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2024-08-14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精选6篇)

篇1: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2018年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根据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昌市市县(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公开招聘实施意见的通知》(洪府厅发〔2012〕48号)规定,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18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现公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二、招聘对象

符合招聘岗位条件的人员必须是2017年9月30日及以前毕业,且同时取得岗位所需毕业(学位)证书的应(历)届毕业生。学历要求为本科的岗位,符合条件的应聘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的,也须2017年9月30日及以前研究生毕业。

符合岗位其它条件,学历层次高于岗位要求学历的,均可报名。

留学归国人员应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

三、招聘岗位及条件

(一)招聘岗位

此次共有18个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二)招聘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18周岁。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3、遵守各项纪律,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备岗位所需的任职资格、职业(执业)资格及技能条件。

5、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6、工作经历。三年及以上工作(本专业工作)经历,指2015年及以前毕业从事工作(本专业工作)二周年及以上;计算时间截止2018年1月12日。

7、年龄计算截止时间。年满18周岁,指2000年1月12日(含)前出生;35周岁以下指1982年1月12日(含)以后出生;40周岁以下指1977年1月12日(含)以后出生。

招聘岗位及具体条件详见《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公开招聘职位表》(附件1)。

四、招聘程序

(一)招聘信息发布

招聘公告依据本实施方案制定,于2018年1月12日在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http://hrss.nc.gov.cn)、南昌市人事考试网(http://0791.jxpta.com)、南昌市科技局网(http://

篇2: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发源于大鼓、曲艺之乡———河北省乐亭县,以其丰富的板腔、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等地。乐亭大鼓以多种古代说唱艺术为基础,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可以说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乐亭大鼓旋律优美、韵味独特,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主要为一人自操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另外可加四胡、笛子、二胡、扬琴等。乐亭大鼓传统曲目丰富,鼓词名目繁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地方性,对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民俗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乐亭大鼓的产生及其发展对北京琴书、东北大鼓、唐剧等鼓书、戏曲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此,2006年5月,乐亭大鼓与皮影、评剧等曲艺艺术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乐亭大鼓是由河北乐亭人温荣在1850年前后创立的,清末民初进入全盛期,其自形成以来被广泛流传,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除温荣外,乐亭大鼓的传人,以民国时期的韩香圃(韩派)和靳文然(靳派)最为著名,对乐亭大鼓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乐亭县成立了第一支大鼓曲艺队,这不仅使乐亭大鼓这门艺术成为有组织的活动,还培养了众多人才。从此,乐亭大鼓进入鼎盛时期,乐亭、滦南、滦县、丰南、昌黎等各县都可见到乐亭大鼓艺人演出的身影。之后的几十年间,很多青年男女踊跃加入乐亭大鼓的演出行列,演出活动空前活跃。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作为传统艺术的乐亭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演出市场日渐萧条,演出收入日渐低微,流传范围也逐渐缩小,靠乐亭大鼓为生的艺人也只剩20余人。一些老艺人由于各种原因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重危机。直到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乐亭大鼓,建立保护基地是一个可行且必要的途径。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乐亭大鼓老艺人,对现有乐亭、滦南两地艺术团、艺术学校参访观摩,进行总结,对乐亭大鼓保护基地建设的途径、措施和管理方法提出以下几点设想和建议:

一、以引导和宣传为途径,加强保护基地建设

“十二五”规划期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时期,以此为契机,了解乐亭大鼓目前所处的环境和已具备的条件,对其实施全面、科学、长远的保护规划,对基地建设制定合理有效的途径、措施和管理方法,如统筹规划数据库建设,建立起适应当地实际情况、满足公众需要、能提供公共服务的数据库群和工作平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的现代科技,建立技术平台;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等,这些都是保护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推动乐亭大鼓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意义。目前,乐亭县县委坚持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并重的方针,组建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导机构和专业工作机构,积极探索研究乐亭大鼓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协调统一。乐亭大鼓申请非遗成功后,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不但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乐亭大鼓实物展示中心和数据资料库,还组建了“乐亭县曲艺团”和“香圃艺术团”,举办了“乐亭大鼓书会”展演和研讨会。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民众生活。并以此为宗旨培养大鼓表演新人,为乐亭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基础。其次,在演出内容上突破作品的局限性,融入更多现实生活的内容,并在形式上创新发展,开发出对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剧等多种表演形式,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乐亭县政府全面对文献性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建立艺人档案和乐亭大鼓曲谱、乐器、照片、文献等的展示厅,并陆续出版了《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书段集锦》等书刊。以上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工作为乐亭大鼓保护基地的建设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今后制定全面且科学的规划和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语言,同时也是积累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活化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乐亭大鼓这门民族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如乐亭大鼓艺术团的下乡演出、县文化中心设立的乐亭大鼓书场、乐亭书会等既是挖掘、展示、保护和传承乐亭大鼓的最佳契机,也是活化音乐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充分挖掘了音乐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经济文化功能。在这当中,首先,政府应成为保护的主导力量。充分利用其政府职能加大引导和宣传的力度,使之被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学习、研究和传承。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如在1998年,河北电视台录制了乐亭大鼓《大钊就义》。2000年,乐亭县电视台专门开辟了《乐亭大鼓书场》栏目;2008年,唐山劳动日报对滦南逸夫小学乐亭大鼓基地的采访和介绍,这些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对乐亭大鼓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加强保护基地建设

乐亭大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又决定了乐亭大鼓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这些都决定了我们要把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使乐亭大鼓得以世代相传的关键,也是保护基地建设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关键,这其中主要是要加强两个群体的建设:一是对现有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抢救、保护;二是注重培养挖掘未来的传承人。自20世纪50年代末,乐亭大鼓形成了以第五代传人韩香圃为代表的韩派和以靳文然为代表的靳派后,第六代学字辈艺人肖春霖、张学圃、韩学儒、肖云霞、王学荣、贾幼然等演唱名家脱颖而出,他们将韩、靳两派的大鼓艺术互相融合。如今,乐亭大鼓的传人中,尤以韩派传人的优秀代表张近平和王立岩最为突出。曾在国家曲艺比赛中获多个奖项的张近平,自20世纪80年代踏上乐亭大鼓这条艺术之路后,便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在“九腔十八调”韵律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2008年,张近平凭借乐亭大鼓《农村新貌》以及其植根本土、贴近生活的表演也深深打动了刘兰芳、姜昆等评委,荣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表演奖,并被称为曲艺界的一匹“黑马”。王立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为乐亭大鼓的传承倾尽了全力,她不顾病痛的折磨,用从亲朋好友那儿凑来的十多万元,搜集整理乐亭大鼓的精彩唱段,自费录制出版了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的系列唱片2万套。除了以上介绍的优秀韩派传人外,靳派传人也对乐亭大鼓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尤以滦南的何建春最为突出。乐亭大鼓中的靳派唱腔相较于遵循传统,植根乡土的韩派唱腔而言,它行腔流畅、板式灵活多变、节奏轻盈、唱腔明快、韵味醇厚,更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身为靳派第三代传人的何建春继承并发扬了这一风格。沿着老一辈艺术家靳文然的创新风格,从形式、唱腔等多方面加以改良:从形式上,改变单一主唱的形式,改为一人主唱多人伴唱、伴舞的形式,增强了感染力;从唱腔上,吸收了京剧二簧倒板和评剧、皮影的精华,在伴奏中引入二胡、扬琴、琵琶、大提琴等乐器,使人听起来耳目一新。1996年,何建春根据现实题材创作了《碧海丹心》,获得了第七届“群星奖”戏曲类表演和唱腔设计两项金奖。同时,何建春还在滦南创建乐亭大鼓培训基地,免费传授,为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的传承、弘扬做出了极大贡献。要发展保护乐亭大鼓,不仅要对老一辈艺术家及其技艺进行保护和抢救,还要注重对未来传承人的培养挖掘。若要充分挖掘优秀的传承人就要扩展艺术市场,扩大受众范围,打破传统地域和门户限制,广泛吸纳县内外优秀人才,鼓励优秀传承人进行讲座、讲学,努力调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乐亭大鼓后继有人。

三、以教育为重要手段和措施,加强保护基地建设

篇3: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辽宁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日前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挂牌成立, 同时这也是辽宁省检察系统建立的首个知识产权案件受理中心。 保护中心将给大连的创业、 创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中心办事机构设在大连高新区人民检察院, 由高新区人民检察院负责中心日常管理, 并代为履行各项职能。 其主要承担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受理、 法律服务、 专家咨询、 犯罪预防等工作。

大连高新区目前有企业5000余家, 高新技术企业扎堆。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将借助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保护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收益, 打造法治化营商、 安商环境。 目前中心已经建立工商、 科技、 质监、 食品药品监管、 公安、 法院、 海关等多部门的联系制度, 搭建了知识产权案件的网上受理平台, 并聘请了7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 提供咨询服务。

篇4: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探索

关键词:档案保护;修复;区域;中心;美国

Abstract:Chinas archives conservation work faces the problems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alent shortage, inadequate rescue and restoration conditions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technology achievement. Referring to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American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enter, the goal of Chinas regional archives conservation center was proposed, and its construction way was then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al system, obtaining construction funds, updating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constructing talent team and constructing service system.

Keywords:Archives conservation;Restoration;Regional;Center;American

2008年以来,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出现一些新动向。广东省率先进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模式的创新,建立多家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1];湖北省档案馆的尹达和刘晓春建议在全省建立类似“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性质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基地[2];解放军档案馆的何敏和刘艳慧提出要建设区域型档案仿真复制中心[3]。但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究竟应该如何建,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借鉴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的经验,立足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实际,探索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和方法,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推进带来有益启示。

1 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档案保护工作恢复发展起来。不仅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档案保护组织体系,还拉开了我国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的序幕。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档案保管条件不断改善,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档案遗产丰富,但分布分散,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省份、同一地市内,不同档案机构的保护水平都各有不同。

首先,国家和地方的抢救经费分配重点不明确、方式不完善,有的档案部门只靠中央财政拨款,未能获得地方财政的配套拨款和其他渠道的资金,由于资金匮乏,致使工作进展缓慢[4]。其次,档案馆对抢救经费使用不当,有的地方在资金分配中未能分清轻重缓急,甚至将部分抢救经费挪作他用[4]。还有的将经费集中用于档案的修裱,而档案修复设备条件、档案抢救与修复人才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此外,部分档案馆面对大量的经费投入和紧迫的抢救任务,存在急于求成心理,盲目追求抢救速度而不能保证抢救质量[5]。总之,尽管全国范围内的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但是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差距也越发明显。一些地区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程实施的契机,提升档案保护工作整体水平,但也有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市县级档案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仍未起步。

1.2 档案保护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档案保护工作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完成。然而,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保护工作最大的制约因素。人才培养的缺失致使传统保护装帧技艺面临失传危险[6]。尽管各地方档案机构一般都会设置技术部门,但其人员往往一专多能、身兼数职。例如,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和区县档案馆从事保护技术的人员共计144人,占档案馆总人数的30.3%。专职档案保护人才匮乏,特别是抢救修复技术力量薄弱[7]。在全国,能够从事档案修复的人数极少,他们是保护工作的中坚,但这个队伍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8],破坏性修复时有发生。

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开展的培训多针对档案管理业务或者管理干部,专门针对保护的培训极少。同时,我国缺乏档案保护技术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划,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的手段单一,专业教育和专门培训机构严重不足。尽管大部分设置档案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档案保护课程,但多数高校仅注重理论教学,针对保护技术的实验教学课程较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此外,档案保护课程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技术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我国档案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9]。

1.3 档案抢救修复条件严重不足。“十一五”末,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其中大部分位于中西部经济较落后地区。近年来由中央投资对县级档案馆进行了改善[10]。尽管如此,全国仍有大量市县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不具备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开展的软硬件条件。另外,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同一省内的各档案保管单位,其状况都是千差万别。部分区县档案馆,因馆藏量较小,基础薄弱,档案保管保护环境简陋,设备设施奇缺,保管条件较差,另外,由于缺乏档案修复用纸、没有独立的修复空间和专业的修复设备,不具备修复能力。

1.4 档案保护科技成果应用率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等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成为我国档案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从1987年到2015年,已有超过236项档案保护领域科技成果获评“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但绝大多数成果应用率低,即使是在急需使用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得不到应用,因此,相关部门的联合应用尚待突破[11]。

2 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当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由保护的“分散模式”所造成。在分散的组织体制下,档案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力不足、设备条件差等问题凸显。面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瓶颈,美国的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地区内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NEDCC)、太平洋地区保护中心(Pacific Regional Conservation Center,PRCC)、巴波亚艺术保护中心(Balboa Art Conservation Center,BACC)、艺术和历史文物保护中心(Conservation Center for Art & Historic Artifacts,CCAHA)、落基山地区保护中心(Rocky Mountain Regional Conservation Center,RMRCC)、中西部艺术保护中心(Midwest Art Conservation Center,MACC)等相继建立。这些区域保护中心以实体文化遗产的修复处理为核心开展工作,不断发展成为地区文化遗产抢救与修复中心、保护培训中心以及保护咨询与服务中心,其建设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样的经费来源渠道。经费对于非营利性保护机构的运作至关重要。美国各区域保护中心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

①美国联邦及州立机构的基金资助。一般而言,这些保护中心都会得到美国联邦拨款以及各中心所在区域各州立机构的一些基金资助,这也是他们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如MACC得到了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等联邦拨款资助以及爱荷华州保护联盟等地方基金的资助。

②私人资助。地区保护中心往往还会受到一些私人资金资助。包括获取私人基金会的资助,如MACC就曾获得塞缪尔·H·克雷斯基金会的资助;个人的捐赠,如NEDCC以及MACC在网站开设专门的个人资金募捐页面,以解决其提供免费服务所需的经费。

③服务费与会员费。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除了需要专业技术工艺之外,还需很多工具和用品。因此,保护中心的抢救修复、咨询评估等服务通常会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以维持中心日常运作。如NEDCC从创建之日起,就希望能够通过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费用来实现自给。此外,保护中心所采取的“会员制”形式,每年向会员机构收取一定的会员费,给予会员机构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如CCAHA每年向预算低于15万美元的会员机构收取150美元的会员费,向超过15万美元的会员机构收取250美元会员费。与会员制有所不同,NEDCC的管理通过董事会来执行,董事会的成员由其所服务的八个州的州图书馆负责人组成。各成员州向中心提供相当于每年收入5%的补助金。作为报酬,该中心在向这些成员州所有非营利机关和团体提供服务时,扣除10%的收费[12]。

2.2 良好的运行条件保障。中心的建设与运作,除了多样的经费来源,还依赖于良好的运行条件的保障。这些条件包括:位置、场所、设备、用品、人员等。首先,中心一般都建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相邻几个州,保障了服务的需求。如MACC就位于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其辐射范围包括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堪萨斯州等州的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组织甚至个人。其次,中心在抢救修复场所、设备、用品以及专业人员方面都具有更优越的条件。一般而言,中小型文化机构单独建立室内保护修复工作室,并为之配备先进设备和人员耗资巨大,因此,很多机构都没有专门的保护场所与设备。而区域中心通常都设置了专门的保护修复实验室,并拥有比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例如,NEDCC就拥有一个大型的纸张保护实验室,并配置了先进的修复、缩微复制以及数字化处理设备与工具。

2.3 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他们在保护对象、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收费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从保护对象来看,包括艺术品、文物、纸质文献遗产、照片、缩微制品以及音频视频和数字材料等。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调整对象范围,从最初的文物以及文献遗产的处理,到缩微复制以及数字化对象的处理和恢复,都体现了这些机构随需求变化进行服务范围的拓展;在服务对象方面,囊括了地区各类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并且除了针对机构的服务,还面向个人和家庭提供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这些服务中心都将服务内容由最初实体的保护与修复处理拓展到调查评估、咨询、教育培训以及灾害援助等方面,以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而服务方式更是灵活多变,既有在保护中心的服务,也有现场服务,还有的在其网站提供了在线服务以及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当然,从服务的收费来看,主要为有偿服务,但也提供无偿服务和大量免费资源。

3 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方式探索

面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借鉴美国经验,结合我国工作实际,探索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实现方法。

3.1 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建设区域中心,是解决当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问题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档案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提升区域档案保护修复质量。最终目标是形成我国区域性的档案保护网络,建成区域性档案抢救与修复中心、档案保护培训中心以及档案保护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中心,具体目标包括:

①满足地区档案保护与修复需求。当前,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建设区域中心,负责区域内档案抢救修复,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档案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避免“分散抢救”造成的资源浪费。

②缓解档案保护人才匮乏的状况。档案界早已意识到档案保护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要性,有人提出要成立“全市性的档案保护技术中心”来负责总体规划和培训任务的实施[7],还有地方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档案抢救保护专业团队[13]。区域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建成区域档案保护专业人员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全国各地档案保护修复专家资源,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档案保护培训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高档案保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工作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档案保护修复专家。

③弥补档案抢救修复条件的不足。建设区域中心可以弥补地方各类档案馆(室)在档案抢救修复条件上的不足,承担地区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的抢救与修复工作,集中进行地区珍贵档案以及濒危档案的抢救修复、缩微复制等任务。

④推动档案保护科技成果的应用。建设区域保护中心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成为区域内档案保护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心。积极关注国外文献与档案保护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档案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

3.2 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路径。Ann Russell曾指出,新建一个文献保护中心,必须具备一笔创办资金,最好有一个公共事业机构为基础,要重视专业保护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要从潜在的用户获得事业上的支持,关键是要有一个核心领导者[12]。Sherelyn Ogden进一步将文献保护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概括为:资金、位置、人员、设备及用品、需求、机构准备、领导力等[14]。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路径。

3.2.1 组织体系的建立。几十年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与之相适应的档案事业组织机构的保障。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在档案机构的主导下,适度集中管理,有利于建设的统筹和组织、推进中心目标的实现以及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为中心工作的规划化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可采取横向联合、纵向层级的复合模式。

首先,通过横向联合的形式,建设省际、市际档案保护中心,辐射周边城镇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例如,中部地区可建湖北省中心,在湖北省内可进一步建立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市际中心,各自辐射相邻区域。通过地区内的合作共建,每个地区档案局(馆)都是地区中心的成员单位,同时也是地区中心的服务对象,这样就保障了中心的服务需求。

其次,管理体制方面,需在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采取纵向层级模式。在国家档案局的组织指导下,以省、市际档案保护中心为基础,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档案保护工作组织架构,将会有利于国家档案保护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包括档案抢救、保护、修复、人员培训、人才培养在内的新的档案保护工作机制的形成。中心还要适当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当中,要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还要创新中心的服务机制,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满足多样化的服务要求。

3.2.2 建设经费的获取。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程。此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开始被纳入到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当中,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杨冬权在2014年底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表示国家档案局将研究确定“十三五”期间开展有关档案保护开发的新项目,各级档案部门要研究并争取本级财政在“十三五”期间对档案保护有更大投入。

面对国家以及地方财政对档案抢救与修复经费的大量投入,省、市际档案保护中心要积极争取国家经费的支持,保障其建设工作的开展,购置相应的设备和用品。另外,中心在经费的获取方面,还要善于创新运作机制,扩大经费来源渠道。一方面,可采取会员制,由中心所在档案馆主导,依托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进行建设。辐射区域的县市是中心的会员单位,他们的抢救修复任务由中心承担,中心同时负责其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提供安全风险评估、应急方案制订等服务。而作为补偿,会员单位每年向中心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中心的日常运作。另一方面,中心可以面向社会甚至个人开展保护修复以及相关的保护服务,收取一定费用。

3.2.3 硬件条件的更新。不同档案机构档案保护工作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参差不齐。区域中心建设所挂靠档案机构在软硬件条件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也是中心建设考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心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保护修复水平和服务能力,这就要求其具备保护修复场所、设备用品等硬件条件。中心建设当中需要重点建设独立的修复室,配置齐全的修复设备和用品,建设专业化的档案保护中心。与此同时,要不断推动档案科研机构最新档案科技成果的运用,进行相关保护修复技术的更新,提升保护与抢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保护修复成本。

3.2.4 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问题是当前档案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档案保护工作所需的人才不仅包括专业的修复人员,还应包括具备保护修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因此,中心需在已有保护修复人员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相关的专业保护技术人员以及咨询服务人员,打造专业化的保护修复团队,以满足纸质档案修复、装帧、照片的修复、缩微摄影以及咨询服务等相关工作的需求。

在档案保护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培训当中,要进行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与高校、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例如,开展联合培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要创新人才的招聘方式,提高人才待遇。例如,对中心人员的招聘,无需纳入事业单位考试,但享受相关的编制、待遇。在人才的培训方面,国家档案局以及各省档案机构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全国各地档案保护修复领域专家资源,开展档案保护修复的专业培训。

3.2.5 服务体系的构建。在中心的建设当中,要注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可以在档案机构用户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针对个人以及企业等非机构用户的服务。其次,在服务内容方面,不仅要注重纸质材料、照片、缩微胶片等传统类型材料的修复和处理,还要注重咨询、评估等服务的拓展。一方面,可以开展针对机构馆藏风险评估咨询服务、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理等类型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开展地区性的培训服务,针对档案保管与保护人员、档案修复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提供专业技能的指导和实训;此外,在服务方式方面,应该坚持中心内服务和中心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既包括在中心内开展的各项服务,也包括“上门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网络服务”等方式。总之,在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应该根据社会用户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拓展和完善,以保障中心的生命力。当然,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须建立在前文所述的组织、经费、硬件以及人才队伍的基础之上,它们是服务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可征.创新模式注重实效——广东省探索建设“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J].广东档案, 2010(4):21~24.

[2]尹达,刘晓春.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策略思考[J].湖北档案, 2010(10):24~26.

[3]何敏,刘艳慧.构建区域型档案仿真复制中心的几点思考[J].档案时空, 2014(4):14~16.

[4]李燕.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档案报, 2000-06-26(2).

[5]张艳欣.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核心问题的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10(2):13~16.

[6]张美芳.基于文化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历史档案装帧工艺的传承[J].档案学通讯, 2015 (1):64~67.

[7]王海燕.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J].北京档案, 2013, (4):20~22.

[8]唐跃进等.新形势下档案保护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C]//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2014:344~347.

[9]陈鹏,农建萍.对《档案保护技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档案时空, 2012, (8):23~24.

[10]杨冬权.关于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档案馆建设的提案[J].中国档案, 2015(4):14.

[11]黄丽华, 赵跃.论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保护研究——基于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的统计分析[C]//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2014:321~329.

[12]Russell A. 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 a case study in cooperative conservation[J]. The American Archivist, 1982, 45(1): 45~52.

[13]李慧娟. 多措并举开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EB/OL].[2015-09-20].http://www.xadaj.gov.cn/dazw/dadt/829.htm.

[14]Ogden S. A Regional Perspective on Preservation: The NEDCC Experience[J].Libraries & Culture,1992: 49~58.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篇5: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摘 要: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在农业科研、生产等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统称。文章通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领域,明确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等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新农村建设;农业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8)02-0001-04

一、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才能使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农业高新技术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基因重组技术、酶的固定化技术以及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标志着农业生产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事实证明,无论是国际还是在国内市场,依靠拼资源、拼劳力换取高额利润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成为过去。近年来,欧、美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本国农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是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以及合理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特殊作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农业也因此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三)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产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程度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取决于产品的品牌等综合因素。知识产权制度正是通过赋予发明创造者各种形式的专有权利,权利人通过将知识产权与农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后在市场上交易,从中取得相应的高额投资回报。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商标(品牌)、专利、植物新品种以及地理标志等途径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包装后,农产品将会“身价倍增”,其价格也将得较大幅度的增加。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普遍匮乏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13%。陕西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农业省份,其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基本上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由于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产权知识普遍缺乏,观念和认识不到位、对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保护、商标以及著作权的条件、程序等都知之甚少,对新技术、新成果进行专利保护的敏感性较差,因此,主观认识上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动力。

(二)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和服务等支持,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在地理标志、农副产品商标、植物新品种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保护等方面有着不可限量的巨大潜力,由于当前缺乏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做支撑,造成很多重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致使打击侵权行为较为困难,保护不力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科研具有研制周期长、可控性差、保密难等特点。由于农业生产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赖性较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所产生的成果及专利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和保护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此外,专利制度的核心是专利保护,专利权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会从根本上阻碍专利工作的开展。由于农业专利保护的特殊性,打击侵权行为较为困难,专利保护不力,致使非法盗种、育种猖獗,假冒行为严重,严重挫伤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四)专利实施资金缺乏,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到位,产业化推进乏力

知识产权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很多情况下,智力劳动成果转化成市场产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仅有创造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企业普遍资金匮乏。客观地讲,一是多数企业本身自有资金缺乏;二是政府对企业投入相对较少。大部分政府是“吃饭财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第三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负债率高、技术落后、效益低下、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资信度差,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惧贷”,使得企业取得资金慢,融资速度慢。由于完全依靠市场行为进行农业方面的专利转化本身就很困难,再加上资金短缺,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就更是困难重重。

(五)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数量相对较少,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以跟踪或模仿国外技术为主,企业还远远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国外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技术研发力量薄弱。近年我国专利申请的统计数据明确显示,在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80%为外国企业所占据,这预示着未来10年到20年的相关市场份额将被他们垄断。[1]随着竞争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力。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增强原始性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领域

(一)植物新品种(种质资源)

植物新品种制度是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保障。植物新品种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品质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不仅可以维护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还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陕西作为农业大省,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得天独厚,具有产生和形成植物品种权的基础条件,因而要在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将资源优势变为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过程中赢得主动权。

(二)农产品商标(品牌)

商标作为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的一种标志,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特殊标记。加强对农产品商标(品牌)的保护,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部强力引擎。结合陕西实际,今后应重点在食品加工(主要是在粮油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茶叶加工、果蔬加工、乳品加工、林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以及营养保健品加工)、农林良种繁育、生物技术等领域通过商标(品牌)这种形式进行有效的保护,大力实施和推进名牌战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振兴陕西“老字号”,切实推进“品牌兴农”。

(三)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一特殊种类的商业标志,和商标的区别在于并不是由其所属的某个经营者独家享有专用权,而是由某一地区内经营者的代表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凡是该地域内的经营者都可以使用。地理标志指示了产品具有特定的品质、质量特性,提高了产品的信誉度,形成了商品的附加值。今后对于类似的产业和产品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对能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的要积极组织申报,努力争取。目前在我国对地理标记的保护可以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也可以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四、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作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作好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当前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服务重点。

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实施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战略,加大对优势企业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形成本区域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基础研发设施、产业环境、人力资源等要素,确保这些要素能够得到有效地合作和互动。

(二)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当前,要利用报告会、培训班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活动,让知识产权保护早日转变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的自觉行动。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是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全面开展实施知识产权“进村入户”工程,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更要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实现商业目标。技术创新实质上是一个起始于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交互作用中的创新构思,通过新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而止于市场销售的系列活动过程,是一个技术的创造、转换、应用和实现的复杂过程。当前,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扩大企业专利、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

(四)加强和完善基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把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向县(区)延伸,努力形成多层次、协调运作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专利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稳定专利管理工作队伍,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工作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疏通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业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提供良好的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健全贷款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从根本上解决县域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确保中小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的资金需求。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财政部门也应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扶植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而“以点带面”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加强对“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村一品”是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发展“一村一品”,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陕西为例:经过多年努力,陕西省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蚕桑、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据各地调查统计,全省已有1 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类670多个,畜牧业类300多个,加工、手工艺、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类50多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发展为壮大我省县域经济奠定了基础。[2]今后要围绕这些产业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步伐,努力做大做强。

(七)重视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

民间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生存繁衍、最终形成自己社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这种规范和要求对民族的社会团结、稳定、发展以及对民族群众完成自身社会化过程和民族认同、民族心理、民族自豪感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日前陕西省政府公布的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安鼓乐等145个项目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24个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陕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成为文化艺术资源大省的巨大潜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当前一定要充分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产业空间,把民间文化的展示和生产、销售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化艺术实现产业化,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篇6: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1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梳理

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因)

⑴、必要性: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培育“四有”公民的需要。

⑵、重要性: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⑴、国家:

①、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③、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⑵ 个人:

①、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识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⑤、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什么)

⑴、内容:

⑵、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⑶、特点:

① 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②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 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④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1

⑤有利于公民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成为四有公民。⑥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⑧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1、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

国家:就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个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科学文化修养:

①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

②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③根本意义

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2)思想道德修养

①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②重要性:居于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4、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⑶ 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⑷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识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⑸ 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⑹ 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1、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文化,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经济、政治的制约,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的根本利益;推进了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2、“三个面向”如何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先进的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适应时代发展,反映时代规律,服务时代主题,文化才能保持其先进性。

(1)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是最迫切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既要充分重视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挑战和影响,又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博采众长,汲取营养,坚持以我为主,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文化建设面向未来,顺应历史的潮流。只有不断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开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才能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知识体系

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社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

紧紧抓住中心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地位

为什么

社义荣辱观的特点

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重要途径

科文修养含义、内容、根本意义

思德修养的含义、重要性

追求更高的思德目标

上一篇:小班数学买饼干下一篇:初一新生活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