”的一揽子教学。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根据选修学生的专业能力,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朗朗上口、广为人知的童谣旋律作为教学内容。在演奏技术技巧的设置上尽量使用能够通俗易懂,且教学上能够简单、明了、速成的教学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改革策略

(一)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设置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集体课教学为主、个别辅导小组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集体课”中,以讲解二胡演奏知识、示范二胡演奏方法、布置作业为主;“小组课”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进度的不同进行分组个别辅导为主,为某些专业程度好的学生提供可进步空间,并解决个人演奏技术障碍问题,进度慢的学生依旧学习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音乐作品,不同组别中的成员会根据此阶段的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这种教学模式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学习与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授课内容,培养具有一定幼儿教学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幼教教师。比如:在安排民族器乐的选修课程时,应找到本专业最为基础的演奏技能与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演奏的视奏能力,根据学生本教学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对待已存在的问题障碍能够积极解决并深入到实际应用层面,正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等教学特点。以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为基准线,合理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教学效果明显,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兴趣,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修二胡课程初期,大都饱含学习兴趣与练习热情,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度较高,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深入,演奏技巧难度增加,学生会有畏难情绪,致使教学效果变得不明显,教学进度逐渐缓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内容、旋律熟悉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准确地演奏音准、节奏,乐句的强弱、分句处理,在演奏过程中才有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乐句的情感处理与音乐审美上。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国外学前教育教学法,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对乐句进行节奏型的伴奏练习,实现身体的节奏感与演奏相结合的练习方法;借用“铃木教学法”进行旋律的模唱、模奏来强化二胡练习的效果;借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民族音乐旋律的重视与借鉴等等。充分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对整个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舞台表现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杨梦娜(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宿州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二胡演奏与教学。

篇2: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一、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本无演奏基础,专业素质低

根据我校近几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大部分是通过文化课统考进入本专业,未经过艺术加试的筛选与训练,因此,基本上无二胡演奏基础,并且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能力较低,为二胡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一定难度。

这部分学生接触二胡时的年纪都在十八、九岁左右,骨骼的生长基本定型,在手指的控制力、灵活性以及音准的辨别能力和演奏模仿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但是大部分选修二胡课程的学生都饱含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与兴趣,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性,也为二胡选修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动力。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二胡教材

现存二胡教材多为以专业音乐院校教学内容为主的作品集,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的二胡教材。这些教材专业性较强,涉及到的音乐作品多为传统的.民族器乐内容,在演奏技巧的教学内容和作品的选定上都较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缺乏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成长特点的音乐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遵循既简单又悦耳,实用性与速成型相结合的通俗儿童音乐作品进行教学。

(三)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二胡课程是众多器乐选修课程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它是一门融合了演奏技巧教学、识谱视奏训练、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普及的综合课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本身的专业特点盲目进行“大而化之”的一揽子教学。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根据选修学生的专业能力,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朗朗上口、广为人知的童谣旋律作为教学内容。在演奏技术技巧的设置上尽量使用能够通俗易懂,且教学上能够简单、明了、速成的教学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改革策略

(一)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设置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集体课教学为主、个别辅导小组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集体课”中,以讲解二胡演奏知识、示范二胡演奏方法、布置作业为主;“小组课”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进度的不同进行分组个别辅导为主,为某些专业程度好的学生提供可进步空间,并解决个人演奏技术障碍问题,进度慢的学生依旧学习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音乐作品,不同组别中的成员会根据此阶段的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这种教学模式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学习与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授课内容,培养具有一定幼儿教学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幼教教师。

比如:在安排民族器乐的选修课程时,应找到本专业最为基础的演奏技能与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演奏的视奏能力,根据学生本教学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对待已存在的问题障碍能够积极解决并深入到实际应用层面,正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等教学特点。以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为基准线,合理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教学效果明显,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兴趣,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修二胡课程初期,大都饱含学习兴趣与练习热情,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度较高,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深入,演奏技巧难度增加,学生会有畏难情绪,致使教学效果变得不明显,教学进度逐渐缓慢。

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内容、旋律熟悉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准确地演奏音准、节奏,乐句的强弱、分句处理,在演奏过程中才有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乐句的情感处理与音乐审美上。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国外学前教育教学法,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对乐句进行节奏型的伴奏练习,实现身体的节奏感与演奏相结合的练习方法;借用“铃木教学法”进行旋律的模唱、模奏来强化二胡练习的效果;借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民族音乐旋律的重视与借鉴等等。

篇3: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一) 学生基本无演奏基础, 专业素质低

根据我校近几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来看, 学生大部分是通过文化课统考进入本专业, 未经过艺术加试的筛选与训练, 因此, 基本上无二胡演奏基础, 并且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能力较低, 为二胡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一定难度。这部分学生接触二胡时的年纪都在十八、九岁左右, 骨骼的生长基本定型, 在手指的控制力、灵活性以及音准的辨别能力和演奏模仿能力上都有所欠缺, 但是大部分选修二胡课程的学生都饱含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性, 也为二胡选修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动力。

(二)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二胡教材

现存二胡教材多为以专业音乐院校教学内容为主的作品集, 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的二胡教材。这些教材专业性较强, 涉及到的音乐作品多为传统的民族器乐内容, 在演奏技巧的教学内容和作品的选定上都较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缺乏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成长特点的音乐内容, 因此,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遵循既简单又悦耳, 实用性与速成型相结合的通俗儿童音乐作品进行教学。

(三) 改变教学理念, 调整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二胡课程是众多器乐选修课程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 它是一门融合了演奏技巧教学、识谱视奏训练、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普及的综合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无视学生本身的专业特点盲目进行“大而化之”的一揽子教学。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 根据选修学生的专业能力, 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要,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朗朗上口、广为人知的童谣旋律作为教学内容。在演奏技术技巧的设置上尽量使用能够通俗易懂, 且教学上能够简单、明了、速成的教学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改革策略

(一) 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设置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集体课教学为主、个别辅导小组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集体课”中, 以讲解二胡演奏知识、示范二胡演奏方法、布置作业为主;“小组课”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进度的不同进行分组个别辅导为主, 为某些专业程度好的学生提供可进步空间, 并解决个人演奏技术障碍问题, 进度慢的学生依旧学习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音乐作品, 不同组别中的成员会根据此阶段的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这种教学模式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独立学习与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做到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授课内容, 培养具有一定幼儿教学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幼教教师。比如:在安排民族器乐的选修课程时, 应找到本专业最为基础的演奏技能与练习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演奏的视奏能力, 根据学生本教学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对待已存在的问题障碍能够积极解决并深入到实际应用层面, 正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等教学特点。以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为基准线, 合理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 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 教学效果明显,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三)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兴趣, 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篇4: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1.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普通高校(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选修课程教学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调查相关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讲师9人;相关学生61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16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查阅了国内有关田径选修课程的著作、论文等文献资料,并收集了上述7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

1.2.2 问卷调查法

阅读有关社会调查及体育科研方面的书籍,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对调查对象中的小部分进行了两次测量。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的内容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师生对田径选修课程技术教学内容的认识

根据田径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汇总了技术教学的项目,并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表1显示,师生认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学田径竞赛中普遍开展的项目,如短跑、跳远、推铅球、跳高、跨栏跑、掷标枪等。进一步分析7所高校田径选修课程教学大纲,都把此6项列为考核项目,说明田径选修课程技术教学内容仍然延续着多年来田径课程主干项目的安排,反映出对培养学生将来能胜任中学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

2.2 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图1数据表明,师生对技术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评价结果存着在较大的差异。教师认为“好”或“很好”的只占43.3%,而学生则要达到88.5%;有半数的教师认为学生掌握技术程度“一般”,说明师生对技术动作评定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师的评价要求更加严格,学生的学习效果亟待提高。

分析表2可知,53.3%的教师认为影响学生掌握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田径基础较差,通过访谈了解到,有部分学校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要求通过测试标准的学生方可学习田径选修课程。有46.7%的教师认为各项目教学时数偏少是影响学生掌握技术的重要原因,参考各高校田径选修课程教学大纲的分析,部分高校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适当增加了田径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学生课余自学自练未抓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表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提高。由于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田径技术动作相对复杂,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学生要抓紧课余时间主动进行自学自练。

图2显示了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程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我评价结果,有49.2%的学生认为掌握“一般”。他们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93.4%)、阅读教材(85.2%)和师生交流(78.7%)等途径获取、巩固理论知识,只有31.3%的学生认为参加学术讲座也是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位居最后,说明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较少,部分高校尚未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活动对学生接受学科前沿知识、启发创新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对教学大纲的分析,由于田径选修课程学时数偏少,理论教学时数更少,教学内容非常有限,加之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田径运动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因此,应鼓励更多的学生阅读田径文献资料,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加学术讲座的机会。

2.3 田径选修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仍有6所普通高校田径选修课程在使用2000年出版的《田径》教材。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迅猛发展,促进着田径运动快速发展,许多新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手段应运而生,需要在田径选修课程教学中得以传授。由此可见,田径选修课程教材建设滞后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2.4 师生对教学条件的评价

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时金钟的研究认为,在确立的11项影响我国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因素中,教学条件排列为第三位。调查结果表明(见表5),室内田径场地普遍缺乏,师生的满意程度很低,从而使风雨天气组织田径技术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力量训练器材条件“一般”,甚至有21.3%的学生“不满意”,这不利于学生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对理论教学仪器设备满意度“一般”的教师与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田径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十分有限。

3 建议

3.1 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

首先,要整合田径选修课程资源,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采取教学实验研究等途径,改造现有的运动项目,通过简化技术动作、降低难度要求、简化竞赛规则、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其次,要充分挖掘田径运动健身功能,在田径必修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田径健身锻炼设计、组织、指导、管理、竞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锻炼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便将来服务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使田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真正适应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和中等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质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3.2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强学习评价创新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学风,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加强学生课余训练的组织、指导、检查与评价,成立课余训练小组,倡导合作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方法。第三,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布置田径课外必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以技术达标为主的考核方法,完善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注重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创新评价方式,积极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3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努力缩短田径选修课程教材出版周期,保证更新率。其次,要探索当今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着眼于新世纪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正确把握田径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与变化,研究、总结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解决。第三,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导向,建立精品教材的创新机制,建立一支编纂精品教材的学术队伍。第四,对教材的使用进行分析总结、质量评估和优选劣汰,对教材的规划、选题、编审、出版、选用、推荐、质量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的整个流程进行系统研究与监控。

3.4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应采取多种资金筹集方式,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扶持,加大对田径室内场地的建设力度,加大对教学器材设备的投资,积极改善教学条件,逐步实现田径选修课程教学条件现代化。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本科专业田径选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教学内容以中学田径竞赛基本的竞技项目为主,师生对掌握技术教学内容的评价结果存在着差异,教材建设滞后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师生对教学条件满意程度不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田径选修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建华,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宋惠娟,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时金钟.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体育学刊,2005(5).

[4]邰崇禧,等.对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上一篇:国家小学体质测试方案下一篇:小学生防火安全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