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

2024-08-13

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精选8篇)

篇1: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门卫工作的意见

各小学、幼儿园: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强化安全管理,保障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确保学校、幼儿园平安稳定,根据教育部、公安部等10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门卫工作的相关要求如下:

一、配好门卫工作人员

门卫肩负着学校安全的重要责任,各学校必须按照如下要求配备专职门卫:一是工作责任心强;二是年龄原则上要控制在60岁以下的男同志;三是身体健康;四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门卫室要安装固定电话。部分规模小、生数少的学校暂时不能配备专职门卫的,要配备兼职门卫,兼职门卫的工作职责参照专职门卫的工作职责制定。

二、完善门卫管理制度

各学校要健全门卫管理制度,使门卫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维护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确保学校平安稳定。

(一)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学校要明确门卫管理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实际和门卫工作人员的要求,明确门卫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并张贴上墙。要对门卫进行业务培训,要建立门卫值班日志及相关管理台帐,并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加强对门卫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考核。

(二)加强管理,规范程序

学生在上课期间,不得无故外出。如学生因事中途外出,门卫应了解其外出原因,并持有班主任或有关老师批准的请假条方可放行。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学校要加强对接送学生、幼儿的管理。小学和幼儿园家长在正常上课时段内接学生回家,应得到班主任的同意,并办理请假手续。一律禁止学生家长以外人员接学生,如家中有特殊情况,需由班主任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认可后办理相关手续。

(三)严格登记,注重排查

学校要严格校门进出登记制度,规范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手续,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防止不明身份人员以联系工作或家长接送学生为名混入校园。学生家长或外来联系工作人员确需进入校园,应出示有效证件,由门卫与保卫股有关人员或班主任联系,经同意后办理相关手续方可进入,否则不得进入校园。不允许推销书籍、兜售学习和生活用品等人员进入校园。未经教育部门同意的招生宣传人员不得进入校园。禁止无关的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因工作需要或其它特殊情况进入校园需由校领导批准。

(四)加强巡查,部门联动

节假日和夜间值班期间要加强巡查,若遇突发情况,应及时逐级报告或报警,同时要加强自身安全的防范和保护,注重策略和方法。加强警校共建,及时开展有效工作,重点加强对校内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协助处理突发事件;加强对校园周边和重点地段的巡查,抵制社会不良青年对学校的侵扰,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及周边安全、和谐环境。

(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各学校要对本校门卫进行业务培训,并积极支持门卫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提高门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维护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灵源教育办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九日

篇2: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

(赣科院字[2007]6号)

为进一步加强江西省科学院信息工作,更好地发挥信息工作在沟通情况、反映问题、交流经验、服务决策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信息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江西省科学院信息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院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院、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基本内容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的反映及贯彻落实的思路、措施等;科研工作的新成果、新进展,新产品的研发情况;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动态和重大突发性事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及其他综合性情况。

二、组织与管理

(一)信息工作归口院办公室管理,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报送的各类信息统一由院办公室负责审核、报送、发布。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负责信息管理工作。

(二)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明确一名政治、业务素质高的同志为信息员,经院办公室审核后予以聘任。

信息员主要职责:负责收集、整理、编发、报送、存储本部门、本单位信息;负责完成院办公室布置的信息选题和约稿;负责与院办公室的信息联系与沟通。

(三)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要围绕我院中心工作,结合各部门职能和各单位实际情况,做好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报送和存储等日常工作,并要善于结合院中心工作和院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从信息中发现的重要问题,组织开展信息调研,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参考价值的专题信息。院办公室要经常组织开展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了解、指导院属单位的信息工作,加强院信息联络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信息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信息工作要求

(一)坚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原则。信息的内容要恰如其分,做到事实清楚,数据准确、可靠。

(二)坚持及时、时效的原则。一事一报,急事、要事和突发性事件急报。事实清楚,文字精炼。

(三)坚持调查研究的原则。关注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研专题信息的报送,专题信息要做到有主题、有分析、有观点、有对策。

(四)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对信息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切实做好本单位的信息工作;要支持信息员的工作,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

(五)搞好信息的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对各单位、各部门报送的有价值的信息材料,院办公室将按信息的性质和类别,进行筛选、加工,通过《江西科学网》、《工作情况通

报》等载体分对象、分级别、分内容予以刊登、上报或下发。

四、信息工作制度

(一)坚持重要工作随时报,重大事故、突发性事件和紧急重要事项应事发后2小时内报,每周一报,每季通报一次的制度。

(二)信息考核制度。年终进行考核评比。评选先进单位和优秀信息员。

(三)信息审核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建立信息上报核实制度,对报送的信息必须进行认真审核,保证上报信息的准确无误。各单位上报的信息由单位主要领导审核,各部门上报的信息须经分管院领导审核,向上级部门报送的信息,须经院主要领导审核。

(四)信息调研制度。为了增强信息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信息调研工作。院办公室根据某一阶段工作重点和领导的要求,确定信息选题重点,协同各部门、各单位围绕选题不定期组织开展信息调研工作,并提出调研报告。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工作特点,把握典型性、苗头型、倾向型的问题。

(五)信息工作例会制度。原则上每季召开一次信息员会,总结交流信息工作情况,布置下一阶段信息工作。每年底召开一次由各部门、各单位分管信息工作的领导参加的信息工作会,总结全年信息工作情况,布置下一年信息工作,表彰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五、奖惩

(一)对年终评选出的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

以表彰、奖励。

(二)未经批准,擅自披露信息,泄露国家机密,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及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篇3: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开展林木良种选育推广, 推进种苗生产供应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行政执法,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健全管理体系, 强化社会化服务, 全面提升林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 为实现绿色增长, 促进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兴种, 强化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地域特色, 科学组织种苗生产。坚持机制创新, 促进生产专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质量标准化和“育繁销一体化”。坚持依法治种, 严格执法及质量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

(三)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完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建成一批种质资源保存库, 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选育推广一批适应性强、增产明显的林木良种,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提高到75%以上。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化、管理精细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的种苗生产基地,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种苗生产龙头企业。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林木种苗管理体系和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林业发展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

二、重点任务

(四)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积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重点建设国家和区域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 逐步形成就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数据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公布林木种质资源重点保护名录, 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完善林木种质资源出口审批制度, 在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引进国外优良林木种质资源。

(五) 强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科学制定良种基地发展规划, 完善重点良种基地管理机制, 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加强林木遗传测定, 加快良种换代步伐, 重点建设高生产力种子园、采穗圃, 加强珍贵树种母树林培育, 不断提高良种品质。

(六) 完善生产供应体系。

加强林木良种采收、加工、检验、贮藏管理, 建立由省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统一调剂的供应机制。积极采用轻基质容器育苗、组培育苗等新技术, 提高林木种苗繁育技术和装备水平。建设保障性苗圃, 满足重点工程和林农造林需求。

(七) 促进特色种苗产业发展。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绿化苗木、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竹藤花卉等特色种苗产业, 打造优势品牌, 形成种苗生产、交易、流通和售后服务产业链。加大范辐射作用, 带动农户发展设施生产和规模种植。加快区域性交易市场建设, 拓展互联网交易平台, 创新流通方式。

(八) 提高种苗质量与市场监管水平。

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检验检疫、标签、档案等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管, 及时发布种苗质量检验信息, 依法打击制售假、劣种苗和植物新品种侵权等行为, 健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整顿和规范种苗市场秩序, 打破地方保护, 促进公平、有序竞争, 为种苗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九) 强化科技支撑。

将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纳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 重点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以及高生产力种子园和采穗圃建设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品种改良技术、无性系材料选育等应用技术研究。制定主要用材树种、经济树种、能源树种以及观赏树种的长期育种计划, 建立良种选育区域协作机制, 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 加快良种选育进程。推进林木良种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交流。

(十) 加大品种审定、推广与保护力度。

进一步完善林木品种审定制度, 公布国家和省级主要林木目录, 规范林木良种区域试验和跨区引种行为。加强林木良种宣传和推广使用, 国家投资的造林项目应当使用林木良种。完善林木新品种保护制度, 维护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十一)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林木种苗生产供应预测预报和余缺调剂, 引导种苗生产有序进行。支持林木种苗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充分发挥其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

三、政策措施

(十二) 完善林木良种补贴政策。在现有林木良种补贴试点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补贴标准, 扩大补贴范围, 逐步完善国家、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 鼓励建立市、县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制定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十三) 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制定林木种子贮备管理办法, 加强种子收购、检验、储存、更新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林木种子结实丰歉规律及造林绿化任务, 开展相应的林木种子贮备。支持企业建立专门的林木种子贮备库。

(十四) 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建立对种质资源调查及收集保存、良种选育、林木种子贮备等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地方政府要将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的种苗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重点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种质资源库、种子贮备库的基本建设投入, 加强种苗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林木种苗产业发展。

(十五) 完善种苗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研究完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种苗生产与经营, 加大对种苗产业的政策扶持。研究开展种苗生产保险试点, 提高种苗生产抗风险能力。继续免征林木种子种源进口环节增值税。

四、保障措施

(十六) 加强组织领导。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木种苗工作的领导, 完善发展规划,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相关政策。各级林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农业、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 共同做好林木种苗管理工作。强化各级林业部门的林木种苗管理职能, 明确管理机构, 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种苗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十七) 完善法律法规。适时研究修订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 制定和完善林木良种选育、生产和推广使用管理办法。加快制 (修) 订林木良种选育、苗木生产等标准。

(十八) 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种苗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良种生产基地开展苗木生产经营, 形成良种选育、生产以及苗木繁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加大国有苗圃改革力度, 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 引入社会资本, 实现规模经营。支持有条件的苗圃发挥自身优势, 建设保障性苗圃。

篇4: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

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严厉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行为,现就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

保险欺诈,是指利用或假借保险合同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涉嫌保险金诈骗类、非法经营类和保险合同诈骗类等。保险欺诈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保险消费者利益、侵蚀了保险机构效益,而且间接推高了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价格,损害了行业形象,破坏了市场秩序,动摇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有利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保险行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保监会历来重视反保险欺诈工作,成立了反保险欺诈的专门组织机构,探索建立了反保险欺诈的制度机制,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将防范欺诈风险纳入风险防控体系,并通过开展打击“假机构、假保单、假赔案”、配合公安机关“破案会战”打击保险诈骗等专项行动,初步遏制了保险欺诈案件高发的势头,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又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全行业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全面推进反欺诈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目的,以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为目标,以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联动机制为保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构建预防和处置保险欺诈行为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坚持健全长效机制与短期重点惩治并重;坚持内部管控与外部监管双管齐下;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配合;坚持多方参与,协同合作。

(三)目标任务。构建一个“政府主导、执法联动、公司为主、行业协作”四位一体的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犯罪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三、健全反保险欺诈制度体系

(一)健全反欺诈组织体系。各保监局应指定内设处室负责反欺诈工作。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在总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指定内设机构作为反欺诈职能部门;各省级分支机构应设立反欺诈岗位。行业协会应建立反欺诈专业委员会。

(二)完善反欺诈技术规范。保监会组织行业制定出台反保险欺诈指引,统一反欺诈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行业协会指导建立欺诈风险警戒线标准和关键指标。

(三)建立欺诈风险报告和通报制度。保险机构应定期分析、评估欺诈风险,并向监管部门报送欺诈风险年度报告。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通报欺诈案件、发布风险信息。

四、严厉打击各类保险欺诈行为

全行业应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发现各类保险欺诈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欺诈案件调查和协查制度,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做好案件查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案件移送制度。重点打击以下三类欺诈行为:

(一)保险金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

(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类欺诈行为。包括:非法设立保险公司、非法设立保险中介机构,设立虚假的保险机构网站,假冒保险公司名义设立微博、发送短信开展业务,非法开展商业保险业务、非法经营保险中介业务,以及销售境外保险公司保单等行为。

(三)保险合同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销售非法设立的保险公司的保单、假冒保险公司名义制售假保单、伪造或变造保险公司单证或印章等材料欺骗消费者,以及利用保险单证、以高息为诱饵的非法集资等行为。

五、提高欺诈风险管理能力

(一)将反欺诈工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制定与业务种类、规模以及性质相适应的欺诈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机构应加强反欺诈工作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强化内控执行力。

(二)增强公司治理层面的责任意识。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明确欺诈风险管理由公司董事会负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管理责任,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提高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意识。

(三)防范交易对手欺诈风险。保险机构应审慎选择中介业务合作对象或第三方外包服务商,重点关注交易对手的合法资质、财务状况、内部反欺诈制度和流程规定等。

六、强化反保险欺诈监管机制

(一)开展反欺诈检查。各级监管机构应定期检查保险机构反欺诈组织体系、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增强欺诈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做好欺诈风险监测和预警。各级监管机构应监测行业欺诈风险状况,开展欺诈风险预警,及时披露欺诈风险。

(三)加强欺诈风险的后续跟踪管理。各级监管机构应依法责令欺诈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保险机构限期整改,督促保险机构完善反欺诈工作机制。

七、建立行业反欺诈合作平台

(一)研究开发反欺诈信息系统。各保险公司应为欺诈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信息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地提供欺诈风险信息,以满足内部管理、监管报告、信息披露和行业共享的要求。

(二)建立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行业协会应组织搭建反欺诈信息平台,指导行业建立反欺诈数据库,开展欺诈风险信息共享。各保险机构为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三)建立反欺诈专项资金。行业协会应为打击欺诈活动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打击保险欺诈犯罪为目的的欺诈风险管理、举报奖励、专业培训、警示宣传以及反欺诈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

八、完善反保险欺诈协作配合机制

(一)强化联合执法。各级监管机构应健全与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移交、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联合督办机制。探索建立与医疗卫生部门共同打击医疗健康保险骗赔案件的联动机制。

(二)加强信息互通。各级监管机构应完善与司法及公安、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的案件信息和执法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训。

(三)完善法律体系。保监会应会同有关部委推动立法、司法机关完善惩治保险欺诈犯罪的立法、司法解释,明确保险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理规范。

九、加强研究、交流与宣传教育

(一)加强理论研究。保险学会、行业协会应加强欺诈风险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探索适合行业发展实际的经验和规律。

(二)推进国际合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保监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框架体系,加强与国际反保险欺诈组织的沟通联络,在跨境委托调查、提供司法协助、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反欺诈合作,形成打击跨境保险欺诈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宣传教育。各单位应组织开展反保险欺诈的专题教育和公益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反欺诈意识和能力。

十、构建反保险欺诈长效机制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反保险欺诈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纳入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加大反欺诈的资源投入,精心组织,加强指导。

(二)周密规划,注重实效。各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尽快制定反欺诈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各保险机构要及时向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篇5:关于加强人防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努力开创我县人民防空事业的新局面,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性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事关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人防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坚持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同步发展。

二、切实加强人防工程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中发〔2001〕9号)规定,城市及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依法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坚持以建为主,确因地质条件限制不能修建防空地下室及国家规定的减免项目,必须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缴纳人防易地建设费。此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批准免建防空地下室或减免人防易地建设费,更不能以费代建。

三、严格对人防工程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理顺项目报建联审程序。

篇6:关于加强校友工作的若干意见

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校友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凝聚校友力量,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进程,现就加强我校的校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开创崭新局面

我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校友资源丰富,遍布海内外。新形势下加强校友工作,开创校友工作的新局面,对学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四个全面”的重要战略部署,主动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坚持“服务校友、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宗旨,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合作为前提,以服务为手段,广泛联络校友,整合校友资源,积极支持与鼓励校友建功立业,科学引导校友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形成学校关心校友、校友心系母校、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学校党政班子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校友工作部门具体指导协调、各学院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参与其中的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学校成立校友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领导校友工作的决策机构。校友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对校友工作的总体思路、规划与计划、主要措施和其他重要事项等进行研究与部署;发展规划处作为全校校友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落实校友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做好全校校友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学校将把校友工作列入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通过制订校友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保证正常经费投入等有效措施,不断改革创新校友工作。

各学院成立校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学院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分管学生工作院领导具体落实日常工作的校友工作机制。学院要把校友工作列入本单位的事业规划和工作要点,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从事校友工作,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友工作,拓展校友工作的网络和平台,形成规范、高效的校友工作格局。条件成熟时,各学院可在学校校友总会的基础上成立学院校友分会。

加强校友总会对地方校友会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校友总会的领导协调职能,按照《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友会章程》指导地方校友会的筹备、成立和运作等。加强与各地方校友会的工作沟通和信息交流,指导和参与地方校友会的重要活动。

三、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一)完善校友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校友工作规章制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完善校友会章程、校友工作表彰制度、校友返校接待制度、校友基金管理办法、校友捐赠实物管理办法和校友信息收集管理制度等规范体系,保障校友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制订校友工作计划。学校和各学院每年都应制订符合校情院情的校友工作计划,提出完成工作计划的有力措施,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同时及时总结、交流校友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做法、新经验。根据工作安排,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校友工作研讨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校友会理事会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校友代表大会。

(三)完善校友信息数据库。校友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经常性的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在学院。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摸清本学院校友基本情况,努力和每一位校友取得联系,并重点跟踪100-200名本学院的知名校友。发展规划处和各学院要做好校友信息数据库的平台搭建、信息录入和更新整理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建立杰出校友档案,专人负责联系,维持良好的校友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

(四)开展校友联谊活动。学校和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校友返校,开展各种活动。其中,各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以“友情、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的校友返校联谊活动,提倡开展入学、毕业逢十年的校友聚会纪念活动。校友联谊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学校、学院发展近况,介绍杰出校友成长事迹,举办各类学术性专题讲座,开展业务洽谈与合作,听取校友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收集校友信息等。学院所组织的重要校友活动要及时向发展规划处对外联络科通报,学校相关部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

(五)加大校友工作宣传力度。将校友会网站建设成为具有宣传、联络、交流、捐赠和查阅功能的网络平台,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助推校友工作开展、塑造学校和校友会良好形象的重要媒介。建立与各地校友分会及杰出校友定期通报制度。以校友会网站、学校新闻网、微信平台等为宣传媒介,建立优秀校友事迹的记录和宣传机制,及时报道学校相关要闻和校友新动向、新成就,保持学校与校友之间的经常联系。

(六)加强校友意识培育。校友工作应从在校学生抓起。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他们对学校的感情。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未来的校友骨干,鼓励和支持他们毕业以后积极参与校友工作。学校和各学院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毕业教育和老校友返校等机会和形式,积极培育与增进学生的校友意识。对各类已完成学业的学生,应提供必要的便利,促成他们与就业所在地的校友分会取得联系,帮助提供就业机会与平台,为地方校友分会增添新鲜血液。

(七)鼓励校友捐赠。认真做好校友捐赠的组织工作。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中设立校友基金项目,专门接收毕业生和校友捐款。制订校友基金管理办法和校友捐赠实物管理办法,规范校友捐赠的使用和管理。积极鼓励成功校友和校友所办企业通过捐赠校友基金的方式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对校友捐赠给学校的实物和礼品实行造册登记、集中管理,并以适当形式对外公布,接受监督。

(八)推进校友合作。鼓励校友参与学校建设事业,为校友参加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引进等活动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多途径的校友合作项目。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校友合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利用校友的资源优势,进行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合作。

四、强化工作保障,建设校友文化

(一)加强校友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友工作队伍。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加强校院两级校友工作的力量,发挥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在校友工作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对校院两级校友工作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规范管理,加强考核,充分调动校友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选年度校友工作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学校对之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培养中青年校友骨干。支持、鼓励各地校友分会加强与青年校友的联系,积极做好青年校友入会工作,壮大地方校友队伍。各地校友分会应通过吸纳热心、热爱校友工作的青年校友担任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方式,切实加强对中青年校友骨干的培养。

(三)加强与地方校友分会的联络。积极支持各地校友分会加强自身建设,对新成立的地方校友分会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经常走访各地校友分会,了解情况,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向地方校友分会通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情况,征求校友对学校的办学建议和意见。

(四)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加强校友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校友文化源泉。依托我校的大学文化与人文精神,充分利用校报、网站、社交平台等,精心打造校友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崇真尚美、通精极致、健康文明的校友文化,增强母校对校友的亲和力、凝聚力,汇聚所有通大人的力量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友总会蒋慧敏

篇7:加强和改进值班工作的意见

总值班室是区委、区政府工作的运转中枢,全区的大小事务需要总值班室保证有值班人员全天候高效快捷地处理。因此,必须加强和充实值班人员,提高值班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改进值班工作的管理机制,加强值班保障工作。现就加强和改进值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进值班工作管理机制

(一)平时及双休时值班工作实行办公室主任总带班制度,办公室副主任、各科室负责人轮流带班。带班领导要随时与值班室保持联系,通讯工具必须24小时畅通,及时掌握和处理有关信息,明确提出批处意见,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先期处置。工作日内的8小时值班工作由总值班室工作人员负责,夜间值班、双休日值班工作由总值班室统一安排干部轮流值班。

(二)法定节假日继续实行区领导带班制度,相关副主任协助带班,办公室科级以下干部轮流值班,总值班室提前衔接安排。

二、提高值班保障

(一)总值班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值班质量,确保值班工作运转有序。

(二)提高值班补贴

1、带班领导每天60元;

2、干部值班,双休日每次值班60元,节日每次80元;

3、夜间值班人员每天60元;

(三)办公室的水、电、冷暖气正常供应由区机关事务局

负责,值班期间遇到办公楼停水、停电等后勤服务工作时,通知区机关事务局处理。

三、增强值班工作责任意识和能力

(一)坚持值班日志登记制度,客观、准确、及时、全面记录值班期间接报、处理的有关事项,确保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件件可查证"。

(二)严格交接班制度,当班的事务原则上要处理完毕,做到不拖拉、不推诿,未处理完毕的事情要做好交接工作。

篇8: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

为适应我国道路通车里程、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道路交通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形势, 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 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以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核心, 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 全面加强人、车、路、环境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执法, 推进交通安全社会管理创新, 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格局,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平安出行创造良好环境。

(二) 基本原则。

——安全第一, 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安全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 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 加强统筹规划, 使道路交通安全融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严格驾驶人、车辆、运输企业准入和安全管理,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性、根本性问题, 夯实道路交通安全基础。

——落实责任, 强化考核。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及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 健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督导检查和责任倒查, 依法严格追究事故责任。

——科技支撑, 法治保障。强化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 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与执法服务水平。

二、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

(一) 规范道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严格道路运输市场准入管理, 对新设立运输企业, 要严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关。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鼓励客运企业实行规模化、公司化经营, 积极培育集约化、网络化经营的货运龙头企业。严禁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挂靠经营。推进道路运输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将诚信考核结果与客运线路招投标、运力投放以及保险费率、银行信贷等挂钩, 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运输企业采用交通安全统筹等形式, 加强行业互助,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二)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道路运输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加强安全班组建设,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 强化对车辆和驾驶人的安全管理, 持续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投入, 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建立专业运输企业交通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客运、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评估制度, 对安全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 依法责令停业整顿, 对整改不达标的按规定取消其相应资质。

(三) 严格长途客运和旅游客运安全管理。

严格客运班线审批和监管, 加强班线途经道路的安全适应性评估, 合理确定营运线路、车型和时段, 严格控制1000公里以上的跨省长途客运班线和夜间运行时间, 对现有的长途客运班线进行清理整顿, 整改不合格的坚决停止运营。创造条件积极推行长途客运车辆凌晨2时至5时停止运行或实行接驳运输。客运车辆夜间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日间限速的80%, 并严禁夜间通行达不到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以下山区公路。夜间遇暴雨、浓雾等影响安全视距的恶劣天气时, 可以采取临时管理措施, 暂停客运车辆运行。加强旅游包车安全管理, 根据运行里程严格按规定配备包车驾驶人, 逐步推行包车业务网上申请和办理制度, 严禁发放空白旅游包车牌证。运输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 严格落实长途客运驾驶人停车换人、落地休息制度, 确保客运驾驶人24小时累计驾驶时间原则上不超过8小时, 日间连续驾驶不超过4小时, 夜间连续驾驶不超过2小时, 每次停车休息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对违反规定超时、超速驾驶的驾驶人及相关企业依法严格处罚。

(四) 加强运输车辆动态监管。

抓紧制定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规范卫星定位装置安装、使用行为。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危险品运输车和校车应严格按规定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卧铺客车应同时安装车载视频装置, 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在出厂前安装卫星定位装置, 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运输企业要落实安全监控主体责任, 切实加强对所属车辆和驾驶人的动态监管, 确保车载卫星定位装置工作正常、监控有效。对不按规定使用或故意损坏卫星定位装置的, 要追究相关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三、严格驾驶人培训考试和管理

(一) 加强和改进驾驶人培训考试工作。

进一步完善机动车驾驶人培训大纲和考试标准, 严格考试程序, 推广应用科技评判和监控手段, 强化驾驶人安全、法制、文明意识和实际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客、货车辆驾驶人培训考试要增加复杂路况、恶劣天气、突发情况应对处置技能的内容, 大中型客、货车辆驾驶人增加夜间驾驶考试。将大客车驾驶人培养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 努力解决高素质客运驾驶人短缺问题。实行交通事故驾驶人培训质量、考试发证责任倒查制度。

(二) 严格驾驶人培训机构监管。

加强驾驶人培训市场调控, 提高驾驶人培训机构准入门槛, 按照培训能力核定其招生数量, 严格教练员资格管理。加强驾驶人培训质量监督, 全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 督促落实培训教学大纲和学时。定期向社会公开驾驶人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考试合格率以及毕业学员的交通违法率和肇事率等, 并作为其资质审核的重要参考。

(三) 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

严把客、货运驾驶人从业资格准入关, 加强从业条件审核与培训考试。建立客、货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信息的共享机制, 加快推进信息查询平台建设, 设立驾驶人“黑名单”信息库。加强对长期在本地经营的异地客、货运车辆和驾驶人安全管理。督促运输企业加强驾驶人聘用管理, 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且负同等以上责任的, 交通违法记满12分的, 以及有酒后驾驶、超员20%以上、超速50% (高速公路超速20%) 以上, 或者12个月内有3次以上超速违法记录的客运驾驶人, 要严格依法处罚并通报企业解除聘用。

四、加强车辆安全监管

(一) 提高机动车安全性能。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推动机动车生产企业兼并重组, 调整产品结构, 鼓励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的汽车产品, 积极推进机动车标准化、轻量化, 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大力推广厢式货车取代栏板式货车, 尽快淘汰高安全风险车型。抓紧清理、修订并逐步提高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 督促生产企业改进车辆安全技术, 增设客运车辆限速和货运车辆限载等安全装置。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客车和公共汽车的车身结构强度、座椅安装强度、内部装饰材料阻燃性能等, 增强车辆行驶稳定性和抗侧倾能力。客运车辆座椅要尽快全部配置安全带。

(二) 加强机动车安全管理。

落实和完善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注册登记、使用维修和报废等管理制度。积极推动机动车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机动车产品准入、生产一致性监管, 对不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或者与公告产品不一致的车辆, 不予办理注册登记, 生产企业要依法依规履行更换、退货义务。严禁无资质企业生产、销售电动汽车。落实和健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 加大对大中型客、货汽车缺陷产品召回力度。严格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和监督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拼装车行为, 严禁拼装车和报废汽车上路行驶。加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 严格检验检测机构的资格管理和计量认证管理。对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车辆非法生产、改装、拼装以及机动车产品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 要严查责任, 依法从重处理。

(三) 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

修订完善电动自行车生产国家强制标准, 着力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严禁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办法, 质监部门要做好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管理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修订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严格电动自行车生产的行业管理, 工商部门要依法加强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的日常监管。对违规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企业, 要依法责令整改并严格处罚、公开曝光。公安机关要加强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管理, 严格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 逐步解决在用的超出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问题。

五、提高道路安全保障水平

(一)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和制度。

加快修订完善公路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安全性评价等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 科学设置安全防护设施。鼓励地方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公路安全设施建设标准。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在竣 (交) 工验收时要吸收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人员参加, 严格安全评价, 交通安全设施验收不合格的不得通车运行。对因交通安全设施缺失导致重大事故的, 要限期进行整改, 整改到位前暂停该区域新建道路项目的审批。

(二)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有计划、分步骤地逐年增加和改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在保证国省干线公路网等项目建设资金的基础上, 加大车辆购置税等资金对公路安保工程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 特别是临水临崖、连续下坡、急弯陡坡等事故易发路段要严格按标准安装隔离栅、防护栏、防撞墙等安全设施, 设置标志标线。加强公路与铁路、河道、码头联接交叉路段特别是公铁立交、跨航道桥梁的安全保护。收费公路经营企业要加强公路养护管理, 对安全设施缺失、损毁的, 要及时予以完善和修复, 确保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要积极推进公路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系统建设, 提高对暴雨、浓雾、团雾、冰雪等恶劣天气的防范应对能力。

(三) 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落实治理措施和治理资金, 根据隐患严重程度, 实施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挂牌督办整改, 对隐患整改不落实的, 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有关部门要强化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排查确定事故多发点段和存在安全隐患路段, 全面梳理桥涵隧道、客货运场站等风险点, 设立管理台账, 明确治理责任单位和时限, 强化对整治情况的全过程监督。切实加强公路两侧农作物秸秆禁烧监管, 严防焚烧烟雾影响交通安全。

六、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力度

(一) 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础。

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市”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严格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主体责任, 制定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计划, 落实资金, 加大建设和养护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要根据需要同步建设安全设施, 已建成的农村公路要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 逐步完善安全设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城乡公共交通发展, 以城市公交同等优惠条件扶持发展农村公共交通, 拓展延伸农村地区客运的覆盖范围, 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安全出行问题。

(二)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组织体系建设, 落实乡镇政府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调整优化交警警力布局, 加强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控。发挥农村派出所、农机监理站以及驾驶人协会、村委会的作用, 建立专兼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队伍, 扩大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覆盖面。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支持保障, 积极推广应用农机安全技术, 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

七、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执法

(一) 严厉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加强公路巡逻管控, 加大客运、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的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和整治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吸毒后驾驶、货车违法占道行驶、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严禁三轮汽车、低速货车和拖拉机违法载人。依法加强校车安全管理, 保障乘坐校车学生安全。健全和完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长效机制。研究推动将客、货运车辆严重超速、超员、超限超载等行为列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 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制定客、货运车辆和驾驶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 并将车辆动态监控系统记录的交通违法信息作为执法依据, 定期进行检查, 依法严格处罚。大力推进文明交通示范公路创建活动, 加强城市道路通行秩序整治, 规范机动车通行和停放, 严格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管理。

(二) 切实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效能。

推进高速公路全程监控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 强化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在道路交通执法中的应用, 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控能力。整合道路交通管理力量和资源, 建立部门、区域联勤联动机制, 实现监控信息等资源共享。严格落实客、货运车辆及驾驶人交通事故、交通违法行为通报制度, 全面推进交通违法记录省际转递工作。研究推动将公民交通安全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保险、职业准入等挂钩。

(三) 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健全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联动的省、市、县三级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机制, 完善交通事故急救通信系统, 加强交通事故紧急救援队伍建设, 配足救援设备, 提高施救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加快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 制定并完善实施细则, 确保事故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

八、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一) 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制定并组织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 加大宣传投入, 督促各部门和单位积极履行宣传责任和义务, 实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制度化。加大公益宣传力度,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时段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交通安全公益宣传。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 充分发挥主管部门、汽车企业、行业协会、社区、学校和单位的宣传作用, 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的交通守法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

(二) 全面实施文明交通素质教育工程。

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 推行实时、动态的交通安全教育和在线服务。建立交通安全警示提示信息发布平台, 加强事故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开展交通安全文明驾驶人评选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促进驾驶人依法驾车、安全驾车、文明驾车。坚持交通安全教育从儿童抓起, 督促指导中小学结合有关课程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开发有关交通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 夯实国民交通安全素质基础。

(三)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

积极拓展交通安全宣传渠道, 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创新宣传教育方法, 以学校、驾驶人培训机构、运输企业为重点, 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推动开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站、电视频道, 加强交通安全文学、文艺、影视等作品创作、征集和传播活动, 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全民参与文明交通的良好文化氛围。

九、严格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追究

(一) 加强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联合督办。

严格执行重大事故挂牌督办制度, 健全完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联合督导、统筹协调调查、挂牌通报警示、重点约谈检查、跟踪整改落实”的联合督办工作机制, 形成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合力。研究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奖惩制度, 对于成效显著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发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 或者一年内发生3起及以上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 省级人民政府要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对一年内发生两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或发生性质严重、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约谈相关地方政府和部门负责同志。

(二) 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研究制定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处置规范, 完善跨区域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健全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信息公开制度。对发生重大及以上或者6个月内发生两起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的道路运输企业, 依法责令停业整顿;停业整顿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 准予恢复运营, 但客运企业3年内不得新增客运班线, 旅游企业3年内不得新增旅游车辆;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取消相应许可或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并责令其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直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单位及其负责人, 依法依规予以处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 要依法依纪追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

十、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组织保障

(一)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并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实行道路交通安全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定期分析研判安全形势, 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严格道路交通事故总结报告制度, 省级人民政府每年1月15日前要将本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向国务院作出专题报告。

(二) 落实部门管理和监督职责。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依法履行职责, 落实监管责任, 切实构建“权责一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协调联动机制。要严格责任考核, 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实绩考评的重要内容, 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机制。

上一篇:2024深圳教师资格证考试经验贴(绝对真实)下一篇:我用青春架桥演讲稿