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2024-08-09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通用9篇)

篇1: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学科组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涵盖了必修一到五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左右。

试卷分析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4、8、12、16题,其中第8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2题出错的选择题30小题共6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58分,最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

低分18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1、2、3、4、7、9、15、18、位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最高10分,最低0分,平均分6,31题,10分 悉,不能正确分析概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15分,最低0分,平均分8,择题32题,16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3分,最低0分,平均分4,程中答案俗语太多,33题,14分

得分率是百分之二十点九 不能准确答出历史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篇2: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选择题(客观题)全年级均分为33.82分,非选择题(主观题),全年级均分28.79分。选择题:闪光点:单选1.9.10.12.15.16.17.18.20题,薄弱点为单选:2.11.13.19.21题。

单选第二题:难度0.10,均分0.21,选对人数的只有100人,错误的有871人。存在问题:主要是题干文字障碍大,学生阅读古文能力差,不理解题意,读不懂题干表达的意思,以致错误。单选11题同样还是材料式选择题,学生读不懂材料,以致造成失分。单选13题仍是古文阅读,难度0.46,均分0.91,。选正确的443人,错误的有528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学的过死。单选19题难度0.47,均分0.94,选对的人数454,选错517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能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不能结合材料答题。单选21题的难度0.46,均分0.92。选对者443人,错误525人,存在问题是:学生不会审题,不明白题干的核心意思。同时,不注重看书,看导学方案,自学的主动性差。

主观题:26题(1-2)问满分10分,均分2.89,难度0.29,。第1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概念中出现的错别字。如“郡县制”多错写成“群县制”; 第2:历史名词错用。将“监御史”称为“御史大夫”;

第3:不按题的要求作答,只罗列知识点而没有概括整理知识点;

第4:缺乏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多答不出“地方分权”的意思; 第5:出现审题错误,张冠李戴。改进建议:

第1: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

第2:加强材料题做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审题方法的指导。

26题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1:看不懂古文材料,也就带来答题困难;

第2:归纳能力太差,仅限于翻译古文材料的层次,达不到考题要求。改进建议:

第1: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第2:平时多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

27题(2-3)—28题(1)满分13分均分5.95分,难度0.46。存在问题,也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归纳要点。

本次历史考试年级最高分89分,均分63.16分。及格数619人,难度0.63。本次考试角度新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到位,比如单选第13题。

2.学生审题能力差,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遇到古文,就无从下手,不明其意,不努力阅读。

3.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1:狠抓“双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一步到位。

第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落实好每一个环节: A: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发现问题,认真上课,有目的的地听课; B: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C:强调学生多动手,该写的一定要写,作业按要求规范地完成,注意书写和卷面。第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第4: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认真扫清审题障碍。第5:多加强对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6:结合具体试题,典型试题,讲授方法,教给思路。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篇3: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一、考试题型、考查能力及存在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历史考试中,单项选择题一般侧重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而近年广西各地中考试题的单项选择题中大多提供了课本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并与课本主干知识结合来命题。即现在的单项选择题,不仅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还注重考 查学生对 知识的理 解能力和 运用能力。

在对我校各次考试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做单项选择题中,学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知识储备不足,史实记忆不牢,知识内容张冠李戴;二是对单元知识体系没有形成整体认识,未能构建知识网络;三是对历史现象缺乏正确的分析与认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到位,不能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

例1: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在1862年慈溪战役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A.戈登B.西摩尔C.华尔D.瓦德西。这是一道典型的记忆型选择题,但测试时仍有部分学生做错。

例2: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研究“19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欧洲扩展到亚洲B.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C.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这是一道考查同类事件比较的题目,从该题得分率较低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单元主线的梳理及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还有待提高。

例3: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总兵力近4万人左右;抗战胜利时,人民武装达到200万人左右。这表明抗日战争及其胜 利的意义 是( )A.壮大了人民军队B.洗刷了民族耻辱C.指明了中国的前途D.人民付出重大牺牲。这道题学生的得分率不高,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仍需要加强培养。

(二)材料分析题与问答题

历史考试中,主观题包括了材料分 析题和问 答题。其中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解决问题及文字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考查。

问答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准确掌握主干知识的 基础上,清楚历史事件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与结合;同时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过程和方法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我校学生考试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主观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史实记忆不准确;二是阅读材料的能力尤其是图表型材料的能力不强;三是没有掌握历史发展主线,不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迁移能力弱;四是对基本概念掌握不到位,对专有名词记忆不准确;五是审题能力不强,对题意理解不透,抓不住题目的关键词;六是答题不够严谨、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错别字多。

例1: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部分学生回答“设立伊犁将军”,这反映出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清朝早期和晚期加强对西北地区管理的措施,史实记忆不准确。

例2:当问洋务派创办了什么类型的企业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答民营企业的,有答地主阶级企业的,有答重工业企业的。当问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时,有答资本主义性质,也有答资 产阶级性 质或资产 主义性质等。这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内涵没有掌握好。

例3:当问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影响时,一部分学生答成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关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还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只答设伊犁将军,漏答了设置哨所和派军队驻扎。这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好。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熟练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不仅是快 速、准确完成 选择题的基本条件,也是完成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的保证。可以说,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尤其是在考试形式由开卷转为闭卷的情况下,准确无误的史实记忆更为重要。为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中考方案》出台后,备课组按照《考试说明》和课标的要求,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为复习提纲,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记忆和 背诵,利用课余时间巩固知识点。

2.单元复习中,以填空题的形式将单元知识网络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部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识记。

3.每周按单元复习进度进行一次小默写。

4.帮助学生找到记忆的方法。在教 学中注重 教会学生巧记知识。比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按由南向北的方位记为“广厦福宁上”;《马关条约》的内容归纳为“二亿三地四口开工厂”;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为打败了……赢得了…… 确立了…… 促进了…… 对……产生影响等等。

(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是做好材料分析题及新形势下的单项选择题的基础。阅读理解材料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高低,直接拉开了学生分数的档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论从史出的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教会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句,掌握材料主旨并将材料与教材结论相结合。

2.训练中,通过习题训练,培养学生 阅读理解 材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拿到题目 时,先看题目设问,明确此题考查什么知识。其次,阅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在材料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看三种标点符号:句号、分号与省略号。通过 这些标点给材料分出层次,再按不同层次圈出本层次中的关键词,明确材料的主旨,获得有效的信息。再次,思考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设问的关系,并找出其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在脑海中回忆课本相关的历史结论。最后,按题目的要求作答。解答材料题的四个原则是:第一,看前缀,决定答题的范围。如果是根据材料回答,则运用材料找答案;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不局限于材料提供的信息,还要与课文相结合。第 二,看分值,决定答题的要点数量。第三,看标点,决定阅读的重点。第四,看限制词,决定答题 的文字表 述方法。题目中若是出现“概括、特点、观点”这几个词则要归纳材料句意,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表达出来。

3.加强主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 教学。所谓主 干知识就是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并对今天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在历史教材中前后连贯,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在单元复习中,教师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网络,从一个知识点开始,逐步扩展到单元知识网络进而到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的知识结构。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再展 示课件,帮助学生 加以完善。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一开始会感觉很吃力,但当他们逐步适应这一方 法后,就能较好 地形成完 整的知识 网络。在专题复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一阶段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以及对这一阶段中主要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历史概念是人们以历史理论为指 导,对历史事 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它反映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史实,给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形成对历史概念的 认识。如“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历史,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在复习中,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掌握中国主权不断沦丧的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半殖民地”的含义即是“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接着通过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史实的复习,使学生理解“半封建”的含义即是“形式上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三)强化训练,规范答题,避免无谓的失分

针对学生答题的不规范,我们强调学生答题时要按题目设问的顺序 写上序号 答题,避免不按 顺序答题 失分;答题要点化,语言简洁;对专有名词的使用要准确等等。

摘要:2013年,为了适应南宁市政史科中考闭卷考试的改革,我校开展了闭卷考试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校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各次考试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存在史实记忆不准确,对基本概念内涵理解不到位,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默写、专题训练、引导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网络、归纳阶段特征、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等方式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规范学生的答题。

篇4: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关键词:期中考试;教师层面;教学要求;技术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83-1

一、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写出本次考试的情况分析

各备课组先讨论,然后备课组长起草本学科情况分析的整体结构,要有诸如本学科全年级以及几个类别班级的均分、全年级整体的得分情况分析、全年级每题得分情况分析、下一阶段教学进度及相关要求。以最快速度完成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给本备课组的教师,各位教师在备课组长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再根据任教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认真完成各自的情况分析,所有科任老师交电子稿给班主任。班主任的班级情况分析以年级本次考试数据分析报表为依据,结合班级本阶段的具体情况。每一份情况分析的最前面都要有本次考试进步较大的、退步较大的学生名单,以示鼓励与警醒,最后都要写一到两句激励性的警言、嘉语。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打印并张贴。

每个学科、班级情况分析的文本格式要一致,统一贴在教室里相对固定的地方,而且要求较长时间段的张贴在那里,直到下次重要的考试后才用新的情况分析一一对应加以覆盖。这样,就会形成比较独特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可以经常全方位地定位自己在群体中学习质态的位置,与自己目标的距离,自己在学业水平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了解下一阶段学习的内容、要求、相关策略等。

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每一次的大考后的教学过程中都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去解决大考后学生学习的“动力空洞”问题

因为每一次大考后学生“激情”的消解需要一段时间(即由于对考试分数结果与考试前期望值之间吻合程度、落差的大小不同所引发的“情绪”),以及阶段性学习任务结束后会形成一定的“动力空洞”,注意力不会科学的“转移”。那么,我们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就要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注意对这些问题的产生,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并做好科学的引导、消解工作。

鉴于这种认识,各位班主任引导学生们进行高一以来的学习与本次期中考试的小结,请各位同学当天晚自习认真做好此事,第二天早自习交齐“高一状态以来的学习情况总结、本次期中考试情况分析,从现在直到期末的学习、做人做事的发展规划”。

各位班主任要在全班同学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工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班级工作情况分析,写出班级情况分析报告,具体分析到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类分析,以相关数据并结合每一类具体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思想状况来剖析生成性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与要求,并在近一周内分别找班上每一个学生“谈心”。

三、各备课组、各位班主任、各位科任教师要以期中考试分析、总结为契机,开展较大规模的“接短板”行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过程中的“闪失”

对期中考试中短板的班级、学科,各班级中短板的学生,各学生中短板的科目,短板科目中的短板的知识点,进行认真排查,然后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出操作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来有效地“接短板”,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班主任要对大踏步倒退的学生进行重点谈话,最好约请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整改措施),并从这些同学失误或挫折的案例中提炼出某些可供全班同学加以“警醒”的“自己身边的鲜活的教训”,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以期达到“教训”规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对大踏步前进的学生进行重点的个案分析,并从这些同学成功案例中提炼出某些可供全班同学学习和仿效的“鲜活的经验”(即那些可供“常模参照”的“同学们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经验”),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学习,以期达到“成功经验”推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

各学科教师也要参照班主任这种工作思路,来进行所任教班级的学科情况分析总结,以期达到学生学科学习的“成功经验”推广效益、“教训”规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

四、各备课组要在教研活动过程中,认真研讨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练习与考试计划等

每周各备课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编制好下一周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练习的范围、练习的要求,然后年级组汇总并印发给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每个时段学习的针对性,进而提升我们教学与学习的绩效。另外,语文和英语备课组还要认真研制每天早读课学生读书的任务、目的、方法,以每两周为一个时间段,用一张16K纸将这两周每天语文、英语读书的要求印发给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每天语文、英语读书的针对性,进而提升绩效。此外,每天作业的总量以及各学科作业量都需要有科学的控制。

五、各备课组要加强针对高考的教学策略研究

未来高考是对考生知识水平、运用能力以及应试心理素质的考查。它是选拔性考试,但走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更多的还是考查你的基本功: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

篇5: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分析

期中考试,原计划考试的范围为1-11课,而试题所出的范围为1-17课。其中,1-11课所占的分值为70分,而超出范围的占30分。

其中选择题部分占60分,知识点覆盖情况如下,1-10题为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知识点,其中第1、2题考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第3题考的是秦代推行“郡县制的影响”。第4题关注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具体而言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题目所采用的地图与历史地图册上的一致。第5、6题考的是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特点。第7题考点是关于官僚的具体职责,本题考查的是负责监察职责的官僚在历朝历代的具体称呼。第8、9、10题,考查的则是宰相(丞相)制度的发展,分别是宰相的“职责”,宰相制度废于何时,取代宰相制度的—内阁,三个考点。11-17题考查的是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其中11和13题考查的是,希腊克里斯提尼时期,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方法(陶片放逐法)。12题则是考查成为古希腊陪审法庭的法官标准。14题的相关知识点是,参加公民大会的标准,即什么样的雅典人可以参加公民大会。15考查的对象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十二铜表法》。

16、17两题考查的则是罗马法的核心思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罗马法的本质,维护奴隶主—统治者的利益。18-21考查的是第3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内容。其中,18、19两题考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居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国家元首和象征)和责任制内阁特点。20题是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过程“艰辛”的考查。21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2-30则是对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知识点的考查。其中22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事实部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3题是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评价的考查。24四题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25题是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过程的一个史实考察。26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局限性—只是资产阶级的革命。27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历程。28题是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的考查。29和30题考查的分别是,抗日战争发展历程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三次重大变革。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分值占40分,知识点覆盖情况如下。31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别是:1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周)—郡县制(秦)—行省制(元);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4考查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以及宰相制度的废除,和清朝军机处建立的历史意义;5考查的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2题考查的对象分别是:1雅典民主的历史地位;2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历史影响;3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4罗马法发展的历程及代表性法律名称。33题考查的是:1对全民族抗战这一概念的理解;2对日本发动战争本质的认识—侵略战争;3对抗战取得胜利原因的分析,主要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次要原因,反法西斯盟友的支援。4对新中国建立之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原因的考查。

通过我们对试题考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次期中考试对基础知识点的考察是重点。尤其是中国历史,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考查,这一部分占分值32分(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12分)。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之后的地方行政制度、选官用管制度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为重点。这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到要求实相符的。而1题、3题、9题的设置则反映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命题,这是与当前高考命题的潮流是一致的。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把握知识点程度的考察,反映的是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11题、12题,22题则是对课本细节知识的考察。如果学生学习时阅读课文不认真,极易出现错误。25题、27题、29题的设置则是对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考查。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所有的30个选择题里边,题目以材料形式出现的占了17个占了约三分之二。可见,对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甄别史料的能力都得到了考察。这也就是课程三维目标中所提到的对知识与能力的考察。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是33题,则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材料、提取信息、知识迁移、问题阐释和论证能力的考查。而最后一问的设置,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让学生认识理解到历史、时代发展的主流是和平、合作、交流。

这次考试,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1题、3题、24题、29题、30题,31题第2小问:“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以及第33题。其中29题、33题失分,很大原因在于这一部分超过了原先划定的考试范围,学生都没有学过。而1题、3题

学生错误较多的原因是,对题目材料的阅读理解存在问题。24题和30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前后联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31题第2小问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授课过程强调的不够,学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篇6: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高一历史组张静轩

本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的第一次大型、正规的考试。这次考试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入学两个多月来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及行为。为此特对本此考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分析与总结。

一、关于历史试题的分析

本次历史考题共两大题,32个小题,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总体来看,本套题考查范围较大,覆盖到所学过的所有内容;题目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文字、图片、表格等均有体现;设问角度多样,如原因、影响、特征、评价等。但本次考题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简单、平易,主要表现在所考内容大多为史实性的内容,即记忆性的内容较多。虽也有一些考查概念、结论及规律的题目,但绝大多数为日常教学中所一再强调的内容。此外也有一些题目学生在平常练习中已做过。而考试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些,因为优秀率达到12%,及极率高达83%。而对于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和新问题以充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论证评价等思维含量较高的能力则考查不多。当然,这一方面可能是命题者考虑到了一年级新生的特殊情况而有意为之,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要求命题必须保证达到一定的及格率有一定关系。

二、关于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首先,就选择题而言,学生总体答得都非常好。从正答率来看,在30道选择题中,正答率在90%以上的共计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89—80%的共计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79—70%的共计6道;不足70%的只有4道,其中只有三道题在50%以下。下面对正答率不足70%的四道小题逐一做一分析:第19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时混淆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第23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英、美政体的根本特征把握不准;第29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教材上的细微的历史史实注意不够,有所忽略;第30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将所给材料与所学的《天朝田亩制度》联系起来。除这四个小题外,其它题目出错的主要原因也大致不外乎基本史实、概念、结论未能充分理解掌握,不注意审题,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于题目的分析当中,阅 1

读理解能力较差等。

其次,就主观题而言,第31小题学生普遍回答较好,分数一般较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错别字较多,如“嬴政”写成“赢政”,“郡县制”写成“群县制”等;二是中央的行政制度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分不清;三是不同朝代的制度之间相互混淆。第32小题有一定难度,其中存的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小问:第2小问的主要问题一是将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混同为一体,即民主共和制和联邦制分不清,二是在回答相同点时不能从实质上、性质上回答,从而导致所答内容与答案不符(其实学生的某些答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3小问出错率较高,一是学生概括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利用所给材料回答问题,而是习惯性地回答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二是分析能力较差,不能从发展的、联系的角度去评价历史。第4小问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表述不严密,如将“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成“德国宪法”、“德意志宪法”等,这实质上也反映出概念不清的问题;二是选择比较的角度单一,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比较,从而导致失分。

三、关于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我认为学生答题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客观方面来讲,一是初中教学不太重视历史,而且实行开卷考试,所以不少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二是高中历史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练习;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前三个单元确实存在理解上的难度,这部分内容初中未详实学习,比较抽象;四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方面可能对某些知识的讲解很不到位,未能说清道明,二是教师的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却没有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益。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对高中的历史认识及历史学习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认为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只要临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因而平常看书少,理解不深。虽有些学生平常也较努力,但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简单的机械记背的基础上,不注意理解相关概念和结论,不能够经常对所内容进行多角度地整理归纳,使之构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尚未形成自动化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对比等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高中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二是部分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感到有畏惧心理,认为高中历史概念抽象,又千头万绪,要学好的难度很大。三是还有部分学生文理分科的思想特别强烈,对文科的历史学习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第一还是要想尽办法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手段,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此自己必须深刻反思并果断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的学做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明确并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追求更大的课堂效益。第二是要狠抓落实,真正让教学目标在教学对象,即学生身上得以实现,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案本上。为此,一要进一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二要强化课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掌握,并特别注意采用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三要继续落实作业及各种练习题的收交、批改、补正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措施,特别是要发挥历史课代表的作用。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化对一些较抽象的或易混淆的概念、结论、规律等的讲解外,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对历史学习的畏惧心理,尤其是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归纳、如何做题等,使他们逐渐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针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要能够在课堂及课下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力争不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掉队。

篇7: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一、考试成绩分析及经验小结:

成绩均分约为50分。试卷难度一般,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基础题和学案错题的再现与变式。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考出了目前的水平,这主要归功于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紧扣教材,指导学生落实知识点,学案的使用也比较到位,经过修订学案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

1.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

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

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 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 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导学案和固学案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4. 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 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6. 详细的计划

在期中考试前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把主要知识点按复习日期列表,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强化学生背诵。

二、存在的问题:

1.态度问题

在“三科主打、六科主导”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学科很不重视,从学生写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抱着“三科考好,六科考良,无所谓”的态度走入历史考场尝试了“裸考”,结果可想而知。

2.不重视基础

学生不愿意,也没时间去落实基础知识,无课前预习,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课堂上听过即放过。不能及时在书本上做记录。

三、下阶段学法指导

1.首先要从态度上重视,每一门课都要紧跟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

2.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注重落实基础,紧抓教材,课堂随着老师在书本上做圈划,重点内容及时做笔记。

篇8: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一、试题分析

1. 覆盖性。

从近四年试题的考点分布可以看出, 考点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泛, 但又不回避重点知识的反复考查。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罗斯福新政每年都考, 毛泽东思想、新航路开辟、抗日战争考查3次。重要知识点虽可重复出现, 但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形式来命题。

2. 规范性。

命题严格执行《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规定考试范围与考试内容为必修1、2、3三个模块的25个专题89个条目, 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7∶2∶1, 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复习时易做到有的放矢。

3. 基础性。与高考的选拔性考试不同, 学考作为水平性考试主要考查主干知识、能力和素养, 更简单、直接。

4. 创新性。

破除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 通过各种新型材料像图片、表格、漫画、诗歌、电影、网络等营造新情景, 考查学生能力。

5. 现实性。

题目会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如2014第1题, 通过烧纸祭祖、植树祭祖和上网祭祖, 这组祭祖方式的变化引出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的概念。

总的来说, 学考试题既强调主干知识的考察, 又与关照现实相得益彰, 凸显出规范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的典型特点。

二、策略备考

1. 以标、纲为本。

不论是新课的学习还是已有知识点的复习, 我们都应紧紧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照《学业水平测试考试纲要》, 对知识进行解读和学习。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难度, 都要力求和上述要求保持一致, 重难点突出, 有的放矢,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对考试的应对能力。

2. 立足学情。

(1)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间相对紧张、任务繁重:大多数学校的复习计划在不到三个月、20个课时左右的时间, 复习必修三个模块的内容。且学生同时面临十门功课的重压, 能分出复习历史的时间少之又少。 (2) 对于在学生总数中占大多数的理科生来说, 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对学业水平测试缺乏应有的重视, 存在不主动、不认真、不落实的情况, 但好在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 逻辑、抽象思维也有很大发展, 所以如果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还是能使学生获得优秀的。

3. 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1) 抓住主干, 强化基础: (11月—期末) 只需复习《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即可, 不必做太深的引申和补充, 要敢于取舍, 使教材内容变得更简洁、重点更突出, 以节约复习时间。 (2) 模拟训练, 重组知识: (高二下开学—考前两周) 利用模拟题和样题对学生系统训练, 同时在做题中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以组织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记忆片段, 达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 (3) 真题强化, 规范答题: (考前两周) 四年学考真题, 每课一练, 练完即讲, 并强调答题技巧和方法。特别是主观试题要对学生的书写习惯进行纠正, 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逻辑化。

4. 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理科学生本身课业就比较繁重, 所以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课程一般不适合留课下作业, 当堂的内容包括做题反馈都应当堂结束。主要内容讲解之后, 带领同学们做几道学业水平测试模拟题, 促进知识的吸收理解, 效果会比较好。

建议在讲解新课之前, 向学生展示课标对本课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课的重难点以及考点。

创设情境包括情境再现和导入。讲解本节课之前, 先带领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知识, 之后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最后用可以引发思考的问题导入这节课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在课前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 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书本预习并填写, 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二天上课时, 可写到后面的黑板上,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以问题为线索或者在正常的授课中穿插解决。在正常授课中要简化没有问题的部分, 之后重点解决学生们的问题。

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也有不同的看法, 更有不同的智慧, 通过讨论和辩论以及展示, 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互碰撞, 使道理越辩越明。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 小组内部讨论学案, 学生也可以自己解决本课的基础知识。

通过以上环节后,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更多的是引领, 把握方向。教师要依据《考试纲要》的要求, 步步引领, 层层设问,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重点。

课程的最后一般会给出一个开放题, 供大家思考和讨论。通过本课学习延伸到整个单元线索的构建, 甚至是勾连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在学完每节课后对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为会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支持他的观点, 让学生明白开放题也要答得有理有据, 论从史出, 条理清晰, 才能得到高分。

另外, 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梳理总结, 也可以用来预习新课, 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历史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 便于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5. 主干知识和解题训练的有效配合。

建议将有效的训练穿插在知识讲解中。第一个阶段课堂可以讲25分钟, 学生背10分钟, 最后5分钟可以就某重点问题展开专项和变式训练, 让学生领会命题意图, 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第二阶段的课堂前20分钟模拟题限时训练, 后20分钟对答案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第三阶段的课堂则主要以习题为主, 训练规范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每课一小练的复习, 使整个复习阶段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局部到整体, 形成由无序到系统的知识框架。

6. 提高学生复习积极性。

(1)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 (2) 课上可引入竞争机制, 分组对基础知识背诵、做题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展开竞赛。 (3) 通过摸底排查, 对个别学困生加强辅导监督, 点滴进步都要及时鼓励, 以确保及格率。

7. 注重细节。

(1) 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的插图、表格和引文要格外注意。每年试卷上都有6—8题之多的图表题, 绝大部分直接来自教材。如果能熟悉书中重要图表及引文, 便能直接选出答案,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重视学生答题技巧的点滴培养。选择题, 要教会学生找到关键词, 并会综合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 以提升准确率。材料题, 要训练学生如何紧扣题意、逻辑严密地表述观点, 不断总结答题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8. 摆正思想, 正确认识。

在学业水平测试的情况下, 文综合教师不能再觉得自己教的是“小科”, 自己教的课程是“反向”, 需知学业水平测试越来越影响着学生们的高考成绩, 越来越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务必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 利用多方面资源, 为学科摇旗呐喊, 为学生服务。上好每一节课, 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

摘要:2015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体现出覆盖性、规范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备考时需要注重立足学情, 以标、纲为本, 合理计划, 主干知识与解题训练相结合, 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篇9:高一期中历史考试总结

1、学生学习现状: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平常只要对付一下,考试前突击抢背一

下就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为此,他们课后根本不可能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连一个星期一节的晚自习等不能专时专用,每次都是老师进去后才纷纷拿出历史书,等老师一走又干其他的(因为一节晚自习老师要看两个班),根本不按老师讲的注重课前预习上课集中听讲课后及时消化做题,一个星期就把那节晚自习充分用好(用来预习与消化)都做不到;这种心态再加上初中养成的考前背提纲等不良习惯使大多数同学不会听课、不会看书、不会记笔记,还停留在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上,学习方法不对。

2、历史学科高考要求:

“全国新课标下”的《考试大纲》规定:“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

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可见当今高考历史试题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命题已由原来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发展到“学科素养立意”。假若高一时期一点都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高三以后,老师和学生面临的历史教学任务都很重,不仅要完成高三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弥补高一高二甚至初中学习时所欠下的学习任务,尤其是要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将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注重三个年级教学任务各自的侧重点。

3、备课组工作措施:

一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要学会”为“我要会学”。要让学生养成自主看书学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即课前预习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消化巩固。平常多看文史类书籍,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高考文综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二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转变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是历史学科知识繁杂,纵横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特别需要理出一条条线索将相关知识串起来,要理出线索就需要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养成在思考状态下看书学习。主动将初中高中知识衔接起来,培养“通史”意识。主动思考教材中的“学思之窗”、“本课测评”、“学习延伸”之类的问题,并高质量地写出来,就会提升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要加强老师精心备课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针对高一年级科目多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我们加强备课研究,精心备课,尽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为此,在备课时,老师花了很多心思思考: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二是怎样引导学生在思考状态下听课和学习,怎样尽快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听课、学会做题,提高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三是思考如何让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让学生容易懂容易学会变通学会运用;四是将重点难点内容运用一些简单图示或材料突破并思考如何变通运用,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知识点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为此老师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从而老师们备课所花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备一节课有时需要花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这么精心备的课,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就是老师们的负担太重了。

二、期中考试总结

1、本套试卷特点:

一是符合教科室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

二是覆盖了本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覆盖面广,如: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英美法德政治体制、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等;

三是突出考察了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所应具备的基本解题能力与技巧。如:三个材料题主要考察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概括归纳、分析比较、评价说明等题型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考察学生基本的答题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能力。2、考试结果:班级名称高458班高459班高460班高461班高462班高463班高464班高465班高466班高467班高468班高469班高470班高471班高472班高473班高474班高475班高476班高477班全体总人数65666667665064666565666666666465656566661295参加人数65666667645064666563666665666465656566661290平均分68.4666.3265.4570.8165.1183.8262.8359.6273.5162.9861.9173.3861.7165.1568.0671.3560.5465.269.0364.3666.79排名7910513116202151731812841911614最高分979189949498898894928493848192918689868498最低分难度区分度0.312527412123681434352531432842404525344635140.673、教学反思:

一是一如既往地狠抓备课质量和课堂效率;

上一篇:《苹果树》读后感下一篇:火影忍者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