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2024-08-09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通用8篇)

篇1: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一天的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培训结束了,第一感觉就是累,坐的我腰疼、腿酸,尤其是下午,一坐就是4个小时,活动结束时,我的腿都不会走路了;第二感觉就是没啥用,也许是我的观念问题,也许是我的能力问题,也许是专家讲的都是初中和高中的相关活动,与小学有一定的距离。

专家讲的社团活动要遵循三主原则:自愿参加、自发组织、自主管理。

小学的社团活动目前离这样的原则还有些远,学校也有相当数量的社团,虽然也征求了家长和学生的意愿,但真正按照意愿和学生的兴趣特长报团的只是一部分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老师指定,因为学生想报的社团人数太多,又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要参加一个团的活动,只能指定学生到自己不太愿意的社团参加活动。

关于自发组织,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老师的组织和硬性要求,他们是根本做不到自发组织的,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每周到了活动时间,一个班一个班的叫人,叫了两周了,低年级的学生竟然连自己社团的名字和活动地点都没记住,虽然辅导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反复强调社团名字和活动地点,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每周的活动内容,学生根本不会事先安排,虽然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布置给个别学生任务,下次你得干什么,但通过第二次活动,发现学生根本就不理会你,还找借口说活动时间变了,所以没准备;有的说没时间,所以没准备。没时间啊!一句没时间就能把任务推得一干二净,那老师呢?老师怎么办?怎一个没时间就能了事?每周的活动内容都得老师亲力亲为,亲力亲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校给老师安排的社团辅导活动,自己都不会啊!我如何去辅导学生?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辅导学生?每次活动的时间85分钟,比一节语文课加上一节数学课的时间都长,我就觉得我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罪过啊!

自主管理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社团活动本来是很有意思,让学生和老师都能缓解一下学习和工作压力,但现在却成了我的负担,成了我的黑色星期五。

是啊!有句话说得好,老师要想把学生教育好,首先得把自己武装好;老师想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我应该学习,但学习是需要时间的,去学习自己本来不会的东西,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有人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会有的。这句话没错,不过为了挤时间不顾身体、不顾家庭,不顾自己的本职工作,好像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老师是人而不是神!

篇2: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微山县实验小学肖斌

在县教研室的组织和学校的领导下,我参加了桥西区综合实践活动评优课活动,去寿光学习听课五天,领略了全省优秀教师们的风采,听了他们精彩实践活动课,受益颇深,对实践活动课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将我的心得总结如下: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些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活动内容的开发与实施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选题、主动活动,在活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面向学生实际,不脱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2.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提供丰富材料和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使他们通过“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操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将获得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和整合内化,最终形成终生受用的个性化理论、技能和模型。让学生亲历整个过程,让他们受益终生。

3.开放的空间

由于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这就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提升与发展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在开放的空间里,学生见仁见智,对同一事物有着丰富多彩的简介,《我为家乡自豪》一颗,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家乡的特产、风光、建设等尽心了深入的了解,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了汇报,抱一个美丽、开放的张家口展现在我们面前。

4.勇于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创新。因为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而实践的最高境界是创新。这三节课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创新理念,给我们只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5.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切入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活动”为主,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进行活动。整个活动,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行为: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制定计划、主动参与活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所体现的是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通过实践,使活动回归生活,使生活更具色彩,使学生人生更灿烂。

篇3: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分体现肯定性、激励性,使语言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鼓励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可以延迟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公正评价的同时,要注意鼓励性语言的应用,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拒绝指正性、否定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好表扬性语言的度,防止教师过度的激励性评价造成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产生低估,使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的心中贬值,使学生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造成情感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评价要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正确把握学生自尊心形成的独效性,适当的应用对比性评价。在给予优秀学生高度评价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向优秀学生看齐的意识,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另外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本身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求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进行评价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生间互评。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人手,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能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爱好、性格、品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一定要善于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评价学生,不能要求学生都十全十美,那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才”。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深刻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评价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有言语、数理智力这两种智力以外,还有其他几种智力,即: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单一评价是不客观的。正如传统的考试、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潜力和表现没有什么预测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对待每名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相对适应的方法,旨在承认差异,相信每个学生独特的智慧和潜能。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是评价能否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

3.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突出发展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与评价目标。评价的效果要能产生情感的互动,评价的内容要儿童化、理想化,应努力的体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今的评价方法很多,按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评价的参照标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还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方法都必须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综合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求乐趣,在乐趣中见真知,所以要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评价的手段调节和完善实践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人文价值结果,实现情感、态度的重塑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最终结果,要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绩效的目标,使学生本身建立起“自我剖析系统”。

无论何种评价都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所以发展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应该淡化学生发展过程终止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它也体现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正确道德取向的形成。发展性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要熟悉和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孩子的价值观去衡量学生,要蹲下来观察学生,要把语言说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去。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要拓宽到对学生的情感和日常行为评价的领域,对学生的品德、兴趣、动机、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科学指正。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者的目标。敏锐的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实践创新的生活中去,是每一位教者的着眼点。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教者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而积极的、友好的、客观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在活动中大胆实践,勇敢创新,对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创新起到了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差异性,重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突出“评价的鼓励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活动中的态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是否有创新表现,而不要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具体应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档案袋评价、设计工具评价几方面入手。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操作如何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他们又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他们活泼、天真、有思想,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们在自评、互评或对小组进行的评价中,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观。恰当地使用这些评价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生自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果、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有着自己的观点,或欣赏,或失落,或信心十足,或有点不如意,这些都会以自评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句简短的话语,一句鞭策性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的自评不相同,一个人不同时刻、不同活动的自评也不相同,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学生自评时,应侧重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重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情感撞击,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是自评中的一句肯定性的话语、一句激励性的言语,为自己树立了再次实践的勇气,指导学生再实践,再创新。

第二,学生互评。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还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从而解决了问题。在次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友好的、客观的学生互评正是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实践的喜悦,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突破提供了动力。学生互评时,要积极地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如实的、友善的评价:“你真棒!你的观察能力可真强!”“你设计服装真新潮,色彩鲜明,我很喜欢。”“××最棒,他做事执着,有耐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地方口音太重,今后要注意改正。”要让学生积极评价,乐于评价,乐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可在评价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挑战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能综合所学知识,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学生对小组的评价。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互学、互教、互帮的过程。因此小组同学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实践能力、有没有创新精神,成了学生对小组评价的着眼点。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的态度、动脑筋的程度、合作性、知识性、技能性几方面对小组同学进行整体评价。强调综合性的评价,提倡全面的评价,使学生为自己所在小集体的成功感到喜悦、为小集体的不足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的评价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以后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对于学生的情感来说,这也是一次情感沟通的升华,可有效地指导了今后的实践创新。

2.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教师评价应强调“两个侧重”

第一,侧重观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是在动态地变化和发展着,而教师就应该随着这种动态变化适时地进行评价,这种适时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影响很大。在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愉快地、积极地、有创意地去完成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及时的,关注性极强的评价。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侧重观察,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意发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注意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意捕捉学生的创新举措,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他们一起品位成长的快乐。

第二,侧重语言的艺术性,激励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沟通、碰撞的过程。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这是肯定,是点拔,是启发,是鼓励……他激励着学生的创造、发展、创新、可见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其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作用更是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美妙的、坦诚的、富有激励性的,如春风化雨一般细致入微,如动听的琴声一般扣人心弦。这样的语言,可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并能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建立在持久的、朋友式的家长评价

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除来自于学校、社会外,还来自于家庭,学生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因此,家长评价是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因素。这种评价应是持久的,因为长期的观察可以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评价,可对孩子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这种评价形式应是朋友式评价,因为孩子们更喜欢与家长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提倡互相关心、平等互爱和坦诚沟通,不喜欢封建的“家长式的管理”。有了亲情做基础,再用友情去浇灌、去沟通,这样的家庭才是最融洽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亲和力”的,这样的评价也才是最有指导性的。

4. 设计工具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评价工具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设计的。都是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倡导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如:活动成果的展示材料、应用资料的展示材料、自我反思的展示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过程。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这对以后的发展也是一个激励,一个促进。从而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探索,热爱实践,热爱创新,愿为自己的档案袋中装入更加璀璨的一页。这实现了档案袋评价的指导性。但我们更提倡学生独立动手设计评价工具。因为设计工具本身就是动手实践,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实践中创新的一种表现,评价中所使用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起到了促进、指导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的评价都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为目的的。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无论是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的确立,乃至整个活动的过程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的意识及开放性的思维,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估的作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似乎学生在“动”而实际上从活动的设计,每个过程的进行都是老师在“导”,如何引导、指导、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教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是心中有数的。

学“方法”重“体验”。转变落后的评价理念,不再以单纯的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再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成果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满足学生积极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采用的是教育性学生评价模式,既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的学生评价,强化了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侧重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验收“成果”时要融入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展示、实物展示”,诸如:图文并茂的展板,多媒体演示,网页以及小创造、小制作等物品。而当我们验收实践活动的成果时远不止这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孩子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我们要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在评价孩子的实践活动成果时,要更新观念,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孩子作品中所渗透的个性化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星光。

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时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满足学生创新心理需要,如“实际操作”、“制作科技作品”、“开展小发明”、“科学调查”、“组织考察”、“撰写科学论文”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又以某一具体的细小实验,“一个小作品”或“一个简短的小报告”中观察、发现、比较、评估、欣赏,在肯定中去欣赏,在评估中提出建议,创新意识往往随着实践的过程产生突破旧的习惯思维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促进了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验收成果时融入欣赏,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第二,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反思。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互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这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的自主性,使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在展示“实践成果”时,会对自己的所得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精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我们在评价时积极鼓励,肯定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反思。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实践活动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活动所得和评价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自由表达思想,表露感情,表述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教师在评价中也应及时反思,即要以一个欣赏者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要以不同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既激励创新动机和情感,又要防止学生自我陶醉和盲目乐观。教师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的反思,使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又从未来社会需要发展出发,评价学生不求全责备,简单套用标准,而是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天赋和特长。

四、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如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进步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活动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凭借反馈反思,挖掘新的课程资源。评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它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三者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课程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在每一次活动领域结束后,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中的得失,教师则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并依据反馈信息,恰当地规划未来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在不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中可能会产生新的主题与挖掘新的资源,而且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难以预设的问题,将会形成更多的探索的空间,这样无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领域与时空更加广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生成性,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富有成效。

第二,全方位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考试转、只以分数定成败的局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重大挑战。同样的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上课,前一节的教师还在为学生不举手发言而发愁,而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却争先恐后地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只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能够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评价也不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动手实践的能力,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提供一个专题让学生研究,专题涉及的知识广泛,学生围绕专题搜索信息、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题性的研究和团队式的成果汇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会积极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加上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及教师的、家长的、社会上的评价,使学生有效的发现和发展潜能,自然使教学实效显著。

2.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参与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综合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表达和交流,它能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而综合性的评价从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设想,从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只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而这些更激励学生将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内在整合,涉足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融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必须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和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其他课程不断完善与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注重主体性人格的张扬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信。要把评价作为学生感受成功、烦恼和挫折的主要参照物,要充分的认识到积极的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

关键词:综合实践,综合素质,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光富,李森,金玉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01.

篇4: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为了两翼达到完美的和谐,努力探究有效地促进两者的整合,从而提高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何使整合更科学、更有实效,经过实践与探究,总结出以下方面。

一、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语文综合学习素养的发展

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非常丰富。课标指出:“工具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契机,为学生增加了许多学习和运用的机会,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由语文课延伸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荆老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之后,以“假如我是一颗小露珠”为内容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上学生有的办了以“露珠”为主题的小报;有的写诗歌;有的编写了小露珠的童话故事;有的绘制了小露珠的连环画……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了《九色鹿》后,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心中的童话》。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读了许多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稻草人》……他们还挑选自己喜欢的童话角色,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在汇报展示活动中,学生们相互配合,表演的非常出色!据老师说。自开展活动以来,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童话故事,而且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还有的老师在教学《古诗欣赏》后设计了以下活动:诵——做——画——写——演,配上音乐用不同形式来诠释了古诗的内容,整个活动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2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科学课活动中,老师以“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实践活动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调查资料、访问长辈等,最后了解到: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以及昔日的缺口与断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害与苦难;以及现在黄河水质水量等的现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保护母亲河,节约用水的意识和爱国热情……它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与社会自然的沟通,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再如我校六年级社会系列活动《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生命之源——水》是环保考察活动的延续。学生通过诸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自己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设想未来的环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自主地、兴致勃勃地参与。有位学生展示了对未来环境的设想——一幅美丽的画,配以文字为大家介绍。在音乐课堂上,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有关动物的歌曲,让学生说出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又模仿动物做动作,并描述出这些动物的形象与特点,最后学生在音乐中画出想象中的动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以上可以看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相联系形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源于生活。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开展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与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1)来自国内外关注的新闻的活动

如《2008,北京奥运》老师指导学生关注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而开展的。活动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了许多资料。本届奥运会的新闻图片、金牌榜,奥运会的来历,中国申请奥运会的历程,历届主办城市及奖牌分布情况等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自然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学《走进春天》口语交际时,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春天的理解感悟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前我组织了春游,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刚钻出来的嫩绿小草,树枝上的嫩叶,五颜六色的小花,湿润的泥土,暖暖的春风,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春天的怀抱中。回到课堂后,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看到的春天和感受,然后再学习课文,并让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吐绿,鲜花盛开,小鸟歌唱,蜂蝶飞舞……不经意间,孩子们已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并将生机勃勃的春天映在了脑海里。

(3)来自地方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郑州地处中原又是河南的省会,而且历史悠久,有闻名世界的少林寺等名胜古迹。优美的黄河旅游风景区,二七广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材料。

在社会课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调查了我市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中扮演了不同角色,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4)来自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任课老师设计的活动课《书签》,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学生了解了书签使用的材料、样式、作用。分小组讨论,最后,人人设计书签。为好朋友、亲人设计书签,画出设计图,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与亲朋的真挚的友情。

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即学习,学习亦是生活。语文教学应打破封闭性,拓展教学空间,将教学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从以上几个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时,我们以生活为源泉,又把教学的内容回归于生活,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巩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二者整合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

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材中其实就有很多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由此所产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也就诞生了。如在科学课教学《神秘的昆虫》时:“昆虫有什么本领?”“昆虫有多少种类?”“什么样的动物是昆虫?”……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于昆虫的问题,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以《昆虫》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就产生了。学生在课外书籍、网络中搜集到了很多有关昆虫的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研究昆虫本领的兴趣,在设计《昆虫报》的过程中,获取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走人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更快乐地接受了知识。

2巧选实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并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善于捕捉有价值实践活动内容,抓住有利的契机,加以引导,生动而有意义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会产生。我校各个年级经过实践总结出以下形式:

(1)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我校高年级组在学习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当导演、当演员、准备道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展现了学生的特长,表演天赋,改编课本剧,主持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与实践的整合。

(2)游戏。游戏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最熟悉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他们那对新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利用这一点,在上语文口语交际时,我设计了以游戏形式作为实践活动来展开。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故事会。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民族之事。如我在学习了《九色鹿》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诚信故事、讲诚信故事、做诚信小公民”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守信。

总之,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发挥着教学中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全面发展。

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在广告语的收集和创作中更是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激情。孩子们收集了众多的广告语,有的还进行了归类,“最喜欢的广告语,最有创意的广告语,最感人的广告语……”绝大多数的孩子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兴趣盎然的创作了广告语。看到同学们的杰作和表演,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竟然也被感染了,亮出自己创作的广告语,并表演了起来,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以上事例从中体现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紧密性,并能促使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整合运用。真正做到了“彼此关照、互相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四、实践成果与体会

篇5: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1

保太中心小学张绍芳

今天,我听了李芬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汇报心得,感触颇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一、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在这几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老师能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这样,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查阅资料,研究探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在课堂的最后,在学生经过初步的研究活动后,又回到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

二、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这几节课上,教师都能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

1.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有自己的选择权,可以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2.在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后,教师能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指导,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的主题。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好处的。

3.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乐于共事,善于沟通,勇于表达,用心理解,真诚接纳,热情相助„„这些可贵的体验将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旅途蓄满动力。

综合实践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而在这几堂课里,信息搜集成为学生自主研究最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培养了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可取的。

三、摆正了教师的地位和角色。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和评价者。在教学中,几位教师都能密切关注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对学生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搜集资料,及时归纳整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其实每一个学科都有它兴趣的一面,无论教什么,只要有兴趣的挖掘教材,把它应用于实际,就会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学科,让自己更自信„„

篇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心得

2013年10月28日,我接到去烟台龙口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通知,10月31日,我踏上了龙口学习之路。

当汽车驶进龙口,心里泛起点点的失望,在我的画面里,沿海城市应是高楼耸立,满眼奢华。可我看到的是年代久远的楼房、道路、片片马尾松林。在失落中住了下来,而这种失落却很快在未来的几天里消失贻尽。

报到第二天开始听课,依然是老龄化的学校,我在学校中闻到了干净的泥土气息和淡淡的草香,操场跟水泥和塑胶无关,是土地和自然生长的稀稀落落的草,教室、通道干干净净。这让我想到我所工作过的地方,硬化或地砖的地面怎么都拖不干净,有泥土的周围更是像和了稀泥。可能这就是沿海城市的特点,他们的垃圾筒都是干净的。这种生活环境也体现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想,从小开始,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这并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能做到的,我们的学生是在学习的环境里通过综合化的教学课程,对各个领域知识从认知到学习,从实践到提高,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的设置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在于实践上,在于关注和利用教育新思维,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创造性为主,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认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我们要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新。我们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自身的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对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引导学生关注人鱼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离不开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与自然、社会的不能分离,校外资源存在形式极为广泛,如博物馆、气象台、福利院、加工厂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本人看来,如果能以此为出发点,联系地方特色来寻找研究课题,那么会使活动开展的更有意义,使学生发挥地更加淋漓尽致。

篇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远程培训学习,我体会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以活动为主题,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对其产生极大地兴趣,从而对各个课程提高积极性。

其次,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线路,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篇8: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一、课程目标

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1月31日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计划》)中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2001年新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立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计划》中提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1]也就是说,开设该课的目的在于改变一直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关注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校教育以考试为中心的局面,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与终身学习。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2]

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日本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小学到初中从2002年开始、高中从2003年开始正式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并对其目标做了明确规定:(1)培养自我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独立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2)掌握学习方法和对事物的见解,培养独立、创造地致力于问题解决及探求活动的态度,使其能够思索自身的生活方式;(3)把通过各教学科目、道德及特别活动所掌握的知识综合地发挥利用。这就是说,日本开设综合学习时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发挥学校的创造性,发展有特色的教育和有特色的学校。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综合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改变传统教育与现时代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它们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都注重对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同之处在于:(1)首先是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不同。日本开设“综合学习时间”目的在于培养国际理解人才、国际生存人才。它在培养学生关心、认同他人、尊重他人的同时,孕育学生的大国际视野;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伦理、明辨是非的法制观念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在社会发展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作为日本人能拥有以主人翁的姿态生存时必需的素质和能力。[3]而我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其次是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角度不同。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指出:“该课程(综合学习时间)在实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等‘生存能力’为目标的本次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宗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4]这就是说,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是追求跨学科、综合性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更好地造就学生与国际化、信息化等为特征的社会变化相适应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是根基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的能力,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活用的“智慧”。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可分为以下几个目标:更加重视实践的、探究的、体验的过程,以亲身参与体验的获得为主要目标;重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理解与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5]

二、课程内容

中日两国在设置综合课程的目标上都关注“发现课题”“解决问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新的培养要求推动了以往学术中心和学科逻辑结构体系的变革,而代之为面向社会、生活与自我的学习领域或课题。

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四部分,其中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内容。《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总结实验区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活动课程分为4个大类: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和体育卫生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它主要包括选择专题、收集与整理资料、总结评价等三个环节。为此,首先涉及的是专题选择问题。选择的专题一定要符合社会、学科和学生发展三个层次。这也就说,各学校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课题或问题。

在日本,“综合学习时间”与“各教科”、“道德”及“特别活动”并列成为四大教学部分(小学一二年级不设“综合学习”,而设有“生活科”)。从定位上讲,它是由各学校进行创意设计的、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所以日本文部科学省只是规定了该课程的目的与方向、限定了课时,对于教学内容并没有像其他的科目一样做具体规定。然而,由于“综合学习时间”是一种新课程,课题的选择是关键环节。对此,新学习指导要领指出,课题选择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综合性的课题;二是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三是具有地方特色或是区域特色的课题。如日本香川县的小学依据“综合学习时间”课程设置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了“水不足”这样一个综合的课题。因为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当地居民的一大难题。学生们经过观察当地水资源,调查周边县市水状况,进一步认识到水问题不仅是香川县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学生们通过调查、观察、比较,到达了综合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课题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活动效果看来,学生兴趣高涨,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内容选择的维度看来,中日两国都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标准。研究内容广泛,力图从综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具体标准上又略有不同: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专题选择多基于学生和社会发展,更看重社会层面的要求,如国际理解、信息教育、环境问题、福利与健康问题等。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思考学生、学科与社会三个层面,并且我国更看重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的思考。可以说,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了学科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课程实施

我国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实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为“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其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其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同时强调,各门课程普遍增加实践活动。”[6]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展开的,而“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则以班内分组的形式为主。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学校课程的具体课时,我国并没有做很明确的划分,目的在于给学校以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的余地。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根据具体的课题内容相应地采取分组学习或个别学习的方式。其分组可以打破班级的束缚,尝试在不同年级、甚至是不同学校之间组合,活动计划和学习进展由学生们自己确定。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包括选取调查对象获取资料信息,甚至可以走出校门与他人沟通交流,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获得共同体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综合课程的学习方式基本上都是专题研究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题讨论、形成方案、执行方案、调查体验等形式,以小组的形式来模拟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两国都重视体验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结合,使学生在获得体验的同时,更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

虽然在整体实施过程上看中日两国基本相同,但在组队跨度以及教师作用上也存有差异:(1)日本在实施“综合学习时间”时努力尝试打破班级的限制,鼓励以跨班级的团体为单位,或是组成跨年级的不同年龄的学习团体进行课题研究。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则多以班内分组为主,很少有跨班级的学习小组。(2)实施综合课程时,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教师不再是权威的。我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展开实施,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而日本对教师的要求则比较模糊:学会调控学生的学习环境,增强其人际关系能力,并要求教师要相互合作,作为一个集体来展开教学。可以说,日本更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任务。

四、调适与反思

据调查,[7]对于这一从未开设过的课程,在实施初期借助已有组织来开展“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日本小学、中学和高中的比例分别为40%、33%和28%,设立专门规划小组的有20%、40%和27%,增设了专门教师来负责的分别为33%、16%和6%,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研讨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分别为99%、96%和38%,进行过校外研讨的比例为89%、90%和49%。即便如此,日本综合课程的实施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理想:从最初专家学者的抨击——他们认为大幅度削减学科教学内容、课时以及降低教学难度很有可能会带来学力下降,最终导致日本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低下;到家长的质疑与抵制——他们说这些改革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升学考试中无法考取理想的大学;再到一线教师执行过程中的困顿,由于没有教材,很多教师对每周3课时的“综合学习时间”这门自行决定教学内容的课程感到不知所措;再加上学科课时的减少,使得教师无法正常完成教科书上的教学任务。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情况更为严峻。首先,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统一的课程管理制,想扭转几代教师积淀下来的与分科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并非易事;其次,我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与试验研究要薄弱很多,尤其缺乏相关理论支持。再次,我国幅员更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教育条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较大差距。综合以上现状,如何在贯彻执行《课程计划》精神的同时并适时总结,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自觉意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是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设外部条件,从制度建设、师资培养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为该课程的开展准备条件。例如可以采取不同区域、不同学时、不同对待的方式,因地制宜,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行,不可盲目普及。这样,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在前进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S].2000-01-31.

[2]钟启泉,张华.为了中华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

[3]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要领[Z].时事通讯出版社,1998:10.

[4][日]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趋势(第一次咨询报告)[R].1996.

[5]张文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1(5):5-7.

[6]程材.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课程.教材.教法,2002(1):4-5.

上一篇:机修车间安全生产月总结下一篇:广播电台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