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24-08-19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用8篇)

篇1: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组,于2010年9月2日至5日分别对遵义市余庆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9月2日出发,下午对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工作在余庆县农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分别对县城郊的龙溪镇、红军村新农村社区示范点、千秋榜新农村示范点和白泥镇的满溪村“黔北民居”示范点、赵家沟新村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9月3日由余庆至成都,4日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进行考察,9月5日由成都返回独山。

(一)在余庆考察过程中,考察组一面听取该县新农办领导的情况介绍,一面深入创建点实地观摩与两个乡镇领导进行交流了解创建点的作法、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并亲身感受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设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还与余庆县农办的领导进行了专题座谈,深入了解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示范及村庄整治推动

扎实有效。从干部的话语听出了县委、县政府的信心,从群众安居乐业的景像感受到群众通过创建活动真正得到了实惠,从新村的建设看到了余庆县的农村景象在突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在突变,农村经济发展在加快,农民在向小康方向阔步前进。同时,深感我县的差距。

(二)在三圣乡考察过程中,通过参观创建成果展示厅、观看情况简介光碟、查阅创建资料、实地观摩感受、听工作人员介绍等方式仔细了解三圣乡依托成都市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五朵金花”,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圣花乡”坐落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街道办事处,总面积达15000亩,涉及五个村(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全乡人口总数达3.2万人,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配套的试验区。目前,三圣乡已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圣乡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把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三改”促“五化”。即:明晰

一是县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四在农家”专项资金400万元,以物化形式投入扶持农民。二是每年拿100万元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凡创建点上建房农民均享受政府贴息优惠,属新建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两年2万元贷款,属原地改造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一年1万元贷款;三是建房补助政策。2007年县委、县政府规定,凡按统一提供的黔北民居图纸集中15户、10户、5户以上建住房的农户,经验收合格,每户可享受5000元、4000元、3000元补助。四是房屋设计优惠政策。县建设部门针对农村实际,结合沼气改造、畜牧饲养等因素,设计6套房屋设计图交由乡镇无偿提供给农民建房使用。五是房屋宅基地审批优惠政策。在创建点上的建房农户,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减化手续或免除相关审批费用,尽可能给农户提供方便。同时,提供“社会赞助”和“群众自助”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群众在创建中作为投入主体,直接投入资金和投工投劳。形成“领导、部门、乡镇、村和群众“四位一体”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三圣模式:

一是以“三改”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明晰农村产权,改革过去农村产权不清晰的状况。实施区域范围集体土地按照自然村界进行现状实测,将其所有权登记到11个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农户;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到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记载到组(注明各组台账面积)。通过确权、登记、颁证

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把分散经营转为规模经营,把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组织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在此基础上,2004年,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村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五朵金花”: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花香农居、荷塘月色等五个分景区。“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锦江区可整理臵换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3264亩,可集中使用、规模经营的农用地近1.7万亩。农用地租金每亩由1000元提升至3000元。

2、健全完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化改造,成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进行土地的整理、土地流转经营、新型社区建设建设等。二是加大财政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将规划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产生税收的区级

进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科学制定乡村及城郊建设发展规划,并与整个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有序发展。

启示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对各部门资金、项目的统筹。注重资金项目的集中捆绑使用政策体系,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业务培训等方面,特别是税费优惠上给予统筹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管,防止无序发展。

启示三:坚持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借鉴成都锦江区三圣乡成功经验,积极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国有、民营资本和外资多元投资乡村建设和发展旅游。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品质,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政府应减少审批程序,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乡村发展旅游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蓄水养鱼,扶持健康发展。

启示四:依托新农村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打造旅游亮点。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农家饭菜各地都有,我县农居、农家饭菜特色不明。如何营造特色,打造亮点,是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借鉴三圣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荷塘及畜禽渔养殖场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

察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型农家乐,依托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自主参与作为主要特色,培育集种养、观赏、住宿、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农家乐主题活动。

启示五:政府需要有强有力推进手段。如土地审批、建房审批等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工作的推进。

篇2: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镇党委书记:***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书记和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镇调研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众位领导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同时也必将鼓舞我们的斗志,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就**镇2004年主要工作和明年工作的一些思路、打算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八号文件”精神,围绕“党、干、科、经、貌”,实施“12345”工程,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积极探索“项目带动、畜牧强镇、以工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品一游”农业,拓宽致富渠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2004年主要工作

1、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以“双培双带”工程为契机,从党员培养、班子及队伍、阵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一是强化了党员培养,我们从“双培”入手,充分利用党员冬训、“四进五化”教育等活动,加大了对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共举办各类教育活动**期,参加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共****人次。建立党员“一帮一”对子***对,***名致富带头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今年共发展党员**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人,现全镇共有党员***名。二是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的有关规定,坚持党员纳新和转正的事前公示制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狠抓了镇、村班子建设,严格按照“五个好”标准,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各村继续为村民在年内办好五件实事,实行了党员干部联包责任制,镇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科技干部包项目的“三级联包”制度,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四是狠抓了阵地建设,继续完善各村党建活动室相关设施,完善各组文化室,启动并完成了**、**、**村村委会办公楼及标准化党建活动室建设,实现了党员、群众学习、活动、议事有场所的目标。五是充分利用“包村联户”的有利时机,夯实发展基础,各村组与市上**个单位建立了帮扶关系,**名领导干部帮扶农户***户。签订村组协议**份,确定帮扶项目**项,计划投资***万元,现已启动帮扶项目**项,到位资金**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期,镇干部帮扶贫困党员**户,党员帮带致富户**户,党员帮带贫困户**户,培养党员致富明星户**户,真正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典型户促进、市直部门、领导联挂、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双培双带”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2、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业协调发展。

篇3: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政策宣传不到位, 造成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农民外出打工较多, 法律宣传不到位, 造成土地流转不规范。而且找村登记, 到镇经管站备案, 手续繁锁, 农民不愿去办。农民具有很强的恋地情结。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 一些农民想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而又心存疑虑, 害怕彻底失去土地, 因此选择协商代耕、临时性转包等简单流转方式, 仍把土地作为在非农行业混不下去的退路。另一方面, 一些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不支持、不引导, 顺其自然。认识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首要问题

(二)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规范, 易引发纠纷。

农村土地流转以自发为主, 缺少农经人员指导,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很大, 50%以上的土地流转采用口头协议形式, 书面合同仅占45%左右, 很少报土地主管部门和合同管理机构备案。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即使签了合同, 也比较简单、不规范, 流转双方在责、权、利关系上没有明确规定, 也无违约责任, 更没考虑到今后市场变化因素, 特别是对保持地力没有足够重视, 给合同纠纷留下了许多隐患。尤其是农户间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 很少进行必要的签约手续, 一旦引发纠纷, 调解无据。个别地方甚至引发了局部的暴力冲突。

(三) 有的地方在推进土地流转时, 只顾当前利益, 不考虑未来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造成诸多隐患。

个别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 存在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集中土地, 采取“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土地流入经营大户或企业的现象, 甚至存在由村干部决定发包对象和价格, 村委会直接暗箱操作土地流转的现象, 侵犯了村民的知情权, 违背了自愿流转原则。有的地方在大多数社区成员不知情或不赞同的情况下, 仅出于社区决策者的赞同和支持, 随意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 让工商企业和经营大户进入农业, 以强制性手段和较长的租赁期限, 承租大量耕地进行规模开发, 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土地流转依法进行。

土地流转, 已在事实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切实加强引导, 统一认识, 是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健康流转的必要前提。因此, 各级党和政府要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统一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展和完善, 改造传统农业,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进程上来, 摆上农村工作的重要日程。同时, 积极强化对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力度, 逐步建立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原则, 统一流转程序, 提高合同签订率,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使土地流转逐渐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首先, 政府要出台有关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合同文本, 引导农户履行必要的手续、程序, 签定土地流转的书面合同。其次, 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降低交易信息成本, 使土地供求双方知己知彼, 并自愿、高效、公平地进行土地流转的协商和交易。第三, 考虑到目前小农户在交易地位、土地信息、法律知识等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政府要以提高小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谈判能力为核心, 建立专业服务机构或培育社会中介机构, 免费为农户开展有关土地流转的信息、法律、政策等咨询服务。第四, 鼓励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实施产业化经营的种植大户实行政策扶持, 培育土地流转新典型, 通过做给农民看, 引导农民干, 促使农村土地资源向生产能手和优势产业转移, 增加土地效益。

(三) 加强土地流转风险管理。

首先, 制定法律, 创造政策环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有层次地修订、制定出土地使用权流转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实施细则, 对依托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扶持政策进行的土地流转, 国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从体制和国家政策导向上促进土地的合理、健康、有序流转。其次, 强化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服务和管理职责。加强政策宣传, 引导缺乏劳力的农户把土地流出来, 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农业, 发展规模经营。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 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 研究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引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流转合同。有效化解土地流转纠纷, 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第三,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 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努力消除流出土地农户的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据流转期限对转出土地农户进行不同标准的补贴, 用于其养老保险自缴补助。在城乡社保体系实现一体化之前, 对转出土地的农户实行优先保障, 将城市规划区内转出土地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 农村土地流转既缓和了人地矛盾, 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还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 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一个好办法。中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热情支持土地流转这一新生事物, 并提出: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制度。

摘要:土地是民生之本, 发展之基。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 土地问题仍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 战略性的主要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 保留承包权, 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通过土地流转, 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本文就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从而合理进行土地流转, 化解矛盾纠纷, 提高土地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篇4: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龙潭区是工业大区,农业总量小,要加长农业这块“短板”,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不断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1.1以“一地四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化工园区建设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与区政府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园区未来发展,将紧紧依托吉化,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园区集聚和孵化产业的能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重点是建设“一地四园”。“一地”,即国家级碳纤维基地。以吉化碳纤维为核心,主要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重点实施千吨级碳纤维、千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四园”即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了创业大厦、总部基地和展览馆,总部基地大厦现已入住企业11户。

1.2积极实施“一线三点”发展战略,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重点是实施“一线三点”战略,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配置。“一线三点”,即沿松花江一线向北发展,在长珲高速公路以南,依托中油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发展“围化”经济;在金珠乡和大口钦镇、缸窑镇一带,依托建龙钢铁,建设棋盘钢铁产业配套、大口钦耐火材料、缸窑炭素制品等工业园,发展“围钢”经济;在江北乡山湾子一带,依托吉林—深圳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江北机械制造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12户。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73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350亿元,增长36.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增长49.1%。

2.以“两镇两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农村城镇化

要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或镇民,使农民能够集中居住,把村屯变成社区,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与城市一致。

2.1立足区情,超前谋划 由于龙潭区的特殊区位,使它成为吉林市工业重心北移的主战场和省级开发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所在地,随着进区项目日益增多,钢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江北乡、金珠乡的征占地拆迁日益增多,失地农民日益增多,这给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行土地整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乌拉街和阿拉底独特的历史和民俗资源,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入选,也为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潭区委、区政府从龙潭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适时启动了以乌拉街强镇、金珠小城镇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江北农民新村的“两镇两村”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突破瓶颈,强力推进 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首先必须突破的瓶颈和攻克的难关。龙潭区委、区政府凭着“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敢想敢试、大手笔迎得大发展的开拓精神,以及政府在资源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终于打动了投资者,“两镇两村”建设都是先由承建单位全额垫资建设。金珠小城镇由吉林市鸿博建安公司承建,仅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项目,就需要资金3.5亿元。江北农民新村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一期工程需要资金3500万元。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也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包括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在内的一期工程,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乌拉街强镇建设,现在已与吉林市隆鑫建筑公司达成协议,隆鑫公司先行垫资2亿元进行建设。

目前,龙潭区“两镇两村”建设正在按规划顺利展开。

金珠小城镇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已正式命名为“金珠豫园”,已接近主体完工。小区总占地18公顷,建楼61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户数2851户,可解决6个村13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整理出土地5600亩。项目将于今年8月末全部竣工,10月份農民开始正式入住。按设计,金珠豫园将会成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吉林市一流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吉林市一流水准。

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各项规划都已进入论证阶段,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已上报省发改委,而且,参加了中国首届小城镇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按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乌拉街将逐步成为吉林市北部中心镇,吉林省民俗旅游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人口7万。届时乌拉街现有人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的以外,全部搬进新镇区,实现由农民向镇民的转变,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江北农民新村坐落于城区,规划总用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多层住宅楼24栋,可安置回迁户1780户,人口6240人。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安置回迁的农户179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回迁户可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飞跃式转变。

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现在一期工程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已投资近10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民俗村初具规模。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足不出户,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3.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其中农业既是基础,又是薄弱环节。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1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益海嘉里(吉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建设的年加工40万吨优质水稻项目、吉林省金乌拉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水稻加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并建成达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9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7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5.2亿元,利税4109万元,带动了11000余农户共同致富,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了3451人,农户增加收入2575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经纪人、专业大户等,采取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57个,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吉林市乾益种植合作社依托永昌米业,带动1000与户农户种植600公顷绿色水稻;乌拉街镇和兴毛葱专业合作社带动420农户种植1120亩毛葱;江密峰镇南沙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农户260余户种植黑木耳300万袋,年产销黑木耳30万公斤。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为龙潭区农业产业化的新动力。

3.3做强规模农业,做优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4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以金乌拉公司、普康农业等公司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牤牛河水系2000公顷绿色水稻基地,精心打造了吉海、江密峰贡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二是充分发挥红阳饲料、乌拉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了10000公顷专特用玉米基地。三是发挥吉热酱菜、乌拉北方等蔬菜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了乌拉街300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永福公司和九江潮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种鸡、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近3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10444公顷,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13198公顷;棚膜蔬菜生产计划达到3万亩。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1创新领导机制 2008年末,抽调精兵强将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相对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而且为确保新农办在新农村建设中总调度职能的发挥,由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并且拨付专款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和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权重,在农口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家独占40%,其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占60%,从而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新农办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强保障。

4.2创新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橫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在全区6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门执法车辆,负责镇容镇貌管理和村容村貌监督工作;组建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车辆和工具,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环卫设施设备维护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和动态保洁机制。

4.3创新投入机制 在坚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了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了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的尝试。缸窑镇蛤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永福集团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九座农民新村、阿拉底民俗村、乌拉街强镇建设等工程,都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

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74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37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改造农村泥草房2580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049公里,建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改水14541户,建沼气池716户,生态卫生厕所990座, 安装路灯609盏。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房屋砖瓦化、道路水泥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实现了路灯亮话、主街围栏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 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建农民书屋97个,建文化广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30套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7%,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了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已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龙潭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刚刚起步,与其他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城乡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加快龙潭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篇5: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作了专题部署,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其主旨就是要求我们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筹划,更多地关注“三农”,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新时期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县按照因地制宜、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小城镇建设已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二是城镇体系、城镇发展主轴已经形成;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四是非农产业逐步向重点镇集聚,初步形成了集约发展的新优势。

一、下面从四个方面讲述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做好城镇规划,以科学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城镇建设的灵魂,规划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质量。科学地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把城镇建设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1、增强规划意识。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宏观调控、引导作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

2、注重规划的超前性。按照统筹配置城乡资源,整体安排城乡布局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抓好新一轮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依次完成县城和镇的总体规划的修编,我县8个镇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皆编制结束,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及其它专业规划,努力实现城镇总体规划和重要专业规划全覆盖,逐步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进一步确立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镇区及周边村庄工业、商贸、住宅、办公、文化、卫生等设施布局,构建起县域一体、城乡一体的规划框架。

(二)、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集聚力和影响力 加快城镇建设,解决资金是关键,单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必须树立经营城镇理念,走社会化筹资的道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城镇建设。

1、强化经营城镇理念,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坚持以重点镇建设延伸城市化,以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通过区域中心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延伸城市功能,以城带乡,直接带动新农村建设,吸纳农民向城镇转移。不断强化经营城镇理念,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城镇建设。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出让、招标、拍卖等方式,增加土地收益,实现“以路建房、以房养路、路房结合、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成为产业优势强、人口集聚度高、人居环境优、辐射带动功能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充分发挥重点镇的示范作用。

2、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小城镇的硬环境,加快镇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镇区路网等向周边村庄延伸,形成镇村连接、道路畅通的交通网络;加快城乡人居工程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村纳入镇区建设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域内按规划集中兴建住宅小区;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切实增强社会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对城乡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力度,凸显城乡一体化。

(三)、以项目带动,提升小城镇辐射能力

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有产业作支撑,以夯实经济基础。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建设以省级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镇的工业集中区,推进小城镇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到小城镇投资,以项目建设带动小城镇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四是以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大平油脂、鹰皇油脂和棉花等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五是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扩大小城镇建设规模,提升小城镇的品位;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

(四)、创新小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加以改革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和其他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镇化发展虽然速度较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滞后,规划难以落实,建设粗放,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发展布局不合理,中心城镇不够突出,城镇规模效益不高,城镇集聚力和影响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非农产业拉力不明显,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力不足、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性障碍较多,建设用地困难,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等等。

三、几点建议:

1、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2、充实村镇建设管理力量,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力度;

3、多方位融资,扩大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

4、政策性加大支持村镇建设。

篇6: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全市上下深入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史口镇始终坚持把新型小城镇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梯度推进,坚持硬件和软件并举,建设与管理并进,不断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主要做法

史口镇小城镇建设总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起步区占地1100亩,计划利用3-4年的时间,主要规划建设新型农民住宅区、办公区、商贸服务区,并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10亿元。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与突出特色一体统筹。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决定了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意义至关重要,所以在规划的研究实施中既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又要科学严谨、适度超前。史口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镇驻地现状、全镇农村实际和产业布局,确定了“一中心、四组团”的发展思路,即以新型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着力打造史口、油郭、曲家、张店四大社区服务组团。其中,新型小城镇建设确立了“一带分两片、1 三轴串十区”的总体发展布局。“一带”是东张铁路生态绿化隔离带;“两片”是东部生活片区和西部工业片区;“三轴”是南二路城镇发展轴和利民路生活发展轴、郝纯路工业发展轴;“十区”是石化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园区、物流园区、四个居住社区等十个功能区,逐步推进镇域周边村民居住的聚集化,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和谐进步、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示范城镇。

二是坚持三产联动和项目带动一体统筹。产业是兴镇之基,是强镇之路,没有产业的振兴,再优美的小城镇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三产联动和大项目带动和谐统筹。在工业方面,坚持工业强镇战略,推动工业项目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重点实施废气废水回收综合利用、碳四深加工等一批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新型大型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在现代农业方面,沿广蒲河自东向西着力打造大宋高效示范区、刘营标准化莲藕生产、劳家

露天菜生产、生家葡萄生产等四大农业基地,同时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一点带动、四大基地一线展开、现代农业全面推广的格局。在服务业方面,积极推进西郊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同时引导万通集团等企业物流业与主营业务剥离,逐步扩大现代物流业发展规模,促进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

三是坚持公共服务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一体统筹。公共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态环境差,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顽疾”,更是小城镇建设推进实施过程中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一方面,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理项目为契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医疗、2 卫生、教育、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集中,引导农村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逐步打造四大服务社区,实现组团居住和集约节约用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今年以来共修建村级道路10公里,联村路10公里。另一方面,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三网”绿化工程。突出抓好村庄绿化、干线路域绿化断档贯通、示范区扩建提升、路域绿化、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耐盐碱苗木引进与繁育等工程,扎实推进大宋、安子张、杨家、范家、艾家等5个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工作,重点抓好史口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工程深入实施,建设压缩式垃圾集中处理中转站1处,各村成立专业保洁队伍,配备了保洁员2-3名,确保了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面临问题

一是资金制约问题。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由于资金投入较大,以镇财政目前状况难以承担,资金缺口大。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用地指标的问题。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城镇发展占地而使耕地减少的事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用地规划的不足导致城乡争地现象日趋突出。就我镇目前情况来说,小区配套尚缺土地指标10亩,老年集中供养中心尚缺土地指标30亩,二期住宅区约需指标120亩。

三是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 3 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一)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在投融资体制方面,要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

运作”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农民成立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农民土地收益和经营的收益筹措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基金;二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三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给予财政贴息贷款扶持。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小城镇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土地的制约,这是当前小城镇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用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按照占补平衡原则,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

(三)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在发展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臵。发展特色经济,4 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两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篇7: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8年以来,白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市文明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区级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多年来,白云区委、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了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白云区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量化的形式,列入到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从而确保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发展。

一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理顺和明确文明村镇创建的层次和任务,提出实行普遍创建与重点创建相结合,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的工作思路。

二是积极调研,充分准备。2009年年初,为做好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选点、推荐工作, 白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瑜亲自就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各镇创建工作的做法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等6条村作为白云区2009年度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候选单位,为创建市文明示范村做好了准备。各镇党委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创建村两委会创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通过创建推动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改变村民生活陋习,提高村民素质,切实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

三是加强统筹,科学管理。白云区不断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协调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为了保证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和文明城镇持续深入开展,白云区还实行了动态的管理方法,在每两年一次的复评中达到标准的予以保留,未达标准的给予摘牌,此举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之一,白云区通过有线电视、《白云时事》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亚运会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做法,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第一、二批示范点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好处,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分别召开了各层次的动员会,向村民讲清创建文明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创建为村民带来的好处和创建工作的要求,统一村社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的认识,转变观念,使“要我创”变为“我要创”,增强创建主体意识。如江高镇水沥村利用村文化室举办了多期文明礼仪知识、就业、保健、农科等内容的培训班,宣传创建文明示范村的重要性,普及法律知识和文明礼仪规范,掌握就业技能,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制作了一批文明礼仪宣传品在村民聚集场所张挂。加强示范单位的宣传推广,对各村在创建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通过各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树立形象,提高村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创建工作的提升。据统计,两年来,围绕迎接亚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区各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等600多次,广播宣传1200多次,板报宣传1400多期,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精神文明创建的宣传攻势,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从而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城乡共建,实现优势互补

在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白云区积极组织和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围绕“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体活动共办、环境卫生共治、党建工作共抓”的共建内容,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内容,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一是履行职责,指导到位。区政府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绿化、环保、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把管理、指导和服务的内容和职能向农村延伸。既从宏观上规划和指导农村的建设,又将指导和服务深入到农村基层单位,到村、到社。区规划局重视抓好村一级的规划,特别是对文明示范村的规划督促镇及时规划和报批;区环卫局指导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垃圾,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区建设局和林业局指导和帮助示范村建设村民公园,以及搞好村头风景林、村内房前屋后的绿化建设;区爱卫办认真指导和督促农村爱卫工作开展,将改水、改厕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区卫生局指导村卫生站的建设和日常初级保健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区文化、体育部门加大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送电影进农村、送课下乡等活动,丰富和活跃村民精神生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利用“清明”、“端午”、“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开展了一系列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民风民俗活动,调动了全体村民创建工作的积级性。通过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每年向贫困学子自发捐资,使他们能够得到继续上学机会。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春蕾行动”等多项公益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村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二是集中资源,帮扶到位。每年,农业、林业、水利、绿委、交通、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有关专项资金集中向创建市级文明示范村的行政村投入。2009年,市、区、镇三级财政共投入12.13亿元,扶持各镇推进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公建配套等45个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帮助农民解决市场和技术问题。累计发放462.5万元农业农户综合发展专项资金,落实粮食直补等补贴192.1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生产资金难题。新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个,新增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9200亩高标准农田和1800亩鱼塘整治。方石霸王花、横沥韭菜花、水沥红葱、神山优质水产等一批高标准的特色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建成。特别是针对2009年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单位的建设项目,区委宣传部给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这6条村分别下拨20万元支持村文化室、休闲公园、道路建设、文化活动等项目,解决村民行路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区爱卫办下拨30万元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等5条村创建省卫生村,建设村公厕;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下拨650万元分别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太和镇北村、钟落潭镇的长腰岭村等行政村建设水泥路、文化体育公园、路灯照明。据统计,区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共支持各创建单位经费约1000万元。

四、多措并举,提升文明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白云区将迎亚运、创文明的重点工作覆盖到农村,努力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树立了地区良好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

一是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在各镇村组织开展了“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卫生清洁月”、“友爱互助月”、“社区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礼仪推广月”、“法制宣传月”等8个主题月活动180场次,参与村民达10万人次;以“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等六大专题以及“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镇共开展主题突出、成效明显的六大专题活动320场次,“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250场次;成立和培训了“农民阅读辅导员”队伍,开展了以“生态白云”为主题的阅读进农村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热爱读书、崇尚知识、丰富自我;开展了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区各镇开展了主题突出、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活动240场次,内容涉及广场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电影晚会等等。

篇8: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目前, 兰州市共有65个乡镇、10个涉农街道、749个行政村、29.55万农户、119.37万农业人口。有耕地面积314万亩, 人均占有耕地2.41亩。全市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28.59万户, 占总农户的96.75%, 承包到户耕地269万亩, 占总耕地的85.67%。目前签订家庭承包经营合同的农户为27.46万户, 占承包农户的96%, 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27.45万份, 占签订承包合同农户的99.96%。近年来,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兰州市土地流转呈现出明显加快的势头, 各县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探索性地开展了土地流转工作, 其速度、规模、形式、范围比第一轮土地承包期间的土地流转有了明显进步。据统计, 截至2011年6月,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1.46万亩, 其中永登县10.51万亩, 榆中县6.57万亩, 皋兰县2.46万亩, 西固区0.85万亩, 七里河区0.4万亩, 城关区0.38万亩, 红古区0.26万亩, 安宁区0.03万亩。百亩以上规模流转经营户达到182个, 流转面积达12.05万亩。就兰州市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看, 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土地流转的形式较多, 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 其中出租为主要流转形式, 共16.08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4.93%。二是土地流转期限长短不一, 短的在3年~5年之间, 长到15年~30年, 但以短期为主。三是耕地较多的三个县土地流转面积较大, 占全市流转总面积的90.07%。四是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呈多元化, 除农户外, 工商企业、科研机构等也参与流转土地, 进行农业开发。总体看, 近两年来兰州市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 主要原因为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政策的引导作用逐渐显现, 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明显提升, 而且正在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但是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相比, 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仍然很小, 农村土地流转率较低, 存在土地流转的手续不健全、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二、兰州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 是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的前提。近年来, 兰州市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为了更好的鼓励和推动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8月份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同时, 根据文件精神和要求, 起草了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细则, 经市政府审核通过后已下发各县区执行。二是突出抓好农村土地流转的试点工作。按照市上提出的关于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的要求, 在全市确定了30个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村, 并统一制作安装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点宣传牌, 指导各试点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同时, 继续抓好永登县六墩村、榆中县金家营村和皋兰县三和村的农业现代化试点建设。通过和农机部门的配合以及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三个现代化试点村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300多亩, 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农业现代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三是加强调研, 统筹谋划, 积极组织召开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现场观摩座谈会。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2009年8月份在庆阳召开的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现场观摩座谈会精神, 市委、市政府在当年9月28号在榆中县召开了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现场观摩座谈会。从会后反馈的情况看, 座谈会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效果良好, 得到了市上领导的肯定, 也为今后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四是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通报和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 我们印制《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登记表》1500册, 全部下发到各试点村开展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工作。五是以实施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 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规程,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三、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㈠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程序不规范

目前, 兰州市的土地流转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健全, 特别是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大多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 没有完全遵循规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 其稳定性差, 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不便于管理, 而且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 口头协议的随意性还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 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㈡承包土地零散难流转, 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 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 土地分包给每家每户, 农户在这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各种各样的作物, 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 要通过土地流转, 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 只要其中有几个农户不同意, 就很难整片进行。另外, 据调查统计, 全市现有撂荒地118423亩, 撂荒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36%, 其中:因劳动力不足撂荒的有3928亩;因种植效益差而撂荒的有4503亩;因受自然灾害和征占地而撂荒的有95947亩;其他原因撂荒的有14045亩;因气候条件等造成季节性撂荒的有1415亩。一边是撂荒, 一边又是不能集中连片流转, 互相之间存在矛盾。

㈢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经营者流转的积极性

兰州市乡村大部分机耕道为泥结路面, 畅通率较低;水库、沟渠、提灌站等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管, 重用轻护”的现象, 以至于大旱之年难以真正发挥为农业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严重影响了经营者流转农村土地的积极性。偏远地区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土地流转基本无人问津, 而靠近城镇、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土地流转集中度就较高。

㈣土地流转投资风险较大, 缺乏政策性扶持资金

农业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质产业, 一方面大灾之年难以保证农业的收成, 另一方面种子、农药、化肥价格及人工工资不断上涨, 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导致农业前期投入大, 风险大, 回报周期长, 效益不稳定, 因此很多经营者对投资开发农业极为慎重。同时, 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领域, 导致投资农业的风险无法转嫁, 业主一旦投资失败, 在损害农民利益的同时, 造成部分经营者严重受损, 为此对土地流转存在顾虑, 影响了土地流转。另外,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各个方面都在向前推进, 但是由于政府的扶持和投入未能及时跟进, 不同程度影响了开展速度。一是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及信息平台搭建还不成体系, 2010年市政府8月份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扶持和奖励农村土地流转, 但由于没有列入财政预算, 今年的专项资金尚未落实, 致使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工作进展缓慢。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等硬件建设由于缺少必要资金支持还未能建成。三是全市三个农业现代化示范点由于缺少经费现各项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后续工作无法向前推进。四是改革的引导作用由于缺乏资金支持, 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㈠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建设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面广, 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我市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遵照党中央的农村土地政策,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 结合各县区实际, 加强制度化建设,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 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 切实保障农户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不下硬性指标, 不搞强迫命令, 不违背群众意愿, 不强行推进。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 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地位, 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鉴证各项工作, 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 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 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㈡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 转变干部群众对土地的传统耕作及管理观念,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 在承包经营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 土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也不应成为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唯一手段, 同时也是一大笔资产, 要灵活增效。加快土地流转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县、区政府要积极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赴外地实地参观, 在认真学习外地大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和种植大户动员宣传会议, 开展土地流转利弊分析大讨论, 形成全社会关注, 全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

㈢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和组织服务功能

土地流转程序要规范, 必须签订完备的流转合同, 实行登记制度, 由村委会备案, 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县 (区) 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站, 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平台, 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点, 要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 合理利用撂荒地,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土地流转大户进行规模种植, 解决好“流转难”和“难流转”的用供求矛盾, 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要继续发挥县 (区) 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引导推动作用、沟通协调能力和服务作用,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为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规范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努力做好土地流转载体对接工作, 动员广大村组干部主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的搜集发布, 拓展农户流转土地空间, 提升流转速度, 有效解决流转信息不畅, 空间过小问题。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仲裁机构职能, 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流转矛盾, 确保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㈣改善土地流转条件, 促进土地规模流转

1. 加强土地细碎化整理。

土地流转后, 规模经营的前提必须是土地集中联片, 因此, 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针对少数农户的复杂心态, 对部分暂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户,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采取地块同质互换等办法实现土地连片集中, 改变土地夹花状态,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同时, 通过土地流转加大对“四荒地”和弃耕地整理和开发, 变为可利用的耕地, 实现土地增质增量增效。

2. 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状况。

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考虑, 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 加强农村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支农资金重点安排在土地流转好的项目和地区, 农村信贷资金和农村金融担保要重点向土地流转集中的地方倾斜。

3. 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实现土地的规模流转。

要积极研究土地整理项目规模化经营问题, 着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基地, 探索土地流转的新路子, 为全市土地流转起到示范作用。

4. 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土地规模流转要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众多职能部门, 各部门要转变职能, 通力合作, 强化服务指导, 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与困难,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切实为“三农”服好务, 办好事。

㈤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把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落到实处, 对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探索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有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全面完善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 妥善处理土地承包遗留问题, 统一向承包农户颁发新的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 做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承包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用途、地类、权属证书等落实到户和记录在册, 证、账、薄、地“四相符”, 规范土地承包档案管理, 争取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档案和流转管理电子信息系统。

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着眼现代农业的特征来转变工作思路, 结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向专业化生产组织集聚,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规范流转行为, 完善制度保障, 努力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十二五”时期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打破兰州市长期存在的土地城乡“二元化”管理的壁垒, 可以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铺平道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 农地流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暴露出的法律支撑不够、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 在明晰农村土地流转概念及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扶持、构建农户权益保障机制和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来完善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下一篇:诚信,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