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2024-08-07

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共10篇)

篇1: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孩子最需要爱

教育叙事:孩子最需要爱

小航是一名大班男孩,生性活泼好动。这个学期,小航的爸爸妈妈去外地工作了所以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小航常常会在大家集体活动的时候自己干自己的事情或者直接在周围跑来跑去,教师制止他后会安静会儿,但是过一会儿又忍不住了,需要多次提醒。在课间活动时,还喜欢和其他小朋友打闹。而且在睡午觉时,入睡慢,喜欢在被子里动来动去,如果教师看着他,他是可以睡着的。

“老师,早上好!”小航用十分温柔的语气跟老师问好,而且一脸害羞的表情,如果是第一次见他,应该会觉得小航是个内向安静的男孩子。如果其他孩子还没来,小航是比较安静的会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如果有他的好朋友来了,他整个人就活起来了。有时会让小航放杯子和挂毛巾,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这方面,小航挺勤劳的也很肯干。跟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小航在家中会帮爷爷奶奶做事。

中午午睡,其他孩子都在老师的监督下慢慢睡着了。只有小航还在被窝里动来动去,一会儿两只手举了起来,一会儿又用被子把头蒙了起来。老师让他快点睡觉,他就说:“我睡不着,我喜欢晚上睡觉,白天不喜欢睡觉„„”老师就用自由活动来引诱他睡觉,跟他说如果现在不睡,等下其他小朋友出去玩你就没有资格咯。小航听了不能出去玩,就把眼睛闭了起来,准备睡觉了。老师以为他真的睡了就走开了,没过几分钟,就听到小航自己在被子里偷笑。经过教师多次的提醒和制止,小航终于睡着了。由于睡了晚了,其他幼儿起床的时候,小航就开始赖床了,而且穿衣服很慢。

在一次与小航的闲谈中,小航说想妈妈了,说:“妈妈会在过年的时候回家,好想让妈妈快点回来呀„„”我听了也觉得有些心疼,毕竟现在是孩子最需要关爱的时候,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是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我说:“那你现在就好好表现,学本领的时候认真学,等妈妈回来了,让妈妈看看你哪些方面进步了,好吗?”小航点点头。

小航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小航现在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的爸爸妈妈去外地工作了,要到年底才能回来,虽然爷爷奶奶对小航关爱有加,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护,父母的爱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航内心是很伤心难过的,在幼儿园,小航就很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关心和爱,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可能是小航调皮的原因之一。

每次小航淘气,在老师的教导下,小航会收敛一些,但是事情过后,小航 就很容易忘了。有时小航会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哭泣,但是哭过之后,小航又开始淘气了,似乎对小航如此的说教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应该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图等策略,通过多种方法以比较直观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要做好家园共育,深入了解孩子。作为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对刚接手的孩子肯定不熟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跟孩子们交流,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也可以问问他们喜欢什么,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对于家长工作,新教师也要积极主动,抓住每个能与家长交流的机会,让慢慢的交谈了解中,融洽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做好家园共育。

作为教师还要淡化说教,以身作则。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应该是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做孩子们行为习惯养成的榜眼。直接的感受比抽象的说教跟容易让孩子接受。

感言: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孩子就是爱自己,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因为在爱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篇2: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班级的孩子,听讲比较认真,可是发现一个问题,上课总是不愿举手,不知道是因为不愿意还是没有懂,课堂的氛围总是不是很积极,我想了解孩子们到底是怎样的想法。于是,班队课上,我问孩子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问题,有些小朋友明明听的很认真,作业做的也不错,可是上课就是不愿意举手,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谁能来说说看?良久的沉默,依旧没有一个人愿意举手。

我觉得这样的僵持不是很好,于是我想应该换个方式,于是我说:既然没有人愿意试试,那么我们换个说法,有哪位小朋友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的时候很积极的,也可以来说说,你为什么愿意勇敢的举起手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果然有一个小朋友举手了,抓住这个机会,我好好表扬了这个勇敢的孩子,但是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本以为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去就会有好的形势,没想到,还是错了。

突然,在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想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氛围,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我说,既然我们都不愿意说,那这样吧,现在请你来猜猜看,你觉得你身边的同学不愿意举手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样好不好?没想到,话音刚落,就举起好多小手,意外之喜。赶紧听了孩子们口中的“他”不举手的可能原因:我归纳在黑板上的有几点

1、害怕说错了,就要一直站着不给坐下。

2、害怕说的不好,小朋友们会笑话。

3、因为之前举手了,老师一直没有叫到。

4、上课没有认真听,没有听清问题等等。孩子打开了话匣子,说的津津有味,也似乎都很有道理,我突然明白,原来原因有那么多,之前都是我未曾重视过的。

于是,趁热打铁,继续道:既然,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小朋友可能不举手的原因,那么接下去你能不能帮老师出个主意,看看我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又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被采纳的是:在不影响认真听讲的情况下,跟同桌赛一赛,谁的举手次数多,下课可以加一颗星,从下节课就开始。今天的班队课效果不错,于是跟孩子们说,以后的班队课上我们都可以来找这样的一个话题讨论一下,所以,平时请你认真观察班级中的好现象及问题,留到以后的班队课上进行交流。

篇3:孩子教育世界的教育叙事

7月7日, 华侨新生代培根夏令营石门中学分营正式开课了。 开课第一天, 有三个小朋友一直待在教师办公室, 他们坐在教师办公室的椅子上, 一句话都不说。 三个小朋友中有一个男孩, 长得微胖, 中国年龄10岁, 瑞典年龄9岁,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读书, 我心里默念他为小胖。 另两个小女孩, 都是中国年龄, 一个9岁, 一个8岁, 都在西班牙读书, 9岁的小女孩叫君悦, 8岁的小女孩叫安娜。

开课第一天, 三个小华侨都在教师办公室和他们的辅导员老师在一起, 他们大多数时间是沉默的, 偶尔会和各自的辅导员老师说几句话。 7月8日, 小胖开始活跃了, 他一直跟着他的辅导老师邱老师, 只要邱老师离开办公室一步, 小胖就会跟了去。 有时邱老师要去女厕所, 小胖就跟到女厕所附近, 等着邱老师。 连续三天, 邱老师有些不太适应, 她就把情况向小胖的妈妈说了。 7月11号, 小胖的妈妈带小胖回家住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 小胖的妈妈又把小胖送了回来, 他妈妈跟石门中学负责的老师说小胖回家说到学校不再惹老师生气了, 再也不缠着老师了。 等小胖的妈妈回家了, 大约过了两三个小时, 小胖又和之前一样, 一直缠着邱老师。

我很好奇, 为什么小胖会对邱老师有心理依赖呢? 我是小胖老师的老师, 我认为我有办法让小胖不再跟着邱老师。 我拉住小胖, 试图劝说小胖去教室上课, 不要老跟着邱老师, 他不跟我搭话, 第一次我失败了。 我想可能我的语气有些不对, 邱老师出去了, 小胖也跟了去, 等邱老师再次回到办公室的时候, 小胖也回来了。 我俯下身子, 再次走到小胖的身旁, 笑眯眯地问小胖为什么不去上课, 小胖说他不喜欢学写中国字。 我问他喜欢什么, 他说喜欢武术, 他说这里的武术不好玩, 他模仿了一下他第一天学到的一些武术动作, 然后很兴奋地在教师办公室给我们表演了一段他认为很好玩的武术。 邱老师这会在教师办公室, 小胖见她在这里, 跟我隔得不是很远, 就和我聊了起来。

小胖说他不认识中国字, 会说中国话, 他在瑞典的时候, 他们家里人大多数时候都说中国话。 我问他在他瑞典的学校有几个中国的学生, 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以前有三个, 现在有两个, 另外一个是他表哥, 之前他哥哥也在他那个学校读, 读完了6年级就换了一个更大的学校。 小胖跟我讲起了他妈妈, 他说他妈妈在斯德哥尔摩一个车站工作, 太累了, 于是就换了一份工作。 他说在瑞典读书只有到了6年级才有重要的考试, 在6年级之下是没有考试的, 考试主要是看得了几个A, 这决定他能否上更好的中学。 小胖跟我说, 在瑞典他现在已经读完了二年级, 本来是要读三年级的, 他都学会了。 老师问他要不要直接跳级到四年级, 小胖说可以跳级, 但是要问一下自己的妈妈, 老师就打电话问他妈妈要不要小胖直接跳到四年级, 他妈妈同意了, 小胖就跳级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 小胖没有找邱老师, 转而跟我很熟了, 吃饭的时候他坐到了我的旁边。 中午午睡的时候, 邱老师带着其他小朋友去宿舍睡午觉, 小胖不想睡午觉, 要跟我玩, 中午就和我一起留在了教师办公室。

小胖不想学中国字, 我想做一番努力, 很快, 我的努力又失败了。 小胖能听得懂中文, 既然小胖不想学写中国字, 我不妨请小胖教我瑞典话, 我就跟他聊起了我的想法, 小胖爽快地答应了。 对于瑞典话, 我是零基础, 我想不到从哪里开始学起, 就请小胖先教我数数, 小胖教我读了几个数字, 我都读得不是太好, 小胖说换一种教法, 他就开始教我瑞典话中的29个字母, 他说瑞典话都是由那29个字母组成的, 它们可以不断排列组合, 变成很多字。 他很耐心地帮我把这29个字母工整美观地抄写在草稿纸上, 又教我读了几遍。

夏天的中午总是有些疲惫, 我准备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小睡一会。 小胖跟我说, 要我带他去找邱老师, 我劝他不要去, 于是我们坦诚地聊了一中午。 下午快上课时, 小胖玩得有点过火, 把办公室的门弄坏了, 他看到其他大孩子跑到桌子上去了, 小胖也往桌子上跑, 两相结合, 这次校长说了小胖几句, 小胖哭了。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 小胖的妈妈来学校把小胖接了回去, 这次回去之后小胖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君悦和安娜在来华文教育夏令营之前, 她们之间是互不相识的。 7月8号的上午, 我发现君悦和安娜用一种外语聊得很嗨。 出于教育研究者的天性, 我很好奇, 我问她们说的是哪个国家的语言, 她们说她们说的是西班牙语。 看到两个小华侨流畅的外语口语对话, 我不免对我国的“哑巴”外语教学发出了慨叹。 我试着拜两个小华侨为师, 学习西班牙语, 她们也是很爽快地答应了。 君悦比安娜大一岁, 中文稍微好一些, 我说的有些中文词语, 安娜还不是很理解, 君悦就帮着解释。 安娜的西班牙语说得很棒, 我问她一些中文的实物, 请她告诉我西班牙语怎么说怎么写时, 她的反应速度明显比君悦快。

安娜的妈妈带安娜走亲戚了, 有四天没来学校, 我以为安娜犯了什么错, 可能和小胖一样不会再来了, 有点想她, 心里也有点凄然。 7月13号安娜再次来到石门中学时, 她待在教师办公室, 一句话也不说, 也不和她之前最好的小伙伴君悦搭话。 看到安娜, 我很兴奋, 试着叫君悦主动去找安娜玩。 大约两个小时之后, 安娜和君悦有说有笑了。 7月15号, 安娜说要为我画一张画, 她就在我对面认真画起来了。 我说我想学西班牙语, 她就将教师办公室所见到的实物用西班牙语单词全部写出来了, 然后教我发音, 我读错了她就反复教, 说我不对, 直到我读对为止。 后面几天在我忙别的事情的时候, 安娜偶尔会突然拿着一个东西过来问我用西班牙语怎么说, 有时我支支吾吾, 颇难为情, 安娜就笑着大声教我一遍。

7月21号是这期夏令营的最后一天, 上午小华侨门在我们志愿者的指导下要进行汇报演出了。 君悦长得很可爱, 有两个表演节目, 彩排的时候, 安娜一直坐在彩排现场, 为君悦加油。我问安娜节目好看吗? 她说很好看。 看到精彩的地方, 安娜爽朗地笑, 使劲地鼓掌。 汇报演出结束的时候, 现场是一片依依惜别的场景, 安娜突然放声大哭, 她妈妈想把她带出去, 安娜不愿意走, 她妈妈说现在回家, 明年再来, 安娜还是不愿意, 还在大哭, 在其他人都离开现场之后, 安娜的指导老师牵着安娜的手找到了她妈妈。

与孩子相处的日子总是快乐的, 石门中学的15天, 还有另外几个没记住名字的小华侨, 他们的事迹也让我难忘。 7月14日, 早在7:20的时候, 在石门中学的操场上我看见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串葡萄。 7:40小女孩拿着葡萄到教师办公室找姜老师 (姜老师是我们的志愿辅导老师之一, 教小华侨中华武术) , 8:00她又拿着葡萄来教师办公室找姜老师, 8:35她又拿着葡萄来问姜老师在吗? 我坐不住了, 问她:“找姜老师有事吗?”她说:“姜老师上课嗓子哑了, 吃点葡萄好。 ”我说:“等等, 我给你拍张照片, 告诉姜老师是谁送给她的葡萄。”她赶紧躲开了。 也是这天中午, 雨后, 石门中学操场的一处积水处, 几个小华侨在捉小蝌蚪, 其中一个小女孩真诚而又急促地说:“我不把这些小蝌蚪装到有水的瓶子里带到水多的地方, 等水干了, 它们都会死的。 ”

下午, 我带着十名暑期社会实践队员返回工作单外, 车上我们聊起了这15天的生活趣事。 我们发现国外的基础教育与国内有很大不同, 一个国外求学的优等生, 回国了可能是一个“差生”。 这不是孩子的错, 是成人的错, 是成人教育惯习的错。 天真可爱的孩子即知即传的负责教学精神, 他们对老师单纯的爱, 对小生命纯真的爱总是让我们感动, 久久难以忘怀。

回到工作单位, 我时时忆起去年暑假在青田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细节。 和我的助理讨论后, 我们认为:“好的教育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教师应怀有良善宽容之心。 ”“人有教育性———育人是幸福的。 ”“教育是爱的传递。 ”“对生命的珍爱是儿童的本能。 ”

摘要:一个出色的教师不光要教好学生, 在某些方面也要向学生学, 甚至向他学生的学生学。一个在国外十分优秀的学生, 回国后却不被国内的教育接受, 我们认为孩子是没错的, 错的是不正确的教育, 是缺乏爱心和宽容心的教师。生活即教育, 生活中的件件小事都是教育的素材, 都闪耀着教育的智慧。用心生活, 在发现中感悟教育;宽严相济, 在关爱中为国育才。

篇4:给孩子需要的“爱”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问题,这其中,较多的是初中生和父母的对立问题:他们有的离家出走;有的迷恋网吧;有的夜不归宿;有的早恋;有的逃学;有的不服从父母的管教,与父母争吵、对打;有的几个月不和父母说话,极端的甚至将父母杀害。

刚上初一的小红是在物质优越的家庭中长大的,但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她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寄宿生,对此,她早已厌倦。上了初中后,她终于可以不在学校寄宿了,但今天外婆家明天奶奶家的生活,仍然让她感觉生活动荡。有时候,小红会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尽管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但她的内心还是十分孤独。小红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很少有人看到她的笑脸。未满14岁的她,却已经交了不止一个男朋友。一次,小红因为一点儿小事和父母怄气,一夜都没有回家。父母十分困惑:我们这么爱她,她要什么就给什么,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小红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家长抱怨,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可稍微大一点儿就不听管教了;而孩子也在抱怨,他们这样对我,为什么还要生我?

孩子的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上述现象,实际上并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对于孩子发出的“你们为什么要生我”的痛苦呼声,有多少父母认真想过。做父母的没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但是到底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到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这些问题也许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说得清楚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这么多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幸福呢?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也明确指出,每个儿童都享有固有的生命权,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健康?如何理解幸福?如何理解生命权呢?事实上,作为人类这个物种,其生命的意义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个是精神层面上的,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而人类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健康的概念,相当部分的内容是精神层面的,幸福的概念,则可以说全部是精神层面的,而生命的概念从某种角度而言则是一个无限的概念。一个人健康了、幸福了,他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过程。

生命并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要有尊严、有价值、有品位、有质量地活着。很多人对于“为什么结婚生子”的回答是:“到年龄了,别人结婚我也结婚,别人生孩子我也生孩子,否则该遭人非议了。”于是,一个本应被尊重的生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来到了世上,而他们的父母却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

因为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很多父母往往在物质上不惜一切代价地供给孩子,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在精神上给予孩子的却少得可怜。更有一些父母,在精神上给予不了孩子太多,就用物质来补偿,可事实上根本补偿不了。

专家建议

如何培养出一个能活出生命意义的合格社会人,这对于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在此,我们给父母几点建议:

首先,当一对夫妇想要孩子时,要考虑一下,你们能对这个生命负责任吗?一提到责任,很多夫妇往往考虑的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却在精神方面准备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精神方面还需要准备。然而一些精神方面的准备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夫妻双方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否具备一种宽容、感恩的心态等等。如果不能在精神上为孩子多做些准备的话,夫妇俩最好慎重考虑要孩子的问题,否则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其次,孩子降临之后,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比如,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天天做“肤触”,和孩子多说话,多交流,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成长中的孩子很需要父母为其提供“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很多父母却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而只是用物质来填充他们的生活空间。在冷冰冰的“物质”面前,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再次,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太快了,父母和孩子的生长环境完全不同,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理解孩子,一个人得不到理解是非常痛苦的。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孩子的决定,而是父母的选择,如果父母只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意志来养育孩子,却不能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的话,那么父母一定会与孩子产生很大的冲突,最终造成孩子对自己的生命感到困惑而不能健康成长。希望父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去理解孩子,以便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另外,父母在给宝宝饮用果汁的时候,需要把握好一下四个原则:

一、勿过量饮用。严格控制注意宝宝每日果汁摄取总量,切勿因使用过量而衍生各种长期性疾病,尤以肥胖、营养不良及肠胃不适为主要表现症状。

二、大人以身作则。管住自己的嘴巴,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将果汁、饮料当成水喝,教导幼儿正确的液体摄取观念。

三、多用水果代替。多给宝宝吃新鲜水果,这一定必喝果汁为佳,除了可以在营养摄取上最为丰富之外,另可训练婴儿咀嚼能力,以及提供适当食物纤维,有助肠蠕动和排便。

四、1岁以上、两岁以下的宝宝可以食用果汁,日摄取量不应超过100毫升,多食只会有害而无益,因为果汁内所含的大量果糖是幼儿所不能吸收的,过量服用会导致宝宝腹泻。

篇6:给孩子爱的教育

教育孩子充满爱心, 教师应以身传教, 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教师一点小小的善举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班的王寒小朋友, 父母起早摸黑忙着做生意, 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她的头发常乱蓬蓬, 指甲黑乎乎的, 穿着里长外短, 再加上性格较内向, 所以孩子们不大愿意找她玩, 我发现她很孤独, 虽然竭力鼓励小朋友和王寒一起玩, 但收效甚微。有一回, 无意中竟听到:“我们叫李倩也别和她玩, 她身上很难闻。”我的心随之一震。于是, 我找家长谈心, 王寒妈妈答应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照顾好孩子, 有时我也帮王寒梳梳头发、剪指甲、主动问早, 亲切地拉拉她的手, 抚摸一下她的头, 和她一起跳舞做游戏等等。渐渐地, 王寒开朗了, 也漂亮了, 孩子们看到我和王寒那么亲昵, 很乐意找她做朋友了。真可谓, 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件事感受很深, 那是去年的秋天, 天气渐渐转冷, 班里有几位孩子不幸感冒了, 午睡时咳嗽声不断, 我听在耳里, 疼在心里, 悄悄出去买了润喉糖, 让他们含在嘴里, 轻轻地拍拍他们。过了一个月左右, 我也有点感冒, 上课时憋不住咳了几声,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 杨艳、佳佳拿了润喉糖直往我嘴里塞, 用“小大人”似的口气对我说:“刘老师, 别咽下去, 多吃几粒喉咙就不痒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 我只是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真情, 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爱心的世界。

二、利用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许多幼儿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 像歌剧《小熊请客》, 故事《七色花》《小狐狸的鬼主意》, 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 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 给人以爱的思考, 给人以快乐。譬如故事《七色花》, 大意是“一位小女孩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后,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念着咒语一朵朵地扔出去, 但最后一朵思量再三扔出, 看到威嘉能站起来和她一起玩, 心里非常高兴。”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 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萌发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假若你也有七色花中一片花瓣, 你想用它做什么事呢?”孩子们的爱心让我感动, 有的说:“假若我有一片神奇的花瓣, 我要让所有的盲人都能看见东西。”有的说, “……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生活快乐。”有的说:“我要造一架最新式的飞机带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们到天上去玩。”每讲完故事, 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 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 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 也是自己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情感, 是否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

三、把爱心教育贯穿在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教室里经常椅子倒了没人扶, 玩具撒了没人捡, 通过一些自编的小故事, 把玩具、桌椅等物品编在故事中, 利用它们的对话, 表现出它们对孩子的不满。通过这个活动, 有的孩子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 有的能自觉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 有的看到别人摔倒了会立刻去搀扶他, 有的小朋友来园时有点不高兴, 其余小朋友会安慰他、陪他玩……经过一段时间爱心教育, 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 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爱心。

四、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 父母是第一位教师, 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 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 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 随着年龄的增长, 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 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 又善于给予爱, 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因此,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 善待长辈、关心帮助别人、爱护公物, 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

篇7:给孩子需要的爱

场景转换。镜头里的小男孩瞬间换成青年脸孔,睡在女友身边的他,仍沉浸在童年的恶梦里。恶梦醒来的他,在现实中遇到蜘蛛类昆虫,仍然会恐慌,遇到害怕的东西都会幻化成狼的形象,比如女友向他要婚姻的承诺。他频繁地更换女友,对不同的女人说着雷同的情话。一天他正与两个女友酣睡时,前女友茱莉突然造访,送来一个女婴玛姬,言称他是父亲……

家长所能给予的

玛姬的到来让瓦伦汀无法再享受放荡的生活,他焦头烂额,绞尽脑汁想把玛姬退回去。根据照片提供的蛛丝马迹,瓦伦汀决定去洛杉矶找茱莉,但他不会英语,也不敢坐飞机,只好选择徒步远足。

克服了艰难险阻,瓦伦汀终于到了洛杉矶,茱莉却因在总统套房里不检点的行为被辞退了。就在瓦伦汀需要一份工作维持生活时,他得知住在“總统套房”里面的客人刚好在选演员。正在面试的瓦伦汀看到玛姬爬向游泳池,危难之中,他想从楼上跳下去救婴儿。可是恐惧向他袭来,他看到诸多条的狼在游泳池边徘徊……然而,瓦伦汀在玛姬的生命遇到危险时,表现出决绝的勇敢,他从高楼跳入游泳池里,女儿得救了,也给了自己一条生存之路——留在美国做了替身演员。

纵身一跃前,瓦伦汀又变回了当年那个无助的可怜的孩子。心理阴影就是这样的,它潜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里,在你最不期待的时刻,突然袭击你。瓦伦汀父亲想让自己的儿子通过对恐惧的战胜,能够面对人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因此采取了极端的训练方式。但事与愿违,成年的儿子内心充满了恐惧,没有安全感,在轮流换女友的生活中寻找着内心暂时的快乐与安全感。

跟父亲相比,瓦伦汀不负责任的表现又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他清楚自己的给予能力,似乎也知道没有能力的给予不如不给予。家长们是否该反问一下自己:愿望是好的,实现愿望路径的方向是否正确?想给予的心是真的,有没有真正拥有给予的能力?

孩子所能接受的

瓦伦汀带着玛姬在洛杉矶生存下来,既要当爹,又要当妈,也在尽着启蒙老师的职责。在与女儿相处的日子里,瓦伦汀依赖上这个小姑娘。在片场,女儿是翻译,也是经纪人,替父亲的劳动讨价还价。在物质方面,瓦伦汀尽全力满足女儿的要求,在精神方面,不光陪女儿玩乐,还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坚持给女儿写信。将女儿的妈妈茱莉编排成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超人角色。孩子接受了父亲编的美丽童话,她向同学们讲述妈妈的故事,孩子们嘲笑她,老师也找来瓦伦汀沟通,认为玛姬有完全沉浸于自己幻想世界里等问题……

后来发生了更让人担心的事情,玛姬的妈妈从天而降,为了炫耀父亲无所不能的本事,身兼翻译和经纪人的玛姬两头撒谎。玛姬的虚荣心差点要了父亲的命。最终,剧情安排瓦伦汀在玛姬的呼唤下苏醒过来。

两代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老一代父亲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顽固不化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原则,导致孩子迷失自我,更无从提及管理自己。瓦伦汀真正的人格完善是做了玛姬的父亲之后,他懂得了给予和面对问题。然而他在实践着父亲角色时,过度地迁就与溺爱玛姬,也忽略了孩子没有辩证接受爱的能力,没有原则的爱肯定要结出偏差的果。瓦伦汀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很具有代表性,当下的许多家长在两种模式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给孩子需要的爱

瓦伦汀和玛姬的家更像个玩具王国,玛姬很快乐,也不快乐,她想像别的孩子一样有妈妈。爸爸伪造的妈妈的信会让她雀跃欢呼,妈妈的突然“归来”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妈妈的离开,又让她悲伤不已。

后来,茱莉为了夺回玛姬的抚养权,在法庭上指责瓦伦汀没有能力给予女儿最好的爱,并且坚信蜕变的她能够让女儿过上更好地生活。茱莉多像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我们又多像茱莉一样的自以为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会接触到一些求助的家长,他们希望借助外力解决孩子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从问题的表面,抽丝剥茧地将问题打开,让家长最终反思一个问题:你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大多数家长会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武断给予,一厢情愿地认为给予孩子的是最好的爱,却从没换位地思考过:这是孩子需要的吗?

现实中的家长和影片中三位家长一样,内心潜藏着自己不曾觉察的缺失。自身的不完善肯定导致孩子问题的出现。面对问题时,有时会让人泪流满面。

篇8:教育, 别再给孩子喂“发菜”

以成人的观念办教育, 以成人情感要求学生, 这是教育存在种种弊病的根本原因。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在教育生态中, 学生如自然生态中的生产者, 是主要的成分, 有师生的地方就有学校, 而不是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师生。教育把大量成人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强制灌输给学生, 却很少考虑学生能否接受。虽然成人的世界是学生未来的世界, 可是就是因为未来, 没有接触过, 所以学生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内容, 对学生来说, 就是发菜, 不具有任何营养价值。相反, 它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白蚁培养在无菌环境中, 然后给它喂食, 结果这些白蚁被活活撑死, 原因很简单, 这些白蚁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木屑不再是它的营养物质, 想象中的喂食却加速了白蚁的死亡。学生没有成人的经历, 是无法明白成人的情感的, 虽然教育者一直强调移情理解, 但是这种移情理解应该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而不是强迫学生站在老师的立场去思考。

在信息时代, 许多知识也是发菜。知识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汇, 但它有陈旧和新颖之分, 许多知识已经过时, 却有人牢牢地抓着它不放, 还拼命地塞给学生。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 却发现学习越来越困难, 说明这些知识对学习是无益的, 甚至是有害的。它就如发菜一般, 为了得到几分分数, 造成了更大程度上的破坏, 它不仅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是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 学校不应该仅仅成为知识的克隆园。有文化的人, 不是指仅仅有知识的人, 而是指具有精神内涵的人。知识绝不是精神生活, 人文精神才是学生在学校中真正需要的营养。学校教育对知识的膜拜, 是一种懒惰思想在作怪, 因为没有比知识灌输更为简单的任务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多难, “千学万学学点知识”多易!

我们许多学校的教育并没有教给学生多少“做人的学问”, 却教给了无数的解题技巧。解题技巧也是一种发菜, 发菜的好处之一就在于能够暂时充饥。现在的课堂教育, 到处都是解题技巧课, 用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的技巧一一展示给学生, 可对于学生来说, 有多少营养价值呢?因为这些方法并不是学生自己获得的, 而是教师想出来的。学校教育对解题技巧的重视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知识的本身。可是在课堂上, 有多少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养成有关呢?做人的学问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营养, 没有读过书而是一个好人的人不少, 高学历却犯罪的人也不少。学校教育第一件要做的事, 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好人, 至少是遵纪守法的公民。当然, 学校教育不是没有宣传做人的道理, 可是不得不说, 有些做人的道理实在是太高了, 学生接受不了, 那些空洞无物大而无当的道德教育也是发菜, 学生不但消化不了, 甚至也不愿摄食。教育应该在盲目追求知识的灌输和高高在上的道德教育两者之间做一个适度的平衡, 否则要么就会把教育浪费在解题技巧上, 要么就会浪费在脱离实际的道德教育上。

在一些学校低质量的教育教学中, 语言的教育也常常被做成一道发菜。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 学到大学, 还不会用, 在这个过程中, 又有多少浪费呢?一个不会外语的人, 到了英国, 不出几个月就能流利地讲, 可是学生学了十多年的外语, 到最后还是别人的语言。这难道还不够讽刺吗?英语教学难道就是发菜, 塞了这么多, 一点也消化不了?这个责任不能责备我们的学生吧?我们学生够努力了!我们的老师也尽责了, 那就只有一个结论:我们的英语教育体系有弊病。语文教育, 不管怎么说, 也应该是重中之重。可是汉语曾经沦陷为一种纯工具性的学科。语文就是语文, 用来陶冶情操的。可是当今的语文教材却是最受争议的教材。1932年版,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却深受欢迎, 重新版卖断市了, 连出版社都没货, 这是为什么?原来的语文课本就是营养大餐, 它不是发菜。可是当今的语文教育中也有不少发菜, 随着年级的提高, 喜欢语文的学生越来越少就是证据。语文教育的功能不能仅是工具性的, 而应该是立体的全面的均衡的, 语文是传承文化, 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因其与时代接轨而保持活力。当今教育最大的发菜就是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不管是外语教育, 还是语文教育, 在沦为纯粹的应用工具时, 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发菜, 学生是消化不了的, 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摄食和营养缺失。

篇9: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关键词】挫折 认识 信心 情境 体能 榜样

现代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父母往往是百依百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遇事稍有不顺或受点儿挫折,往往都反映强烈、无法适应。实际上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自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况且,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绝大多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1.正确认识挫折,勇敢面对困难。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如,可以让幼儿看一些孩子学习走步、学习拍球等过程性视频,引导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间难免会遇到困难,只有勇敢坚持,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打消孩子惧怕困难的感觉,正确认识困难。再如,在进行“过独木桥”活动时,有的幼儿迟迟不敢上,有的上去摔一次,再也不敢上了。这时,我选择一个摔了又上去的孩子,进行表扬引导,让其反复走几遍,结果顺利过去了。我立刻引导其他孩子,多练习几次,多坚持做,就会顺利过去的,结果幼儿们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反复练习,很快就学会了。幼儿活动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吃饭、穿衣等,不要怕麻烦,让孩子反复做,让孩子在不断的实践中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要经常引导孩子观察体验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让幼儿充分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从而敢于面对挫折。诚然,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不能把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的代替,会使幼儿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2.加强体能锻炼,增强抗挫信心。 幼儿进行体能训练,对孩子的性格、身体、智力、自尊心、自信心、社交能力等的发展和养成都非常有帮助,且受益终身。因此体能游戏训练经常性的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每一天,在跑、跳、爬、攀、支撑、搬运、障碍跑步等练习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借机培养幼儿战胜困难的信心。如当幼儿在活动中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品质。同时应注意将枯燥的体能锻炼游戏化艺术化,鼓励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巧妙参与体能锻炼。例如,在练习幼儿腰部运动时,有的幼儿不愿意参与,有的甚至觉得自己做的不标准,不敢做。如果我们运用平时的方法鼓励他们做,效果也不明显。这时,正值秋天,校园里的树上正好往下落树叶,我立刻引领孩子们观察树叶是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的,然后请孩子们表演这个过程,孩子们此时会扮演成小树叶运用肢体,融入自己的感情,表现出落叶飘落时的各种姿态,这是自然流露的一种自发的肢体表现活动,不同于以往有组织的机械的模仿律动活动,孩子们都大胆的运动起来,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无意识中增强了自信心。教师要经常将一些体能运动巧妙的融于孩子们的游戏和模仿活动中,幼儿一旦进步,就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创设困难情景,提高挫折承受力。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小班放学时,幼儿要整理好器材才可以离开,有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不会整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收拾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收拾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4.利用榜样作用,强化抗挫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教师加以辅助讲解,让幼儿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也可以利用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家长老师平时遇到了挫折,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畏难情绪,要很快地调整自己,这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例如,当幼儿在活动中擦伤、摔伤等情况时,可以平静的对幼儿说,不要紧,我带你去包一下。或者拍拍孩子笑笑说,没关系,一会就好的,自然而然的对幼儿形成一种暗示,碰到挫折要坦然面对。还可以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篇10:给孩子需要的教育叙事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也应从家庭起步。对于家长而言, 身教往往重于言教, 家长的一言一行, 会映射到孩子的身上, 甚至会成为孩子身上的烙印。因而, 家长的言谈举止、教育孩子的方式, 一不留神, 就会给孩子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 甚至对孩子造成隐形的伤害。

那么, 如何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 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正能量, 呵护幼嫩的童心, 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隐形伤害呢?

一、避免过激言语, 保护孩子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同人心交流的艺术。”而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 他们的言语也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 家长在与自己孩子的交流中, 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 注意避免自己的言语对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 避免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不良的种子。

班中小羽同学学习方面的接受能力比较差, 加上有一些惰性, 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一天放学后, 我把他留下来补课, 所以比平时晚了点回家。孩子的妈妈一接到孩子, 就打电话给我。接通电话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 我家的孩子天生笨的, 以后你让他早点出来, 不要留他补课了。成绩差, 我们也不怪你的。被留在教室里, 晚出来了, 他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从电话那头, 我听到了孩子的声音, 也就是说, 这电话是当着孩子的面打的, 家长竟然不顾孩子的感受, 直截了当地认定自家的孩子是个笨孩子, 给孩子敲上了“笨孩子”的印章, 孩子心里该有多难受啊!

接下来的几天, 孩子的表现比前一阶段更糟, 回家不记得要做作业, 要求过关的内容, 他也没有一次能顺利过关。有一次, 他数学作业没有完成, 数学老师打电话给家长, 他妈妈回复老师的竟然是:“我们家大的已经上大学了, 经常不回来, 我也难得看到他, 生了这孩子跟没生没什么两样, 所以, 我觉得我家的这个小的本来也不聪明, 就让他这样吧, 我也不管他了, 长大后留在身边就好。”家长可以这样推卸责任?家长可以有这样的权力替孩子决定他的未来?我陷入深深的迷惑和恐慌之中。

家长虽然是给予孩子生命的那个人, 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是贸然给孩子扣一个“笨蛋”或“无志”的大帽子, 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挫伤孩子的自信。长此以往, 还可能使孩子变得自卑, 觉得自己真的“很笨”, 学习没有希望, 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 会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思想, 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因而,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须句句谨慎, 以正面的激励, 引导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阳光自信地成长。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 激发孩子的自信, 才能让孩子更有前进的动力。

二、避免动作伤害, 呵护孩子自尊

孩子是一棵幼苗, 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 但是家长必须明白幼苗的自然生长规律, 给予恰当的施肥浇水, 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如果违背其发展规律, 则会使幼苗不能健康成长。特别是教育中粗暴的打骂行为, 更不是管教孩子的良方。虽说现在是个文明的社会, 但是家庭暴力却屡见不鲜, 这不但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 还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 孩子没有了自尊, 如何能自爱呢?

一天早晨上班时, 在校门口遇到了小远同学和他爸爸。平时活泼开朗、整天脸上带着笑容的她, 此时却耷拉着脑袋, 愁眉紧锁, 显得很伤心。我走到她身边, 拉着她的小手问:“今天怎么了?”她低着头没有回答, 倒是他爸爸开口了:“昨天来不及检查她的作业, 今天早晨一看, 字写得一塌糊涂, 作业本弄得脏兮兮的, 被我打了一顿。”说完, 他爸爸就气呼呼地钻进汽车里, 扬长而去。只留下我和垂头丧气的孩子。

之后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我打算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写字, 也向家长展示一下孩子们的书写情况。小远跑到我身边, 担心地问:“老师, 要是等下我写得不好, 我爸爸会不会又生气啊?”我摸着她的头说:“不会的, 只要你认真书写了, 你爸爸就不会生气了。”我真替孩子担心, 她以后做什么事, 首先想到的是爸爸会不会生气,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 她还能专心地做好事情吗?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梦想, 所以时刻在关注着孩子的表现, 当然也包括让孩子把字写端正、写漂亮,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可是采取的方法是不是有点简单极端呢?这一顿打, 对孩子要造成多大的影响啊?这样只会出现两种后果:要么孩子会更加叛逆, 要么会产生恐惧心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 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 要像朋友一样交流, 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 不要给孩子造成过大的距离感。简单的威吓与打骂, 不是教育, 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离你希望的目标越来越远。

三、避免过高要求, 帮助孩子“找回”自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是作为家长的正常心理。然而, 在自我的理想与孩子的现实之间, 家长还需要正确权衡, 适当妥协。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一心以自己心中的标准去要求、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些错位的期望往往妨碍了子女的自我发展, 让孩子饱受挫败, 没有成功感。许多父母将自己年少时没有实现的目标愿望, 寄托在孩子身上, 期望孩子能够实现, 这往往使子女认为:爸妈爱我是因为我听话, 为他们做事, 让他们面子上有光, 而非真正地爱我。

小怡同学表现一直很不错, 课堂上专心听讲, 积极举手发言, 作业本上书写端正, 学习成绩也很理想。可是, 每次放学只要碰到孩子的妈妈, 她就会当着孩子的面, 十分紧张地问我:“我家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啊?是不是不理想啊?我整天都为孩子担心, 每天都要督促, 不督促她了, 就开始粗心。急死人的!”

一个阶段过后, 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不够自信了,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以前高了, 作业也开始粗心了。

期末考试结束后, 家长立马给我打电话, 我告诉她孩子语文、数学都是优秀时, 她一定要问扣了几分。我说孩子语文满分, 很不错。数学错了两题。她妈妈一听错了两题, 就又开始担心了, 一个劲地问:“怎么会这么差呀?老师, 有没有哪里可以补课的呀?我想让我家孩子去补习。”我说:“你家孩子挺不错的, 不用补课。”她妈妈说:“不好, 不是满分就不好啊!”

上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分严苛, 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 这给孩子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此苛求成绩, 让孩子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 会使孩子找不到成长的方向, 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严重的话, 会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从而很可能导致学习上的焦虑, 甚至出现精神上的障碍。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成长中的幼苗, 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规律, 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苛求完美, 都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只有了解孩子, 熟悉孩子, 帮助孩子准确地定位自我, 做“跳一跳可摘桃子”的可为之事, 这样, 孩子才能有永葆向上的动力!

家庭教育成功与否, 奠定了孩子是否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良好的性格受益终身, 而不良的性格, 则后患无穷, 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因此, 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做孩子的大朋友, 时时、事事做到循循善诱, 不要在言行之中给孩子造成隐形的伤害, 要让每个孩子在关心爱护下健康成长, 做活泼开朗的阳光儿童!

参考文献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9.

[2]成墨初.好妈妈是这样炼成的[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

[3]吴凤岗.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

上一篇:对一对情侣的祝福短语下一篇:努力才是捷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